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美育教育的途径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探索美育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南开区艺术小学
王敬
美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谭好哲在《美育的意义》一文中说道:“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体现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及其国民文化素质的水准。而完整的理想化的教育又断断不能缺少了艺术教育或曰审美教育。无论中外、无论古今,从来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没有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人格养成和人性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而鲁迅先生也有“发扬真美,以娱人情”的美育观念。
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
一、透过社会热点问题看美育
社会现象:目前,在国内明星选秀泛滥成灾,电视屏幕上到处都是选秀节目,鼓吹一夜成名,一日富翁,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可以说充斥银屏的选秀活动对孩子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因为孩子幼稚、好奇、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引导不良就会进入教育的误区。许多孩子为了追求成名,成天风来风去不愿学习,结果明星梦没有做成,学业也荒废了。更有甚者2013年11月8日早晨一位父亲用刀砍死了自己辛辛苦苦养育了13年的追星的女儿,而让父亲失去理智的女儿的那句话:我爱我的明星比爱父母更重要。
问题分析:人间惨剧的发生究其根源有社会浮躁的大环境、有父母无底线的溺爱、更有教育中对美育的缺失。尽管目前各中小学都把音乐、美术等课程列入了课程计划,不得随意更改课时。并作为相关的法律规定确保学生上齐上好每一节课,但是其教学却明显地呈现出单一化倾向,把艺术教育当作一种技能来培养,而忽视了美育作为人文教养非常重要内容这一主旨。必然会使它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品味。美育,确切地说是当前的艺术教育,离作为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美育还有相当的距离。美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懂得美,培养审美鉴赏力和情操。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通过学习实践进行一种身心教育。
二、通过学校教育落实美育。
学生审美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主要通过学校美育来实现。审美的水平与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鉴别美几方面内容。学校要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美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能力。
1、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受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谈教学的美感时曾经这样说:“我们的孩子,每日走进学校,参与教学过程,从他们内心讲,不仅仅是为了明日的辉煌作好准备,而且也是为了今天的童年精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今天的学习生活更美好,这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做到的。
作为天津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我曾到上海一师附小进行了一次学访活动,使我对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走进一师附小,仿佛走进了一座寓人文景观于自然景观之中的现代园林。班级教学环境的局部美化与校园育人环境的整体美化和谐统一。学校、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片场地,每一个角落都 渗透着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看着那贴在每班教室门前的展示牌,同学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如同他们的话语一样充满阳光,充满欢乐。“学习顶呱呱,生活乐陶陶。”“快快乐乐地学习,高高兴兴地成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分享快乐,分享收获,分享成功。”这些听起来还有些稚嫩的话语却被细心的老师收集起来,作为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座右铭。可见教育的结果孕育在产生该结果的教育过程之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美好的学习生活,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只有让学生在无形与无声的教育氛围的感染下才能感悟到美的真正含义。才能在美好的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迈向美好的明天。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美好。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要让学生在美好学习生活中获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2、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表现美。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而这种安全和自由是建立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上。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观念把学生确实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一个认知体,必须真正把学生当作人,当作一个“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叶澜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只有把教师当作一个知识渊博的大朋友,和教师一起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得到学习所带给他的快乐与美的享受。进而学会审美,学会愉悦自己,愉悦他人,丰富情感和增长聪明才智。
例如我在上《秋天》一文时,班内有位平时朗读比较差的学生举手读课文,当时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被他读得支离破碎。他的朗读,招来学生忍俊不禁的笑声。但是他仍然不气馁,直到把整篇课文读完。这时,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等待着教师对他的批评,看着同学们的目光,我心里想到必须要保护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又不能把学习的标准放松,让其他同学产生一种无所谓读得好与坏的心境。于是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说:“老师被你感动了,虽然你读得不太好,但是你能大胆举手,并一直认真地把课文读完,老师非常佩服你这种顽强精神,并且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对吗?如果你有困难,老师非常愿意帮助你,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当时同学们都鼓起了掌,并且异口同声地说:“我愿意。”看到这种场面,这位同学非常激动。第二天上语文课时,我又给了他一次朗读的机会,这时他竟较流畅地读完了课文,同学们又都不由自主地给他鼓起了掌。从这儿以后,我发现班内一些平时读课文稍差的同学也都对读课文感兴趣了,大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读课文,有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还分角色进行朗读和复述。同学们把《美丽的大公鸡》、《坐井观天》、《小脏手》、《小兔和树的对话》等课文都编成了课本剧,同学们在品读文字感悟情感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加深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并情不自禁地屏弃平庸、委琐和丑恶,使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小学生作为人之初,一切都处于可调整、可扭转的阶段。在此阶段,如果我们从小就对其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那么就可以使他们心情开朗、心理稳定。从而促使身心协调发展,而道德也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营造适宜学生发展和表现的课堂教学环境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民主的教育思想,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学长”以尊重学生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动脑筋,为学生创设自觉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达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努力创设教学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这种亲切、轻松的气氛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您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3、重视艺术教育实效性,提升审美品位,把盲目的“追”变为有目的“学”用健康理智的心态创造美。
青少年追星,这是他们的权利,应当尊重。教师应清楚认识到“追星”的双面性。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对青春偶像的崇拜要摆脱过去那种盲目的狂热和想入非非的追求,以更加理性和实际的思考评价,提升审美品位,进而把成功者及其成功的过程,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追赶的目标和模仿的楷模。对于那些认识偏离正常轨道的青少年,教师更应该耐心教育,培养他们新的兴趣。若是一味地阻挠,粗暴干涉,只会适得其反,招致他们的反感,加深隔阂,得不偿失。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即将毕业的她满脑子装着都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吴奇隆,一提到这个名字她眼睛放光,一提到学习就萎靡不振。家长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找到了我。面对这种情况我提醒自己,家长急我不能急,学生热我就得热,于是我找来大量的有关介绍艺人吴奇隆的资料,了解了他成名的经过,以及成长的经历:为了还清父亲因生意失败而欠下的巨款的他边摆地摊边学习,为了不耽误演出的进程肋骨折了照样咬牙坚持,他用淡定的心态面对少年成名后的沉寂,更用中年人的成熟迎接着事业的再度辉煌。就这样我和班上的这位追星的同学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因为我们都在追逐同一位明星。不同的是在我们情绪激昂的谈话中,在我有意识的引导下使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只看到了吴奇隆闪光的一面,而忽略了他追求成功的那份执着。认识到荣耀光环背后的明星,都曾经拥有的一段拼搏历程。而也正是这种执着与坚持成就了我们眼中那一颗颗闪亮的明星。转变的背后是由盲目的追星变为有目的学星,正如她在习作中写到:自己崇拜的明星是她人生道路上一个榜样,追星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的进步。
在教育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巧妙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把简单粗暴一味否定转变为共同参与巧妙引导,帮助青少年调整好心态,保持清醒头脑,用正确的方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诱惑,逐步提升审美品味,积极用健康理智的心态创造生活之美。
三、利用家庭教育实施美育
青少年学生除了学校生活外,家庭生活时间是最长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新形势下,要求美育教育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们要看到学校教育的有限性,学校教育不能包含或替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作战,以各种形式拓宽美育教育渠道,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学校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实施途径:
(1)家庭美育包括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要关心孩子心灵的陶冶。
(2)家庭美育应从家庭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出发,不要盲目追求豪华、高档的陈设,应讲究朴素美,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3)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事物,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家庭美育。
(4)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因势利导,注重与学校美育的和谐统一,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呼吁提升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时,更应该静心思考如何通过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探索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具有高尚的艺术鉴赏能力,欣赏而不盲目,喜欢而不沉迷,学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考验与诱惑,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二篇: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与实践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并开发出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创业素质。[1]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逐渐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弊端逐渐暴露。不少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职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把职业指导等同为就业指导,只为毕业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就完成了就业指导工作。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和创业意识的指导。同时相当部分职校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不重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活思想准备不足,且缺乏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争观念、创业观念,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深化职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中职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创业教育不只是要教会学生创业的能力,也不是纯粹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创业教育的着眼点应主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上。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也应重点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1、创业意识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很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较淡薄,因此,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主体自觉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心理成分,在本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创业意识主要包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善于捕捉和创造商机的市场意识以及创业所必需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团队意识等。创业意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2、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创业是富有挑战性的,存在风险,因此要求创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
心理特征,它与人固有良好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联系,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成为学生能否成功创业的前提与基础,要特别重视培养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合作性等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坚定的创业信念、顽强的创业意志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3、创业能力与知识的培养
面对市场竞争,创业学生在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应该做好能力及知识的准备。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实践能力,是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实践以及创造性地解决创新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能力的总称,是创业成功的充分条件和强力保障。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技术能力是最为基本的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能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所需的社会行为能力。
二、提升创业能力的途径:
实践活动是培养创业能力的职业指导,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所学知识和将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创业基地,开展各类模拟就业见面会、创业方案论证会。
(1)学校可建立自己的创业基地,如建立超市、洗车行等,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创建一个创业活动小组,选拔学生来组建公司,以用于服务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利用他们所学专业知识对外营业,让学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业学会创业。
(2)并确定就业方向,如“我打算如何谋取职位”,谈自己职业理想及如何适应工作岗位见解和做法等;要求小组参与,设计创业方案,如“我计划开办××洗车行”。通过调查,设计好洗车行的主要业务,经费来源,合伙人、人力资源的分配等前期准备,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最后模拟外聘的创业成功人士出任公司的顾问,指导学生创业方案运作,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进行创新创作。
让全体学生以参赛的形式,学习了解科技发明的过程、科技发明的方法,结合当地企业实际所需,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革新,创新发明,积极设法将其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实现创新发明的价值,并学会以专利的法律形式保护智慧成果。、开展各类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到用人单位、人才招聘市场学习参观,请教他们对人才的要求,倾听企业家谈成功的经历;请毕业生及家长来校谈岗位创业的感受,从而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发展,如与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校友建立联系,由他们提供学习基地,提供创业成功的榜样,调动学生的创业兴趣。
4、在模拟公司中检验创业能力。
让学生身临职业环境,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通过体验使学生获得职业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我校创办追忆摄影公司、校园服务娱乐公司、响亮销售营销公司等模拟公司,由老师指导,学生自主运作。这些模拟公司与实际的企业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所有岗位的工作均由学生担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运转流程,在这里从事真实的、有实际商业价值的经营活动,帮助学生将创业理论知识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提升。
5.坚持运用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勤工助学。
对利用的寒暑假或周六、日在外打工的学生,学校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追踪,并给予舆论上的支持。在假期开学初,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班会,让学生们介绍打工的经历和经验,展示自己的打工的“成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勤工助学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勤工助学让学生感知了职业的内涵,体会了从业的苦乐,懂得了创业的艰难。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学生创业的关键,而创业能力是职业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要使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就必须实行创业教育。每所中等职业学校均有自己的特点,只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面向全体受教育者,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的学习科目贯穿于整个教育系统,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会学生认识自己,学会并明确其职业发展所需的素质和条件,并倡导合作,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发展自己,才能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创业教育方法和途径。
第三篇:有效整合体育与艺术学科,促进学生美育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2009年东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
题目: 有效整合体育与艺术学科,促进学生美育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作 者:单 位: 联系电话:
刘笑女 张培强 万江实验小学
家)
22702678(办)
手机)
21712070(***(有效整合体育与艺术学科,促进学生美育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艺术教育之美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阐述体育教学和美育相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具体通过教学理念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结构的整合三方面来研究实施。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美育发展。关键词:体育教学 艺术教育 整合 美育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美是人类的普遍精神追求。在历史进入21世纪,人类不断追求更加美好未来的今天,美育显示出愈加重要的作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经将美育正式写入教育方针,并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从目前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差,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如NBA篮球比赛中各个篮球明星技术动作之华丽;某些外国明星的发型、衣着、纹身之行为;社会上流行的街舞之通俗“靓丽”等,但他们却不能理解和欣赏什么是真正的运动美。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结合。体育锻炼作为获取健康的手段,人们越来越渴望增加它的艺术性和愉悦性。目前,作为艺术类音乐、美术和舞蹈与体育的结合越来越广泛、密切,如体操、健身操、技巧、水上芭蕾、花样滑冰等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因此,各种体育项目艺术化,已成为现代体 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未来的体育将是激烈的竞技比赛和轻松愉悦的健身活动并列发展的时代。学校体育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当体现时代要求,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丰富体育课程资源,不断优化教育过程,使我校体育教学与艺术教育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通过跨科整合,把各科学习内容引入体育领域中,使学生的学习知识趋于完整和系统,在体艺整合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美育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习、参与研究、参与创造的积极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体艺学科整合”是把体育与艺术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建立起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把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它不是学科的拼贴或简单的相加,而深入到体育教学中就要整合与之相关的艺术学科,在体育教学中让艺术学科的方方面面都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得力助手。具体通过教学理念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结构的整合 三方面来研究实施。1.教学理念的整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其基本理念为:⑴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⑵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⑷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而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同时指出:艺术课应以艺术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艺术创造等。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理念:⑴以兴趣为动力;⑵注重个体差异与学生的不同需要;⑶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评价机制;⑷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等。如果各门学科教师只侧重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理念,将严重地造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单向发展,学生被分成了几块,而不是一个整体。要使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在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下全面发展,需要达到教学理念的整合,使体育学科与艺术学科的理想与信念达成共识。通过体育教师与艺术教师一起制定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达成共同的教学理念:即促进各门学科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2.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内容的整合把体育学科与艺术学科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内容相互整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 了解,互相渗透。教学案例:
我除课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布置好场地器材外,还利用色彩协调教学。譬如让小学生使用五颜六色的篮球、排球、足球,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又便于按器材的不同颜色分组;又如在短跑教学时,在黑色的跑道上划上雪白的分道线和起跑线、终点线,使场地显得明朗和富有立体感,能给学生以活跃和一往无前的感觉,同时还能强化教学气氛,使其产生一种兴奋的心理状态,从而在“移情”作用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生广播体操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开始部分的队列练习使学生感受整齐一致,节奏和谐等形式的美;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既可感受平衡、对称、协调、节奏旋律等形式的美,又可感受技术动作美,以及思想品德、作风等心灵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行、走等身体姿势,要求学徒做到站立挺直、坐姿端正、行走轻盈而沉稳,要展示出美的姿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连锁反应:欣赏----向往----理解----完成----享受----回味。塑造既有技巧美、造型美,又有力量美、耐力美的形象,使体育课变成轻松自如、灵活多变而又富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3.教学结构的整合
在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渗透一些与之有关的艺术学科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重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整合。教学案例:
在上六年级“前滚翻”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势必会造成枯燥的课堂氛围。我将这节课设置为情景课,把学习的环境假设为春天的郊外,在课程的准备部分,我选取了节奏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和《健康歌》。在音乐的带领下,学生们边唱边表演,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很快便达到了热身目的。在课程的基本部分,我引导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美术知识,帮助教师把体操垫进行合理摆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在练习的一开始,我要求学生们做各种姿势向前滚翻,并讨论、总结哪种姿势最好,其动作要领是什么?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在课程的结束部分,为了能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放松,我选择了旋律优美的钢琴曲作为放松的音乐背景,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更加全面化,更加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足了。
虽然音乐、美术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们与体育学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和联系。
四、美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1、结合体育教学中的讲解示范进行美育教学
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讲解示范,能否给学生以美感,是能否培养学生的情趣,正确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讲解力求做到:言简意赅、流畅易懂、生动有趣,并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示范力求做到: 准确、熟练、舒展、自然、利落、优美。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体育美之影响。
2、体育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美育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结合形体训练进行美育的同时,还必须结合思想品德进行美育,使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形体美和心灵美和谐一致,达到身心健美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具有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等特点,它就要求参与者能遵守规则、服从裁判、有组织、有纪律、有礼貌,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民族自尊心、进取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美化思想、塑造心灵美。
3、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及教学组织中渗透美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时不体现美的存在,运动场地的平整、教师运动服装的整洁、器材准备摆放整齐、场地布局合理;课堂组织教学、教学方法针对适用、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等等。
五、实验初步效果
1、艺术激活了体育课堂
音乐替代了单调的口令、信号。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使用的口令,信号一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或哨子的声音,学生在这样的口令指挥下,如同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没有一点想象,没有一点表现,只有枯燥与乏味。而音乐进入课堂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口令、信号,而很大一部分学生也喜欢教师用音乐来代替单调的口 7 令,这是由于音乐它本身就有节奏,有优美的旋律做背景,另外制作精美的标志或图片进行指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受学生的欢迎。
2、提高了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运动的好坏,表现技能美的好坏,运动越科学合理、越熟练,运动技术水平越高,美学价值越大。
从运动项目的特点来看,运动技术有个人和集体动作两种,不论哪一种,只要按规格要求完成,都是运动和艺术的结合,都能产生美的效果。铁饼运动员在比赛中,手持铁饼,把全身各部关节扭转到极点,全神贯注,蓄力待发,包含健力美的雄健优美姿态。促使艺术家以此为模特雕塑出《掷铁饼者》这一艺术珍品,成为学生美术欣赏与学习的范本,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感受到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提高了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冰上芭蕾”、“健美操”、“艺术体操”、“国标舞蹈”等把体育与音乐最完美的结合,不仅拓宽了体育的领域,也使得体育更加和谐完美,同时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和创造能力。
3、拉近了师生距离,提高了学习效率
与学生同玩、同乐是我校体育活动的宗旨。改变了教师过去只是一遍一遍走过场的现象,如今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操、一起玩耍,成为了好朋友。体育教学活动,让师生走得更近,老师参与活动,多了平等交往,既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又融洽了师生感情,相互沟通,促使师生间的和谐共处,更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在角色的互 8 换和平等的接触中,师生真正实现了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共同成长。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听课更加认真,对活动更加自觉,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4、增强了学生体质,协调了教育发展
我们对全校学生在升旗仪式上的身体状况表现也作了总结统计,情况如下:
全校学生升旗仪式上身体出现不适数字统计图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140******20100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
现在,学生明显感受到这种有趣味的充满艺术的体育课活动的乐趣,自己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大有改善,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与艺术教育相整合的体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身体锻炼与艺术熏陶的绝佳舞台。以往不论是在升旗仪式上,还是在学校集体大会中,总是会有学生出现头晕、中暑等不良反应,现在这种现象明显减少;学校体育达标率近几年均保持在98%以上;学生也由初期的“被动参加”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大家都感觉到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
结论
1、实施体育教学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目标。
2、自2007年11月以来,有意识地进行体育教学中结合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一年后,我们对高年级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愿意上体育课的学生以43.9%升至93.2%,88.6%的同学认为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自身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审美能力、节奏感、自信心等方面,同时集体荣誉感也大大增强。
3、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较多的美学知识和较高的美学素养及体育审美能力,才能使高尚的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慕梧 《体育美育》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2、小林信次 《体育美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3、金钦昌 《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刘小可、李晓玲 《对新世纪中国体育美学发展的思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第四篇: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研究途径开题报告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研究途径
一、选题背景: 开题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 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带着憧憬跨入21世纪,但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市场的竞争、就业的压力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们有的人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产生自卑;由于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高的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压力和困扰。职业学校学生由于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心理健康表现令人担忧:上职业学校出于无奈而不愿意学习;不喜欢所学专业;认为前途渺茫;缺乏信仰和追求;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和求职择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等。不摆脱这些消极心态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将很难适应在校 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将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和事业。从长远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研究目标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开展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研究,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科学评价手段对研究过程进行辅导,随时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要点,开拓可利用的各种途径,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及时研究改正,并列定可行的措施,及时推进,保证课题的完成。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心理健康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矫正疏导各种不良心理,使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调查,探索职高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力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研究总结提炼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对职业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索出具有职业高中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为同类职业学校的管理者、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在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开展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因此,在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发展。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Healthisstateofcompletephysical ,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finfirmity.” 我们认为应该如此翻译: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或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只有在基础教育中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他们将来才能顺利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正如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
三、研究途径及方法: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解决本校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文献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构建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具体方法阐述如下: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增强自信心,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校刊、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不健康心理的危害,常见人格障碍及心理疾病的疏导与预防,如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正确面对挫折等,从而唤起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3、创设心理阵地,开展咨询服务。心理健康不仅着眼于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要积极开展个别心理问题的预防、疏导和矫治。学校可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悄悄话信箱”、“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放松室”等心理阵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4、进行心理训练。如社交训练、心理稳定训练、智力训练、专题活动等,有针对性地培养 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心理教育环境。文化环境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快身心的功能。良好的校容、校貌在潜移默化中,会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可以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改善和协调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和竞争。
6、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科心理教育观念。作为学生主体活动的课堂教学,蕴育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调控学生的情绪,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能力、培养良好情感等一系列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构成“激励、合作、愉快”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只有当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教学活动之日,才是心理教育走向完善、成功之时。
7、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就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交流、沟通、总结、完善和提高。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1、整理课题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的申请、立项工作。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措施,准备相关研究工具,做好具体研究工作的分工和建立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
3、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尽力争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对本校学生及周边同类兄弟学校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全面掌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及学业成败归因特点,做到“知己知彼”。
2、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借鉴已有的成果,探求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3、根据实践反馈,修正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使本课题研究趋于合理完善。
4、课题组成员完成各自相关学科研究论文及研究总结报告,上缴课题负责人。
(三)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1月)
1、对各成员研究材料汇总、分析、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成果提交鉴定、验收,申请结题。
五、前期研究情况:
课题负责人张明星老师对与此相关的问题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其参与了山东省与国家课题也已顺利结题。在此过程中,张明星老师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这些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便于对课题更深入、更全面的实施。张明星老师撰写《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中学女生早恋行为研究及心理辅导策略》等文章。
课题组成员赵素勤同志《浅谈中学生的心理素养》、《我的课堂我做主》等十多篇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等在省、国家级报刊或获奖,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比
较深入透彻地研究。
满其胜同志教学论文《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案》获省级二等奖。
王登胜同志教学论文《用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发表在《英语周报》上。吴金玲同志教学论文《多种方法使学生乐学》发表在《中国体育报》上。吴光鹏同志作词作曲的《生命之光》发表在《音乐生活报》(国家级)上。其他成员也在各自的教学领域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另外,本课题组同题校级课题已在进行中,并获得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六、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论文: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机制创新及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研究。
2、培养模式:形成适合社会人才需求和中职学校及我校特点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3、研究报告:《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机制创新及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科研氛围浓。由于领导重视,近年来我校主持参与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研究课题子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探究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课题子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教科研意识强、氛围浓。
2、教学设备齐全。我校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各种教学配套设施优良,软硬件建设齐全且较为现代化,馆藏图书丰富,并开通宽带网,教师人手一台电脑,便于对各种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可随机通过互联网与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
3、经验积累丰富。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已取得的科研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人才条件优越。这是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协作的年轻团队,每个成员都具有相当强的教科研实力,并已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5、前期准备充分。如前所述,本课题组已取得了较理想的前期成果,具备了较充分的前期准备。
6、加大课题组成员培训,全方位提高组员的教科研能力。
7、建立健全制度,使课题研究活动定时、定点,按计划开展各项专题研究,确保研究落到实处。
8、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学校会在物力、人力、财力上给予最大支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全力保障,能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9、经费来源:①学校科研基金支持划拨;②参与人员共同集资;③争取相关企业友情赞助。
第五篇:中小学生中长跑训练途径与方法的实践探索
中小学生中长跑训练途径与方法的实践探索
[摘要] 耐力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基础的工作,而中长跑训练单调、枯燥,训练强度大,训练量往往又多,很容易使学生身心疲惫,产生厌恶情绪。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行动研究等方法,主要阐述了如何提高基层中长跑的训练效果的途径、方法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可以为基层的科学训练、技术的改进完善和训练管理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长跑 训练 途径 方法
1前言
温岭市太平小学建立田径队以来,对如何提高中长跑训练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对基层中长跑训练及比赛的探索,从提高中长跑训练效果的途径与方法来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2中长跑训练存在的难点及主要问题
中长跑是一项比较难练的项目,其难点是:动作单一,趣味性不强,队员易感到枯燥、单调而不愿学。再者,练中长跑运动员负荷大,学生在练习中怕“极点”的出现。存在的问题是:队员的速度感差,不会合理地分配体力,无计划地乱跑,成绩提高缓慢,这样,严重地影响着中长跑训练效果。
3提高中长跑训练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3.1改进传统的训练方法 3.2把握项目的根本属性和特点
现代中长跑比赛,不是比耐力,而是速度的较量。运动员都是在高速中跑完全程。所以说,现代中长跑已不是一般性的耐力项目,而是以耐力为基础,速度耐力为核心的高强度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当中,把速度与耐力紧紧地结合起来,把培养队员保持高速度的能力作为训练的根本目的。
在基层中长跑训练中培养速度感的练习经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少计时或者只简单地记录训练课的总时间,忽略单位段落负荷时间。由于没有良好的速度感,在比赛中往往盲目改变跑速或被动调整节奏,最终导致比赛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提高速度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贯穿于平时的训练课之中。
3.1.2中长跑是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研究中长跑训练方法,首先要把握中长跑各项目的供能特点。例如:800米跑,一般是磷酸原系统供能占30%,糖酵解系统供能占65%,有氧代谢只占50%,而5000米和10000米跑,有氧代谢供分别达到70%和80%。训练时,应该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和采有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3.2改进和提高运动技术
长期以来,我们在中长跑训练方面,比较重视后蹬用力,而忽视了动作的速率,由于过分地强调后蹬和高抬,每一步都消耗很大的能量。在实践训练中,我们应依据队员的身体形态特点,选择合理的步长和步频,将队员分成不同的组,在其超步幅与低步幅的对比中灵活地指导他们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跑法。另外,跑动时上体的放松对整个技术动作也很重要。首先面部肌肉应放松;稍含胸,两臂做轻快有力的小幅度摆动,摆臂时,肘关节的夹角一般为90°最好,这样加上良好的步频,整个动作就显得快而松,轻而稳,节奏感强。
3.3提高队员对训练中长跑的认识及注重培养队员不怕艰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3.3.1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看,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知——情——意——行。“知”就是明确练习目的、意义,“情”既对某一事物建立感情,“意”即产生意志,“行”是积极自觉地行动。当队员对练中长跑的目的、意义明确后,就会建立感情而产生练中长跑意愿,也就会表现出积极自觉的行动。
3.3.2育人是训练的根本,队员对疲劳的心理耐受度是决定队员耐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把育人贯穿训练的始终。在中长跑训练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不怕艰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提高队员心理调节控制能力,改进队员在疲劳姿态下充分动员机体潜力、坚持跑完全程的自我激励机制。
3.4提高训练技巧
3.4.1搞好训练前测验。要求学生全力跑全程,教练员组织好记录工作(记录运动技术上主要缺点、各分段的时间、意志表现等),为训练提供原始依据。
3.4.2采取多种练习方法
匀速跑。在规定的时间和距离内持续不间断,不改变跑速的练习方法,练习强度以每分钟脉搏150次为宜,用于改进技术和发展学业一般耐力素质。如匀速跑10分钟,或匀速跑1200米。
定时定距跑。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预定的距离,用于发展速度耐力。
定时不定距离;规定跑的时间,队员可根据个人能力决定跑的速度,用于发展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均可。
变换条件耐久跑。变换练习的的方式,如各种图形跑:“内外”螺旋形跑,“8”字型跑,双层逆向循环跑、多角跑、对角线跑、梅花形跑等等。用于发展一般耐力和提高学生练习兴趣。
变换练习环境。让学生体验不同环境下进行耐久跑的方法。耐久跑练习可在运动场上进行,也可以利用校园树林,公路等自然地形环境,如越野跑8——10分钟,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音乐伴奏法。选用节奏明快,鼓舞斗志的音乐。如《运动员进行曲》、《生命之杯》等。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忘却疲劳,达到练习的目的。
变换负荷练习。如变速跑(100米+100米慢)×3,用于发展速度耐力。
3.4.3进行各种跑的练习,教师均要对跑速提出明确要求,并用秒表计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跑速,培养学生的速度感。跑后测量脉搏掌握休息时间,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训练,队员的专项技术和技能得到了稳步提高。
表1 校田径队在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小学男子1500米的比赛成绩 姓名 林刚辉 金辉增 时间 1994.10 1997.11
成绩 5.26 5.12
备 注
1994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1997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金日挺 杨 成 颜玉楷 陈 建 周笑安 何伟 何伟 季雨俊 1999.10 2000.10 2001.11 2002.10 2005.11 2006.11 2007.11 2008.11
5.06 5.01 5.03 4.50 4.49 4.41 4.31 4.48
1999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2000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2001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2002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2005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2006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2007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2008年温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3.5加强体育锻炼法和恢复养护法的训练
体育训练重视传授技术,恢复养护法则重视让队员根据训练中的身心变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生理补偿调节措施,恢复和提高体能。实践证明,在中长跑技术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中长跑锻炼方法和恢复养护法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队员进行中长跑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恢复养护能力,架起一座桥梁。
进行中长跑锻炼法教学时,可让队员在练习实践中每次计时了解跑速,跑前测脉搏,跑后立即测脉搏,以达到培养队员自我锻炼自我监督的能力。
恢复养护法教学,在中长跑练习前,安排一定时间理论教学,让队员懂得重视“极点”时也能正确对待并主动克服;让队员懂得怎样预防风湿感冒,以及合理休息和营养补偿等。并让队员进行实践,达到培养队员自我恢复养护的能力。
4结论
通过上述途径与方法进行中长跑教学,可提高队员练习中长跑的兴趣及心理调节控制能力,促进队员掌握中长跑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学生心肺功能,发展耐力,提高成绩,又培养了队员进行中长跑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恢复养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