-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2: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第一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重要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把各级各类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统筹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为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整体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德育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时也是”三个代表”的要求.xx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市场经----------------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济建设.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市场经济中找到原因.同样,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市场经济中寻找答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中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人们的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市场经济是凸现个人利益的求利经济,凸现金钱地位的货币经济,凸现优胜劣汰的分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复杂化.因此,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生成,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在生产力尚不发达,法制尚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的指导下,整体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二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三是德育导向的一元化与道德实践的多元性的关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体构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学校德育体系

”三个代表”思想是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进行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思想对各项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思想,我们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三个代表”对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的指导意义.xx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4]一个”根本任务”,一个”中心环节”,----------------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确立了德育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德育主要通过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特有功能,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进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精选公文范文----------------

第二篇:吉林省实验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本站推荐)

吉林省实验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十·五结题十一·五开题敦化市现场会讲话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

在天高,云淡,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在渤海开国第一城,满族皇室发祥地的敦化召开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吉林省实验区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十·五结题十一·五开题敦化市现场会,这是我省德育科研的一件大事。我代表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光临此次大会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会的各位代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敦化市委、市府;敦化市教育局、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致以诚挚的谢意!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是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从九五就开始负责主持研究的一项高级别的德育科研课题。此项课题从九五到十五,历经了两个五年计划,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省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室从十五开始承担此项课题的实验研究。十五期间有长春、延边、四平、通化、辽源五个地级市实验区、十五个县市实验区近课题直属实验校吉大附中等七十余所学校,其中包括大学以及中职类学校,进行了此项课题的实验研究。在具体实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各实验区普遍认为: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实践研究,各实验区对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构建,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的构建,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实验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我省的德育科研,推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了素质教育。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改革;坚持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了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培养,取得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显著成效。取得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可喜成果。

构建了德育系统科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和评价体系,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和创新,强化了中小学生德育观念。有效地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培养了中小学生道德习惯,促进了行为规范的养成。成功地造就了教师德育队伍,成功地造就了班主任德育队伍;培训了学校领导、教师从德育理论到德育实践的能力。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德育科研和德育实践,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他们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了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加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性地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通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进一步改进了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了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德育科研,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内容,展开十一·五的道德教育和德育课题研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的经典阐述,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新标准,对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阐述与最新发展。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最新阐述。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系统总结与自然升华。它具有深邃的历史底蕴,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三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它是吸收、总结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牛玉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并不断提炼升华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四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内在要求。“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对人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因此,我们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十一·五的德育科研和德育工作推向新的平台。

籍此机会谈一谈吉林省的教育科研: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纵观大势,德育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中,就至关重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 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正在不断深入,加入WTO以后的各种挑战正在逐步来临。在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下,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为实现建设“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的发展目标,为适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建设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革命与教育现代化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仅凭经验解决问题已远远不够,必须要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地开展研究。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是诊治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一剂良药;开展教育科研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的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广泛交流信息,增强开放意识,扩大教育开放;有利于丰富头脑,开启智慧,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广大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实现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有利于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以改革为动力,总揽全局,形成学校优势,打造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因此,教育科研是具有多元功能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外教育实践无不证明,教育科学知识一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掌握,将极大地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智慧,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巨大动力。面对当前教育的各种重大挑战和发展要求,为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创新,必须要紧紧依靠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向教育科研要成果、要质量、要效益。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仅急需加强教育科研,而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整合全省的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强区域间、校际间的学习与交流,进行广泛的协作研究;任何一个市(州)、(县)区,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有多强的科研力量,无论有多高的科研水平,都无法单独靠自己的科研能力研究解决如此众多的发展问题。

我们要充分认识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必须带头真正搞科研,这是开展好教育科研的关键。有些学校开展教育科研,主要是依靠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来做,校长只是原则上的领导和指导。应该说这是不够的,因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不亲自深入开展研究,就难以形成明晰、坚定、具体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不仅教育科研搞不好,而且学校也不能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很多校长都是做得比较好的。今后应继续坚持和加强。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

第一,要树立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机遇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我省目前面临着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认真分析教育处于新的宏观环境中的发展问题,潜心研究教育改革中的新矛盾和教育发展中蕴涵的新挑战。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发挥现有的教育科研优势,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第二要树立开放意识。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和管理经验,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意识,积极应对WTO对我国教育的挑战,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要树立特色意识。特色是生命力,特色是优质教育科研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科研是进一步提升科研理念,明确科研指导思想和方向,形成特色研究的过 程,所以必须突出特色课题的研究工作,注重形成特色课题、特色科研成果。要很好地挖掘、总结和突出特色,打出自己的教育科研特色。

第四要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科研要创新理论思维,适应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弃旧创新,形成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观点。教育科研要深入总结新的教育实践经验,回答新的实际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规律,努力做到在理论研究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现教育科学的自我超越和突破。第五要树立精品意识。吉林省可以说是文化大省,但是,我们的精品课题却不是很多,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少一点。这样的现状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如何做大、做强课题研究,符合“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的称号?这是我们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者以及校长的义务和责任。课题研究一定要追求质量,追求精品,树立品牌意识。把课题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面旗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声誉、提高吉林省教育的综合实力。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建设精品课题,实现教育科研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由教育大省发展为教育强省。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与中央教科所、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德育研究中心从八五就开始进行了课题实验研究的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愿我们十一·五继续合作,友谊长存,创造教育科研的辉煌。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三篇:《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开题报告 定稿

第六期全国优秀小学校长高级研究班

开 题 报 告

题 目:《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开题报告

作 者:苏亚斌

工作单位:石家庄市四中路小学 指导教师:陈锁明 教授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2014年3月22日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基本要求。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我校于2012年9月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课。两年来,利用各种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更富时代感,较好地落实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本次课题的主要目标是:努力探索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提高的方法和途径,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我校的这项课题研究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过程完整规范,获取了真实可行的数据,探索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般方法、途径和规律,那么,我们将会为其他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目录

一、问题提出…………………………………………………………4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5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途径……………………………………6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11

五、具体操作…………………………………………………………12

六、实验保障与评价…………………………………………………14

七、实验组织机构……………………………………………………15

“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

开 题 报 告

石家庄市四中路小学 苏亚斌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多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爱国精神。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必须认真坚守、大力弘扬。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深厚的情感,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民族、祖国美好山河、辉煌历史、语言文化及民族传统的无限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精神。

1、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小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今天的小学生去继承,中国梦的美好未来要靠今天的小学生去开创。

2、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增强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些腐败现象,利已主义思想严重泛滥。这一切都严重侵袭着青少年一代,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赋予使命,学校教育义不容辞。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效推进我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四中路小学议定申报“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臶,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要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可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4、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5、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途径

(一)研究的内容

“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就是要探索新

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教育艺术,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要以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增进共识,用爱国主义教育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凝聚力量、提升素质。紧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发挥爱国主义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构建起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教育体系,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融入师生的思想观念,成为行为规范,发挥实际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紧扣爱国主旋律开展的学校德育工作,在开展时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中国国情的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

(二)研究的途径

“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在我校具体实施的教育体系构建柜架如下图:

1、课程渗透

《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十分明确地指出:“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还指出:“制定爱国主义的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丰富的教材,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宝藏。美国当代教育学家托马斯一里考纳(T-Likcnoa)认为,各科教学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这意味着所有的课程教师要注意:第一,在自身学科教学中要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第二,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以一种“无意”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简言之,要遵循这样“六有”原则:有“意”——有意识地发掘学科中显性或隐形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有“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有“机”——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融溶于载体,做到淡化痕迹、“润物细无声”;有“度”——适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冲淡学科教学本色,学生易于接受;有“序”——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渗透;有“效” ——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2、活动引导

根据实践性原则,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即将陷入成人化、程式化的泥潭,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的爱国情感,更不可能将情感转化为学生的爱国的意志和行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有利时机,启发诱导,使学生从日常做起,从小事做起。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学校的常规活动,包括各种

仪式以及每年的重大纪念活动;②班队活动;③科技文体活动;④社会实践活动;⑤读书活动;⑥影视活动;⑦小社团活动;⑧家庭教育活动等。

但要注意的是,实践活动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为此要求:第一,强化实践要与提高爱国主义认识相结合,鼓励学生将认识、判断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悟活动中蕴藏着的教育意义。第二,对实践活动要提出严格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计划性,避免自发性、突击性和盲目性。第三,加强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和总结,而且评价总结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一份总结报告,开个表彰大会等,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的爱国主义品质从以“服从”、“仿效”为特征的他律水平转化为以“自主”、“责任”为特征的自律水平,从而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连续动力。第四,必须避免教育上的形式主义,即形式化的行为操练和机械重复,否则,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就变成一种在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者操纵下的没有自主判断、没有行为决策自由的活动。

3、环境陶冶

思想教育不能直接到人们的头脑中直接作业,而是通过说理、形象感染、社会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人们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这些外在形式也就是环境。包括自然或人造的环境、人际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团体环境等在内的现实环境,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或远或近、或强或弱、或虚或实、或深或浅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其中直接实施德育的 9

学校环境,更是以其最经常、最集中、最系统和最具目的性的特点和优势,对受教育者产生深刻的影响。

就我校而言,学校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氛围:(1)校训、校歌、校徽,象征祖国的五图、五旗、五徽,均在校园中适合的地方体现。(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将“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这八个寓意深远的大字镶嵌于每个教室的黑板上方,约束学生言行,提升文化品位;将“壮美山河、品味经典、中华美食、民俗瑰宝、古今科技、国粹艺术”六个版块分列于南教学楼楼道之中,每半层一个小主题;中楼梯布臵名人爱国名言;将北楼以国学教育中的“十德”文化,即“孝、悌、忠、义、礼、节、廉、耻、信、和”为主要内容设计装潢。(3)每个教室都悬挂着国旗,张贴《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绒板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5)校园小广播、操场橱窗、手抄报等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窗口。(6)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览。(7)学校课间音乐日日换、天天新。播放《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浏阳河》等老歌;《三字经》、《弟子规》等古典名篇;《天地之间》、《学校的小路》、校歌《明天更好》等儿童歌曲联唱;京剧国粹唱响经典等。

4、校本教材——组织教师编写“我爱我的祖国”爱国主义特色教育校本教材。教材本着“在活动中渗透教育、在游戏中感悟生活、在过程中增长能力、在结果中体验成败”的德育原则,以班队活动课的形式出现,分为“启蒙教育、双百爱国人物、本校特色、家乡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响世界大事、名胜古迹”七个单元。我们还计划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中国精神和国情教育、国史

教育、国荣教育、国防教育、国安教育、国魂教育、国忧教育、国耻教育和国格教育融入其中,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开阔了学生视野,真正达到了特色教育走进课堂、深入人心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

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学生自觉践行。

2、整体性与差异性原则

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完整优化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体验,要从整体、全局、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把内外因、主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的教育与辅导要采用综合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和技术。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运用方法,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因地制宜的教育实效。

3、共享性与灵活性原则

素材资源的整理和建设应依靠集体的力量。课题内教师个人素材资源共享,各参研教师根据各自的特点,集中精力组织好某一个方面的专题学习资料。在小学全过程的教育中对爱国主义教育加以灵活地、综合地运用,使其真正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服务。

4、规范性与创新性原则

针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制定出详细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和教学大纲,选聘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师参与教育工作。同时还应定期开展教育效果的评价工作,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断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对实验教师的导向和激励机制,构建服务、激励、保障、规范系统,拓

展其功能,确立并更新、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与升华,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1、专家引领法。为提高全员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认识,聘请专家为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参与者进行系统的阐发,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培养与提高升华的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践,研究的结果则是要切实提高德育水平。

2、资料收集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3、教育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是否了解我国国情、国史、国防、国安、国忧、国荣、国耻、国格等方面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4、行动研究法。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德育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实践活动的理解与反思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5、经验总结法。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认真整理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教育规律,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五、具体操作

1、确定研究主体和主导人员(1)选定主研成员

吸纳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高、德育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宣传水平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教师承担此研究课题,教育处人员和班主任为基本成员。

(2)确定参研对象

全体师生员工即为研究主体。

参研教师以自己所带学科的全班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课题方案制定个体研究计划,认真实施。

2、培训参研教师

(1)自觉学习科研理论,开发研究实力。完整学习和领会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相关文献,学习《“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外出学习他人所长,开拓课题视野。及时地掌握“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关联信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3)课题组成员经常不定期地交流研究与实验心得。每月参加1-2次学校组织的实验教师座谈研讨会,解决研究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3、课题研究分五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4.2-2014.5)

(1)聘请专家指导小组,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实验操作小组;收集资料,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深刻领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3)申报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立项启动阶段(2014.5-2014.7)(1)研究课题开题。

(2)初步开展研究。运用“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指导,借鉴和探究研究途径,全校铺开研究。

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4.9-2015.2)

(1)强化子课题研究,突出案例研究,全面推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开掘。(2)积累经验,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第四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5.2-2015.6)

(1)加强集中攻关,致力打造研究与实验的成果精品。

(2)系统总结提炼,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

第五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5.9-2015.12)(1)验收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2)汇集实验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实验研究成果。(3)申请结题。

六、实验保障与评价

(一)课题组评价

1、课题研究必须立项,开题、结题必须撰写出高质量的实验报告,被上级科研部门认可为优秀实验成果。

2、学校对课题组务必保证研究经费落实到位,对实验教师的评先晋级给予制度兑现。

3、汇展教师成果。

(二)参研教师评价

1、精心制作详细的阶段研究计划,相应完成反映计划研究效果的阶段研究工作总结。

2、参研教师每年必须有论文或相关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或获市级以上奖项,研究成果必须受到上级科研部门的肯定。

3、参研教师必须对研究对象跟踪考查,做好个案分析,在其中发现规律,探索经验,形成理论。

4、汇编个人成果作品集。

(三)研究对象评价

1、思想认识水平明显提高,道德情操素养不断提高,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清醒的解悟,并能够身体力行。

2、有一批优秀践行者脱颖而出,全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道德水准普遍提升。

3、学习体会丰富,实践成果显著。

七、实验组织机构

(一)聘请专家指导(顾问小组)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苏亚斌

组员:张银玲 郭 云 赵彦利 梁小利 刘玉兰

(三)成立实验操作小组 组 长:苏亚斌 副组长:郭 云

组 员:马 靖 曲 璐 张 蔚 雷军霞 胡晓霞 崔晓玲 王丽娟 黄晓伟 张峻岭 张 健 赵会从 伍江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2、《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小学实践导引》;

3、《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4、《上海市教委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方案》;

5、党的十八大报告

6、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总书记讲话稿。

第四篇:学校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 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

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教育时 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广泛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才奠基,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内容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验前期着重抓了对德育现状的调研工作,按学段分年级采取走访、座谈、对话、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行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1、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

(3)开展主题教育。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主题板报”四个主题活动。

2、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3、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抓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的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 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习“规范、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情去感化一切学生,唤醒其自觉力量,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2)开展师表形象设计活动。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用理智的爱、健康的爱、严格的爱去产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关爱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2)观察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以对学生的关爱去打动学生的心,以情动人,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社区沟通。学生只有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才会接受老师、家长或别人的思想教育。

(3)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书籍、刊物、报纸、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传播媒体,充分依靠学生督委会、班委会、队组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施展才智,发展能力。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学生或个别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一)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3、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社区德育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

4、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二)实践研究阶段:要完成六方面工作:

1、对学校的德育情况进行调研,摸清目前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找到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2、加强课题研究的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社区和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让德育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这三道防线: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学校内的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形成整体,有机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开拓新载体、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形成第三道防线。

4、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学生联系卡,定期相互反馈学生的德育表现情况。

5、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讲科学破迷信宣传、学知识反赌博宣传等活动。

6、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律、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一代新人。

(三)总结评比阶段:要完成四方面工作: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并汇编成册。

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教师的研究论文和案例评选。

4、举办课题研究的成果展览。

七、成果形式

1、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2、《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论文集锦。

3、编写德育校本课程。

八、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卢秀真

课题主持人:樊庆海

课题主研人员:温晓博 徐翠燕 段焕英 陈慧等

(2)领导小组,把握实验的进程、方向和效果。重点抓好五落实:实验师资、实验研究活动、实验经费、实验工作管理、实验工作总结。

(3)实验小组集中精力实行抓点实验,跟踪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开展好实验教师工作考核、专题研讨活动,为实验研究营造氛围,排除后顾之忧。

北陶希望小学

课题组

第五篇:实验研究开题报告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真正从人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的高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及教师希望用准确的语言影响学生,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影响教育培养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们却忽略了教育是儿童自身内部的活动,学生自身内部会发展自己,完成学习活动。儿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齿那样可以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不容易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真实地位。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而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迟早都要说破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说破的目的是改变。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是带有体系意义、根本意义的转变。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学习了生本教育的有关理论,并亲自参与听课,亲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无限的生命活力。发现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种积极、欢乐、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他们优秀的考试成绩,都使我们十分振奋。无论是他们的学习状态,还是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或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语文素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精彩展现,都使许多听课者、听报告者激动不已。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索,我们把生本课堂课题研究作为我校的龙头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真正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课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须强调的是,生本课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改革。

二、生本教育理念简介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做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合作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生本教育提倡减少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课任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将此理论用于课堂教学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说并引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自19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验,已形成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极为轻松的课堂教学,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非常不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自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如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都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实验在广州率先开展以来,目前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导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人之生命创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产生快乐,产生素质,产生成绩,使素质教育取得了可运行的良好动力机制,破解了困扰多年的难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成功之路。

3、素质教育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21世纪教科文研究组织的专家们提出: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且激活起来。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兴趣,而不只是完成现成学科知识的传播,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力争培养新时代的好才、高才和尖才。

4、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所长也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把当前的师本教育体系转变为生本教育体系,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发展、去创新,并努力使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上,顺应教育特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进,从中获取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观念,如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教师观:教师应是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观: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本能力量的调动,能够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德育观:以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作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础,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是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实现的。

5、本项目研究将充分发挥我校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多媒体网络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化和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项目研究不仅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而且包括了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品等所有学科,其改革面之广、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

四、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广东教科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立足于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着眼于为未来培养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创造能力的人才。本课题立足生本教育理论,将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力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克服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1)对小学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具体理解与认识:

(2)在对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上构建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对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六、研究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适合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及自信地参与、主动学习的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持续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取实例教学法、观察及情景法、合作讨论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过渡。

七、组织机构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张随鄂

副组长:闫红莲李荣华

骨干成员:王玉芳、刘伟、郑如红、黄伟锋、韩旭辉、张俊生、张楠、戴刚毅、刘运金、王静、黄庆华、左玉霞、邹玉萍、王转运、吴华、闫改桃、彭宇、朱秀梅、张继红、米德新、韩俊丽、李波、郑辉、任玉淑、陈萍

(二)子课题组织机构

每个教研组要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申报子课题,以各教研组的子课题为基础,进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与总结。

具体子课题组织机构如下:

语文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黄伟锋;副组长:韩旭辉;组员:全体语文教师

数学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郑如红;副组长:张俊生;组员:全体数学教师

英语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韩俊丽;组员:全体英语教师

综合学科子课题组:组长:刘伟;副组长:张楠;组员:全体综合学科教师

(备注: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选择一门学科参与课题研究)

八、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1.课题的申报立项。

2.负责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4.明确课题研究规范和课题组成员各自的任务。

5.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6.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电脑、信息网的设置与准备。

(二)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构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师群体,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

2.加强实践指导,组织课例研讨,引导实验。

3.观测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点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做好阶段性的调查统计。

4.撰写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总结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1.撰写并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归类整理。

3.上报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估。

九、预期成果

1.文本类成果:

(1)实验结题报告;

(2)教师研究论文集、教师案例集;

(3)学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制品类成果:

(1)生本课课例光盘;

(2)生本教育活动图片;

3.学生发展类成果:

(1)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2)学生发展表现的物化成果。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2

一、研究的目的

1)探索具有东风小学特点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方法、模式、途径。

2)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总结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生活的案例,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3)更新干部教师的观念,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忧秀教师,促进学校工作。

二、指导思想

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本,在xx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主体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方法、途径、模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为未来人才打好素质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学科教学中,深化三学一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方法、模式。

2、在集体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深化

3、在实践活动中,精选、开发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活动,形成东风小学必要的活动系例。

四、研究对象:

东风小学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原则、策略

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调查法。

原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策略;全员参与,主题研究,案例教育,滚动深入。

六、研究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佟岳

组员:全体干部,刘长荣、段景明

2、加强校科研室建设

使教科室成为教育教学的参谋部,教育理论的宣传站,科研骨干的培训站,课题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和管理中心。

教科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扩展工作。

3、培训队伍

2)、自我总结xx期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生活的实例,加以完善,申报自己的研究课题。

4、成立三个子课题组(与主要研究内容相对应),分别课题领导小组成员为组长。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名称:《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

二、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现阶段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手段仍停留在原有传统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需要,甚至已经桎梏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这将影响和制约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2.各门课的学习保守而独立与其它课程不相联系;

3.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

4.评价体系不完善;

5.自主学习与实践机会较少;

6.教学手段单一。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针对高职高专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教学中重新整合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构建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模式。

三、实施方法

1、用观察法收集学生课堂上的各种表现;

2、用实验法观测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

3、用测验法(比赛、展演、音乐会、实践技能测试)检查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效;

4、用资料法搜集、积累教学的各种资料。

四、实施计划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1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初步调研、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7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包括:①修改各专业教学大纲;

②教材开发和利用;

③创新教学方法;

④改革评价体系

⑤教学模式构建。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把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向音乐专业班推广、总结验收实验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结题论文。

五、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六、实验对象

通过初步调研,确定**级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

七、研究内容:

本研究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把相关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如:在钢琴专业课教学中加入音乐史、欣赏、曲式分析等相关知识,在乐理可教学中有机融合奥尔夫声势训练、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等音乐教法,并把视唱、钢琴、声乐等融合其中,在教学方法上,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新型教学策略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改革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改变以往以期末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模式,把考试分为理论测试、能力考核两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立多个课后实践小组,把课堂教学中的课后作业与实践小组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根据就业形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调整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途径,形成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内容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为辅助的综合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达到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报告》

2、《钢琴》精品课

3、《声乐》精品课

4、《舞蹈》精品课

5、相关论文

八、学术价值:

本研究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需求,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增添了适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如:钢琴的即兴伴奏、声乐的组织排演、舞蹈的创编教学等等。同时把相关音乐课程专业知识加以整合,拓展相关音乐技能教学内容。重新拟定了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新型教学策略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同时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发挥实践小组的功能和作用。改革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改变已往以期末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模式,以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及课堂出勤率为依据。结合艺术实践与课程考核给学生已全面综合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增强适应社会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弹、能唱、能跳,而且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体现“一专多能”。满足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实现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实用性特色。

九、研究基础:

作为辽宁师范大学第一届音乐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会员,艺体学院骨干教师、铁岭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铁岭市杰出青年文艺家、键盘教研室主任本课题负责人刘丽副教授,一直从事音乐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20xx年完成硕士毕业论文过程中作了相关的研究,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参加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组织的音乐研讨活动,多篇论文在研讨会上交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曾多次承办和参与省、市音乐专业比赛评委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可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本课题。

课题组成员由艺体学院钢琴、声乐、舞蹈及音乐综合课教学精英共同参与,均从事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6人,在音乐教育和指导音乐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平,先后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可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本课题。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4

20xx年3月16日,由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部分教师承担的土坪镇中心小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如何让学生从日记走向习作实验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会议室举行。参加本次开题报告会的领导、教师有:土坪镇中心小学何洪亮校长、教管中心袁辉主任、教务处李林主任,土坪镇中心小学全体老师参加了本次开题报告会。

土坪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李林同志主持了本次开题报告会。会议第一项由主持人介绍到会的领导及参会人员;第二项由课题承担组土坪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韩敏老师致欢迎词;第三项由办公室主任袁可明老师宣读“课题立项批准通知书”;期间,主持人对作文教学的理解向参会人员进行了分享,并引入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告诉老师们“真”是学校的根本,“真”是社会的期盼,在课题研究中,需要“真”研究。第四项由课题负责人吴政老师陈述课题开题报告。他分别从课题的提出及背景、选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步骤、研究的预期效果、研究条件、研究人员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五项全体教师对开题报告及课题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等进行了评议。

通过本次课题报告会的召开,全校教师强化了科研意识,有效促进了土坪镇中心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在课题研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土坪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工作一定会扎实推进,早日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5

一、课题的提出

关于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开发,在国内外曾有专家学者进行过探索研究,已取得较好的成效。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教育学界、心理学界的关注乃至名扬全球。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育改革,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开发学生智慧潜能。xx年广西教科所老所长梁全进研究员提出了优势智能概念及理论与应用的构想,并于xx年在《基础教育研究》发表了《试论发展优势智力与创新课堂教学》,该文章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与优势智能理论在学校开展了自治区级立项课题《“微笑教学”实验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关于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理论与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研究成果,至今未见报导。为此,本课题旨在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的开发进行研究,希望找到行之有效的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方法和途径,让特殊家庭学生发挥自己的情感优势智能,获得更加有益的发展。

a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它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呢?简而言之,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他的长处,

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较高,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产生了较多的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分居家庭、残疾人家庭、特困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我国自1995年以来,离婚对数突破100万,离婚率突破10%。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有关调查材料还显示,我国有14%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特殊家庭子女为甚。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不能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同时拥有双亲的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悲欢离合的滋味,其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影响了孩子正常健康成长。所以,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b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特殊家庭学生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一般的学生相比有着特殊性,如何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使这些特殊学生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多元智能,多元智能对每一个人来说不是均衡发展的,而是有强势、中势、弱势不同程度的,如何开发和强化优势智能、改善和转化弱势智能,使特殊家庭学生的多元智能协调发展?本课题负责人提出了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构想,认为:人的优势智能发挥程度与环境有关,是随着环境而改变的,良好的“情商”,是优势智能形成的关键因素;因为,情感智力决定着智力发挥的程度,情感智力发挥得好的人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优势智能”,研究和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有效实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因材施教开辟有效途径,使特殊家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开发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人人成才。

c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生群体中,特殊家庭学生往往言寡语少,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大引人注意。其实这些孩子也跟其他学生一样盼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常处于压抑之中,他们的性格常处于内向状态,他们惧怕交往,但渴望交往,而实际上得不到正常交往,为此,处于经常的苦恼之中,失落离群感和心理压抑感阻滞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如果能够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让他认识和找准了自己的优势智力(潜能或倾向)并积极实践和发展,他的个性潜能便会极大地得到释放(开发),并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强化,从而成为优势智力。一个人的事业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优势智力,还要有情感智力和心灵智力,优势智力、情感智力和心灵智力的有机结合或融洽,才能形成优势智能。所以,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这一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思想、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为指导,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思想,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出发,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开发他们的情感优势智能开展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我们力求能够通过这项研究,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创设情境,多角度探索,大胆实践创新,在发展特殊家庭学生多元智能同时开发情感优势智能,使其优势智能得到强化,弱势智能得到改善和转化,使特殊家庭学生的多元智能能协调和谐发展,为他们将来的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内容

1、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2、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类别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3、特殊家庭学生的优势智能的调查分析。

4、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方法与途径。

5、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教学方式。

四、基本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教育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

五、实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教育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开发学生情感优势智能与教学方式”的整合模式。

六、预期实验成果

各班级活动计划、经验论文、教育随笔、优秀教育活动案例等有关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等

七、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xx年年6月至10月)开展研究人员培训,制订实施方案和计划。

第二阶段:(xx年年11月至XX年12月)落实措施,开展课题探索研究,初步完成探索“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第三阶段:(XX年1月至XX年7月)研究、完善、总结阶段。进一步完善“开发学生情感优势智能与教学方式”等研究内容,总结实施效果和实践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出版“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成果集。

八、保障条件

1、有一支曾经参与研究过“微笑教学实验研究”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有良好的研究环境。

2、我校正在进行“开发学生情感优势智能的探索”广西省级a类课题的研究,这给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

3、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即从xx年年6月起至XX年7月止。

九、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负责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及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撰写阶段性及终期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协助撰写实验研究方案,并承担具体研究工作及实验数据、资料集累,协助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研究并整理试验阶段性成果等。

课题组人员名单:

组长:陆婵

副组长:范世荣徐超强

组员:梁志容杨新裕李金凤徐健铜黄春华

周永兰蒋信贞李琼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6

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

经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审批,教师进修学校确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项目,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下面仅就开题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立项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水平。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求我们要通过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小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向吉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拓展性阅读教学”立项的申请。经过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的论证研究,于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学习流程。

拓展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拓展性阅读的预期效果,我们初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明确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方向,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在教师指导下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

(4)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对拓展性阅读主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

(1)资料的收集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填写“拓展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交流。

(2)资料整理归类

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指导。

3、检查落实

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4、展示成果

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珲春市一小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学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几年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了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并且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查阅书面资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提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开设了微机课,为学生拓展性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学习,四、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也配有电脑,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了便利。

3、本课题负责人承担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以来,多次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20xx年,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研员。

参研人员中,张桂艳老师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董丽红、刘春霞两位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干教师。张世花老师是州级名师,郝丽媛和宁玉参两位老师是州级骨干教师。她们都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是善于潜心钻研的科研型教师。

4、课题组一定会紧紧依靠顾问组,形成合力,协作研究,攻关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

3.按时培训实验教师。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高素质。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获得信息及反馈。

各位领导,老师们,基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在珲春市一小李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7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也写问题提出背景的,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承担的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 实施方案 的“课题的提出”是这样写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参考总课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

下载-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