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承德县职教中心史国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体现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提高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职业学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学模式没有特色,基本搬用普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跳出学科教学思维的框架,教学仍然采用普教惯用的从基本概念、原理入手,在讲解完系统知识后,进入实践、实习阶段。(2)职业教育教学和课程特色不突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教学分段排列,各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3)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变化。(4)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大部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5)职业教育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比较严重,选修科目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深化的改革,保证职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的要求。
1、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
职业教育的课程追求的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构建全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国家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规范为依据,形成“工种(岗位)”课程体系标准,把职业资格标准和规范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
2、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体系
中等职业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应确立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以基本素质模块、专业通用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岗位核心能力模块进行培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将各个能力点综合形成职业能力。基本素质模块是培养学生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态度,树立质量、健康、安全的理念。专业通用能力模块是依据专业的教学标准,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是根据企业和岗位的要求,确立岗位培养目标和能力,以任务驱动为主导,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是依据实习实训课程,以行动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1)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对接。文化课教学内容应以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如语文教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学生需求,开发校本教材,可以采用模块化选修课程。幼儿教育专业开设普通话模块、讲故事模块、书法模块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演讲与口才、文学影视欣赏、对客专业服务用语、礼貌礼节等模块;机械制造专业让学生写一个螺栓的制作过程、使用说明书等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课需求决定,树立基础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理念。
(2)实现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的对接。调整专业课时间的分配,把专业理论与实习实训课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有的专业甚至调整为1﹕2,增加实习实训时间,增加在企业的实习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需求的对接。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就业岗位,满足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根据企业岗位的任务需求,制定培养目标,选择课程项目和内容,这样增强了教与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要创办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就业率,那么在教学方法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行为导向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
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
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其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介绍三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在教学中,针对如何处理顾客投诉这一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到酒店参加顶岗实习后以自己所经历的事为案例进行探讨,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主体,转变为这次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组织者。引导每个学生分别叙述自己经历的投诉案例,以及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由教师提出问题:你为什么原因被顾客投诉?被投诉时你的心情和态度如何?你处理投诉的结果顾客满意吗?比较这些处理方式,哪些案例处理较好?哪些处理欠妥?为什么?并由其他同学一起来讨论评价。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从中达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2、角色扮演法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理不同的问题。行为导向中的角色扮演法,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去确认角色,学会了解角色,进入角色,圆满完成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乃至适应今后的变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学习酒店服务技能迎宾领位、点菜推销、示酒服务、值台服务等,刚开始接触这些项目时,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腼腆,很难找到角色的心理,从而进入不了角色。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模拟实训室的仿真条件下,将学生分组,分别轮流扮演服务员和顾客,去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在服务程序、服务态度、服务语言及服务技巧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提高。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餐饮服务实习实训教学中,我们可以四步开展项目教学:(1)确定项目:由教师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根据酒店工作需要设计项目任务,如中餐服务、西餐服务、旅游团队接待等,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原则,设计出实施步骤,准备大量的资料、素材,写出指导方案,确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围绕本项目开展学习交流活动。(2)制定计划:将学生分组,由各
组同学在经过精心准备和讨论后,按照计划书的格式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学生在计划书中阐述自己的设计目标,进行方案论证,明确预期目标和执行时间,策划实施项目的步骤,并进行人员分工安排。这一环节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学生往往重视服务环节的操作,而忽略服务前的准备工作和服务后的善后工作,教师应注意在这方面进行指导。同时,在各组同学的方案中通过综合评价找出最佳方案。(3)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施进程安排。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鼓励他们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比较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指导做好项目活动的日常记录(包括项目内容、完成效果、遇到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新体会等),使之成为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4)项目评估总结:酒店服务工作质量的评价不同于其他项目成果的展示,其关键在于顾客感知的满意度,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就要把握好顾客的脉搏,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从学科知识的应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策划的创意性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行为导向教学在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然掌握知识,养成了积极探索的习惯,体验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协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就业教育,“会做”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工作中所依赖的只是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能被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长期任务。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有数量发展转到注重提高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强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
摘 要: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导致高专学前专业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培养的幼师人才难以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过去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潜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方案》指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真实的、开放的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四、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见下图)
五、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见下图)
六、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见图一)
“多级”理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二)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Z].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2]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6).[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4]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J].山东教育科研,2000(7/8).[5]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基本理念的更新,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理念下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点?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新理念下的体育具有以下特征:健康第一、充满快乐、体现民主、强调开放、全面参与、课堂和谐、贵在创新。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健康第一。
1、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
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还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新课程十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体育课中,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充满快乐。
1、充分运动的快乐。
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机体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全身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经过呼吸和汗液加速排出,各个器官和肢体都得到活动,左右脑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后全身爽快、舒畅的感觉,同时达到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独特魅力。
2、充分学习的快乐。
人天生存在着发展需求,在认知方面,就是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在体育课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体验,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在同一内容的教学中要体会出动作的难度、熟练度和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技能提高的快乐。
3、充分交流的快乐。
学生大多喜欢与人交流,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交流是受一定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方便得多了,接力、拔河、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都少不了学生的合作,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应通过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使思想与思想交流,行为与行为的影响。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体现民主。
1、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畅通,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思想火花的迸发。
2、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不能追求整齐划一,体育课要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也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多想想,学生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做,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成为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
3、关注学生差异。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教学中我们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胜,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否则,学生就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强调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样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选择了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方法也应当相应地进行改革。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活动中学习锻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也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体育课上我们应发挥教师、小组和学生的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评价确定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五、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全面参与。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采用的是前苏联“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统一口令,学生统一练习的方式组织教学。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只认准一种目标、一种结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1、思维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首先是思维的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潜能、个性就不能得以显现。
(1)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育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外在表现的、结合思维活动参与的、带有一定心理体验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2)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讨论是要求人人参与,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2、情感参与。
体育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发展的过程,学生接受、参与体育活动不等同于思维上、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活动真意,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一个的教学高潮。
(1)情知交融。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感知,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教育性因数进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认识,加深情绪体验,更好地领悟知识、技能所蕴涵的深层意味。
(2)清理交融。教师对学生加以理性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参与欲望,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进行空洞的说教,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以趣激情。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通过有趣的导入,巧妙的组织,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3、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行为参与最主要的表现是:
(1)自主学练。传统的教学理论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容器,重视的是老师怎么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很少论及,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承受者,教师应在遵循“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要求的同时给学生留以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序列,自主选择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索和实际。教师在其中只是加以点拨、引导,不横加干涉,从而使课堂达成教与学的和谐,主客观的统一。
(2)编排与表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具有成就感、表现欲、上进心,老师要善于合理调节课堂教学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体操、韵律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中,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就要让学生自己组合编排成套动作,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六、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课堂和谐。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作为围绕在学生周围的客观存在,它是学生主体性学习和体验的重要物质和精神空间,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件。
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作用用于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而感染学生的情绪。但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是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如布置一个整洁、优美的教学环境,能给人以一种安全舒适感,愉悦学生的情绪;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
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育己”来实现,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教师是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的。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生“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而这种感情只有在和蔼、平等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1)尊重学生。传统的教育观主张“师道尊严”,教师指挥一切,控制一切,学生只能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要消除师生间这条无形的鸿沟,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尊重、赏识、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
(2)沟通感情。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积极的反应;不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消极反应。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为,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地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己、是朋友、是伙伴,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控制情绪。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上的偶发和突发事件作出冷静地处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七、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贵在创新。
课堂教学创新,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成份提出来的。传统的学科教学理论和方法,有的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即使用现代教育观去审视它依然有实用价值,我们就必须去利用它、去发展它。有的传统经验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到今天已不适用了,就必须去改造它、完善它。有时传统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应该提倡的就必须扬弃。对于传统中的许多优秀成分,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认为推翻过去的一切,重新构建新的序列就是改革。这种思想是不明智的,势必造成课堂教学混乱。课堂教学结构永远是一个动态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从运动技能形成可以切入,从心理调适也可以切入,从人际交往也可以切入,从任何一点都可以切入,而且都不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过于强调“序”,就容易使教学方法模式化、程序化。不维“序”,则意味着课堂结果安排善于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独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教师从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人的发展。创新必须充分体现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效果上。
课程改革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的新尝试,将前人长期总结出来的十分宝贵的资源进行反思、创造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突破,也会有新的困惑,关键是对优秀的传统资源能作出理性判断,明智选择,否则将造成课改实验思维混乱。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作者:刘爱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高中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的大环境下,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基础工具性以及发展性。高中的数学课程应面向的是学校的全体学生,具有普及性,它与传统的教学要求相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我就这个课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领悟教科书要有效
领悟教科书是组织数学教学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教师要对教科书展开切实有效的研读,真正领悟到教科书的先进编写理念和编者的意图。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个人方面和集体方面,其中个人方面注重个体的研究学习,要求教师要吃透教科书、领悟教科书的真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展开集体研读活动。通过集体的集思广益,很好的补充和扩展了个人在这方面的不足。
通过个人对教科书的研读,使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课改的精神和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教科书的研读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师在深刻把握教科书精髓的同时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加工,使教科书变得不再是课本上的生硬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再现。应该提到的是,对教科书内容的更改,并不是要教师摒弃课本,而是要在教科书原有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有效二次加工,使之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从而激发了高中生的探究热情。
在个人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集体研读活动,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使自己对教科书的领悟更加的彻底和完善。进而提高教师对教科书把握的有效性。
二、研究高中生的现状要有效
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基的,为此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已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服务。那么如何开展学生学情现状的研究呢?我想不外乎是要多关注学生当前的知识体系结构现状、学生学习能力现状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发展的切入点更好的对教学进度展开适当的调整,选自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我想通过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不同学生学习诉求;更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些都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扎实有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科学地制定三维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的处理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目标之间具体的关系,弄清楚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要达成的各方面的目标。同时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以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使之更能够与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达成的程度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高中生的成绩进步。
四、设计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有效性。
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展开的,教学活动承载着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着教学任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是关乎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质量也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每一位教师都会格外的重视教学设计。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呢?我想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本的学情出发。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俄他们的困难,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达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开篇导入的有效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从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要及时,同时适时地调整练习题的难度,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知识点的总结要到位,要与目标相联系,易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选择合适的教具,使教学具有有效性
自从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老师们都在尝试着使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期待着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使用中,不难发现,并不是多有的课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有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比粉笔教学的效果好。所以教具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取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六、设计合适的练习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课堂练习可以有一定的反映;同时好的课堂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练习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重视设计与高中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所学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助于高中生掌握知识、启发知识的好的练习题目。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有效的促使我们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变得有效,而不盲目,教有所学,学有所得,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农二师二十六团中学
刘长江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是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9月,新课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提出到进一步明确任务,再到确定改革目标,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足见这次课程改革之紧迫性,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这次课程改革,既见其重要性,也预示着此次课程改革之艰难。从这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已不是教育系统内部独自所能做到的,只有依靠政府的权力,号召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方能使本次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有人说,新课改中教师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笔者不否认这一看法,只不过我认为教师教育观念是否转变、转变得是否快、是否转变到新课程理念上来,不完全决定于教师本身。理由何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学校为分数而管,在这种盛行分数的“应试教育”下,结果自然是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可以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力。长期以来,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疲于应付,“逼、压、跟”似乎已是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绝招”和“灵丹妙药”,教师实际上成了监工,成了分数的奴隶。这不能不说是学生厌学、辍学、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认为,新课程要得以有效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新的 教育理念,关键在于教育系统内部,也就是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如果学校能挣脱“应试教育”下管理思想的束缚,建立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管理策略,就为实施新课程扫清了方向上的障碍。虽说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但这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不是均衡的,学校毕竟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没有更多的理由去指责家庭和社会应负什么责任。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社会风尚也会使教育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尽管如此,学校和教师是无法去选择社会和家庭的,但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影响家庭和社会。家庭、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属于外部因素,对其要求再多,“外因”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故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策略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应做好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的 宗旨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充分突出了人的价值。新课程要求教师目中有学生,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一前提是学校管理者要目中有教师,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个人所承担的压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心情愉快,从而高效的工作。这样,教师必然会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每位教师都有一个成长过程,需要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没有哪一个教师在进学校工作的那一刻就是很优秀的。领导要坚信“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一至理名言,要相信每位教师都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培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让其自生自灭。要充分尊重和依靠教师,要让每位教师都知道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具体措施、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起来有统一的目标、一致的方向,才能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和能量的内耗,教师工作起来也有信心。要真正实行民主化管理,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哪怕是批评和错误意见,“兼听则明”嘛。民主化管理可以使教师自觉地成为学校的主人,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事。
其次,切实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新课程指出,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教材”的“教书匠”转变为“用教材教”的“研究者”。这一要求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实现的,只有在学校通过教研制度化建设,营造出崇尚学术、崇尚教研的浓厚氛围的条件下才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势在必行。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有力的内在机制。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把学校的发展作为其工作的重心,学校是否发展了是衡量工作成败的重要内容。而学校的发展要靠教师的发展,也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
1、教学主管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要做好教师的专业引领工作。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躬身实践,既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又要在自身实践和全体教师实践中深化和提升理论,使静止、笼统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切忌把理论教条化,僵硬化,脱离实际去指点甚至指责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不是作为对教师某种定性的手段。因此,评价者要具有科学的方法,使被评者在评价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的驱动力。
2、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勤于钻研的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骨干和排头兵。一线教师的创新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大多都是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抓好骨干教师的教研工作,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当然,如果教学主管人员以及教研人员能经常结合自己的示范课进行专业引导和理论指导,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年4月上旬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镇北先生来我师讲学时,一堂《散步》示范课,使听课教师对这位古稀老人肃然起敬。他那矫健的身躯,深厚的文学底蕴,坚实的教学内功,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敏捷的思维,充满智慧的目光,极强的亲和力,令我们深深叹服。从而使我们不认为他那高深的理论仅是“夸夸其谈”之词,而是他毕生教学实践经验浓缩成的精华。从此“武镇北”这个响亮的名字定格在我们听课人的心里,他带领着无数教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新课改中。
3、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重点做好校本培训。要通过培训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起新课程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更是一种教育行动,所以培训的内容及形式要能促进教师对教育思想认识的内化,从而建立起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培训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做新课程的实践者、探索者。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规模可以是全体教师(适合于通识培训)或教研组(适合于专业培训); 培训形式可以是讲座(适合于理论学习)或课例(适合于解决具体问题);培训内容可以是专家理论,也可以是教师体会及教学反思;培训时间可以设定期、不定期两种;培训力量可以是专家、学校领导或一线教师。另外,还要重视和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对教师新课程理念形成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专栏、墙报、板报、条幅等形式不断宣传新课程,内容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经验总结,要有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这样使教师一踏进校园就置身于浓郁的课改氛围中,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各种培训使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4、确立课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并收集和整理课改实践中的材料,提炼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成功经验,便于指导和改进下一步工作。一提到课题研究,很多教师或哑然失笑,或望而却步。其实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搞教研旨在解决实际问题,不像大学教师和专家搞教研最终一定要有理论成果。当然,完全可以向上级申报课题(地区级以上),或完成某一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或子课题下的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只有涉入具体的问题中,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如此不断反复,必然会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第三,要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了地方(可能主要是省级)和学校开发或选用课程的权力,国家在新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中,给予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比例为10℅—12℅。如果学校每学年上课35周,每周34课时(以初中课时数计算),则地方和学校课程一学年是119—142.8课时,这是一个不小的数据。如何科学地安排好、利用好这些课时,学校要做好统筹安排。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适应和满足本地区教学的实际与需要,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要把开发出来的资源编写成教材,供本地区各学校使用。如兵团开发的地方课程《可爱的兵团》、《兵团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中小学生成长记录袋》(公开发行),农二师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案例集》(内部资料)等。那么,学校是不是也一定要编上几本书才算是开发了校本课程资源了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要从广义上理解,只要能为教学服务的,就要“拿来”为我所用,校本课程更多的是以活动形态方式进入课堂。比如,校园建筑物及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室、社区活动中心、展览馆、旅游区、工厂、纪念碑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是新课程有力的补充。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灵活地开发它们,用来为教学服务。在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制作成小资料卡片保存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这也是编制校本教材非常重要的过程。事实上,以前设计开展的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已经过学校一定的合理性论证的活动课等就已经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已经是校本课程的雏形。因此,学校要建立一种机制,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教师实行过程管理,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将会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学校一定会发展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名校。
(荣获2004农二师中小学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