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基本理念的更新,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理念下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点?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新理念下的体育具有以下特征:健康第一、充满快乐、体现民主、强调开放、全面参与、课堂和谐、贵在创新。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健康第一。
1、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
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还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新课程十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体育课中,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充满快乐。
1、充分运动的快乐。
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机体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全身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经过呼吸和汗液加速排出,各个器官和肢体都得到活动,左右脑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后全身爽快、舒畅的感觉,同时达到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独特魅力。
2、充分学习的快乐。
人天生存在着发展需求,在认知方面,就是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在体育课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体验,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在同一内容的教学中要体会出动作的难度、熟练度和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技能提高的快乐。
3、充分交流的快乐。
学生大多喜欢与人交流,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交流是受一定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方便得多了,接力、拔河、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都少不了学生的合作,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应通过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使思想与思想交流,行为与行为的影响。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体现民主。
1、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畅通,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思想火花的迸发。
2、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不能追求整齐划一,体育课要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也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多想想,学生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做,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成为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
3、关注学生差异。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教学中我们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胜,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否则,学生就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强调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样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选择了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方法也应当相应地进行改革。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活动中学习锻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也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体育课上我们应发挥教师、小组和学生的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评价确定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五、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全面参与。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采用的是前苏联“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统一口令,学生统一练习的方式组织教学。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只认准一种目标、一种结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1、思维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首先是思维的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潜能、个性就不能得以显现。
(1)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育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外在表现的、结合思维活动参与的、带有一定心理体验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2)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讨论是要求人人参与,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2、情感参与。
体育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发展的过程,学生接受、参与体育活动不等同于思维上、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活动真意,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一个的教学高潮。
(1)情知交融。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感知,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教育性因数进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认识,加深情绪体验,更好地领悟知识、技能所蕴涵的深层意味。
(2)清理交融。教师对学生加以理性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参与欲望,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进行空洞的说教,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以趣激情。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通过有趣的导入,巧妙的组织,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3、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行为参与最主要的表现是:
(1)自主学练。传统的教学理论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容器,重视的是老师怎么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很少论及,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承受者,教师应在遵循“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要求的同时给学生留以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序列,自主选择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索和实际。教师在其中只是加以点拨、引导,不横加干涉,从而使课堂达成教与学的和谐,主客观的统一。
(2)编排与表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具有成就感、表现欲、上进心,老师要善于合理调节课堂教学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体操、韵律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中,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就要让学生自己组合编排成套动作,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六、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课堂和谐。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作为围绕在学生周围的客观存在,它是学生主体性学习和体验的重要物质和精神空间,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件。
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作用用于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而感染学生的情绪。但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是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如布置一个整洁、优美的教学环境,能给人以一种安全舒适感,愉悦学生的情绪;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
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育己”来实现,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教师是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的。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生“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而这种感情只有在和蔼、平等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1)尊重学生。传统的教育观主张“师道尊严”,教师指挥一切,控制一切,学生只能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要消除师生间这条无形的鸿沟,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尊重、赏识、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
(2)沟通感情。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积极的反应;不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消极反应。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为,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地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己、是朋友、是伙伴,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控制情绪。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上的偶发和突发事件作出冷静地处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七、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贵在创新。
课堂教学创新,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成份提出来的。传统的学科教学理论和方法,有的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即使用现代教育观去审视它依然有实用价值,我们就必须去利用它、去发展它。有的传统经验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到今天已不适用了,就必须去改造它、完善它。有时传统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应该提倡的就必须扬弃。对于传统中的许多优秀成分,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认为推翻过去的一切,重新构建新的序列就是改革。这种思想是不明智的,势必造成课堂教学混乱。课堂教学结构永远是一个动态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从运动技能形成可以切入,从心理调适也可以切入,从人际交往也可以切入,从任何一点都可以切入,而且都不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过于强调“序”,就容易使教学方法模式化、程序化。不维“序”,则意味着课堂结果安排善于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独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教师从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人的发展。创新必须充分体现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效果上。
课程改革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的新尝试,将前人长期总结出来的十分宝贵的资源进行反思、创造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突破,也会有新的困惑,关键是对优秀的传统资源能作出理性判断,明智选择,否则将造成课改实验思维混乱。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我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
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新理念心得体会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心得体会[模版]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心得体会
广厚乡中心学校
冯雪冰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心得体会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3.小组合作的优势。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
摘 要: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导致高专学前专业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培养的幼师人才难以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过去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潜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方案》指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真实的、开放的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四、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见下图)
五、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见下图)
六、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见图一)
“多级”理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二)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Z].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2]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6).[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4]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J].山东教育科研,2000(7/8).[5]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