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课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14:0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课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课题研究》。

第一篇:初中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我们人类发展的基础,数学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许多多的便利,而且数学还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所以社会发展就离不开数学。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习数学。而数学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我们的生活中切入,让他们感到数学的实用性,也有助与他们学好数学。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在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得参与数学活动的丰富经验和快乐感受。

2、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的研究,让数学学习变的有用武之地,使学生构建起“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从探索到学习再到利用。

3、研究和形成初中数学课堂生活教学情境创设的操作模式,做到体会生活,创造生活。

4、通过本课题研究,为教师在初中数学生活化方面提供丰富的借鉴材料。探索出培养学生善于学习数学,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方法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处不在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2、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创设的研究。

3、帮助学生建构生活化数学体系的研究,指导学生收集与处理数学信息的研究,指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4、让学生学有所用,在遇见事情时能用数学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问卷法、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游戏互动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初步形成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思路

学习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的有关理论,并做学习摘记。把优秀文章和教学方法、案例等推荐给其他教师,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实行资源共享。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和统一教育教学观念;借鉴他人的教学实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初步形成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思路。

2、对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前测 全面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有关资料并编制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让学生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的数学生活化的意识,以及在这方面已具备的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调查资料,建立档案,以便与后测作比较,针对实际情况,完善和修订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

1、坚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平时在备课时尽量体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的思想,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从中不断积累活动的经验。如在教学《设计中心对称图案》时,先布置让学生去找一找身边的中心对称图案。可以是校园里的建筑,可以是一些商标、店标等等;既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去找,也可以鼓励他们走上街道,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丽的中心对称图案。学生在找的同时自然的就会去辨别哪些是中心对称图案,哪些不是中心对称图案,对中心对称图案的定义与性质会有更好的认识,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把大家收集来的图案逐一展示,并说说它们都代表怎样的含义。学生在这动手与动口的活动过程中表现的很积极,真正的是全员参与。经历了上面的一系列活动之后,自己设计图案也就自然的过渡来了。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利用中心对称去设计班徽、路标等等。在教学时可以用生活化的数学激趣;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让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里的数学。

2、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作业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解决问题根据具体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于课前准备、课堂探索和课后作业之中,为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

在教学新知识之前,经常安排学生调查、上网或通过书籍查找资料、收集资料、为新课准备学习素材、小制作、参观等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之前,学生先去在生活中收集常见的图形,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事先去做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圆锥等立体图形,然后在课堂上去把这些立体图形展开,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在课堂探索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以生活化的例子学习新知。如在教学《生活中的不等式》时,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来导入新课。例如,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大家乘坐的客车在宁六公路上的行驶速度是a km/h,已知宁六公路对客车的限速是80km/h,那么我们用什么式子来表示a ?如在教学《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时,以中国地图为例,让学生通过测量图上距离和已知的比例尺来求得南京距离其他一些城市的实际距离,或者告诉学生一个城市与南京的实际距离,让学生通过计算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城市。也可以开展小组学习,一个同学给出实际距离,另一个同学来找城市。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了,给距离的同学和找城市的同学都需要计算,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容易掌握有关比例尺的计算。

课后作业也可以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用途。如在学习《黄金分割》后,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的黄金分割,体会数学美;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如在学习《位置的确定》后,让学生把班级的每个同学的位置确定一下。

(三)成果评价阶段

编制问卷并组织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后测,对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来自多方面的评价,有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四、结论与反思

(一)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数学历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枯燥、乏味,不是计算就是证明,这些都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拦路虎。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摆脱枯燥与乏味就需要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以学生身边的事和物来引入新知,然后在生活问题中体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对在生活情境中接受知识更感兴趣,数学知识用于生活,能让学生清楚数学的生活化,数学的实际用途。这样他才能有动力去学习数学,因为他能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感到最头疼的可能就是数学的应用题了,为什么学生怕应用题?我想可能还是和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有关,如果你平时不把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教学的话,学生对数学知识只能停留在表层,还不能达到应用的层次,所以学生一遇到应用的问题就没有解决的策略。而当我们实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解决了,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带着学生去学数学、用数学。教育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意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逐步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自觉地把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好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把知识应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数学更贴近生活,走向市场。而单

一、机械的知识训练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提供给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乐于参与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创造性地设计、语言文字的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实践能力,自觉思考现代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综合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并逐步养成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态度、精神、价值观。

数学教学生活化,还应重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这两者关系的深入分析,包括清楚地认识各自的特征性质及其固有的局限性,并切实做好两者的转化,既要生活化又要数学化。我们不能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数学课应具有的“数学味”。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教学的策略。由于我们实践时间较短,还需不断探索、完善、创新,因此还需专家的指点和呵护。

第二篇:初中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探究

初中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探究

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中学刘杰平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关 键 词】数学化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以此为基本理念,首先阐述了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其次阐述在生活世界中的数学化问题.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让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将一个绿色环绕的池塘里,荷花亭亭玉立,在微风吹拂下频频“点头”示意的美丽画面展现在屏幕上,然后打出一首诗:“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坐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两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释,湖水如何知深浅?”我进而适时提问:透过这首诗意,你能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能知道湖水的深度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顿时,学生们激起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开

始思考、讨论、演算,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2、捕捉生活素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同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当时正在进行第四届女足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了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我便选用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与加纳队、澳大利亚队、俄罗斯队以及在半决赛中德国队与美国队和在决赛中德国队与瑞典队、加拿大队与澳大利亚队共六场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六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

3、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某地现行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为起步价10元;10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部分加收

单价2元/千米;10千米以上,超过10千米部分加收单价3元/千米。试就不同的路程请同学们讨论如何乘车,才能节省费用?”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在教学“统计”后,可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学生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

二、让生活数学化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标准》的要点之一。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

1、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

学习方式。例如,可采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也可采用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还可采用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加强数学的应用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2、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的确立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据此,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构建成数学模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源泉。如,“e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无理数,它有着许多重要的性质,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它有关。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大家知道,要洗一件衣服,先要用少许水和洗衣粉,把衣服充分浸泡、揉搓,以便使污物充分溶解或飘浮于水中,将衣服‘拧干’后,它上面肯定还带有一定数量的含污物的水。设衣服上残存的污物为m。克(当然包括残留的洗衣粉),残存水的质量为w千克,另外,我们还有一桶清水,设为A千克。问题是,怎样合理地运用这A千克水,尽可能地把衣服洗干净?(注1)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新的数学课程是指向真实生活的课程。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有关内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参考资料: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2010-6-20

第三篇:乡村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

实验工作报告

近年来,本校教师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所改变,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数学生活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但应用数学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培养一支理念新,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有着十会深远的意义。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导向和主要内容。于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提出了“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内容。于2004年向阿坝州教科所申请了“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并于2004年3月批准立项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为使研究切实可行,课题组拟订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生活问题数学化研究(数学抽象研究)

2、数学问题生活化研究(数学应用研究)。

3、构建新型的数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本项目研究拟在三年内完成,具体执行计划是: 分三大阶段: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历时三年。

(一)形成阶段(2004年3月——2005年3月):

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召开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05年4月——2007年5月)

1、第一阶段(2005年4月—2005年10月)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机构落实和指导等工作。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调查工作。做好实施的起步工作。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全面落实第一阶段实验项目,并进行初试。

(1)生活问题数学化研究(包括真实情景体验教学、模拟情景体验教学)。(2)数学问题生活化研究(包括认识阶段应用实践、探索阶段的应用实践)。

(3)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2、第二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7月)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导向作用,做好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模式和活动模式的探索,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撰写阶段性总结。

3、第三阶段(2006年8月——2007年5月)聘请专家对当前工作进行评价指导、理论和业务讲座,提高全体课题组的理论业务水平,坚持做好第二阶段的延续、深入、提高工作,实践进入最后阶段,加大对两个模式研究的力度,做好对评价体系的完善健全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准备结题。

(三)总结阶段(2007年6月——2007年12月)结题。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实践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邀请专家进行鉴定,最终使成果进一步推广。

为了便于组织管理,本课题将全镇分为高低两个段。高低段各自确立自己的子课题。由高低段数学教研组长负责各段的工作。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长、任务重,为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特成立指导组加以指导、协调和管理。

1、专家组:

曾平凤

中学高级教师

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 马

中学高级教师

汶川县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卢

中学高级教师

汶川县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 唐志和

中学高级教师

汶川县教研室副主任 余兴怀

小学高级教师

汶川县教研室教研员 严小文

中学高级教师

汶川县教研室教研员

2、课题组负责人:

王宏

小学高级教师

汶川县水磨小学校长

3、课题研究组:

长:谢钊

小学高级教师

县数学骨干教师 副组长:刘娇

小学一级教师

成员: 中心校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师 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课题组成立后每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由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除组织学习外,每个课题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独自学习,并作好学习笔记。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1.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

主要由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中学习、外出考察学习、自学等方式,能够比较深刻地了解、理解、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方法和发展的趋势。

2.数学生活化的理论学习。

主要由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理解、消化大量有关数学生活化的理论,掌握国内外该选题的的发展方向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当前所遇到的主要科研难题等等。然后才能给我校的课题找到正确的定位和研究的切入点。

3、生活数学与当前课改的紧密联系。

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开展的,课题组成员应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和生活数学的理论,理解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应充分认识到本课题的主导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本课题研究本身就是深化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本课题的研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我们研究的真实意义。所以课题研究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要时时以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实践。课题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要认真领导和组织好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工作。

三、调查研究学生现状

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状态进行问圈分析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大,不知道学数学对自己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作用。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感到必须改变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太度,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数学学习让他们明白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坚持写教学随笔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能坚持写教学随笔,内容包括根据乡村特点活用教材、某堂课的亮点记录、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研究中的感受、疑问等等。为自己以后的课题总结提供鲜活的实例。

五、坚持让学生撰写数学日记

“日记”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它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写作能力,它记录着学生的成长足迹。但日记并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在数学学科中可以通过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尝试着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记录其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六、大力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课。

课题组每位成员都上了研究课,而且只要其他数学老师上课,我们组成员都尽量抽空去听课,并从生活的角度去进行评析。2005年10月课题组组织了全区研究课活动1次,出研究课2节,县骨干教师刘娇展示的《分类》和县骨干教师谢钊展示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两节课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围绕州级课题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设计的。刘娇老师那节抛开了远离学生生活际的教学内容而选择与学生实际和具有乡村特色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2006年5月我校开展了青年老师赛课大赛,共有12名老师参加预赛,进入决赛的有刘娇、王琴、胥彩霞三名年青老师。刘娇老师上的一年级的《统计》、王琴老师上的一年级的《平面图形的拼组》、胥彩霞老师上的是三年级的《面积、面积单位》,三节课也都围绕州级课题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设计的。

另外,除了公开课、展示课外,围绕课题还开展了全校数学教师优质课献课活动。课题组每位成员都上了优质课,而且只要其他数学老师上课,我们组成员都尽量抽空去听课,并从生活的角度去进行评析。李凤剑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李根富上的《梯形面积的计算》、高国志上的《平行线、垂线的认识》、谢钊上的《梯形的面积》、陈蓉的《平面图形》、刘娇的《认识角》、罗成勇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等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确定教学内容。而且学生都能自主进行合作学习。

课后上课教师说课反思,听课教师互动评课。

七、加强资料积累,做好实验总结。

题组做好各个层次的活动记录,教师做好学习笔记,优秀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分析,个案研究记录,阶段计划、总结,论文等材料的整理,期末存档。2005年11月初还召开了阶段总结交流会,目的是促使各位教师善于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实验工作,把自己的实践做法上升到新课程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剖析做法就是自我反思,倾听他人就是借鉴学习,相互探讨就是深入思考。另外,还进行了学生成长作品展示,数学小报、日记、调查记录、实践操作作品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展示了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成果,透过学生的这些作品,看到了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感受到了他们热爱数学、体验数学的情感。课题实施途径和措施

(一)课堂生活化

1、生活材料提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在数学课中,原本大多是抽象的概念,枯燥的计算等。学生的学习材料不能只依赖于现有的数学教材,而应开辟教材、拓展教材。把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会、会学。然而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学生学习材料的呈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1)教师提供生活材料

在数学课上一般可以通过教师提供一些生活材料。而教师提供材料基本是在课前进行准备,而作为教师在课前对于所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预设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内容去精心准备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材料。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特别是挖掘一些有关当地数学知识和有关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等。如:《多位数读法》时引入了这样一些材料。你了解家乡多少?

A、家乡主产玉米,你知道你们家一年的玉米收成是多少千克?估算下全村的玉米收成是多少千克?全镇的玉米收成是多少千克?

B、你知道你们家的土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估算下全村是多少平方米?全镇是多少平方米?

这些材料的来源跟学生的生活环境是比较接近的。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地的有关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2)学生提供生活材料

学生提供的材料相对于教师提供的材料要简单,然而学生提供的材料更具生命力。一般学生自己提供的是他现实生活的真实元素。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去收集一些材料,去调查,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提供一些材料。

2、生活情境的创设

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教学。另一种情形则是为解决数学知识的内部矛盾而发展数学,之后才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也可以有两条线索,一是应用线索,一是理论线索;对应于两条线索,可以有两类情境,一是生活情境,二是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中,由老师、学生、教材及教育手段等因素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教学氛围。其中教师起关键作用,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而情感则是各要素的纽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优化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用生活展现情境:当数学问题是学生生活中曾经碰到或可能碰到的问题时,创设的方法最简单,只需“再现”当时的情境,唤起其生活积累即可。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如一二年级的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数,认物体,分与合、加与减、认钟表、日历、认图表、人民币、时分秒、直角、平面、度量单位的认识等;三四年级的度量、算盘等;五年级的实地测量,一至六年级的简单统计(包括正字统计法)等,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实物和原型,或者具备充足的现场实践条件,我们首先选择实物展示和现场实践这两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教学自身的特点上来讲,真实情景体验教学应该是最佳教学方法,效果自然最好

(2)、实体体验情境:实体本身的具体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感受和理解,所以学生在眼看、口数、手量的实践中轻松地掌握了数的基本概念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大小、多少、长短、高矮等概念,我们常把学生带入校园中,自己去看一看,量一量。亲身体验一下,在脑中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3)虚拟情境:有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遇到,而为了引趣,我们经常用虚拟的方法创设情境,即用儿童所喜欢、熟悉的艺术形象编一段新奇的故事,让故事里的主人公“碰上”数学问题,让学生替它解决问题。例如五六年级行程问题,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组合图形面积、简易方程、分数的初步认识、意义和性质、六年级圆柱圆锥、简单的统计、比和比例等。采用模拟情境体验教学,同样可以达到真实情境体验教学的效果。而且降低了教师的组织和管理难度,同样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3、数学问题生活化研究(1)、认识阶段的应用研究。

认识阶段的应用研究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应用,认识到和教材内容相似的内容的数量属性,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教材内容。比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寻找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物体进行测量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的推理、演绎的思维和再现性思维参与多一些,创新思维的参与要少一些。

(2)、探索阶段的应用研究。

主要是以小课题的形式,让学生组成小组,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包括数学本身的问题)例如社会上工程问题、营销问题、税务问题、设计问题、统计问题、勘察问题、气象问题、统筹问题、环保问题等等,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思想、知识技能、方法,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社会实践,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数据,并由此进行对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最后经过探索和发现,得出一个创新性结论和建议,并能够撰写小论文。

4、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对象。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而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是极具生命力的。因为,数学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生活问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当我出示平行四边形后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马上一学生举手说:“我家的苍蝇拍上有这样的图形。”另一学生也说:“我们住校生楼的门上也有这样的图形。”一系列回答后,我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一学生说:“横着的两边平行,斜着的两边也平行。”„„我又问:“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一些学生回答说它是平行四边行。此时一学生禁不住喊出来:“老师,我有问题。我们的电视机也是两组对边平行的,可它是一个长方形呀?”就这样,学生从自己提供的材料中、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不断的探讨。最终,深刻的了解了平行四边行、长方形、正方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让学生提供一些材料,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可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能在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用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来解决生活问题。

材料是学生提供的,问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也应让学生来解决。而在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等。而我在实施过程中的小组合作以“生活化”合作模式为主。即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把学生的学习权和合作权还给他们,把课堂学习置入一个宽松,自然,充满平等,充满竞争,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中。如:《面积计算》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估计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并说说你的想法。”学生思考后一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可以走出来吗”我说如果你有这个需要完全可以的。全班学生就很自觉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出来估计。有的用双臂抱一抱,有的用脚跨一跨,有的用尺在量„„都在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所学知识求面积,学生学的轻松、有趣、深刻。因此,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着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让他们亲身经历,把一些问题通过操作,演示,实验等途经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既学会数学知识,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课外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点,而课外才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更广阔天空。在以课堂为基本中心,课外为发展点的思想引导下。我们教师要竭力利用这一个课外天地,学生在校的时间。

1、根据一些课的内容特点,提前让学生去准备。

课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而说实话有多少老师把这个宝贵的时间去利用了?其实,在课前让学生去准备一些有关的数学材料不仅可以把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带”入课堂,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学习兴趣。如:教学几何图形时,让学生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看见的,听见的,绘制的一些图案、一些事物等。再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觉得学生很难相信其闰年、平年的天数,就提前让学生去准备。要求学生回家去收集5个以上的年历表,把一年的月份数及其天数列成一个表。并在表的下面写上我发现了什么?上课时当我问学生:“你的表列的怎样了?”学生都兴致勃勃的拿出自己列的表,而且很精致,都超乎我的想象。于是我二话不说就让其中一位学生来展示了。在课上学生表现得很积极,而且很快知道了平月和闰月。更让我惊喜的是,当我让学生猜想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等年份时,他们能很快答上来。我也趁机问了一下,你们怎么知道的?其中一位学生说每隔三年一闰(当然这比较片面,但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有位学生说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不能整除的是平年(也不是很全面)。后来,我们就在学生自己的发现中自由、轻松的讨论,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可见,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事,可以让学生具有充分时间去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既拓宽了课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主能力。

2、学校活动中体验数学。

有些数学知识课堂上40分钟可能难于解决或者效果较差。基于这一局限性,我们组全方会立体化为学生着想,让学习真正的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去感受数学知识。通过在一些活动中让学生去体验,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实效。如:班队活动、联欢晚会、跳绳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在参加运动会跑步项目时,体验到参赛时间的长短决定比赛成绩的好坏等;或者让学生参加一分钟跳绳,从中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和一分钟里能干多少事等。进而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数学知识。

3、进行实践,真正应用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其中一方面就是为了能在生活中对其进行很好地利用。而现行的数学教学中出现的现状是学生数学知识较为扎实,数学应用能力较弱。深入思考,觉得学生学了很多,但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许多数学问题,他不能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出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脱离。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垃圾柜,他们就不能既节约又美观的做出来。所以,让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投入到自己有用的现实生活中是迫切需要的。如:在开联欢会时让学生自己出谋划策,自己组织人员,购买水果及预算经费等。真正根据自己的要求,灵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去应用数学,使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4、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通过运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5、不懈学习,不断反思

本课题组集中开展了教育理论培训。自学也是课题组成员一贯的做法,我们学习了:《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在生活中整理在生活中创新》、《让学生享受生活数学的乐趣》、《新课程的殷殷召唤: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也谈经验与体验》等多篇文章。同时,全体组员还集中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研究成果

1、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

各位教师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都注重了挖掘教材,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遵循教材教学,个别处做个性化的调整,收到了好的实验效果。⑴、利用教材的现实性素材,生活化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利用套圈的游戏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利用买冰糕花多少钱探究小数的加减法等等,充分利用教材这些现实有趣的素材,不仅学生乐于探究,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⑵、利用教材的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遵循教材提供情景—提出问题—探究算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放手让学生试做—交流—评议—归纳—应用,学生的这种探究性学习,很好的遵循了知识建构原理,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学习方式得到改善,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真正实现。

⑶、挖掘教材编排的层次性、灵活性、过程性,培养学生多策略、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乘除法的笔算、估算、两步实际问题、面积计算方法等内容,教材的编排都是由浅入深,注重解决问题过程的层次性、开放性,而不是给教师、学生一种固定的方法,这就为不同学生创设了个性解答的空间,而且教材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不仅仅从知识的对错去评价学生的探究,更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方法、情感,利用好教材的这一特点,课堂上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学习。

(4)、根据学生和地区实际,适当调整、增减教材内容或改变呈现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如一部分教师根据分数与小数的本质联系,在教学完第八单元“认识分数”后,就进行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小数的意义,探究活动前后衔接,效果较好。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感觉男女生套圈的素材太难,信息太复杂,就在这个活动前面增加了公平分星星的活动,为学生的探究作了铺垫,符合本班学生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的教师在进行“认识千米、吨、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内容的教学时,做适当的课前调查,课后应用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体验性。如教循环小数概念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度过的一天又一天:上午→下午→晚上→上午→下午→晚上→上午→„„再找找操场四周种植的树:梧桐树→槐树→梧桐树→槐树→梧桐树→„„通过学生大量寻找生活中事物“不断地重复”现象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的概念。再举出自然界水三态变化现象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水→汽→云→水„„于是教师板书引出几组数,如0.333„„69.14848„„5.327327„„从而指导学生认识小数中也有不断循环的现象。最后让学生概括得出结论:“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了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

2、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这些知识不是靠听、记所能达到的,体会到了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培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

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学得灵活,学得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到了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人际关系改善,环境氛围宽松和谐,学生满意程度高,乐学,爱学情绪形成。

(2)通过较长时期的主体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能思会说,运用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有更浓的兴趣。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三年的研究中教师们已写了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何琼:《回归生活数学》、王志辉:《浅谈乡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董波:《浅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谢钊:《浅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龙永静:《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谢钊:《重视小学数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素质》。

4、学生学会了撰写数学日记

在数学学科中可以通过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尝试着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记录其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写数学日记接近一学期的时间了,在这一学期中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兴趣日益提升,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5、学校的变化

学校在以“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为契机,抓住这一机会,配合课题研究开展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与提高。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总结

中教部 郭昭君 王久胜

我校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研训一体化”的骨干教师成长策略研究》。作为数学研训员,承担了子课题:《中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目前数学骨干教师现状的调查分析(2)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3)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4)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各种环节及其方法的指导。课题研究分阶段进行。在前一阶段,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做了一些实际工作,现在我把我们实施的情况向领导做以汇报:

一、领导重视,建立科研组织。

“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我校领导的管理理念。为确保课题的顺利研究,我们学校建立了以部为单位的课题组,以便系统的进行教研教改。同时,王子峰校长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情况及时的了解和督导,多次与个人和集体进行交流研讨。我们2名数学教师,全力以赴地致力于课题的研究。开题后,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工,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二、数学教师现状分析

(一)教师没有真正的建立新课程理念。

1、没有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评价观。很多教师没有切实的从本节课到底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去思考课堂的教学目标,要么抄写教参上的整体目标,要么没有把目标进行可操作可检测化转换,仍然是“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句作为课堂目标的表述;多数教师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没有确立过程性目标。

2、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改变。多数老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全半句学生答后半句的“启发”式教学,没有教具、没有辅助教学工具和手段;学生读书走过场,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刚布置学生读书,可是没有等到学生翻到书就开始提问或讲课了。很多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只是为迎合听课者的要求做格式,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时,学生刚好转身就开始提问了。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情境导入,有的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是,教学过程只是把情境导入的环境作为评课的一个做摆设的环节,没有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创设的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没有改变。多数教师仍然是只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乎所有的教师没有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光盘,没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没有真正建立“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基本理念。

4、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有待改变。多数教师仍然只是为了学生参加考试实施教学。多数教师没有把教学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没有开发教材资源,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是埋怨书上的作业题少了,建议学生多买教辅资料。

(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在对教师教学的了解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水平要么停留在分数和升学率上,要么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名而忽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埋怨“书上的题目少了,考试的题目活了,教师无法实施教学了”。

1、不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师总以时间不够,学生基础差活动组织不起来为由,不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接受听课的课堂就是表演式的课堂,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就是分组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往往从口头上认同而行动上疏离背离,甚至让应试教育穿上新的外衣粉墨登场。课堂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本质。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

2、不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多数教师对数学新课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观念没有真正的接受。这种教学观念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没有正式的体现,因而对数学教师来说,实施数学新课程标准是外在的、陌生的,难以真正理解和内化的,更难以真实地变成教学行为。有的课堂虽然布置了学生动手实践,但是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少数人在动,多数人在看,教师对此没有评价,对于合作交流也就仅限于老师提问个别学生答。合作的情况,交流的情况教师也没有作评价。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

3、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们发现,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教学中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在课题引入的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及练习的安排中没有认真的思考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这也是我们被忽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方面。

4、没有“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分析,然后再进行证明,有的教师自己直接写出证明过程,有的甚至于证明过程都不写完整,没有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没有让学生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思想,没有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没有提供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命题,去增加论证的趣味性,去帮助和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和掌握综合证法的信心。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

5、没有“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开放课题的教学,没有有效的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去作社会调查,去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教师不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没有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进行深化,课堂上形成新旧知识的脱节或重复。这也是我们被忽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方面。

二、全面考察,认真选拔。

制定和完善骨教师的考查选拔方法,按照要求先由基层学校推荐,然后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综合评定几个环节,确定为校级骨干教师。再由教师进修学校给定的名额,选拔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三、学习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1、加强骨干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学习,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与师训部密切配合,对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讲课、听课、看视频等一系列方式先后进行了六次学习,去年我们选拔25名骨干教师进行了说课比赛,有4位教师代表北票参加了朝阳市说课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把教师学习的情况通报给基层学校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对表现好的教师推荐市级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显著地提高。

2、注重培养骨干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促进数学骨干教师形成教学反思普遍性、自觉性和持续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36%的数学骨干教师进行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习惯与能力,而其他教师认为只是有时或偶尔进行教学反思,这表明大多数的教师没有持续的、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还有的教师认为只有教学经验就足够了。根据这种情况,在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中,重点放在教学反思上,如:在每次教师作课后都要让上课的教师做课后反思,指出成功与不足的地方。在基层听课也是这样,这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十分必要。另外,我们借助辽宁省数学学科30名学科带头人“从教下乡”的契机,组织全市的数学教师听课,通过他们的教学及课后反思,是每一教师深受启发,许多教师都感慨地说:“听了他们的课,才知道教学反思的如此的重要”。

3、注重培养骨干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数学骨干教师保持教学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老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必须依靠研究才能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所以,在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鼓励教师研究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深读课程标准,体会课标的内涵;要求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的书籍;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每学期独立的出一份好的试卷,对年轻教师每年要做各地中考题20份,把握中考命题方向。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每位骨干教师参加朝阳市组织的教师专业考试的成绩和师校组织的课标知识考试的成绩作为推荐上一级骨干教师的重要依据。以考促训,通过这些措施促进骨干教师的教学热情,基本避免职业倦怠感。

4、注重自身发展需求,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域能力结构。

新课程呼唤综合性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自身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所以,除了通过参加本地区和本校的教研活动,自我研修(阅读专业刊物,相互观摩,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等)、继续教育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外,我们借助到外地学习的机会,带领40多名骨干教师去学习,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为本地的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5、重视现代信息化手段在研训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培养骨干教师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现代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开展研训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教育专家的讲座,优秀教师的授课等,此外,我们建立了QQ群,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网上交流研讨。把好的教学资源上传网上,做到资源共享,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四、总结经验,完善提高。

经过我们的努力,与师训部密切配合,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原来存在的问题在逐步减少。有60多名数学教师成为北票市骨干教师;有15名数学教师成为朝阳市骨干教师;有两位数学教师(三中的齐瑞光、桃园中学的张久龄)成为辽宁省骨干教师。在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上我们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是,离要求还差一定的距离,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在对数学骨干教师的培养上,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探索出更好的、更有效的、可操作性更强的方法策略。为使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早日成为骨干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1范文

初中数学活动课与实习作业数学方法和研究

初中数学活动课与实习作业早已被写进《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课本。那么你还、厉害、如何开展数学活动课与实习作业的教学,本教研组全体数学教师进行探索.具体方案;

第一阶段①对现阶段教育理论的学习,理念的形成;②全组老师确立课题研究对象,各代课老师根据所代班级确定具体的活动课及实习作业做为研究对象,并展开教学实验;③各位老师先根据上学期的实验结果设计好一节活动课,巡回展示一节课(每人上一节以活动课和实习作业为主的公开课),本组人员参与听课、评课,做好详细记录);④本组成员根据各自开展活动的情况,写好课题小结。由课题负责任做好第一阶段结题报告,整理好实验数据、实验材料

第二阶段):①选出具体的班,具体的代课教师,进入个体实验;②积极推行课题研究 主要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实验-发现”式,并正式展开实验;③学生心理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性教育报告;④第二阶段小结,第二阶段实验结果展示及总结,第二阶段实验材料的整理归档,第二阶段的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①课程评价体系初探及研究,实验的展开;②独特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及深化;③各种研究的成果鉴定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评实验性研究的成果展示汇报);④形成性总的结题报告的写作,各老师的实验论文的写作,参与实验的班级及老师的经验材料的整理及汇总。

课题研究的方法: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实验对象的确立及实验时间

拟确定七(1)(2)班为实验班,(3)(4)(5)班为对照班,八(1)(2)为实验班,(3)(4)为对照班,实验时间为半学期。

(二)开设“数学活动课及实习作业”课题研究及实践步骤。目标定位:

通过分析当前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的结果,确定以上班级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运用“合作—探究”式,“实验-发现”式教学模式,精选适合展开实验的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活动,力求在实验过程中这些个实验班的教学正常运行,并能使这些班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及学业成绩上有新的突破。

2、起始阶段: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展开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操作方案、搜集相关资料,制定调查表,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确立研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及安排,展开实验,并做阶段性检测,做好记录。

3、实验实施阶段:写好案例,完成实验操作,并从实践中进行调整,补充有关内容。

4、中期阶段性检测及小结,汇总前期资料,以论文形式完成中期成果报告。

5、实验结果汇总上报:分析整理实验教学的各种材料,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照情况量化分析,总结讨论,评估细化,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总的分工情况如下:

1、课题的选定及确立研究及探索的总体设计与组织管理,由各备课组长老师负责;

2、第一阶段的整体构想及实施过程的管理各备课组长老师负责;

3、第二阶段的实验的实施与过程管理各备课组长老师负责;

4、第二阶段“数学活动课及实习作业”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由老师负责各备课组长;

5、第二阶段研究活动中实验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心理过程的分析及总结由各备课组长负责;

6、“数学活动课及实习作业”实验阶段的教学阶段性评价及总体评价研究由老师负责。各备课组长

7、第三阶段的总结性研究。总体性评价、汇总材料的组织整理由各备课组长负责,结题报告的撰写由全组成员负责,各备课组长由老师负责定稿上报。

总结

1、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每章结束后统一提供了部分素材,但从现有的资料看,数学活动课尚未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理论资料,系统性不强,操作难度大,因为在具体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有关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教法、具体案例少,在网络上较好的教学设计,课件及其它有助于教学的视频资料几乎没有,因而选择活动课做为课题研究的目标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通过课题研究,旨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

2、实践价值:开设教学活动课主要是为贯彻新课程理念,进行感情

教学,巩固所学的知识,每年的教学内容不一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素材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观,活动课素材对这一章知识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及问题都值得深思,况且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不是最佳也值得研究,这种活动课本身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编者与教者是在这些问题上难点存有分歧,编者所看好的内容可能存在实践中做不到,主要是学生达不到编者预期目的水平,实际上课本上编者所安排的素材,有很多学生操作起来都很困难,比如“包装盒的制作”“折叠与证明”等等;教师看好的素材专家不一定认可;另外授课方式及教学过程也值得探究,怎样组织这类活动课的教学,想用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也值得探究,怎样组织这类活动的教学,可能想用一种方法,由一而终,贯彻到底,应该是不可能的,因而是选择这一课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3、人员分析:我校现有数学教师共七人,已具备课题研究所具备的人数,这些教师中不乏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的很有名的教学能手,也不缺乏理论基础扎实,学识丰富的年轻教师,其中大部分人员具备大学本科历,所以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符合进行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学术基础能力,同时这些教师中大部分是长年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的专业教师,所以具有课题研究的专业能力,和必备的纪律素养。正因为长年工作中教育特别是初中教学的第一线,所以师生关系相对融恰,第一手资料非常丰富,因而为进行该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因此,具有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一切条件。

数学教研组2012年月

下载初中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课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课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根植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蕴藏于生活的角角落落。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将数学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方 案 总 结 陈波飞 2006年10月—2007年7月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问卷调查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问卷调查表 1.学习新内容前,你能主动预习课本吗?( ) A、每次都预习B、经常预习C、有时预习D、基本不预习2.对于新学的内容,你能很快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小课题研究计划 孟庆众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和......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天山六中 裴焕民 今年我校八年级数学组成员承担了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学生分层(2)教学目标分层(3)教学方法分层(4)辅导......

    初中数学学困生研究转化课题★

    初中数学学困生研究转化课题 紫荆学校数学教研组 一 、课题的界定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智力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