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4:0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

蔡行勇

张丽梅

欧阳淑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我们应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只有加强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诵读古典诗文

拓展古典诗文

学习成语典故、民间文化

在社会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然而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盛行,现在的少年儿童对米老鼠、奥特曼耳熟能详,对传统文化却了解甚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他们屡屡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等劣习;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差,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日益加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一、诵读古典诗文,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古典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优秀的古典诗文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益终生。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典诗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很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古典诗文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的成长,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那么古典诗文教学如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呢?

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读懂。如一年级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村,八九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同时这首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细嚼慢咽。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入手品读赏析。如李白的《赠汪伦》,我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分析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别离之情的?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夸张,有什么特别的 表达效果?学生讨论后说:“桃花潭水深千尺”,本来就够深了,但还是比不上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借此来说明他们的情谊很深。再如教学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诗,只有让学生反复品读,才能领会到诗人亲人的关爱之情。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再次开展古典诗文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从古典诗歌中挖掘民俗、探究历史、领略风光。如从《敕勒歌》中引出对草原过去与现在的探究,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从曹植的《七步诗》引出对三国历史的专题研究。还有,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名人,研究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等。这种专题的研究学习,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此外,应通过不定期开展“赛诗会”、“小诗人”等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还可教会学生对诗文进行分类整理,为运用诗词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锻炼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二、拓展古典诗文,让传统文化与学生同行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 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相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经典的诵读,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这也是必要的立身之本。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比如讲到有关《离骚》中的句子时,就可讲讲屈原,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聊聊端午节的故事,夸夸屈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学习成语典故、民间文化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精彩故事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延伸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到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等成语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自觉去积累,积极开展一些诸如“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积累影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它们不但传承在各类的文化书籍中,更与民间文化相伴相息。像春节时张贴的春联,日常生活中的顺口溜、歇后语、俗语等都各有特点,都是我们一笔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挖掘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比如可让学生在春节时搜集积累春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自然地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四、读写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不少都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学生阅读最好的材料之一。我们要鼓励学生理解记诵名段名句,并在习作中运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引导鼓励学生阅读《新城资兴》、《绚丽东江》、《兜率岩神话传说》、《资兴革命故事选》等有关家乡的乡土教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乡特有的东江湖文化、资 兴风俗礼仪、资兴红色文化等,使学生从小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习作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共成长。读完古典名作后,鼓励学生写心得体会,孩子们总会有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论断,以他们独特的思维赋予古典文学新的光辉;每年国庆节前夕,我们要求学生写赞美祖国、赞美家乡的作文,加上平时对祖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了解,孩子们总能发自内心表达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在开展《发掘东江湖文化资源,增进德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资兴旅游资源讲座、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东江湖环境调查、撰写“家乡巨变”调查报告、采访家乡种养能手、举行革命烈士故事会、举行以“绚丽资兴,幸福家园”为主题的手抄报、征文比赛等。这样,既加深对东江湖文化的了解,又对学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热爱家乡的教育;每当传统佳节或地方传统节日时,我们都会让学生了解相关资料,积极参加相关活动,用自己喜欢的习作方式表达独特的感受,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只有加强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出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接班 人,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安定区青岚山中心小学

孟祥成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容易忽略之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明确要求。而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直接呈现的德育内容很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应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不仅要在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地“侃大山”,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上网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还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等,都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六、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内容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 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 网络 道德与高度的 社会 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道德 责任感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 学习习惯和 科学 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激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第二章实现用 计算 机处理数据》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我县的 经济 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 问题 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五华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 分析 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五华县二十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二、立学生成材之志

三、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信息网络开始普及的时候,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网络的负面作用 1.网络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冲击了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为可能。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上信息的自由度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地域、民俗等方面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

2.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传播信息垃圾数量多,而且网络传播信息垃圾难以控制。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3.网络传播的伴生品毒害了学生的心灵。网络空间到处充满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就应运而生,它像毒品一样,极大地毒害学生的身心。网络沉迷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沉迷(过分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或爱情或与其他的异性交往,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色情沉迷(沉溺于网上的x聊天室或网上的色情内容)、网络强迫症(过度迷恋于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过度迷恋网上免费派送)、信息超载(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浏览搜索过多的资料或数据)、计算机沉迷(强迫性地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或对某方面进行了编辑或攻击)等,网络沉迷的危害极大,中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轻者使学生精神颓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重者导致学生精神失常甚至命丧黄泉。

(二)网络道德的培养 在学习《网页制作》和《网络安全》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1.网络传播中急需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在了解网络运用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2.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技术和道德要求的宣传教育。让中学生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使其懂得利用网络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重要的还要使其了解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 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和美德。

3.培养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和道德自律能力。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电脑游戏。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不文明的网上行为,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4.树立遵守信息 法律 法规的法制意识。要让学生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养成在信息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作者:刘爱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高中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的大环境下,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基础工具性以及发展性。高中的数学课程应面向的是学校的全体学生,具有普及性,它与传统的教学要求相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我就这个课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领悟教科书要有效

领悟教科书是组织数学教学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教师要对教科书展开切实有效的研读,真正领悟到教科书的先进编写理念和编者的意图。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个人方面和集体方面,其中个人方面注重个体的研究学习,要求教师要吃透教科书、领悟教科书的真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展开集体研读活动。通过集体的集思广益,很好的补充和扩展了个人在这方面的不足。

通过个人对教科书的研读,使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课改的精神和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教科书的研读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师在深刻把握教科书精髓的同时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加工,使教科书变得不再是课本上的生硬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再现。应该提到的是,对教科书内容的更改,并不是要教师摒弃课本,而是要在教科书原有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有效二次加工,使之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从而激发了高中生的探究热情。

在个人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集体研读活动,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使自己对教科书的领悟更加的彻底和完善。进而提高教师对教科书把握的有效性。

二、研究高中生的现状要有效

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基的,为此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已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服务。那么如何开展学生学情现状的研究呢?我想不外乎是要多关注学生当前的知识体系结构现状、学生学习能力现状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发展的切入点更好的对教学进度展开适当的调整,选自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我想通过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不同学生学习诉求;更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些都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扎实有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科学地制定三维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的处理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目标之间具体的关系,弄清楚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要达成的各方面的目标。同时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以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使之更能够与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达成的程度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高中生的成绩进步。

四、设计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有效性。

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展开的,教学活动承载着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着教学任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是关乎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质量也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每一位教师都会格外的重视教学设计。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呢?我想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本的学情出发。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俄他们的困难,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达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开篇导入的有效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从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要及时,同时适时地调整练习题的难度,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知识点的总结要到位,要与目标相联系,易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选择合适的教具,使教学具有有效性

自从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老师们都在尝试着使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期待着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使用中,不难发现,并不是多有的课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有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比粉笔教学的效果好。所以教具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取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六、设计合适的练习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课堂练习可以有一定的反映;同时好的课堂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练习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重视设计与高中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所学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助于高中生掌握知识、启发知识的好的练习题目。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有效的促使我们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变得有效,而不盲目,教有所学,学有所得,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

陈连俊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开展课内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笔者认为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增强德育针对性

德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它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 也有赖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以, 教师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努力按照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去加以教育引导, 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自觉行动。

同初中生情绪易激动、易感染、易表现,情绪的延续时间短等等心理特征相比,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明显不同。高中阶段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且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和调节力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高中生初步从具体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理卫生和遗传学知识时,会感受到某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是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的。这样的思想熏陶,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的生理学基础。这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得多﹗

2.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知识点

新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了德育目标,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相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初步形成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学技术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价值观,生物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和爱国主义等。分别简述如下:

2.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充满辩证法的自然科学,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都是辩证发生的。教材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极多。如新陈代谢本身是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过程,两者的矛盾运动,是个体生存、发育的基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说明运动是有规律的。又如生物与环境之间、遗传与变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等。在细胞代谢、增殖基础上实现的个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经遗传、变异而实现的生物进化,都可归结为生命物质一定规律的变化。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着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2科学价值观的渗透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正越来越深刻且广泛地影响着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生物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具体知识点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育。结合 “植物生长素发现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达尔文进化理论”等知识,进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结合中外著名生物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启迪学生把立大志与踏实刻苦的学风结合起来,把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走成才之路。还应教育学生关心生物科学的实际应用,如生物科技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生物工程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可以利用有关生物学知识的日常生产如花卉、食用菌、果树载培、果酒果醋制作等进上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价值观。

2.3生态学观点的渗透

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教学内容中,着重论述了有关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渗透,有益于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科学观。如通过讲述生态系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生态平衡的原理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而阐明生物必须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人类必须对生命自然界持尊重的态度,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2.4法制观念的渗透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2.5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利用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阅读”等有关内容向青少年学生介绍我国的陆地面积不到世界的3%,但却有高等植物近3万多种,其中珍稀树种居世界之首,如金钱松、珙桐、银杏、银杉等。有占世界总数13%的鸟类和占世界总数10%的陆栖脊椎动物资源。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现有5亿多亩茶园,号称世界第一。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唐朝发明的淡水混合放养技术到今天在世界上仍享有盛誉,并被广泛使用。在生命起源研究方面,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一种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1981年,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90年11月28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1997年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培育出了5只转基因羊,其中一只奶山羊分泌的乳汁中,含有堪称血友病病人救星的药物蛋白,即有活性的人凝血第九因子。这是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山羊。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科学家黄淑帧教授等首创的转基因羊研制新路线,将使人类用新技术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变成现实。我国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时占了1%的份额,标志着此项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3.课内课外结合,拓宽德育渠道

学校事事皆育人,德育不仅只限于课内,还应拓宽渠道,多途径进行渗透。

3.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2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日常接触或感受到的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如回收废旧电池,节约利用 水资源,调查空气中粉尘情况,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白色污染等,积极引导学生生态观、环境价值观、资源观、法制观的建立。

3.3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活动: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结合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中,很多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不知所措。为此我们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播放有关青春期发育的教学光盘,及时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指导他们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变化,正视自己的性别“身份”;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在青春期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结合“环境日”、“地球日”、“地球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日”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我国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污染与健康”、“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等知识讲座;结合学科竞赛,开展“生物环境知识”竞赛,利用黑板报、墙报、刊板等开展“环保法律展览知识”“现代生物技术成就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3.4开展向“先进个人”学习的活动:结合班级每天涌现出的“好人好事”,适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让其他学生从中学习这些“先进个人”的事迹。从而明是非、知荣辱。我还开展了“我为班级和他人每天做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小事从我做起”。我还编写了班级“八荣八耻”(以遵守纪律为荣,以我行我素为耻;以讲究卫生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以爱班如家为荣,以破坏公物为耻;以认真听讲为荣,以玩小动作为耻;以独立作业为荣,以抄袭舞弊为耻;以不耻下问为荣,以不懂装懂为耻;以进取向上为荣,以自甘落后为耻;以合作互助为荣,以自私蛮横为耻.),张贴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每天能看看,检查自己的行为,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含有德育因素。我们生物教师必须从培养一代新人的素质高度,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炽热情感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示范学生, 自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潜能,明确新时期下的德育目标,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做到德育渗透“流水不断线, 润物细无声。”这样,教书和育人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也是新时期教师的神圣职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内容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目前,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渴望了解中国,他们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农二师二十六团中学 刘长江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发出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富阳市教研室沈 波 一、教学设计概述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整体的教学设想和具体的教学步骤两大部分内容。教学设想涵盖了教师对课文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宁平镇韩楼小学 李秀英 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都匀六小红旗校区:罗恒兰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然而由于小学生年幼无知,其人生......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 杨仁旺 【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