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10:0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培养各方面人才的社会,学校是培养爱祖国、爱社会、爱科学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巨大工程,它不仅对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必然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校本课程的普及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因此,要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好校本课程是当今紧迫的任务。

校本课程进入课堂,必将引发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到实施方式、实施策略的一系列的变革,如何有效地将校本课程应用于课堂的教与学,发挥它的优势,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愿学、乐学,增强中学生学科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校本课堂的作用,这是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坚决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在学校工作中的开发利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把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程的内容、任务,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来调动学生不同的各方面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们都能学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另外,通过校本课堂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学科内容的积极性。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和方法

1、开发教材途径、上好校本课程的方法的研究

2、开展校本平台,探索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配合的有关理念、教学策略、方法与途径,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

3、学生整体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热情的培养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让学生素质有一个全面发展。

2、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爱好,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3、通过校本课程,使教师们改革学科教学模式,加大融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的进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一)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依托所任校本课程的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积极探索,把本课题的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与学科教学方式变革、教师角色转变等具体问题紧密结合,使教师在实践研究中获得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

(二)主要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挂帅,教研组为龙头,所任教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体。课题组组长:高志平,副校长,负责课题的规划设计。

课题组成员:徐文会 陈达 冯春飞 穆枫 张杨 朱爽 赵志秋 刘峰 王素月

齐欢 董薇薇 贾雪 秦秀梅 潘丽丽 潘贵增 李秀宏 叶春影(2)做好课题的申报及论证工作,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3)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人员培训会。副校长组织进行专题讲座,让广大教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步骤,提高研究水平。

(4)探讨各个年级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初步形成课程的建构模式。

2、课题实验的实施阶段 第一、是教材的编写阶段

(1)参加课题研究和实践的教师,磋商各种途径的教材来源,逐渐积累相关的课程资源。

(2)把每组积累的课程资源汇总,一起研究删添内容,初步形成书本体系。第二、是教案的形成阶段

(1)教材教案形成:七年级是《热爱环境教育》、八年级是《热爱家乡教育》、九年是《享受艺术教育》。

(2)再次定夺,达成共识,敲定所任学科教师。第三、是课堂实验阶段

(1)全面开展实验,七、八年级每周一节,九年级每二周一节半,教师们认真按教材写好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教师边教课边写出实验报告,认真总结学生们的反映以及效果。

3、总结验收阶段

(1)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分类装订成册。(2)组织实验人员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3)汇编课题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课件、教学案例等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成效分析: 我校力争通过“校本课程“,来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与帮助下,在实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相互结合,逐步使教师达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形式以及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了当前教育的新要求、新挑战。

(二)校本课程逐步使学生的思想有大幅度提高,他们爱学习、爱文化、爱祖国、爱家乡,并学有所长。

1、七年级的《环境教育》:教师们在讲读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出校门,察看周边工厂对环境的影响,回来后分别写出了较为深刻的反思,他们真正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八年级《热爱家乡》:地理、历史老师按照我们自编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家乡教育,使学生受益非浅。老师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带领学生走出去,观看了家乡的文物、景观,并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体验家乡的变化,大大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信心。

3、九年级《享受艺术》:我们自编了篮球艺术、钢琴艺术、体操、二胡、口琴等艺术学科,学生们各投所好,信心十足,兴趣盎然,这对于控辍保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我们收集了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经验积累等,建成学校的资源库。

5、课题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集。自从开展课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共撰写论文近50篇。

6、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高素质教师。他们自身增强了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爱一草一木的意识,并积极和同学们勾通,带领学生共同成长。(三)发出问题

1、九年级的艺术方面的老师缺乏。由于在艺术方面教师人才的缺乏,致使在上这方面课时困难重重。

2、时间紧张,有冲击其它学科的一面。走出去时,有时两节课回不来,造成其它课的正常开展。

六、研究的体会及思考:

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展,有效地改变了多年来枯燥乏味、单独教育等情况,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们得到全面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辍学生大大减少,确确实实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今后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第二篇: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是每一个教师急需面对的问题,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全程的主体,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其应有的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对教师而言,无论是在职前教育中,还是在职后的培训中,我们的教师教育机构都很少给教师提供获取这种能力的机会。目前我们的师范教育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课程,其出发点只是为了怎样更好的执行大纲和课程,怎样上好课,而并未涉及到有关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将是每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都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分析认为,通过个人研修、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电子导师制等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1.个人研习和在职进修相结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可以遇到一些急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学习、研究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深入的总结、反思,不断的将其迁移到类似的教学情景当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究活动。在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除此之 外人类的知识总量在不断的增长,人类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就会被新的知识所替代,尤其是一些前沿学科。因此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教师更应如此。而长期脱离工作岗位参加进修学习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采用在职进修的方式不失为教师进行继续学习的一种好的途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在短期内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全新的课程开发技术,以此作为新课程开发的基础。在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研究能力可以得到很快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教学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使教学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使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向专业化方向迈进。

2.校本教研

个人研习是教师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学习研究活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语的,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也难免会有失偏迫。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的教师集体所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立足于学校教学实际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动机等问题,教学、课程、资源、学校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快速发展。而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是需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解决的。

2.1校本教研可以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学生中心的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所有的课程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划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着课程及大纲转,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只能是一句空话。校本教研,可以让教师立足于本校的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需要不断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因素,找出现有课程体系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找出学生真正的发展需求,这样改进教学才有目标,开发新课程才有依据。在进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可以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学生中心的意识,促使教师去开发适合本校实际、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这是开发新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是开发校本课程所必不可少的。

2.2校本教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别于其它任何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环境、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都各不相同,形成了每个学生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每个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校本教研可以找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案,使教学 活动得以改进,减少学生学习中的不利因素。从教师方面来说,通过校本教研,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从课程方面来说,通过校本教研,可以找出现有课程体系中不合理的因素以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作为开发新课程的依据,以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和适用性。

2.3校本教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特别是由同一学校或不同学校教师组成的开发小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之上、并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而且能有效的利用学校资源和周边环境[3]。通过校本教研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发展潜力,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的现有资源、优势资源等,以及现有课程体系中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因素以及改进的意见或措施。在此基础之上再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根据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初始能力和学生可发展的空间来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并有能力实现的校本课程。这样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3.校本培训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大力推行基础教育改革,为此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师资培训,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教育技术专家组在《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的报告中指出:重视师资培养,使教师们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技术,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转引自:信息化教育概论P19页),由此可以看出,其对师资培训的重视程度。但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培训教师? 在 目前,各个国家使用比较普遍的方式大都是——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周建平.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由此可以看出,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因此在培训目标的制定上、培训内容的选取上、培训方式的确定上都是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的,能够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性较强,其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培训对象,培训的目标性较强,而且是长期的,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培训计划、随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培训积极性。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地域广阔,教育资源短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较少,用于教师再教育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很难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另一方面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师资短缺,运用校本培训既可以节省培训费用,还可以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

其次,校本培训是教师不脱离工作岗位的一种培训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培训的内容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学以致用。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培训内容,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随时列入培训计划,通过共同学习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从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再次,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受训场所,可以进行持续、长久的培训,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可以使教师的能力得到持续不断的提高。可以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培训(以问题驱动为主要方式)让教师带着任务参加培训,既提高了改进了教学,又使教师得到了锻炼了提高,而且教师在通过完成任务有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培训尽管有上述诸多的优点,但是实际应用中也应注意相关的问题,比如,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多咨询校外相关方面的学科专家,或者说在外来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来制定,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不能盲目随行。如果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培训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4.电子导师制(《电子导师制:师徒带教是新教师培养的一种有效策略》焦中明赖晓云《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前面已对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几种途径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是无论是教师的个人研修也好,校本教研也好,还是校本培训基本上都建立在对教师进行横向的支援和同事间的互助,而从纵向上的高层次引领还是比较欠缺,缺乏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这样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不利于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电子导师制可以弥补前面这几种方式的不足。电子导师制是指导与电子交流相结 合的一种指导形式,主要借助电子交流的手段在有经验的导师与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的个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目的是形成和发展被指导者的技能、知识、信心以及文化理解能力,以促进其成功[](《电子导师制:师徒带教是新教师培养的一种有效策略》焦中明赖晓云《电化教育研究》2005。10))。教师在个人的研习活动或者是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这种形式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这种方式还有其它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4.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导师制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在这种指导方式中所借助的电子交流手段主要有:电子邮件,QQ,BBS,电话等。借助这些电子交流的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被指导者可以在不同于指导者的地方和时间接收指导,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边接受指导,指导者及时予以解决,这样的指导针对性较强可以使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在实践中不知不觉的得到提高。

4.2可以减少被指导者的心理压力

对普通教师而言,对专家学者都存在一种敬畏感,感到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太幼稚,会让人瞧不起,因此很难畅所欲言,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完完全全的表达出来,不能将存在的问题完全真实的暴露出来,也就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更不 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而采用电子导师教师直接面对的是这些电子交流工具,而不是真正的专家、学者,没有在其当面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所以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完全真实的展现出来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淡化了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二者之间的角色,这样教师就更乐于参与到其中,有利于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4.3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指导

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经常以应对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如果缺少高层次专家学者的指导可能会让教师陷入困境,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电子导师制是一种开放的指导方式,指导者是一个团体,对教师进行指导的可以是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社会上本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以及学生家长等。不仅在知识方面可以给予教师更高层次的指导,而且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给出良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使教师少走弯路,促使校本课程开发向正确的方向上发展。

4.4指导及时针对性较强

采用这种方式指导针对性较强,电子导师可以通过网络与新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新教师有效地教学,帮助新教师建构教学知识,以促进其成长。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BBS来交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相互取长补短、借鉴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导师制是个人研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一种延伸,教师在个人研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中碰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导师这种方式让一些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社会上本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帮助解决,这样既提高了教师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也节省了各种费用。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通过个人研习、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可以让教师在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而通过电子导师制可以给教师从纵的方面予以指导,是教师少走弯路,让教师从知识、技能各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不论采用何种措施或方法,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重点都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组织、课程设计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要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保障。

[3] 《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网络资源,无有作者)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

中国教育报 2002-10-09 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漷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专

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需要不断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因素,找出现有课程体系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找出学生真正的发展需求,这样改进教学才有目标,开发新课程才有依据,这就是开发新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是开发校本课程所必不可少的。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关系,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从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以动促学,发展能力

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学会交流与分享、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自己所调查研究的领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在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3.开放多元,崇尚个性: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要注意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服务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

4.学有所长,追求实效: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四、课程类型: 1.学科纵深拓展课程

立足学科体系,就学科与实践的结合上纵深拓展,开发诸如《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数学》等等。

2.活动类课程

将学校各项活动整合,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课程,一体化推进学校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如《走出校园》、《学校艺术节》、《学校科技节》、《学校体育节》、《学校读书节》。

3.德育类课程

以做人求知为主线开发德育课程。4.开学课程 5.毕业课程 6.特色课程

如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确定了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了解历史”为主题的研究内容。确定以“本土三名”即“本土名人知多少”“ 本土名胜知多少”和“本土名产知多少”的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依托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植特色学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材编写要求:

1.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①自编教材;②选编教材;③选用优秀教材;④拓宽现有教材。

2.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内容编排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

4.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教育资源。

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建立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

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制定相关条例,加强管理和培训。2.教导处、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开设学校课程的教师,须填写申报书,撰写课程介绍,编写所开设课程的教案。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2)组织学校课程开发学术委员会成员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提供课程菜单和课程介绍,组织落实课程表等工作。

(4)负责建立学校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建立学校课程学生档案。3.各级部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负责向授课教师提供上课学生名单,协调、管理小组活动。

(3)建立学生选课登记表,记录学生学校课程学习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依据。

4、教研组职责:

(1)组织落实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和实施工作。(2)指导并选编校本课程。

(3)召集成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实施、编辑。(4)总结本组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

5、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测评。(3)教师组织活动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需把好以下几关

(1)各年级段设置的校本课程,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2)任课教师要通过选编、自编教学内容等形式形成校本课程教案。(3)校本课程一经开设,课程实施的老师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学校安排的课程表授课,不许随意删减课时或被其它任何内容、形式所占用。

(二)学校课程的实施

1、实施流程。

(1)选课

教导处、教科室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教科室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

(2)排课

校本课程每周四安排一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3)上课

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安排好座次表,选出一名课代表,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学生考勤、作业完成等工作。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上课采取走班制,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4)考核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

2、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对学生的选课要科学引导。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讲清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要求所有学生参加选修课程,级部主任、班主任协调指导选课,做到“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

(2)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管理,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联系,及时反思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3)学生要认真上课。按时出勤,遵守班级常规,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考核要求。学生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果记入学藉档案,成绩优异者优先评优。

(4)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调研和监控。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调研和监控。通过听课、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分析等方面,全面分析该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及时反馈,并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设提供决策依据。

七、学校课程的评价

为了保证学校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课程教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教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等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A|B|C|D)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 5

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学分管理相关评价表格。

评价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八、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学校课程建设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学校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研究经费的及时划拨,加强校园环境改善,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和校园网站建设,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学校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学校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第四篇: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一、基本观点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特殊教育学校是对身心发展有缺陷的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少年实施教育与功能补偿的教育机构,有效的课程是推动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目前培智学校使用的教材是原国家教委1987年颁发的教学计划、大纲和1992年以后陆续编写的教材,当时的适用对象是“以招收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学生为主”的培智学校(班)的,而近几年,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以招收“轻度”为主转向以招收“中、重度为主”即“多重残疾、自闭症”等学生为主,课程严重滞后,难以适应教育对象学习与发展需求。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坚持 “以人为本”的观点,着眼于“生存教育”,开发以生活经验

为中心的个别化、生活化、生态化校本课程,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特教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推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二、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

1.完善了特教学校校本课程的地方化体系。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分散,而且地域性强,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符合中重度智障学生需要的地方课程材料,目前各培智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研究,但各自为政,零碎分散,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课程体系。虽然有些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未必适合我们的地域特点所决定的地方性需求。因此,本课题从地域特点出发,研究符合智障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的校本课程,把课程与生活相互融合,将学科素养与康复训练紧密结合,为智障学生提供系列生活化、个别化的教育,建立校本课程材料体系,开创校本课程实施范例,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和经验,是一个非常切合实际需要的研究内容。

2.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实践案例的积累、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探索规律性的结论。课题研究兼顾大连市内各个学校,这是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普遍性的研究。

3.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各特教学校实际,运用研讨、培训、教学实践等多元形式对本地区全部特教学校的课程开发现状以及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对现状的描述和分析符合实际。再加上课题组成员大都是教育学院特教教研员、特教学校一线的校长和教学主任,对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等相

关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积淀。在实践积累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与实施途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特点之一。

三、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以本课题研究为起点,本课题组集中关注特教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比如,基于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大连教育学院以及特教学校的实际,形成了关于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论文、研训教师提高论文指导力以及一线教师培训方面的论文,紧密结合特教学校当前课程建设的发展需求,对特教学校的质量发展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2.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与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特教专家、市教育局行政管理者进行了研讨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在课题组开题报告中体现出了这一点,为教育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第五篇: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概略

摘 要: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价值、条件、类型、程序、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理论 研究,一些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足之处在于理论方面还应加强对学校文化重建、社会 文化支持与学校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实践方面在于调动一切因素激励更多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特别应重视 农村 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概略 新课改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梳理和 总结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理论与实践 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三、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与问题研究 初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集中在概念、价值、类型、条件、评价各个方面。目前 已深入到管理、文化等方面。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1999年颁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目前提得较多的是“校本课程”,不是“学校课程”。对此,一种意见认为校本课程与原来的学校课程有所不同:学校课程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而校本课程最核心的含义是学校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实施课程。甚至有学者认为“学校课程”这一术语就背离了三级管理的分类标准。三级管理的课程范围应该更确切地被称为国定课程、地定课程和校定课程。另一种意见认为,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基本同义,都是为了扩大学校和教师自主管理的权力。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确定国家、地方、学校为不同权力主体,从而相应出现三级课程的提法。三级课程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在概念问题上,还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概念。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设的一个概念。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 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 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我国很多人在更多的时候以“校本课程”一词来替代“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校本课程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还有论者认为,“校本课程”是静态意义的理解,容易导致课程开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倾向;“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一种动态意义上的理解,但忽视校本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环节。所以赞同使用“校本课程 发展 ”这一术语,认为它既可涵盖课程实施、评价环节,又包含决定和决策及强调课程决策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动态的过程。还有学者提出,从字面上,校本课程开发可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即把校本课程看成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板块”,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限定在允许的有限课程范围之内。“校本的课程开发”,即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对学校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或层次的开发。从这个大家较为认同的定义“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来看,并没有严格区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应放在鼓励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校本的课程开发”目前还难以实施。国内大多数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验,应该只能算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少部分具备相当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学校在实施“校本的课程开发”。有学者 分析 了“校本”含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强调使用哪个术语,内涵上是基本相通的。都强调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决策,强调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从课程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 现代 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过去以高度统一为标志的课程管理体制,无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同时也制约着课程自身的进步。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反映了一种顺应 时代 要求的改革理念,即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当代社会进步对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受教育者的当代特点、个体及群体之间的差异。真正使受教育者得到自主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是课程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尝试,意味着下放部分课程决策权,是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分配,肯定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和地位。对学校、教师、学生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素质教育。以上说法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需要,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从外部环境方面来看,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为: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创设的客观环境,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实践基础,课程资源的保障。从内部环境方面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为: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从开发主体中的校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看,教师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教师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傅建明以伦敦教育当局下属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探讨了校本课程支持策略。校本课程支持分两大类:对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支持,对校本课程开发者的支持。就前者而言,这种支持来自教职工、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中心等;就后者而言,需要给校本课程开发者提供课程领域的信息、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的参照系等。简言之,成功的校本开发需要由人力、信息(包括课程理论)、技术、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对校长而言,应该履行的职责在于: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学校教育哲学)、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 网络、协调 影响 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具备的素质有:领导能力、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所必需的所有条件当中,教师的认可、支持是最重要的。任何教育变革,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支持都无法成功。那么,是不是要具备所有的条件之后才能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答案是否定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学校的教育哲学不断明晰的过程。

(四)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程序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所涉及的课程范围来说,可以分为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教师个人、教师小组和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个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来看,则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活动。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与程序,崔允漷介绍了四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斯基尔贝克的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程序、塞勒等人的程序和托马斯的程序等。在此不一一介绍。有几点值得注意,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僵化的、线性的行动步骤,学校要依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采取一种甚至多种程序,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调整。又有学者认为以下开发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其它说法如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也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阶段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前一轮校本课程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轮校本课程的依据。在必要的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还有人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包括:确定开发任务──开发人员组成与培训──编写计划的制定──可行性论证──提纲、内容 和体系的确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编写分工──初稿的讨论、修改与形成──试用初稿取得反馈信息──评估、初审──修改、完善、送审等。实际上,是对上一程序较为详细的阐述。

(五)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达到以下预期目标: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每个教师独立或合作开发一至两门有特色的课程,吸收家长或社区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并兼顾当地社区发展需要,确保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原则有适应性原则、科学 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重点在于对课程质量、学生选课、上课常规及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程序主要有四阶段: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与管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远不止上文所提到的这些。还涉及到对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 历史 演进、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等各方面。总的说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非常有意义,昭示着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课程内部深层次问题,也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但不足之处在于泛泛而谈者多,真正有价值的、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还太少。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是否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完全归结为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适应性或评价改革的问题?现行学校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如何应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挑战?怎样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学校文化的挑战等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较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南京师大附中、上海大同中学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依据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并通过评估学生需求、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确立了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总体结构,撰写了《课程纲要》。锡山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典型的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过程。南京师大附中从开发学生潜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开展了“必修课程分层教学”,形成新的课程实施方案与策略。南京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最大的特点在于:所有教师都参与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学校的全部课程几乎都是校本开发的课程。南京师大附中取得的经验十分宝贵。为升学预备类的普通高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种示范。上海市大同中学从国外引进《知识论》这门全新的课程。它不是追求新知识的学习,而是引发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求其合理性与可靠性。大同中学的《知识论》课程开发是以合作、探究为特征的课程开发的一种典型。以上学校的经验可以为其它学校提供借鉴。随着国家三级管理体制的深入推进,绝大多数的学校都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且成功的典范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有些学校为了“赶时髦”,或者是因为迫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而去开发校本课程,有可能导致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还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看得过于神秘、艰难,根本就没有尝试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等等。

下载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日期:2012-11-1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情况汇报材料

    Ⅹ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情况汇报材料 ——书法(写字)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编排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配以书法(写字)课上教师的指导完成,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一起构......

    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摘要】在市场竞争已很大程度上转变为人力资源竞争的今天,领导力培养是个人、团队和企业不断进步和强大的重要途径。而大学正是大学生领导......

    2018年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2018年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实施方案

    城关乡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开发校本课......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证明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证明 兹有我校黄小敏老师,参与了我校高中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语文专题》(专题二多个角度分析人物性格)开发,并已实施,效果良好,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广东省雷州......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汝南县二中数学课题研究组主持人:万霞 课题组成员: 邓晓迁 彭翊飞张伟 胡创业 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专......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龙街二中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