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问卷调查表

时间:2019-05-14 10:3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问卷调查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问卷调查表》。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问卷调查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问卷调查表

1.学习新内容前,你能主动预习课本吗?()A、每次都预习B、经常预习C、有时预习D、基本不预习2.对于新学的内容,你能很快把它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吗?()

A、都能 B、有时能 C、多数能 D、基本不能 3.你发现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多吗?()

A、多 B、不多 C、很少 D、基本没有

4.你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

A、每次都能 B、经常 C、极少 D、基本没有

5.当你外出旅游、购物、玩耍时,你是否留心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着解决?()

A.经常留意并思考 B.有时思考 C.很少留心观察 D.基本上没有观察

6.当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新学的内容有联系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A、很兴奋 B、不足为奇 C、有点高兴 D、无所谓

7.你喜欢以怎样的方式让同学了解你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

A、写数学日记 B、课后与同学们交流 C、课堂上一起分享 D、这三种都喜欢

8.当你利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你有何感受?()A、很高兴 B、有点高兴 C、无所谓

9.你对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什么看法?()

A、很有意义 B、有点意义 C、一点意义都没有 10.你喜欢写数学日记吗?()A、很喜欢写 B、有时喜欢写 C、不喜欢写 D、增加我们的负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问卷调查分析

课题组对六年级五个班和五年级六个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答题简要分析

1.学习新内容前,你能主动预习课本吗?

学生还没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虽然“经常预习”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但要达到“每次预习”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对于新学的内容,你能很快把它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吗?

学生回答“有时能”和“多数能”所占的比例较大,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意识。

3.你发现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多吗?

这一道题回答“多” 的学生相当多,说明学生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4.你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

回答“经常”的学生居多,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并能学以致用,希望带动其余的学生。

5.当你外出旅游、购物、玩耍时,你是否留心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着解决?

回答“有时思考”的居多,大部分学生能在生活中留意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但达到“经常留意并思考”还有一个过程,这许我们数学教师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6.当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新学的内容有联系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回答“很兴奋”的居多,这是学生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7.你喜欢以怎样的方式让同学了解你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

看来学生还是很喜欢“交流”、“分享”。“交流、分享”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更深层地理解知识。

8.当你利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你有何感受?

学生普遍感到“很高兴”。而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提高。

9.你对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有点意义”的居多,所以,为了让学生觉得“很有意义”。应该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项活动,并让学生觉得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把活动进行到底。在完成这项活动中教师除了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外,还扮演着支持与鼓励的角色,不断地给学生注入新的兴奋剂,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尝到成功的甜头,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10.你喜欢写数学日记吗?

“有时喜欢”的回答占优势,虽然前面回答对写数学日记不太积极,但学生还是知道写数学日记的好处,我们今后的工作要致力于带着孩子跨入数学领域,赋予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客观世界,体验生活,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解决问题,把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孩子的数学思维领域。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制定下一步的研究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2.关注数学资源,完善教材内容 3.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过程。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

方 案 总 结

陈波飞

2006年10月—2007年7月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在课堂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1、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答案是17只。

2、王奶奶家养了15只鸭子,8只公鸡,32只母鸡,王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的算式时15+8+32等等。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低、中年级开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对低、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我们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整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

2、对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要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的实践到生活中去,教师的前提就是要精心的设计课堂练习。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要能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4、对课堂上教师语言的研究。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教师在语言上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即教师是学生的” 翻译”。

在课堂上,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是:应该告诉学生各种数据的来源,背景,让学生知道各个数据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好的老师必须能把学科内容成功的”翻译”成学生的语言,用学生的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学习。

5、在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如何将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它们之间有什么作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例如:在学习分类后,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让大家分一分,在学习了小数后,组织学生进?quot;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乐于创新。

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大胆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实践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调查分析学生情况,制定课题方案和计划,(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课题研究的实施分三个阶段。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2003年9月-2004年7月)

(1)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转变本组成员意识,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的格局。

(2)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

(3)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

(4)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

(1)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2)认真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更有效的体现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3)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期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

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

(1)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

(2)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约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

(3)结合课题,精心设计二次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

(4)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最终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表达。

五、预期研究成果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低、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之路。

六、实验的成果形式:教案设计;教学模式课例;数学实贱活动;有关教学模式的论文;课题实验报告等。

2006年10月

以例导思 由例及类

――课题阶段性成果(1)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技能的训练、智能的培养,往往要通过例题教学来进行。为了完成好这些任务,我们在例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数学生活化就必须遵循以下两点:

1.以例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例题的思路和解法。2.由例及类。能解与例题同类或相关的题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例题教学设计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考虑:

一、温故引新,实现知识的迁移

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后面的例题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将有关的旧知优化组合,引导学生利用旧知探索新知。如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册“约分”的例题引入,就可以设计以下的一组训练题。1.什么叫互质数?举例说明。2.说出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约数,最大的公约数是几6/

10、8/

12、12/

18、30/60。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15/20=3/()=3/(),2/3=()/24,16/32=()/16=()/4=4/()=1/()。第1题是复习互质的概念,因为约分的目的就是要把可约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分数)。第2、3题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为掌握约分的根据和方法铺路搭桥。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旧知进行迁移类推,比较轻松地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而影响有意义学习和保持的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有三个,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清晰性)。

以上训练正是借助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变未知为可知,实现知识的迁移。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运用迁移规律时,要注意起固定作用的旧知和新知的可辨别性,为了防止负迁移的干扰,要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以免学生因新、旧知识的相近或相似而产生混淆。还要通过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来增强同化、扩展新的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清晰性。

二、指导分析,掌握解题的思路

在例题教学后,有时会听到学生说“听是听懂了,就是不会做”,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思考的过程,不重视教学生怎样思考。要改变上述情况,教师必须要从“解题者”和“主讲者”转变成“引导者”和“组织者”。如教学稍复杂的整数应用题(通用教材六年制第九册第38页例1),“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学生思考的难点主要是不易找到两个中间问题。在指导学生分析时除了要理清思维的程序,按照解题步骤解答外,还要着重抓以下两点:1.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深入理解题意。利用线段图形象直观的特点,启发学生看出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关系。2.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①从问题看:根据“剩下的要3天做完”和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可以看出,先要求出“剩下多少套”这个中间问题。②从条件看,根据“平均每天做75套”和“已经做了5天”可求出中间问题“已做的套数”,再用“计划做的660套”减去“已做的套数”,便可求出“剩下的套数”。于是沟通了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得出教材中的解题思路:“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先要求出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要求还要做多少套,先要求出已经做了多少套。”例题中的这一结语,其实是分析综合的结果,只有以例导思,让学生参与寻求解题途径的过程,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回顾深化,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总结出的“怎样解题”四个步骤中的第四步是回顾。他要求在检验后还要做到以下两点:①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这一结果吗?

②你能把这一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问题吗?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例题教学中常采用的变式深化。如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按比例分配例1:“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00平方米地里,播种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了多少平方米?”一位老师在让学生对例题解答检验后,又引导学生想出了两种解法:①归一法,240000÷(3+2)×2;②用方程解,设每份为x平方米,粮食作物3x工平方米,经济作物为2x工平方米,3x+2x-240000。从而沟通了归一问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按比例分配这四种问题之间的联系。接着为了把例题的解法进行推广,又将题目中的“播种面积的比是3:2”这个条件进行变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播种面积的关系改变成如下五种形式,①粮食作物是经济作物的3/2,②粮食作物比经济作物多1/2,③粮食作物是经济作物的3/2倍,④经济作物是粮食作物的2/3,⑤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少1/3。经过这种形变质不变的训练,不仅能深化对原例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产生由例及类、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每教一个例题都要变条件、变问题,一定要因人因题灵活处理,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相机渗透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

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要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教学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 二册正比例例

1、例2,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渗透函数思想。渗透时可采取如下的方法:1.充分利用例题中的表,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相对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弄清什么叫“相关联”的量。8.组织学生讨论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3.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每个表里的两种量不论怎样变化,两种量中上下相对应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是一定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再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正比例关系式:y/x=k(一定),渗透函数思想中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的相依关系。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实际上是由例及法、由例及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新视角和新举措。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增强渗透的意识,又要把握好尺度。做到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五、突出重点,处理要详略得当

数学教材的例题,大多数以题组形式出现,形成了一个个系列。如果我们能弄清例题之间的关系,明确例题的编排意图,就可以做到详略得当、取舍合理。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低、中年级开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

二、理论依据及实验假设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换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基于以上理论,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 研究的内容:

从课题确立到现在也已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而来的。

例如我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我就以学生最为熟悉的买卖问题并结合学校正在增订的校服来引入新授的内容,对于买东西学生是最熟悉不过了,所以一下子说了好几种买衣服的结算方法,但同时又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不论这样买花钱是一样的这样就得到了等式从而找到规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例在教加减法的速算法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例题:324—199,学生对于减去200的同时要加上1的算理,难以理解,我就在教室里创设这样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景:我当顾客学生当营业员,我带324元去买一盒199元的补品,我付给营业员200元(先用324减去200元),又找回1元(再加上1元),因此多减的1要加上。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提高了解题技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教学内容,体验生活实践。

2、对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每次考试结束让教师们感到痛心的就是概念题失分概率最高,追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某些概念的内涵不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概念的含义呢?我觉得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丰富的、现实的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构建新知,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概念才不会乏味,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有味、有价值,才会学得扎实。如对于长度单位中的米、厘米、分米,学生能理解,而千米的认识就困难些,从和米的关系只知道1千米=1000米,那它究竟有多长?学生心中还是模糊不清,作为教师的我就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告诉学生操场一圈有400米,1千米有二圈半,请学生跑一跑看要几分钟,然后请学生估测学校门口的水泥大道有多长,—250米,然后精确测量一下,这样有层次地展开对1千米这一概念的感知、体验,让学生在喜悦中积累了250米、500米、1千米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概念原来就是这样活生生、丰富多彩而与生活又是那么地联系紧密。

3、对家庭作业设计的研究。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要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的实践到生活中去,教师的前提就是要精心的设计课堂练习。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要能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例: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样物品的价格,再根据调查内容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现在开了很多的大买场,很多大买场实行会员制,商场里的产品有会员价和非会员价,有同学在乐购超市对几样物品进行了调查。

计算一下三种物品非会员价为4.50+2.95+8.80=16.25元,会员价为4.35+2.80+8.50=15.65元,比较一下会员价比非会员价便宜16.25-15.65=0.60元,看来如果经常到乐购超市买东西,办一张会员卡是比较省钱。做完这道题后有的同学甚至建议爸爸妈妈去办一张会员卡。

我觉得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运用于生活。从这个作业中看到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信息,利用已学的知识加以计算,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觉得教师设计的习题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尽量避免让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无意义的练习。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四 取得的成效和反思

我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写了《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的论文,在上完《面积与面积单位》后写了《让数学融进孩子们的生活》的案例,并编入校刊。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A 自己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实验推广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B 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C 数学生活实践课的开展要走向课堂外、走向社会,那么如何取得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以上是我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提高与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研究中我还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继续钻研,为这一课题的继续实施进一步努力。

2007年6 《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教学案例

情景说明:

复习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整理和复习则是对本节应用题知识的梳理、比较和概括。如果只让学生做—练—做,这样学生毫无兴趣同时也无法展开学生的思维。如按教材P56面所设计的复习题进行整理教学,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所设例题牛郎星、织女星的距离远离学生实际,学生倍感枯燥,那样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练习,孩子们的主动探究得不到体现。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引导学生从实践出发,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成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设计及思路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课:

新课程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环境。所以,本环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境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设计如下:同学们,国庆放假期间你同爸爸妈妈一起逛过街吗?我在假期中也逛过街,看见许多商店打出很多广告宣传语,老师带来了一个。请看:(课件显示)“好消息,国庆期间本店所有玩具一律七折出售!”

(课件)七折出售换种说法就是“现在售价按原价的7/10 出售。” 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课件继续显示小明购买遥控汽车的场景引入教学。

二、整理探讨: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生通过用生活中的事例创编应用题,整理探讨,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设计如下:

1、学生利用信息,编成一道应用题:某种玩具汽车现在一辆卖140元,现价按原价的7/10 出售。这种汽车原来一辆卖多少元?

列式:140÷ 7/10 =140 × 10/7 =200(元)

学生说思路:原价×7/10 =现价140元,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根据除法的意义,用除法列式。还有其它解法吗? X × 7/10 =140 学生说想法:因为原价的 7/10 是现价140元,设原价为X元,由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X × 7/10 =140

2、课件继续显示:这位店老板他只标出了“原价200元”,又能求出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成一道应用题吗? 原价200元,现价占原价的 7/10。现在一辆多少元? 学生列式并说理由:200 × 7/10 =140(元)

已知单位“1”原价200元,求200元的7/10 是多少,用乘法。

3、如果某种玩具汽车原来售价200元,现在售价140元,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 140 ÷ 200 = 7/10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

4、学生小组讨论,这三道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老师小结:这三道题都以原价为单位“1”,都是

原价 × 7/10 =现价。第一题已知单位“1”的7/10 是140,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方程或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用除法解答;第二题已知单位“1”,求单位“1”200元的7/10 是多少,由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计算;第三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三、知识反馈:

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乐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基本训练:

课件显示一段新闻摘要:世界耕地面积约有1600万平方千米,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而我国人口却约有13亿,中国人了不起,以这么少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 的人口。

学生从提供的新闻信息中提炼资料,组成以下两道应用题,同样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能说清思路?

①世界耕地面积约有1600万平方千米,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我国耕地面积约有多少万平方千米?

1600 =128(万平方千米)

②我国人口约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世界人口约有多少亿? = 65(亿)

说说由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2、发散训练:(课件出示线段图)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以下要求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②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共获金牌32枚,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告诉大家中国跳水队夺得6枚金牌,占中国所获金牌总数的,你能求出本届奥运会共产生了多少枚金牌吗?说说你的想法?

四、评价、总结:注意进行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

教学反思:

1、课的开始创设情境,以现实的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汇编成与课本P58类似的那三道分数应用题,然后解答、比较、分析、概括,这比单纯出示此三道例题再整理比较效果好得多。课中间的习题完全重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整理、分析、观察、联想,将获得的资料、数据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既达到了我们复习巩固的目的,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2、这节课试讲加上在市里比赛的那节,一共讲了六遍,遍遍都有新感觉。由于各班数学教师分析应用题思路的不同以及学生基础的不同,出现了很多会做不会说,理解题意但阐述不清,学生知识面不宽,无法将数学完全生活化或由资料发现数学之外的一些问题。

专家点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大胆处理教材、改革教材,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在这节策略开放、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的复习课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应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教学工作 总 结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师德表现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及党员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业余不从事有偿家教及第二职业。本学全勤。

二、教育教学情况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一年来,我在学校开了一次公开课.是老教师公开课,通过开公开课,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一年教龄公开课受到各位老师及领导的好评,。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7、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的语文教学工作能以上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突出五年级教材特点,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期初工作计划顺利开展。

课前,能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备好每一节课。课后布置作业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教学时,能尽量采用最好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找问题、思考课后题),坚持课前预习,并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课文时,大胆质疑,我充分鼓励,并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或全班争论,我当引导者,最后还由个别同学上来做总结。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排除学生作消极听客的现象,而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生的主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既符合了教改特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为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利用直观教具,如挂图、生字卡片、插图、幻灯片等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动手实践,如让学生预习生字后,拿生字卡片提问音、形、意,指导全班齐读,既锻炼了胆量,又训练了说话能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时能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四、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德育。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当然,五年级刚接触到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的难题,我在这两方面的训练力度还不够,有待于下学期的进一步努力,相信一定能使这两方面的水平有大的提高。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真正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

(2)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生活化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

(3)深入开展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3、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课研,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1-2篇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生活数学生活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数学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交流经验并指导教学工作。

(4)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

前阶段数学课题组加大了听推门课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师徒之间每期必须听3~5节以上,在听课之后要与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并及时汇总好课率。上课老师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通过这项活动使我校数学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随堂课的质量主要看以下三点:①学习任务是否合适;②学习过程中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③学生是否学会知识了,会用知识了。每个教师必须保证随堂课质量,每天都尽量做到无错误。[page]-->

4、前一阶段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①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转变了学习方式,发展了学习能力。要求:人人会讲一位数学家的故事;人人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人人会用数学知识说明一个生活现象,并能用数学模型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0%的学生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数学资料,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一项中国数学对国际数学发展产生影响的伟大成就;了解一个由于数学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例。

③形成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思想。

(2)教师方面

①磨炼了我校数学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②典型的生活数学生活教学模式课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5、四点认识:

(1)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2)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3)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

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4)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page]-->

三、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数学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现在有关数学生活化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探讨,进入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时期,如何运用课改理念,探讨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4、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5、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6、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7、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教师、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所有组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四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

执笔:程劲松 彭春林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06-2007年我们承担了县级课题《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与矫正》研究并结题。随着近两年的推广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师进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3、基于我校农远应用的条件

我校为农远模式二学校,2005年被评为县“优秀学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其实,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生活理论拓宽了教育的时空,形成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主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2)其他教育家、作家的“生活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营造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投入于生活,强调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优美作文。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有怎能学得好呢?”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活动内化理论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础生活经验基本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4)、新课程改革理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各门功课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四、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4 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低年级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 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捕捉时机,即兴写作——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

在生活中,永远会有新奇的事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每位学生自备课外练笔本,教师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不规定内容,不规定题目,自由写作,个性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们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让学生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

(5)利用电教,让习作插上翅膀——(作文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 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7、师生共同开展“大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9、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7 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4、因材施教原则。人与人之间不仅先天遗传有别,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要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目标分层、命题分解、教学分档、指导分类、评批分度、修改分次”,使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5、愉悦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愉快地教,学生才能愉快地学。教师要通过丰富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搜索和提炼写作素材,用富于感染力的教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艰苦的写作过程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体验教与学的美感和愉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6、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7、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七、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将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八、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织人员,分析教师、学生作文教学现状。(3)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中期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教学沙龙、教学竞赛等。

(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结题,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等)。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 负责人:

程劲松:男,39岁,校长,本科文学学士,高级教师,安徽省“乡村教师育人奖”获得者,东至县首届“教坛新秀”,池州市第三届骨干教师,池州市第二届小语会理事,负责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十余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全国一等奖1篇。

彭春林:男,42岁,副校长,农远管理员,本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市一等奖1篇。

成员:

何东升:男,49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1篇论文获县级奖。

黄福田:男,52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

十、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生活化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材料与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方式的有效转变。

4、用实绩展览等形式,邀请上级教育专家进行鉴定、验收。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莘县张寨镇苏村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层出不穷, 五星原理中的首要教学原理主要关注创设学习环境或规定学习结果,其中五项首要原理表明:(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眼下很多教学模式都认为,最有效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环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和学习者置于四个明显的学习阶段中。即:(1)激活已有经验;(2)展示知识技能;(3)应用知识技能;(4)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而这些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生活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不容乐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了无兴趣,被动学习”等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缺失生本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如何落实上述要求,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关注学生就成了需要我们着重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封闭,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差。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材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而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3)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将生活融入课程内容,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4)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构成了教育的四大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以至“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当今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准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所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研究,是一种教育行动的研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所谓生活化就是指“(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从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一是教学目标社会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发掘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即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活动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

案例: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与感悟。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案例研究,探索开发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模式,构建和形成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研究寻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式等,把学生生活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2、支撑性理论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 ”、“ 教学做合一 ” “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换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4)教学理论

(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 “ 数学” 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目标:

1、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型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的再改造,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之路。

四、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研究

所谓“数学问题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验中注意了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的体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感受过的,往往记得最牢。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简便算法“378+98=378+100-2”中,原来是加法,为何要减2呢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付整找零”的市场交易事实:“妈妈买上衣要378元,买一条裙子要98元,现在她—共要付多少元”让学生表演交易活动。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真正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了创新的意识。

2、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让学生学有所用。因此,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我们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能力。

例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器情况,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如有个小组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小纸条,让他们写上自己家中所有的电器,这样就比一个个去问高明得多。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都好了,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都不足为奇,很多家庭都已经有了电脑、数码相机、摄象机了,而且有的家庭拥有的数量还不止是一台。

(二)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们的身心投入在情景的一种状态。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往往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面,画面、实物等,从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是学生自觉兴奋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索新知活动之中。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意设计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空间,模拟的货架上、柜台里摆了水果、蔬菜等各种生活用品。请每个学生猜一猜:这一堆鸡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洗衣粉、盐估计又有多重呢?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购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称一称,弄个究竟。因此课堂气氛高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思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孩子们都能发现一年有12个月,其中又分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这堂课,教师把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重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己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是成正比的,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也越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剪、移、拼等活动,有的学生发现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根据两者关系,都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这种学习、体验的过程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在自主的体验中,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三)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如何将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主要形式有:找一找、练一练、做一做 等。

例如:在学习分类后,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让大家分一分,在学习了小数后,组织学生进行“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乐于创新。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大胆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

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顾及甚少,这种情境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学模式显然太陈旧了。近来大家都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知道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说土壤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我在教学中也作了尝试,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提出中心问题 师:请同学们选择,哪条线路最先到达塘头。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这样的导入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谈起,给学习创设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现实背景,从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参与意识,教学效果良好。

2、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模式

小学生都知道要学数学,而且要学好数学,但是,学了数学有什么用,怎么用?他就不知道了,认为那是将来上班工作以后的事。其实“学数学”与“用数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连乘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1)提供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课前都做了调查是吗?谁来说说,你们家一天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板书:0个、1个、2个„„ 与学生达成共识后选用2个,并板演: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

师:(出示图片:一座居民楼,有4个单元。)这是老师所住的居民楼,从这幅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座居民楼共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2)提出中心问题。

依据课前调查和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这座居民楼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从而得到一道完整的连乘应用题:一座楼房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这座楼所有家庭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和中心问题,本来是枯燥乏味的连乘应用题,变成一道乐于探索,兴趣浓厚的实际问题,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认知冲突,同时给了学生探索、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为的生活背景。这个行为与背景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又如〈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1)提供问题情境

据气象局统计,舟山市今年三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是11℃。据《舟山日报》报道,2005年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1岁。据统计,浙江省2005年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6平方米。师:像“平均气温11℃”、“平均寿命71岁”、“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都是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收入、平均年龄。)

(2)提出中心问题。

师;看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这节课我们接来研究平均数。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什么用?„„)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正如上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从生活中学生经常听到和看到的“平均气温”、“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引入,这样向学生提供了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接触平均数,对平均数有了初步认识,由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已激活,学生对平均数就不觉得陌生了,也能举出许多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这样的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数学理念。

3、尝试探究模式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告戒他的弟子们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其实模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简单的模仿,永远的模仿。简单模仿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时代呼唤着创新。

江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程序一致;不刻意要求一个学生的答案与其他学生一致;要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不是技巧和方法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壤。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的探究片段: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问卷调查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问卷调查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

    乡村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 实验工作报告近年来,本校教师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所改变,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数学生活化方......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研讨活动小结材料 兰西县临江镇中心校 我们学校于2011年11月20日申报了《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研究课题,我们深深知道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数学教......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新北区泰山小学语文课题组一、选题的背景: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同时,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剖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奚晓娟 立项时间:2012年2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现实背景: 《数......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