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

时间:2019-05-13 00:2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

第一篇: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难点。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必须在融洽活泼的生活气氛中进行。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克服习作虚假空洞弊端,这需要作文与生活牵手。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实验;研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以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为理念,为作文生活化教学知名了导向。“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都有知识,生活处处都是作文教学的课堂。封闭守旧的教育模式,技能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不能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作文的热情,学生体验不了写作的乐趣,自然谈不上习作的提高。

一、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小学生习作最苦恼的莫过于“无米下锅”,是呀!没有米怎么能做饭呢?没有内容怎么习作呢?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天地。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多着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捕捉生活中的习作材料呢?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丰富家庭生活。如新课改的六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前我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特别布置学生在课余时帮妈妈做些家务活,如洗碗煮饭,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等。然后每节课前让学生进行两分钟自由式的口头作文,轮流让学生把自己怎样做家务以及做家务活后的收获和感受说给同学听,没想到只是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说得条条是道,有的说帮妈妈煮饭,有的说怎样洗碗,有的同学还帮同学做补充。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所说的写在日记里,强调怎么说就怎么写。到了习作课时,学生就不用惧怕“没什么事可写了”。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生活天地,也为学生作文训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如组织诗文朗读比赛,口头作文,演讲比赛,游戏活动等。如在“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习作课前,针对学生素材贫乏的问题,我先带领学生玩“贴鼻子”游戏。游戏过后,只需稍微点拨,点明游戏意图,指导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讲清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些活动,搜集了有关素材,所以作文中能畅谈自己经历和感受,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访问,郊游,这是解决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有一次习作要求“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我带领学生参观了果园,事先我布置了写游记的任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点,回校后组织他们谈感受,把自己身边的事讲出来让同学们进行评论,由于同学们参与了这些活动

二、表现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素材,不是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不能只谈生活,不谈技巧,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以随笔为突破口,让学生随时随地尝试用随笔来表现生活,描绘生活,既可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收效甚多。

首先,让学生勤于动笔。不拘形式,不设条件,自由自在地把见闻和想象倾注于笔端,抒发灵感。可以是短句,可以是洋洋洒洒上千言;无论是片段无论是心中闪过的灵光。无形之中,一切都在成长。其次,让学生善于表达。除了注重素材收集整理,一词一句,布局谋划方面的指导。还要改变过去以教师分析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动口,确立以体验为主的作文教学。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构思写作。最后,学生写随记时。充分体现层次性,既有“扶着走”的方法,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对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要求,使学生都不畏困难,快乐习作。

三、感悟生活,活跃思维

以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理解作文生活化的意义,让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继而又深入生活,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让习作走进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作文总是一个“物”(客观事物)――“情”、(观念情感)――“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作文生活化强调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自我表现、是生活真实写照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情感的大海就有壮丽的浪涛,需要感悟,需要激活。只有生动感人的语言找到火热的情感,所写之作才有血有肉。因此,平时应抓拄契机,丰富的积累,让学生领悟生活之美,有强烈的写作冲动,顿生“一写为快”之念。活跃思维,给学生以自由命题的空间,在实践中,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互改→誊写→再改……”,不受时空限制完成习作,大胆张扬其个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秘诀。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话,正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屠丽琴.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9(04).[2] 陈王丽.农村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探索[J].职业,2009(21).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河南省小学语文名师 学号:

培育工程结业论文

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改探讨

学校名称:河南师范大学

学院名称:文学院

姓 名:周金然

2015年6月

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改探讨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是对生活的客观反映,现实生活应该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但目前作文教学存在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害怕写、写得假等现象。我们有必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重新认识生活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我认为作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应该以“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小圈,从而放大生活外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关键词:生活 写作 体验 生活化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认为,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生活本源”这一先进理念。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带领学生多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格。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就能更好的开放学生的心扉,写出个性鲜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挚的习作来。生活化作文就能很好的贯彻新课改这一要求,符合叶圣陶“生活教育”的理论,使学生跳出课堂小圈,从而放大生活外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

一、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生习作,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是“怎么写”,也就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审视当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我认为存如下问题:

(一)有任务无指导。布置课外作文,教师往往只提供作文题目,有时候连题目都没有,就让学生自由写,关于内容的指导几乎没有。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催化了学生作文造假、套作与抄袭现象。

(二)有指导无育人,学生写作内容不真实。内容指导时只关心学生写了什么,而不去关注材料的真实与否;作文评价时只关注习作结果,对造假、套作等现象视而不见。

(三)学生害怕写作文、不知写什么。看到作文题,大部分学生都是皱着眉头、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没有主动写、乐于写的兴趣,使作文成了一大难题。

二、体验生活 激发兴趣 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写作的素材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条件。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空间被禁锢在学校至家庭的两点一线,封闭在狭小的课堂之内,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生活趋于单一平淡。在这种生活空间下,如何能写出逼真、生动、有情趣的作文呢?学生害怕写、不会写、作文内容单调、虚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材料的源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观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精彩,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从学校、班级、家庭三个方面,精心设计、科学组织学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身感悟来获得具体的素材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缤纷多彩的节日活动,我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节日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挖掘写话素材。六一儿童节,带领学生一起看表演,在班里组织“我 3 是才艺小达人”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活动后写下他们欢乐的六一。有学生写道:“六一儿童节,我们班许多小朋友都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唱歌、跳舞、绕口令、朗诵„„我最喜欢王润祥表演的绕口令,语速超快,像机关枪扫射一样。王亿珂表演的舞蹈特别优美,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很喜欢六一,因为那一天,我很开心。”国庆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孩子们虽然在家,但他们都会自发地将过节时的场景用笔记录下来,用真挚而简单的话语写着他们的心情,想说就说,想写就写。这就是因为这些节日活动增加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而家庭生活也有很多作文材料,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布置一定的“生活作业”,让学生做一些难易适中、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或指令分明地去观察某一物、了解某一事,这也是创造作文素材和积累材料的好办法。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等,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实践后,再尝试练笔。如09年借“家乡文化大搜索”开展夸夸我家乡主题队会活动,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了解家乡鄢陵的悠久历史文化、闻名遐迩的花木、美食特产小辣椒等,从而写出了《夸家乡爱家乡》、《做文明的鄢陵人》等多篇佳作,做了两期校级优秀习作展览。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情感有了积蓄,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进入描绘社会生活情境作文中去。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生活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小学 4 生也不缺乏作文的素材。比如农村田野中小麦、大豆、果树、棉花等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农村小学生采集如此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哪愁写不出具有特色的文章?

三、鼓励孩子 善于表达

学生愉快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有了表达的冲动。教师适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清晰流利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小练笔、勤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做到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表自我之意,抒自发之情。鼓励他们在课堂内独立完成作文,同学之间互评,相互学习,能做到中心突出,条理清晰。只要多说、多写,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才能逐步提高。

例如:作文课上,屈万梅老师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打开话匣子,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漫画作品上了这样一节作文课。先让孩子们谈谈喜欢漫画的理由,孩子们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然后不露声色地出示了几幅精心挑选的漫画,并别出心裁地将文字去掉,只留着画面,让学生仔细观摩,能否看懂没有文字的漫画。孩子们兴趣不减,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最后找来几个平时在班里不大爱说话的学生,请他们说说图意,这些孩子基本上都能把大概意思讲出来。鼓励他们拿出手中的笔,把喜欢的漫画用文字表述出来,学生们立即伏案写作,奋笔疾书,这可是平时作文课中少有的情景啊。

四、立足生活 写法指导

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并一定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还需要教师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阅读教学 学习写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离开阅读教学去搞作文教学,必然使学生作文失去依拖而 5 造成作文难的后果。因此作文经常是从阅读教学开始的。课堂上,学生对文本有了较深的理解与感悟后,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营造写话氛围,挖掘写话素材。

2、单项训练 强化基础。

小学生往往对客观事物描写不够具体、真切,单项素描是小学生是否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也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写作基本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结合教材单元训练重点,具体抓住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等练习,老师重在指导学生观察,展开适当的合理想象,把观察到的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例如:秋天到了,我组织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秋天的足迹”,让孩子们观察、收集形态各异的树叶,孩子们开心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寻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回到教室,我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手中的树叶,说说自己手中的树叶向什么。很快就有孩子举起来小手:“我觉得像奶奶手中的扇子。”“我看见这片叶子从树上飘下来,一只在空中慢慢地打转,好像是一片羽毛„„”孩子们说得经常纷呈,树叶也仿佛被赋予生命。这些训练夯实了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为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合范文 分类指导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类文章的写法,把握规律,并适时提出针对性训练。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写下来。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写作训练。常丽华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写一写我们的校园,要求抓住校园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并把这些特点写具体,要把观察和思考 6 紧密结合起来。接下来,常丽华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本单元所学习的课文,分析了作者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来写,然后带领同学们在校园里实地观察。这样学生就把这类型的作文写作方法牢牢的记住了。

五、小结

作文,就是一种作文。孩子学写作,也是过着一种积极、充实、自由、审美的生活。而生活也是作文的源泉,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积累写作素材,这样的教是真教,这样的学是真学。毫无疑问,生活化作文的教学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S]

2、张红霞.《教育科研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3、刘云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激扬个性的心灵舞蹈——儿童个性化作文的本体视点》[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6.4、谈永康.《在定向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素材力——小学“真作文”教改探索》 [J].《小学教学》,2014,12.致 谢

本论文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我得到了我校同事的帮助和指导,为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并给予合理的意见,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本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研修班同学和课题组同事的热情帮助。再次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同事、同学和家人。

周金然 2015年6月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方法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前,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由于各种原因,布置他们在每次园地写一篇习作,他们却不知道该写什么,农村是我们农村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对身边那么多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很难看到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点的作文。我校地处偏远地区农村,学生们的生活面狭窄,体验不丰富,素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形式是抄(抄袭习作选上的作文);编(胡编乱造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事情);临(像临贴练字般地仿写作文选上的作文,只变换了人物);默(考试时将平时背好的作文默写在试卷上,以换取高分),这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生脱离实际生活,缺少生活气息,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还采用“教师命题—教师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流程,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教师批改不得要领,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为了改革这一弊端,我校的语文课题研究项目“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方法研究”,结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实情,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作为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化习作习惯,进而有效提高我校的作文教学效率、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北京市密云县河南寨中心小学的“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在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方面探索出了一些途径。构建了按季节的变化写景状物和抓住活动记事写人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内容系列,总结了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实施的步骤:课内积累(学习表达方法)——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自由写作(改变传统方式)——即兴训练(捕捉瞬间抒情)——成果展示(享受成功乐趣)。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中心小学的“小学农村风俗项目作文研究”课题将作文的范围拓展到农村的民风民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些研究探索都各具特色,对作文教学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在省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并尝试在小学教学一线中实践,探索出一种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作文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

分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并对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实现学生从“怕写”到“愿写”的转化,达到会写、乐写的境界。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全面提高农村小学作文素养,进而有效提高我校的作文教学效率、质量。

1、低年级阶段目标

鼓励学生走进农村美丽的生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习惯,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农村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2、中年级阶段的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引导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作文具有农村特色。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表达方式。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

3、高年级阶段的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留心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丰富的农村生活素材,写下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独特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习作中乐于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更加丰富读写结合的形式,在生活中经常写日记或读书笔记,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叶圣陶的生活作文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写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叶圣陶先生明确地表达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目标及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五、研究内容

1、对各个阶段的班级进行调查探究评价,分析当前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情况,研究分析各阶段小学生对作文产生的兴趣学习与教师作文授课方法的关系。

2、开发和利用现代农村的生活环境,丰富农村小学生活作文题材。

3、收集、阅读与应用结合。

4、营造有利于作文教学的环境,走“生活作文”之路,初步培养学生作文的习惯,形成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策略。实现学生从“怕写”到“愿写”的转化,达到会写、乐写的境界。

5、通过课题实验和研究,反思教学以及撰写教学论文等,进一步转变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6、改变作文评讲形式,批改方法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总体研究对象是蕉树中心中小学1—6年级学生。抽样研究的对象是1—6年级个别班级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收集实验对象的材料,针对我校各阶段的小学生现有的作文水平,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的生活等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农村小学“走进自己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

2.资料研究法:研究国内外小学生活化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收集资料,及时了解总结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教学试验、观摩、竞赛等方法:通过在不同的年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小学生,通过不同老师的教学实验,课堂观摩,以及开展多种多样的临场个性作文训练,以及开展比赛等方式、寻找适合学生品质提升的作文写作的方式、技巧等,为课题积累实验资料。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学习及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找出具有典型性的作文教学案例,深入研究探讨,形成理论认识,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动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整体实验为3年,从2014年4月到2017年4月,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1、课题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各组员分工明确。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做好摘抄,为实验打好良好的理论根基。

3、课题组对我校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情、教情,做好设计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4、撰写好准备阶段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7年1月)

1、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2、结合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年级为单位,制定学生相应的习作训练内容,并安排好各阶段的实施任务,开展研究工作。

3、开展多种形式活动。

教师方面:专题研究,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论文、案例、设计、反思评比。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的生活实践和作文竞赛。

4、积累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附教研活动记录表),进行课题过程管理。

5、撰写本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2月—2017年4月)

1、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验收,分析研究效果。

2、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七、研究的成果及形式

1、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2、课题研究图片

3、课题研究相关教学论文汇编

4、学生的作文集

5、课题阶段性总结

6、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成员分工

梁云:主持本课题的全面工作(整理资料,研究报告的撰写,协作成员做好各项研究工作等)蒙敏华、甘发燕:负责低年级段的调查研究工作和相关的课题资料整理。杨小姬、谢丽芳:负责中年级段的调查研究工作和相关的课题资料整理。林小芳、谢翠芬:负责高年级段的调查研究工作和相关的课题资料整理。吴萍、谢东兰:负责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相关资料的整理。吴肖桦:负责资料文件的查阅,学生作品的收集整理。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有课题成果报告与资料汇编、论文、教学设计、学生作文集等

研究的保障条件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人员的分工。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强化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外出学习、考察、业务培训。

3、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的研究,保证资料、设备、课题研究的科研经费的正常供给。

4、研究进度计划。

5、学校现代化设备设施的齐全。有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中期目标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从而体验写作的乐趣,实现学生从“怕写”到“愿写”的转化。

2.分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并对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进行探索,逐步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

第四篇: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06-3-10 8:57:14 信息来源:陈志明 作 者: 浏览次数:911 【大 中 小】

摘要:课程改革给我们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拓展了空间,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体育器材、将课堂教学的内容生活化、情景化是否可行?效果又如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法来阐述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可行的,这样的教学更贴近生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锻炼热情和欲望。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内容 学习方式 生活化

1、引言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革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国家正式颁布的《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长期以来,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受竞技运动体系和“封闭式”课程管理的影响,其技术要求高,动作难度大,场地器材的要求高,教学组织形式单

一、乏味,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被削弱,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教学的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将严重阻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关注体育教学生活化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各级观摩课的部分教案和国内外有关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文献,为实施“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 观察法:对近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教改课、观摩课、评优课的实际教学或录像进行一定数量的观摩,为我们“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2.3理论研究法

2.4实证研究法:在广泛调查体育生活化教材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体育教学生活化内容实施的途径和方向。

3、结果与分析

学生普遍对简单、机械、反复重复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缺少锻炼的欲望,如队列、投掷垒球等,对技术难度较高的项目也表现出一定的避让心理,如跳高等;而对一些平时能用到的、娱乐性较强的运动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他们在校内外的活动,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贴近生活的、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专家与学者则强调,要从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高度去认识体育内容生活化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项目本身的功能、特点、作用的分析,和对项目的增添、消减上,而必须对其整体结构和功能进行认识把握。据此,我们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3.1理论框架的研究

3.1.1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体育运动是人们长期在生活实践中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具有非常鲜明的健身性和和娱乐性。但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过份地强调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练吃苦耐劳精神,忽略了体育的娱乐、享受功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因此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和增加一些实用的健身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游戏体育,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对他们产生的价值,使体育锻炼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自觉自愿的实践者并贯穿终身。3.1.2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容

传统的教材内容分类是以项目为主体,以技术掌握的层次为教学进度的主线,最终还是以检查该项目的完成、掌握情况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内容,忽视了体育的功能性。因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内容要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以达成五大领域目标为前提来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基于此,我们将内容分为健身、竞技、游戏娱乐和保健四大类,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把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性”和“提高型”两大类。以跳跃运动为例:

基础型:指具有跳跃运动项目的整体概念和特点的知识及运动方式。理论部分为基础知识和运动常识等,实践部分包括以跳跃为媒介的各种身体活动,了解跳跃运动的特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提高型:在理论上了解跳跃运动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水平划分,制定在生活中便于开展的形式和规则。如:水平一 “袋鼠跳”、“青蛙跳”、“跳格子”、“跳房子”,在实践上运用这些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并体验竞技运动特征,区分它们的不同。3.2实证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在各个水平阶段均开展了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程实践。学校开展的体育锻炼项目逐年增多,学生在课外从事的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学生的体能都得到相应得增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明显好转,并通过公开教学和平时的教学、评课、研讨得到印证。如:2002年10月,笔者的“小白兔学本领”在全区进行了公开教学获得了一致好评;2002年底“快乐的圣诞节”对市级领导和全区进行公开教学获得好评,在2004年举行的苏州市教学能手比赛中笔者获得一等奖,并将代表苏州市参加江苏省的比赛;2003年11月,盛建峰老师的“小蝌蚪找妈妈”获苏州市一等奖等。上课学生普遍认为情景式、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使他们更能接受,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他们更乐于去从事体育锻炼。笔者对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班级进行抽样调查,在三个水平阶段6个班级发出调查问卷288份,收回288份,有效问卷282份。

其结果如下图: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淡化竞技运动要求

竞技运动的特点是规则的严格化,场地的标准化,技术的精细化,竞争的激烈化.这些被学校体育延用了几十年的竞技内容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无法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3.2.1.1降低规则的技术难度

3.2.1.2将技术的教学融合于游戏中进行教学.3.2.1.3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对竞技体育内容重新改造,不能盲目照搬.3.2.1.4注重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如在投掷运动的处理上,以各种投掷的形式:扔手帕、装水的小气球打水仗、打雪仗等

3.2.2结合生活中传统节日、儿童故事、季节变换,将教学情景化,也是实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愿意过童话般的生活,将一些枯燥的技能技术的学习结合日常活动、传统节日、儿童故事等情景中完成教学,学生更愿意接受,而且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如:秋游、圣诞节、小蝌蚪找妈妈等。3.2.3注重提与锻炼的娱乐性 随着人们体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追求体育活动中的娱乐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价值趋向,因此要在教学中增加快乐的“元素”。例如:(1)增加游戏的成分,在游戏中比高、比快、比远、比强等。(2)创编新颖独特的联系方法和形式;(3)自制器材(4)结合社会热点(健美操、有氧操、体育舞蹈等)

4、结论与建议 4.1 实践证明,体育只有当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作用和娱乐作用。随着社会的高度文明发展,体育教学生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4.2 按照本研究,选择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容易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产生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4.3 由于各地的办学条件不同,决定了教学实现的不同。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对当前教育不仅不适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发展的作用。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抓两头,放中间”,即抓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而放开教学内容这一块。所以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遵循确立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教材的原则,制定各自得、符合学生现实条件的教学内容,是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汽车轮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可行性研究实验报告》 阮晓燕 王克明

3、《体育教育展望》 季浏 胡增荦

4、《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陈峰 徐文奎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一直是各教育有识之士所关注的焦点。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器材缺乏体育师资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一直难以贯彻。学生要在有限的场地环境和体育器材中得到不同的健康发展,这确实不容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上好每一堂体育课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体育教师,怎样去上好体育课,从而让每个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呢?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指出:“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与重视运动节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实际上,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运动动作是否规范,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多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的运动动作也尽量规范一些。)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课堂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即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再多,技术动作在规范,如果对运动没有兴趣,不坚持参与体育锻炼,那么,学了也是白学、学也无用。因此,新课程体育教学观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学生有了运动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实行差异性教学。

农村小学生大多数是体育中的弱势群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特别大,一些学生甚至对体育有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该走进他们,真切的关心他们,摸清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实际,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以激励他们的学习体育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学生的体育素质差异性较大,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项目,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必须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地坚持锻炼。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进行不同项目的练习。按兴趣上课使学生的特长从小就有所发展,体育教师针对个人的特长集中、系统、全面的训练,培养体育骨干。小学生的可塑很强,只有合理训练,才能使其内在的潜能得到发展,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

其次,按性别分组。针对性别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授课内容。女生可以选择跳绳、玩呼拉圈、羽毛球等授课内容;男生可以选择篮球、引体向上等授课内容。这样的授课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唤醒他们自觉锻炼的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如:在篮球投篮练习中,学生可以任何投篮动作投篮,选择适合自己的投篮方式。

三、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来实施教学与训练,多想办法,活用器材设施。农村小学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应该着眼于现实,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与训练,不要仅因为设施不充分就不起用这些设施。既然场地和器材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就应该把立场放在目前,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现有的场地器材灵活用好,有的老师可能会因为器材不够用就干脆不用,结果使学生的各种体育活动受到限制,成了最大的牺牲者。其实大家提高认识,在课堂组织结构上多想想办法,组织严谨些、分组细些,灵活变通之下同样还是有出路的。

四、将民间的一些体育游戏融入进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自主合作的教学氛围,让体育课始终充满盎然的活力,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学生如何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呢,小学生都有活泼好动和贪玩的性格特征,在体育课堂上,如果每一节课都按照书本上规定的轨道去走,那也是枯燥乏味的,有时适当地增设进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这既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创设出了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如:推铁环比赛,规定路程、时间和技巧,学生在比赛中得到了各种综合素质的锻炼,这既锻炼了技巧,又锻炼了跑的速度,这比单一地练习短跑或长跑就有趣得多,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和锻炼方式,老师的压力也得到了减轻。又如踢毽子比赛,我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每次比赛分三局:“第一局,男生一次,女生一次,踢毽子数量最多的那方为胜;第二局,每方各踢3次,多的一方为胜;第三局,对踢(又称盘踢),一次定胜负。”比赛开始,“1个、2个、3个……”在同学们叫喊声中,比赛的同学越踢越有劲,赢了比赛的同学心里异常欢喜!输了比赛的同学也觉得很有意思!整个一节体育课都充满了趣味性,全体参与的意识得到了增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场地、器材和课堂组织教学几个方面。如: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关键所在,有了数量充足,思想上进,业务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学质量才会有保证,否则再好的体育硬件设施也是枉然。

有效备课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原创

新课程背景下,很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挖掘。而如何上好课,首先最重要的是备好课。怎样来备好课已经成为了一线体育教师专研的课题。只有拥有有效的备课,才能呈现更为实效、精彩的体育课堂。

一、合作备课,深化常态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发展,体育教师的常态课备课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过去个人单一备课逐渐向合作备课方式的转变,同学科、同年级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业务合作与相互促进、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得我们的体育常态课更为实效。合作备课遵循“初步备课(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动态分析——教后反思”的模式。让我们一线教师的备课真正体现集体智慧,更好地为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1.初步备课(一度备课)

初步备课主要包括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改完善这三个环节。个人初备是集体研讨的基础、延伸和提高;集体研讨是个体备课成果的展现、交流和汇总;修改完善是整个初步备课的成果展示。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对我们的有效备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作备课前每名备课组成员要根据课内容深挖教材,研究课标,搜集相关信息,设计教学思路,完成个人初备。进行集体研讨时,主备人将个人精备的教学方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按照“析教材——说学情——定目标——讲过程——释原因”的要求,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过程。参与集体研讨的教师认真听讲、及时记录,按照“再分析—视缺漏—提建议—添方法”的要求互动交流,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分析、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场地器材的选用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优化“共案”。

2.动态分析(二度备课)

这里所谓的动态分析,是指在分享合作备课的成果时,引导教师结合学情,进行增减,形成个案。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及个人教学风格对形成的共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个性化教案。在教案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进行二次备课。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更好地体育课堂高效发展服务。例如:在《认真上好体育课》一课中的开始部分动态分析为“让学生自觉地将课堂常规牢记于心,采用合作游戏、儿歌等孩子喜欢的方式,让体育课堂常规深入人心。”基本部分动态分析为“正确的坐、立、行姿势不是单靠老师的说来进行教学的。要靠教师自身平时的正确示范,并运用儿歌等小方法让孩子更直观地认识到怎样的姿势才是正确的。反复的练习略显枯燥,可能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会不集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红花”奖励等方法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做早操的好处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主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引导孩子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能真正认识到做早操的好处。”“抓手指小游戏旨在让学生积极融入氛围中,学会合作、分享游戏的乐趣。教师在此环节加强孩子的游戏规则养成教育。”结束部分动态分析为“师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游戏。师生共同评价、共同交流本课学习的心得。”

教师在进行动态分析的时候,要关注教学设计的思想性,对体育教材的理解。教学环节之间要有衔接合理,身体练习既有显性的技术和技能的表现形式,也隐含的身体内部的活动。并认真考虑体育教师采用手段、方法和教学步骤有没有把握教学的自身规律,甚至包含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器材品种、数量是否恰当。

3.有效源于反思

体育教学的反思旨在引领我们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经验,分析课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成功与失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智慧,提高教师自身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从教材本身每上完一次课就应该完善一次,如果任教同年段的四个班就能有四个次不断完善的机会。四节课下来,教师对本内容就有了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这时我们的备课才是真正完整的。这样经过反复反思和检验的教学设计肯定是精彩、有效的。如在《立定跳远》一课中反思如下:

一、运动技能的掌握要重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立定跳远,将教学的技能目标定为:学生会用正确的立定跳远动作技术,绝大多数学生能越过一定高度的橡皮筋能跳得更远,超过第二条标志线。从课的实施效果来看,这一技能目标能较好地达到。

二、情境创设要合理:在课的准备部分,我首先采用了走迷宫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是否为教学服务是需要深思熟虑。采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游戏更为适当、有效。

三、课堂形式要开放:由于本堂课是借班上课,难免心里有些不安,担心学生不够配合。因而在形式设计时都采用较为简单的组织形式,忽视了开展体育教学时应该注意教学组织队形空间要大。队形的组织要做到两个有利于,有利于教师的观察,有利于学生的练习。在安全的教学环境中,创造开放的课堂形式。课中的分组环节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1——5的报数”简单易行,分组效果好!在基本部分的立定跳远和游戏匍匐前进环节,加入了小魔术环节。学生兴致高,为了小组的荣誉纷纷献计,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场地变换好,呈现出开放的课堂形式。

四、学生的兴趣要培养:本堂课中我采用了走迷宫、口令“一、二、三”、过关小游戏、匍匐前进小游戏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和听课老师感叹课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也真正融入到体育课堂,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

这样细致的课后反思是对我们课堂是否有效的反映。特别对于我们年轻的体育教师来说,我们的教学水平就是在这一次次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小组磨课,亮化研讨性课堂。

研讨性课就是我们常说的优质课。它的主要功能是引领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能在常态课中得以贯彻,从而指导常态课的教学。因而研究性的课堂对于我们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磨课是研究性课堂备课环节经常采用的方法。在我校的小组磨课主要包括课前针对性的探讨、试教后的多次磨课以及三分钟点评这三个重要环节。

1.课前针对性探讨

研讨课的前期教研组组织成员进行多次的课前针对性研讨。主要从课的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把握、课的各环节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学生的学情、场地器材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共同探讨。在参加青改小组活动执教《投掷轻物》一课,课前教研组进行探讨,将这一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原地投掷轻物的教学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原地投掷轻物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学生发展上肢力量和协调性有显著的作用。经过大家的讨论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认知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在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明确助肩上屈肘、背后过肩的原地投掷轻物的动作技术,初步掌握正确的原地投掷轻物的动作要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协作配合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将整课的环节确定:首先利用小游戏导入起到积极的热身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学习原地投掷轻物和原地投掷轻物越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来发展学生的技术与运动能力;通过趣味接力游戏,将课到达一个高潮,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进行比赛;最后师生在音乐声中共同放烟花,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重点确定为出手高度,难点为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

2.多次磨课

通过多次试教,让课渐渐成型、成熟。每次试教后都针对课中一些环节和不到之处进行磨课。为了上好《投掷轻物》这一课,特别邀请了区体育教研员参与磨课,给予更到位的指导。唐老师对课的主要部分的环节提出了要为重难点服务的要求,强调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融为一体,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手段要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来服务,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方法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关注课堂中的细节,让细节体现出教师的大智慧。课的整个过程要考虑课的强度与密度是否达到,精确到各个环节的练习强度与次数,从而正的达到练习的效果,更好地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3.三分钟点评促成效

三分钟点评是我校研讨课中有特色的一个环节。一堂研讨课结束后,由一位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剖析课中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教研组成员都参加此次点评,并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真正提高课堂效果。张老师对于《投掷轻物》一课的三分钟点评为:(1)创设片段情境,采用多种游戏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促进同伴的交往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本课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通过安排多样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每个活动都把学生置于教师服务的对象。

(3)课的结构清晰。各部分衔接科学、过渡自然。

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本课在投远环节,能否多分几个组,多设置些目标物以减少全班整体的等待活动的时间,或在此环节,设计成几个小组轮动的环节,让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同时参与不同的活动。这样,也许更能提高学生活动的效率。

(2)适当让学生多交流一些如何投掷更远的方法和注意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尝试、探索交流动作要领。

(3)本课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主要是面向全班学生的,没有体现出教师对不同差异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

三、特课议备,优化典型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每个体育教师都有失败课的经历,这些往往是由于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特课议备,即每个教师把自己的难课题选出来,同时结合新内容,大家相互交流,形成新的更科学,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依据和指导。

在学期初,教研组要求组员把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捡出来,最后大家共同商量确定内容作为本学期的“特课议备”的主要内容。如:本学期教研组将“特课议备”的内容定为:《七彩阳光》广播操的教学,后滚翻、篮球运球等。每周进行一次备课组活动,每周确定主题,明确该要解决的问题。备课活动中进行研讨,要求每个教师就选定的主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大家提出异议,真正能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法,达到“特课议备”的效果。在研讨《七彩阳光》教学过程中,教师1认为作为基本体操的教学还是需要采用传统的多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练的过程中牢记每一节操的动作要领,从而达到会做的效果。而教师2认为正是我们这种传统不愿创新的思想,使得我们的体育课堂缺少了活力。我们应该改掉教操就是枯燥、乏味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可以采用儿歌提示法,比如可以把第二节伸展运动形象化变成“开飞机”,并用语言来提醒学生“开始起飞了,准备,向左飞,完毕。开始起飞了,准备,向右飞,完毕。向上飞,向下飞,打开左机翼,完毕。向上飞,向下飞,打开右机翼,完毕”这样的方法比枯燥的数字要吸引学生,而且效果更好。我们可以学会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练习完成后进行展示,评出优秀小组并进行奖励。经过激烈的研讨后,成员们认为基本体操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丢。教学中教师要将动作示范到位,学生要学到位。加入新的创新方式,无疑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效果更明显。形成研讨结果后,每一个成员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加以运用,以检验“特课议备”的效果。运用后,及时、认真总结,做好组内反馈机制。

“特课议备”是在原来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集体备课的创新与深化。它以典型的特殊案例为参照,建立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上,以解决在现实教学疑难问题为目的的备课新形势,对于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对于我们体育课堂的日趋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效备课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有效备课,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就不再完整。有效的备课对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做好校本教研不断实践、开拓创新,争取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为有效教学添上生动的色彩。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逐渐由重视选拔和甄别的功能转向重视发展、激励和反馈等功能的转变。农村小学体育设施、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体育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

所谓教学实效就是学生能从体育课堂教学中学到最多,获得最多。那么,新课标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如何使课堂具有实效性呢?

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康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培养健康意识,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把“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即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具体到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运动负荷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考核办法的制订等方面,都要考虑到个体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能接收,能乐意学习。新课标中的健身体育、愉快体育、民族体育以及与体育密切相关的营养、保健、生理、心理健康的知识,都应向学生传授,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教学中注意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交流的快乐。通过安排克服障碍和经受与适度挫折的训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明确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体育教学实践课大多在操场上,学生容易受干扰,教师更应该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蔼可亲。这样学生才能感到轻松、愉快、亲切,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思想集中,反应敏捷,容易学会动作,即使有一定难度动作,也会开动脑筋,攻克难点,掌握它,学会它。

教师不能偏执于师道尊严。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生成性,学生有时会先知于教师,教师有时会失去“先知先觉”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课堂就成了师生之间平等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多的还给学生后,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会有新见解,新建议,甚至可能对教师的指导性建议提出疑问,这时教师就应该放下知识的权威,勇于承认知识的不足或技术的短缺,尽力保护学生主动参与教改的热情,并要大力鼓励学生提问题,生疑、质疑,从而使主体性体育教学顺利实施。

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成为主要角色,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如(水平二)三年级蹲撑前滚翻的考核,可以先讲解考核方法,演示一次,接着让学生自测一次,然后分组考核,这样的考核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结果情况很好,既达到了考核目的,又让学生学到了裁判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伙伴,因此教师的指导性不可能是绝对权威的,也不可能采用强制性手段。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适时、高效、全面的指导上。

“适时”就是不能老放马后炮,要有洞察本领,如能洞察一切则更好,最起码应做到适时指导:学生对动作要领或是动作要求不理解时,或是练习没劲感到厌倦时,或是学生之间有纠纷时等,都要非常及时的给予指导。

“高效”就是指导要得法、得当,只要教师适时地一点拨,就能驱散迷雾,让学生豁然开朗。

“全面”就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指导。课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要关注,都要指导。指导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行为习惯、情感心理。

为使自己达到“适时、高效、全面”的指导,就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研究吃透教材,要了解和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既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的远,才能接得上嘴,插得上手,点拨学生思想的火花,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提高指导的效果。

4.注重教学中的激励作用

有的体育教师把评价当板子,对那些上课不守纪律的,对绝对权威有不同意见的,就任意压分数,致使师生关系紧张,矛盾恶化;有的教师更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对学生总是没有好声好气,如学生一提问题,就责怪学生:“这也要问!”有的学生协调性差些,前滚翻动作做不好,就冲着学生说:“这么简单的动作也不会做,笨得像猪一样”等等。诸如此类不合理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锻炼身体、学做真人的积极性,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的确,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精妙的教学艺术,是一种敏锐的教育机制,更是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思想,教学实践中应从多方面考虑,掌握这门教育艺术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效性。高效的体育教学评价可以启迪人的智慧,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促进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

首先教师要巧妙启发和引导。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每时每刻,随时随地的注意他们的心理动向和学习动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巧妙引导、开拓思维,敢于学习。其次勇于赏识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把握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大胆赏识“多面手”。如教师对那些“体育尖子生”或大胆勇敢尝试的学生赏识,这样无形中起了表率的作用,还带动了全班同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堂成功的课,一堂真正有实效的课,是与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密不可分。一堂课有效与否就要看本堂课有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否能找准重、难点,能否挖掘出教材中潜在的文化内涵,能否层层深入地抓住教材的明线和暗线,再根据教材安排、学生的年龄及特点,将其有机地结合,构建完美的课堂预设。

在教学中应合理地运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记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的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要使课堂具有实效性,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构建和谐课堂、实效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第五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007-10-01 12:23:54)转载 标签: 分类: 作文研究

我记录 职场故事 教育杂谈 瑞安教师 谢尚江 课题研究 作文研究 作文生活化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谢尚江 执笔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具体,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又说“须以学生自求得之”。日本倡导“生活作文”的思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的写作,在培养谚语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典型成主体性的人格”。

2、《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3、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也是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活化习作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习作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必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此外,生活化习作教学消除了传统习作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使多元智能都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开始重视类似课题的研究。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素质,使得我们的研究大有可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影响作文教学生活化客观因素分析;作文教学“以生为本”概念与内涵的发展等。

2、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依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对部分语文作文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补充和改造;拓展作文空间,开发社区、家庭和社会活动资源。

3、学生发展的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在哪些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五、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使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2、寓作文于育人之中,寓育人于作文之中。指导学生审视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含的内容与展示的形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时代的气息、窥测崭新的世界,品味特有的情趣,展示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从而培养学生求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3、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4、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作文教学方式得到重大改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六、研究原则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以生为本”作文教学,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在习作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重视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同时,教师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策划,合理组织,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自创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

2、实践性原则。当今作文教学中产生的大量问题是与传统教学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这种作文教学侧重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不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发展存在偏差。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及人的发展。

3、科学性原则。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生活化策略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5、创新性原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代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生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和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和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它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

(2)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3)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研对象材料,以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4)个案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此项课题由中学高级教师包建明校长及小学高级教师王毕业副校长担任顾问,优秀年轻教师谢尚江主持研究。参与研究的有镇语文教研组长王瑞秉,优秀语文教师王金花、戴少霄等。

2、建立了教科研制度。我校先后出台了《瑞安市平阳坑镇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教科研奖励办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来源,专款专用,以此来规范和激励教科研行为。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当然,在发挥教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功能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

1、倡导自学。教师工作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各个人工作的时间和重心都不相同。因此,自学永远是教师汲取理论营养的最佳方式。我校的教师阅览室全天候对外开放,教师可以自主学习;学期中我们不定期进行生活化课题研究碰头会,理论知识更新交流会,实现教师间理论资源的共享;学期末,还通过理论学习积极分子的评选来奖励典型。每位教师每学期少则摘抄10000余字,多则30000余字。

2、组织进修。课题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安排20次的时间单位组织成员进行学习,形式有教科研网上搜索、名家思想荟萃、教科研问题会诊、生活化理论讲座、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示范课观摩等,以此来进一步保证教师理论学习的时间,拓展教师理论学习的空间。当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也大大地激发了教师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这方面的进修还有学历进修,专业技术进修以及参加各级骨干教师的培训等。

(三)营造校园生活的良好环境。

1、创设课堂练笔的良好氛围。将阅读与练笔紧密结合,实现“读中悟写,以写促读”。通过阅读,让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通过自主练笔。使学生养成自主表达的良好习惯。

2、创设大阅读的良好氛围。学校长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班级成立小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览资源。语文教师精简学生作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大阅读。

3、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学生乐说愿写。

4、搞好校刊《桂花雨》的建设。选好苗子,教师精心辅导。

(四)利用开发社会资源

1、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让学生在多渠道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中自主练笔。

2、营造家庭良好的文化环境。利用家长学校,宣传大语文思想,引导家长为子女开辟小书房,使学生在家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定期向家长展示研究情况,争取家长进一步的配合。

(五)构建开放式的习作教学模式。

习作教学并非局限于每学期六至八次的习作指导。它以大阅读为基础,平时练笔(包括日记、周记、课堂练笔)为面,大作文为点,是一个开放立体的教学体系。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申报课题,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及做好前测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6年1月——2007年6月

按照研究目标,实施方案,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三)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0月

全面整理资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性提炼及做好后测工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顾问:包建明

平阳坑镇学校校长 中学高级

王毕业

平阳坑镇学校副校长 小学高级

组长:谢尚江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全面负责 组员:

王瑞秉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调查研究工作

谢王梅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调查研究工作

王金花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资料的整理

戴少霄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资料的整理

王海燕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的撰写

岑天矛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的撰写 胡荣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研究成果提炼

林大斌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研究成果提炼

占秀兰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成果推广应用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顾问包建明校长系中学高级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王毕业副校长从教二十余年,对小学作文教学颇有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尚江系市学科中心组成员及市语文学会理事,科研能力强,曾在国家级、省级正式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获奖十多篇;成员王瑞秉为温州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指导培养多名教师,从教十多来年成绩斐然,作文教学上更是独树一帜;王金花老师为温州市级研修班学员,在瑞安市的案例、论文、说课等比赛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教学能力突出,科研功底深厚;胡荣老师为温州市优秀班主任,多次荣获“瑞安市山区骨干教师”之称,从教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戴少霄、王海燕、林大斌、占秀兰、谢王梅、岑天矛等老师涉猎广泛,阅读了大量有关教学的名家名作,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由组长谢尚江与其他组员合作撰写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生活,写作的源泉》收入《语文教学新思维》一书,《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刊于《考试报》2004年第15期,《应试作文四注意》、《应试作文“五忌”》分别刊于《语文学习报〃小学教师版》2005年第11期与12期,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十一、预期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研究论文汇编

3、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4、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案例集

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日

下载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唐桂银 摘要: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

    农村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负责人:韩巩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大城市的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他们的......

    生活化作文试验与研究[大全五篇]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不少实验学校及老师已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生的习作已由以往的“......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工作报告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研究工作报告 莱西市院上中心小学课题组 2006年3月开始,我校在市教科所和镇教委普教办领导的指导下,......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作文活生化教学策略研究 兰西县第五小学校 周 丽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