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大全]
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使作文课堂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如生活,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提供写作素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趣,从而激活写作教学的一种课堂模式。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教学目标上,把写作确定为学生与人沟通,表达思想感情,满足生活的需要。作文意识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作文表现生活的本能,积累丰富的情感、思想。作文内容上,把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生活化 观察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它从头至尾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就是呼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做生活的主人,它是解放学生思想,解放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农村孩子的语文基础差,但农村是一片广阔的世界,有城市没有的无穷无尽新鲜事。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如何让学生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是老师应该负的责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采用‚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法。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写独特新鲜的事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作文内容生活化一方面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我引导学生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村事物,搜集写作素材,然后选择学生自己最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所感。如:阳春三月,叫学生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秋收季节,让学生到麦田拾麦穗,地里挖萝卜;双休日,养家禽,种蔬菜;......为此,我经常在周五布置学生同家长到田间劳作,如种蔬菜,养鱼、养花等,并要求学生写劳动后的体会,种蔬菜、养鱼还要求对蔬菜、鱼的成长作记录,在班级里交流经验,然后再进行写作,每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感受,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生动形象。
二、作文活动生活化,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农村学生写作觉得无话可写,是因为缺乏鲜活生动的、刻骨铭心真实生活。他们往往提笔总是不知所云,经常‚啃笔头‛。唯有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之中,切身感受生活五彩斑斓的一面,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爱心的人,才会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因此,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生活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只要孩子们有了爱,他们的情感一定更丰富,头脑中储存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写起作文必定是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在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动中,当我要求学生写妈妈的爱时,告诉孩子们,回家时,一定用心观察妈妈平时生活中是如何忙忙碌碌地度过每一天的?妈妈煮饭、炒菜时,是如何做的;洗衣服时如何挥动手臂;教你做作业时,是如何耐心教导。果然,一个星期后,由于孩子的认真观察,加上对妈妈充满深沉的爱,所以平时看起来普通得再普通的这些生活细节就给孩子们写活了。而在指导学生描写大课间时,由于他们对细节仔细观察,加上他们对大课间活动深深的喜爱,所以他们写起来就觉得是轻车熟路了。
这样在农村这乐趣无穷的‚天堂‛里,让学生感知生动鲜明的形象,指导学生练笔,让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三、作文意识生活化,对生活充满想象和激情
文学形象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概述性反映。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为了使学生认识想象对深化观察、丰富作文内容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教育学生时刻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世界的看法。但是仅靠自己的眼睛的观察还是不够的,学生收集作文素材,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表象积累外,更不可轻视想象的训练。为了指导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一般鼓励学生先说后写,然后采用从‚小组交流‛到‚全班展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诱导想象。在展示过程中,我总会不断肯定学生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虚拟世界。
在一次作文活动中,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O‛,要学生仔细观察后,然后问他们想到了什么。结果,有的学生说它好像好吃的烧饼,有的学生说它像神奇的飞碟,有的学生说它像自行车的车轮……有的学生还从‚O‛中得到启发——‚我们做事都要从‘O’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甚至还有学生想到——‚‘O’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看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帮助我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向前进。‛你真的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想不到这么一个‚O‛,居然让学生想到了这么多!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自由想象发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四、作文评改生活化,多种形式相结合
过去的作文评改,老师经常找出一大堆优点,指出一连串毛病,在学生作文本上写满红红的一大版,这样改完一个班的作文,老师累得半死。然而,作文本一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打开作文本,看一眼分数,扫一眼评语,对于老师其它的修改意见置之不理。这样评改作文,老师累得要死,学生得不到半点收获。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批改方式。采取面对面的一一批改,批改以后,要求学生再写一遍,然后再批改,直到他写好为止。当然,老师的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每次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批改所有的文章,但是我们可以依照学生作文的写作层次分组,每次面对面地批改一个组的同学的作文,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采取自评、互评、老师简单评改等方式。保证一个学期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机会面对面的批改,不要求学生一个学期硬要完成多少篇作文,只要他们能真正地提高作文水平就行。
五、作文评价生活化,采用主体多样化
曾经看过生本教育的作文教学课,‚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特别欣赏其中的点评手段,它主要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和社会评来进行。(1)自评。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让学生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过思考肯定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过自评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别人参考,进而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勇气和接受能力的一种挑战值得发扬。(2)互评。互评主要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
(3)小组评。即选几篇较好的作文印给学生,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评析作文标准的方法,还可以在评析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优美语句,激励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同时提高自己批改作文的水平。
(4)教师评。很多人认为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作文的点评者,一怕挫伤了学生自尊,二怕打击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就我看来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领者,他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点评中来,学生毕竟是学生,经历浅学识薄,学生的点评不一定中肯,因为教师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能弥补这种认知差距。
从生活中来,到写作的课堂。只是被动的感受。从课堂到生活中实践才是主动的体验。让体验深入生活。使学生真正将心灵放飞,真正将心门打开,融入生活并改变生活,写作就不只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理性的生活了。学生往往将某种感情挂在嘴上,缺乏真切的体验。未赋新辞强说愁,没有情感的体验何来情感的认知,只能闭门造车了。教师此时,让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带着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写孝心不妨让学生为父母洗脚,或做一顿饭。从中感受父子亲情。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使生活中的情味自然行之笔端、汨汨而出了。
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写作的规律。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更是作文课堂教学的规律。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写出语句流畅,感情真挚,令人动容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微素.浅论作文教学生活化[EB/OL].
【4】衡南县咸塘中学.张煜恒——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体会[EB/OL].【5】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8,119
第二篇: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实施以来,相关教育部门对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被更多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此外,初中是学生德育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为了防止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本文将通过对德育生活化学模式的实践探讨,提出加强初中生德育素质教育生活的建议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学生道德养成环境受到的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波动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因此,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得人生价值观念。因此,本文对德育课堂生活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旨在为加强初中生德育素质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概述
1.生活化教学概念
生活化教学模式具体是指,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事物开展的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为目标,通过生活情境,将德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紧密融合,加强学生对道德素质教育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2.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人生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的多彩与乐趣。其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改变枯燥的传统教学,将实践内容转化为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理论,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的全面发展。生活化教学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更多的发展技巧以及丰富的知识源泉。
三、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
1.把握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情趣性
初中教育素材以道德思想教育为主,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但是教材内容中包含很多抽象化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单纯的理论说教下学生起来非常困难,通常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践才能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情趣性,将课堂中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与趣味性实践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德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国家文化差异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标志性文化和建筑,从而加强学生对国家文化差异的理解。如讲解法国文化时,只要提到罗浮宫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文化气息,进而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价值的宝贵性。
2.重视生活化教学素材的乡土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更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各地区各民族的迁移现象较为常见。因此,在学校中经常会出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怀有特殊的情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c地理环境,来加强对学生德育素质文明教育。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积极鼓励不同地区的学生来展现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并帮助学生建立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3.强化生活化教学事件的时效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社会现象扰乱学生价值观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学习。所以,教师严防负面因素进入校园,同时积极引入社会正能量强化德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是社会现象存在时效性影响,教师只有及时引入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理解,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德育知识与社会因素的紧密联系。比如,在教学“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会正面人物,让学生感受个体公民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反面教材的社会案例,告知学生丧失社会责任意识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4.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的政治性
初中德育教学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并与政治内容具有紧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以正面的价值理念面对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因此,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实践必须要融入国计民生,培养学生的政治正确性。比如,在“政府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级政府在各项灾后重建工作表现,或政府在重大事故抢险中的感人事迹,促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国家政府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能表现,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正能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本文主要叙述的是,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确保祖国未来的希望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因此,学校与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并采取有效的生活化教学,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标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学与生活的教学原则,针对初中生差异性的发展特点,实施有效的生活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以生活经验为依据,通过真实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使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德育教育教学的价值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素养。
责任编辑黄博彦
第三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近年来,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它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小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手中。
把生活数学资源加以运用也源于我校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认识的提炼。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 1
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该课题实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核心概念界定
生活资源: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事、物)小学数学生活资源:来源于师生身边的一切可以用于小学数学课题的事,物。
挖掘: 运用: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直是我国确定教育基本原则和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任何教育都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只有适应时代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才能加以利用,才能符合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理论,它的理论对于研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
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研究的指导意义体现在(1)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完成。(2)掌握学习应用策略,强调了应用意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3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挖掘和运用生活中数学资源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2、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活动性、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3、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具体想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运用:
1、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育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检查复习→情景模拟→导入课题(2)自主尝试,探究问题。出示例题→提出要求→学生尝试(3)合作引导,解决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4)拓展应用,延伸问题。问题开放→汇报交流→课后实践
2、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1)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2)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3)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3、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这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环境。(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2)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七、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发及调查法 具体做法:
1、收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反思现实问题,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打下基础。
2、落实实验班级和教师,做好测试。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并制定实验方案与计划。
3、根据目前国内相关的几种生活中的数学策略进行试验,初步探讨适应自己的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5年3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付诸实践。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 具体做法:
1、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素材,并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
2、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发现数学现象和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生活的活动对数学概念、法则进行具体操作、深化理解。
4、让学生在生活中消化和巩固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和推广阶段(2015年4月——7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二阶段的实施结果,创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运用。
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结题与验收阶段(2015年8月——12月)
主要任务是在继续进行实验同时,总结实验成果,以论文、总结、个案分析、教学软件、实验报告等形式公布实验结果,并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第四篇: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正进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因此,作文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不少实验学校已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广大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期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活动。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七、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第五篇:《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2015年9月,我们申报了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开题以来,我们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地理和用地理的时空界限,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经验、感受,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教学,理解、分析所学地理知识、现象。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地理能力。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1)问题提出的背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理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为学校教育,不光是让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让地理学习使实际生活变得有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的课题。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地理资源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环境。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的例子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从而产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地理教学生活化“旨在结合我市地理教学实际情况,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偏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校园内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和管理体制,培养一批精于“自主管理”的学生管理骨干。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自主管理模式能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实践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 的管理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我校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使之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自我管理和参与组织管理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由此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与操作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形成自主管理文化。研究过程加强教师理论培训,改变传统观念;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以前管理模式;科学构建管理模式,在实验部门、班级试行,反馈总结后,扩大实验范围,经评价论证后,在全校推广;不断深化研究,探讨学生自主管理与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素质发展的相关性。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2、课题的界定及依据(1)课题的界定
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避免过于理性化地进行抽象的地理原理教学的状况。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生活化地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出发,使其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从内心想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真正的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进一步去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推行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 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既不可能让学生像徐霞客那样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间,也不能让学生天天关在学校里,像只笼中鸟,与生活世界隔离。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
第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系统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
第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
这些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3)实践依据
中学地理是一门具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特征的学科。其学习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教学中大量生活地理资源引入其中,可具有以下实践意义: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的进步和提高。
这些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中的“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就是课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师生共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教育效果。
本课题预计对以下内容进行细致研究:
第一、依据课标,搜集身边的地理生活资料,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资料。
第二、以地理生活资源为载体,进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究。第三、指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生活地理资源,学会记录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进行提问、分析与解答。
(2)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进行学习理论、计划、实践操作以及课题研究随笔、总结的行动研究,通过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总结,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本课题研究的要求,做到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动态中研究行动。从行动研究的高度探求问题的实质。
第二、文献研究法。查找相关资料,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同时利用网络和文献,查找适合课题开展的材料。
第三、统计分析法:为增强课堂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以此作为调控整个课堂研究和实践的参照。
第四、经验总结法。对前期研究成果资料进行整理,在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效果和经验体会,形成研究成果报告。
4、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5.9——2015.10)
(1)对本课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认真论证,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要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动态,进一步深入理解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将“生活化地理”深植课题教师心中。(2)设计“初中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地理学习兴趣点”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3)通过调查和理论学习对课题进行设计和论证,确定课题研究的详细步骤、研究方法、预期目标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5.11——2016.4)
(1)以地理课标作引领,收集整理地理生活资料。
题研究组成员在课标的引领下,确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本知识点,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途径,搜集与此有关的社会热点资料,进行整理排序汇总,提出使用建议,并形成网络资源,构建生活化地理素材电子资源库。(近三年内,时间越近越有价值)。
(2)以地理生活资料为载体,认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验证。
开展“地理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前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探索与改进,及时修改完善,形成“1+1+1”一课三用的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模式。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生活资料,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生活资料的收集、交流与分析,观察生活主动写地理日记,提升学生主动发现生活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能力。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6.5——2016.6)(1)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论文及报告。
(2)将与教学相关的“生活化”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网络资源,整理提升课堂研究成果。
(3)课题教师执讲“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展示课并录像,并对成果进行推广交流。
5、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构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脑、勤于探究,最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地理教学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知识与生活相脱离”现象。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用学生的生活实际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原理等知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有趣的。
(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9——2016.4)主要是阶段性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生活地理资料汇总;典型课例;随笔、反思及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以及师生教、学效益的评价结果。
(3)最终研究成果:(2016.5——2016.6)
主课题研究专题集。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化地理校本课程》、《教师教学成果集粹》、《学生成果集粹》等。
提炼“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模式并予以推广。(4)收获了一些文本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收获了一系列的文本资料:《学生地理素材集锦》、《生活化地理素材集锦》、《学生地理日记》、《“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及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