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

时间:2019-05-14 03:4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

第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仅是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升,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与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教”为中心变“学”为中心,呼唤着观念更新和课堂转型。下面,我以新课程理念为基准,结合现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谈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以生为本”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前都认真钻研教材,感觉备课备得足够充分,却发现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普遍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重点教学

—1— 生不会的内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没必要再啰里啰嗦,关注学情,以学导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都要动起来。例如课程标准阅读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认真组织教学,注重“以趣激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才有效率、才有成效。而目前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的,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居多,丰富有趣的以学生为主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偏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益低下。因此语文课要致力于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教学也是一样,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犯错,学生才会敢说,敢表达。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或采用竞赛、游戏的教学形式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教学问题,激发鼓励一些不善发言的同学回答稍简单、容易答的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赏识、夸赞的语言,当学生有一些进步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2— 表扬激励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班内及时树立榜样,以榜样激励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起全体学生比学赶超、争先上进的愿望,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教学实践,注重“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际性课程,要重点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和习作表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具体的交际情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抓住要点,说清意思。写作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教学的取材要尽量来源于生活,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选好内容,教师指导如何有顺序的组织材料,如何把内容写具体。另外,要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渗透习作方法指导。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帮助学生制定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拟定图书目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不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四、积极引导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显的很重要。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3— 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大都是生硬的、僵化的呢?分析原因,还主要在于教师。目前,多数语文教师中,教师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多数教师的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的教学预设多,把学生生来硬拽的往自己的设计思路上走,而很少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的资源。课堂上应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点,摒弃那些面面俱到,浅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探寻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当课堂教学环节与自己的教案设计不一致时,教师要更多关注课堂生成,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些问题可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享受过程也是一种收获。课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要比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会更具有激励性,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去感染激励学生。

2016年12月27日

—4—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姓名:陶金 性别:女 职称:小教一级 学历:本科

单位:宁老庄镇中心小学 电话:*** 邮箱:1045833683@qq.com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方法

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小学 陶金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为其营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自由探索的空间;关注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率;关注语文学习社会性,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和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宽容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课堂构建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① 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地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云,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③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④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例如,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知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时,就会有困惑,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中有了收获,常常会有表达、参与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常常是组织学生课堂参与的极好时机。

四、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有研究者曾讲:“由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上,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这种为新知学习服务的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①向课外开放。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如语文课学习了《黄继光》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书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等。②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放,可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向美术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等等。另外,体育课中趣味游戏、自然常识中奇妙实验,音乐课中精彩舞蹈,班队课中快乐活动等又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③向社会开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火热的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去学习。要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看VCD、上网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五、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的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对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惠中。教师教育新视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初探。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陈菊先,语文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最新修订版)。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策略

冀州市徐庄乡中学

刘海霞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人格的发展。

一、评价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手段: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

(一)要把爱心献给学生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的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很难想像,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某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三)适时、适度的予以评价

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学的开心。另外,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三、评价的内容:思维与人格并举 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内容,首先要注意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注意创新人格的塑造。如果一个人虽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却无提出问题的胆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意志,那么创新也将胎死腹中。因此,教学评价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这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当今的独生子女比较欠缺的品质。有人说:“孩子总是朝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的学生最初不断地发现课文插图的失误,后来他们逐步地扩大视野,向作家、课文发起了挑战。每当他们提出类似的观点时,我总是说:“你很会观察!”“你能独立思考,很了不起!”“你真勇敢!”正是这点点滴滴的评价,如甘霖浇灌着创新之树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评价也是如此,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教育功能,更好的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青年化学教师的转型

新课程理念下青年化学教师的转型

杨 欢 渭南市高级中学化学组

摘要: 在陕西省高中新课改实施的第一年很多青年化学教师(从教五至七年)面对新教材的新体系而茫然不知所措,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理论储备上都处于混沌状态。任何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都是经过教师们得以实践和实现的。只有一线教师才能将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青年教师做为学校进行课改的生力军,他们责无旁贷地接受新课改的挑战,但他们也处在新旧思想交汇的矛盾中,因而充分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活动,加速教学行为的转型。以适应教师的专业化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教师发展的趋势和普通要求。关键词:混沌状态;高中新课改;教师的专业化;青年化学教师 信息技术的“无孔不入”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面前难以应对,新的教育观正是在此“内忧外患”之际应运而生。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们在这新旧教育体系交替的关键时刻,更应该站稳脚跟看准方向,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作为从教五至七年的青年化学教师,从其知识上看,以对高中化学教材体系已有初步理解,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教育实践的问题;由于从教时间短并没有受传统教育影响过深,因而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更积极更容易。进行新课程之前青年教师应该先进行自我定位,角色转变,构建新的职业框架体系。

一、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从“职员”到“老板”角色的转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师说》中对教师的定论,从中也暗示了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课本知识,还肩负有传承民族精神的双重责任。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人们以新的代名词称呼教师——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从不同层面都已经映射了今天教育改革的必然性,随着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在变化,而今的青年教师步履艰难,盲从老师傅做一名好的“教书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需要。很多青年教师起初的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把一堂课上“好”,所谓的“好”就是将自己准备的内容讲完,学生会做题,考试有好成绩。自己就是个“技术员”角色,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处在混沌状态的青年教师,他们对于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又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早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已经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目前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是大的趋势,作为青年教师更应提早更好的做好充分的思想洗礼,提早从传统的教育怪圈中跳出来。《学会生存》对教师角色做了精辟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1].长期以来,受“理论本论”的影响,人们容易将教育理论的产生者作为是各个学院、大学、研究所里的研究者们的专利,教师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仅仅是教育改革的被动执行者,课程的传递者。[2]教师经常埋怨现行教育理论对自己工作没有有效的作用,试想裁缝在没有你的尺寸的情况下,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为你做出的衣服,你穿上可能会不太合适。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就是唤醒教师们封闭已久的忧患意识,教师不再是守着整理好的老教案可以一遍又一遍的复制给学生,或者是进行习题的更新而已。这样下去教师也会很疲惫,也很快的失去了兴趣,试想对上课失去兴趣觉得上课只是为完成一种任务的老师学生能不感到厌烦吗?这也引发学生的厌学。新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先有创新意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便是解放教师的个性,减轻教师在教学以外的负担,使教师会教,乐教、实现创造性的教。斯腾豪斯明确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实际上更加确定了我们教师的“老板”地位,重新赢得属于自己的权利---课程权力, 是指国家课程政策所赋予的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权力, 包括课程决策参与权、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评价权、课程研究权等。一段时间以来, 课程实施与改革中存在着严重的课程权力失衡现象:教师课程权力的缺失,使教师在课程决策、编制与管理中没有话语权, 成为大纲、教材与教参的活工具, 严重地压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与课程实施的创造性;[3] 由我们来规划并实行课改,协调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变化,也就没有履行开发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这些职责。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种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二、追溯过去的教学历程,青年教师应重新理解教学的本质。社会的发展使关注教育的学者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问题,作为青年教师更应顺应时代的召唤更新理念,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本质观以滞后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现阶段社会改革的实践。传统的教学只理解为“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教学工作就是将知识加工的过程,即每位数、理、化教师把数学公式、物理、化学的原理展开,演示其逻辑推理或实验探索过程”。这必将导致学生知识的陈旧,始终用接收的方式再原有的基础上消化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学生也就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因而我们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更新发展自己的知识观,不能按照传统的知识中心论来理解教学的本质。[4]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也不能盲目地将新课程理解为师生间的交往活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淡化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承者的主导地位,交往活动只强调了师生间平等交流的关系,交往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已,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师生交流,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底线谈何交流?新课改并没有削弱知识的主导地位,提高能力与方法不能割裂与知识的关系。相反新的教材在原有基础上将知识深化,更能向学生展示其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本质观。新的社会现实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价值上,它必须是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追求人类精神的完善;在教育目标上,必须力求实现提升人性与提升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培养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又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又能创造生活和懂得生活的人;在教育内容上,必须把传播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实用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准备,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和义务感。[5] 充分体现新理念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三、关注教材的变革,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美国六十年代初出现了一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思想是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布鲁纳认为,要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今后一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正在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在必修内容中都以框架式将高中化学知识展示给学生,无论今后学生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都不影响学生对任何一科知识框架的整体性。新教材在必修阶段将所有的高中化学知识展示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足够大的知识空间,像人们去超市购物一样,首先货物齐全,选购者可以先浏览一遍,再根据需要进一步选择。但去超市的人不一定都要购物,有的只是去开开眼界而已。同样必修教材就起到提供种类齐全的物品的作用。

其次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的壁垒之中,不涉猎其他的学科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终身学习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教师应该以“教育”作为其专业领域,而不是以任教学科为其专业领域。“教育”关切的是如何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以传

[6]授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终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强调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7]做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更应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很注重书本上显形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内力所引发地情感传递以及能力培养被忽略了,我们不能忽视默会知识的存在和作用,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 冰山的一角” , 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 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 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8]所以, 知识准备的重心和落脚点是对隐性知识的挖掘, 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持续的学习和创新。例如化学实验中仪器的选择与连接就有艺术性在里面,在老师操作过程中一定刻意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去领悟其中,就像欣赏画家做画的情境一样,没有能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当然除了一些仪器安全性讲解;再例如化学上对电子式书写的教学,电子式书写也讲求对称协调,这些都只能让学生从你传授知识时感悟到,而这就要求备课时有所设计。默会知识论向传统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挑战,人们没有意识到默会成分是另一种知识,在不经意间忽视了默会知识的学习。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实践的技能很难诉诸于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9]

最后就是青年教师自己专业知识地拓展,新课改的选修加必修模式,在原有基础上要求知识水平的提高,不然你就驾御不了课堂,也就谈不上什么情感过程,更谈不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自己是一个学习者,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中“汲水”来补充自己;其次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即引导学生自己去“汲水”,甚至自己去引来鲜活的水,教师不必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10]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及化学课程和教材的滞后,重知识认知,轻实验技能和情感意志培养;重信息传输与储存,轻信息转换加工与迁移应用。[11]试想没有教师对知识系统的熟练掌握,哪能有新的适应要求的教学设计产生?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要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关注新型学生个性发展,合理变革自身人格魅力。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重要的青春发育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将自己摆在成人的地位上,开始处处以大人自居,事事有自己的主见,力求摆脱成人的“束缚”,有人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断乳期”。他们希望家长教师把自己当成人看,尊重自己,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在评价他人的基础上评价自我,但受自我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并且对外界的评价极具敏感,从而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12]在社会日趋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复杂心理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的一些自主权,学生也应该具有课程权利,然而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课程权力的“真空状态”, 没有表达权、选择权、参与权和创造权, 只能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局限在大纲、教材、教参和教师所预定的框架里, 根本无法满足个人主动发展的需要。[13]学生也就过早的对学习产生厌烦,应对这样的学生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职业上的人格魅力去缓冲学生的不平衡的心理。教师广阔的求知兴趣, 使他们对人生充满积极和乐观地情绪,开阔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 教师广阔的兴趣也是推动学生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14]重要因素。学生眼中的优秀教师是课堂新颖,能吸引他们,能沟通,和他们平起平坐;有广泛兴趣,知识面宽,能捕捉时尚和信息的老师。课本和教师是权威的时代已经过去,迎接我们的是新的挑战,我们和学生教学同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时代。

当今的教育,天天都在改革,月月都有新的变化,如果一个教师不思进取,不继续学习,即便他以前的成绩再大,他也终究会被淘汰,教师,哪怕是名师,也应该常“与书做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15]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16] 让21世纪我国化学教育由“为了考试”向“为了生活”转变,真正实现“化学是21世纪中心学科”的崇高目标。[17] 高中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新课程已经起航了,做为掌舵的我们应该与之融为一体,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有决定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我们在行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的欣喜。

参考文献

[1]王德勋、皇甫素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J].成人教育, 2007,(12):51.[2]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6-37.[3]陈旭东.教师课程权利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5,(11)[4]廖哲勋.我的教学本质观[J].课程.教材.教法, 2005,(7):20——27.[5]罗应涛

提高人文素养是当前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17-19.[6]刘捷.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苏新宁.组织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55 [9] 廖哲勋.我的教学本质观[J].课程.教材.教法, 2005,(7):20——27.[10]章立早.细说“一桶水”与“一杯水”[J].北京教育,2003,(11):27.[11]张义红.论和谐社会中的教师素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2]刘万里.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J] 青年研究 [13] 陈旭东.教师课程权利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

[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11 [14]李晔.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品质[J].新课程研究,2008,(2):13----14.[15] 刘捷.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1 [1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17]陈世华.缄默知识理论及其化学教育意义[J].化学教育, 2002,(11):4-5.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的转型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的转型

程学良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只要我们能够转变观念,及时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潮流,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想就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工作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人们会想方设法地去参与、去探究,哪怕阻力再大。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人手,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发挥个人特长,教出特色,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看、激发学生想、激发学生练、激发学生比、激发学生闲暇时间也要练的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二、教师要学生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多发并用,帮助学生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学习目标就如同在黑暗中行走,容易迷失方向。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如同人生的航船有了灯塔,得以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引导学生制定奋斗目标时既要让他们觉得教师没有贬低自己的意思,又要让他们明确教师把目标分解开来,各个突破的目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降低目标要求,以免给这些敏感的初中学生造成一种我不如别人,我只能如此的错误想法,而误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他们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完不成教师的任务,怕被人笑话,多年来受“我不行”的心理品质的影响,从自我感觉不行到别人感觉不行,成为什么都不是的“差生”了。从这一些环节上来看,教师的态度和方法是促进学生达到分段目标的关键因素。我们不妨把一个成语——得寸进尺引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在转化这些学生的时候,首先让他们体验到“寸”的甜美,在此基础上,积累一点点甜美“寸”,从而品味“尺”的魅力。

三、教师应掌握了解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能

新型体育课堂的教法与学法都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人和自然人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出发,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氛围,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这也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注重的;二是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这是在体育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在课程标准下,只要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在上述诸方面的状况就一定会发生积极的、全面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不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也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新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位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性确定弹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充分利用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激励评价,创造性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把锻炼身体与培养品格结合起来,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应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也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

展的需求。

四、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要得当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支配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反复练习和训练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很普遍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新课程理念则发生了本质的改变。1.教学理念的变化。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教学理念由重技能训练的竞技体育教学向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转变;由注重学生的训练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向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示范、指导技能训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由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的“统一模式”向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转变。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这些教学理念的转变,带来了体育教学的春天。2.教学策略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式。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上加工完成的。因此,应肯定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关注体育、拥有健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只要我们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上,学生个体在常规教学模式之外一定会获得新的体验和新的成长。(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

下载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泗洪县瑶沟中心小学宋丽红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更加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改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树立学生在课堂的......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本文将对之进行分析论述,得出新的结论。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

    新课程理念下搞好语文课堂实效的捷径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搞好语文课堂实效的捷径 思南县三道水初级民族中学 姚云普 通过二十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一......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个性化作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

    小学语文课堂转型专题小结

    我的语文课堂转型,从自主学习开始 ——“聚焦学生学习,实现课堂转型”专题小结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 炼化一中王丽娜 学校2008年6月份提出“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项目,初中部教研室根据学校部署开始着......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范文模版)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谈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美术教学 教学理念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多少年来,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其间涌现了许多名家和流派。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