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陶行知先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时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知行严重脱节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处于认识阶段,其所学没有很好地指导实践,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产生知行脱节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针对这样的教学弊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挖掘教材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以一个故事、情景为载体,引发出一个道德主题。这些内容大部分源于现实生活,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所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使用方法的完善以及开发补充教材的方式,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的课程得到升值,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如:我在教学“诚信是金”之前,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社会调查,搜集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不诚信的事情,以及不诚信带来的社会危害对教材进行补充。在课堂上学生就开始分享他们通过调查获得的最具有时代性的资料。他们从衣食住行分角度来谈:“我们每天吃着地沟油油条,吃着苏丹红鸭蛋,喝着三聚氰氨奶,烧条避孕药鱼,醋溜盘尿素豆芽,吃个增白剂加吊白块和硫磺的白馒头或者吃个掺了卫生纸的王哥庄大馒头,呼吸着充满PM2.5的空气,开着锦湖轮胎的车,用着暗藏吸金软件的手机,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XP,钻进黑心棉被窝。。。”从这些打油诗的叙事中,学生谈到的不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甚至更深层次的讨论到了这也是导致千万富人移民的原因,原本是一个社会支柱的财富和知识精英,不仅带走了知识和财富,更带走了这个社会的灵魂,带走了那种激励个体奋发向上不努力改造社会的精神。所以,我们每个公民和企业应做到对人守信对事负责,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用生活的逻辑来开分析生活叙事,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从而自己去优化生活状态,在无声中,学生融进知识,知识丰富了学生。
二、导课生活化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导课中,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加以提炼,让学生通过表演或讲述等方式再现生活情景,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由此拉开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机。在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正好是曼德拉去世的那个月。因此在导入时:我用PPT展示了《与自己对话》这本书的封面-----曼德拉的头像,底下展示了一句英文:When I walked out of the prison cell towards the door leading to freedom, I have made it clear his own pain and resentment if not able to stay behind, so in fact I still in prison。学生一看政治课怎么有英文,好奇心与好胜心激发他们争相翻译,争相描述曼德拉的事迹。这句话的翻译:“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 这句话体现了曼德拉豁达宽容的人格魅力。我继续问: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感受到它的宽容?生答:他内心宽大有气量,原谅和不计较折磨过他的那几个狱卒。我及时进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谈谈宽以待人。
这节课我用了一个时事,就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积极地来学习。因此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以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愉悦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探究活动生活化
蒙台梭利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与发言。如在学习《享受健康网络》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一位同学通过QQ聊天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邀请他见面。这位同学要不要接受网友的邀请呢?这样的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此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论。此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这样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的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学生较为熟悉,都可以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考虑问题更周到。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所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才,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与国家的人。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价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评价不是单一的评价,而是多元评价,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又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评价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让评价为学生所接受,真正成为学生不断上进的动力。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表现也融入到了评价中。如在学习了《与人为善》后,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层面上,还让学生相互列举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实例,然后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必要的表扬。这样评价的好处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正确的行为,真正了解了如何将所学表现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
杜威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构成学生主观认识的主要素材。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脱离生活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正所谓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第二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形成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良好的思想状态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促使学生的有效学习,很难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就书本论书本,就知识而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生活。所以,只有最大程度地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为此,我不断地探索积累、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寻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万事开头难,一个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基础。一节成功的课,新课的导入是关键。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主要动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要的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中的《爱在屋檐下》这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爸爸妈妈》MTV,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反思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并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过动员,学生学习兴趣马上提高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需要一个过程,而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不能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深受学生喜爱,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责任,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总结。再而我们以聊家常的形式探讨:“你现在扮演了哪些角色?又有哪些责任?今后又将扮演哪些角色?你的责任又会是什么?”学生也对我提了类似的问题,然后我们共同总结。整课堂师生始终是在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敲门砖,教学过程中不可居高临下,搞教师权威,而应该不拘束地、不死板地进行探讨和引导。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应当灵活、生活化,使学生放得开,不觉得是在教室中、在老师的监视和强迫下学习。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第一次上《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节课,我所设计的有关情绪体验的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第一遍教学下来就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缺乏一定的激情,教学效果平平,好像还缺了点什么?下课后我与同行、学生及时进行了探讨,在交流和反思中,我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源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问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但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体育娱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展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而是主观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这不仅遮蔽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造成学生的情绪体验的单调性,也使整个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到这些,我立即着手修改原来的教学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身心发展特点和关注取向,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细节。
在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特意去找了一些相关视频资料,自己进行剪辑并加入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从死板地文字概念中带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更为深刻和直观地去了解我们的国情,并引导他们学会去分析和评价现实世界。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 I hear,I forget; 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nrstand.”(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体验更深。)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我在讲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一新课之前,我首先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所认识的人中有多少曾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而受骗后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制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五、课外生活积极互动
课外生活积极互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补充。
学生毕竟是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看待学生不能只看到坏的一面,应当多看到好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有没被人发现的潜力,一旦潜力被挖掘出来,定会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在课外生活中应多激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除了要多激励学生外,沟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激励和有目的性的沟通,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落实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所以,课外生活的积极互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补充。结束语: 人的品行是在生活中养成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只有让学生贴近生活、真诚对话、亲历体验,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驱动力。真心实意地去感受、表达和实践,从而达成最好的教学教育目标!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于去年秋和广大师生见面了,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它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笔者在为期一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走进父母心灵》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 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
A、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爱唠叨 ;D、思想陈旧,老古板 ;E、小题大做,爱用命令的语气 ;F、老爱说,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
上课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我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我14岁时,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课题,同学们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就让学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与父母发生的各种冲突,大有与父母不能同处天下之势。借助这敏感的共有话题,我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两大块,从两个角度去探究“为什么?”,一是从父母的角度,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小组再形成综合意见,下面就是来自两个角度的各小组的部分发言
孩子角度:我们长大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父母这样做我们不能理解;
父母角度:我们上班太忙了,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现在思想的情况,无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记了。偷听,寻问打电话,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处理不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唠叨,那是每天对他们提个醒,对他放心不下,担心他们结交损友,受到伤害。关于购物,现在孩子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谅父母的难处„„。
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学生的发言是“家庭不和谐”“离家出走”、“甚至去自杀”。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此时我又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其中某班一女生眼含热泪,讲述在一次旅途中出现车祸的刹那间,父亲为保护她而自己受伤时,声泪俱下,表达了一个少年对父亲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有了上面的铺垫,出谋献策,支招,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我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二、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例如,我在“善于与人交往”一课中,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在此基础上,我又布置了“问卷小调查”,让学生在采访调查中去践行文明交往行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学、说、做”,在实践中去发展能力,学会创新,去获得文明交往的成功体验。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相关的文章。
第三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方案
芮城中心校王 婷
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地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构建和形成小学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社会及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本课题研究包括三层意义: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更必须担负起这个重大责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呼唤,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因而,如何在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走进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学会生活;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需要我们去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只有这样,儿童品德的形成才能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也只有源
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生活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新形势下的德育课题研究,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本课题研究能更好地探寻学生生活化教育的教与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之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探究其规律并为同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一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在课堂学习中能与实际相结合;二是教师能将生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通过生活化课堂,指导学生认识生活,研究生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构建以生活化为重点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理念,使生活化教育成为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建构主义观。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自主的活动,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生活中感受、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构建起自己的合理认知结构。
2、先贤教育观。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3、领导思想观。依据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要“三个面向”,培养人才要把眼光放置于整个世界,从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来对人才标准作出定位。“学会生活”是当代世界对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
4、中外学者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名誉院长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可见,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道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本身。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在充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兴趣;关注学
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品德与生活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课程标准观。《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多想想学生最需要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学生的生活引向健康、积极、快乐的理想境界中去。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探索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让生活走进思品教学课堂,以生活为源泉,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使思品教学与时代同步,与生活接轨。通过构建“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的新思品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行为的形成,从而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目标为:
1、营造有生命力的生活课堂。让学生能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品德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追求自我健康安全生活的场所,使教学活动成为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2、提升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的成长,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使教师对原有的课堂教学经验进行审视,通过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构建思品课堂新型操作模式。改变思想品德课传统教学方式,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生活,真正学会生活,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论建构方面:本课题研究的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征,收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整合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整合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以及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中不断完善。
2、实践操作方面: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形成若干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操作要点。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其它方面的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些方面包括如何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如何建构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和使用教材;如何优化教学活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如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等等。
3、文化建设方面: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创设崇尚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文化,怎样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培养营造更好更浓厚的研究氛围,提供更优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从而提高研究的质量。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本班级学生及学校其他班级学生,研究的起步阶段可先由点到面,再全面铺开。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
2、行动研究法:探索各种有效教学途径,结合教学实践,寻找最优化模式。
3、案例研究法:契入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规律,总结并形成反思。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把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不断总结,辐射推广,以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九、课题研究的策略
1、开放性策略。教学设计应体现弹性和灵活性。鼓励师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即兴发挥和创造,即预先目标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可以超越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依托的教材,仅仅是学生课堂生活的“剧本”,是一个个“案例”,对这些“剧本”和“案例”,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解读方式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就不同。
2、生活化策略。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
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
3、互动性策略。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在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讨论、相互沟通、理解、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和参与者。
4、个性化策略。教学设计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体现学习者个体的经验、能力、需求和学习方式等,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和个体性的特征,让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5、自主性策略。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并使教学过程向课外延伸。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了解课题意义,明确研究任务和具体操作方法;收集文献资料,广泛学习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4月):全面深入开展研究,参加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定期开展教学案例交流、撰写教学论文;及时总结研究过程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每学期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做好有关设计、论文、案例、反思等工作。
3、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0年7月):收集整理各种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分类归档;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
课题研究预期的难点及创新点是: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思想品德校本教研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促进学生的长久健康成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生活水平;促进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题研究能力;结集出版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实践
【摘 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政治课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要求、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让教学的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政治课堂生活化的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09)12-0079-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歌曲情境,诱导学生情感和审美情趣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现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需要音乐。将歌曲和所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有效激活课堂气氛。更能通过歌曲主题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因而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恰如其分地选取生活场景,利用歌曲来设计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或讲授新课活动有效地引入歌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创造出宽松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我知我师”一课伊始,我一边播放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的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这样“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故事是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感染人。上课时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如寓言、轶事等)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宽视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联想,开启心智,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美的感受中领悟到人生哲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恰当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创造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在组织学习“赞扬和鼓励”这一教学内容时,我投影演示了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一则是聋哑女周婷婷在爸爸的大拇指(夸奖)下成才的感人故事;另一则说的是台湾一位著名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在一篇报道的结尾处,几句赞叹的话使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法非常高超的小偷幡然醒悟,迷途知返的故事。并让学生“猜一猜”作家写了什么样的赞叹话。让学生做回家作业,学会赞叹别人。通过情境分析,让学生感悟“欣赏使人变美、赞扬产生力量”这一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真谛,进一步强化对赞扬重要性的认识。
三、创设角色模拟情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思想政治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的追求。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讲授新课可以通过创设角色扮演的形式,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成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提升“三维目标”。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在讲“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时,针对不少学生平时乱扔垃圾,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3个学生负责拾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以及负责拾捡垃圾的学生谈感想。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弃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景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创设时事教育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
思想政治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它是与时代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教学中我运用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记者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在讲“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采用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青藏铁路开通,当我一提到青藏铁路时,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自然引入到青藏铁路通车不仅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将推动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意义。
五、创设社会实践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去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分析“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并让他们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到课堂上交流时,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一致认为: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加大执法的力度,才能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才能激活思想政治课堂,让思想政治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使思想政治教学熠熠生辉。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文/王海荣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期,多数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依然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喜爱程度。而在仅依靠课本进行教学时,则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社会实践相联系。因此,笔者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现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就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建议
教学生活化,其实质是指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大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进行教学,从而能够使得课堂当中所面对的问题近乎等同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现今的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当中,运用该类方式进行教学,在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将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1.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而言,思想品德课程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而在对单纯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长此以往,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热情。然而,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其所教授的内容均与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中学生能够细细的对生活中的所见进行品味时,将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相关道理。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不应简单的依靠书本当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而是应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初中生的视角对生活中相应的素材进行广泛的收集。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所收集到的例子作为课程的开端,通过对例子当中人物的言行、社会现象等进行剖析,对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引出。如此一来,以学生生活当中的例子作为素材进行授课,能够使得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趋近于学生的生活,使其能够在课堂学习期间感受生活,成倍的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对课本当中有关人的情绪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收集在公交车上人们各种情绪的图片、在商城中各类人物的表情等。通过将所收集到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能够清楚的将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进行呈现。同时,当运用此类生活当中常见的例子作为教学素材时,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不仅能够对人类的各种表情进行认知,同时也能够对各个表情对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解,从而能够自觉的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课堂教学的内容。
2.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氛围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而言,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为教学案例,同时也应对课堂教学当中的气氛进行调节。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当学生处于较好的学习氛围当中时,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成倍的提升。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对目前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行学习,对科学含量相对较高的教学设备进行运用,掌握相关的特定技能,能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课堂教学气氛的生活化。采用该类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得教学气氛变得具有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将思想品德教材当中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热情。此外,当学生处于较为放松、愉悦的状态进行学习时,则将会进一步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对公民的权利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对特定的视频进行播放,其中包括一段这样的视频:在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上,一名小偷趁乘客熟睡,欲实施偷盗。此时,笔者将会暂停播放视频,并以此作为问题提出的依据,要求学生想象:“当时如果你在这辆公交车上,且看到了这一幕,你会怎么做?”这样一来,学生将会设身处地的进行想象,对自己可能出现的行为进行表达,因而学生则将会被完全带入到特定的生活化场景当中。
3.推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通常会将自己大多数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方面,而对于学生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了教师为学生所安排的家庭作业以理论知识的解答为主,而相关实践能力的检测则甚少出现在课余作业当中。由于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当教师在对学生传授一定知识之后,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当中,学生将能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细致的回顾,并在加以整合之后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查以及自查,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意识。因此,笔者认为,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不仅应承担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的任务,同时还应肩负着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责任。
例如在对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将会在学校相关要求的框架内,组织学生充当志愿者,行走在大街小巷。不仅对所见到的垃圾捡到垃圾箱内,同时还对所见到乱扔垃圾的人进行劝说。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卫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研究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从而在能够实现教学效果大幅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