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5 01:0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傅华云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改革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主体参与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创设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3、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合作探究策略:

1、把握合作要领,培养合作精神。知情融合策略:

1、有效控制自身情感。

2、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3、把握和挖掘教材固有的情感因素。个性发展策略:

1、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教学实施措施。教学策略既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介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包含能指导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带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以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封闭和预设多,开放和生成少。对于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知识经验少,而教学沉闷、机械,程序化,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挫伤了学习的兴趣,压抑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抹杀了智慧的火花。为此,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大刀阔斧的展开了,它让小学数学开始焕发新的生命光彩,在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选择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呢?

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要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如何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如何实现教学中知情统一、学生主动和谐发展。要充分考虑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和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相辅的技能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平共处发展潜力,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施于不同的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一、主体参与策略。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课堂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育的对象是6——13岁的儿童,有主动的意识和自主的精神,他们具有好胜、好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只有让他们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在课堂上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因而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得到全面提高。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1——6年级的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言”,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1)趣味情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身提供了大量有趣的主题情境图,并且一图贯穿前后几个知识点。而小学生年龄小,对动态的、有意思的、自己熟悉的事物才会产生注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教学中应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寓教寓趣。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念数学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我在小

学二年级《加减法练习》这节课中就运用了趣味情境。师:我知道小朋友们都累了,那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不好?生:好(热情高涨)!师:从前有个老爷爷,他有三个儿子,读书都不用功就知道玩。一天,老爷爷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在屋子里藏有一箱宝贝,这是藏宝图,找出图里的密秘就会知道宝贝在哪里。三个儿子一听你争我抢起来。小朋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宝贝吗?想不想找出图纸里的秘密呀?学生一听,立刻大喊一声:想!(学生第一次计算活动)师:老爷爷的三个儿子也跟你们一样一起合作找出了秘密。老爷爷告诉他们说从大门出去向前走90步就能从地下挖出箱子。三个儿子一听拿起锄头挖出了箱子,可是发现箱子怎么也打不开,原来在箱子上安有密码锁。他们只好又去找老爷爷,老爷爷说:密码锁的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时,锁就打开了。赶快试一试吧!(学生第二次计算活动)学生破解密码后问:箱子里是什么宝贝呀?一名学生上台打开箱子,拿出一张纸条写着:知识就是最大的财富。学生在那里对呀对呀。然后一名学生问:老师,那三个儿子后来怎么么呢?另一名学生追着问:老师,我们也努力学知识会怎么样呢?这个趣味情境设计到两道难度很大、计算量大的练习题,而且是在学生趋于疲惫的状态下出现,但可以明显感到,因为趣味性大,有诱惑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忘情的进入状态的非常主动的来思考问题。

(2)操作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一论述阐明了操作与思维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发展的辩证关系。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活,强调体验性学习。而操作活动又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体验感悟的一种良好形式。根据心理学研究,儿童认识规律一般为:感知——表象——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依据教材,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这个既可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知识。

(3)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情境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堂一大特点就是数学不再是在“人工情境”中学习,而是在“自然情境”中学习,而这些自然情境,是老师在课前充分调查、了解、准备后将学生生活情节的一个再现过程,必须是真实有效的情境创设。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我校在一年级举办棋类兴趣班,学生们参加的积极性较高。于是,在上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前,我有意识的在班上问及学生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各有多少颗子。有几个学生清楚,但大部分学生表现的非常想知道。我就此情况布置了家庭作业:回去数一数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各有多少颗子,一副扑克牌有多少张;同时也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哪些事物的数目较多,有多少。学生带着兴趣有目的的去数数,去了解身边的数学。

2、创设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还需要有参与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其中充分提供“感知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参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感知材料不足,形成不了丰富的表象,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充分利用教具演示、电化教学特别是电脑运用于课堂,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直观的感知,为学生创设观察、分析、思考的机会。

3、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良好的对与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即时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识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材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水平。

(1)学会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小学生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往往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就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顺序观察,把观察和思维、想象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观察效果。

(2)学会操作。

数学知识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的高度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操作,首先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其次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按步骤进行,动作要规范、准确;再次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含义。

(3)学会思考。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必须以知识教学作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获得一般思维:如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和数学方法如:归一法、转化法、切割法等以及数学思想如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等。下面是二年级一节课的片断,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学生的思考方式的综合性、思维角度的多样性。

师:今天你们的教室真干净,你们是不是每天都是优秀?

生:是的,我们今天得了10分,是满分。

生:这个我也知道,在楼下有个评分栏,每天的分都写在那里的。

生:还有,我们这个星期已经连续得了4个10分了,明天再得一个10就会得到一面红旗哦。

师:看来小朋友们很讲卫生,也很有集体荣誉感,老师真的很感动。我们为自己创造了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才会学习得开心,学得放心。你们有信心坚持下去吗?

生:能。

师:老师为你们加油!前天呢,老师去得胜街小学听课,看到几个同学也在关心他们学校卫生评比情况,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

生:想!

出示主题图。

生1:我看到二(1)班得到的红旗最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看到有个穿蓝衣服的小朋友指着那一竖排红旗在说:我们二(1)班得了16面红旗,我就知道是二(1)班,再看最上面它最高。

生2:不对不对,只有8面红旗,只画了8面红旗。

生3:有16面,因为那个下面的被树挡住了看不到但还是有;

生4:是的,16面红旗只画了8面,被挡住的是8面红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想8+8=16,所以就有8面;

生5:用16面减掉看得到的8面,就是8面看不到的呀;

师板算式:16-8=8(面)

师:好的,谁还想说哪个班?

生6:四(1)班也是最多的有16面。

师:说给大家听听。

生6:最后面的那个是四(1)班,我是看穿黄衣服的男生说的话知道的,还有它的红旗最上面跟二(1)班是对齐的,就说四(1)班跟二(1)班是一样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7:老师,我知道四(1)班被挡住了7面红旗。

此生话刚落,大家纷纷举手。

生8:是的,看得到是9面红旗,用16减去9就是7面。

师板算式:16-9=7(面)

生9:老师,还可以这样看,被挡住的四(1)班比二(1)班的少一面,因为是表格它的最下面肯定是对齐的,那就从树顶对着那个格子线就可以看过去露了一面出来,所以挡住的就是7面。

生:对呀,用8减1就可以哦,太简单了。

师板8-1=7(面)

生:老师,我有个发现,这个表的格子总共有17格。

生话落,包括老师在内所有学生都一楞!但老师马上明白他所说的意思,但这是我备课是没有想到的。

师: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不是二(1)班和四(1)都是16面红旗吗?上面就还剩一个格子,那总共不就是17格吗?

全班给出热烈的掌声。

师板书:总格数:16+1=17(格)

……

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要有意识性有目的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学会思考。

二、合作探究策略.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占有知识和较强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合作”。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渴望在同龄人中表现,展东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爱数学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教学时,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但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水平低,识字量少,语言表达困难,合作意识淡薄,我们更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

1、把握合作要领,培养合作精神。

(1)合理安排合作对象.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生能力、心理素质、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使各小组之间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以便于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同时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合作学习小组由4——6人组成:一名或两名优等生,一名差生,两名或三名中等生,并且男女生兼顾。

(2)进行明确分工。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角色互换,使得每个人能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基础。例如:在《我长高了》测量学生身高的活动中(因条件所限,选择卷尺进行测量)我按6人一小组划分,一人被量,一人按卷尺的头端,一人拉尺,一人用薄的本子从头顶作记号并与另外一人一起读数,一人记录。测量另一同学时进行轮换。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有操作的机会,在不同的角色变换中获得了应有的知识。

(3)要选择合作时机.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引导小组合作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合作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此一般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作的时机: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意见不同,发生争执时;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全面时;当学生表现欲,争着回答问题时;需要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促进内化时。

(4)要精选合作内容。

斯托利亚尔认为:“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此,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例如:一位都老师在教《三角开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这样设计: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钝角或直角三角形),动手操作:“你能用两个完成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存在着什么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把发现的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第二次合作:“你们能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这个新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又有什么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由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次推导并验证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在学生的合作中成功完成,学生充分领略到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掌握合作方法,合作中得到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较多问题: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教学生做到:

(1)学会讨论。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易混淆的内容等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全方位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提高。

(2)学会表达。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要领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数学语言的积累相对较少,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时,让学生说过程表象;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总结时,让学生说要点。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语言表达规范化、确切化、完整化、条理化。让学生准确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材料,运用语言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3)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间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的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三、知情融合策略.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发展智慧能力同时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情感随着认识过程从觉察某种现象并愿意作出注意——作出需求反应——对行为的满意——形成个性心理品质。它与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存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发生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作用,以形成认知情感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主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使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的过程,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认知过程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1、有效控制自身情感。学生喜欢数学与喜欢数学老师有关,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还没有稳定的认知,那么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且自己对数学充满兴趣,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会很大程度的感染到他的学生,从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别林斯基曾指出“爱是教学法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与此同时,教师的期待效应也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曾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学生说到:数学老师课上得好,我喜欢数学;数学老师知道好多知识,我觉得上他的课可以知道很多东西;数学老师总是鼓励我,让我觉得很好,所以我就想学好数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数学特级教师陈慧英,学生对她的评价就是:陈老师对每个同学都好,感觉不到她不喜欢谁;上课还很幽默。

例如:陈教师在一节课前的对话——

陈:上课!同学们早!

生:老师早!早!(有个同学喊慢了)

陈:谁呀?(脸上有笑容)再来一遍。上课,同学们早!

生:(起立)老师早!早!(又喊慢了,老师和同学全笑了)

陈:坐!好啦!真精神,非常好呀!我上咱班,发现一件好事儿,起码空气特别好,潮乎乎的,很湿润,不是很干燥。虽然干活累了点,也很高兴。陈老师严肃中透露着幽默,和同学样没有距离感,笑一笑,心情会很好。能说学生有喜欢陈老师数学课的理由吗?

2、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启动和调节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上《3的认识》这节课时,恰好是中秋节过后的第一天,上课前我就对学生讲到:中秋节全家人都要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可是前天老师的弟弟到北京去工作了,老师非常非常想念他,每天折一只千纸鹤祝福他在外面平平安安,老师现在已经折了?(生:两只)今天这只还没有折,你们想帮老师折吗?(生:想)折完这只千纸鹤老师就有几只呢?(生个个高举起小手)。在生活中,每个小孩子都体验过想念的滋味,在触发了为老师分享思念的痛苦后,非常主动帮助老师折出纸鹤,从而进入3的认识。

3、把握和挖掘教材固有的情感因素。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一改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一般来说,新教材教学内容中,知识内容比较明显,认知主线易于把握。往往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情感因素比较隐蔽,难以发现。事实上,数学知识内容都是人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发现、归纳、总结而出的,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他们寓于知识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去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出潜在情感因素。上面的例子我就是从教材主题图“学生折千纸鹤”联系中秋节和老师个人的生活来进行了挖掘情感,使得教材、生活、老师、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上成为一体。

4、赋予情感色彩,促进知情交融。

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知、情感相互作用,贯穿于始终,直到知情发展、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把把缺乏情感因素的内容,赋予情感色彩,达到知情交融。比如在上面关于《加减法练习》中就将枯燥的练习题溶入到一个故事中,使它们鲜活起来,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财富”的道理,为今后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个性发展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学要实现发展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基本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要发展个性和创造性,而且要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不仅要发展智力,而且也要发展非智力,学会发展,培养社会适应性.为此,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生类型、知识水平和学习进度突出个性化教育,以促使学生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优化发展。

1、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当学生通过学习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学生学会了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就能及时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调整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使学生更符合个体的特征。使其在情感和认知上有质的飞跃,从而成为主动发展的动力之源。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类型的。有位专家说过“给孩子们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向前走。”美国的小学生为什么可以写论文?因为他们自己会去图书馆查资料,因为他们会自主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到互联网上,到生活实际中,到图书馆里进行辅助性的学习,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自身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哥德巴赫猜想:1+1为什么等于1?老师知道吗?不知!一年级的小朋友就非常想知道,可作为老师你有让他去寻找答案吗?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会对我的学生说:你一定要告诉1+1为什么等于1?你会找到答案的!我相信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二年级。

3、《小学数学教育》,2003第1——2期,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4、《情绪智力与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傅婵著。《外国中小学教育》第3期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倡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场所。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中我也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能力、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接受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到课程结束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这种问题,我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配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较好地解决我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的完成数学课的课程目标。任务驱动中要从多方面考虑活动任务的设计

1.1 任务内容的设计要有吸引力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任务的设计要目标明确,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在“三视图”这一课,当我讲完三视图的概念后,举出了一些实例问题以巩固知识,如实际生活中篮球的三视图,碗的三视图是怎样。再如,我给出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要求学生判断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并动手实践通过“搭积木”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

1.2 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自身实际情况

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探究活动可能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提出目的性强和行之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探究空间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数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在教学中,我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知识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他们较为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分析总结出数学知识。

1.3 任务设计要体现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数学是人民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后将数学知识服务于实际生活。那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兴趣和动机。在学生学会镶嵌知识后,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活动:学校的食堂正在改建,请每位同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食堂的地砖和墙砖,提供一份设计草图。这个任务的提出,是让学生活学活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更能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组合作学习

2.1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与计算。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自动手,互相启发,加上多边形教学工具在学生镶嵌中组合出来的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出答案,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止停留在找出一种答案,有的能找出3到4种答案,从而体现出了分层教学。在组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个别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学生的成功,善于观察和发现学习基础较差和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组长轮换制、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教学制度,鼓励学习基础较差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各尽其力,各显所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感到成功,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并努力争取成功。

2.2 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一名组员互相促进,通过活动任务让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动机.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每个成员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同时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及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将原来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这种学习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需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做到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真正使自己在新课改中成长,使学生在新课改中受益。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内容提要】

“理想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理想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走进理想课堂,关注学生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也是研究者。这就是说,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操作”,更要善于“研究”。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教师像演讲家一样眉飞色舞,用高金英老师的话说:“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像疯子一样。”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局面,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模仿,“学生在讲台下听的像傻子一样。”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内容,“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的创造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条分缕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将对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课程改革对课堂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也发展了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再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袖手地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师范作用。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二、课程改革下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生成”问题,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和多门课程的融合能力。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应力行简约,要有较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应机智把握,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

教学目标的预设而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而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要有适当的预案。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

课堂是复杂的,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当然,课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或需今后解决等,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的,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课堂上能否讨论和解决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师都很重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一味求他,否则课堂成为预设演绎的舞台,准确把握生成,体现课堂的动态变化,体现课堂的亮点,这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把握四点:

1、解读文本,心中有数;

2、预先料测,从容应对;

3、关注学情,穿针引线;

4、充实自己,稳坐泰山

三、课程改革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比较适应新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自主学习能力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

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

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探究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上面所提到的“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最终将落实在课堂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作为新的教育形式之下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担负的培育新苗,呵护花蕊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多加激励,多采用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的教学方法,以新《标准》为指导,透彻理解新《标准》的具体内容,努力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切切实实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让学生生命潜能爆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这应是我们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

第四篇: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实践越来越丰富,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欣喜之余,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一些问题依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困扰着我们,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面对。

一、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案例】一年级《

6、7的分与合》一课,执教者这样创设情境:教师说:“星期天的早上,小云一家去儿童乐园玩。儿童乐园里真热闹呀,有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和小朋友喜欢的各种玩具。小云最喜欢五颜六色的气球了,于是让爸爸给她买了气球。小朋友,你们猜,爸爸给小云买了几个气球?”学生有回答1个的,有回答2个的,最后终于有人回答买了6个。教师追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反思】说了那么多,教师无非是想问6可以分成几和几。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教师竟然如此大动干戈!这些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因此,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那种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复习导入打入了“冷宫”,都在为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就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于是,花样繁多,内容生动,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案例中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设计也就包括在内了。其实,《

6、7的分与合》一课的情境可以这样来设计:“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6个气球,要请你们分在两只手里拿,你想怎么拿?”三言两语即可引出问题,根本无需大费周章。

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有益于他们理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案例】四年级《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上,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顿时教室里乱作一团:有的小组大家抢着说,谁也听不清谁的声音;有的小组由一两个学优生在说,其余人就静静地当听众,或者忙自己的事……而老师却一副听之任之的表情。几分钟后,教师请组内派代表回答,学生站起来开口就是“我发现……”“我觉得……”,而不是“我们组认为……”。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初看上述案例,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似乎十分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其实,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个要害的问题:合作讨论是留于形式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很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优生占据着整个小组的发言大权,学困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部分学生过于表现自己,合作不够……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人员要以异质组成为宜,各层次学生搭配,以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小组之间以同质组成,要强化群体(小组)之间的比较,淡化个体(学生)之间的比较,真正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小组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小组的 1

积极功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正如专家所言:“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评判。试问:一个不会倾听的人,又怎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呢?

三、赞赏言语滥用失真

【案例】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师在介绍了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后问道:“请同学们比一比,黑板面和桌面,哪个表面大,哪个表面小?”一生答:“黑板面大,桌面小。”教师表扬到:“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鼓掌!”众生边鼓掌边说:“嗨、嗨、嗨,你真棒!”接着,教师又问:“数学书的封面和文具盒盖的面,哪个表面大,哪个表面小?”另一生答:“数学书的封面大,文具盒盖的面小。”“说得不错,表扬他!”“嗨、嗨、嗨,你真棒!”……

【反思】新课程提倡鼓励性评价。于是,在课堂上我们能时常听到 “嗨、嗨、嗨,你真棒!”的赞赏声,时常听到“啪、啪、啪”的鼓掌声,时常看到回答对的学生衣服上贴了五角星……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而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哪怕学生只有一小点成绩、一小点进步。其实,过多的外在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课改提倡鼓励,是指要多鼓励学困生,看学生除了看分数外,还要多看其他优点,应多从内在激发兴趣。上述案例中,对于大家能轻而易举回答出来的问题,教师给予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而且千篇一律的“你真棒!”“真聪明!”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赞赏变得毫无感觉。

我们倡导赞赏,但必须注意赞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方面要善于赞赏。赞赏应该针对每一位孩子。赞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曾有人这样说过:“赞赏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因此,教师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赞赏应是一种真诚的客观评价。教师应真诚的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若教师的赞赏失去了针对性、客观性、真诚性,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四、理念异化成为目标

【案例】一年级《9加几》的新授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计算9+4=?时,学生给出了这样两种算法:①把4分成1和3,9+1=10,10+3=13;②把9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数,从1往后数,得13。教师在肯定了这两种算法后,又千方百计启发学生:“可不可以分9呢?”于是,学生又得到了一种新的算法:把9分成3和6,6+4=10,10+3=13。

【反思】作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算法多样化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兴趣,并树立自信。上述案例中,教师直接将“算法多样化”作为一种教学目标提出,课堂教学的目的异化为让学生直接想出各种方法。

课改鼓励和提出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不是“教”学生算法多样化。一个计算问题在教学中出现几种算法要看班级的实际,主要应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交流自己的算法,而不是必须要展示所有的算法。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算法只是列举了学生可能的想法,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材中给出的方法,教师不需要刻意灌输给学生,否则有违新课改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初衷。

总之,面对新课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深入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改理念的精髓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山西省平定县冠山联校洗马堰学校刘素芬

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如何创设情境,合理引导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上做文章。我所在的工作单位班级容量较小,每个班级平均近20人。但学生来源较广,波动性大,有外省份随父母暂住在我校附近的学生;有外乡镇暂住在我校附近的学生;有随祖父母或外祖母生活在我校附近的学生。这些学生行为习惯不太好,更无法谈得上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而这部分学生是我校学生总数的50%,为此针对我校生源现状及我们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现实条件,我校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教师们十多年的实施已成共识并形成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特色。

我们认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创设情景,回顾旧知——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温故而知新。”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时间不超过五分钟,针对学生学习新课所需要的关键性的旧知识和重点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复习。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转化的思想,在这个环节也就是提前渗透转化思想,以旧引新,分散难点,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促进知识正向迁移。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例3时,我用投影出示准备题:

1、把下列分数化成百分数。2/

5、1/

8、3/

25、3/4。

2、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3/25。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第一题因为学生刚学过,所以很轻松就能解决。第二题是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中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找准单位“1”就能正确完成。为了弄清数量关系,在学生解答完后,引导学生互相把解题思路说说,进一步加深理解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解题思路。此外,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课前采取一些有效的激趣策略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用课件出示,朝阳小学2008各中队利用收集废旧物品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2844元。我引导: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要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学生猜测交流,接着师引出课题:同学们各有自己的猜想,真不错。那究竟怎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

解决的问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是实现课时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每节课的“重头戏”,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习新知时,通过类比、归纳、推理实现迁移,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新的知识点,启发他们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在老师的点拨下去获得新知。

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知识严密、逻辑性、系统性、联系性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1.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使学生认识到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上面案例1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在做完准备题后,我说老师现在把这道题改为百分数应用题,你还会计算吗?学生一下子就会想到尽管由分数应用题改为百分数应用题,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没变,由于有了相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可以尝试自主解决。最后把复习题和例题题进行比较,实现迁移,总结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如果学生说不完善,教师可引导完善。这样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旧引新,减小了坡度,分散了难点。又如在教学几何形体的面积、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在操作中领悟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掌握学法。

2.提供参与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知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以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数字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1)提供说话的机会。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说一说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依据;在概念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看一看、摸一摸。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或者画一画,可以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认识分数的意义。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可以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就可以掌握这两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特征。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3)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设问:你们认为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条件有关?你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4)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

他人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让学生推算一年有多少天前,向学生提出:“要算出今年有多少天,有很多种算法,看看你们能找到多少种?哪一种最简便?下面请各合作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讨论、探究。比一比,哪一组协作得最好。”学生在这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了。实践证明,不管是自主探究或是合作探究,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动机(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特别重视。(5)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每个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做教师的必须正视这种差异。所以当学生在质疑问难时,有时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较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2008年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我国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5/8,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小李说:“30枚。”小芬说:“比上届多5枚。”胡梦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15。”于是我就问:“要知道小芬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胡梦预测多少枚,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2、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结束后,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回家作业: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

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四、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扣人心弦的课堂总结必能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一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正是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的时候,此时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进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后,教师引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是成正比例的量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此结课,教师在课尾给学生留下悬念,使教材前后连贯,使之成为学生以后学习新内容的起点,激发新的求知欲的启蒙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布置如下手工作业:(1)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2)把你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看能得到哪些展开图。这么多“手工活动”,正好通过课堂总结巧妙地转移到课外,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真可谓合情合理。

以上就是我校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逐渐摸索出的适合我校学生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让学生向喜欢动画节目一样喜欢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们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还配有一定的号召语,使学生兴趣高涨地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当然,一种教学模式只能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解决一些教学实际问题。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和技能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使数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下载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罗寒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教师要注重多学科的交......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精选5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课堂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不断地改善和更新,促进了人们对英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着力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研究,在课堂优化理念的基础上,从物理教学......

    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

    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综观当今小学数学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5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处于新世纪的体育教师,既是体育教学的实践者,也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在不......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我们的教育呼唤平等、和谐,需要个性的张扬,需要我们赋予生命,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她要求我们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