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时间:2019-05-15 14:2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第一篇: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灵台县梁原中心小学丰国武

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好学;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数学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我们在发扬农村学生数学学习优点的同时,要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自主思维上、合作探究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大的提高。

一、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做无用功,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2)出示例1: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5)交流汇报;(6)总结归纳公式;(7)鼓励学生将公式运用在生活中。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的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二、让课堂教学实效化。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在农村学校里,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上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

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生情绪,而且会使教师逐渐失去信心。

2.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按部就班,如舞台演出一样,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决不允许节外生枝,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安排好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3.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教学理念,更要求老师要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小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变“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与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方兴未艾。作为工作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更要不断地尝试与努力,不断地总结与改进,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工作开创一方生机勃勃的新天地。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新课程背景下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从广东怀集县诗洞镇十年课改期间小学作文教改调查问卷谈起

自新千年开始,牵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经过十年来(2001至2010年)的不断试验、创新与积累,作为语文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城市学校的作文教学,比实施课改前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指导方法与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文教学质量呈现出了如日中天之势。与此同时,身处边远农村的小学也在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地探索着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那么,历经十年的改革,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如何?之中还存在哪些制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今后将朝着哪些方向进行改革?本文试图在调查问卷、深入课堂听课笔录、参考文献的研究等基础上,对本镇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状况进行了解,从中认识制约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对策依据,为本镇、本县农村小学今后作文教改提供参考。一、一份针对诗洞镇十年(2001至2010年)课改小学作文教改情况展开的调查问卷

诗洞镇十年(2001至2010年)课改小学作文教改情况调查问卷

所在学校: 任教班级: 性别: 年龄:

第一题、选择

1、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新理念你了解多少()

A、一般 B、比较了解 C、完全了解 D、几乎没有(1)选择一般的有153人,占总人数的40%。(2)选择比较了解的有142人,占总人数的37%。(3)选择相当大的有74人,占总人数19%。(4)选择几乎没有的有11人,占总人数3%。

2、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实验,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你认为收获如何?()

A、一般 B、比较大 C、几乎没有 D、相当大(1)选择一般的有165人,占总人数的43%。(2)选择比较大的有123人,占总人数的32%。(3)选择相当大的有83人,占总人数22%。(4)选择几乎没有的有9人,占总人数2%。

3、你了解作文教学理念的途径:()

A、参加课改专题知识培训(国家、省、市、县、镇、校内的培训)B、自学 C、几乎无了解的途径

(1)选择参加课改专题知识培训(国家、省、市、县、镇、校内的培训)的有278人,占总人数的73%。(2)选择自学的有97人,占总人数的26%。(3)选择几乎无了解的机会有5人,占总人数1%。

4、你参加过哪个级别的作文教学专题知识培训()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县级 E、镇级 F、校级(1)选择国家级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1%。(2)选择省级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4%。(3)选择市级的有32人,占总人数8%。(4)选择县级的有169人,占总人数44%。(5)选择镇级的有128人,占总人数34%。(6)选择校级的有36人,占总人数10%。第二题、问答

1、在你看来,新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最大转变是:

(1)同时回答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较大改变的有227人,占总人数的59.7%。

(2)回答基本没有转变的有153人,占总人数的40.2%。

2、经过十年课改,你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还有哪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1)认为转变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作文兴趣,树立学习作文自信心方面最需改进的有213人,占总人数的56%。

(2)认为学校领导支持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力度,为语文教师提高实际技能及理论培训方面最需改进的有,83人,占总人数的22%。

(3)认为小学生学习作文空间及环境创设与必须扩大小学生阅读量等方面最需改进的有84人,占总人数的22.1%。

上面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80份,问卷答案是笔者总结所有问卷得出的结论。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经过十年的改革,已初显其进步的生命力,但也不容过于乐观,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制约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二、制约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部分的教师作文教学意识依然淡薄,对理念了解少

从问卷中的第一题第1小题和第二题第2小题可以看到:对作文教学理论不甚了解,教学意识淡薄,甚至漠然的教师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从问卷中的第一题第3、4两题可以发现,主要在于教师平时缺乏参加培训的机会或个别学校领导对教师参与课改支持力度不够重视。使得这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基本停留在“以前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向学生传授或观摩到的课怎么教也怎么呈现给学生”的层面上,缺乏作文经验、知识能力、方法。在教学中爱理不理,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

笔者曾亲自在某农村小学听课,记下了这样一节课堂实录:昨天,老师观摩了一节作文课,写一种水果。大家看看我手中的桔子,它的形状、颜色、味道怎样的?认真观察,想想,然后介绍(学生观察后做介绍,接着老师指导方法)。你们介绍得很好,老师也把写法教给了你们,下面请大家以“桔子”为题目写作文。(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万人同语,成了复制品。)

这是有实效性的作文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与听课者交流时,上课教师的回答是:平时很少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有关作文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对理念理解不够,学校领导支持改革力度不足,所以平时上的作文课只能套用一些从别人那里移植来的模式„„。对于这些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2、为应试而教作文,过份信赖课本,唯教材是从的现象依然 存在

请看笔者下乡听课摘取的课堂实录:“这个单元要求大家写一份决心书,所谓决心书就是指„„,写决心书时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好了,请大家根据要求与刚才的讲解进行作文。”

当听完这节课,笔者向部分学生了解教师以往是选取什么内容进行作文教学时,学生的回答都是书本上每个单元规定的作文。而当笔者问及教师为何不灵活性的选取最适合学生习作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的回答是:“不这样进行教学,如何应付平时的考试。”从中反映出“为应试而教作文,过份信赖课本,唯教材是从”的作文教学心理,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作文学习空间狭窄

课堂实录:这个单元要求大家写一次春游活动,作文时大家要写清楚春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春游中看到的景色,还要注意„„,下面,大家写吧。(老师一讲完,一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你根本没组织过我们去春游,叫我们怎样写啊?这不是为难我们吗?)

本课堂实录中,学生的问话其实一点也不为奇,他压根就没参加过什么春游,所以叫他们写没有经历过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无疑水中捞月,就算勉强为之,写出来的东西也索然无味。

难怪有学者就曾批评指出,当今山区课堂教学“三个唯一”现象严重存在,即“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所。”狭窄的学习空间,导致了学生作文材料 的匮乏,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正如前面提到的课堂实录。

4、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少

调查访谈中,22.1%的教师认为,必须扩大当前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他们普遍认为,边远山区农村的小学生除了个别条件好的书包里有那么几本作文选外,大都是仅有可怜巴巴的课本,更别说学校有图书室了。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量的阅读,知识词汇贫乏,缺乏语感,导致了作文时出现想写但无从表达或辞不达意的现象。过少的阅读成为了制约作文能力提高的瓶颈。

5、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及信心的树立,依然是当前改革任务之一 从调查问卷中认为提高学生学习作文兴趣,树立学习作文自信心方面最需改进的教师所占人数及前面几节课堂实录中,都反映出一个普遍问题:当前山区学生对作文兴趣不够高,信心不足。而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本,学生谈何树信心,谈何写好作文。

三、改革当前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1、着力在“转变学校领导与教师观念、意识”上下功夫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行动要靠意识推动。只有树立“作文教学重要,作文改革任重道远,作文教学改革逼在眉睫”的紧逼意识,从学校领导到教师才会有行动上的根本转变。学校领导才会产生“带头进行课改与全力支持教师进行作文研究,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培训学习机会”的观念。教师才会提高学习研究的热情,才会安心投入改革作文教学的洪流中,才会树立新的适合课改要求的作文教学理念,从而打破作文课堂上“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的观念,解放课堂上 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把学生当作作文知识容器灌输的做法,才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使作文课堂呈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2、着力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上下功夫

(1)、打破束缚,营造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变作文为学生心理需要

“创意作文教学”最早倡导者之一的美国著名语文教师科维斯认为,教师应该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视写作为平常的事情,在他看来,写作就是把话说清楚,学生想到什么就应该表达出来,甚至可以描述他今天放的屁有多响亮。①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平时作文对学生的束缚,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变作文为学生心理需要,除有选择性地要求学生完成书本的部分习作外,可以坚持要求学生写“心灵日记”,打破平时作文内容、时间、长短的束缚,支持他们写想说又苦于没机会说或不好意思当面与同学、陌生人说的话,真实地表达自我。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可以排除学生心理的障碍与作文的压力,使他们每天都得到合理的宣泄。在毫无束缚的作文环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积累素材和抒写感受的习惯,有效地解决了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习作时自然会乐在其中,写出的习作自然情真意切。

(2)、运用“迁移”规律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专家、语文特级教师袁浩一次听说班上有几位同学放学后常到河边钓鱼,对钓鱼充满兴趣的情况后,并没有批评这几位爱 钓鱼的学生,而是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当了解到钓鱼的河不会出现安全隐患时,他灵机一动决定把他们钓鱼兴趣迁移到作文中来。引导他们说:“你们谁能告诉我用什么材料钓鱼最好?鱼看到饵时有哪些动作?通过钓鱼你懂得了什么?”他叫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钓一次,钓的时候认真看与想,向全班同学介绍。作文课上,钓鱼的同学争着介绍,最后,还要求他们把这一切写下来,向全班同学朗读。由于材料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情真意切。一石激起千重浪,放学后,很多的学生都去钓鱼,写钓鱼了。没几天,《喂鸡》、《放牛》、《养狗》„„一篇篇充满童心与情感的作文写了出来。②

袁老师的做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学生并非天生不会习作,学生的兴趣是完全可以激发的,关键是看作为教师的我们引导是否到位,是否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关键点,是否会把学生对一种事物的兴趣迁移到另一种事物上来。因此,我们可以模仿袁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做任何事或见到任何物时要留心观察,要带着问题思考,然后把观察到的和思考到的说出来,写下来,以此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迁移”的规律,让学生写相同题材的习作。如在学生学习了《桂林山水》、《林海》等写景类文章后,可以启发他们把这些写法迁移到写近在眼前的家乡山水;又如在学习了写动物类文章后,可以引导他们把写法迁移到写家里的狗、家里养的猪、鸡等,这些身边随手可及的景、事、人、物,学生自然会感兴趣,越写越爱写,越写越进步。

3、着力在“多途径扩大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词汇,培养语感”上下功夫

调查中发现,与城市的小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可谓捉襟见肘。很多的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除镇上的中心小学有图书馆外,其余的面上边远村小几乎缺乏阅读资源。这些山区村小学生平时的阅读材料只能是可怜巴巴的课本或有关练习册,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学生书包里或许购置有几本《优秀作文选》等书籍。由于学生平时缺乏一定量的阅读,使得他们作文时知识词汇贫乏,想写但无从表达或辞不达意,从而丧失了作文的信心。

金波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阅读教育必然会培养起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必然会促进主流阅读趋势的形成,必然会让孩子从阅读中感悟到写作的方法。”③金波先生一语中的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成功都证明,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学生绝对写不出好作文,除非是天才。

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发掘阅读资源。如以前在村小教学时,我在班中发动成立了图书角,动员班中凡是有课外书的同学都把自己的课外书捐出来摆放到图书角中,让大家互相传阅,我还把自费订阅的《小学生创新作文》、《优秀作文选》、《简妙作文》与学校订阅的《肇庆教育》报、广东《源流》杂志、《西江日报》、《南方日报》等充实到班级图书角中,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并且每周设立2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使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词汇得到了丰富,语感得到了形成,并 逐步学到了别人习作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习作起来得心应手多了。

4、着力在“打破课堂局限性拓展作文空间”上下功夫 山区作文教学课堂出现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的心理有一个“怕”字,他们害怕组织学生外出采风的途中发生安全事故,领导责怪。其实,在经过有计划性的组织后,这种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假如仅因为“怕”就束缚了学生作文的空间,要学生闭门造车,这是山区作文教学的一大悲剧。马克思说:“自由是创设的前提。”鸟笼式的课堂教学绝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山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对于山区农村孩子而言,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生活的山村乡野。山区教师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计划地带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接触大自然。与花草树木为友,与青山绿水为朋,自由地向宇宙发问,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那么,学生就可避免捉襟见肘之窘与搜肠刮肚之苦,自然就能品尝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乐趣。

5、着力在“树立学生作文自信心”上下功夫(1)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树立对作文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存在着强烈的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心理树立学生作文自信心。如每次批改完作文,只要是有所进步的同学(哪怕是一个后进生在一个词语搭配上的小小进步),我都会腾出机会让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的好句、好短朗读 给全班同学听。我还会不定期在校园里为他们举办作文展览,让全校师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的成功。此外,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有关习作大赛并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获取发表习作的机会。近年来,先后有学生的习作获奖与发表在省、市、县有关教育杂志报刊。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对作文的爱更浓厚了,信心一天天饱满起来,作文能力也一天天地提高了。

(2)批改过程中发挥情感作用,树立学生习作信心

在批改时,要坚决杜绝只打分数或以一“阅”了之的批改方式,要运用艺术性的热情洋溢式评语,变说教为谈心。譬如:“写得详细了,为你的进步鼓掌,加油!”、“努力吧!期待你下一次的成功。”、“这是一个好句子,好段,细细品读吧”等,又如:有位学生在“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中写道,自小没了父亲,由于姐妹多,妈妈整天起早摸黑打散工,连陪他们聊心事的时间都没有,真恨妈妈。批改后,我写道: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要学会理解母亲,母亲一个人担起整个家,好不容易啊。学着去与母亲沟通吧!慢慢地你就会理解她的苦衷了,你会发现她原来是那么伟大。廖廖数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之后,该学生在作文时更认真,更投入了。

(六)着力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上下功夫 贾岛因“推敲”冲撞韩愈而进行切磋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便是“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的最好明证。大文豪的文章尚且修改,小学生的习作更不用说了。《语 文课程标准》将修改纳入学生的习作实践。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④

在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时,我们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不能拔高要求,要各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对待。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学习修改句子中是否有错别字,简短词语搭配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等;中年级则要求他们除修改错别字与搭配正确与否外,还要求他们学习修改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准确与否;到了高年级,则着重培养他们句子通顺与否,行款正确与否,段中标点符号根据需要用得正确与否等。在修改的方法运用上,低年级可以运用教师亲自指导修改、同桌与同桌间根据要求互改等;中高年级则运用同桌与同桌间、小组合作、教师专门指导修改等方式进行。实践证明,日久天长、持续训练,学生在学会了修改方法的同时,习作的能力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习作的信心也会增强,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他们修改能力的同时,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一举两得。

路子千千万,改革无穷期,又一轮的课程改革牵起并进行中。作为一名山区语文教师,研究如何改革并提高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重担在肩。让我们为着让边远农村学校的课改之花如城市学校课改之花一样灿然开放并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① 广东教育,《域外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 周小蓬,2008.9;

② 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 ③ 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青少年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青少年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还称不上体育强国。全世界因为NBA出了象乔丹和科比这样的人,而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了什么叫篮球。而在中国因为有了姚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喜欢上了篮球,很多的青少年学生都梦想着有一天能象姚明一样通过篮球来成就自己的梦想。然而在中国现行的篮球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传统的教条式的做法,极大地影响了篮球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中国的篮球要想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基层的基础训练,而扎实有效地开展科学的教学训练才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关键,那么就必须对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变革,本文结合新的体育课程理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青少年篮球教学改革

思考

探索

众所周知,篮球教学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对篮球知识技能有组织活动的学习和传授来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通过教学与训练掌握篮球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并以此作为一种健身手段和特长爱好来进行终身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实践中,由于教育思想,传统观念,体育课程结构等方面的原因,篮球教学过于重视技术技能,而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倾向于传授和注入式的教学。教学形式大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很被动地机械地模仿性学习。而学校的篮球场地大都是成人的篮球场地和篮架,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本无法体验篮球运动的快乐和成功,而这样的条件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篮球的兴趣,其结果是很多有天赋的篮球少年被扼杀在荫芽之中。

一、传统篮球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篮球教学主要是以学会和锻炼为目标,即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和锻炼身体为主要目标,主要方法是机械地强化和重复动作,增加运动负荷和枯燥地练习来学习和掌握技巧。而新课程理念强调会学和乐学,即老师要帮助学生思考性的学习、主动、愉快地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要有探究意识,并应加强相互交流、理解和评价,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传统的篮球教学大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感受和变化,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来构建,教学流程按“滑步—熟悉 球性—传接球—运球—上篮—教学比赛”的过程来进行,总体上体现了“基本技术—应用—比赛”的教学过程。教师在从滑步到徒手投篮进行教学时,学生虽然知道这是在学习篮球,但手中无球,眼中无篮,既无同伴又无对手,既无规则,又无比赛,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无味,他们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很准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过于成人化。如果时间紧,场地紧,通常是还没打上比赛,训练就结束了。因此,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虽然学习了篮球,但实践能力却很差,更难以培养他们的篮球素养和意识。

可见,传统的篮球教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掌握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取形式各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改变枯燥单调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篮球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首先,新课标强调和注重构建体育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提出了一个大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细化,如“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动作”,“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等。至于哪些动作,教师可自主选择和决定。与先前的大纲相比,老师的选择性更强了。

其次,在新课程体系中改变了以往以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做法,只构建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目标体系。教师可自主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给教师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技能大有裨益。

第三,一直以来,篮球教学过分强调技能的教学,追求技术细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兴趣。新课标提出: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动作技术的细节。但不是说就不要技术教学了。而是要求教师把技能技术的教学与学生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技术。在体育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特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技能技术的学习,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这一手段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从而也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三、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篮球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

策略一,完善和改进篮球运动设施

在小学,很多地方的篮球场地都是标准的成人设施,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面对高高的篮框是望尘莫及更不要说去体验篮球运动的成功与快乐了。个人认为改变现有的正式篮球设施,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新的设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有梦想的孩子来参与这项运动。

1、降低篮框篮架高度

球篮的高度是3.05米,教学中可把球篮降到合适的高度,年龄越小,高度越矮。通过练习,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象NBA的选手一样去体验“扣篮”的感觉。学生会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技能与身体和心理发展协调一致,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容易达到。

2、扩大球篮的内径

标准篮框的内径是45cm,如能把球篮的内径扩大到60cm或更大,那会大大增加学生投篮的命中率,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和愉悦感,也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大球变小球

小学生本来应使用5号篮球,可现在很多学生都在使用成人篮球。球体又重又大,而学生的手又小又轻,根本玩不转篮球,上个篮就非常吃力,半天投不进一个篮,甚至连篮框都挨不到,也无法去体验运动的快乐。如果把篮球变得更小更轻,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

4、增加更多的简易篮架

很多学校的学生有两三千人,喜欢打球的同学也不少,但篮架却只有一两副,很多学生挤在一个场地上练习,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如学校能利用一些空地或在石壁上做一些简易的篮架,或找厂家定做一些适合学生练习的移动简易篮架,可以极大的缓解这种情况。策略二:采用灵活多变的篮球竞赛规则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的规则不变,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自行修改和完善竞赛规则,使规则不必太成人化,也使学生能更充分地享受到篮球游戏带来的快乐。

1、每人触球“制”法

在教学比赛中,常有一些队员由于个性或受“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为了炫耀自己的球技,或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缺乏组织和配合意识,一味地“单干”。这严重挫伤了绝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容易造成极大地“内耗”,也完全背离了篮球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这一特征。因此,在比赛中若采用“每人触球制”,即进攻一方队员在进攻时,除快攻以外,同队的其他队员每人至少触球一次,才能完成进攻,否则投中无效,判为违例,由对方掷球。这种规则,能充分调动每个球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战术素养。

2、助攻加分法

在教学比赛中,为了鼓励学生多传球或为别人创造更好的进攻机会,减少学生个人的“单打独斗”。如学生通过助攻别人来完成进攻的,投中一球可得3分,这种方式也会激发起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队员之间的团结与配合,使学生能理解到篮球运动的内涵与特征。

3、“假动作”加分法

即在比赛中,如学生在进攻时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合理科学地运用技术,让学生多用“脑子”打球,减少一些“蛮干”或直接的身体对抗,如学生通过使用一些假动作来晃开对方的防守而得分的,打中一球算3分,这样做会有更多的学生去合理使用自己的身体或科学地运用技术,把篮球运动变成“勇者和智者的运动”。

4、“前场板”加分法

在比赛中,为了调动学生抢篮板的积极性,如进攻方在进攻后,又抢到前场板而投中得分的算3分。这样做,防守一方的必须做到先挡人后抢球,而保护好篮板,也能更好地掌握好抢篮板的技巧,否则他们便会多失1分。而进攻一方会积极地拼抢前场篮板,这样他们的机会和得分会更多。

5、“让分”比赛法

“让分”法就是当两队实力明显不均时,先让弱队得一定的分数,而强队从0开始,最后以最终比分定胜负的一种方法。让分的多少,视两队的实力而定,灵活处理。这种方法会让比赛变得较为公平合理,弱队会拼命保住得分优势,而 4 强队会奋起直追,双方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无论谁获胜,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成功防守”加分法

此方法特点在于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防守中来。即在防守教学比赛中,进攻投中一球不记分,但防守成功却可以得2分,比赛结束后,双方防守累积分高的一方为胜队的一种比赛方法。有些队员在比赛中只注重进攻不注重防守,此方法可调动学生防守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篮球运动防守成功一次让对方减少得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以此来引导学生重视防守。

四、新课程理念下篮球教材的构建与设想

构建青少年篮球教材,我们以往更多地是参考和借鉴专业的成人篮球教材,但这是远远不够地,我们应摒弃传统教材中机械化,竟技化和成人化的内容多开发一些游戏化,趣味化,儿童化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确认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教学目标要进行认真地研究、理解和分析,然后再选择一些适用的科学的篮球运动素材。如哪些素材更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尽量避免一些过去专业化或成人化的因素。

第二,就是要对传统的教材进行加工和补充。如我们要加强篮球教材的文化性,强调篮球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如中国篮球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现状分析,发展水平,各人钦事等与文化紧密联系的知识,省略掉复杂的技、战术等。让学生知道篮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如姚明就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东方人的礼仪,人们看到姚明就能联想到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度。如果我们从理性方面对教材进行加工,就要适当强化篮球中的原理部分,如各主要技术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掌握技术的规律,特点,特此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场篮球运动各个技术不是单一存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如在比赛中,必须要会传球,会运球,会投篮,会防守,会抢篮板,必须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才能完成比赛,更好地参与其中,否则便无法体验篮球运动的快乐,在组成教材时可加入一些游戏化的内容。如传球的“逗罗汉”,“多人圆圈传球”等。运球的各种不同方式运球,“直线、曲线、绕障碍、圆圈,运球的相互掏球等,投篮采用“大篮框”、“矮篮框”和简易的“自制篮框”等等。

五、小结与思考

总之,新的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的“课标”中,课程与教学的指向由原来的技术技能的掌握到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篮球的一些技术技能,而是要把篮球作为让学生更好发展的一个载体和平台,更充分地发挥篮球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要会“教”还要让学生好“学”。评价篮球教学的标准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技术,而是要看篮球的教学给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

第四篇: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文罗中心小学 林妹

在新程实验中,广大教师能不能走向自觉,与新课程共生成,共发展,既关系到每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新课程的平台上进一步提高,更关系到课改实验能否取得成功。这些依赖于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促成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小学学校分散、教师的数量多,学校设施条件和教师教学水平差距大,因此,对小学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将是目前与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县、市级教研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有专家提出,教师的理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倡导的理论”,这种理论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表达出来,它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理论知识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它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而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它更多地受文化与习惯的影响。这两类知识之间并非总是一致的,有时,教师“所采用的理论”与其“所倡导的理论”常常两样而不自知。为此,探索和实践符合课程改革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在新课程实验中,“把倡导的理论”主动地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先进的教育行为的新课程培训模式显得十分重要。在实践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培训模式较为有效。

1、以发展为目标的自主式培训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主动引领新课程,新课程呼唤“教师专业化”。所谓教师专业化,从静态的角度说,是指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有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经济地位。从动态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制度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在新课程培训中总结了前几年教师队伍建设和名优教师培养的成功做法,在促进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创设专业自主、专业对话的氛围,提高教师专业伦理水平,使每位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更佳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求教师面对新课程,自己设计成长目标,制订发展计划,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提出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开展读一本教育理论书、写一万字的学习笔记、设计一节课、上一节研究课、写一个教学案例与分析、参与一个有关新课程的课题研究的“六个一”活动。学校与教研部门为教师提供资料、信息等服务,培养有个性、教学有风格的教师,让每位教师与新课程同发展、与学生共成长。

2、以课堂为阵地的研讨式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开展“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新教法”系列活动,开展小学生学习方式现状调研活动,举行以了解教师课堂行为为重点的“听课周”活动。从听课、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只是浮于表面,较大一部分教师并不是不想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先进的教育行动,而是缺乏转化的能力,即“非不会也,是不能也”。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培训,除了必要的课程、课程改革理论的通识培训外,对广大教师来说,懂得如何教,远比教什么更重要。在新课程、新教材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已发生了重大更新的情况下,立足课堂、研究课堂,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将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我们采用的是“学、写、说、上、评、”的有机结合。

3、学理论。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结合看一些课程专家的文章,学习先行学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围绕教材内容,学习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明确本学段教学的要求。写教学设计

在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与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一节课的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人人参与写教案,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重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资源准备、教师的教学行为预设、学生学习方式预设、课堂氛围的创设、教学效果的预定等方面进行设计,把理论落实到教学设计方案中去。

4、说课。

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说给同行听。说课时,教师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更要说出怎样让学生学,学生会怎么学。说课可以是上课前说,也可放在上课后说。上课前的说课主要说:(1)我是怎样备课的?(2)是怎样预设教学过程的?(3)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会有哪些困难,我打算怎样解决?(4)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起点在哪里?(5)我对预期的学生达标度已有多少把握?上课后的说课可说:(1)备课中哪些环节的设计感到最满意,还有哪些疏漏;(2)教学设计与上课进程是否吻合;(3)课堂中哪些环节的教学最成功;(4)对某些突发事件处理得怎样;(5)学生的预期达标度与实际有否差距,原因何在?(6)我对本节课的整体感觉,如何使教学更完善?

5、上课。

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上汇报课、比较课、研究课、观摩课。在设计教案、说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培训、研究的重点,派代表上课。如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法多样化”?分别选择“20以内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上研究课。上课者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过程安排、教学方法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使听课者在了解上课者意图的基础上,学习上课者的经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领悟新教材教学的要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上课者在上课过程中能发现设计与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提高把握新材教学的重点与目标。评课。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等有关理论,对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对本节课的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析。通过评课,使听课与上课的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听课者与上课者的交流、研讨,对新教材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每位参与教师的教学实能力。以课例为载体的案例式培训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作为第一线的多数教师,除需理念更新以外,亟需增丰富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案例知识。我们在培训时,采用以课例为载体的培训形式,并把此形式作为新课程实施后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进行推广。案例与分析。

由教师自己提供几个教学案例或选择几节典型性的录像课,对照课标要求,分析研究。如围绕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问题设计、小组活动的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角色作用的发挥等进行分析讨论。提高教师实际运用新课程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例与点评。

一般采取上“系列研究课”的形式,即同一内容上3~4节研究课,由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全程指导。第一次上课是根据施教者自己的认识,设计教案、上课。上课后专家点评,其他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施教者吸收了众人的意见,特别是在专家的点拨后,修改设计方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再上课。然后,集中研讨,施教者自己谈认识、听课者提意见、专家作评析。在两次上课两次讨论的基础上,由原施教老师或参与全程活动的其他老师,再上一节研究课。上课后,广泛听取意见与建议,整理出课例与评析材料,作为今后校本培训的教材。在此基础上,还可由教师再上相同内容的观摩课,展示研讨活动的成果。这样的一次次扎实有效的,以每位教师作为研究者,以课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课例与点评活动,能有效提高教师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诊断与改进。

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来听课、请人用录像、录音将自己上的课录下来,对这些课进行诊断,找出缺陷、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这种形式是找差、不说优,旨在寻求解决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策略。或收集本校本地教师平时的课,作为研究的课例,让参与培训的教师以旁观者的身分来“会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这样的“诊断”对自己教学中的疑难困惑有所认识,从而能从中更好地吸收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反思中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以对话为手段的交互式培训

交谈与对话对于沟通信息和情感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同行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需要进行专业的交谈与对话,对话中使自己的思想产生碰撞,在碰撞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体验、领悟,古人早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体会。

开展以对话为手段的交互式教师培训,为教师交流创设一种良好氛围,这种培训使人人参与,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每个教师在贡献自己经验的同时,也在分享其他教师的的成功。与专家对话。

聘请有关课改及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直接与一线教师对话,为教师释疑解惑,通过和专家直接接触交流,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明确了课改的方向。教学沙龙。

收集教师们在学习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就一个或几个问题畅谈想法。这种培训形式比较自由,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参与率高。给培训者与组织之间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使教师的不同意见可以相互交锋,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生成新的知识。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一般每次围绕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问题,参加论坛的教师事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好准备,然后集中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论坛重在过程,不追求统一的答案,在参与论坛的过程中,让每位老师自己体会与领悟,参加活动的人,都会有新的认识与所得。热点聚集。

这种培训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由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实验教等参加,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如家长、社会、教师、学生对新课程的方向,评价改革后师生的心态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以利及时了解课程改革的动向,明确阶段性重点与方向。专题研讨。

根据课程改革的进程与交流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流,与解决一些有关新课程实施中共性问题的研讨活动。如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新课程阶段性情况介绍等。这种培训有利于命使课程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及时推广,对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寻求对策,使之得到及时的解决,保证课改顺利推进。以反思为途径的开放式培训

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经验进行回忆、思考、评价的过程,它既是对原有经验的总结,又是做出新计划和开展新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目的。反思能促进自我教育,在反思使教师学会科研,通过反思能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这种培训,时间上可以每时每刻、空间上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形式上不拘一格,目标上可以开放,这样的培训多以个体为主的“体悟式”的培训。教学活动前的反思。

改革备课,注重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创新性。根据教学内容,思考怎么落实、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预测学生学习会遇到什么困难与问题,当遇到这些问题时,教师应采取哪些策略;选用什么手段、采取何种途径比较好;如何检测、评价教与学的成效等,这种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智慧与技能的发展。教学中的反思。

(1)学生的学习起点在何处,怎样较好地引入新知识?

(2)学生学习某一部分知识时产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学习障碍,如何处理较好?(3)质疑问难时,对某个问题,师生、生生之间产生争论与分歧时,怎么处理?(4)小组合作学习时,确定合适的活动时间的依据是什么?

(5)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不能按预设时间完成任务,如何调整原有的设计?

(6)学生在讨论某一问题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但如果继续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难以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如何有效调控? 教学后的反思。

这是一节课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包括体现的教育观念,教师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及原因等进行理性的反思与分析。如:(1)教学中的预设与实践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如期完成?为什么?(2)当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时,课堂气氛沉闷,原因及调控策略。(3)小组活动时,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学习研究,应该如何处理?

(4)课堂中出现了哪些使自己感到欣喜的“亮点”?这个“亮点”是怎样产生的?(5)如果要再上这节课,我会怎样上?

反思还可在独立学习活动中,在听专家报告中,在参加教学论坛活动中,在平时外出听课活动后,在批改学生作业后,在同事中就某一个问题交流后等进行,形式可撰写写课后回顾、案例与分析、反思日记。也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即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某一个问题,通过观察、访谈、测试、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手段,分析产生原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办法,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总之,小学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探索多层次、全方位、全员式的培训,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探索符合小学实际、高效的培训组织形式,如开展校本培训、采取校际联动、创建网络培训平台,开创教研工作的新格局等,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去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教育发展研究,2003,(3)<2>吴志宏·把教育专业自主权回归教师,教育发展研究,2002,(9)<3>袁贵仁·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努力开创“十五”期间教师教育工作新局面

<4>王 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3 <5>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上传: 张永广

更新时间:2012-6-20 6:47:54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所在的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我们的老师一味的追求分数,数学课变成了教师的课堂,教师一便便不厌其烦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一道接一道的做练习题,直到全部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为止,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方面的教育。因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一、教案成摆设,教学随意大。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想上好课,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很难奏效的。但目前在农村小学却有相当多的老师的教案是抄自网上,其作用只是应付检查。因而少有顾及本班学生实际,随着多媒体的介入,小黑板用的少,以至练习题多是临时书写,有时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干等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例题和习题,致使课内容量少,时间流失多,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因课前缺乏设计、推敲,课堂上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不少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问学生“长加宽是什么?”学生不明白老时目的是要导出半周长,而摸不着头脑,所答不对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准备, 特别是要学习《课标》,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备课时要做到“三要”,“四有”.“即要单元备课,要超前备课,要课后备课.“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

二、教材没吃透,教学效果差。

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够,缺乏进修学习的迫切性,即使参加一些进修,又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教研活动中他们一般注意具体方法形式的多,谈教学观念变革的少.因此,他们认为更新教学观念是”虚“的和”软“的,教学中仅满足于下功夫”磨“,强调”见多识广“地练,致使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尚保持”教者面面俱到地讲,学生消极被动地听“的格式.如:在”圆周率“这一内容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后,手里拿着一个圆的教具问:”同学们,教师手上拿的东西的形状是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与圆有关的另一新内容,就是“圆的周长计算”(板书课题).在解释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这一概念后,这位教师接着说:“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曾经对这个问题做了反复研究,并首先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还多一点.后来又经过其他科学家们研究和电子计算机的精确计算,证实了祖冲之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不变的常数就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圆周率和π)接着这位教师就用三个直径不同的圆的教具在米尺上分别做滚动的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将各次实验的结果作相应计算,验证圆周率的近似值.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和自己计算,开始的怀疑变为了确信,顿悟,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最后教师自然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计划的练习.以上教学,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由此所达到的教学水平来看,是属于典型的理解水平教学.如果仅从掌握知识本身来衡量,可以说已达到了教学目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圆周长公式的推出较自然,学生对公式的来由比较清楚,记忆效果也较好,还向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要求.可以说不仅使学生能掌握较系统的知识,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记忆,记忆也能比较持久,举一反三的能力也较强.但若用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精神来分析其教学实质,不难看出:由于教师仅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教材来进一步掌握知识,所以学生对教材是否真正理解就成了这一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演示,板书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是达不到新课标,教材的要求的.三、主次未分清,教学无重点。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指一节课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以及时间分配,它必须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以及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而确立.所以说,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反映.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常出现复式安排的方式,使课堂内活动紧凑,促使学生全方位活动,大脑呈亢奋状态,多角度思考.在时间的分配上,需充分利用最佳时域,使学生受到最佳信息效果.但目前农村小学中尚有部分教师不论上什么课,也不论教什么内容,一律采用“先讲后练”.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习惯于内容少,方式单,“接龙式”的教学环节,往往是一个环节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不善于交替,渗透,复式安排.这样教学,低效环节多,时间不能经济利用,往往导致一节课的内容一课时上不完的后果.这除了与学生基础原因有关外,与这种“慢三步”,单线“接龙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有关系.四、角式未到位,训练不深入。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的逐步确立,“一讲到底”的课堂结构虽有所改观,但还普遍存在着只研究教法,很少或甚至不研究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有些教师虽然提出了一些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也能组织开展一些有价值的学生探究,交流活动,但教师却不能从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出发,提供给学生充裕思考,活动的时间,致使一些活动仅流于形式.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还受“有些学生我连讲几遍都不会,要是不讲他们又怎么可能懂呢 ”认识的影响,课堂上讲风太甚,致使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减少了,思维活动的频率降低了.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能力”的现象还较严重,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提炼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思路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技能的操作过程,却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师讲解”和“计算结果”上,忽视学生利用旧知,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这实是教学上的严重失误.例: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首先要从两道得数相等的加法式子得出等式,然后利用一组等式(包括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进行推理,得出加法交换律.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而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压缩了以上过程,简单地让学生观察一下,便急忙开出结语,接着让学生朗读几遍,然后就忙做题目.这样教学,以识记代替理解,忽视了思维中最重要的抽象,概括过程.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密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提供“含熵信息”(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被称为“含熵信息”).因为学生的学习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那么充斥课堂的便是“饱和信息”,学生在思维上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五、方式单一化,自主参与差。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近年来虽越来越爱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看,情况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上,教师虽注意学习活动的设计,但往往由于活动目标不明,只限于一些纯操作的活动.案例1:教学8的组成.师:请同学们在桌上先摆8个小圆片,然后跟着老师将小圆片分一分.8 可以分成1和几 8可分成2和几 …….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切忌模糊.以上教学案例,由于教师引得过细,统得过死,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将学具搬来搬去,而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分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则茫然不知,这种心中无目标的活动,比起不开展活动来并无太大差异.(2)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只从知识内容的需要出发,而没有考虑采用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方式进行.案例2: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看一看,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1800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不仅是指外显的实物性操作,同时应伴随着内隐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心理观念等活动的发生.事实上,操作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的实践活动和理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操作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充满启迪性和探索性的.案例2向我们揭示的问题是:由于教师疏于指导,把一个本来充满神秘感和探究性的话题,一下子就兜了“底儿”,而这样学生所维持的活动操作实际上已回落到“如何用量角器去量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大小以及如何将量得的三个数相加,并求出它的和”这样一个浅层次的活动上去了,这种流于形式的操作,显然不是教材的要求.(3)活动的目的简单,狭隘,局限于一种知识的习得活动,而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3:教学320-98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大家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生1:可以这样算:320-100-2.生2:应该是这样算:320-100+2 师:到底是“减2”还是“加2”,请大家再讨论一下,并说出理由.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在“难点”处开展了讨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对“难点”进行理解的过程,并发挥了同学之间的互补作用,有利于知识的习得.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思维特点,没有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习得,形成生活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数学知识往往是生活内容的提炼,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生活中往往有大量的“原型”.对于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的小学生,单就题论题,往往学生即使“会”了,也不可能准确地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以上教学,教师如能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商品购买过程中的'找零'”情境:“老师带320元钱到新华书店,买了标价98元的一套书,老师给售货员100,现在老师还有多少钱 ”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皮亚杰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真谛:“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六、缺乏有效性,学生获益少。

“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学习就是信息传输的过程.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就是学生有效信息的平均输入量与教师教学信息量等值.而一个完善的信息传输过程,就是从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消化,最后到信息的反馈,信息的评价与信息的调控,环环相扣,步步衔接,一环不缺.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保证信息过程的完善和畅通,突出表现有三:(1)教师的讲解多,学生对信息思维的加工不够,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过程.(2)学生从“懂”到“会”之间缺乏信息消化的结构程序,往往是在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刻,不清晰的状态下,就模模糊糊地进入“应用”这一环节,所以作业,练习的效果和质量不理想.(3)信息的反馈不充分,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刻性和针对性,仅流于形式,学生获益很浅.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61页“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有位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打开教材,收集例题中的信息,并着重让学生数一数两排花片各有多少个,然后教师提问:“哪一种花片多 ”,“多多少个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说:“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就只要把大的数减去小的数,算式是13-8=5”.并又讲解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做”的道理;最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进行巩固.从表面看,以上教学流程体现了由感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应用的规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对教材缺乏钻研,对学生缺乏研究,既没有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始组织相关的比长短,比高矮等游戏活动,激活学生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活动经验,也没有根据教材要求将教学重点放到引导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探索“怎样列式计算”上,更没有引导学生个体把例题呈现的信息,书上的图形与算式三者结合起来好好作一番回味,咀嚼.由于新课教学过程勿忙,简单,学生缺乏探索,交流活动,所以学生对新内容的思维,加工和消化,领悟不够.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又不能提供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仅是师生间的对答案活动,使得学生练习信息的反馈全面性和真实性不够.总之,这节课在新知学习阶段,学生练习阶段都没有保证信息传输过程的完善,而不完善的信息传输过程是不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过程,自觉掌握新知并正确应用的.故必须切实改进.七、缺少灵活性,学生兴趣无。

教学方法是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或联系方式,是影响教学流程,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小学仍有相当一部分“辛苦加汗水”教师,他们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对教材的研读,揣摩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所以教学中缺乏个人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常用变相的“注入式”教法,抄教案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地跟着人家走,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教法脱离学法,语境脱离心境,形象脱离表象,感知脱离感情”的局面.其结果是教师教得死,教而微效;学生学得苦,学而微果,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如: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有位教师先出示题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小数的大小变化”.然后采用同一手法,逐一出示0.004米,0.04米,0.4米,要求学生一一答出它们分别是多少毫米.同一方式,同一问题已使学生产生厌倦.下面又由上而下比较,也采用同样方法,让学生一一说出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向右移动两位,向右移动三位的结果.在引导由下而上的比较时,同样袭用了上述手法,指名三位学生分了三次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向左移动两位,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这样活动方式不作变化,进度不作变化,思维跨度不作变化的简单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学方法要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学校条件,灵活,科学地选择.并坚持教师为主导,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着重考虑如何紧扣教学重,难点,有效地组织开展学生的实践,探索,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技能,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这实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八、盲目训练多,有量却无质。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标(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潜移默化地感受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促使学生思维,人格和身心的发展;通过练习,也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至今还把“课内损失课外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在练习的设计上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恰当地处理好练习的“量”和“质”的关系.从“量”上看,数量安排不恰当,普遍较多,陷入多多益善的困境,学生没有练习兴趣.从“质”上看,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编排练习的意图,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教材的相关习题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穿插,该口练的不口练,该笔练的不笔练,该边讲边练的不练,巩固新知的练习又不去及时练,错失契机,降低了教材对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要求.2.对“多练”含义认识模糊.只考虑练习数量多,不让学生练习机会多.练习题的选择缺乏代表性,不能保证练在关键处,针对重点处,突破难点处.3.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普遍存在着跨度大,违反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原则,加之练习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对后进生的及时点拨,循循善诱.这样形多实不多的练习,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度,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特别是差生的课业负担.4.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注意学生会不会,而很少注意,了解学生想不想,做不做;只注意学生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很少注意学生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注意书面的解题练习,不注意学生的操作练习.这样的练习是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5.练习过程优化不够,课堂练习普遍采用“练一题,讲一题,总结一题”的形式,费时太多,学生练习进度快的等练习进度慢的,你等我,我等你,白白消耗时间.有时课堂上也存在几个学生包揽课堂练习的现象.要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练习设计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拾阶而上,同时在选择练习方法时,还应注意到教学内容,目标,课型等因素。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如何才能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以下是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一、认真学习课标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从中央教育台和湖北教育网台上接收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丰富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四边形》时,利用从中央教育台接收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教材中的主题图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哪些是自己已经认识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自己不认识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再用幻灯片展示四边形的物品,提问: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1:黑板面、课桌面,学生2:课本面、文具盒面,学生3:电视机面、大门面、伸缩门……,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一评价一一倾听一一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们桌子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2:1个都不够,还放几个?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的半个,是1/2个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学生4:每个盘子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个]。此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分苹果中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暑假里,我读了黄爱华老师的专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我对黄爱华老师做一下简介:

黄爱华老师,1966年生,特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协作组正式成员。

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两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多次在全国数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示范课。在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参与编写少儿读物15册约80多万字,编著教学用书80多万字。他的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特色。他在《小学数学教师》、《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广东教育》、《江苏教育》、《河北教育》、《浙江教育》、《云南教育》等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荣获上海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举办的全国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两次获全国小学数上发表教学论文百余篇,学尝试教学理论研究论文评审一等奖。先后多次代表深圳市和广东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大赛等活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而且也征服了听课的专家和学者。黄爱华老师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看黄爱华老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看他的教学设计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近年来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际,这是黄爱华老师教学艺术的一个特色。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读了黄爱华老师著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读了这本专著的心得:

1.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

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教师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黄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4.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

例如,“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有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仅从教学过程这个方面分析一下黄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的启迪:黄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深深地影响着我。教学生先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我坚信我在教学中要向黄老师学习,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

黄老师对教学的钻研,对孩子的爱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从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学到了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观点,也不断促使着我激励着我锤炼精湛的课堂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精彩的教学舞台。黄老师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永恒目标:畅神境界的追求。即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育智慧的追求”。其中最令我深思的几句话是:1,让人把话说完吧!(倾听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倾听的方式表现出教育的质,尊重,信任,虚心。倾听中迸出教师的智慧<倾听的核心是思考>)2,求异蕴藏着创新,蕴藏着灵性,而这灵性就是思维创新的火花。3,课堂上的精彩,源于上课之前的精心。4,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此外,黄老师提出了“智慧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满天星辰,没有谁注定满腹经纶,妙趣横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教育的智慧,不断创造教育的智慧,用智慧成就教育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黄老师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黄老师的课堂犹如师生间对话式的真诚交流。孩子们想说,敢说,而黄老师也给足了孩子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哪怕说错,他也耐心地倾听,甚至爽朗地对答错的同学笑,在笑声中传递给孩子不用拘束的暗示,再巧妙地指引,让孩子听得心服口服。黄老师的评价语虽然没激情却充满了真诚,让人得到真实的激励和有用的指导。正是黄老师的“平淡中见神奇”让我们领略了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这种创新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老师们说:“听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听黄老师的课,确实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学生们说:“我们最爱上黄老师的课。”

恩师邱学华鼓励黄老师:课堂趣、活、实,路子是对的。

还有专家评价黄老师的课说: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令人陶醉。课堂过程不是预设生成,而是互动生成,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听了黄老师的课后评价说:“师生精彩”、“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体现到位”、“特级教师实至名归”。

教学艺术是教学规律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师思想、业务、文化、人格、能力和方法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作为教师一生所追求的艺术。

下载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一时期,是初中生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生理和心......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新......

    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

    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农村中职“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贵州省罗甸中等职业学校王中学 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城市职业教育,无论在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区位优势或是信息资源上都与城......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22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 颍上县杨湖镇中心小学 张玉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成......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豹岭小学:刘凡友新课程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特点对应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探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探 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的课程改革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小学体育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赋予学生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与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