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浅析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摘 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本文从抓好“主业”打基础,抓好“文化”树形象,抓好“内部”促和谐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试图解答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和谐警民关系途径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针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作出的“三项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抓“主业”,认真履职尽责,夯实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
公安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神圣职责。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对人民群众带来的现实损害,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一)科学设计目标。美国学者罗伯特﹒兰沃西和劳伦斯﹒特拉维斯根据西蒙的研究,认为“成功的警察组织必须同时确保最低限度的社会治安、最低限度的执法,以及最低限度的社区服务。如果警察机构没有能最低限度地满足其中任何一种‘约束’,它就无法实现其组织目标”。由于在一定时期内警察总体执行任务的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求的常量,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警务工作价值,警察部门只有科学设计组织目标,努力使警察的各项目标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达到最佳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程度直接决定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水平。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首要因素是各地公安机关各项目标任务的科学设定,以最大限度地平衡社会成员的不同警务需求。
公安机关的目标设计,就是从实现警务工作价值最大化出发,根据法律要求和各地区治安实际,科学整合职能分工,合理确定目标、任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警务要求。由于受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区社会治安情况千差万别,各个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社会成员对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很多时候存在冲突,例如,在同一个地区,遭受过犯罪侵害的群众可能希望警察把工作重点放在打击犯罪上,其他群众可能希望警察在改善交通、提供服务方面有更多的体现。如何做到科学设定,需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研究。总的原则是要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二)提高执法办案能力。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作为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只有具备较强的执法办案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公信力,进一步和谐警民关系。一是牢记以人为本,规范执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法方式。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观念,才能确保执法行为的理性、平和、文明和规范,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各项执法工作和执法各个环节细心考虑群众的利益,用心体察群众情绪。善于用和谐思维来化解矛盾,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融法、理、情于一体,及时化解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二是提高破案率。“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破案历来被当作衡量公安机关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可以说破案率与群众的信任度是高度协调统一的。尤其是对于影响恶劣,容易使大多群众引起恐慌的案件,必须加大破案力度,及早消除群众担心。要把“破大案”与“办小案”结合起来,不能忽略扒窃、偷盗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要针对盗抢案件高发、黄赌毒渗透蔓延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整治,竭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平安和谐的安居环境。三是注重压发案。对
于大多数群众来讲,只有“发案少”,才能有安全感,满意度才会提高。因此,公安机关要坚持“打防结合”的方针,在进行“严打”的同时狠抓“严防”。
(三)做好基础性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说,破案是抗洪救灾的话,那么基础性工作就是筑堤。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曾指出,“要大力加强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切实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抓好户政管理。户政管理是公安机关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许多公安工作都是以户政管理为依托来展开完成的,例如: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摸排,就要依靠对辖区内重点人口的管理、户籍调查、户口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来完成。二是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的本能,安全需求才是人的基本需求。健全的社区组织机构,完善的社区管理,良好的社区秩序是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们的基本要求。社区民警肩负宣传法律,预防、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调解矛盾、解急救困,维护社区稳定等多种职责。社区警务建设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环节,必须得到应有的加强。三是强化服务意识。要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管理就是审批,管理就是收费,管理就是清查的错误做法。多提醒、多沟通,通过优质高效服务,使管理服务对象真切地感到配合管理就是竞争力和效益,增进对公安管理的认同感,主动接受、支持公安管理工作。
二、抓“文化”,着力推进公安文化建设,内聚警心、外塑形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公安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警魂的重要手段,是凝聚警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良性互动警民关系的重要媒介。
(一)重视文化育警。毛泽东同志曾讲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作为一支半军事化管理的队伍,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文化作为支撑,公安机关是谈不上有活力和战斗力的。近几年,随着社会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警民关系中的不和谐音时有所闻,从群众视角看,警察队伍确有一些通病,如言语不雅、态度蛮横、职业素养不高,执法欠缺公心公正,处理问题多直线思维和经验做法等。这些通病极易引发漠视群众利益甚至侵犯群众利益现象,制造和拉大警民关系裂痕。而警察队伍中之所以存在这些通病,一个共性原因是文化素养不够。文化育警,通过“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可以使警察精神得以弘扬、行为规范得以养成,展现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可以使群众更加亲警、敬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需要对民警队伍进行一场文化的洗礼和再塑造,而这离不开强有力的公安文化建设的铺垫和支撑。
(二)大力发展公安文学。公安文学(含影视作品)作为公安文化的重头戏,一直以来对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展现公安机关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可以说,很多群众对警察的印象来自公安文学作品;很多民警理念的培养、素养的提高也得益于公安文学。当前,公安文学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未能达到其应有的状态和作用:一是比较“粗”,很多公安文学作品着重于破案侦探文学,有故事、有情节,可读性比较强,忽略了人物的刻画,不够细腻。二是比较“高”,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还不能完全脱离“高、大、全”的公安民警形象描述,从宣传公安机关的角度讲,无可厚非,但显的不真实。尤其是人民群众看来,把公安作品中的民警形象与现实中对比观察,更容易产生落差,也无法引起广大民警的共鸣。
发展公安文学,要让公安文学回归自然。既要能得到广大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的认可,也要让人民群众感到真实可信。要积极体现健康向上的主题,既不拔高,刻意塑造民警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也不刻意追求体现民警的牺牲和奉献。要把公安文学(包含公安影视作品)作为开展公安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有影响力、赋含警察理念、反映基层民警生活的公安文学、公安影视作品,民警在空闲之余通过读、看、想,增强对公安工作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同时,文学作品也是普法教育、外树形象,拉近警民关系的良好载体。
(三)抓好文化“支撑”。要抓好理论支撑。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公安文化,必须要有先进的文化理论作指导。具体讲,就是要给公安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定性,公安文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是侧重于警民和谐,还是侧重于基层,或者是二者并重;是侧重于弘扬警察的奉献还是侧重于以人为本,等等。***同志曾指出,“我们必须从加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的高度,大力加强公安文化建设。” 前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孙明山同志也讲,“把公安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是公安文化工作生命力的体现”。这都是很好的公安文化发展理论。公安文化要想大发展,就必须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支撑。要抓好制度支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是确保组织正常运行的根本,公安文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离开制度的约束,难免会出现一种怪现象:领导重视,公安文化就有些起色;领导不感兴趣,公安文化就失去了地位。执勤任务轻松一些,就抓抓公安文化;执勤任务重了,公安文化就弃之不问。长期下去,公安文化难免成为鸡肋,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抓好保障支撑。保障就是投入,既要要经费的投入,也需有精力的投入。公安文化建设,需要上级机关加大投入,深入搞好调研,了解基层民警的渴求,研究目前公安机关在社会中的形象。搞好研究开发,确实把公安文化做大、做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抓“内部”,构建和谐警营,激发广大民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积极性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涉及很多因素,诸如社会因素、执法理念以及执法方式方法等等。但归根结底,各个法律法规、上级的各项要求都需要基层一线民警去贯彻落实。一线民警队伍的作为,直接决定了和谐警民关系的成败,队伍建设是关键。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深刻阐明了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警营内部的和谐稳定,没有和谐稳定的警营环境,队伍建设就无从抓起。
(一)构建警警和谐。“警警和谐”,即“机关”与“基层”的和谐共处。只有“警警”和谐,才能更广泛地调动基层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心”为民,规范执法,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警民和谐建设。构建“警警”和谐,就是要使机关和基层形成良好的互动,发挥最大合力,按照自身规律和谐发展,使整个公安肌体高效运转,不断提高公安战斗力。构建“警警”和谐,着力点在基层,关键在机关。一是思想观念有转变。对于机关而言,不仅是要指导、指挥好基层,还要有服务基层意识,搞好服务保障,确保基层无后顾之忧。对于基层而言,不仅要认真落实机关的安排部署,还要有监督建议意识,对于不合理的部分,要敢于建言,而不仅仅简单地完成。二是资源配置上要有倾斜。要优先满足基层,确保基层在办公资源、人才资源上的充足,充分考虑基层民警在政治待遇、职级待遇、工资待遇上的倾斜,使广大基层民警有强烈的单位归属感和公安工作荣誉感。三是加大互动交流力度。使基层民警有机会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技能,使机关民警接触更多的社会
知识和实战能力,不仅有利于民警素质的提高,而且通过交流,可以进一步加强基层与机关民警的沟通了解,增强队伍凝聚力。
(二)注重解决重点问题。构建和谐警营,要善于发现、解决重点问题,确保防患于未然。一是抓“源头”,打牢民警思想基础。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民警违法违规执法情况屡有报道,违反“五条禁令”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其根源就在于部分民警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要把打牢民警思想基础作为解决重点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做到法纪教育制度化,使民命明白违规违纪的后果,给人民群众和和个人带来的损失,从“惩”的角度打牢外部防线。做到思想工作经常化,及时纠正民警的错误认识,解决好民警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消除容易产生的惰性心理“慎黑”、“慎独”等等,从“恩”的角度打牢内部防线。二是抓好“红头”,确保制度措施落实。公安机关发生的许多引发群众极度不满的执法事故,很多都是制度不落实造成的,有的没有按程序办事,有的靠老思维老经验处理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抓好民警尤其是领导干部对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依靠制度和法规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的观念。其次要抓落实,完善工作责任制和末端问责制,严格责任追究。三是抓好“头头”,加强干部管理教育。把抓好领导干部管理教育作为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环节来抓。把准选配环节,抓好教育,着力强化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坚持党管干部,切实把各级领导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之中。
(三)抓好团队建设。团队协作不仅可以增强民警了解沟通、凝聚警心、增强归属感、消除隔阂,同时也提高战斗力的现代管理方式,对于构建和谐警营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氛围就是环境,公安机关要有一种能容人、能用人、人能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使每名民警都能感受到单位对其的认同,有竭力表现其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欲望,形成“人人想干事、想干事的有事干、能干事的干成事”的氛围。二是要准确掌握公安队伍的现状。了解掌握每名民警的优缺点,哪些同志党性强、哪些同志能参谋、哪些同志善创新等,这是比较复杂和需要高度负责的工作,也是建设团队的前提。作为公安机关的组织人事部门,不仅要有对民警个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更不能对民警有任何偏见,确实从德、能多个方面衡量定位。三是合理使用民警。破除凭资历、凭年限任用民警的观念,更不能任人唯亲,只要是忠于党和人民、爱岗敬业的,都要做到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按照个人优缺点正确定位团队角色。四是要持续保持团队角色的稳定。为了防止团队角色缺位给单位带来的损失,必须在民警管理培养上下功夫,做到角色不颠倒,按照个人特长确定团队角色,抓好职责履行。做到长远规划,建立合理的梯队,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结构。根据民警个人素质、职位需求,有意识的培养团队可能缺失角色,确保团队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怀泽。从西方警务史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要素。现代世界警察
[2]刘瑞。浅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基本思路
http://.cn/gb/gawh/2008-11/15/content_1051900.htm.2008-11-15
第二篇: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警民关系涉及到社会治安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警民关系是否和谐,关系着党委、政府的形象,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现就如何加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狠抓队伍建设,增强和谐警民关系的主动性
公安工作走的是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永远离不开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公安民警始终处于主动性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公安民警的主动性地位,不能等待群众觉悟的提高,不能等待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不能等待人民群众来交流。要做到主动作为,在工作中主动深入群众,在思想上主动贴近群众,在服务上主动关心群众,经常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倾听人民群众呼声,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最大努力地为人民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的事情,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供基础和前提。同时要从解决队伍思想作风问题着手,着力消除影响警民和谐的自身障碍,紧紧抓住“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有利契机,狠抓队伍的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努力查找和解决队伍中存在的有损队伍形象、有损警民和谐创建的问题,解决警容风纪不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法为民思想不牢、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塑造公安队伍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创建警民和谐窗口,狠抓便民措施落实
与群众交往最多的窗口单位是构建警民和谐的突破口。公安机关要设立专门的****服务大厅,要在户政、交警、出入境等窗口单位大力开展规范用语、推出便民措施活动,户政窗口、各派出所户籍室都要推出微笑服务、当日办结服务、咨询服务、上门服务和电话预约服务等便民措施和要求。派出所要积极实施为偏远村庄群众、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办理户证便利服务,对特困群众免收工本费。110指挥中心要落实领导带班、现场指挥制度,规范接警员的规范用语,坚持做到文明接警、快速派警、跟踪服务。巡特警大队要重点强化分片分段24小时街面巡逻,及时接受报警求助,文明出警,热情服务。要通过落实文明接待、****办照承诺服务,切实塑造公安机关的文明窗口,切实拉近警民关系。
三、充分运用治安调解,开展人性化执法
要结合执法规范化建设,通过强化法制监督、案件审核和制度建立,要求所有案件法理和人性兼容,严格落实传唤告知和处罚告知的有关规定。要积极推行调解为先和教育疏导,对民事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在后果比较轻微的情况下,一律进行调解处理,增进双方谅解和对法律的尊重;对利益诉求群体上访的,坚持慎用处罚,通过教育疏导,化解矛盾纠纷。
四、提高警务透明度,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为了避免群众对办事办案具体依据和程序不知情而出现对公安部门不理解、不信任的问题,应在办案单位全面开展警务公开,各派出所把办案办事程序全部上墙公开,收费执法依据上墙公开,设立监督台,公开照片、姓名、电话、警号,接受社会监督。其他办案单位也要公开治安、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执法活动中,要全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能因执法而扰民,不能因执法而伤害群众的感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新期待;要严厉查处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民警违法违纪问题;要从创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和完善执法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做到热情服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顾全大局,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诉求和切身利益,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把执法过程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通过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媒体网络、公安信访等渠道加强执法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作为公安机关执法管理工作好坏的“反光镜”,促进和彰显公平正义。
五、狠抓治安稳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要针对当地治安实际,大力开展社会治安整治,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乱点和“两抢一盗”犯罪高发的情况,加强治安防范力量和防范工作,开展重点防控打击,集中侦破一批影响较大的案件。在高度重视侦破大、要案件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小案”的查处,特别是要始终保持对飞车抢夺、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侵财性犯罪的高压态势,不断提高“小案”的破案率,增强群众安全感。要织密防范网络,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警力部署到治安最复杂、安全防范最薄弱、群众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地方,充分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以治安整治的实际效果赢得理解和支持。
六、坚持从小处着眼,深化警民和谐情谊
万事勿以事小而不为之。警察怎么破案,怎么抓人,群众不经常看到,但警察的一言一行特别是服务态度,群众都看在眼里。如果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往往轻而易举地就抵消了广大民警的付出和荣誉。坚持以小举动营造大和谐,引导民警时时想和谐、处处促和谐,从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开始,积极开展爱民实践活动,深入辖区了解情况,适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如:帮助困难群众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帮助农民子弟解决就业,为孤儿、异地无钱返家人员捐钱赠物,对迷路人员、醉酒人员及时实施救助,及时帮助解决邻里纠纷等。广大公安民警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从融洽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上着力,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七、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建立警民双向互动机制
要大力加强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努力在警察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相互理解的桥梁。要加强警民互动,强化警务公开,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努力提高全社会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要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和交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公安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特别是对媒体曝光影响公安机关形象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并主动向人民群众通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
第三篇: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针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作出的“三项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是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夯实公安工作根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对消防工作和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公安消防部队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的根本保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成效,就新形势下影响和谐警民的主要因素、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谈几点认识。
一、新形势下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
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做好消防工作的前提。警民关系搞得好,消防工作就能做好,百姓的消防安全意识就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火灾形势就能保持稳定。当前,要有效应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消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必须积极适应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着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做好消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警民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是好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发展,警民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常常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部分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对消
防法律和消防安全常识一知半解,对消防安全工作抱有侥幸思想。对存在的火灾隐患不能积极主动地整改,认为消防部门对其进行消防监督检查是与其过不去,以致对正常的消防监督检查活动产生误解。许多人常用“有钱就没事了”来解释在消防监督检查中采取的限期整改、罚款和停产停业整改等法律措施,由此群众对消防部门产生不满。
二是群众期望值过高。
随着消防部队担负灭火救援范围的扩大,有不少群众认为消防队是万能的,既能灭火、又能排忧解难、有求必应,一旦遇上不属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范围内的事和受车辆器材装备影响灭火救援的事,就产生消极看法,甚至转化为对整个消防队伍的怨恨、不信任。
三是干群关系淡化的影响。
社会上的极个别消极腐败现象,势必造成群众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怀疑。公安消防机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警民关系作为干群关系的一种,不可避免地影响警民关系。
四是部分官兵对警民关系认识不足。
一些官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好警民关系的理解模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推诿扯皮,联系群众不够;知民情、解民忧等基础工作薄弱,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情绪。
五是做群众工作方法不适应。
一些官兵在工作中常以管人者自居,摆不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服务意识不强。有的对登
门求助、办事的群众不热情,有的接处警不及时,办事拖拉;有的在工作时耍特权,摆架子,门难见、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随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以上种种不良行为,严重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疏远了他们与民警的关系。
六是执法活动不规范。
少数官兵法制观念淡薄,执法水平低下,致使消防监督执法不规范,随意性大,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和谐的警民关系。
二、做好新形势下警民关系的探索和建议针对在新形势下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我们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站在执法为民、确保火灾形势平稳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对进一步做好警民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扎实有效开展执法为民教育。支队始终将执法为民教育做为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之一来抓,结合公安消防部队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十七大专题教育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专项教育等活动,教育官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完成每一次灭火救援任务。使执法为民教育做到了经常抓、抓经常。
(二)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支队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按时组织召开执法例会等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官兵的业务素质、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并结合奥运消防安全保卫、“两节”、“两会”消防安全保卫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采取联合检查和交叉检查的方式,在帮助有关单位发现火灾隐患的同时,组织官兵相互学习和借鉴在消防监督
中执法中好的做法,使支队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三)积极做好信访工作。支队以市公安局组织开展的“十进家”活动为契机,立足消防工作实际,积极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六进”活动,通过在支队设立业务大厅,方便人民群众办理业务的同时,积极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并通过向社会上聘请党风廉政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等方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与此同时,支队要求官兵坚持做到了对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单位和官兵扑救火灾、抢险救援单位的 “回访”率达到了100%,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帮助整改存在火灾隐患的同时,广泛征求对消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树立了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有效地预防了上访现象的发生。同时支队也被忻州市委、市政府评为了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四)积极开展警民共建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队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警民共建工作,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扎实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组织所属大、中队先后与108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并定期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并组织开展“献爱心”捐资助教活动和“济贫困”活动2次,资助了在校大学生3名。尤其是在四川地震后,官兵采取缴纳特殊党费、捐款捐物、短信捐款等多种方式资助灾区,共向灾区捐款59075元。在驻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树立了消防官兵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支队通过组织官兵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支队精神文明创建取得了丰硕成果,支队连续两次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并被省文明委命名为全省文明和谐单位标兵,支队所属的十五个消防大队和六个消防中队全部跨入了市级青年文明号行列。在驻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为进一步推进支队警民关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扎实推进消防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支队以开展消防宣传“六进”为契机,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消防宣传活动,在开展社会消防安全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和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消防监督执法中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关心消防、重视消防安全的氛围,为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警民是时代的要求,是确保火灾形势平稳、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证,虽然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新形势下还会面对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名消防官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不断促进和谐的警民关系向纵深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更加安全的消防环境。
第四篇: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之我见专题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之我见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三项建设”重点之一,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切实担负起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公安机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石,也是确保公安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对公安工作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现笔者结合多年的公安工作,就如何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谈谈肤浅看法。
一、当前警民关系现状近几年,公安机关通过大练兵和“三基”工程建设,公安机关的打击能力不断提升,不断推进平安建设,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及幸福指数都有所提高,特别是通过开展大接访、大走访及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实,不断为群众解决了一些实事,办了一些好事,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满意,但是由于个别民警特权思想还很严重,执法为民思想树立不牢固、执法不公不严、执法不规范、执法犯法、非警务活动的现象还存在等等,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群众感情,群众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信任感在弱化、警民距离逐步加大,出现执法难、取证难等问题,甚至发生了暴力事件,这都是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具体表现。
二、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与行动脱离,执法为民思想观念未真正落实到执法过程中,是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首要因素。目前,一些民警执法为民思想不牢固,还未内植于心,外践于行,更不能有效地融入公安执法的各个环节,执法方向不明确,依然有执法犯法、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乱作为、不行为、暴力执法等伤害群众感情的行为发生,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二)打击力度与群众的期望值不符,小案件未及时侦破,是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突出因素。当前,虽然公安机关的打击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还与群众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很大一部分案值较小的侵财类案件都不能及时侦破,破案率较低,受损失的群众数量较多,涉及面较广,即使案件侦破了,损失也不能及时挽回,与群众期待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影响群众满意度。
(三)执法与回告未同步,群众知情权重视不到位,是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人为因素。当前,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他们渴望人权、财产权得到尊重和保障,他们也需求对案件有一定的知情权,即使案件没破,也要定期向群众说明案件侦查情况,作好解释工作,可是由于警力有限等多种原因,及时回告被忽视,特别是有时公安机关费了很大劲将案件破获,也未能及时将破案情况回告群众,群众还误认为案件未侦破,也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四)职能定位不准与群众需求悬殊,承诺宽泛,无法兑现,是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因素之一。当前,一些地区和警种存在职能定位不准,特别是服务职能定位不准,明显不符合公安工作实际,承诺过多、过宽,不易实现,让群众的意愿落空,反而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将公安机关推向非常尴尬和两难境地。
(五)沟通联系不够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缺乏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相互理解信任不够,是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警民沟通联系还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与群众联系的渠道不多、不广,特别是舆论宣传方面更是不足,不能很全面地宣传报道,不能最大限度地、最大能力地向群众展示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的风采,寻求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辽宁“网上公安机关”全面开通,搭建了警民联系平台,也提供了警民互动的发展方向。
(六)个体能力与整体要求差距较大,不会做、不愿做群众工作,是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关键在警,最终落脚于民警的个体素质和能力,当前,存在着一部分愿意做而不会做群众工作的民警,还存在着一部分根本就不愿意低下头、弯下腰做群众工作的民警,与做群众工作“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整体要求相差甚远,严重影响着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三、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笔者认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要立足于当前的复杂局势、立足于具体岗位、立足于业务工作,更要立足于当前警民关系现状,以规范化执法促和谐警民关系为抓手,找准切入点,突出创新、措施得力,抓出实效,力求做到“七抓”,最大
化地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进程,不断密切警民关系。一抓思想观念建设。思想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整顿,加强民警的执法为民思想建设,真正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认识问题;还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要有常怀为民之心,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力求小事做细、实事做实、好事办好;还要转变思想、创新观念,不要固守传统、陈旧的观念和思想,要走出去、引进来,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学习借鉴,不断提高自己。二抓能力建设。要把能力建设作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动力器和稳压器,一是要不断提升打击能力,最大限度地多破案、快破案,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人身、财产等权利,最大限度地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追缴损失,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群众的安全感;二是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执法能力建设,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不断改进民警执法方式,不断规范执法各个环节的行为和动作,细化量化执法考评、日常管理的细则及开展执法教育和执法监督,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的行为,坚决杜绝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坚决杜绝涉法涉诉案件的发生,坚决杜绝执法安全事故发生,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三是要培养“善变”能力,变则通、不变则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善于谋划大局,善于改变工作方法和思路,大胆地破旧立新,敢于改革,勇于创新,敢为别人所不为,走出创新之举;四是强力推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力求达到“三懂四会”的要求,最大化地疏导群众的不满情绪,最大化地为群众做实事,最大化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三抓和谐警营建设。和谐警营建设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组织保障,警营不和谐就无从谈起警民的和谐,要坚持从优待警、从严治警双管齐下,要在励警上下功夫,多措并举,要更多地关心、爱护、信任、理解民警,要多为民警解压舒困松绑,多做得警心、暖警心、稳警心的好事实事。同时还要更多地关注民警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及不稳定的苗头性思想性问题。还要丰富警营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民警业余生活,陶冶民警思想道德情操,建立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四抓机制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不是短期行为,它将是公安工作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一是要成立专门负责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措施及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和奖惩办法;二是要建立健全警民联系日常工作规范,明确民警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具体工作规定;三是要建立警民联系保障机制,让民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群众工作;四是要对侵害群众权益、伤害群众感情的案事件,严厉查处,以儆效尤,确保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更加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五抓工作创新。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要立足辖区实际和具体的公安工作,要以常谋为民之举全盘谋划具有地方特色的举措,要坚决摒弃口号常喊,措施不变的工作做法,要把大走访活动当作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抓手和渠道,因地制宜地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研究分析当前本地影响警民关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创新举措,并下大力气进行整改。六抓舆论引导。要把让群众了解公安工作、了解民警的工作风貌,作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方面,要切实提高公安工作的透明度,不断公开执法的程序和规定、执法为民的举措,时刻接受群众监督,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群众参与、支持公安工作的热情,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大肆宣传公安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及民警的工作,反映民警的疾苦,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特别是当发生一些不利于公安机关形象的案事件,公安机关要适时向社会澄清案事件的相关情况,正确引导群众,防止产生恶意炒作,扩大事态,影响警民关系建设。七抓民心工程。要以落实便民利民措施为前提,以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工作目标,由坐等服务向主动服务,由我等群众服务向我要为群众服务的转变,主动深入群众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丰富和创新大走访活动,开展民心工程建设,了解民意,改善民生,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密切警民关系。2009年开鲁县公安局着眼于化解“小纠纷”、侦破“小案件”、优化服务“小环节”、防范“小隐患”、消除执法“小漏洞”、解决队伍“小问题”为重点的“六小”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第五篇:浅析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难点和主要途径
浅析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难点和主要途径 摘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提出的三项建设的内容之一,公安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警民关系。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社会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社会利益矛盾的不断冲突中,警民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冲击,为此我们要客观分析和了解影响警民关系建设的因素和难点,创新务实地在从严治警、规范执法、联系群众、舆论宣传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关键词:警民关系 和谐 难点 途径
“人民警察”四个字突显的是警察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和保障者,警察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性质和宗旨决定了警民关系是“以警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双边关系”。要让“警”和“民”之间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良性互动关系,达到警爱民、民拥警、警民鱼水的协调和睦境界,需要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长期的公安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剖析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难点入手,找准症结,积极寻求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良策。
一、当前影响警民关系建设的难点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警民关系很和谐。公安机关开展治安管理、交通安全、刑事侦察等工作人民群众非常支持配合,积极主动提供线索,扭送违法犯罪人员屡见不鲜,几乎没有袭警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多元化,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主力军的人民警察处在“风口浪尖”上,警民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执法活动不配合,交流沟通不密切,涉警舆情不支持等不利因素大量存在,这必然阻碍着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细分析主要难点表现在:
(一)法律赋予职责的客观实在性
公安机关作为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的一支重要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人民警察作为执法者,在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中,必然伤害违法犯罪人员或及其相关人员的利益,这就使执法者与执法对象始终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和冲突。由于民警担负着法律赋予的特殊职能,与人民群众之间必然存在着执
法与被执法、管理与被管理、保护与被保护等多种关系,在面对民警严格执法时,一些群众从内心中自然产生一种无形的、由诸多矛盾组成的距离感和排斥感,制约着警民关系的和谐建立。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定位混乱性
警察的角色就是法律的执行者,必须忠实地履行好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但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着较高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矛盾凸显现象,作为社会控制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安机关,警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旦发生干群矛盾或群体事件,警察便处在社会矛盾冲突的第一线和最前沿,群众产生不满情绪必然发泄于处于化解矛盾的民警身上。甚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医患纠纷等引起的事件或上访动辄随意调用警力处置,从事非警务工作,从而带来负面效应。加之公安机关提出的一些不切自身职责实际的承诺,让老百姓期待警察是万能的,因而当承诺不能兑现或难以兑现时,引发群众的不满,这些角色定位的混乱,致使警民关系紧张。
(三)执勤执法方式的理念偏差性
有些民警执法理念滞后,执法管理不适应,防范工作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态度蛮横,一些民警上路执勤,坐在路旁,躲在车里,由无执法资格的交通协管员参与交通违法行为的查纠,引起群众的投诉或不满。一些部门为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在执法中以罚代管、以罚代法,造成处理过严、处理过重,令群众十分反感。更有极少数害群之马为谋私、贪赃枉法、甚至与违法犯罪分子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充当保护伞,严重败坏了民警整体形象和名声。
(四)涉警舆情言论的炒作冲击性
随着一些报刊杂志非主流媒体的兴起,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给了“新闻”极大的传播自由空间。作为执法者形象出现在公众眼中的人民警察,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被新闻咬住,不实新闻、虚假新闻、失真言论、不负责任言论充斥各类媒体,大肆负面炒作,是非不分,造成舆论一边倒。交通警察更是处于弱势,正常的测速、治超、涉牌等交通安全管理会有报道成暗中执法,公路“三乱”。目前,在互联网上有关警方的各种信息中,多数是负面的。这样一
种涉警舆论环境把人民警察的形象冲击的七零入落,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使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公众间的信任指数下降,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切实维护好社会政治、社会治安稳定,让广大人民享受良好治安环境所带来的愉悦,让广大群众满足对公安机关安全、公平、保护、服务的需求。通过民警自身的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增加警民之间的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警民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和谐的警民关系一定能建立起来。
(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需要牢固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公安工作必须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来统领,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的执法者。二是创新执法理念,在提升执法意识上下功夫。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转变执法理念,以人为本,大力倡导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我们执法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坚持把解决好群众的需求、诉求,维护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执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为民执法”入脑入心,让执法为民真正落实到各个执法环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公安交警执法为民的决心和所带来的实惠。三是改进执法方式,在提升执法效果上下功夫。要教育民警学会换位思考,准确把握目前社会心理的变化和执法对象的感受,在执法活动中注意区别不同情况,讲究执法方式和艺术,切实做到既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又尽可能减少矛盾对立,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增加执法灵活性,尽可能融法、理、情于一体,实现执法活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二)强化宣传,主动引导,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需要健康的舆论基础
要持续强化正面宣传力度,充分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手段,积极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抓住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的热点、亮点、闪光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英勇无畏、勇于献身、严守纪律、文明执勤的良好形象得到充分展示,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警察、理解警察进而信
任警察、支持警察。可以通过“警营开放日”、“警务技能表演”、“警察体验日”、“社区民警述职”和“领导在线交流”等活动,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人民警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增强人民群众对警方的信心和社会安全感,获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合作,从而扩大人民警察的正面影响力。同时要建立和健全以舆情研判、快速反应和新闻发布为主要内容的舆论引导机制,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随着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应当转变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媒体的舆论监督,对发生的重特大案件或突发性事件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披露信息,树立主动引导舆论的理念。对涉警负面信息,要正确对待,加强跟踪分析,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不捂不躲,积极应对舆情,揭露真相,驳斥谣言,最大限度地将形象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消除负面舆论影响。超级秘书网
(三)加强保障,规范职责,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需要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是要尽快健全和完善对公安机关和警察的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规范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职权职责、义务纪律、组织管理、警务保障、执法监督和法律责任,确保公安机关和民警在执法或日常行为中出警有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下大力气减少、杜绝行政干扰,争取从非警务活动中解脱出来,把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的事情由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特别是要慎用警力参与处理群体性事件,本着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因势利导、区别对待,打击少数,教育多数。否则,在参与过程中极易受到群众不满情绪的发泄而发生冲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所作的努力将化为乌有。三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想方设法解决警力严重不足、经费无保障、民警职级待遇低等现实性问题,使警力能沉到辖区群众当中,直接面向群众提升安全感和满意度;使经费能用在执勤执法上,确保群众意见大的“趋利执法”、“以罚代刑”等行为得到纠正和根治;让民警待遇得到提高,真正落实从优待警,从而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民警工作起来才能顺心、舒心、安心。只有营造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执法环境,才能打造新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警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