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互补性研究实施方案(共)
老凹坝乡中心学校关于开展
“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互补性研究”课题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道德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少年儿童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在“九五”、“十五”期间,对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关注了学校教育中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构建了学校各个学段的整体德育体系及与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校本德育体系和实施细则。这些研究,对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与培养,仅仅有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相当一部分在学校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学生,一走出校门,回到家里,走上社会,就表现出另外一面,甚至大相径庭。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去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在实施上的欠缺,需要我们将学校德育教育和家庭德育教育、社会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家庭、社会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的相互补充和完善,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德育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的一致,德育理念的趋同,德育过程的同步,德育方法的互补,德育资源的共享,对他们实施和谐一致的德育教育,做到这样,才能促使每一位少年儿童健康、和谐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和谐社会高素质的公民。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在研究中,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系统论为核心理论依据,树立“双主体说”“新三中心说”“四环节说”等德育新理念,培养适应未来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
三、关键词语的界定
1、和谐德育:指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综合式的德育模式。和谐德育涉及德育自身,学校内外诸多方面,是一个体系,必须以系统思想作指导,进行整体构建。
2、互补性:指将学校、家庭、社会中实施和谐德育的有效的途径方法的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中实施的和谐德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发挥1加1大于2的德育教育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学校、家庭、社会实施和谐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的有效整合的策略;
2、通过研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的教育方法、途径体系。
3、通过研究,促进学校德育管理水平和教师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实施和谐德育的途径方法分别有哪些?这些途径方法在学生德育教育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实施和谐德育的途径方法有效整合的策略有哪些?
3、研究在充分发挥学校和谐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学校的主导性,使学校德育教育向家庭、社会有效延伸。
4、研究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的途径方法的体系如何,怎样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实施体系?
5、研究学校实施和谐德育管理和教育的途径方法,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水平和教师德育教育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系统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原则是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和动态性。根据系统论原理,我们要研究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分系统中实施和谐德育的途径方法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系统研究法的操作要点是:整体、联系、和谐、合力。
2、实验研究法:本课题实验的理论假说是: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互补性体系及实施策略,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要做好观察、写好实验笔记,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自身的印象和体会如实记录下来,获得实验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作为评价参加实验的学生变化的重要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参研教师要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研究,既注重研究结果,更强调研究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研究和实施课题的能力。
4、文献研究法:本课题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总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在“九五”、“十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在本轮研究中,其他兄弟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题需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除了采用以上四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外,本课题还综合采用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调查归纳法等其他研究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五年:2007年8月――2011年6月
1、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8年8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研究小组。
(2)确定研究对象: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及实施特点,确定学校所有班级均为研究对象。
(3)根据总课题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方案。(4)制定工作计划和分项实施措施等。
2、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11年1月)
(1)以总课题组的《和谐德育台历》和《法制教育》为研究抓手,根据《和谐德育台历》和《法制教育》的内容,每学期认真开展一次德育教育活动,并将活动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发挥学校在德育教育上的主阵地和主导性。
(2)深入家庭及社会调查研究,了解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3)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教育的途径方法的整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教育途径方法体系。
3、研究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调整、完善和谐德育教育的途径方法体系。
(2)对实施阶段中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
(3)撰写经验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等。(4)进行课题结题评审和鉴定。
第二篇: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研究课题二00九年计划
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研究课题二00九年计划
课题名称: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研究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创建和谐校园的有效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用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继续加强对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培训,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做得深入,取得实效。
2、探索德育项目管理对构建和谐校园关系的积极作用;
3、探索师生情感教育对构建和谐学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4、探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对创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
5、持续探索开展亲情补位教育活动、心理训练营活动对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6、积极开展人人讲故事活动,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好的精神营养,用故事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三、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对象的变化,特别是要进行实验对象的对比研究来科学判断研究效果。
2、访谈座谈法:通过走访实验对象,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认识、想法、感受、体会以及心情的变化等状况,来感受实验研究效果。
3、调查访问法:就是通过对实验对象的家长、亲戚以及邻居的调查访问,对比研究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间接分析实验效果。
四、月研究安排
9月:
1、课题研究组长制定课题的学年研究计划和本学期研究计划;
2、召开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讨论本学期研究计划及个人研究任务;
3、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制定本学期个人研究计划。
10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开展个人课题研究;
2、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让课题研究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1月: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和谐校园的认识;
2、组织课题小组骨干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他们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12月:
1、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反馈个人课题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安排本期课题研究小结工作及要求。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成果,为撰写本期课题研究小结报告搜集第一手资料。
1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整理本学期个人课题研究记录资料;
2、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树成功教育理念育和谐发展人才
----无锡外国语学校2006学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年,根据市学校管理中心工作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人文校园;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德育实效;以德育科研为先导,不断丰富校院文化内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我校打造成优质教育的品牌,社会精英的摇篮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重德育工作科学化:坚持“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实现德育理念创新,实现德育渠道创新,实现德育活动创新,实现评价机制创新。本重点开展成功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以及德育主题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宽视野、国际化的后备人才。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形成健全人格的重大责任,德育工作永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本我校德育工作主要是实现“四项创新”:
一是实现德育理念创新。今年寒假和暑假期间,我们分别召开了召开了德育工作会议,对班主任进行培训。邀请从事德育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阐述德育工作的理论,传递传递德育工作的信息,政教处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和经验材料,掌握德育教育动态,进一步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科研意识和发展意识,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的能力。开展优秀班会课对外展示活动,举办德育论文竞赛,做好典型案例的收集工作,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努力实施德育创新。年初所定的德育课题《中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和《成功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反复实践和研究不断论证和探索,现已进入结题阶段。
二是实现德育渠道创新。我们牢固树立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确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德育观,不断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内容,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构建一体化学校德育体系,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1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努力使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每一项工作都渗透德育因素。尤其发挥思想政治课、班会课、心理健康课、思想品德课、升旗仪式和班队活动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积极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
2、努力创建一支敬业爱生、德才兼备,具有现代教学观念、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班主任队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每班设立德育岗位,挑选思想素质好、事业心强的青年教师为德岗老师,并加强管理,做到一学期一考核。本健全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条例》《班主任工作内容和规范》等制度,使班主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管理逐渐走上正规化、制度化。
3、政教处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或年级组长会,以年级组为单位,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学生管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4、强化、拓展少先队、团委、学生会的职责和功能,共青团和少先队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又有学校特色的活动,丰富和活跃学生业余生活,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同时要提高学生干部的自身素质,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今年寒假和暑假期间,我们分别举办了学生干部培训班,组织团队干部到乌镇、北京等地参观学习。今年,我少先队大队部被学校管理中心评为优秀大队部,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
5、注重家长学校的开办和建设,,建立健全了各年级的家长委员会,提高家长的素质和能力,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齐抓共管,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开好家长会,本学期, 各年级召开了多层次的家长会,尤其是多次召开了毕业班的家长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与社区一起构成一个学习的社会,在寒假中、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全校绝大部分学生都走进了社区,尽所能,做好事,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创建文明社区效力,这项活动也使学生在一个大教育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6、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合理利用学校的每一块绿地、每一块板报、每一条标语、每一期校报校刊,充分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配合学校各项中心工作,及时传播健康的精神粮食,引导学生关心学校动态,关心学校的发展变化,关心国家大事。
三是实现德育活动创新。
1、养成教育规范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人人负责、个个把关,每个环节都制定明确要求,并实施到位。
2、普及教育专题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分配在各个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始有终,有过程、有收获。本两次邀请了市关工委报告团成员徐雁鸣作“法制道德教育”的报告;邀请法制副校长,市检察院的张媛同志作法制专题讲座;邀请北塘区交警队指导员做交通法规讲座。还订购了光盘,配备了教师,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禁毒防毒宣传教育等活动,收到了很好效果。认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各年级配备了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建立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本学年,我校根据上级部署,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在学生中主要开展“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另外,组织学生参观“四争四创”展览、参加市环保局组织的生态文明绘画和环保创新的设计活动等。
3、活动形式多样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育人的目的。三月份,组织学雷峰“五个一”主题教育,安排学生到社区进行宣传活动,到青山敬老院等地慰问孤寡老人;四月份,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开展“向丁晓兵看齐”学习的系列教育活动:举办了“学习英雄”为主题的电脑小报竞赛,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在英雄平凡的日子里”举办了以学习英雄为契机的“砺志、篤学”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代表观摩,收到很好的效果;组织初一初二高二学生到上海科技观、常熟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五月份,组织新团员入团仪式、“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爱心捐款活动;参加市红十字会组织的“慈善万人捐”活动;五月廿七日,在蓓蕾电影院成功举办了以“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为主题的文娱活动;还分别举行了“感恩父母”和学习雷锋的读书征文竞赛。六月份,初一学生举行庆“六一儿童节”活动。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教育的内容,学校认真进行了部署,要求各班举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荣辱观教育,还邀请了市关工委报告团成员,原南京工程兵学院马杰敏处长作了专题报告。下半年,我们在九月份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份,先后组织学生到马山和天目湖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们正积极行动,为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作准备。
4德育工作特色化。成功教育和礼仪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我校建立起了与此相反的校本课程。我校在初一年级开设了成功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课题有成功源于自信、如何调设自己的心情、初中生生存智慧研究、初中生学习策略研究和细节决定成败等,在研究性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功标准,教授了一些获得成功的策略,在宏观上,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我校的礼仪教育同样颇具特色。我们+一方面加强礼仪的指导和训练,经常性的邀请校外专业教师作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强检查和督促。,学校在上学期邀请礼仪专职教师作知识讲座进行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礼仪知识教育课程,初一(12)班、初二(4)班和初三(12)班分别举办礼仪知识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代表观摩,制定《无锡外国语学校礼仪守则》,张贴在各教室墙上,本学期,将礼仪行为列入常规教育检查内容范畴,列入综合素质考核范围。每班推选形象大使,轮流在校门口值勤,每天早晨,列队躬迎师生到校,让学生置身于文明和谐的礼仪氛围之中,学校将此项活动列入德育课题进行专门研究。
四、实现评价机制创新。
1、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管理。我们健全了考核和激励机制,对班主任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对班主任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奖惩、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坚持发展性学生观,用人的阶段发展特征来对待学生的发展表现。我们认为,学生是发展着色人,每天我们看到的学生,都感觉与昨天的他们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是发展着的人。我们坚持发展性评价,关
注学生发展性进步,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多纵向看,少横向比,多看成绩;少看问题;多看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本质的演变,少看一时一事的现象结果;多鼓励和积极暗示,少批评和指责。据此,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定中除坚持全面性原则外,我们还坚持发展性原则,每学年对学生发展状况详实的记录和评价,注重对过程性资料的分析和概括,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综合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强化强化了体卫工作管理。
1、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切实抓好三课二操一活动,即体育课、健康卫生课和心理教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2、继续抓好体育达标工作,组织好体育中考的训练以及体育考试。在今年的体育中考中,我校413名考生,总共扣了16分,得分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为学校体育中考历史之最。
3、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校公共场所和学生个人卫生的检查力度,确保学校和个人卫生。及时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和卫生宣传工作,定期开展有关卫生常识的讲座,做好学校的卫生保健和常见病的预防工作,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上学期做好初、高三体检工作。
强化了教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结合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化课题有效研究,把课题研究溶入课堂教学,溶进班级管理。引导每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地探求教育规律,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立足于研究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丰富教育经验。加强教科研阵地建设,高质量办好《无锡外国语学校德育论文选萃》,为教育种科研提供平台。
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面对的竞争是激烈的,但我们全力以赴,从容应对,基本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在一定程度保证了今年中高考我校成绩再次创出了历史的辉煌
我们深知,成功与挑战同在,困难与机遇并存。今后,我们要在市学校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倾情教育写华章,鼎新力行谋发展,以质量和特色作为突围的手段,以国际化后备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成功奠基,为把我校建成和谐的人文校园,为把我市建成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深信,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一定圆满完成全年的各项任务,迎来更美好更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培训班讲座稿
“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
实验教师培训讲座稿
双辽市王奔镇中心校 闫景录
《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是我校在“十五”期间深入开展《农村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的基础上,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提出来的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的子课题。2006年是本课题研究的开局之年,2007年8月,本课题研究进入了课题研究过程阶段,2009年是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本是本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年,研究计划是否落实、研究过程是否扎实、研究实践是否深入,将决定着本课题研究能否出成果、上层次、上水平,决定着本课题研究能否于2010如期结题。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本阶段本课题研究工作,全力抓好研究计划的落实、研究经验的总结、研究成果的提升,整体构建出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实际的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为2010年结题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
按照本课题研究计划,我们如期举办了这期实验教师培训班,其目的是:引领实验教师比较系统地学习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和谐德育基本理论、教育科研基础知识,以提高我们的科研素养,指导我们课题研究实践。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以下几个专题:
一、小学和谐德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见》为我们建构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掌握《整体规划意见》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1、整体规划德育体系的重大意义
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是构建和谐德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为先。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与我们“十五”期间构建出来的德育基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整体规划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途径与方法体系解决的是怎样培养人,用什么方法来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和途径与方法体系的协调一致,必然会导致学校德育的和谐。因此,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是构建和谐德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2、整体规划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学校工作始终。
3、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基本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4、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
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长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二)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
教思政(2007)4号
1、基本原则:
坚持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相结合。
2、目标与主要内容:开展纪律教育和做人做事基本道理、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活动,安排学生学习历史上有关清正廉洁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等活泼多样的方式,引导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
(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加强爱国主义,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基本涵义
1、基本概念:
(1)小学和谐德育途径。途径是实现目标的通道,是内容、方法、过程的有效承载体。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和谐德育途径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进程中,为实现和谐德育目标——全体学生道德各要素协调统一发展,载承和谐德育的内容、方法与过程于一体的必要通道。(2)小学和谐德育方法。方法是实现目标所采用各种手段的总和。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所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段的总和。和谐德育方法,是实现和谐德育目标,附着于和谐德育途径将和谐德育内容、和谐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和谐品行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2、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的联系:
途径与方法是“统一的”。按照这个观点,在整个和谐德育体系中,和谐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最现实的,它们是缺一不可的有效“整体”,如果没有和谐的德育途径,和谐德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就无所附着,和谐德育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如果没有和谐德育的方法,和谐德育的途径就会空洞无源,和谐德育的内容就无法实施,和谐德育的目标就很难收到实效。
3、和谐德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小学校内和谐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 课程类——
专门课程:主要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经历教育”活动指导以及民族常识教育、国防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
学科课程:主要指专门课程以外的语文、数学、科学、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活动课程: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等。组织类——主要指少先队组织。
实践类——主要包括德育基地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辅导咨询类——主要包括个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集体辅导等。管理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班级管理。
传媒类——主要包括报刊、图书、板报、校园小广播、影视、计算机。环境类——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环境。小学校外和谐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 家庭、社会,如:家务劳动、社会德育基础等。
(2)小学和谐德育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讲解、讨论、规范约束、典型引导、具体指导、自我体验、评价激励等。
三、建构小学和谐德育基本途径与方法的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
(1)目标依据:《若干意见》指出的“热爱祖国、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新《守则》、《规范》、“八荣八耻”和《教育部整体规化意见》中的三方面十六个子目标。(2)原则要求依据:《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德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未成年人)”,《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的“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2、德育原理依据。
(1)德性论原理。人的德性是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但德性一旦形成,便逐渐凝化为个体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德性具有发展性,是可塑的,这种可塑性表现在外在规范或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或改造。德性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于学校德育,只有不断地改变教育环境、改变德育途径和方法,学生的德性才能不断地发展,他们的思想品质才能提高,他们的道德规范才能与时俱进,符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要求。
(2)德育论原理。德育论关于德育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原理是构建学校和谐德育目标、内容、基本途径与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谐德育作为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主体在教师主体指导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和谐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也就是“双主体”实践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学生的主体性逐渐成长,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和谐德育的实践性要求学校要整体构成和谐德育目标和内容,拓宽和谐德育途径,改变和谐德育方法,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确实成为现实社会中独立生存的现实的人。
(3)新三中心论。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是构建和谐德育内容、目标、途径与方法的支撑性理论,它体现了人本主义和“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突出了德育的实践性,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提高了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实效性。
3、和谐与和谐社会理论。
(1)和谐与和谐社会。所谓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这叫社会形态”。因此,和谐社会就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认为未来社会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中央强调,要把“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和谐发展理论。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他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与体格发展等融为一体的和谐统一的人。和谐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也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和谐发展是指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是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是结构合理、富有个性的发展。
(4)和谐校园要素。和谐也指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与关系的协调、统一。和谐校园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校园内外各种要素协调统一发展。创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其核心是调整好校内外的各种关系,既包括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协调统一,也包括构成教育教学活动各种要素间的工作关系的协调统一,以及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上的协调统一等。
①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是真正实现民主法治的校园,是能够切实维护公平与公正的校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校园,是一个积极进取和充满活力的校园,是一个开放的校园。
②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一是建构和谐课堂,二是建构和谐校园环境,三是建构和谐校园文化,四是建构和谐人际关系,五是建构和谐班集体。
③建设和谐校园,要夯实四大“支柱”:
一是弘扬“人和精神”,夯实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团队的“人和精神”可概括为八个字,即“以人为本”“人和校兴”,“以人为本”是学校的的办学理念,即:人是目的,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人和校兴”反映了人的和谐与学校发展的辩证关系,只有“人和”才能“校兴”,学校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人和精神”就是团结协作、恪尽职守、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对于学生来说,“人和精神”就是团结友爱、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对于学校发展来说,“人和精神”就是把人的发展摆在首位,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二是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主渠道,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在“以人不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致力于学科教学改革,创建“和谐”、“活泼”的学科教学模式。“和谐活泼”教学模式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体优化、生动活泼、自主构建、和谐发展。
三是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校园中“人”是第一位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关键,这需要“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四是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机制,实现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和谐。
④构建和谐班集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是学校的构成单位,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构建以人为本,以爱为源的和谐班集体,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构建和谐班集体,一要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强化和谐班集体管理;二要规范学生的品行,培养和谐的班风;三要以爱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要建好“龙头”、抓住“苗头”、转化“ 后头”,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五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形成和谐教育合力。
⑤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校是文化机构,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基本要素,是形成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内核,也是学校辛勤耕耘的精神产品。实施和谐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发挥好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的调解作用和对学生形成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和谐性集中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追求、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策略和育人环境、制度建设的和谐统一、协调一致。一般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协调一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人文氛围等。物质文化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学校文化的第一层面,是载体文化,是指合理的布局,建筑的规范和标准,自然景观的“四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规范的校训和“四风”(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人本化的警示牌,内涵丰富的墙壁字和黑板报。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存在于头脑中的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等意识形态,是和谐校园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和谐发展的灵魂。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四风”和谐建设上。制度文化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的总称,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规范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行为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人文氛围是指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浓郁校园文化气氛,主要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德风范,学生“乐观向上、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奋进精神。
下面举两所学校构建校园文化的例子: 例1 深圳市布吉龙岭学校(陆恕)
教育宗旨:对孩子全面负责,为孩子终身着想。
培养目标:为培养现代化、国际化、个性化的成功人士奠基。发展思路:服务立校、质量兴校、队伍建校、管理强校。治校策略:以人为本,以德铸魂,法情相济,和谐发展。
管理要求:定位准,目标明,思路清,标准高,要求严,工作细,行动快,到位实,效果好。
校 风:敢于竞争,富于创新,善于协作,乐于奉献。例2 浙江嘉善县大通小学的德育文化(陈岳峰)
校 训:一切为你成功着想(与“绿色学校为你成功奠基”遥相呼应)校园文化:软硬件并重。
软
件:文化氛围浓一点,教师才华多一点,文明语言多一点,学生成绩提一点,家校交流多一点,同事合作多一点,工作愉快更多一点。
硬
件:校园大了,设施多了,软地硬了,污墙白了,荒地绿了,教室亮了,墙壁文化了,校园更美了。
德育文化:实施“3+4+3”策略,努力构建德育十个“一”。
德育文化凸现3个“一”:学校门口“每月一句德育名言”,学生“每人一句勤勉向上的座右铭”,教师“每人一段自律格言”。
爱心教育文化体现4个“一”:学校党团员“每年结对一名后进生”,班主任“每学期一次德育经验交流”,任课教师“每学期一篇教学反思”。
班级德育文化突出3个“一”:班级“每学期学习一位名人(童年学习奋斗史)”,主题中队会“每月一次德育活动课”,大队部“每学期一次德育实践活动”。
4、卞吉的“人本”德育理念。
(1)“人本”德育理念要求科学界定教育本质。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人格培养,即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完全人格,建设人类文明。
(2)“人本”德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体”。以学生为本体的关键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要关心爱护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就业和走向美好的未来服务。(3)“人本”德育理念要以培养学生完全人格为目标。要增强人的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和反省力量,培养人的进取性、创造性、协调性和超越性等。要培养法律人格、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智能人格、心理人格、审美人格等。
(4)“人本”德育理念要求采取人性化的方法,即符合人性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彻底纠正简单、枯燥、生硬的方法。
5、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2)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3)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4)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
(5)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6)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7)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8)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社会要求。
四、2009年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开展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整体构建和谐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体系,其目的是推进学校德育的深化改革,实现德育理念与目标的和谐、目标与内容的和谐、内容与途径的和谐、途径与方法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按本课题研究整体推进表和研究计划要求,我们2009年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初步整体构建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体系。具体任务是今年上半年完成小学各学段和谐德育基本途径与方法的整体构建,下半年设计系列化各学段德育活动,组织开展好活动,写好活动案例。
五、德育弊端、改革与经验
1、德育弊端: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差,知行脱节。
2、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1)人的德性教育日趋“边缘化”。加强科学、语文、数学、外语教学是当代学校普遍追求的目标,加强科学前沿课程的教学成为所有课程改革的中心,“去道德”成为当代教育的潮流,德性教育日趋“边缘化”。(2)当代德育的指向为“外在化”。当代教育的指向为“外在化”,必然导致德育指向为“外在化”,人们的道德学习也完全变异为一种“外在化”的过程,造成在道德学习中道德不在场的荒谬现象。
(3)当代德育存在的形态是“知识化”。道德教育成为“外在化”教育,以“知识化”形态存在,德育过程向智育看齐同样成为单一知识获得过程,道德教育以善通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
3、德育改革:
为克服传统德育途径与方法表现出来的诸多弊端,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和“五个转向”、“一个回归”。
“三个转变”即:变“以培养学生形成‘道德知识结构’为重心的德育”为“以培养学生形成‘道德能力结构’为重心的德育”,变“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为起点的‘说理德育’”为“以提高学生道德体验能力为起点的‘感悟德育’”,变“主要着眼于‘结果’的道德教育”为“主要着眼于‘过程’的道德教育”。
“五个转向”即道德教育应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从“感悟”转向“践行”、从“受爱”转向“创爱”。
“一个回归”即学校德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人际关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只有真正反映生活、触摸生活,才能认识生活。”“回归生活世界是把人看作完整的个体,在个体的现实生活世界中通过与他人的现实交往,提升每个个体整体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哲学或教育理念。”学校德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利用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道德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第四篇:德育途径方法体系成果汇报
——德育途径方法体系成果报告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根据“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
—市第九小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
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市第九小学坚持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制定指标体系,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内容,要求、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结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九五”德育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整体合力,全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家庭和社会德育教育的基点。因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德育教育的成败。
詹万生教授曾指出:“德育包括五项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德育内容体系的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把这五项内容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1、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围绕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我校设立了服务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每日登门的学生络绎不绝,咨询室门口设有专门的小木箱,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就写在纸条上,投到木箱里,是否署名,学生自愿。小木箱每周开启两次,老师利用中队活动时间,对队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给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为了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我们还结合思想品德课和《德育》读本进行心理教育,在心理辅导中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2、法制教育,深入人心
针对当前不断增长青少年犯罪率和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创建了法制教育基地,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了戒毒教育图片、青少年犯罪实录等录影带,把法制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并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3、校园创建,生机盎然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育人,为了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们合理利用校园内的环境,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⑴合理利用每一处墙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此,我们利用雏鹰小画廊、黑板报、橱窗等阵地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立古诗文精品长廊、举办中华美德人物展,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营造优美、和谐的外在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漫步校园,孔子、爱因斯坦、牛顿等名人的雕像耸立在教学楼的周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格言悬挂在学校的墙壁上。
在各中队,我们还建立了“卫生角”、“图书角”、“荣誉角”、“班规制度”、“红花台”、“雏鹰争章台”等阵地。每个中队还设有特色阵地,比如六(4)中队的“新闻角”,专门开辟了“台湾问题”、“十六大专题”、“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北京申奥”、“美国攻打伊拉克”、“预防非典”等专栏,使学生们从小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发展能力的新舞台。
⑵重视校园媒体建设,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窗口和喉舌。
红领巾广播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师生们营造了一个新颖、轻松、活泼的课间环境,是我校德育教育一块重要的阵地。设有“一天要闻”、“校园快讯”、“争章园地”、“手拉手专题节目”、“开心一刻”、“悄悄话信箱”、“热门话题”、“每周一歌”等十多个栏目。担任编播工作的师生团结一致、形成共识、互相配合,以队员道德教育、规范训练为重点不断加强德育教育。
4、主题队会,形式多样
各中队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主题队会的方案。方案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内容完整,环节齐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队会目的明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遇事不慌,防止意外”、“十六大,我知道!”、“手拉手,话小康”、“预防非典,从我做起”、“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争做合格
小公民”、“我们爱和平”等主题。尤其是五(4)中队的“争做自律小公民”主题队会在市局辅导员培训班观摩中受到高度评价。
二、重视家庭教育,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1、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定期聘请教育专家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
特点,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代家教知识培训。低年级主要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知识培训;高年级主要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培训。并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让家长学校向社区辐射,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家长,还包括中学家长。同时,还邀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作典型经验报告。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也就开始用心感受学校的运作,并用心评价着学校。学校必须用诚心和实效换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和信任,只有取信于家长,才谈得上同心同步育人;只有做好了家长的工作,才能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受到教育的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巩固教育成果。因而我校举行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给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机会。
我校开放日活动包括评教评学、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学校主题教育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情况,教改情况,同时也让家长看到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充分发挥《成长册》的作用
《成长册》的应用,使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但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而且给学生的成长以具体的、全面的指导,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拥有一片篮天。对家长而言,《成长册》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确需要孩子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同时,让《成长册》及时反馈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吸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有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成长,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4、重视家访活动
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1、建立德育基地
开发了“市图书室”“矿史陈列馆”“黑油山一号井”“大农业”等十多处为我校学生德育活动基地,并充分利用其鲜明的主题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油田的发展史,体验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接受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深化了德育内容。
学校和社区还与胜利路派出所和武警支队结成共建单位,聘请派出所民警高国宏为校外辅导员,签订共建协议书,并成立了少年团校和少年警校。抓住节日契机,共建单位定期给社区少先队员上课,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交通法规、国防知识教育。另外,我们还聘请了社区内热心于社区德育建设的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先进模范等为社区德育兼职干部,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德育队伍。
2、体验教育,感悟生活
社区少先队注重发挥少先队员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创设体验活动的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以中队为单位,成立了体验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每个中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体验教育活动的课题,例如三(1)中队“争做环保小卫士”,四(1)中队“学做爱心小公民”,五⑷中队“争做自律小公民”,六(2)中队“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体验教育活动均分四个阶段进行,活动过程记录详细,活动考核严格,活动效果显著。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全体队员的参与性,充分的实践性,突出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趣味性构成了社区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先进”的框架。
3、公益活动,培养爱心
为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社区,管理社区”的意识,社区少先队组织了护绿队、环卫队、义务联防队等。通过让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设施、树木绿地、辖区治安、环境卫生的保护和监督工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组织少年儿童义务擦洗小区纳凉座椅、宣传栏,及时消除小区乱涂乱画的广告宣传单。此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爱护树木、清洁环境、美化家园、维护小区治安的良好意识,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少年儿童闲逛市场、出入电子游戏厅等不良习惯。
为了大力倡导帮困助残、尊老敬老的新风尚,辅导站组织少年儿童到辖区孤寡、残疾、优抚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帮残助残的好品质,使之在今后的行为准则中择善而从。
四、运用《德育》读本,深化德育教育
《德育》读本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增强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德育》读本,上好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
活动课对于德育教育有独到的价值,我校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常规活动课。比如,以认知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主要有读书活动、论辩活动、宣传活动、科技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融合德育,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认识兴趣,而且发展了各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又如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通过社会生产与服务性活动、社会调查与参观活动、野外游览活动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2、依托《德育》读本,开展中队活动
围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这一子课题,我校坚持以《德育》读本为指南,以中队活动为阵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十六课《遵守社会公德》时,组织队员开展了“我是合格小公民”活动,队员们利用电脑课所学的本领,编制了一份《公民道德规范》向居民发放,走进社区宣讲。中队还进行了“我是新世纪小公民”的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能力。
五、全员德育,硕果累累
通过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九五”课题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取得了累累硕果。成果形式主要有德育活动课教案、德育论文集、活动图片集、德育活动示范课录像和实验报告。
1、探索德育活动课教学模式
结合《德育》读本,各班主任大胆探索,根据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活动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堂引入社会。开展了以认知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体、以情感为主体等德育活动课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能力。在深化《德育》读本研究的基础上,我校还举办了“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德育活动课展示,其中有8位老师的活动示范课和活动课教案得到了一致好评,李志慧老师的活动课《提高自制力》被推荐为德育活动课优秀课例。
2、深化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
针对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及各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校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了经验,并撰写了德育论文。例如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及技能教学,撰写了《美育德育同步行》;科学老师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撰写了《科学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撰写了《在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数学实施德育教育之我见》《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等德育论文。学校通过举办德育论文比赛,精选了18篇汇编成《“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德育论文集》。
3、推动了学校整体工作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课题的开展,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锻炼和造就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德育育队伍,使学校德育运行的“自选择能力、自组织能力和自控制能力”显著增强,从而健全了德育运行的内部机制,提高了学校德育科学化、系统化与规范化的程度,为深化德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报告明确指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的作用,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的任务,为建立权责对称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推动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发挥重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相比较其他监督方式具有较大优势。2006 年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
审计监督。”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审计机关更好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2010 年 12 月 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审计法制定相配套的行政法规,是加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权力运行制约及监督机制紧密相连。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和尽责情况为审计重点,重点检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部门和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同时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只是后置监督和全程监督的差异,而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开始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是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具备的。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并在领导体制、人员配置、经费保证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能以独立的第三者进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过程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强化预防和严肃纠正等审计措施,督促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从根本上和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滥用权力,对于权力运行的制约以及监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承认,经济责任
审计是中国独有的审计类别,发展时间不长,而且没有国外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大、审计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临时接受的委托审计,存在仓促上阵、加大风险、影响质量等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党政领导的数量巨大,而审计力量相比较而言又比较薄弱,尤其是政府审计力量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因此很多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给社会审计力量实施,但相比较西方长达百年的自由经济而言,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并不是很长,能够提供成熟审计服务的社会中介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中介机构都是“临时上手+现场练兵”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客观情况导致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问题不断。
(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际执行是根据审计查实会计报表数据及其经济活动情况,评价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等。但是这些依据和法规存在着滞后和尚不完善的缺陷,对于如何解决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着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的现象,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界定没有科学依据。通常以查出违纪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清由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损失,以此来作为界定审计成果的标准。这样做,没有更多地考虑审计成本多少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经验在审计过程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缺乏科学性。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目前审计机关人员基本以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为主,缺乏具备有较高的政策
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专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很难保证审计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这样无法为委托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举措
(一)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中长期计划,科学立项,实行分类管理。制订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确保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二)完善审计对象的分类管理,明确审计对象。分别采用的审计频率和审计方式,大力推进分类审计制度的实施。根据审计对象所属部门类别以及掌管的财政性资金数量、质、权限和责任,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职能等情况,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 A、B、C 三类。坚持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别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 A 类对象(党政部门领导干部)按照规定实施审计;对 B 类对象(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一般以所在单位财政或财务收支为重点内容实施审计,必要时可按 A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对 C 类对象(普通领导干部)一般以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方式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时可按 A、B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既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的覆盖面,又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领导干部的审计,合理界定类别,实行分类管理。
(三)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的原则、评价的主要依据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各异,各级审计机关可按不同种类的审计对象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审计内容相关的评价指标数据库,便于以后经济责任审计时统计分析,力求审计评价意见能够客观、公正。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能力、经济效益与决策水平、财政政策执行与财务收支、内控制度执行与管理水平、廉洁自律等指标,以定量为基础,定性为结果,无法定量、定性的问题,应以写实手法,客观描述审计事项的结果,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问题,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慎重,要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权责相对应。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超出审计职责和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在评价和界定经济责任时,要重点突出,着重评价重点问题、重要指标和重大事项。
(五)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经不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一是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加强科技、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专业知识学精、社会学科知识管用,提高适应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应对综合复杂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对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善于思考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归纳总结审计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审计实践。三是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涵盖审计内容范围广,而且一些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也较高,这为开展计算机审计
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凡是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都要运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审计手段,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以“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为工作重点,通过审计督促党政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树立“有权必有重任,用权必受监督,作为一把手必先受监督”的意识,破除一些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侥幸心理,避免他们个人明知不可为却为之,因侥幸而招致“不幸”。经济责任审计正是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过程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切实起到关心干部、爱护干部和保护领导干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