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主体得到了发挥,教师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足足四年多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深深得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解题的思路更活跃了,同时也由于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较难的内容,数学题目由于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及开放性,课堂教学由于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等原因,加具与提早了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原本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正在急速扩大,这使我们许多教师感到担忧,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2、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了负面的影响。
3、我校是六横镇中心小学,良好的社区环境和较高的家长期望,要求学校以高质量的教育来回报。当前我校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正赶上六横大开发的这一史无前例的变革时期,综合以上认识,为了确实贯彻《新课标》的任务与要求,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视学生主体差异意识,阻止“好生与差生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现象的蔓延,有效遏止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趋势,是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一个急与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高段数学教研组的课题“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由此展开。此实验从2007年9月启动,课改年级为4-6年级6个实验班,实验教师6名,平均年龄38岁,学历全部合格,其中本科学历3人,专科3人,实验班6个,全部受过学前教育,在实验中,我们用测验法、学生试卷分析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当面考核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实践。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呼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彻底改变已往教学课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导致的“目中无人”状况,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显然运用数学知识,认识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到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以前提前的趋势,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促使新课程在农村的顺利实施,提高新课该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校近四年多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二、课题的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实验组,建立课题组织机构,落实课题组人员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实验计划,明确课题目标,研究策略。
2、个体调查,课题小组对6个实验教师,6个班学生进行数学能力测评,采用问卷、试卷、课堂听课等方法,初步摸清了教师们的数学专业水平,实际教学能力,科研意愿以及生源情况。情况如下:
其一,教师对数学学科新课程课改理论生疏,对实施教学策略理解不透,不能在实践中运用。
其二,教师都愿意承担实验,但有顾虑,怕教学质量上不去,科研知识少,不知从何处着手,感到困惑。
其三,教师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数学基本功欠缺,对理解教材有困难,难以驾驭教材。
3、实验期间措施
第一,进行校本培训。培训学习内容有新课程继续教育理论,教科研方法,数学实际能力等。
第二,启动实验学科带头人整体实验工程,推动实验不断开展。
第三,专业引领,自主探究。请上级业务专家指导、讲座、讲评,实验教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探索实验策略与方法。
第四,检查指导,总结完善,实验领导掌握实验动态,定期对实验进行检查分析,提出指导性建议,不断使实验向前推进,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课题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1、教师、教材的变化。
新课标的教材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觉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容易接受,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容易内化,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加剧了分化。
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性也随即大了,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2、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
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想学、都愿意学,孩子的思想也比较单纯,调查报告《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学生之间个别差异较大,在生活体验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出现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再加上自身的不重视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就引发了两极分化。
3、数学认知结构欠缺,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知识框架是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全貌,然后再具体问题上细究。教材的结构跳跃性、系统性强。在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如人教版四下的简便运算这一章节中,首先学习的是加法和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在此之后就要巧妙的用到这几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于定律掌握不好的同学来说简便运算一点都不简便,因为他连最简单的运算定律都没有熟练掌握,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困难重重,使他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4、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变化。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有时违背,有时顺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感到难为情,会产生自我保护、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这时的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没有勇气或者怕大错被人取笑,这种少开口、少出错的心理占据了很大部分。长此以往,课堂就缺乏竞争氛围、合作意识,学生思维缓慢,学习懒散。特别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的部分学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使他们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
在农村的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重视,有的甚至置之不理,他们认为学习那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不识几个字,怎么给孩子辅导呢?还有部分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试问,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怎么会安心、认真地学习呢?我们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缺乏自制能力,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引导正确的方向,而在家里这个引导者就是家长。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当然家长在处事中还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专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减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1)教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工夫花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2)教会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记得前几天听过的《年月日》这堂课,教师在解决一年有几个月和每个月分别有几天这几个知识点之后,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之前我们讲的这些知识(手指着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我猜想教师接下来肯定要解决2月这个特殊月的问题了,那还了得,老师给的范围这么大,学生肯定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为什么一年要365或366天呢?等等,但是就不会提到教师所预设的问题的,没想到问题抛出之后,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之后一针见血地说“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呢?”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他一眼就看出2月的特殊,这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问题不但让这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解释2月的特殊性上,还激起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个问题是他们自己的疑问,是在解决自己的困惑。教师的这一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啊,巧妙!
(3)教会学生学会“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对于这样的任务都欣然接受,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好几个小组讨论出两种方法。在反馈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讲清楚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操作过程,这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来的有效的多,当然在学生的反馈之后教师应更深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正是由学生自己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践操作后得出的结论他们理解地更加深入记得更加牢固,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效果非常好,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谐、愉快,学生兴趣高昂,知识掌握地又理想,那么对教师来说又何乐而不为呢?
(4)教会学生学会“感悟”。
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确联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例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展示一个圆经过N等分之后,N越大,它就会无限接近与长方形,从而找出圆的半径和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在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图形的动画演示动态变化,让学生思考、感受、体会感悟出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当然培养学生“感悟”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每一个细节和体会,循循善诱,必将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赋予灵性。
2、营造良好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产生感动力,推动力,进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教师可以通过笑貌,眼神,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就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感情“投身”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具体表现为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教师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他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也会克服,碰见疑难也会主动问老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越学越有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恶程度,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认真地上好他的课,反之则不然。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
(2)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双方所获得的信息。
一天中,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建立他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3、融合各类学科,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增加学习的乐趣。
(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固然有它的优势:教学容量较少,书写较慢,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理解和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节奏较快,对数学教学有不利之处。但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算理,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能够形象地观察数学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形象的感知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自然能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提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2)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
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加强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有机地融入旧知识的框架中,从而突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新知识,使学生能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掌握新知识。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循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定势思维的基础上,多让他们做一些穿插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高的问题,刺激他们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问题
总之,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是
下一页
第二篇: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背景与成因
(一)研究背景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却出现了相对严重的态势。这实在令人费解,迫人深究。尤其是对于我们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在推行新课程理念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尚处在摸索阶段,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上,还没能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高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由于我校处于工业区附近,大部分的留守子女以及外来人员子女都到我校就学。他们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数学学习成绩提前两极分化,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应对的方法与策略呢?
为此,我确定了以“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作为研究课题。
2、研究的必要性
开展“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少,同时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低、课堂目标不能很好达成、教学质量低的现象。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2)、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3)、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学生个性的差异。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优秀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并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认知差异。教师在课堂上不科学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也没能及时辅导,学困生与学优生距离也将越拉越大。
3、教学评价差异。在应试教育时期,由于教学评价单一,大家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这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有的只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就明显地拉开距离,优生和学困生就因一张试卷而产生了。
4、家庭教育的差异。农村、外来务工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不能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家庭学习氛围。还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文化求知的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过早地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二、课题的理解与研究假设
1、对课题的理解
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延伸结合到我们教学来说,一个极端为优秀,即优生;另一个极端为学困生,即差生。其次,优生与差生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在班级中,两极分化刚产生时,优生占少数,差生也占少数,而既不是优生又不是差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只有当两极分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不仅差生的数量有变化,而且,差生与优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是两极分化。而两极分化又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现象,因为学生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肯定是不平衡的,但是两极分化确实不应该扩大。从心理学上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差异应该符合正态分布。教育理论表明,在正确或正常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如果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那是不正常的,需要在教学和教育上找原因。
2、课题的研究假设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但是,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如果能通过对我们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改革,以达到减缓学习的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让我们每一位孩子爱上数学,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三、课题预设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策略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减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留守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留守子女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因文化程度太低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教师遵循新大纲和新教材的教学进程,从容易到稍难,从笼统到细致一步一个脚印,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1、准备阶段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 第一实验阶段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总结阶段
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案例及课题研究总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
第三篇:《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主体得到了发挥,教师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深深得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解题的思路更活跃了,同时也由于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较难的内容,数学题目由于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及开放性,课堂教学由于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等原因,加具与提早了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原本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正在急速扩大,这使我们许多教师感到担忧。
2.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了负面的影响。
3.我校虽是农村小学,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较高的家长期望,要求学校以高质量的教育来回报。为了确实贯彻《新课标》的任务与要求,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视学生主体差异意识,阻止“好生与差生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现象的蔓延,有效遏止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趋势,是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一个急与解决的问题,为此由本人主持的课题“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由此展开,并成功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三五”课题立项中立项。此实验从2016年9月立项后启动,协助参与课改年级为6年级3个实验班进行探讨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此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2.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3.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小学六年级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2、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3、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二)具体的做法
1.通过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分析出来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制定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3.将制定出的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在实验班进行实践。实践时,为了使研究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首先期初根据课题阶段计划落实好各项工作,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悟、遇到的问题等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研讨解决,根据研究过程反馈的情况,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以保证研究按计划有序地开展,使研究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4.学期末根据所搜集的研究信息、数据,认真筛选信息资料,分析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的有效性,得出实验效果,根据实验结果,调整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措施和方法,在新学期初继续开展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和调整,尽可能使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效,操作性强,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5.增加实验班,扩大实验范围,将总结出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再实验,以进一步检验实验效果。
6、根据实验效果,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供高明区其他小学数学教师借鉴。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成立课题研究组 课题组长:纪广权
课题组成员:李中国、孟艳波、吕勇
(二)初步分工
1.纪广权负责去高明区各个学校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设计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指导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各项资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2.李中国、孟艳波、吕勇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过程中研究与家长交流方式,力争争取家长方面支持,从家庭方面找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1月,准备阶段。1.搜集有关课题的大量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研究课题如何开展和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填写课题申报书。
2.对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培训。
3.组织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4.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设计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5.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6年11月——2018年6月,实施阶段。1.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各教师在自己的班级实施,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2.要求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认真观察各类学生的表现,勤于记录,认真填写学生跟踪记录表,勤于反思,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探索预防或减弱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心得体会。每学期围绕课题上好研究课,并进行自我评价。期末反思这一阶段实施效果,写出阶段小结。
3.随时收集、整理好各类资料。要求课题组成员做有心人,用研究者的心态,认真搜集研究信息,仔细筛选信息资料,写好情况综述等。
4.整理前期研究过程中在实验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反思前期研究工作,调整和修改中期研究工作计划。
5.整理前一阶段积累的资料和数据,形成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根据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所得出的实验结论,反思中期研究工作,调整和修改后期研究工作计划、方案。
第三阶段:2018年10月,总结阶段。
1.认真分析、整理各项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将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完善整理成比较系统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案,方便其他教师参考、借鉴。
2.集和整理论文和个案,形成研究论文集和个案研究集。
3.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第四篇:农村小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实施方案
长兴二小学李惠婷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每位教师大概都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两极分化”,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小学,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就更突出了。一年级新生在幼儿园都经历过学前教育,他们刚进入小学,对小学的知识都是很感兴趣的,但是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内容的加深,就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了,进入中年级后,有的学生成绩可以保持原来的水平,甚至有上升趋势,而有的学生原来成绩中等,但是到三年级及以上下降非常明显。这种现象令很多老师、家长非常焦急。
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的出现和日趋严重,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给教师和学校带来极大困扰,阻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成绩中的及格和优秀率。
我校26个班级,每个班级各个学科都有两极分化的现象,然而,数学的“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些。从一年级开始同一教学班内就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数量相对还较少,到三年级以上就相对会多些,情况更严重些,数学成绩优等生得满分,而后进生得个位数。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使差距最小化,缩小两极分化,让全体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两极分化”是每位教师最头疼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很多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都在关注,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后进生的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国内很多教师对后进生的转化都有独到见解,如杨光辉老师写的,《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点滴体会》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转化数学“学困生”。再如公丕刚老师写的《谈“学困生”转化策略》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方 1
面转化“学困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国外如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也有很多的阐述。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对后进生学习障碍情况调研:分别从高、中、低三个年段进行,以数学学习特点、学生兴趣、家庭背景、成绩基础、作业情况等几个方面出发,在数学学习后进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座谈及心理咨询,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掌握第一手资料。
2、对先进生学习经验的总结:调查了解先进生的学习情况,总结出一些可供后进生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3、从教学的角度对后进生进行矫治策略的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对待后进生;分层布置作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开展一些互帮互助的活动,让部分先进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完善评价机制;激励后进生,唤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6月):
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查阅资料,选择研究方法。
(二)、调研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7月):
调查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调查先进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建立后进生档案;
(三)、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1月):
1、根据调查结果,找出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提出实施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指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以完善实验计划。
2、根据实验方案,选择本校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展开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实验。
(四)、结题阶段(2009年11月至2009年12月)
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讨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过程案例集。
五、其他。
(一)、承担者及参与者分工:李惠婷
1、分年段进行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调查。
2、分年段进行先进生优良学习方法和经验的调查。
3、撰写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调查研究报告。
4、整理个案研究案例集。
(二)、研究条件分析:
在前期我校各班都有班级人数百分之二十后进生的统记以及转化“后进生”的措施记载。这些材料是很有用的第一手资料。本人已经进行过初步的研究,收集了一定的资料。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人之初,心本善。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为什么会后很大的差距?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是从哪里来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变革。教育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学生思想状况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了负面的影响。
2、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诱因。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处城镇边缘,学生父母常常疏于对子女教育,给学生不良品行形成提供了契机,加大了教育难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研究的力度,探讨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和对策。通过研究,指导教育实践,让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融入正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克服青春期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培养地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成为学业有进步,人格发展健全的人。
1、寻求理论支持。把单纯的实践变成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并不少见。但是其形成的理论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断言,人性是积极的、善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人行为中的恶可以认为是对人性的损害,一种次要的反应,而不是人性的表现。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不良行为的学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犹太神学家马丁·布贝尔的品格教育说,波兰教育家波尔诺夫的非连续教育理论,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2、探寻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寻找矫正的途径和策略。“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试图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成因的探讨寻求转化学生的办法。
初中生一般是13—16岁,这个年龄形成了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强烈的小团体范围归属与交友动机及行为。作为农村初级中学,通过筛选确定“问题学生”,研究其成因,探索转变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研究价值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提供方法、例证。
(2)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发展的心理轨迹,为遏制不良行为的发展提供帮助。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进,加速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从而改进自身教育行为,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
(4)通过研究,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
“学生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属行为学范畴,是指社会生活中有违公序良俗的言谈举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违未成年人行为规范的仪表、语言、做法,这些行为违背了学生守则,违背了学生行为规范,具有转强的负面影响,影响到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从行为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经济不良行为,学习不良行为,心理不良行为、道德不良行为等方面。
“农村初中”:初中属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品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村初中的孩子有着纯朴、天真的一面,但由于农村经济状况的落后,家长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对子女教育力度不及城市家长,学生受外界不良影响较多。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是立足农村实际状况,探讨学生不良行为,尤其是有较强消极影响的行为的形成原因,提出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形成机率的措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究学生不良行为归因与对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大多在智力上发育正常,但是不能自觉地遵守各项社会规范,特别是不能遵守校纪校规,不能正常地与老师、同学乃至父母沟通。或是与社会不良青年为伍,或是沉溺于网吧、游戏厅,其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并且不听从老师家长的管教。他们的某些行为已经接近违法乃至
犯罪边缘。这些少年不同于少年犯也有别于工读学校的学员,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通常把他们当中普通存在的个别人当“差生”看待。社会学中有“烂苹果”之解释,为此河北重镇石家庄的“特色关爱学校”、江苏的南京的“徐向洋行走学校”都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些学校大多数招收一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产生的社会影响,目前只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和零散的相关评论,还没有部门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为相近的解释理论有社会化理论、失范理论、烂苹果效应等。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心理状况研究还不多见,针对农村中这一特定环境下,初中这一人生关键阶段的学生不良行为归因的探索更是缺少。
西方国家法制健全,对未成年人也有不少约束。但这些国家开放自由,学生严重的不良行为更是触目惊心。诸如校园暴力、性侵害、吸毒等常被曝诸媒体。系统的研究也不多见。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
(1)教学设备齐全
我校作为一所省级示范初中,也是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与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学校有课题研究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最近两年,学校先后通过了江苏省“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四配套”工程的验收。目前所有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现代化工程的要求。
(2)经验积累丰富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课题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我校在“十五”期间被扬州市教育局评定为教育教学科研实验基地,被高邮市教育局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十五”期间各级课题已全部结题。
课题组长有家用联网电脑、打印机,便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其本人多次在各级各类的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论文在扬州市级以上获奖,独立主持过两项扬州市级教科研课题,已结题。
(3)人文环境较好
我校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全部达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占40%,他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尤其是有一支肯吃苦,讲奉献,勤思考,勇探索的班主任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本课题核心成员有学校校长,教科室主任,还有来自一线的教学骨干。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多次主持或参与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核心成员李长青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主持过多项省市级课题,为高邮市名校长;徐金宝校长,从教二十多年,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王海进主任,多次参加省级培训,其论文多次发表或获奖。
所以,我们认为开展“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归因与对策”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通过努力,是能取得丰硕成果的。
五、课题实施方案
1、研究目标
(1)正确认识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
(2)提出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身上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
(3)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2、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因素的研究。
①农村家庭教育状况的影响。②教师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ⅰ教师言语ⅱ教师仪表ⅲ教师人生观ⅳ教师价值观 ③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2)关于农村学生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3)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措施研究
①班级之魂的挑选 ②积极班级舆论的形成③新形势下的家长工作 ④让学生远离社会“污染”
(4)优秀班级集体建设研究
3、研究重点
(1)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措施研究(2)优秀班级集体建设研究
4、研究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德育难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06年5月—2007年12月)。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教育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3)总结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对本课题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
成结题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6、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育影响。了解良好品行产生条件和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行动研究法。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形成的经过,总结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指导不良行为矫正。
(4)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教育行为,撰写、教育总结文章,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7、主题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的视角来探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
(2)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正面张力只有大于负面影响,才有矫正不良行为的可能。
(3)教育的正面张力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其教员是家庭成员。学校里的家长学校的学员不能仅仅是学生父母。
(4)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学生的错误的心理意识密不可分。学校教育应重在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8、发展与创新
(1)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农村初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是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初中阶段这一特定年龄段上研究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的办法。
(2)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其成长的过程。本课题既对有严重行为的学生进行研究,也探讨学生轻微不良行为发展轨迹。
(3)通过研究要得出不良行为可以矫正的结论,提出矫正不良行为的措施,为学校德育行为提供指导。
(4)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心理基础,本课题要通过个案研究,探讨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归因。
(三)、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发挥专家组学术引领作用。我们将聘请省市级专家充当课题研究顾问,来校讲学、作报告,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坚信,由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有课题组全体同志的精诚协作,《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归因与对策研究》一定会取得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