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研究总方案

时间:2019-05-14 02: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_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研究总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_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研究总方案》。

第一篇:_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研究总方案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

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研究

合川区古楼镇中心完全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执笔:秦先平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驾马车,学校教育只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实行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正确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学生既能够从课外生活中获取知识,又能够运用知识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使得课外辅导老师有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课外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辅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形式。课外辅导既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别的,因此与课堂教学相比,它更能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是落实因材施教,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通过课外辅导能广泛了解教学的反馈信息和学生的各种情况,是一个研究学生的过程。在课外辅导的过程中结合新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目标。

调查表明,世界各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不同国家,课外辅导的规模有所不同,突出区域有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如在巴西,对 里约热内卢公立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学生接受课外辅导;在日本,一项调查显示,24%的小学生和60%的中学生参加过辅导,大约70%的学生在即将中学毕业时接受过辅导;在韩国,一项调查显示,汉城82%的小学生、66%的中学生和59%的高中生正在接受辅导,在农村地区,分别是54%、46%和12%;在新加坡,一项对1052个家庭的调查,和对1261名学生的访谈显示,49%的小学生和30%的中学生正在接受辅导。这一结果和较前对572位小学生和581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相同;在马耳他,一项对2129位学生的调查显示,52%的小学生和83%的中学生在学业生涯中接受过辅导,42%的六年级学生和77%的十一年级学生正在接受辅导。而在西欧、澳大利亚、北美,课外辅导并不常见,但有现象表明,这个数量在增加,非洲和越南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从国内来看,迫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逐步升高,从而使得课外辅导市场迅速扩大,内容也不断的丰富。但其受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在参加课外辅导的数量和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调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学生在接受课外辅导的数量上远远大于内地,内容的丰富程度也大于内地;城市又大于农村。

课外辅导的功效与作用不断彰显,其社会效应显而易见。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的课外辅导仍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与监控,和对其质量好坏的认定没有科学的标准。我们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

(一)本身完备的质量标准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没有构建完成 目前,对于教师的课外辅导成效并没有一套完备而科学的质量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学校所采用的现成的评价方式主要还是“一张答卷定成败”;管理模式仍然采用的是常规的课堂教学管理。这显然不够科学,因为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就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另外,教 师的课外辅导还没有摆脱课堂教学的影子,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辅导科目上多数是参考学科,这样的内容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制约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二)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及教育水平的良莠不齐

特别是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就合川区农村学校来说,教师多数是原合川师范校毕业生。众所周知:从合川师范校毕业任教的教师被誉为“万精油”,也就是说这些教师无论任教语文、数学还是音、体、美等其它学科都基本上没多大问题,但也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专业班、专科或大学出来从教的教师有较大差距。另外,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参差不齐,民办、代课教师还有相当比例,年龄老年化。他们在接受新的教育信息、教育方法与理念存在较大问题,很难跟上时代教育的步伐。这也给质量的认定与管理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三)硬件设施的陈旧缺乏和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硬件设施及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在课外辅导中,缺乏场所、教学设备设施严重短缺。据调查:有的学校没有一块象样的操场、没有专门的会议室、多功能室、备课室,信息设备陈旧落后,计算机仍是早就淘汰的产品、没有网络、原“校校通”现早已不通,其设备成为了摆设等等。这些不能说对课外辅导的质量优劣就没影响,教师面临这样的条件还有何等办法,作为学校又该怎样去管理呢?怎样去要求教师提高质量呢?

(四)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普遍不高

学大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邓强认为,课外辅导不单是学校知识的补充,还应包括一些家庭教育。“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同的养分,学校教育是一个方面,课外辅导是一个方面,彼此就像咖啡和伴侣的关系一样。”目前,农村家庭大多数经济水平差,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子女托管给婆婆、爷爷、外公、外婆等。这些人多数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素质普遍不高,对孩子教育培养缺乏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课外辅导的反应是:辅导参加考试的科目还可以,如果参加其它学科的课外活动,反对是比较强烈的。“补那些干啥?又不考。”“学生唱歌、跳舞、画画,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参加体育活动,不行、不行,莫把孩子耍惯了。”他们怎能知道,这些辅导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思想意识的扭转,崇尚科学,热爱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树立远大理想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啊!

(五)收费的疑惑

从2006年春期开始,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了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取消了学费和杂费。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朝着真正的义务教育目标迈开了一大步,国人普遍拥护。但我们也应看到,经费的大量减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面临困境,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无法开展,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激励机制,教师收入的减少也使教师的思想情绪出现了波动,对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师的课外辅导是否需要管理和考核呢?我想大家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一致的:应该。那么怎样考核,是否可给予适当的报酬呢?学校没有经费进行激励,政府没有经费的投入,费用从何来?能向学生收费吗?这是一道“高压线”啊,回答也是肯定的——不能!那教师情绪就不能不波动了:不如留点时间干点自己的事儿。如此这样,学校又怎样来进行质量考核和监控管理呢?是下命令强行要求每位教师必须为学生进行免费辅导呢?还是采取其它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我们的教育质量下滑在所难免了。因此,通过对影响课外辅导质量的因素、体系、组织系统与质量保证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质量监控系体系,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在思想、学习成绩、能力、体质、性格、以及意志力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必须加强领导和管理,构建完备的课外辅导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要着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以及参与课外辅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这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影响课外辅导质量的因素、体系、组织系统与质量保证等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课外辅导存在的问题的剖析及对策的研究,构建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及其监控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快速提高,缩短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教师课外辅导的质量标准;影响课外辅导质量的因素、体系、组织系统与质量保证的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认识,使研究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2.农村小学教师课外辅导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指导艺术的研究,探索课外辅导质量的评价标准。

3.农村小学教师课外辅导的管理与监控体系;导向师生的教、学行为,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4..课外辅导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的实施策略;如何实行过程监控,增强监控的实效性,形成课外辅导的监控体系。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国内外同类研究已经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指导,立足于农村小学课外辅导现状的分析,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分析研究学生情况,精心设计课外辅导内容,采用合理的辅导方法,多形式、多学科对 5 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干预,构建课外辅导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控体系,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查阅书籍等多种方式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确切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已有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启迪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教师课外辅导现状进行研究。

3.体系建构:从教师方面建构农村教师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以及实施策略体系,总结提高农村教师课外辅导方法与途径,促进课外辅导质量的提高。

4.行动研究与反馈法:通过调查分析现状,激发教师参研积极性,构建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并进行具体实施检验其效果,完善研究成果,使成果更具普遍性。

四、预期研究成果

(一)理论认识成果

以课题实践研究为基础,以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建构适合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改变农村教师传统落后的教育意识,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具体的研究成果

构建出一套较为完备而科学的课外辅导质量标准、监控体系。实施策略。

(三)物化成果

努力提高主研教师的成果意识,总结工作的不足与经验,撰写教育反思、随笔、论文,将研究成果整理成册,力争在区级、市级评比中获奖或刊物上发表。

(四)研究效应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外辅导水平与技能,并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各界的好评。

五、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07年11月—2010年10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11-2008.3):查阅文献资料,多渠道收集材料;课题论证,撰写实验方案,制订研究计划,研制问卷,开展调查工作。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做好人员分工,培训主研教师和实验教师。

第二阶段(2008.4-2009.9):详细研究调查情况,完成调查报告;从教师方面研制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体系。具体实施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补充完善研究方案、课外辅导质量标准、监控体系,搜集相关资料并归档。

第三阶段(2009.10-2010.03):继续实施、探索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比较分析,进行阶段小结、个案分析、后期检测、整理资料并归档。

第四阶段(2010.4——2010.10)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进一步检验研究效应;分析、总结、整理论文和资料,撰写结题申请,写出工作报告和实验成果报告,准备结题有关工作,邀请专家进行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体系

(一)课题的研究需要调查分析、师资培训及学习等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应提供较大的人力和财力,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二)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建构,需要研究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研究能力。

(三)行动研究(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的实施)需要学校的配合和支持。

七、研究的组织管理

顾问小组:陈皎 胡晓彤 周光琪 唐箭月 李光华 王运明 领导小组: 组 长:陈国富 副 组 长:王金龙 秦先平研究小组: 组 长:陈国富

主研教师:王金龙 陈友红 汤 燕 秦先平刘明也 万辉

唐 梅 谭文彬 陆 芹 陈丽娟 彭 旭

参研教师:石莹莹 何小燕 杨 雪 董 丽 蒋雪芹 龚辉、向竹美

陈华 庞丽华 王小琴 向春兰 秦娟 刘金容 张海彦 邹勇

八、研究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1、香港大学 马克〃贝磊:《世界各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越来越多》;

2、京报网:《课外辅导能否“颠覆”学校教学》;

3、《新课标提升课外辅导质量》

4、王元林:《如何做新课程理念下的村小教师》;

5、庄庆华:《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6、杨锦科:《村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黄世先:《提高村小学生素质争议》;

8、钟永丽:《新理念、新教材、新课堂》;

9、陈国华:《村小课改教师先行——提高村小教师素质研究》;

10、綦春霞:《新课程,如何评价》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第二篇:“三公经费”披露体系与审计监控体系研究

“三公经费”披露体系与审计监控体系研究

【摘 要】 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机制是国家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首次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起,我国政府信息披露的广度及深度逐年提升,为实现廉洁高效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披露内容不完整、形式不规范、监督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构建系统完整的“三公经费”披露体系及审计监控体系,是发挥政府信息治理功能,促进实现“善治”国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三公经费; 政府信息披露; 信息不对称;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审计监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9.44;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0-0114-07

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机制是国家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递的通畅及充分能够有效减少公共权力受托者的违约风险。换言之,政府信息传递是否通畅、是否充分完整,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影响着政府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及时、完整地披露政府信息,是公民行使表达权、知情权、监督权的基本保障,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效率、“善治”国家的有效途径。

“三公经费”是维持政府正常运转必然发生的支出,属于政府的行政成本。“三公经费”支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急剧增长,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使用过程中超额违规现象频现,既加大了政府行政成本,也容易滋生腐败,损害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工作效率与效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治理,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防控廉政风险。”严控政府运行成本是预防腐败、增强政府公信力、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的关键环节,构建“三公经费”披露体系及审计监控体系,充分完整地披露“三公经费”信息,成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紧迫任务。

一、“三公经费”披露的本质

政府主动披露其“三公经费”的本质在于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有关其行政管理活动合法、效率性的信号,降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解脱其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我国,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较严重,据调查,政府机关控制了80%的公共管理信息,公众能够了解到的政府信息不及20%。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政府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获取大量信息,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普通公民获取的信息相对匮乏而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导致公民难以有效地行使参政、议政及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还会诱使政府机关凭借信息优势,出现行权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违法犯罪及腐败现象。处于政治市场中的行为主体――政府体现出经济市场“经济人”的特征,即利用自身拥有的权力、社会名望或职位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其行为非但不能代表可能还会损害公共利益,使其行政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履行(陈志斌,2003),导致政府的诚信危机,而向公众传递全面、真实的政府信息是减轻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政府与公民之间同样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国家权力源自人民,政府是作为一个契约的集合体,经人民的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同时,政府在履行这种公共权力时需要耗费资源。为此,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通过征税等方式从社会获取资源,并在社会管理中使用及分配这些资源。可见,在国家层面框架下,委托人是公民,代理人是政府,公民委托政府管理社会公共资源,在公民与政府之间形成“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政府有将履职状况信息告知公民、接受公民监督的义务。公共受托责任的发生使公共资源的所有权与经管权相分离,政府作为权力的实际行使者,在权力行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背离公民意愿的行为。同时,政府经人民授权掌握国家公共权力后,便成为社会最大的信息控制与拥有者,公众成为信息的不知情者与缺失者,产生国家范畴的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而披露政府信息恰是解决公民(委托人)与政府(代理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政府通过披露有关行政职责履行情况的信息,全面、真实、系统地反映政府运用社会资源的经济、效率及效果性,以解除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民通过政府信息的披露,了解并监督政府按照公众的意愿行使公共权力,有效管理并使用公共资源。

二、构建“三公经费”披露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银行提出“治理危机”概念以来,治理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传统而僵化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高速变化的信息及知识密集型社会经济的要求,政府的管理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金融危机、难以为继的社会福利政策、日趋庞大臃肿的政府机构、政府效率低下、公民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政府失灵”论蔓延……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构建民主政府、透明政府、高效廉洁政府、责任政府,建立“善治”国家,关键是实现公民的完全、高效参与,而实现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监督政府运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获得真实、完整、及时的政府信息。构建系统完整的“三公经费”披露体系,有助于促进政府充分及时地披露“三公经费”信息。

(一)“三公经费”披露内容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政府应该向社会公众提供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政府财政活动的充分信息。国际上,政府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为政府预算和政府财务报告,以及其他一些定期或不定期公开的经济文件。我国政府信息的披露缺乏系统、规范、统一的体系及制度。目前政府信息的披露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披露政府信息,二是依据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披露政府信息。现行制度框架下披露的政府信息零碎、分散,缺乏系统、完整、规范、统一的披露体系,向社会公众披露的政府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单一,内容简单,质量较低,例如,根据预算会计制度披露的政府信息仅仅向上级部门报送,并未完全向社会公众披露。

借鉴国际上有关政府信息披露的经验,综合各项规范政府信息披露的法规制度,形成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规范政府信息披露的法规应该由《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府会计准则》(制定中,下同)构成,对政府信息进行明确定义及分类,以便对政府信息披露实施管理和监督,提高政府信息披露质量。此外,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政府信息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例如:按照信息披露的权限划分,政府信息可以分为强制性披露信息、自愿性披露信息;按照信息披露的能动性划分,可以分为主动性披露信息与依申请披露信息;按照信息的货币计量属性划分,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按照政府信息披露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部门基本信息、人员机构信息、法规制度信息、公共事务信息、财政预决算信息等。依据遵循的法规及不同的分类标准,政府信息披露内容如表1。

依据《政府会计准则》规范的政府信息披露主要满足政府部门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两方面的需求。其中,财政预决算报告和“三公经费”报告提供的政府预算信息主要满足预算管理的需求;政府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政府会计信息主要满足财务管理的需求。同时,为了提高“三公经费”信息披露的质量,必须明确应该披露的“三公经费”信息内容。“三公经费”信息披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强制性披露信息,主要包括:可比的“三公经费”支出总额表,包括公务出差费、车辆购置费、车辆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总金额;公务出差费用明细表,包括每次出差目的、地点、人次、天数、金额标准等;车辆购置费用明细表,包括新购车辆用途、类型、数量、单价、标准等;车辆运行费用明细表,包括每辆车、每一次的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用明细表,包括每次接待的原因、次数、地点、人数、金额标准等。第二,自愿性披露信息,主要包括:部门人均“三公经费”支出信息、部门事务属性“三公经费”支出效率分析、“三公经费”预决算差异原因趋势分析,以及其他有助于帮助公民解读“三公经费”支出合理性、效率性与效果性的其他信息。

(二)“三公经费”披露报告体系

为了提高“三公经费”披露质量,应该规范“三公经费”披露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包括规定“三公经费”披露的时间、范围、内容、口径、途径、形式等的报告体系。“三公经费”信息的披露遵循《政府会计准则》规定,属于政府公共部门应披露的财务信息。政府公共部门披露的财务信息主要通过政府财务会计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和“三公经费”报告披露,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信息必须经过国家审计后方能对外披露。在建立规范的“三公经费”披露报告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对“三公经费”进行严格定义,使“三公经费”概念清晰,便于管理和监督。建议:“三公经费”披露的对象既包括预算内支出也包括预算外支出。将“因公出国(出境)”范围扩大至“因公出差”,即包括国内外的因公出差费用。涉及“因公出差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的支出,全部属于“三公经费”,不能作为政府各部门及单位的“行政管理费”,避免将“三公经费”转移到其他项目列支。

逐步扩大披露“三公经费”部门的范围。行使公共经济资源管理权力的各级政府、公营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都应该属于披露的范围,因为他们均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都应该向委托人即社会公众报告其履职过程中的经费使用情况。

明确“三公经费”披露的时间,统一规定“三公经费”披露的时间,规定政府各部门及单位应于每年的7月30日之前公开审计后的包括“三公经费”报告在内的政府财务报告,对于没有按期披露的部门给予相应的惩罚。

规范“三公经费”的支出程序,切实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确定“三公经费”披露的具体形式、方式,建立专门的政府官方网站(如: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披露所有部门的“三公经费”报告;要求各个部门及单位在新闻媒体(或报刊杂志)和部门官网上同时公开披露其“三公经费”报告;规定各部门单位在其官网上公开披露“三公经费”报告的具体位置(栏目);规定标准的披露报告内容等。

制定详尽统一的披露标准、口径,披露的内容既应该包括预算内的三公支出,也应该包括预算外的三公支出;披露的项目支出,内容要细化,除了披露各项目的总金额之外,还应该说明本部门的职工人数、人均经费开支情况、所属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

制定统一的“三公经费”披露指标,实现“三公经费”披露信息的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明确“三公经费”报告的时间、表格形式、具体指标的计算要求、报告说明等内容,便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便于信息使用者详细了解各个方面的概况。

建立“341”模式的“三公经费”报告体系,即“三公经费”报告应该包括“三公经费支出总表”、“所属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明细表”和“三公经费基本数字表”3个主表,“公务出差费用明细表”、“车辆购置费用明细表”、“车辆运行费用明细表”和“公务接待费用明细表”4个附表以及报表附注说明。“三公经费”报告中,强制性披露信息通过3个主表和4个附表披露,自愿性披露信息在报表附注说明中披露。

以中国XX局2011年“三公经费”披露报告为例,构建标准化的“三公经费”报告体系,见表2―表8。

(三)“三公经费”披露评价体系

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内容是可计量的,计量指标有定量与定性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等。目前,披露的政府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政府行政部门的政务信息、行政法规制度信息、政策信息及公共事务收费标准信息等,披露的政府财务信息只有财政预决算报告及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决算,并且政府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可靠性及可获知性均比较低,即政府信息披露的质量较低。

此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在政府信息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尤其是“三公经费”的披露问题更加突出。GASB在其《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强调,民主社会中,财务报告对于揭示政府履行职责以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IMF在其《财政透明度的良好行为守则》中也强调,披露财政信息是政府的一项法律义务。然而,当前披露的政府财务信息主要基于政府有关部门、立法机关及会计部门的决策需求,忽视了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采用政府预决算报告形式披露政府财务信息(包括“三公经费”),披露内容不充分、不全面,难以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且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及时性不够,即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缺乏公开性与明晰性,缺乏规范的定期披露机制,披露的政府财务信息不够及时,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实效价值,影响公民对预算执行有效性的监督,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为此,必须确定“三公经费”信息的质量特征,建立“三公经费”披露质量评价标准,使得“三公经费”的披露质量有判断及评价的依据。

1.“三公经费”披露评价标准

AAA是最早提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组织,其1966年出版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指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分为相关性、可验证性、可计量性和公正性。1970年APB在《APB Statement No4》中将信息质量特征确定为:相关性、可理解性、公允性、可验证性、完整性、可比性与及时性。1973年,AICPA资助的特鲁伯罗得委员会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与重要性、可靠性、公允性、实质重于形式、一贯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1980年,FASB在其《财务会计概念》2号概念公告中构建了信息质量特征层次结构,相关性与可靠性为首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中,相关性由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构成,可靠性由可核性、公允性与中立性构成,次要质量特征为可比性,重要性为确认的界限。FASB的概念公告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广为借鉴,其影响力最大。

目前,我国既没有对“三公经费”概念进行准确严格的界定,也缺乏规范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及概念框架,政府信息质量特征仅在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中以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加以体现。借鉴国外对信息质量特征的界定,并结合我国行政型政府特征,将评价“三公经费”披露质量的标准确定为以下六项:第一,可靠性,指政府机构应当以履职过程中的实际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符合法规、制度要求的“三公经费”信息,并确保披露信息的公允及真实可靠。第二,相关性,指“三公经费”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决策是有用的,有助于其评估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事项,或通过确证与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对使用者的判断决策产生影响,即与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相关联,该信息就满足相关性。第三,充分性,指信息披露主体应当按照“三公经费”披露规范及制度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不遗漏、不隐瞒重大事项,公开、透明地披露反映其“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及与信息使用者有关联的相关信息,包括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度量的信息。第四,可理解性,指披露“三公经费”信息时,表述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第五,可比性,指信息使用者能够在两组现象或状况中识别出相似及相异处的质量。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与纵向可比两层含义。横向可比指不同政府部门应该按照统一的口径、指标加工及披露“三公经费”信息,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不同政府部门的履职状况;纵向可比指同一政府部门不同期间披露的“三公经费”信息应该是按照一致的口径、指标加工整理的,以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部门履职状况的变化趋势,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价其行政履职效能。第六,及时性,包括及时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缺乏及时性的“三公经费”信息,会影响信息的有效性及价值。

2.“三公经费”披露评价原则

评价“三公经费”披露质量水平时,应该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第一,科学性指在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价时,应当选择能够真实客观反映披露主体信息披露质量的指标,评价标准既要保持稳定性,又要具有灵活性,即一方面要保持规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不随意频繁修订,另一方面,评价指标及权重应随信息使用者的关注程度及制定标准者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进。第二,系统性,指评价标准应该内容完整、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及关联性强。内容完整强调评价指标的整体综合性能,如评价时需要考虑披露的“三公经费”信息内容是否全面反映了政府的行政支出状况,是否与信息使用者密切相关,是否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相适应,是否关注了全球的发展议题。层次分明与结构合理性,强调各层次评价指标的统一与协调,既不会出现重叠混乱,也不会存在互相抵触的现象,并保持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关联性强调各个层次、各项指标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同时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使用。第三,可操作性,在建立信息质量标准体系时,遵循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的原则,设计的指标要易理解、直观,资料获取简便、符合逻辑,便于分析及考核,即具备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能够对实际质量评价工作提供指导。此外,可操作性也具有动态特征。

3.“三公经费”披露评价程序

IPSASB认为,由于公共部门不以盈利为目标,因此需要采用财务与非财务双重指标来评价公共部门的业绩,在其1号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列报》中指出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反映报告主体财务状况、业绩及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使用者对资源分配作出决策,同时还应反映报告主体对受托资源承担的受托责任,决策有用性是其首要目标,受托经济责任属于次一级的报告目标。因此,在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背景下,应该融合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以评价“三公经费”披露质量,对“三公经费”披露进行评价既要体现政府公共部门行政履职的真实可靠性,也应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以有助于其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当评价环境要求必须对二者进行权衡时,应当针对信息的性质以确定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优先考虑顺序,即“三公经费”报告的目标,首先应该遵从受托责任观,其次考虑决策有用观(可靠性是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其次是相关性)。换言之,政府首先应该披露反映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三公经费”信息,其次披露的信息应该能够满足政府信息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

在具体评价“三公经费”披露质量时,分以下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综合评价标准):“三公经费”披露质量标准只能反映其信息单一方面的质量高低,而要衡量披露的整体质量,需要有一个综合的质量评价标准。课题组认为,政府审计机构通过实施专业的审计程序,采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能够综合反映政府部门包括“三公经费”财务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水平,因此把政府财务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作为评价“三公经费”信息披露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依据政府审计意见作为“三公经费”披露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时,应区别不同的审计意见确定评价结果。

第二层次(单项评价标准):考虑不同披露主体的异质性,依据前文确定的“三公经费”披露内容,遵循“三公经费”披露评价的逻辑层次顺序,融合或权衡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对不同的部门“三公经费”信息按照单项评价标准,依次分项考评。

三、构建“三公经费”披露审计监控体系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Tom Allen认为,基于审计的威慑作用,政府官员及其他政府工作人员由于清楚地知道要被审计,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会更加诚实。英美等西方国家,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审计才能向公众公布,通过审计政府的财务报告以考核政府公共财政的运用管理效果,考察政府公共财政收支预算的合法合规性、效率效果性。为了促进“三公经费”信息能够真实、完整地披露,使政府能有效地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应当构建“三公经费”披露审计监控体系。同时,以国家审计作为“三公经费”披露审计的主体,一方面能够体现公民的意志,保证对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状况进行审核的客观与公正性,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具有法律强制力,能够为“三公经费”审计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首次披露“三公经费”至今,披露工作虽然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披露质量较低,使得公民无法及时获取完整可靠的信息以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因此,应该构建系统的“三公经费”披露审计监控体系,有效提升“三公经费”披露的质量水平。

(一)“三公经费”披露审计目标

在我国,政府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全体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各级政府或行政部门、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政府披露信息的目的是反映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以及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结果、公共资金流向及公共资金运用的效率效果。“三公经费”是政府公共部门履行行政职能时发生的行政成本,合理与否决定了其能否解除受托责任,因此,“三公经费”披露审计的总目标,即本质目标是确保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具体目标是对“三公经费”披露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效率性发表审计意见。

(二)“三公经费”披露审计内容

依据“三公经费”披露内容体系,“三公经费”披露审计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对政府行政部门必须履行的强制披露信息的审计,强制披露信息是政府行政部门必须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为了保证这部分信息披露的质量,在审计时首先要审核该类信息所反映的政府行为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其次要审定该类信息的公允性。通常,对于这类信息,主要采用定性指标并辅之以定量指标进行审核评定。第二,对政府行政部门自主履行的自愿披露信息的审计,其属于选择性审计。基于社会伦理的角度,公共受托责任关系中的委托人希望公共部门能自愿披露反映其履职过程、状况的信息,以有助于其对政府履职情况进行准确评判并对其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而公共部门也能够通过这种自愿信息披露行为在公众当中树立良好形象,对于促进构建服务型的民主透明政府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这部分信息披露的审计虽然属于选择性审计的范畴,但是在具体的审计结果评定中应该体现对这一行为的支持与推动。

(三)“三公经费”披露审计程序

“三公经费”披露审计的程序包括审计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及审计报告阶段。审计计划阶段,需要规划审计的范围及实施方式,制定审计的目标与审计计划,分配审计资源等;审计实施阶段指从实施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到完成审计计划要求的整个期间,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程序、进行审计评价、形成审计结论;审计报告阶段指审计师恰当运用专业判断,综合分析收集的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

(四)“三公经费”披露审计方法及审计报告

对“三公经费”披露的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计形式,是建立在对公共部门的财政预决算报告、“三公经费”支出报告及其公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及效益性基础上的审计,除了采用诸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或抽查法等一般的审计方法外,还需要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不断完善的审计环境,创新审计方法。

现代审计方法的发展,尤其重视基本审计程序前的分析,认为其决定了审计的目标与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全球倡导治理的时代中,审计分析的前提应该满足审计对治理的需要,以期更加符合社会的审计期望,即采用治理导向审计方法。治理导向审计方法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部门的治理水平,它将影响并决定信息加工的过程和信息生成的质量,进而加大审计风险,影响审计质量。该方法强调以对被审计对象的治理水平所认定的前导性分析为前提,更为准确地辨认审计风险及审计重点环节,从而实施具有针对性和效率性的基本审计程序。治理导向审计方法的实施程序包括:确认治理目标、分解治理环节、测试治理水平、评价治理水平、识别审计重点、估算审计风险、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

“三公经费”披露审计的本质目标是鉴证或评价公共部门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否得到全面有效履行,其履职程序、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是否经济、效益。在“三公经费”披露审计过程中,审计报告的目标应该与审计目标保持一致,且只有审计人员在对“三公经费”披露的信息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责状况作出审计评价基础上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才能达到审计目标,有助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理解审计目标,恰当利用审计信息,不断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37-156.[2] 蔡春,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第1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28-35.[3] 刘恒,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4-41.[4] 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5-70.[5] 谢柳芳.政府审计、政府信息披露与政府治理效率研究――基于“三公经费”披露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18-139.[6] Littleton A.C.Structure of Accounting Theory,13th Edition[M].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53:87-96.[7] David Flint.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of Auditing:An Introduction[M].Macmillan Ltd.,1988:15-18.

第三篇: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①

作者:王青 李石生 王建华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3期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对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服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a)-0161-02

第四篇:《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工作报告

文林小学《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课题组

2010年10月经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校确立了《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的科研课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摸索,我们创立了理念定位、目标引领、环境浸润、教师激励,制度规范、课程生成、评价保障有机结合的“七位一体”的责任教育体系。我们以此课题为载体,坚持“责任成就希望”的办学理念,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内涵,旨在培育以“责任”为核心的“特质”文化,全面实施“责任教育”,走“责任教育”特色办学之路。

从选题至今,我们学校一直扎扎实实地进行《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就此课题的研究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研究课题背景

开展教育科研是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教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课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立的研究的一个或一组问题。考虑到我校地处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占学生人数约三分之一的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了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畸形发展,导致在部分中小学生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表现: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没有远大的理想或目标,易满足,不求上进,只求得过且过;攻击性强,抗挫折差,一味追求享受、时髦,却不肯付出,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遇事推脱责任,责任感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严于律人,宽于待己„„这种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今,无论谁,要想在他将来的本职工作和学习中作出成绩,在他所处的环境中获得成功,他都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很

难想象,这样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下一代,将来如何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大业。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是人类基础道德最本质的东西。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就要从道德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点切入。而抓责任教育就是这个切入点。所以,学校决定以“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的创建与研究”作为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责任心”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措施

(一)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出责任特色

1、我们确立了 “责任成就希望”的核心办学理念

结合学校接受岩本英子女士捐建的历史由来,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我们深入挖掘学校建设、管理中的“爱与责任”的内涵。并对理念系统进行了个别征集、分组讨论、专家论证,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林希望小学的办学理念系统。即:

◆办学理念:责任成就希望

◆办学特色:打造责任教育品牌学校——构建七位一体责任教育体系,丰富责任教育体系内涵,镕炼责任教师优秀团队,培养责任学生公民素养。

◆校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校风:责任在爱心中,希望在行动中 ◆教风:担其责、润其生、乐其业 ◆学风:做好每件事,收获每一天 ◆导风:律已律人,有为有位

◆教师誓词:我是文林希望小学教师,我郑重承诺:工作中,引导孩子健康向上,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学习上,促进自身素质提升,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生活上,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社会影响负责;单位上,共建特色教育品牌,对学校的品位提升负责。

◆学生誓词:我是文林希望小学学生,我郑重承诺:一定做到: 学会对自己负责,健康成长;学会对他人负责,理解尊重; 学会对家庭负责,孝顺长辈;学习对集体负责,协作奉献; 学习对国家负责,忠诚拥护;学习对自然负责,报答呵护。

◆发展愿景:文林人个个“责任意识浓厚、人人尽心履职”,把我校打造

成为成为渝北区内有较大影响的责任教育品牌学校和全体文林人幸福工作学习的乐园。

2.推进教师理念更新,将所有教师的核心教育理念统一到“责任教育”的旗帜下,通过“责任践行十五条”(即:一知,二记,三讲,四动,五问),促进教师责任理念入心,入脑,入情,真正体会到责任教育过程的充实、快乐与价值。

◆一知——每位教师知晓“责任成就希望”理念的内涵、要求并能表述。◆二记——一是牢记自己责任教师身份,不做有违身份的事;二是牢记自身责任教育使命,做好育人应尽之职守。

◆三讲——责任理念领导时时宣讲,责任反思师生人人演讲,责任教育教师课课主讲。

◆四动——主动、勤动、爱动、感动。主动:指态度,承担责任要主动,不推诿。勤动:指过程,履行职责要勤勉,不懈怠。爱动:指情绪,享受岗位要乐意,不痛苦。感动:指效果,付出辛劳要感人,不麻木。

◆五问——问自己,问同事,问学生,问家长,问组长。问自己:我的本职,还可以做得更好吗? 问同事:我的配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 问学生:我的课堂,你学得真的快乐吗? 问家长:我的管理,我还有什么建议吗? 问组长:我的能力,还有工作需要我吗?

(二)完备的目标体系,促进学校,老师,学生地责任发展

1.建立了责任教育特色学校发展目标体系,为学校开展责任教育,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2.建立了责任教师培养目标体系,为教师自主特色发展指明方向,搭建平台,切实提高教师责任意识。

3.建立了责任学生培养目标体系,为学生责任成长指明方向,提供帮助,切实提高学生责任心。

(三)日益完善的办学条件,扮靓了责任校园

1.实现教学设施齐备化、标准化、信息化,完全满足教育教学、责任实践的

需求。

2.实现办公条件充足化,人性化,网络化,最大可能地满足教师学习、工作的需要。

3.实现环境建设规范化、人文化,特色化、推进角色与责任主题文化墙打造,物质文化工程建设中突出责任教育特色,营造一个充满责任氛围,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

4.正努力争取条件,创建校外责任教育实践基地。

(四)专注于教师队伍的提炼,树立起一个个责任榜样。

1.依据责任教师目标体系,引领教师制定专业成长三年计划,并根据计划,逐一落实训练,促进教师责任成长。我校先后近二十位老师被确立为文林最美履责教师,我们正致力于文林教育人物的培养。

2.实施教师专业基本功训练,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主编校刊《责任》,刊载教师责任演讲,教育优秀课例,优秀论文,责任箴言,责任教育纪事,教师教育故事,塑造先进敬业典型等。

4.拟定责任教师从教行为要求十八条,要求每位教师结对互相督促,最终变成教师自觉行为,彰显教师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

(五)不断完备地制度建设,规范了责任行为

以爱岗尽责为准绳,深入推进学校制度建设,促使学校工作规范运行,达到事事有人干,人人尽责干的效果。

1.建立了教学、财务、德育、安全、常规、功能室、岗位职责等常规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提升了师生对各项制度的认同感,公正公平实施制度,保障和提升学校制度的执行力。

3.营造了制度文化,将被动执行制度逐步引向遵照制度快乐工作。

(六)家、校、社会三结合拓展了培养途径,探索责任生成。

1.编写《爱心与责任——我与文林共成长》责任教育校本教材,开设责任教育校本课程。以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自然的责任感为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对自我到影响到人类生存大环境的诸方面责任有全盘认识并承担起应有责任。具体见图解:

(1)对自己负责——正确理解“学习”、“任务”、“成长”、“反思”的含义。结合生活、学习中应该承担的事情,培养学生对自己成长的认识、反思,并引导学生的行动。

(2)对家庭负责——正确理解“慈爱”、“孝敬”、“恭俭”、“亲情”的含义。结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现实,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人伦意识,尝试承担家庭责任的体验。

(3)对他人负责——正确理解“友谊”、“帮助”、“宽容”、“谦让”的含义。培养关心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品格,理解他人的能力,乐于助人的精神。

(4)对集体的责任感——正确理解“归属”、“分担”、“协作”、“和谐”的含义。结合班级文化打造,学校责任特色学校品牌的打造,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在过程中感受为集体承担与付出的心理体验。

(5)对国家的责任感——正确理解“祖国”、“民族”、“忠诚”“法纪”的含义。将热爱祖国的崇高理想与成长锻炼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用富于感染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对自然的责任感——正确理解“绿色”、“呵护”、“共存”、“可持续”的含义。培养学生对身边和世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明确人类共存的意义在于整个人类、全球的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每个人的肩上都承担着对后代的责任,承担着对自然责任,既承担着今天的责任,又要承担着未来的责任。

设五大子课题板块,即“责任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实践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初步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研究”、“教师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和“责任教育的评价研究”。

2.深化了课程育责研究,开展责任课堂评比,发掘学科课程中的责任教育因

素,探索各学科在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的方法与模式。

3.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农村特点、文林特色、教师特长的责任教育实践活动、传统活动、体验活动、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参与性,丰富责任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喜闻乐见,让教师有成就感。

(七)科学的评估机制,培养良好的责任习惯

1.建立了符合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的儿童责任心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学生责任心发展状况,针对性地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2.通过评估,保障和推进责任教育顺利实施,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促进责任行为养成习惯。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责任教育实践模式,建构起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联的责任教育内容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由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研究带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

(三)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形成了《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创建与研究结题报告》。

(五)编著了由我校教师编写的《责任》论文集一部。

调查显示,实验前:我们的学校有50%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太乐观,表现在对任何事都处于漠然的态度,以我为中心;随手乱扔乱丢现象突出,随处都可看见乱写乱画等现象;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在学校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之后,全校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有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可以说,农村责任教育体系的创建与研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思想认识等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四、今后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的研究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还有差距。在本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将进一步针对本课题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强烈地责任意识、自我教育能力的品德高尚的人”。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总结深化课题成果,推进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出方向性的办学目标。

2、继续探索农村学校责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一步完善责任教育制度体系。

3、进一步通过农村责任教育研究,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教育、成长的良性发展。

4、开展家长家庭责任教育方法指导研究,编印《家长家庭责任教育方法指导手册》;继续开展班级和学生个案研究,编印《农村学校责任教育研究案例集》;

5、制定和完善《农村学校责任能力评价手册》,构建责任教育评价体系。

6、加强与有关专家的合作,邀请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充实课题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农村学校责任教育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要以课改为契机在现有基础上不懈努力,不断创新。.2014-5

第五篇: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2、此刻,且让我们着眼于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许多学校甚至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阅读的内容方面贫瘠到了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不明了,更不用说斯威夫特、罗曼·罗兰、海明威他们的作品了;据调查: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 %,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3、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4、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阅读就是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书能力,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读书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2、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途径。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对象:通元小学五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托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5、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南湖晚报》、《少年儿童故事报》、《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像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上《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局面,同时辅以各人物性格及相关故事,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要《钓鱼与放虾》时则介绍《故乡》《少年闰土》等作品,鼓励学生走进鲁迅。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前置性、比较性、拓展性阅读,在联系中,对比下获取知识。

(三)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

阅读的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校园,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古文观止》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我校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设有《古诗长廊》,不断充实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学生诵读时间有保障,清晨,校园广播播送经典诗词,感受经典环境;中午“习字一刻钟”,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晚托设有“读书时间”,让学生在书海漫步。教师方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并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教育制度,在竞争中求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起始准备阶段(2005.9——2006.5)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2.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3.编写校本教材及组织订阅小学生课外系列丛书。组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并指导,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普遍兴趣点精选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著述评、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课题实施阶段(2006.9——2007.9)

1、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低、中、高)适合小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开展课外读书指导、探讨有效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2、导读书方法开设读书指导课。(1)、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2)、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3)、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3、在全面展开活动的基础上,对各校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链接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对原始感性材料进行目标检测、分析、筛选、综合,及时调整,使活动有效开展,课题深入研究。

课题总结阶段(2007.10)

1、将研究结果运用于本校各年段,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2、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3、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并在这一轮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六、课题研究人员 课题组长:汪丽芳 课题成员:马忠明

孙高峰

姚春

江飞

陈燕

通元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该课题负责人曾参加县级多项课题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组织能力。根据本课题目标,负责人有能力,有责任按阶段目标严格实施,并进行阶段总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2)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科研氛围浓厚。课题组成员在语文教学及课题研究方面都有较丰富的经验,同时课题组成员也都参与了“创建大阅读特色学校”的研究。课题组积极认真,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研究讨论、反馈信息,修改计划、方案。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

275 字体: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浣江小学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外

1、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二)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五、研究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1、学生生活积累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学生生活实践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五、六年级两班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五、六年级其它班级的学生和一——四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郦天林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翁善庆:负责课题的指导、监督课题的实施

2、赵国芳: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郦天林: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许 惠: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孟儿、寿圆芳:负责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5、徐 令、吕建萍: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八、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03年4月——2003年8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

2、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3、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4、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5、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6年6月)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明确该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04年7月——2005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05年7月——2006年2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

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中期汇报(2005年10月)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三)成果总结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1、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4、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5、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下载_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研究总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_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研究总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盐城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盐 城 小 学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及时准确地把握盐......

    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灵台县梁原中心小学丰国武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好学;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机动灵......

    《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淅川县老城镇黑龙泉中心小学李俊朝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为学生语文知......

    “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培训班讲座稿

    “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 实验教师培训讲座稿 双辽市王奔镇中心校 闫景录 《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是我校在“十五”期间深......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教育部I08—4号项目组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系教育部2000年7月下达......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初等文化教育落后,长期以往造成城乡二元分化加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关......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难点。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必须在融洽活泼的生活气氛中进行。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克服习作......

    农村小学发展与规划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发展与规划的实践研究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现实背景我国的教育规划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习惯于通过层层下达的刚性计划来进行学校管理,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