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

时间:2019-05-15 15:2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

第一篇: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

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

综观当今小学数学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光靠课本够吗?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这样,必将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于“滞后”的教材中开掘鲜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构架完整,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本领导。如:一位老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0%。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课前,让同桌相互画正面像,课始,展示各人的作品,并引入画人的正面像有一定的常识,那就是美术上学到的“三庭五眼” ;然后,通过赵本山等名人的正面画像来验证;最后,形成几道比例式来引入比例的概念。这种从美术到数学的教学,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大大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视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让学生沿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时也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有的低年级老师教:“9的认识”时摆9根小棒、9个图片也要求小组合作”。实际上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吗?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三、训练时多一些问题解决

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巩固训练,是学生对新知识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存在着单

一、机械、模仿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观摩课、公开课从新知识引入到巩固训练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并且问题

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问题解决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数是一位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妈妈叫小明去买土豆,邻居叫小明代买一些,小明回来算帐,列的竖式有以下三个,你能帮小明算完吗?(土豆单价可以从市场调查获知)

(1)两家土豆数量(千克)(2)小明家买土豆用钱(分)

()()()

+()×()7()()

(3)邻居家买土豆用钱(分)

()()

×()

()()

这些巩固训练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即《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等课改理念。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还指出: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正是在训练学生发现创造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有收获,即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训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但也应该是学生探索新知识基础之上的训练,那种以较短时间结束新课,用大量练习进行训练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另外,教师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熟能生巧”的合理性有多大我们暂且不论,但“熟能生笨”、“熟能生厌”则是存在的事实。

四、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学校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似乎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完了吗?未必!

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然而,中国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就算目标达到了。而西方之教育目标则相反,它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了。这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承担的是“传递授业”的重任,扮演着“解惑”的角色。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 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

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显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概括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洞察、辨析、类比、推广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在课堂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如:为什么闰年多出的一天会放在二月份?你想知道吗?等等,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如:把所学的图形知识,统计知识等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单位:云阳县平安小学姓名: 李萍

电子邮箱:727907904@qq.com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小学生进行的绝大部分数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课堂有效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良好的课堂管理是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构建注重学生发展的新型课堂管理模式呢?本文试图从课堂管理目标、课堂探究学习管理、课堂合作学习管理、课堂管理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管理 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内在与外在的互动交往,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因此,课堂管理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课堂有效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而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受益。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管理正从以“规定”和“服从”为特征的传统管理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有效管理。然而我们发现,改革后热热闹闹的小学数学课堂背后,也隐藏着这样的忧虑:“上课时热闹,考试时茫然”,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管理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课堂上的生命活力及数学思考?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多维的课堂管理目标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整合相对于人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余文森教授对三维目标关系概括为:“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因此,三维目标是一个多元、分层、互动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高度升华。只有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发展。因此,制定课堂管 1

理目标时也应符合三个基本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1、同时制定规范性目标和促进性目标

规范性目标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确立强制性的管理措施来管制或约束学 生,可以规范问题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以维持课堂秩序,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性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目标的制定应该能激发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所以制定课堂管理的目标既要体现出维持课堂秩序,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又应体现出具有助长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

2、师生共同制定,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如何制定课堂管理目标,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该参与进来,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管理目标,使学生有了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愉快、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有安全感,以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3、目标制定中,奖励与惩罚并举

制定好了的课堂管理目标,就要始终如一,坚决,果断的执行。如果学生遵守了目标,教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和奖励;如果违反了目标,教师就要立即指出其不良行为应伴随的自然后果。另外,教师也要一视同仁,公平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通过教师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的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引导新课程下的探究学习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对课堂管理的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呢?

1、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理解、学习数学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而是总要涉及到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客观

事物不是象动物那样去盲目的尝试错误,而是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信息,只有当新信息与已有信息既一致又不一致,才能造成已有认知结构与新信息的不平衡,从而引起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具备哪些认知结构、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哪些联系和差异等,确定学生探索活动的起点,才能引导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2、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促进数学思考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要及时综合、归纳学生的见解,筛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提炼,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3、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迅速内化新知识,使其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潜藏在知识表层后面深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他们新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学生思维是开放的,行为又是有序的。

4、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管理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

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那么如何有效的加强课堂合作学习呢?

1、合理分组并指定组长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给学生选一个合适的组。一般地说,按照学生的性格、能力、知识状况、爱好等实际情况分组比较好。分组时尤其要重点考虑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以及性格内向、有才能但不敢适时展现自己的两类学生,把他们安排在有耐心、成绩较好、乐于助人的学生小组,有利于他们展现自己,发展自己。

2、加强合作技巧的指导

合作学习中“各自为政”、“一言堂”、“独守一隅”等现象,教师应注重指导合作技巧:指导学生倾听同伴发言;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指导学生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作总结性的发言等。

3、安排适宜的合作任务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应根据实际教学任务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单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先要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等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既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达到合作学习活而不乱。

四、确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评价方法

1.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多元评价包含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 评价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更全面、更系统地评价学生。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变化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重视学生的探究结论,而且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但重视学生自我在课堂中的表现,而且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2.让评价引导学生采用正确规范的表达

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对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是梦寐以求的。所以当别人被表扬时,学生们自然会关注“他是什么原因得到老师表扬的?”,并且模仿这样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当通过评价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好的发言,找准评价点,告诉学生“好在哪里”,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关注怎样的语言表达才是会得到肯定的表达。

3.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

倾听,作为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学习习惯,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通过前面的课堂管理问题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都更愿意说,而不那么愿意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理解老师的提问、讲解;能听懂、思考同学的发言,那么他就会专注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别人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刚开始并不是全部学生都能做到规范、完整,这时教师如果选择抽一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示范,并注意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在听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过程中,必定能由“会听”转变到“会说”、“爱想”,问题行为在专注的倾听中逐渐减少。

4.发挥评价的作用,不断激励学生

学习活动主要依靠学生内在动力的驱使,但外在动力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激励机制就是将外在动力因素激发转化为内在动力因素,抓住了激励机制也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管理时,采用何种方法方式,在什么时机运用激励机制是教学管理艺术的重要方面。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为他们分别设置近期目标,激起他们的信心去实现目标,使学习处于兴奋状态;又如捕捉“闪点光”,特别是后进生,仔细洞察他们的点滴进步,用“差中找好”、“错中找对”的辩证艺术,调整他们的心态,激励他们变自卑为自信,变落后为先进。只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那我们的组织和管理就是成功的。”

课堂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且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不仅能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课堂管理不是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而是要激起课堂上学生生命的活力,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需要;课堂管理不是为了研究秩序本身而获得秩序,而是为了更有效的学习,在有效学习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故而让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都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3】《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学校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试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饶玲 江西教育科研

第三篇: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也从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下面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结合新课程理念谈一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建议。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等特点,他们虽然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是不能保持持久的听课能力。因此,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演示、恰当的比喻、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持久的听课意识。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倾向,使数学教学不再专注于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积极思考的能力;通过公式、概念、法规的推导,获取知识的能力等。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不仅需要人具有相应的知识文化水平,还要具有团队团结合作精神和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增强数学素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充

分发挥自身在数学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做好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其中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在合作探索中得出更好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利用生活资源树立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养成,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资源来实施教学,构建合作互动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首先,教师应该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创设令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尽量处理好教材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将生活中鲜活的题材融入探究活动中,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完美结合,促使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树立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其次,根据生活实际搜集素材,组编合理的练习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学会将周围事物设计成相应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搜集到的生活素材组编成练习题,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有效引导,有的学生会根据与重量单位有关的知识编成练习题,如:自己书包的重量是多少?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有的学生还会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编制题目,如:操场面积比教室面积大多少?课桌面积是板凳面积的多少倍?等等。

四、采取适当的、正确的评价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是情感发展的基本要求。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我、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教师要注意提醒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数学作业时,不仅要端正其学习态度,更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即便没有完成作业,也要给予肯定。

以上讲的是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认真思考,潜心钻研,开拓创新,不断总结,使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倡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场所。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中我也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能力、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接受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到课程结束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这种问题,我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配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较好地解决我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的完成数学课的课程目标。任务驱动中要从多方面考虑活动任务的设计

1.1 任务内容的设计要有吸引力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任务的设计要目标明确,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在“三视图”这一课,当我讲完三视图的概念后,举出了一些实例问题以巩固知识,如实际生活中篮球的三视图,碗的三视图是怎样。再如,我给出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要求学生判断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并动手实践通过“搭积木”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

1.2 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自身实际情况

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探究活动可能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提出目的性强和行之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探究空间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数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在教学中,我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知识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他们较为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分析总结出数学知识。

1.3 任务设计要体现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数学是人民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后将数学知识服务于实际生活。那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兴趣和动机。在学生学会镶嵌知识后,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活动:学校的食堂正在改建,请每位同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食堂的地砖和墙砖,提供一份设计草图。这个任务的提出,是让学生活学活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更能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组合作学习

2.1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与计算。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自动手,互相启发,加上多边形教学工具在学生镶嵌中组合出来的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出答案,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止停留在找出一种答案,有的能找出3到4种答案,从而体现出了分层教学。在组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个别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学生的成功,善于观察和发现学习基础较差和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组长轮换制、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教学制度,鼓励学习基础较差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各尽其力,各显所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感到成功,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并努力争取成功。

2.2 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一名组员互相促进,通过活动任务让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动机.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每个成员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同时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及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将原来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这种学习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需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做到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真正使自己在新课改中成长,使学生在新课改中受益。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我是来自峦庄小学的舒爱芳,今天受县教研室的委托,为大家做关于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报告,我真的是诚惶诚恐,因为对于高效课堂我既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又没有先进的教学经验,根本谈不上报告,有的只是探索路上的点滴感悟,今天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勉,纯属个人意见,说的不妥之处尽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请大家看这样两个熟悉的教育名词: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高效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在课堂3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比较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目的和宗旨是一样的,让每一位学生进步和发展,但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就像我们心中永远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一定会一定要实现一样,而有效教学正是我们踏踏实实追求与改进的过程,我们作为一线 的教师,特别是今天来培训的都是骨干教师,咱们一学年下来,到底上了多少高效课,多少有效课,多少无效课,高效课的效率有多高,想想我很后怕。所以今天我想说扎扎实实的甩掉无效课,踏踏实实的上好有效课,那么我们的步伐就已经迈入了高效课堂。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缺陷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怎样让遗憾缺陷少一些,真的是要讲求一些策略的。

我今天谈话的题目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高效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受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及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念,掌握课堂教学高效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高效课堂教学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案例: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教学,长方体、圆锥的体积教学等,小学几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观演示和操作。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倾听;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长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从一年级起,就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常抓不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特强,倾向于“我要说”而不是“我要听”,很难坚持在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内坚持听完每个人的述说。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他们一般是让同位两个说想法,互听对方的观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跟学生交代明白: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地听,眼睛看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先听别人说完后自己再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静静的听完其他同学的述说,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再重新组建四人小组,这样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形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写的算式最多。角色分工是:1号为组织者、2号同学分图片,进行操作活动、3号同学负责写算式、4号汇报。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学习的热情高,不但体现了集体共性,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进行角色轮流交换,一定时期内互换一次角色,使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高效学习情境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老师微笑的充满童趣的说: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这个富有童趣小故事,符合这底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案例1: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案例2:“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三)智慧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1:讲解按比例分配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2: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案例6]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

[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9]学校余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六)高效课堂激励评价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教学中,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只有通过我们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无限高效。

下载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看张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心得 野芦沟完小 靳红梅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并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伴......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交流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交流会二年级热伊赛新课改在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任大红(武威市马行河小学甘肃 武威733000)摘要: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民族素质即将产生深刻影响。这次课程......

    作业4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以往教学经历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是如何进行教学的: 新的数学课程教材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社会上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傅华云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改革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主体参与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2、创设条件,提供......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