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效益研究总报告
《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效益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国际竞争、科学技术竞争、综合国力竞争非常激烈的一个世纪,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实施课程改革,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成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继续纵深推进,新、旧教育体制正在逐步过度,学生素质更待进一步提高,在这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素质不强,教学成绩呈下滑的趋势。
我校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研究队伍,教研教改气氛浓烈。全校拥有区级骨干教师5名,校级骨干教师25名。近年来,我校共有12篇相关论文、7件多媒体课件,在各级发表或获奖;我校在2011年实现了学校各功能室、教室之间的闭路调控,实现了“班班通”;我校还建成了校园网,搭建了学校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建起了功能完备、设施优良的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室,跨进了“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教育行列。
基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并结合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对时代要求,我校提出了《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效益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引领教师,面向学生,服务教学,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和造就具有高效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人才和劳动者。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1)研究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育工程中探索出送教下乡村的明确有效的办法和途径,为推广并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农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促使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的广泛应用。
(2)研究内容
通过送教下乡村办法的研究,主要完成:
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办法的研究; 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办法的研究; 促进农村中小学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办法的研究。(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①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农村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普遍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管好、用好这些设备和资源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②在信息技术中,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
③在信息技术我们认识到:有一些教师头脑中至今还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识,忽视对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4)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规范管理是保证
①要有积极务实的领导小组
信息技术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都在摸索中,确实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极强针对性的积极务实的领导班子,依靠集体的力量来研究解决前进中遇到的诸多困难。那么领导班子该怎样建设?我们认为要注重人才的合理运用,首先校长要作为组长以确保领导有力,此外还要选用分管教学的领导、技术骨干、业务经营等,并分担重要任务,以确保工作有力,同时应明确各自职责,夯实任务,以确保运转有力。
②确定“骨干带动领导,领导带动同志”的工作思路 要深入开展好这项工作,领导必须身先士卒,做好“领头羊”。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农村学校领导的信息技能并不能如愿!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确定”骨干带动领导,领导带动同志”的工作思路:即技术上由技术小组重点帮扶领导和业务精英,通过他们的带动、辐射全员,采取各种帮扶形式掀起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热潮;教学应用上由教研骨干重点指导领导和业务精英,再由他们带动和推动全员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和实践活动。而要贯彻执行这种工作思路,使之持续、健康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领导小组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且在平时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
③及时制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质量目标
依据上级领导的“宁把设备用坏,不把设备放坏”的应用指导精神,以及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领导小组应及时确定各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和质量目标,同时该目标逐年逐学期应有所提高,如:
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率必须达到90%以上 所有教师每周必须观看示范课例2节以上 教师用优质教育资源备课达总课时量的60%以上 每周各班组织学生收看教育类节目2节以上
每学期每位教师运用远教资源上2节以上研讨课或观摩课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组织、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工作的效益。
精心整理是前提
信息技术资源内容很多,一般认为信息技术的整理包含: ①资源的接受和下载:按照远程教育资源的播出时间准时开机接收下载资源;
②资源的筛选保存:根据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从下载的资源中选择有用的教学资源另外存放起来,供教师使用;
③资源的整理发布:管理员将筛选保存的资源整理以后,以文件或网页的形式提供给学校教师使用;
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配发的光盘较多,有的适用于课堂教学;有的适用于教师业务学习;有的适用于课堂辅导;有的适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有的是扩展知识。为了便于教师使用,将远程教育资源按用途分类整理;学校把各位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后总结的经验、心得体会归类整理、加工成为很好的远程教育资源;学校再投资自行购买一部分光盘充实远程教育资源,建立起我校自己的资源库,供师生学习研究之用。
合理应用是关键
①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培训
农村中小学由于地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并且很少有教师培训的机会,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与城区中小学教师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效果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远程教育设备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设备和资源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培训,对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建议学校开展教师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设备和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②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业务学习
示范课是资源中心精选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况录像,反映了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出门就可以观摩到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为了提高我校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水平,学校可以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如下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每月组织一次观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示范课,或者组织本校教师上研讨课,看完后及时组织教师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从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技巧等角度思考,从中领会课中蕴含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帮助教师获得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更好的完成学科的授课、教研任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教师自学
学校提出要求,并为教师业务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由教师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远程教育资源中除了示范课以外,还为教师们安排了教研论文、课程改革、信息技术等栏目,内容涉及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学科教学经验论文、新课标解读、课改教学案例等,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很有帮助
五、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开展课题前、中、后期的分析研究。
1、文献综述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综合成集文献综述资料,收集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开展专题研究,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3、问卷调查法:在实验前、中、后期分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4、观察法:通过观察,教师作好实验过程的课堂记录。
(二)主要操作措施
1.强化学习培训,引领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组织了“方案讨论”、“纲要解读”、“教材研习”等培训活动,重点在于理解课题研究的思路,形成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思想基础。
2.开展教学调研,明确研究重点。
课题初期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教师问卷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应变能力、实践指导等五个方面,3.组织各项活动,深化课题研究。
课堂观察活动,主题研讨活动。针对教学需要和教师发展需要,先后组织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回顾与反思研讨活动、信息技术“把握新教材构建有效课堂”主题研讨与交流活动,丰富了课题研究的成果。课题研究成果
(一)从四个层面定位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研制了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的实效是一个有准确内涵的概念,广义上讲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与创新等目标有效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实效有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现两个方面,外在的表现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内在表现则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意识等。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能等同于技术素养,其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际,可以将信息素养分解为四个可以操控的评价项目。
一是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学习情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包括学习注意力、情绪状态(兴趣与愿望)和参与学习的程度等。
二是学生的操作能力,体现出学科的基础性、技术性,涉及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等基本技术,重点考探学生有意义的操作(技术的价值)、有层次的操作(动手的机会)、有实效的操作(任务的完成)。
三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不能唯技术而技术,而应该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动手的同时强调动脑。因而,信息技术课堂还要考探有明确的学习思路,能进行丰富的语言交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载体,是想象的翅膀,是情感孕育和表达、智慧积累和传递赖以运行的根基),同时能够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
四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属于终身发展能力的范畴,重点考探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有自主探究意识与行为,能否借助各种支架与路径学习,包括借助技术支持与团队协作,能否进行自我评价等。
四个项目的评价标准较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与发展性,体现了信息素养的要义。整体而言,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要力争做到: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有兴趣、有激情,全面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时凸显个性,协作学习时又能融合互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获取、加工处理、管理、交流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归纳、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深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初步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终身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这里所说的“最大限度”其实也是一个概指,更为合适的说法可以是“尽可能的”。其反映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基于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认识,我们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评价标准》,此标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四个层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的核心是“学习表现”,评价等级均根据“学习表现”来确定,而“教学行为”是学习表现的合理推理,给教师提供一个导向性的教学建议。
第二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全面推广显得愈来愈重要。在实践中采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手段,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充分发挥。本文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简要的谈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肯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字:现代教育技术 农村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小学的语文教学手段也不断丰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必要的手段,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推广普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农村小学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这也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和农村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农村小学,农村小学的教师也开始参加电教培训,在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根据自己在农村小学的教学经验,来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以科学合理的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现在教育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现在教育技术对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占绝对优势。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思维比较灵活,以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为主,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自控能力弱。基于这些特点,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想方设法的将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直观、逼真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接受,同时也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都知道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一定被课文中的描写的壮观景象所吸引,同学们想不想去钱塘江看看呢?这节课,吴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然后给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到涨潮时的壮观景象,这是文字所达不到的效果,也更快的是学生融入了课堂,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因为缺乏兴趣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课堂上积极性不高。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课时,课堂上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积极性不高,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个别同学还昏昏欲睡的样子。我灵机一动,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百鸟朝凤》的音乐,顿时学生都精神百倍,我马上趁热打铁,提出问题:“同学们,从刚才的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来,听到了很多鸟的叫声。我又将音乐播放了一遍,并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并好好的想象音乐所表现得画面。通过这次,很多同学能感受到很多鸟在树上唱歌的热闹场面,从而将课文《鸟的天堂》很好的联系起来,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强化教学内容,是传统教学的补充和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教育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太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应用,还存在一些缺陷。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表现出来的顶多是文字和图片,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却使语文课堂变得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产生真实感,增强感染力。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从图像和声音中来体会种葫芦的人的想法,理解种葫芦人只关注结果,不善于发现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最后一个葫芦也没有得到。更加的易于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讲读《蟋蟀的住宅》的时候,由于很多同学并不认识蟋蟀,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找了大量的蟋蟀各种形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从蟋蟀的外形上首先透彻了解它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再展示蟋蟀的住宅的图片,更形象的分析蟋蟀的住宅的具体样子,从而让学生明白蟋蟀的住宅是用那么简单的挖掘工具来完成的,它真算得上是伟大的建筑了。让学生自己体会出蟋蟀的住宅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的修整、辛勤劳动换来的,我们应该学习这样的品质。也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靠的是长期的细致观察,给我们学习写作提供了方法借鉴。
另外,学生在读课文时,可以先听名家的范读,再跟读,然后再自己读,这样能够学习名家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更好地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低年级的学生通过一边看flash动画,一边跟读课文,可以大大的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快的理解课文,也能读的更有感情。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农村的孩子更全面的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
我们学校在长沙县双江镇,是长沙县最偏远的农村。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面打工,爷爷奶奶在家里照看。他们根本没有很多机会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孩子甚至到小学毕业了都没有离开过双江镇,外面的世界对于他来说是陌生的,只能借助课本上文字来了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本上表达的东西用图片、声音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会使他们更易接受。而且课本上能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更多与课文相关联的东西供学生了解,这不是一下子就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吗?当我们学习到课文《长城》时,学生读过课文之后,虽然大体上了解了长城,但是长城的雄伟气势却不是仅靠文字就能表现出来的。学生从来没有去过北京,更没有看到过长城,这时候,我将长城的宣传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看了之后对长城的印象更深刻了,通过直观的画面,更能充分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学完,《长城》之后,学生对长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想去亲眼去看看,更多的了解关于长城的知识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期待,我又找了很多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展示给同学们看。学完了长城,我们又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介绍了北京的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等著名的景观,让学生通过《长城》这一课,更多的了解了我国的首都北京,开阔了农村孩子的视野,也算是弥补了农村孩子没有机会走出去的遗憾吧!
三、现代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虽然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帮助,然而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但是广泛应用不等于滥用,如不切实际的滥用,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再好,它也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我们有些老师却在应用的过程中将其辅助作用无限放大,未免有些喧宾夺主。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往往会因为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忽略了传统的教学。做了PPT,就不习惯写板书了,有了电子课文朗读,flash课文朗读,就忽略了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我们利用大量的图片,音乐和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时,殊不知也把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强加在学生的身上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感悟的过程。这样看来,岂不是顾此失彼,弄巧成拙了。
总之,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滥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合理运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也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
第三篇: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题报告
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 江晓栋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通过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在教学上的普及应用,引发了一场教育技术的革命。作为一名当代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即对教具、学具、CAI课件、录像、投影等进行综合运用,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从现阶段的教育现状分析,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已经零星使用,但是群体氛围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应用到学校教学的工作尚处于起步或示范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在常规教学中的潜能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没有形成体系,传统手段、传统方法仍然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体现。
目前,国内外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领域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国发达地区几年前已做了一些探索。但各地各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同,教师运用 现代技术的能力不同;现代教育技术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一个因素,在其发展和运用中也必然会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跟同类学校比,近年来,我校虽然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运用了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是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存在“一刀切”、“一哄而上”的盲目性;一些教师热衷于追大求洋,滥用现代教学媒体,存在重“有”不重“用”,求“新”不求“实”的形式主义。正因为如此,我们从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力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多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技术与教育思想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题的界定
(1)教育技术:各种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另一种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发布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归纳这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从三方面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 ①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从最基本的黑板、粉笔、..文字教材、教具、投影仪、幻灯机、电视机、有线与无线扩音系统、视频展示台到多媒体计算机;闭路电视教学网络系统、计算机双向传输交互网络系统等都是教育技术的硬件组成部分。②教育技术又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组织的学习教材,这些学习教材应当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2 还必须符合认知规律,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这是教育技术的软件组成部分。③教育技术还是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诸如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及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等。这也是教育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包含教学手段的硬件、软件和方法组成的系统是完整的教育技术的概念。换句话说,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
(2)现代教育技术: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方面。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即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3)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定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活动。本课题中特指农村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
(4)运用研究:即本课题着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兼顾一些新理论的学习。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在世界上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 3 中的应用。美国早就提出:“在2002年前,所有小学、中学、图书馆、学院和大学全部接入全国的学习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网上学习等等,都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城市中、小学中开展起来了。
在中国农村初中,目前对相关理论、运用的研究还较少,虽有一些尝试性的思路和研究课,但还未形成一整套可利用的方案和模式。因此,本课题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并在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互动的开展上进行突破。
三、理论依据 1.系统科学理论
所谓系统科学即是控制论、信息论及系统论的统称,又称“三论”,它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是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上、联系上、结构的功能上,精确地考察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获得最优处理的一种方法。从系统科学角度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系统,现代教学手段是其中一要素,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和强化这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实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教学过程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加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控制论是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被控系统),它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两部分,教师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与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以此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信息论研究问题是用联系的、转化的观点来研究整个系统运动的过程,我们在信息论的启示下来研究教学过程,教师不但要考虑怎样使信息易为学生接受,还要考虑学生怎样接受信息,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节教学活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现代教育媒体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规定时间内可以比传统媒体承载更多的信息,可以将传统媒体不易表述清楚的信息表 4 述得清晰、明确,可以优化信息储存形态,使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可以拓宽信息传输通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
2.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指出,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也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反馈机制循环进行。在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教育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在教学这个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体传输教学信息的双向或多向动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传播主体;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教学的信息来源渠道。因此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双方活动的设计,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加以调整与控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3、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根据“刺激—反应”理论,单调的刺激,易使大脑疲劳、思维困乏;而多方面的刺激、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则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感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大脑的不同功能区交替活动,产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多感官参与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们学习同一份材料,如采用口授方式,让学生只是听(纯听觉),3小时后能记住60%,如果让学生只是看(纯视觉),3小时后能记住7O%;如果听觉、视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O%、7O%。多媒体教学注重现代视听媒体的充分合理应用,强调教师依托直观图像讲解,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①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②结合新课改的理念,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帮助;
③农村初中教师要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通过教育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改革学科的教学过程;
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内容
①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硬件体系。
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选择和编写相关教学材料,形成学校特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体系。
③主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形成鲜明的方法体系(包括资源库、课堂运用、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
3.重点
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工具,利用课堂教学及网络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此项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效随机调整、修正及补充,力求随着研究的深入,使行为和效果达到最佳相关状态。同时,我们将辅以文献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法等方式进行操作,突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实现与各课程的有效整合,以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确保研究的实效性。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该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实践,创造出一种在新课程理念下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课堂教学操作样式,构筑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实践间的桥梁,帮助老师走出理念耳熟能详,实践盲目无助的迷茫,努力攀升教师教学技能,做到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功夫用在课外,本领显在课内。
2、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在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或成长)服务的同时,还要为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该课题的研究努力追求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将课堂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很好的信息能力,努力使理念变为现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建构通道。
3、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该课题研究力求在实践中引领教师实施“三大转向”(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由以书本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全面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在反复探索实践中,从具体案例的剖析中,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习网络的促进者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从而形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操作样式,创生动态开放,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从操作层面上,丰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用理论”。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预期研究三年,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落实课题,完善细则(2012年5月~2012年12月)1.添置实验所必备的硬件设备和配套的软件资料。
2.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3.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落实课题研究计划。
4.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二阶段:课题实施,积累材料(2013年1月~2014年12月)1.开展实验课教学
①实验组以备课组为单位,查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②资源交流,梳理概括。
③二次备课、磨课,形成实施方案。2.整理案例,反思得与失,总结经验。3.形成最终教学方案,送学校资料库备档。
4.每学期举行电教优质课、教案设计、电教教材制作和电教论文评选,并收集资料。
5.开设教学论坛,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思考。6.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分阶段小结。第三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015年1月~2015年12月)1.参加课题结题研讨会。
2.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3.汇总教学课例、案例、论文等。
4、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八、预期成果
1.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及优秀课例,课题总结时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建成课题研究成果资源库。
九、课题研究的保证
1.组织保证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成剑峰,全面管理本课题的管理工作。副组长:江晓栋,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负责师资培训,负责课题组各成员的协调工作。课题核心组成员有:冯兆飞、丁春新、王菊芳、张小珍、冒春建、方明、王萍、张华。这些成员都曾经参与过南通市级课题的研究,他们是各自学科的教学骨干和研究骨干,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在“十一五”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成员均参与本课题的运用研究,并要有阶段性成果。
2.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课题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对事不对人,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
3.资源保证
既要有网络资源的保证,更要购买和订阅相关书籍资料。4.资金保证
学校将筹拨专款15万元用于该课题的研究。
2012-9-26
第四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本文就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具体实践,谈谈信息技术教育对小学数学学科的作用和优势,帮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计算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常常如吸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他们喜爱的事
物与情境。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相遇问题》一课中,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1.屏幕上首
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2.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3.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网络环境下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1)首先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交通标志、呼啦圈等),问学生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然后点击鼠标,每个图形变成大小不同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2)然后屏幕展示圆形成过程的动画:一只小狗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狗叫着,绕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小狗跑动的轨迹,展示出一条封闭曲线,也就是圆,这样直观展示出圆的形成过程,过目难忘,初步建立了圆的概念。(3)电脑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学生尝试画图,通过手眼脑各种感官的参与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4)电脑动态展示圆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使抽像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概念,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给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教学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的思考,教学效率将会极大的提高。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营造更具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才能为农村现代化教育做出贡献。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
各位领导老师晚上好!
很荣幸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的运用,在探讨前我先引用这次培训中张光清主任的一句话这也算是对我们老师的一个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不再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或一门技术,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那么什么事现代教育技术(见课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不就是指在多媒体教室用课件上课,它还包括多个方面,如上网浏览、查询、下载、储存打印资料、聊天探讨教学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中,首先我就将新时代教师工作方式和以前教学方式做一个比较。
1、、网络时代教师工作方式新特点(见PPT)
2、课件的作用
而课件是我们直接向学生呈现的工具,首先我们了解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是个什么作用呢?(见PPT)对课件的要求就是简单(举例前面的美女)不能课件的能力超过了老师的魅力。不然学生只顾看课件都没注意听老师讲的内容了,就会出现有的老师感觉到的多媒体教室上课没在教室上课效果的好。
3、如何制作课件
1、做课件的软件
2、制作课件
一、做幻灯片
二、改变底板颜色
三、做幻灯片
三、做简单的动作(出现顺序、填空等)
总结:其实课件不是越复杂越好看就好,主要是实用
下节课
1、课件上课比教室上课的好处
2、如何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
3、制作课件的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