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
有位法国大作家说过:学生的审美观点和人生态度来源于艺术,而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数学;二是文学;三是音乐。调查表明;坚持每天听音乐的人要比不听音乐的人想象力丰富,聪慧。因此,小学开展音乐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段决定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错之,无可后补。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是;基础差,设施简陋,师资薄弱,这与城乡音乐教学差距甚大,音乐教学发展不均衡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之一,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善办学条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着重针对农村小学教学小学生底子差,师资薄弱,教育设备,重视度及教学观念展开一下探讨,以致使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得到改进。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关键期;现状;农村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传统式的音乐课是这样上的,教师单纯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先把所教的歌曲学会唱,然后再教给学生,学生受到教材的束缚,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被动的接收,这违背了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当前农村把音乐课当成听歌课是不对的,这需要亟待转变这一思想。当前,我国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任务,学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如何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但是如今的农村小学中,大多数学校把音乐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很多音乐课被敷衍了事„„.农村开展艺术课就是要整合课程资源,作为音乐这一薄弱环节应该备受重视,课程资源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利用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通过提升农村音乐教学质量可以丰富乡土文化,为乡土教育教学文化带来活力,更有效的丰富校本课程。
第二章
农村音乐教学的现状情形
1.1师资力量短缺,匮乏
即使国家每年都大量招聘教师上岗,但在广大偏远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低,教师缺编严重,这使得师资力量短缺。多数老师身兼数职。他们的课时任务非常繁重,一方面担任语文课、数学课兼音乐课。这样的老师从未受过什么专业音乐的训练,更别说上好一节有质量的音乐课了。另一方面是陈旧的课程观念,现阶段农村小学中,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认为音、体、美、都是偏科,学校里可有,可无,音乐课不得为其他科目让路。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非专业音乐教师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音乐课形同虚设。虽然每周都安排了音乐课,但是一个月都不一定上得了一节音乐课。有个初二年级学生说:“我们上音乐课就是打开音乐光盘自己听,有时候老师都不来上课,也没学会什么乐器。”以上种种情况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显然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据调查:我国目前有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将近10万人,若按每个学校配备一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且60余年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1.2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养偏低,缺乏必要的学习和培训,交流
专业知识是影响农村音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一些音乐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他们是属于非专业的音乐教师,他们没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更别说教好音乐课程了;相反,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城市,教师定期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培训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其次,作为非专业音乐教师如果不定期培训交流学习,那么他的教学观念就会陈旧自封,固守而滞后。最后,教师心理因素也是一方面,这是不容小觑的,因为长期的定势与习惯,束缚了自己。那么他们的教学僵化程度很难破除。从而在心理上就会缺乏自信和创新。当面临音乐教学的困难时,选择的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适合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之路,而是因循守旧,敷衍赛泽,他们就是那些半路出家的民办教师。现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三分之一的专任教师达到了专业素质的要求。
1.3意识淡薄,音乐器材、场地配置落后
教育管理部门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使得教师必须抓紧文化课程的学习。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课”,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都是“副科”、“小三门”,对这些科目视作可有可无。参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直到现在音乐课还要在文化课教室里面上,在一个班级上音乐课全校都能听得见,一首歌学会了,全校的师生也都会唱了,用的还是老套的手提式录音机,5:4屏幕的彩色电视机连接影碟机,现学现唱,关键时候还卡带,卡盘。钢琴的普及率在农村的高级中学里只占5%!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个破旧的、不断维修的脚踏风琴。据调查在河南省的台前县全县中小学幼儿园300多所,县城中学钢琴2台,风琴51台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专门的音乐教室20间,离预期要求相差甚远,对于农村小学什么钢琴、音乐教室那都是奢望。即使有专业专职的音乐教师也难以运行,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4学生底子较差,在音乐方面缺乏创造性
在农村小学,由于教师专业素质较差,没有丰富的教学专业理论,加之教学硬件配套薄弱,这使得学生们连基本的音符都不会读,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纯粹是白纸一张,从而导致农村小学教学开展困难,这无法让学生产生激励和促进作用。第三章 农村小学音乐课程探讨的策略
2.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稳定音乐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
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偏远的贫困乡村从事教育事业,作为政府应该提升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使得这些教师在评职称、晋级和其他教师享受到同样的,公正的待遇,以致避免人才的流失。对于能胜任音乐教学的小学音乐教师要定期培训。积极发挥教师的业务能力,另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同时,各大高校要加大对音,体,美专业扩招力度,源源不断的为农村输送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扎根农村。其次,政府要动员各大高校的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培训,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最后,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使乡村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加大对音乐教辅资料的投入,比如小学音乐开设器乐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图画、录音、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2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重视程度,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开展音乐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贝多芬失去了听觉,因为他有音乐方面的潜能才被世界所认知。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保证学生的前面发展的前提下,小学校长要摒弃“主课”与“副课”的陈旧思想,确立小学音乐学科和其他音乐学科的同等地位,作为专业音乐教师,要乐于奉献,积极上好每一堂音乐课,让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学。2.3增加投入.配备健全的教学资源
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备不足也是农村小学音乐课开展不好的重要原因,教师上课光凭一张嘴来教唱是远远不够的。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些教学用具如:沙锤、音响、多媒体等等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标准中也要求中小学要求了解民族乐器,学唱民族音乐,这都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具来辅助教师进行授课。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方面必须加大投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2.4提高认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音乐教育不是简单的歌唱教育,其中还包括音乐欣赏,以及音乐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提高认识,需要努力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并掌握一些国外的教学法,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法等,给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这需要师生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共同努力,转变过去陈旧、古板的教学模式,让农村小学音乐课焕然一新。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我们要不因环境、待遇等客观因素而放松对学生的培养,不论是城市的小学生还是农村的小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之才,身为教师必须要自省自悟,提高全方面的素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的音乐教育事业当中去。
文献参考:
[1] www.xiexiebang.com.中国论文网.2014-02-21 [2]汤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与研究.2011-09-05 [3]高敏.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调研与思考..2013-07-02 [4 ]王晶.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中国音乐》2006.第三期
第二篇:音乐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期力的二种反映。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论。并发人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使命。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保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围绕音乐教学各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1.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使学生掌握有某种文化价值的内容。即“教什么”。那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看他们需要什么和喜欢什么。旧教材中很多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不感兴趣,更无法作用于他们的感情世界。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呢?当拿到新教材时,我激动不已。新教材能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和个性发展,注意弘扬民族音乐和发展多元文化。在没有统一的大纲、统“教学过程和方法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教师独立驾御教材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达成不同结果的各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论相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发挥学4M作角,伯而对教李st产生本利影*。比如:我上三年级第六册歌曲《劳动最光荣》,上课时,虽然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但是不知不觉又以“我”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转变教学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认识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五个特征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比如:上《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一课,首先是师生交流,我会唱动画片《葫芦姓主题歌》(教师唱),你们会唱什么动事片歌曲呀?(学生唱)其次是生生交流,他们分小组、分角色排演动画片《白雪公主》,还有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同样是一课,由多个教师上,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发现优点和缺点。
2.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比如:上《在动物园里》一课,学生学会歌曲后,让他们创作歌词,每个班创作的内容不同,每个学生创造的内容也不一样,学生发挥了学习的潜能,学生的个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上《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学生掌握了二分音符、四份音符而且还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对国旗的无限喜爱之情,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还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所以这一课达成的目标是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教学设计
梅里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对教学设计所做的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1.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①教学目标的整合性,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在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能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从各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③教学方法整合钱,要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在一定教学策略指导下,以一种方法为主,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比如:在欣赏《三只小猪》时,我采用故事的发生、发展顺序来让学生欣赏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来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但在欣赏和表演时。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等方法,学生自己说出表演台词和表现三只小猪的形象。课堂效果较好。
2.教学设计的构建性:“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如’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论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构建,是县指针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设计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比如:在上《音乐探宝》一课,我首先创设了找宝情境,让学生根据找宝的内容来演唱、演奏、模仿、敲击节奏等活动,并有奖品鼓励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
4.教学设计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澡堂教学设计要注意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设计的情感性要求:一要师生互爱;二要以情激情;三要相互尊重;四要教学民主。
5.教学设计的活动性:教学设计把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教学设计要求为:一是开展过程教学。二是开展参与教学,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设计、自己演唱和互相评价的机会;三是开展合作学习。总而言之,在这半年来的教改活动中,使我忧喜、激动和兴奋,同时又使我有了许多压力,在这压力下,我成长起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进取,肯于钻研,从每课中都找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而作出努力。
第三篇:论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
论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博白县顿谷镇盘古村小学
冯奕静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框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难”问题,却长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缺乏改革与创新,这需要教师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去重新认真的审视这个问题,而且必须去思考去尝试改革与创新。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有利于改变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传统的教学行为,纠正种种不良倾向,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现状 改革与创新
Abstract: the thesi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nd even the entire foundation education framework plays an very important role, say this is the fact that does not dispute.However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omposition to, but not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long-term have dogged educators.Primary language lack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this requires teachers based up on predecessors to seriously look at this problem, and must be to think to try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thesis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beneficial to the change of teach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behavior, correct various bad tendency and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thesis teaching.Keywords: prim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situ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前言
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其最根本的特征。世界各国为了在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纷纷把自己的发展战略调整到科技教育上来。它们不但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而且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这
项改革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因为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创新是未来社会的竞争的基础。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为适应全球性的竞争,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奏响了21世纪中国基础改革的进行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理念、坚决摒弃传统的模式化作文教学的桎梏,高扬起个性化的旗帜。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感到,儿童处在智力与思维的起始阶段,培养其创造个性的任务尤为重要,而小学作文教学又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的最佳手段与途径。因此,如何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多数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问题:为什么小学生的作文会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呢?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哪里去了?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作文命题脱离生活实际
纵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我们将会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不少学生为了编造作文,学生仿、抄、改,这样生搬硬套的作文如何谈得上创新?如在一次语文测试中,作文的题目是《我最尊敬的一个人》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不是捕捉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而是编造一些谎言不是写妈妈半夜三更还在织毛衣,就是写爸爸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小偷搏斗,甚至英勇牺牲。„„„如此种种,不得不令人震惊,不能不让人反思。作文教学呼唤真实,真实是创造个性的源泉,它能激发一个人不断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感受,获得新认识。而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是对真实的一种反叛,因而必将遏制小学生作文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都不说自己想说的话,都不知怎样才能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而展示出的是与大家一样的自己,其结果只能是大众化机械化。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作文命题常常和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创新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源泉。
(二)、背作文、应付考试
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生背优秀的作文,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公开秘密。由于以往大纲中只规定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于是有的教师布置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
各背几篇,以应付考试。有的教师还想出移花接木的“绝招”——教学生将背下来的作文进行改头换面地套用,以便一篇作文能应付多个题目。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这种做法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受到了人为的限制。作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特的发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作文可以走“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样做不仅丢失了作文这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扭曲了学生的人格。
(三)、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不经意间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致造成学生作文因思维的简单僵化而形成的思维的公式化,语言的模式化,以及思想的板结化,这种模式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而且助长学生的少年的老成“八股”。
比如作文构思方面。说表现爱国主义,大凡都要和共和国挂号―――不知看到谁先写了两名:“纺织女工织着共和国的经纬”,“女排脸上挂着共和国的微笑”,于是一窝蜂地都来了:“我妈妈在共和国的田野上劳作”,“我的爸爸在共和国的学校里上课”,“我在共和国的教室里上课”,„„咳呀呀,我真担心,有一天学生会说:“我早上吃的是共和国的奶水,晚上喝的是共和国的茶水.”据说这是深化主题,实则不是深化,而是简单化。
再如手法的雷同。不知从那里看到这样的诗句:“妈妈摇着纺车,摇着日月,摇着辛酸,摇着希望„„”于是我们的学生又一窝蜂地写道:“儿童排着积木,排着憧憬,排着明天,排着理想„„”,“一个红领巾在擦着墙上的污点,把校园擦得漂漂亮亮,把人的心灵擦得漂漂亮亮„„”如此“两段式”遵循着同一思维轨迹,同一训练方式,得以代代相传,阵阵相同,于是一种僵固的思维定势,就这么无意识的形成了。小学生作文始于模仿无可厚非,但不能止于模仿,止于模仿便误入沼泽。
(四)、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
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就说我那班的学生吧,有几个同学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每次作文都得优,然而一到口头说话,例如讲解题目或班会课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听来也烦。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与小学“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五)、重课堂,轻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只有留心观察,积累了生活中的宝贵材料,学生才会“有事可写”。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为了学生安全,学校、教师不得组织春游、夏令营、外出参观等校外活动,谁审批、谁组织谁负责,更不用说组织学生去那些为学生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了。学生进了校园如同小鸟关进了笼子,什么游戏都不能做,生怕学生出什么问题老师自己受连累。这样致使小学生天真好动的天性受到扼杀,整日只能重复着单调的学生四部曲:上学——放学——写作业——睡觉,即使是节假日,学校也得按上级指示与学生及家长签定安全责任书,以限制学生的假日活动——即最好哪里也别去,就呆在家里写作业。长此以往,学生几乎与世隔绝,又怎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六)、精批细改,忽视主体
学生作文评改,目前仍未摆脱以教师评改为主的窠臼,没有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没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因而收效并不明显。由于传统观念作祟,人们长期的思维定势,学生作文,老师评改,天经地义。相当多的学校领导和家长迷信精批细改,使得教师既厌恶精批细改,又不得不操持精批细改的方法。
二、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方式的总和。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个总体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教学方式。为了达到这个总体目标,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广积素材,丰富文库
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写作文,有不少人不是套用作文,抄袭作文,作文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就是望题兴叹.分析这些现象不难看出,学生畏惧作文,究其根源就是缺少积累。要解决作文难的问题,本人认为必须从积累抓起,只有厚
积才能薄发。
1、知识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课内外阅读。
(1)、课堂教学注重积累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的关键要靠背诵对文笔优美、立意新颖的文章,要熟读、吟诵、背诵,并勤于做读书笔记,写随笔、勤积累才能将其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小学语文课中,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含蓄隽永的诗歌,还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学生写作的典范。因此,教师平时注意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读,要深入进去用心读,且多读、多背,以读取代繁琐多余的分析和问答,以背取代机械的抄写和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渲染。
(2)、课外加强阅读积累
鲁迅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要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图书,相关的报纸杂志以及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贡献”出来放在班级“图书角”中,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多读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为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可以举办读书读报活动,如“成语接龙”、“歇后语接龙”比赛、故事会、演讲会、朗读会等,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信息面。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在专门的本子上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学习其中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仓库。要求学生坚持利用每天的晨读课或午读课,朗读背诵自己积累的内容。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课外阅读中,丰富了写作素材,增强了自主作文的能力。
2、观察生活、注重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了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只有让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各种活动中动脑、动情、动手,才能积累作文的感性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学生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文章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
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里的人和事,学校的各项活动,五彩斑斓的大自然等等,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多参加实践活动,才能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2)、指导观察活动
指导观察活动,首先要在观察前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对象、范围和任务,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我还特别注意在学生观察后,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以多种形式练习说话。如初步观察说、按顺序观察说、、小组互说、整体练说,还有在老师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说等等,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评说。这样引导学生积累,学生才会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下笔才会有神。
(3)、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话题,但生活又是瞬息万变的,闪光的素材要捕捉否则就会失之交臂。自己还浑然不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作文时思路就宽广了。
3、情感积累
“情动而辞发”,情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学生才会乐于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情感呢?一条途径是多读名家名篇。另一途径是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热爱生活
(二)、拓宽渠道,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优化作文教学的环境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生活,练习表达,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1、在训练的时间上,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规定在作文课
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灵活掌握学生作文时间,改变过去两节课定时作文的教条安排,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纪录下来。作文课上,再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训练空间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作文的积极性。(1)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写作的素材,指导学生进行续写、改写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如在《乌鸦和狐狸》续写中,有的学生写了乌鸦受骗后用尖刺当做肉,让贪心的狐狸上当;有的学生写了狐狸又去骗乌鸦大婶嘴里的肉,被曾经受骗的乌鸦识破,狐狸的阴谋落空;有的学生写了乌鸦家族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集体讨论,设计惩罚狐狸„„(2)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征文比赛。如在教师节开展“老师,我对您说”征文比赛。再如“快速作文比赛”,规定作文内容,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最佳描写比赛”,让参赛者各自写出指定同学的外貌,看谁描写的最象„„.(3)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写儿童诗、童话等。(4)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加强应用文训练。如写表扬稿、请假条、留言条、书信等,为产品写广告词,为学校设计形象语,为班级撰写班训等。(5)利用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活动阵地,刊登、朗诵学生的优秀作文,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自当编辑,将自己的优秀作文汇编成册,定书名、画插图、绘花边,请老师、家长题词、写序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3、大胆想象、激发情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大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如:我在上《凡卡》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学完课文、理解课文之后,我出了一道作文题《凡卡的梦》,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合理想象。想象凡卡睡熟以后,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想象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把凡卡接回乡下时的情景,凡卡是多么高兴;也可以想象凡卡回到乡下以后,怎样跟爷爷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的情景。平时经常进行这样想象的作文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激发情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质量。
(三)、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1、命题求新训练
教师应具有开放意识。将习作命题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题目,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有一次作文训练项目是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可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虽然见识了许多植物,但是他们却没有留心观察这些植物。如果就这样单纯地将题目给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很难。上课伊始,我从近阶段的饮食入手,和他们聊起蔬菜。他们分别说出了自己喜欢吃的一些蔬菜。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吃这些蔬菜?他们根据各种蔬菜 的特点又谈了蔬菜各自的作用。我接着说这些蔬菜不仅给人带来了许多营养。而且许多同学都很喜欢,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蔬菜。于是请同学回去仔细观察这些蔬菜,然后将自己喜欢的蔬菜带回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第二节课学生带来了各种蔬菜并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从颜色、形状、特点等介绍了自己所认识的蔬菜,甚至有的将蔬菜的味道都讲了出来。于是我便顺水推舟地说:“大家对蔬菜了解真不少,今天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爱的蔬菜,自拟题目自选题材,写一写蔬菜。”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我们写的文章是给读者看的,题目是文章的题眼,一个好的标题,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吸引力,可见标题的重要了。所以像这次作文,学生摆脱了那种单纯命题的作文要求,焕发出强烈的自主命题意识,他们所定的作文题目非常新颖:《蔬菜王国的故事》、《谁的营养高》、《会说话的红萝卜》、《诱人的草莓》„„.2、选材求新训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新作文需要有创新题材。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要写得有新意,就必须注意创新材料的选择。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话题可以选择的材料很多,有个同学选用了这样的三个例子:高射炮可以把飞机打下来,打蚊子就远不如用蝇拍;拳头可以致人于死命,而跳蚤则只能是自己吃亏;人干渴于沙漠之中一口水能够救命,而所携带的千斤黄金则只能成了累赘。这里三个实例可谓生动通俗、新鲜活泼、寓里于趣味之中,道理论述得清楚明白,而且没有一点空泛说教的味道。就是同一题目也可以多角度选材。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3、立意求新训练
个性化创新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个性思维,体现在立意出新,就需要打破陈旧的认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提出对问题的看法。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
选拔创新要有独特的角度。如写作《我最尊敬的人》,不少学生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敬爱的一位老师等。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同坏人作斗争,则就比较能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从全新的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转变评改方法,培养自改能力
怎样的作文评改方法才能尽可能地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要树立作文能力在自改中提高的理念,帮助学生掌握自改的办法。实践证明,教师批改作文的收效不大,学生关心的是分数,对教师精心批改的地方则不大看;教师精心批改,又使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减少作文的次数而为之。大家都明白,作文是自改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同时,没有写作一定的量,就没有作文质的飞跃。为了保证一定的作文训练量,就必须教会学生自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修改加工作文。学生修改作文,教给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组织好自改也是十分关键的,既不能让学生凭兴趣胡改,也不能让学生之间因为改作文闹矛盾。学生自改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自己修改、同学互改、组组互改、班班互改等。不管哪一种形式,刚开始时宜粗宜慢,稳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自改要全程监控,不能因为学生自改,而忽略自己的职责,或是借自改之名,行偷懒之实。
(四)、完善激励机制,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这种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完善哪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呢?
1、分数激励
作文评分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评分太紧,总觉得作文不像数学,很难打高分,更难打满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习作中的“贫困户”——长期处于60—70分之间。差生的作文分数不及格,更是司空惯见的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主张实行高分政策。分数是教师判断学生作文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志,也是鼓励学生作文的一种动力。给学生作文评分时我把学生作文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划分三个等级的分数段,对中、差等级的学生作文给予分数倾斜,激励后进生写好作文。如有位学生写《我的家乡》,把家乡的很多变化像记流水帐一样写出来,平铺直叙,没有重点,我给他60分,并在作文上写上眉批,当
面指导他进行修改。他第二次交来,作文明显好多了,我给了70分,他看见了进步,尝到了积极进取的甜头。出乎我的意料,他第三次写出的作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我给予85分。从此以后,他养成作文认真选材、注重修改的习惯。
2、评语激励
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刻板,模式化、概念化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很苦的事。其实,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学生每次完成作文之后,都有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激励性的评语能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据说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给他小学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评语中写下激励我不断努力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您说我会成为作家的话,是你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成真了,我要感谢您的鼓励。这就是作文评语的魅力。有时老师在学生作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作文通过你自己认真的修改,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你看,你这个词用得多妙!”即使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用一种商量式的评语。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太长了,用标点把它分开行吗?这里最好先写一写周围的环境,你说对吗?等等。要尽量避免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如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等,挫伤孩子的写作积极性。或空洞的、含糊的评语,如文章很生动,内容具体,想像丰富等等。学生看不懂、也看不明白。
3、榜样激励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班集体里,肯定有一些作文写得比较好的,我利用他们作为学生们写作文的榜样,激发其他学提高写作水平,起到辐射和引领的作用。如:杨小芳同学每次作文都写得很好,在镇举行的作文比赛中获得荣誉。我抓住这一典型,对她的每一次作文都在全班上进行宣读,并给予表扬。学生们看到身边的同学能够写好作文,有榜样可学,个个不甘落后,人人想写好作文,全班形成了“学先进,写好作文”的热潮。
4、成果激励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1)每一次作文评选出几篇优秀的,打印后,在班内学习园地或黑板报上选用。(2)将
学生最优秀的作文送到学校校刊上发表。(3)汇编班级、学校的优秀作文集,并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4)组织文学社团,办手抄报,并定期举行手抄报比赛。由此,学生作文发表的机会多了,积极性也高了,写作文的兴趣就上来了。
小结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坚持思路创新,立足改革,但更需要学生的自我创新!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2、《作文教学论》.韦志诚.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语文教育学导论〉〉 王尚文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4、〈〈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5、任富强 〈〈透视新概念作文〉〉,〈〈写作〉〉 2002年第2期
6、《写作指引》 《语文学习》编辑部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7、《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李家栋编.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8、〈〈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9、《小学语文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陆云.朱小锦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1、《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万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篇: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1、深化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完善基础教学设施
音乐对于小学生们性格的形成、情感上的陶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音乐课程作为现代教学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获得全教育界的关注和更加的重视。加强和深化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者们在改革小学音乐课程时应该不断的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识别来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做到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不被时代所抛弃、不拖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后腿。学校还应该加强和重视小学音乐课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课堂中所要用到的钢琴、电子琴、电钢琴等教学仪器是或不可缺的。此外,学校还应该针对音乐课程的需要设立一些专门的多媒体音乐教室,改善好孩子们上课的环境。为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营造好一个专业而又新奇的氛围。
2、加强亲近学生的教学交流方式、开展多元化课堂活动
小学音乐课程作为新世纪素质教育课程的重点学科,一直深受着学生们的喜爱。但是教师们不能因为音乐课程的这种“娱乐”性特点就对小学的音乐课程抱着随意的态度。相反的,音乐教师们更应该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对音乐的认知规律,将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融入理性的课程教学态度时,还揉入感性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小学音乐课堂变得顺畅,与学生交流起来更加的和谐流畅。当然音乐教学活动不仅要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音乐教师们还应该做到音乐课程的不断创新。小学音乐课堂活动,不能只是冲着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去的。它应该以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为主,如何调动起小学生们对音乐课程的积极性,这样就需要音乐教师们开展起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从而调动起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元化的音乐课堂可以包含一些游戏、讨论、竞猜、音乐小剧目等项目。
3、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保障课堂教学的活力
音乐教师作为小学音乐课堂的引导者,不仅自身应该具备比较全面的音乐课程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合理规划和引导音乐课堂的能力。因此教育机构和单位应该做到定时对音乐教师进行培养的计划,使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断的完善,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使他们所教授的课堂知识是符合当前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的、不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的。此外,小学音乐教师们还可以不断尝试通过对音乐知识、音乐文章的接触,来更新自己的音乐知识储备,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依。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引导和把控上,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课堂的实践,记录下来每一次课堂引导后学生们的反应。对那些反应良好的方式方法进行完善,常运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保障音乐课堂的活力。
第五篇: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本学期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在线网络培训课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感觉获益颇丰,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书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新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此次培训是对自学空间的拓展,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培训课程,实现了构建教师终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一次培训,终生受益。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培训,也是结合理论具体实践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