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项目开题报告
《构建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开题报告
新郑市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
王治平
《构建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写字确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字,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为伴,能使人终身受益,因而抓好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意义重大。目前写字教学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会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错误的执笔、坐姿等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和身体发育。
2.写字课利用率不高。写字课成了课表上的装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3.教师中对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意义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写字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写字教学在课程安排中只占了一节课,从来没有单独的检测,给教师造成误解:写字不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中出现了写字与育人,写字与识字、阅读、写作以及习惯培养相脱离的现象。
4.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教师对学生写字质量的要求只局限于是否正确、整齐,忽视了汉字形体美和基本的书写规律。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及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项目组开展研究,旨在提高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潜移默化,发挥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根基。郭沫若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这番话道出了写字的真谛。本项目结合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四类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并对研究结论进行大胆实践,提高研究的有效性与实践性。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进而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毅力,知难而进的学习意志,细致缜密的观察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其终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二)项目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本项目所指“硬笔书法”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机械的写字训练,是建立在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基础上,从渗透写字方法、培养写字兴趣和习惯入手,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坚强品格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硬笔书法是指以硬质书写工具创作,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并符合其书写规则,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很高欣赏价值的汉字造型艺术,简要的说就是以硬笔为书写工具的写字艺术。小学硬笔书法教学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小学生进行以钢笔、铅笔和圆珠笔为书写工具,以汉字的点画用笔、单字结构和书法作品的章法、神韵及其内含的人文精神为教学内容,在价值取向上首先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感悟硬笔书法的美,了解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探究硬笔书法的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学校教学。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从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个维度努力构建一套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厚校园人文内涵的硬笔书法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生校园生活,精心培育学校的人文精神,使硬笔书法艺术与校园人文内涵紧密交融,强化其育人功能。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硬笔书法表现力,培养众多的硬笔书法爱好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赋予硬笔书法的经典性与现代感。
(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挖掘硬笔书法与育人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硬笔书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书法创作、鉴赏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项目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育德功能的开发; 2.启智功能的开发; 3.健体功能的开发; 4.审美功能的开发。
(二)本项目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小学生目前写字习惯及其养成原因;
2.汉字的笔画特征、间架结构的表述与学生的理解掌握; 3.如何通过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规范,达到感受汉字形态美,进 而在书写中流露出书法味的目的;
4.创造新型的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的规范汉字书写的新方法、步骤和措施。
难点:
1.学生的年龄与写字能力的辨析; 2.项目研究受学生个性差异影响大。
四、项目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研究方法: 本项目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这是一种实用取向的研究,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导向,以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观察法、个案法等方法也综合运用。
(二)研究途径:
1.开设硬笔书法课程,进行写字训练(要求学生固定练习本,固定时间,固定练字,不断强化写字习惯)。
2.积极开展各种书法教育研讨交流活动(开展或参与硬笔书法比赛和展览,让师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3.建设浓郁的校园文化,进行环境的有效熏陶。4.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五、项目研究的步骤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 1.确立研究项目
2.学习有关理论,学习有关硬笔书法教学的资料和成功经验。3.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工作计划。
(二)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
1.进行项目开题论证。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项目研究。
(1)进一步培植校园硬笔书法人文内涵,构建校园硬笔书法教育的人文环境。
(2)从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个维度初步构建一套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厚校园人文内涵的硬笔书法的课程体系。
(3)总结分析构建校本课程时硬笔书法教学的经验,结合硬笔书法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大功能进一步深入硬笔书法教学研究,在挖掘硬笔书法与育人的关系的同时,继承并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赋予硬笔书法的经典性与现代感。
(4)根据所临字帖的风格,引导学生从继承到创新,从模仿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的独有的硬笔书法风格,在继承与宏扬艺术的同时,实现创新性人格的形成。
(5)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三)总结评价阶段:
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科研成果的价值进行论证和评定。
六、项目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欲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会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错误的执笔、坐姿等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和身体发育;
2.写字课利用率不高。写字课成了课表上的装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3.教师中对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意义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写字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4.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
(二)创新点欲解决的问题 1.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2.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3.增强学生触类旁通的意识; 4.提高学生欣赏评价的水平。
七、项目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积淀的民族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而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硬笔书法更是以其便洁的实用性、独特的艺术性和多元的育人功能成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所使用的都是硬笔,因而,硬笔书法是学生常见的、最为多运用的一项技能,而对小学生进行硬笔书法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智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本项目较好地把握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建立在我县贯彻执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方案的基础之上,这有利于本项目的深入研究。
(三)目前,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县级、市级的奖项,也培养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书法艺术修养深厚的师资队伍。这一切,无疑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四)参加研究人员都是第一线的硬笔书法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大部分研究人员多次参与省、市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
(五)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对本项目的研究高度重视,不仅给予经费上的保证,学校领导直接参与本项目的研究与管理,这都为本项目研究的成功实施提供保证。
八、项目研究的参考文献
[1]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第103、109、110、142、154期; [2] 《好字是怎样练成的》,裘成源著,宁波出版社; [3] 《汉字硬笔书法教程》,叶绍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构建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研究成果
《构建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新郑市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
王治平摘要:
书法教育的功用概括的说主要有育德、启智、审美、健身四大功能。其育德功能是通过书法教育能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同时,书法也可以对学生的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练习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其启智功能主要是模仿学习可以培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开发学生右脑。美育功能除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必备的审美知识。书法教育的健身功能是它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关键词:
硬笔书法
校本课程
育德
启智
健体
审美
正文:
随着校本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从2010年9月就开设了硬笔书法训练课程,2011年将其列为学校的特色项目。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及研究地深入,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自发、分散、浅表性的硬笔书法研究状态,是无法实现硬笔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开拓,无法实现硬笔书法育人价值的肯定与宏扬。在深入的反思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硬笔书法这种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育德功能的开发
硬笔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艺术表现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着汉字的形体美。况且,不管是硬笔书法本身,还是其书写的内容载体,都承载着几千年积淀的民族人文精神。因而,硬笔书法所肩负的极大的育德功能是硬笔书法课程体系构建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硬笔书法教育组织实施的出发点。
(一)育德——硬笔书法校本课程构建的核心。
所谓‚笔正须心正,心正则笔正。‛书法与德育,书艺与人品,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必须追求高度的和谐与完美的统一。书法,这一中华文明的精粹,是历经五千年文明才得于锻造出的境美绝伦的‚龙的文化‛,必然承担着育德的职责。
1.把爱国情感的培育融入书法课程体系。
汉字以其线条曲直适宜、纵横有度,结构间架疏密自如、整散天然。而书法正是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他把汉字的形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我们应把硬笔书法的巨大思想价值的解析与熏陶编入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书法艺术实践中升腾起对中华文明的无比崇拜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无比自豪。
2.把品德情操的哲理精髓的领悟融入书法课程体系。
所谓‚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在课程体系中,我们应收编历代书法名家的典故,增强书法艺术对品德情操的导引功能。
3.把良好行为习惯与意志力的养成融入课程体系。
书法艺术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双姿的养成及运笔的灵动变化都需在反复的训练之中得于形成。应而,我们试图把硬笔书法与写字结合,不仅做到提笔便是练时,更增强其实用价值。
4.把‚真、善、美‛的体验融入课程体系。
作为书法作业,作品内容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也大多言简意赅地体现了真、善、美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滋润。因而,硬笔书法的教材内容必须精心选择:关于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向上的经典诗词;名人名言、智人睿语;有教人求真求实、有深厚文化内涵、能正心养品等具有育人价值的文本。这样,学生在练书法的同时,既丰富文化知识,又升华了精神境界,培养高尚情操。
(二)育德——硬笔书法教育组织实施的出发点。1.以硬笔书法的形式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开辟全方位的硬笔书法宣传阵地,形成教室、楼道、宣传橱窗和校牌题字等多种文化板块,构成生生不息的文化长廊。这种育人环境,不但提高了校园文化的艺术品位,而且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
2.练笔与养性相结合。
硬笔书法教学不应只把艺术涵养作为终极目标,更应关注学生其平淡、荣辱不惊等品性的养成。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沉浸于书法训练之中,在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的同时,推动其心平气和、敏锐思维、善解人意等性情的养成。
3.练笔与书法名家的典故交流相结合。
在书法教学时,有意识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介绍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坚贞不屈、英勇顽强、勇于抗争外辱,敢于为民请命、解困,且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英雄人物、著名政治家、知名学者,如颜真卿、岳飞等的故事,激发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4.练笔与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书法艺术是高雅的超越表象模而直指心性的艺术,在练习与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与书法艺术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精神得以升华,情感得到愉悦,性灵得以陶冶,情操得以培养。而那一笔一画的书写也让学生获得了韧劲与耐力,形成了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启智功能的开发
研究发现,书写操作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性,从而促使右脑反应能力提高,进而影响智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书写水平越高,其大脑右半球的反应灵敏则更为明显。因为书法是线条艺术,是千变万化的线条组合艺术。书法教育通过临摹、创作等实际活动,对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书法教育离不开对范本的模仿学习。
一个优秀的范本,是书法家意形之于态的作品。这种作品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书法本质及美的原理,又展现出书法家的修养、情思和谋略的光华。范本中,内涵着情思与技法、线条与布白、个体与整体、继承与创新等不胜罗列的诸多关系。指导学生解释人中的‚关系学‛,其教学的功效就不仅局限于使学生理解书法,学习书法,而且还作用于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书写操作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性。人的大脑分左右脑半球,左脑管‚语言中枢‛,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鉴赏、绘画等,管形象思维。而学校教育对左脑开发多,右脑则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一个人的左右脑如能得到协调有效地开发,人就更具有创造性、开拓精神。东北师范心理系副教授郭可教先生研究发现,书写操作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性,从而促使右脑反应能力提高,进而影响智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书写水平越高,其大脑右半球的反应灵敏则更为明显。原因是书法是线条艺术,是千变万化的线条组合艺术。
长期心摹手追,便能掌握运笔结体的规律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发学生右脑的潜能。
(三)书法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1.对学生细微的观察力的培养。
古人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学生通过观察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征,从而心摹手追,训练既久,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得到帮助和提高。2.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书法里面充满着辩证法,含蕴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朴素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范本的结林、章法的观察和揣摩、想象,可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思维的敏锐。天长日久,使之能体会出每一点画用笔的精到之处,感悟到间架的精巧之法,领悟出通篇书法的气韵。
笔画长短、精细、曲直,用笔的中锋、倒锋、涩疾、提按,用墨的浓枯,结构的高低、大小、整齐与错落、匀称与布白、虚与实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乃至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运用辩证法,在矛盾中求得统一的过程。对这些原理的解释,毫无疑问,可以开发人的智力,使思维更有灵活性。
3.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书法是人们在创造性的动态中孕育、形成、发展而来的一种精神文化,饱含着作者的创造热情。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感受、领悟已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修养,具有再创造性。
其次,从书法教育过程看,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书法教师绝不会把书法当作僵固化的字模,而力图学生写成范本的翻版。事实证明,任何书写者多次书写同一字体、同一风格的几个字,不可能绝对相似,也没有必要绝对相似。学生在师承范本,包括对临、背临、意临时,在于领悟、掌握、记忆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的基本内涵和规律的特征,关在笔墨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认识、理解与创意。只要能写得切近范本中技法特点、结构原则、篇章风调,可谓足矣。
如能将范本‚大而化之‛,写得既蕴来历,又有新意,堪称优秀。学生笔下细微点、点滴的新意,是其创造才能的先兆,是其将来自己书法风格的成因。即使将来不从事专业书法工作,但经常的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就能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
4.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书法,有着惊人的艺术魅力。那古雅朴厚的篆书、沉雄遒劲的隶书、严整瑰丽的楷书、奔放奇逸的草书、秀娟活泼的行书,陶冶了东方,熏陶了世界。鲁迅先生说得妙:‚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俗取雅,却粗取精,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
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受美、探求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能动的构建过程。在学生的练习、欣赏中,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健体功能的开发
古人云:‚书法静以修身,俭以养性,身性具养,内外兼修,身自强健‛。因此让小学生进行硬笔书法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充分活动,协调发育。
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正确得体,能使腕、指、臂的骨胳、神经、肌肉等各部分者得到充分活动和协调发育。
(二)排除杂念,增进健康。
习字时,举止舒展,呼吸均匀,手眼协调,讲究运动节律,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可排除一切杂念,收到‚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毛泽东)的作用。
(三)调节情绪,释放感情。
书法练习时,笔画或浓或淡,或疾或缓,尤其是书写内容随心情高涨,使人之情绪得到表露和渲泄,能促进学生调节情绪,释放感情,缓解学习精神疲劳。周星莲《临池管见》曰:‚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四、审美功能的开发 著名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书法艺术以其优美的形体和精深的内涵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它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
人们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纸面上的舞蹈‛,是‚人类情感的心电图‛。书法艺术以其抽象、灵动、丰富的线条给人以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它通过大量有意识的实践,让学生在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将这种美的感受逐渐提升到美的臆想、美的创造的境界。
(一)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
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学习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的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的美丑可以通过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孩子们来说,把他们带到书法美的意境中去,让他们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则必定会有全新的发现,久而久之,也就会有闪光的自我,这些在电脑娱乐中又如何能显现呢?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练习、创作、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悟美、创造美和酝酿美的过程。因此,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途径、好方法。
(二)书法艺术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必备的审美知识。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懂得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豪放是美,婉约也是美;外露是美,含蓄也是美。书法的练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过程。在懂得了什么是美,就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用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美的组合,每一字书法家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民族审美的基本立场,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以文字为媒介对世界万物进行独特的概括和精凝的提取,从中领悟到整个民族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所在。
在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凸显和新课程标准大力推广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硬笔书法教育功能,把育人之‚道‛寓于新课程理念下硬笔书法教育之中,使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硬笔书法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弘扬光大,以便很好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应该看成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需要。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提高整体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教材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
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建构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研究采取由下至上的思路和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即是先研究解决实践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再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稳定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途径的研究;
2、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4、优质资源培育方法研究;
5、小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途径研究;
6、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成途径研究。
四、课题组的组织
组长:
子课题负责人:
组员:
(三)人员分工
此课题主持人陈军益校长全面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调并指导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陈校长的统筹下,该课题的研究分3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子课题开展研究。
五、研究计划
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对蕴含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挖掘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采用开设选修课与组织学生进入工厂以及社会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材审查组,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各子课题组同时展开相关研究,并检测效果:1.每两个月对该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2.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
教学效果的进行检测;3.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4.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调查来对课程进行检测。
具体的设想是: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评估小组的评估,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和利于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较为固定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选修。
2009年1月—2009年10月,《家校结合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的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出论文、结题报告,开发出校本课程。
六、课题管理
1.课题组在灞桥区教研室指导下工作
2.本研究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各子课题下设专题组。总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攻关,并统筹协调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检查督促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落实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上海教育科研.2002,9.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近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6.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4.
第四篇:《初中语文背诵与积累的研究与实践》校本课程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背诵与积累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背诵””就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的背诵,从而扩大到课外的背诵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背景。新课标对“背诵”的要求;学生知识积累的需求;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呼唤。
三、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多化时间去做基础的积累——“背诵”。
2、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阶段完成篇目背诵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内外背诵规划,加强课外背诵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内背诵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课题研究目标。把课内外“背诵”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使之与教材有机结合;研究并探索出“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方法,为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找到一条恰当的途径。
五、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选好实验班,将“背诵”纳入语文教学计划。除保质保量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背诵量外,还具体指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掌握正确的背诵方法。进行课外知识的背诵,配以各种相关的语文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2、制定课内外背诵的数量和规划。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内外背诵数量和规划,从课内外背诵的目标、背诵的内容、背诵的总量、背诵的时间、背诵的方法.背诵的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3、创造条件促进“背诵”。
(1)课内外的背诵:由课题小组成员列出背诵篇目推荐表。
(2)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进行课外的背诵,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背诵的指导。
(3)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的好习惯,理解背诵的作用。
(4)推荐读物与课内背诵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背诵的辅导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背诵活动。
4、开展活动强化“背诵”。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内外背诵竞赛。评选背诵优秀的同学,背诵与写作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5.研究可行的、科学的评估方法,来检测“背诵”对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帮助。
六、课题研究日程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9——2009.2):
(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背诵意义和方法的讲座,明确背诵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开题实施研究。
(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9.3——2010.4):
开展实验,深入研讨,不断总结,撰写论文。
具体措施
1、背诵的时间:每周的早读前15分钟,每节课前三分钟、每天中午快上课前十分钟。
2.各班级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散文、或用格言警句、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丰富橱窗内容。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积累的活动成果,有书法展、有读书笔记等等。
(1)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背诵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时间,每天将一段背诵的内容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
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课前背诵,直到上课铃响。
(2)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班级板报中,都刊出一首古诗或美文欣赏,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3.背诵内容选择范围:新课标规定的初中学段学生必读、必背篇目以及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唐诗、宋词、元曲、《论语》、《诗经》、优秀古典散文。也可补充现当代名家名篇,如:《可爱的中国》,《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母亲》,《背影》,《雨巷》等。
4.每两周以班级或年级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5.古诗、美文、名言佳句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通过自创小诗;以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写感受;诗配画,画填诗;办与古诗词相关的专栏、班刊以及个人作品集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背诵积累能力。
6.语文课堂背诵积累教学中,探索运用“导引——背诵积累——拓展”的教学模式。
(1)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散文、名著、佳句、名言警句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背诵: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品味语言的感情美。
(3)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4——2010.9):
1.统计分析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3.迎接专家验收课题结题。
第四阶段:(成果推广)(2010年9月以后)
七、课题的意义:
探索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研究开题报告
天津市第一中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好奇与探究心理的激发下,从所感兴趣的各种现象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增长阅历、解决问题、成熟人格、学会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校为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为“研究性学习”的得以施行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归属权属于学生的学习机会。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下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验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体制的课程行政政策,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一体制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利益,力图保证学校基本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体制一方面造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课程体制走向划一和封闭;另一方面忽视教师在课程体制中的主动参与,使得教师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规定。研究性课程的产生首先是以弥补现有体制的不足为出发点而现身当前基础教育的,其显著特点就是在于:它是由各个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属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它所认定的课程计划主体为学校,确切地说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研究性课程是课程编制权限部分下放的产物。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符合各地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同时能适应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是以往集中体制下的课程体系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我们以为,这样的课程设置的认识基础与施行手段,充其量只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学习的“初级阶段早期”,研究性学习,及由此引带而出的课程应该完全属于学习者本身,而决非在教师,甚至是学校行政控制之下;学校与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只是提供环境、保障时间、给予所需的指导与相应的评价——这样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
则像研究大致包括:环境创设研究;组织方式研究;管理评价研究。
从教育历史、教育现实、教育未来的角度,分析、阐明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和意义,探讨新的课程观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发展阶段,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形式,以及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和角色定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般规律等。从教育评价理论的角度,确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式等,构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需要的评价体系。
研究的难点大致包括:创设具有天津一中自身特点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校现有必修课和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师生作用和角色定位。
本课题的研究是社会对教育的强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改革研究,会推动改变传统的课程观,建立多元的课程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亲身设计、参与、体验,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使我们的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他主走向自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
社会呼唤真正教育的环境、天津一中三年总体规划的校内发展政策导向、学校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良好的生源质量及大批优秀师资是完成本课题的条件保证
研究阶段分布:
1、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7月):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