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与实践》结题报告
教育部
I08—4号项目组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系教育部2000年7月下达的研究项目(见教高司[2000]40号),项目编号I08-4号。本项目于2000年10月开题,至2003年11月基本完成,历时三年。现将项目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国外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先后产生了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教育评价活动的基础上,掀起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热潮,且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与教育评价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成就令人瞩目。近20年来,高职高专教育也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跨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面临着信息社会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将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洪流;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拉开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序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认真探索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等重大课题。高职高专教育也必须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因此,开展本项目研究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在这种深厚的现实基础上,本项目采用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立足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实际,既回顾历程,审视实绩,总结经验;又瞻望前景,提出方案,积极实践,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项背景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究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整体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决定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教高[2000]3号),并从2000年开始分批下达了100多个研究项目。本项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是其中一个研究项目,是整个“项目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项目研究的任务与原则
(一)项目研究的任务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下达的《项目任务书》,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 1.开展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3.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和过程管理办法,构建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二)项目研究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组结合实际,坚持了如下原则: 1.应用性原则
本项目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范围上,“注重微观研究”、“注重过程评价”和“注重实践应用”;在过程中,强调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以切实提高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
2.指导性原则
本项目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理念,审视了高职高专教育现行的教育评价实践,并进行了适当的理性抽象,努力使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对兄弟院校有借鉴作用。
3.广泛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活动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因此,必须坚持广泛参与原则。本项目组的三个子项目组长均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成员均为教务处长、系部主任或高教研究室主任等,这为广泛发动师生员工参与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利于研究成果较快地转化为质量保障的实际行动。
4.“多层次相结合”的原则
本项目采取了部级、省厅级和校级“多层次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效果良好。本项目组11所院校参加了教育部I08-4号部级项目研究,有关成员学校承担了省厅级课题研究。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王成方副教授于2001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浙教高科[2001]261号),并于2002年结题;王成方同志还与该院周文根副院长于2001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高职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与训练方法的研究》(浙教科规组[2001]12号),将于2003年底结题。宁波高专教务处长胡刚教授于2002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浙教科规办[2002]3号)。同时,每一所成员学校都下达了校一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宁波高专汽车系还开展了系级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多层次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既扩大了参与面,又建立了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项目研究的组织分工和主要进程
(一)项目研究的组织分工
本项目组由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原彭城职业大学)、苏州职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院校组成。根据教育部《关于〈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批准立项的通知》(教高司[2000]40号),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为项目主持单位。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同意徐挺同志担任<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I08-4号项目主持人的批复》(教高司函[2001]150号),确定宁波高专启运校区总负责人徐挺同志为本项目主持人。
本项目组下设三个子项目组:
1.“国际比较研究”子项目组,组长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蓉副教授,副组长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高教研究室主任吕全忠副教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长任君庆副教授。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组,组长为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刘先义教授,副组长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金朝跃副教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程宜康副教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陈良政副教授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王成方副教授。
3.“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组,组长为彭城职业大学副院长周维武副教授,副组长为温州大学副校长薛伟副教授与督导组伍硕教授、苏州职业大学教务处李平副研究员、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卢崇高副教授和彭城职业大学教务处长王峰副教授。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进程
本项目研究与实践采用“集中研讨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序有节,阶段性明显。
1.开题阶段——2000年10月,本项目在宁波召开了开题会议。会议学习了教育部教高[2000]2号、3号文件,传达了高教司领导对项目研究的指示精神,明确了本项目的研究任务和初步研究思路,确定了项目研究的分工。
2.研究与实践阶段——3年来,项目组及各子项目组积极研讨,认真实践,既产生了理论成果,又取得了实践经验,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工作向纵深发展。其间,项目组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议。
2001年5月,在彭城职业大学召开了第二次项目组会议。会议传达了高教司领导的讲话精神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进展情况,交流了丰富的调研资料和初步成果,深入讨论了研究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与重点。
2002年5月,在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召开了第三次项目组会议。会议介绍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交流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对项目研究的成果形式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商定了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和有关事宜。
原定2003年5月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第四次项目组会议,由于“非典”原因而取消。
3.结题阶段——2003年10月,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项目结题会议。会议交流了项目组及各子项目组的研究成果,总结了项目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商定了成果出版和鉴定等问题。
4.鉴定阶段——2003年12月,本项目接受了项目主持单位的鉴定验收,得到了充分肯定。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年来,本项目产生了如下主要成果:
(一)理论研究成果 1.出版了论著
本项目组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报告集,计35万字,拟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报告集包括本项目研究总报告、34 各子项目研究报告、各校实践探索报告、《教学质量监控纲要》和有关教学评价方案等。
徐挺主编的《高职教育合格性和发展性评价》专著,计25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11月出版。
为了推进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建工作,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2]18号专函,徐挺同志主编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全书142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2月出版。
同时,项目组成员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50余篇论文,有的被核心期刊录用,有的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2.提出了新的观点
(1)揭示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涵
本项目组认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监察、控制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的相关信息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并为改进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确立了教育质量为质量监控的逻辑依据
如果说,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商品,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那么教育质量监控的逻辑依据是质量。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观包括质量目的观、质量本体观和质量衡量观等三个层面。
高职高专教育应当树立“双重服务”的质量目的观,即既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服务;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且,只有同时树立“合格+特色”的质量观,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本体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质量观,包括人才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两个互有联系的部分。人才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我国高等教育已摒弃了单纯的“知识本位”质量观和“能力本位”质量观,而树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质量观。这是质量观不断演进的最重要成果。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以此目标来展开。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衡量观是市场认定观。人才质量高低的最终认定在市场。毕业生就业率高,在市场中竞争力强,受到社会与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是高质量的集中表征。因此,开展教育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活动也应以此为起点。
3.构建了“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的“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根据教育目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全面分析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诸种因素,并对全过程实施监察、控制的质量管理方法。这一模式强调了全素分析、全程监控和全员参与等三大特征。
同时,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问题,提出了建立中介机构的建议——以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的教学评价组为核心,建立“小机构、大网络”的“半官方”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中介机构,以实现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探索了ED教育评价模式
ED(Eligible and Developmental)评价模式是合格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连续体教育评价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既要坚持高等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同一性,又要强调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特色化、多样性,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ED教育评价模式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近20年来的教育评价实践总结、提炼的。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正在开展“示范专业”和“示范院校”的评建工作,这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价。
ED教育评价属于“绿色评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ED教育评价模式是对美国前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形态的借鉴和扬弃,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模式的“前奏”。
5.设计了若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第二子项目组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纲要》和《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管理纲要》。
以第三子项目组为主设计了《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水平评价方案》、《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高职高专学生操作测评方案》等,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评价进行了探讨。
(二)实践探索成果
1.认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成效显著
本项目坚持探索“全员参与、全素分析、全程监控”的“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强调微观应用性研究。各成员学校都自觉运用这一原则,结合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质量管理工作。
例如,宁波高专是“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获得单位,该校所构建的“共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对提高教育质量起了保障作用,《校内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于2000年11月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甬教高[2000]366号)。徐州工程学院(原彭城职业大学)提出了“主体监控、内外评估、全面分析”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近两年按此模式进行了评价,效果良好,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学校,该校以ISO9000质量标准为理论基础,探索了ISO9000质量保障及监控模式,已取得了可喜成果。温州大学实施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性管理”的“三全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文件,促进了部级、省级示范(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评建工作。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提出了“双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立体网络式”质量监控模式,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各成员学校边研究,边实践,加大了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为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积极抓好合格性与发展性两项评价工作,势头良好
本项目组积极倡导构建ED评价模式,这一思想已深入到各成员学校。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各成员学校都结合实际,注重抓好合格性和发展性评价工作。
(1)本项目组各成员学校都接受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评价,尤其是浙江省的成员学校都接受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且评价成绩良好。
(2)2000年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了“示范专业”和“示范院校”评建工作,这是前所未有的。随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也深入展开。本项目研究正逢其时,也自觉地融入了这一洪流。
经过教育部高教司考察遴选,本项目组的成员学校有15个专业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有一所成员学校被列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学校。在浙江的5所成员学校有9个专业被浙江省教育厅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在宁波的2所成员学校的6个专业被宁波市教育局列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各成员学校都确定了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基本上形成了部级、省级、地市级和校级四级重点专业建设的格局。本项目组三个子项目组长均为教学副校长,绝大多数成员为教务处长或高教研究室主任,其中有8位校级领导,因而,在示范(重点)专业评建过程中都处于领导、指挥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绩。
(三)自觉提供咨询意见,做好参谋 1.关于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5月,本项目组草拟了《高职高专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方案》。8月,37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把此稿印发到全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征求意见。2002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发文督查重点专业建设情况时,采纳了本项目组的《方案》,把其作为“浙江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9月,此稿经修改后,递交给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教学评价组,以作为其参考。2002年3月,教学评价组向高教司上报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讨论稿)》。在高教司组织的专家组讨论会上,教学评价组副组长、《讨论稿》起草人陈希天校长表示,本《讨论稿》参考了I08-4号项目组的研究成果。
2.关于教育评价的有关咨询意见
2000年以来,本项目主持人徐挺同志和有关成员先后参加了教育部高教司、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多项评价工作。根据工作的安排,该同志先后起草了河北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多份教育评价总结报告。在起草过程中,既客观地反映评价状况和结论,又渗透了若干评价方面的见解,为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作出了努力。
同时,应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院校的邀请,本项目主持人到校作了“迎评促建”专题讲座,对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各项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了普遍好评。
五、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
三年来,本项目组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项目组的自我评价是:坚持了“教育创新”的理念,理论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观点鲜明,且富有创新意义;实践探索卓有成效,推动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了借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作出了努力。
(一)观念创新,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组提出了若干颇具新意的观点。例如,质量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逻辑依据,构建了“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了ED评价模式,论述了特色项目评价工作,提出了衡量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十大标准等。这些见解都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本项目组提出的ED评价模式是总结高职高专教育近20年来教育评价实践的结晶,是一种创新模式。关于教育评价的分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一直左右着整个教育评价领域。这是一种以教育评价的目的
为标准的逻辑分类,它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目组则以教育评价结果的层次为标准,以高职高专教育现行的教育评价实践为基础,进行了具有连续体性质的合格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两大划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育评价的阶段性及连续性问题。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近20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方面的论著不断问世,但还缺乏高职高专教育评价的专著。本项目组的《高职教育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二)模式多样,对提高质量发挥了保障作用
在实践探索中,本项目组成员学校在“三全式”质量监控模式的框架下,结合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实绩。
例如,宁波高专是全国示范性高专重点建设学校,全国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获得单位,学校以6个部级示范专业试点(其中3个已获得“示范专业”称号)为龙头,逐步完善了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试点专业建设格局,确立了4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工作等,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近3年来全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全过程中,校系两级“共控式”质量监控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双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徐州工程学院“主体监控、内外评估、全面分析”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ISO9000质量保障与监控模式,温州大学“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性管理”的“三全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立体网络式”质量监控模式等都是实践的结晶,对兄弟院校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三)参谋咨询,所设计的方案具有参考作用
在重点专业评价方面,本项目组向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教学评价组和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提供了参考方案,并被浙江省教育厅采纳,作为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方案。
同时,本项目主持人等几位同志参加了教育部级、省级和市级教学评价专家组,到有关省市、高职高专院校参加了教学评价工作,并撰写了多份评价总结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当好参谋,提供了咨询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据此,本项目组设计了《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很有借鉴、推广价值。同时,本项目组设计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纲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专业和课程水平等
评价方案等,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和推广价值。
六、项目研究的经费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经费收支平衡。
(一)收入部分,主要有三个渠道:
1.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拨出<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第一批立项项目研究经费的函》(教高司函[2001]227号),收到下拨经费4万元正。
2.根据宁波市教育局《关于下达2002年高校学科建设补助经费的通知》(甬教计[2002]390号),收到项目配套经费4万元。
3.项目组及子项目组长单位各出资一万元,计4万元。
(二)支出部分,主要有:
1.出版论著两本,支付出版费6万元; 2.组织鉴定、支付审稿费等,计1.5万元; 3.支付有关印刷费等,计0.5万元;
4.项目组召开了四次全体会议,每次会务费约1万元,由各组长单位支付。
七、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思路和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高专教育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任务,坚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原则,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构建起体系完备、制度完善、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起ED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建立高职高专教育合格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ED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主要进行着两大类评价工作,一是开展合格性评价,以保证高等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根据《高等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高教司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制定或正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和课程等方面的合格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施。二是坚持发展性评价,以凸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成果。自1998年教育部实行“三教统筹”、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决策以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了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示范专业与精品专业、示范性实践
建设基地、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等评建工作,这些工作可统称为“示范工程”。2003年,又开始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示范工程”评建工作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办出特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工程。对此,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工作必须积极发展性评价,以适应之,服务之。
在新时期,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应当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主要包括,把前述分散的评价方案系统地汇集起来,建立科学完备的高职高专教育ED评价指标体系;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库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机构及队伍;逐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一体化”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二)探索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衡量标准
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衡量标准是全方位的,但主要主指标有以下十个方向:①性质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②宗旨上,坚持服务性;③工作上,坚持法制化;④主体上,坚持多元化;⑤队伍建设上,坚持“三结合”;⑥对象上,坚持全面性;⑦机制上,坚持一体化;⑧方法上,坚持实效性;⑨技术应用上,坚持先进性;⑩理论研究上,坚持应用性。对此,很有必要深入探讨之。
(三)进一步完善并实践有关教学评价方案
如前所述,本项目组设计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纲要》、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方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适应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今后要在实际试行过程中不断修改,使之逐步完善,以发挥更大的效用。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历时三年,暂告一个段落。今后的研究与实践还任重而道远,仍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勤于浇灌。
(执笔人:徐
挺)
第二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新形势下,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我们努力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有力的促进和保证了我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
(2)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
(3)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毕业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实体
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三)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
(1)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 1 教学检查,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
(2)教学督导监控一-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
(3)专项评估监控——通过专业评估、优秀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训室评估、试卷评估等,借助目标监控辅助过程监控,利用评估的诊断功能,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四)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
(1)听课制一-校部领导、教研级和同行相结合的听课制。(2)学生评教制——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3)双向选课制——学生按班级选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也有选择任课班级的权力。
(4)新教师上岗考核制。
(5)末位淘汰制——学生评教排名末位者停课进修,再次排名末尾者转岗或分流。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一线产业和服务工人的技工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办学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然而,高速度必须与高水平相匹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职业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一套完整和严格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一)指导思想
贯彻学校“全员育人,质量立校”的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和完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先进、可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开发.NET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通过严谨的评价程序,以部为测评单位,通过部、学生、督导三方独立测评,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使教师获得综合、全面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并为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等提供基本的依据。
(二)评价原则
1、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结合技工教育教学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实事求是地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状况。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既要看工作的数量,又要看完成工作的质量。只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体现教师工作的特点,使教师评价更具科学性。
3、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采取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测评结果更切合实际。
4、三方独立、综合评价
部、学生、督导均应做到三方独立评价,防止相互影响,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同时,通过对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测评产生的数据进行综合测评,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综合性,实现“点、线、面”多方独立评价的目的。
5、发展性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满足教师发展的要求,发挥教师的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作用,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三)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 评价对象为我部上课的所有教师。
评价范围为部内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四)评价方法
1、评价方式
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形式上看,主要以网上评价(如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系部评价)为主,辅以实地检查(督导听课、部领导组织的听课、学生评议、教学检查等)。
2、评价措施
(1)“点、线、面”立体评价
“点”是指督导评价,督导通过专家听课、教学检查等形式随机地获取教师教学信息,经过分析后得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结果。
“线”是指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该教师所授课程的学习,完整、系统地体会和感受教师的教学能力、态度和效果等,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
“面”是指部评价,部领导或教研组长通过听课、教学检查等形式,结合教师参加教研教改、技能训练、校企合作、学生实训实习等其他教学工作情况,通过量的考核和质的评价,对教师教学工作给予全面、综合、全方位的评价。
因此,“点、线、面”立体评价又可理解为“专家、对象、领导”综合评价。
(2)三方独立评价
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部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相对独立。在三方汇总前,部、学生、督导都无法看到其它任何一方的评价内容。任何一方的评价结果都会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但任何一方却无法单方面决定评价的结果,即“任何一方都说了算,任何一方都说了不算”。
部评价:部结合学期教学检查情况,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于学期期末针对本部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态度、质量意识及其它相关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学生评价:采用网上评教形式进行全样本评价。在学期课程结束时,5 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
督导评价:通过听课、查阅教案、授课计划、学生作业等形式,根据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指标随机地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测评。
(3)等级
以部、学生、督导三方评价等级为基础,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在部内,根据一定的比例和条件产生出A、B、C、D等若干个评价等级,以区分其质量差异程度。其中A级为优秀,B级为合格,C级为基本合格,D级为不合格(在师德、师风等教师基本素质或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
(4)学期测评+学总评
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并在两个学期测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学综合评定。学总评综合了学年中两个学期评价结果,与学工作考核同步进行,并与其直接对接。在学工作考核和学期工作考核时,可参考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等级和次序),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衡量。
(五)指标体系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客观性、导向性、系统性、独立性和操作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我们建立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坚持每项评价指标符合教学过程、教学实际,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实际情况。
(2)导向性原则
我们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是满足评价自身的需要;二是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教学行为走向规范,理解并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推动教研教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技能训练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系统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综合、整体地考虑教师教学情况的各个方面,系统、全面地设计评价项目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分配评价指标及其观测点所占的权重。
(4)全面性原则
整个评价指标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教学现状和教学发展的目标,尽可能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形式上,应充分考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一体化教学的差异性,通过建立不同教学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达到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的。我们共设计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一体化教学三类六种不同的评价标准。
(5)独立性原则
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过程中,强调各项具体指标及其观测点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构成有机的整体;又相互独立,使各项具体指标的 7 评价可以单独进行,以避免出现相互交叉、相互覆盖、相互重叠。
(6)操作性原则
我们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的内涵界定清晰,表述明确,没有歧义;评价指标是可观测、可测量的,可通过实际观察、测量而得出明确的结论。
2、评价指标的建立
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教师的心态和接受能力,让大多数教师认为公平合理;又要具有一定前瞻性,体现学校的要求、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更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我们在影响教学过程,特别是在影响人才培养的众多因素中,剔除若干影响教师教学的个性因素,加工、提炼出若干具有共性特征的评价要素,并将其定性和量化,形成具有高技特色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在教学目标上,充分考虑了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职业素养目标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特别是职高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它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多突出。不能光靠《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几门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将岗位素质要求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缩短学生与岗位职业人的差距,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技能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全员育人的思想。因此,在这里,我们增加了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上,充分考虑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素质训导等,特别突出职业素质的训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和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教学的具体要求,更是职业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效果上,充分考虑学生获取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参与的程度以及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这里我们强调师生教学互动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强化教学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各种教学情境。
为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我们在评价指标中增设了教学改革加分这一项内容。对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所突破,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收到明显效果的教师,在正常评价分值的基础上给予加分。
(六)评价组织实施
1、评价主体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有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他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是最重要的。但由于受到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只能通过感观和直觉来评价教师,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因此,在学生评价开展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还应正确处理好“严管”与“善管”的关系,不能因害怕学生评 9 价差,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教学督导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及实施者,在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确保督导评价客观、公正,我校加强了督导队伍建设。一方面,强化督导力量,充实督导队伍,树立督导权威,除由校内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担任督导外,另外聘请校外具有丰富职教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的退休教师担任督导。
2、组织机构
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协调、落实工作,并指定专人操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纪律保证
(1)教务处及各教学单位应严格按照评价要求认真组织和布置,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禁夸大或违反评价原则;
(2)各类评价者应对被评价者的评价结果进行保密;(3)对原始评价资料应严格保密并妥善保管;
(4)对违反评价纪律、营私舞弊的行为和责任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直至纪律处分。对于严重失实的评价,经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研究,可取消评价结果,重新组织评价;
(5)可公开的数据、评语必须在三方综合评价完成以后才能公开。
4、结果申诉
教师个人如对综合评价有不同意见,可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诉,学校将酌情进行复查处理。
6、表彰奖励
表彰奖励学年评价等级为A级的教师。“教师教学质量奖”每学期将奖励一次。
第三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建构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于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提高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由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本文通过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力求能通过评价及时反映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决策者全面地掌握专业及教学实际情况,并及时采取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目的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新时期,党中央作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既要求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更要求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重点转向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大背景下,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提高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评价在保证人才培养、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可替代的。实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的目的是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正确处理好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关系,促进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得到有机统一,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学校。其中,以政府评价为指导,以社会评价为评价依据,以学校自我评价为核心。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其办学质量评价行业企业参与的力度不大;政府评价主要依托点的技能等级考核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又尚待完善,因此质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自我评价。
2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2.1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注重可操作性。
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既要遵循和符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更要具有在日常自然运行的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要能为理论所检验和证明,但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上,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工具性的模型、程序和具体文件,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使整个监控与评价过程能够为各部门接受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2.2全面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评价工作包括评价管理工作、确定评价人员、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评价方案、收集与分析信息、评价报告等。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必须全面考虑这些要素,注重全面监控和重点评价、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的互补结合,但更应注重实际效果,避免为应付评估大量投入却忽视日常人才培养评价的现象。
2.3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动态发展。
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其内容应该相对稳定。但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对人才培养进行的评价也应当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一方面,一些指标的评价标准会随着影响职业学校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未尽相同。
3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人才培养评价的体系,是一个内部具有高度规范性、外部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框架结构。内部的规范是外部应变的保证,而外部的适应又是内部规范的基础。
3.1职业学校内部组织的四大规范。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强调在日常教学的自然状态下,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和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的诊断,来构建一个人才培养保障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通过质量诊断和预警,提高学校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1)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的特定需求者是企业与学生。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自始至终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专业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首当其冲的重要地位。在进行人才培养评价时,首先就要判断在专业建设方面是否坚持了就业导向的原则。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专业设置、专业实施、专业考核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则应及时作出预警,以便决策部门采取措施尽快解决。
(2)强调多元整合的课程开发。
所谓课程开发,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而课程方案则是学校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操作计划,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总和。就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而言,由于其技术型人才的特定培养目标,应将符合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采取“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进行课程开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职业学校的共识。
在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三者一环紧扣一环,将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贯穿始终,必将使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更加有利于优化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反之,当质量诊断过程中发现其中某一环节有可能出现偏差或相互脱节的现象时,就需要及时提交预警报告,这样才能使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由课程开发引入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单纯将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对象的做法,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其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地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为基础,变管理学生为服务于学生。
(4)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的资源管理。
职业学校既要强调过程管理,也应注重资源管理。对资源管理的监控与评价,是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对可能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诊断,是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评价过程之中的重要方面。师资队伍状况,财、物两方面的资源是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而产生效益的,因此对教学的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资源管理方面要坚持“软硬结合”,强调“两手抓”,才能满足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如果某一资源方面的项目指标超过预设的一定范围,即应及时作出预警。
职业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评价,实际上就是围绕以上四个主题进行的。密切观察和分析各类因素的动态变化,经常注意它们是否保持着应有的规范,由此形成了人才培养评价的组织结构。
3.2职业教育必须努力适应的外部环境。
职业教育要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适应和服从于外部环境发展的需要。首先,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非常鲜明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根据近年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调查,发现企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从业岗位扩张现象十分明显,且大多数企业表示,将会继续引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充实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职业岗位。关键是,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将直接取决于职业学校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其次,由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双重需求主体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的具体需求。社会经济的需求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反映的则是社会广大群众(学生个人及
其家长)有着怎样的现实选择需求。这两个方面的需求都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是对人才培养进行监控与评价时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去适应的。
4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
在此基础上,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出发,来探讨构建一个教学运行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
4.1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市场对相应专业的人才需求度、学生、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专业设置所必需的软、硬件配备度。
(2)专业实施: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文件的吻合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的适合度、重点专业的资金投入与建设实际情况。
(3)专业考核: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专业的评价、学生在学习后对专业的评价。
4.2课程开发
(1)教学计划:计划根据需求的更新与调整幅度。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完备程度、大纲与目标的符合度、大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教材: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创新性、先进度、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
4.3教学过程
(1)生源情况:招生规模、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学习困难学生情况。
(2)教学管理:学习情况、授课情况、违纪情况、教学管理制度。
(3)毕业与就业:资格证书、毕业情况、就业情况。
5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实践
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的。
5.1专业设置社会认证度的调研与论证。
主要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到社会企业对本专业的设置情况进行进行广泛的社会企业行业调研,论证专业设置的可行性、专业培养目标的适合度、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等。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修正。
5.2专业实施的督导制度。
选调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人才培养督导组。督导制度具有专家指导监督的性质,专业对口和教学管理专业人员的结合是督导队伍的基本特征。督导员的专业权威和管理权责,以及客观中立的地位,对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文件的吻合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的适合度进行督导检查,从而监督专业教学的实施全过程。
5.3专业考核论证
通过对国家政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的办学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专业的评价等方面的考查论证,掌握专业建设状况及发展前景,重新修正专业建设规划包括专业目标、建设步骤和阶段目标、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等。
5.4培养过程检查制度。
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提出教学检查意见,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一般在期中、期末进行,检查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
5.5学生评价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一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
生从被动的质量制定对象转变为主动的评价者。在评价中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使评价更为客观。
经过几年运行的结果,收效较为明显。一方面加强了专业改革的力度: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要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素质、更新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增进了师生之间教学的互动;另一方面真正发挥了社会、学生的评价作用,让社会、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还把由此掌握到的第一手信息,作为教学进程调节、内容调整和教师聘用的重要依据。
5.6评价的组织和方法步骤
1、评价组织: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评价由学校和各系部共同组织。由教务处和督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评价。
2、评价时间:专业建设的评价一般安排在每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3、评价方法:各种评价均应按督导评价规定填写相应的评价表。社会评价、毕业生评价、专业建设委员会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在校生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通过各种评价使学院了解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以方便学院对专业建设进行宏观管理。
4、评价等级
评估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参考文献:
[1]赵川平:《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保证体系的实践与认识》,《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第五期。
[2]王 颖:《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评估若干问题初探》,《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第3期。
[3]教育测量与评价[A].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5]涂恒汉.学校教育工作评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王前新,卢红学 《职业人才培养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职业技术教育》2003.1
第四篇: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企业对高职人才质量有明确的标准,使得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学校各级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基本共识。高职学校教学工作从计划、运行到效果检验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是建立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基础性文件,通过对各类规章制度的分析,从中提炼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作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测点,有利于建立比较完备的监控评价体系。在建立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实践中,引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不断优化,使教育教学工 作的各个环节时时处于全面受控状态,有助于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制定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贯彻“以人为本,全面规范,整体提升,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围绕“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要求全面控制、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
合;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统一;教学基层组织评价与教师个体评价相结合;前馈管理与反馈管理相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包括五个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系统、教学质量管理文件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质量管理流程系统、教学质量管理评估系统。其中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包括教学质量目标值、教学管理标准化、教学运行组织链、教学流程管理点、教学监控信息网。教学质量管理评估系统包括系部教学工作评估方案、专业评估方案、课程评估方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毕业综合实训评估方案和教材建设评估方案。为此,教学管理上需要建立教学质量手册、教学运行程序、教学监控点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二、选择监测点,实时监测并作出数据统计和质量记录
围绕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选择若干监测点(见表1),各相关部门对其所负责的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并作出数据统计和质量记录。学校通过教学质量信息员对 各监测点的数据和质量记录进行审核和评价,每学年进行两次,每学期末学校组织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对本学期教学工作状态进行审核、评价。评价采取“状态数据发布”与“关键环节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两周通过文本和校园网公布教学状态实时数据,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信息。各相关单位根据前一阶段监控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下一阶段重点检查。重点环节考查。每学期第18周.学校组织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分小组深人各有关单位,重点检查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环节,通过考查、综合分析,检查小组形成意见。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集中评议。学院召开检查小组组长会议,对各小组检查结果进行集中评议,并形成书面意见。要求对监控工作中发现的全校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特别是通过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社会对质量的要求,从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提出新的整改措施,并加以实施。持续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要根据本轮监控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监控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包括监测要素及监测点的增减),以保证在下一轮循环中,教学质量能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
三、设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由院长授权组建教学督导组,专门负责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实施。在各 部门教师和每班学生中设立若干“教学质量信息员”,通过自查、互查等方式,监控教学质量信息并作出统计和记录。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学院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负责教学质量监控El常管理工作,负责起草质量标准、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及教学单位评价与整改工作任务的落实与督办。
四、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调查、了解。掌握教学基本数据,调节和控制各种教学活动和工作状态。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相互关联的负责 系统,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受控对象,由一定的组织、人员、设备和软件组成,主要包括:各层次质量信息的组织;质量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质量信息流程。学校原有各种信息系统要全面整顿、协调 表1高职教学质量监测
监测监测要素各监测设计的内涵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监测步骤 点
专业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正确,专业
专业定位有特色、教学中心地位明确;有完整的规划教务处 和发展目标1,管各相关
管理制度理制度科学、健全,教学文件齐全、规范;各相关职能部门部门根据 教师业务档案完整、规范及各系部本部门的
教学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学缘、年龄结构状况;师资队办公室、教务处、职责要求 输入伍建设落实情况各系部和监测点
质量※专业建设专业调研;专业委员会建设状况;人才培养教务处、教学实习设计的内 方案优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办公室及各系部涵要求。
生源质量新生入学总评分及分科均分(与同层次院校教务处确定本部、比较)学工处
;新生综合素质测试门承担的
财务投入教学经费、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教学设施财务处相应监测、及教学环境状况教务处
教学计划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确需变动,要履行相关教务处及各系部2.明确监 手续测周期及
※课程教学与备、教、批、辅、考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实教务处、教学督导相应监测 实践教学践教学有计划,注重技能培养组时间:
※教学检查与日常检查与阶段性检查,遵守教学工作规教务处、教学督导3定期j12 教学测评范。减少教学事故;教学测评学生满意率高组总相关数
※考试与考查考试考查的组织与实施;考试考查标准的控教务处及各系部据并填写 制;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质量监测
教学学生学习质量统考成绩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分布;窗口课教务处记录。运行程考试合格率;学生竞赛成绩
质量毕业实习与毕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实习,并按毕业实习规范教务处、教学实习注:带※
业设计进行管理。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要办公室标识的为 求完成任务重点监测
职业资格取证职业资格取证率、第二证开发率教务处、鉴培中心环节和关 教师教学积极性及精力投入状况,开展教学键要素. 教风状况研究状况教务处、工会其相应监
学习风气、动机,学风建设及调动学生积极测点的数
※学风状况性的政策措施,上课出勤率及第二课堂开展学工处、团委据和质量 状况监测记,服务状况教职工、学生对服务状况的满意度工会、学工处录,学校 学生学业、品德、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科教学质量 学生综合素质研能力学工处及各系部评价委员、教学奖励、健康状况、个人发展等方面 ※学生毕业状学生毕业率、就业率、一次就业状况教务处、招生与就会要重点 输出况业处考察。
质量用人单位评价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招生与就业处 科研成果教师科学研究、获奖成果教务处 统一。对质量信息要分层次、分等级 进行,建立现代信息立体网络,以最 佳的途径和最快的速度对真实、可信 的质量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并 反馈到决策和执行部门。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9000系 列标准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提 供了一个科学、严密、完整的管理框 架。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其管理思想 与管理方法也适用于高等教育管理。但必须指出的是,学校所面对的教学 对象是具有个性、充满活力、家庭背 景和个人体验各异的学生,他们无法 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一样具有相同 的物理属性和完全规格化。因此,教 育的质量管理尽管与企业的质量管 理有共性,但两者的差异也是十分明 显的。因此,在实践中运用全面质量 管理理论建立健全的高职教学质量 监控与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与探讨。
收稿日期:2007—06—12 作者简介:戴启昌(1973一),男,副处 长,副教授,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教务处(443000)基金项目: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 会2005—2006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 教学建设专项研究课题《职业教育体现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 学评价工作的研究与实践》(7—1)2007.
第五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总结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我校各科教学依据新课标和区教育局的要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现将实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目的,理解教学质量监控内涵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在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客观地监控学校在常态下的教育质量,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高效、可持续提升,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内涵是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组织全体员工及各部门齐心协力,坚持发展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全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全员性原则,标准化原则。使教育活动按质量标准,要求规范化运作,达到规定要求。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思路
联系学校实际,构建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在过程管理中促进教学,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心素质及艺术修养、生活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素质全面、基础扎实、个性丰富、特长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新型学生。
2、人才培养过程系统:
低段: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初步形成,文化成绩98%以上合格。中段: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基本养成,文化成绩96%以上合格。高段: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已经养成,文化成绩94%以上合格。
3、人才培养质量系统:
学校目标:教学质量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名列前三名。学科目标:
公共课:文化及格率为96%以上,优良率为85%以上。专业课:文化及格率为94%以上,优良率为80%以上。社会实践:合格率为95%以上。
能力目标: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
(三)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1、建立教学信息监控体系,全面监控学校的教学情况:
教务处储存有学院学科阶段的考试信息;各科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公开课评价信息;储存了来自学生座谈会、家长会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信息。学校储存了近三年的所有教学教研信息。
2、建立教学督导监控体系,监控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学和教研、培训:(1)领导随堂巡查听课,即时与任课教师交流。
(2)健全教学制度,教师集体讨论修改制度并签名。实行成绩问题通报制。(3)常规教学检查(每学期检查备课4次、作业4次)(4)推广融合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关注差生。
(6)教研一体化:教务处组织教师开展国家级课题《学科融合及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活动。学校每学期围绕课堂教学反馈突出的问题开展主题讲座与经验交流活动。每个科组每学期组织不少于8次研讲课,教师听课,互评解决突出的问题。(7)领导分科垂直管理。
(8)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以新课标为研究对象,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科培的组织的继续教育专家讲座,教学比赛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听课,交流学习。开展校内“一帮一”和教学比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平台。
3、针对教学质量问题采取调整控制的有效方法如下:
(1)学科跟踪(教务处对薄弱学科和班级加强跟踪,了解各阶段教学情况,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及时改进教学。)
(2)帮教活动(老教师帮新教师,强帮弱,领导扶教。)
(3)合理安排人事(充分考虑教师的能力和特点及适合任教的年段,安排教师的具体工作。)
(4)优胜劣汰。对教学能力与态度差的教师实行末尾淘汰制。
(四)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本学期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和补订。每项制度先由职能部门 负责起草交校长审阅,反馈给部门进行讨论,修改,再反馈给校长定稿,定稿后要求相关人员在每个制度上签字执行。
1、教学研究制度(1)建立教学研究组织系统
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教导处的指挥、协调作用和组织作用,努力激发全体教师学习理论、重视实践、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各备课组、学科组的合作精神和研究热情,积极追求研究成果。
教务处:依据我校融合教育理念和融合教学思想抓好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整体研究国家课改精神和我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整体研究现代课改理念和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结合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我校教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提出教学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教研制度。
教研组:配合教导处结合常规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努力使我校融合教育理念和融合教学思想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并付诸教学实践。抓好对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管理(制定方案、开展行动研究、评价研究、不同层次的总结)。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整体研究和有针对性的专项课题研究活动。要订可操作计划,抓实实在在的过程,争实实在在效果,作真真实实总结。(2)保证教研时间
结合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工作的安排计划和我校工作实际,每周保证各学科有半日时间集中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或专题学习培训,或集体备课,或上研究课。(3)工作要求
①各教研组要认真学习、理解、研究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阅读并研究学校的各课题方案和教学研究计划,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
②每个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听课活动,教务处和教研组长要亲自检查或抽查备课、作业批改各3次,组织教师互检2次。
③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开放性教学活动,学部内交流活动1次。全校性赛课结合各教研组开放性交流活动进行。
④各教研组要认真组织教师尽量按时参加区里组织的各学科教师培训、教研活动。
⑤教研工作和常规管理有机结合,对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通过融合式管理和目标研究,都要给予相应的重视,要重过程,要成果。⑥加强对教师的教研意识、教研能力、教学水平、教育教学效果的考核、督导和帮助。
2.听课评课制度
①听课、评课是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的重要形式,全体教师必须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去听课,原则上应该先调好自己的课程,不能因听课而耽误学生的学习。
②按督导评估要求,每学期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听课。
③50岁以上教师每月听课记录不少于2节,其他教师每月听课不少于3节(可按学期累计)
④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包括:听课时间和地点,授课学校班级,执教教师和课题、教学活动过程、板书、简评等。
⑤听课时,听课教师应提前两分钟进入教室,不讲话、不走动,不中途离场(特殊原因除外)。上下课应与学生一齐起立,以示对执教者的尊重。
⑥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长应协助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如时间的安排、电教设备、听课场所的准备等。
⑦听课人员要自觉参加评课活动及时与执教者交流意见和建议。哪一级组织听课,就由哪一级组织评课,并做好评课记录。
⑧外出听课人员回校后要主动向有关领导汇报,可以上汇报课或观摩课。⑨教务处要做好对听课工作的总结和评价。⑩听课资料要归纳存档,以便查阅。3.学生评教制度
①每个年级组每学期不定期召开一两次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征求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及时与有关教师沟通。
②期中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考试情况,及时小结,改进教学及管理方法。③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毕业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和一次非毕业班学生代表座谈会,交流思想,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改进管理方法。
④期末全校同学进行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