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浅谈
浅谈农村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尝试
石喜洲
素质教育大力提倡“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生活中,应把这一提倡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内在潜力。对此,我谈几点有益的尝试。
一、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读书与习作的关系。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1、指导背诵,多动口。
我们使用的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语言规范,生动优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背,熟读成诵,把那些规范的、生动优美的语言信息储存与儿童大脑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板报、班级图书角等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2、辅导摘抄,多动手。
当学生学完课文或阅读了课外书时以后,应辅导他们去摘抄,将阅读到的好词佳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内容抄在“读书卡”上,这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辅导学生摘抄时,可逐步引导他们进行规类摘抄,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互相吸取营养,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可以组织交流和展评。如:摘抄本传阅、心得体会互谈、评每日一读等形式。另外,还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如“展评读书卡”、“交流诗句集锦”、“读书报知识竞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逐渐地积流成河,学生习作不愁“材料”,下笔时就会文思敏捷。
二、素材是习作的关键
习作是观察、思维以后的书面表达,它源于生活。要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翱游、到大自然去寻觅写作素材。
1、多观察生活,写真人真事。
生活是万花筒,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是写作极佳的素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如观察自己的同学,写写同学间的矛盾与 关爱;注意校园里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留心家庭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习作《“不喊”绰号》、《笔盒的一封信》等佳作就是这样诞生的。
2、多体验生活,写喜怒哀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感受、发现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笔下流出潺潺的清泉。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节、国庆节、元旦、“六一”节的庆祝活动,感受场面的热闹;组织学生进行丢沙包、跳绳、接力赛、踢毽子等小型体育比赛,感受比赛的激烈和乐趣,之后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写作兴趣了。
3、多亲近大自然,写自然美。
大自然是神奇的魔术师,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话素材。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去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观赏雨雪风霜、春秋冬夏美景,与青山绿水、花草树木亲密接触„„例如,秋高气爽的日子,可以带学生去一起欣赏红色的枫叶,一起吟诵“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目睹落叶随风飘落的美;春意盎然的日子,也可带学生一起欣赏嫩绿的小草,并吟诵“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这样,学生就会有习作灵感,自然之美就会从笔端流淌。
4、在劳动中积累素材。
组成生活的主旋律是劳动,劳动的内容是习作的重要题材。作为教师应善于把习作内容引到劳动这一广阔天地中,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情感,形成一种开放的习作体系,如请学生回家做家务,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体会其中的辛苦和与乐趣,然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并把它写下来。
5、在班队活动中积累素材。
儿童有活泼天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这是丰富学生习作题材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参观、竞赛等,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想象是习作的需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孩子的天性,随着年级的提高,逐步增强概括性与逻辑甚至出现 了创造性成分,而学生的想象活动又离不开语言的调节,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想象越丰富,其语言也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也越有情感。因此,习作教学要通过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习作以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见的应用文为主。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农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展开想象。如清明时节,布置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想象当时当地的情景,再编一个故事写下来。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不仅是习作的需要,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农村习作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多鼓励学生在写实习作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需要。
四、创设情境是习作的动力
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习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习作。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图片、语言、作品、游戏、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最终目的,如要求写暑假里的一件事。由于暑假刚过去不久,学生还处在一种兴奋之中,于是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些学生在暑假里做的趣事,还拿出一些学生在暑假中愉快玩耍、生活的照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接着,我讲了自己在暑假里的学习、生活,许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于是我就让他们自己讲,讲完后许多同学非常兴奋,还想讲,我就说,请大家写下来,好吗?于是,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便出现在我面前。
五、让学生坚持写好“两记”是习作的保障
“两记”即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学生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 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习作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习作也就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的日记由点变线,由线变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比如刚响起第一声春雷,我就布置学生回家询问家长或查找有关雷的资料,还要求他们了解一些有关雷的谚语、成语,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努力,于是就有了“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的谚语和“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风驰电掣”等成语的出现。一篇篇好的日记写成后,再请一些学生读读自己的日记。学生的收获就更多。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词句,或是精彩片段。而班级中的图书角也为学生“两记”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语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浅析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浅析
引言: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对学生习作习惯的培养、习作素材的指导、学生个性的张扬等方面都存在着能力和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加之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多数孩子父母外出打工,无人辅导等诸多原因造成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更多学生的习作水平偏低。
关键词:农村 小学习作 教学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
多年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我发现农村的孩子在习作方面比较薄弱,其原因是见识少,活动范围不广泛,因而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源泉,习作的题材也就相对单一,语句方面也相当平淡无奇。城区孩子的习作从内容和语句结构上就和农村孩子的不大一样,题材也比较新颖。经过总结,农村地区的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
一、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二、习作教学无计划,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
三、教学方式手 段单一,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心理;
四、读写脱节,没有做到习作与生活密切结合;
五、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语言不够规范,口头表达能力差;
六、受条件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语言积累较为缺乏;
七、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和基本的习作素养。
八、教师教学任务重,对学生的习作辅导时间较少。
如何改变现状,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的水平呢?几年来,我反复摸索推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找到一些策略,并把一些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有了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观念决定其教学行为。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落后的观念最终必然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指出:“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老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写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 转变观念是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入学习领会《标准》的相关理念,正确把新理念运用到习作教学当中。二.激发兴趣——习作教学成功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习作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有兴趣才有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习作的潜力。一旦习作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作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
(一)精心依据习作教学的目的来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捕捉写作素材,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二)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积累多姿多彩的习作素材,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妙笔生花,其乐无穷。
(三)教师运用形象谐趣、童真味、情感味浓郁的言语,去描述、去烘托出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
(四)根据习作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像课件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习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强烈的感染。
(五)搭建习作展示平台,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成果,或者编辑学生个人作文集,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表现欲望。总之,要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中去,习作成功指日可待,因为“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激发兴趣是小学习作教学的永恒主题。三.积累素材——习作教学成功的基石
知识在于积累。学生上习作课常提笔发怵,原因之一就是心中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腹中空空、力不从心,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成文章。素材源于生活,若要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使其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捕捉出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人、事、景、物。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章是怎么写的,大多能从阅读中悟到。凭借文章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多读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和写的紧密关系,博览群书,是与古今中处的大师们对话,是接受前人思想光辉的沐浴,是从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中摄取人文的和精神的营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阅读指导,抓好几件事:1.根据《课标》的要求,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2.做好读书的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有效地积累词句,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览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1.校内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刊出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2.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农村小学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习作素材。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习作教学的源泉。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习作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就绝大部分农村来说:1.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习作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和地方风俗习惯都比较丰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地制宜,结合特殊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习作教学,将其作为习作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习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观察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如收割稻谷、种玉米等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 刻。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例如,可结合农忙时节,结合亲自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习作。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四.科学训练——习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1.重视低年级习作的启蒙教学:说——在说话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不分场合,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可以介绍游戏、描述人物外貌、口述自然景色;可以说说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坚持从一年级起抓说话、写话训练,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然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扎实地抓下去,一个年级一道台阶,各有训练的重点,逐年达标,环环紧扣,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学阶段的习作要求。
2.练——在大量练笔中提高写作能力。大量练笔是写好习作的唯一途径。在进行习作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从一句完整的话写起,然后过渡到段,过渡到篇,从写简单的一两句话逐渐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矛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簿,把 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练笔的形式有记日记、片断、整篇练习等形式。日记形式灵活,内容多样,人、事、情、景、理均可。只要坚持,定有收获。片断练习可与口语交际紧密联系起来,先说后写,或对话描写、或外貌描写、或即兴抒情。片断练习小巧灵活,针对性强,耗时少,见效快。至于整篇练习,教师要多加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性材料。以我口说我心,整篇习作包括续写、缩写、独立写等多种形式,应相互穿插,紧扣教材的生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
平日多写日记,多写片断,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大大提高习作水平。为此,在平日的习作教学中,强调让每一个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布局谋篇,小到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丰富了,有些内容还可以运用到习作中去,从而减轻习作的难度。一句话,就是让学生乐写。
(二)读写结合善模仿
教科书上选用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从而借鉴表达方法。做到读和写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也就是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供模仿和借鉴的范文,培养文风。即使 是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就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于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而后必须“与古人离”,诸熟门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阅读文章后,教师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文安排相应的练笔。比如学了《理想的风筝》一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具体事例从几个方面写人的方法,写身边的一个人,学生有章可循,有路可走,自然就能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也就会写习作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习惯成自然,以后学生每当读了好文章,就会积极模仿,自觉拿起笔来写作文。
(三)自批互改教师阅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的评、批、改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评、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批改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充分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自觉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改作文本身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学习活动,而学生间的互相批改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对作者有好处,对改者也有好处,更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体现。崔峦老师说过:“交给老师的是学生改不动了的作文。”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适时放手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改和相互批改作文。1.回归主体,引导自批互改。⑴寻找人性,集体导改。教师要善于从全班上中下三种水平的习作中,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体修改。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相同毛病,一般不作逐一批改,而是指出不当之处记录下来,在集体导改时,让学生从病例中分析出或悟出问题出在哪里,明白应该怎样修改。然后,各自找出习作中类似的问题自批和互改。⑵提出问题,自研修改。一篇习作,除正常的删改和加批外,应选择文中的一些“病例”,认真分析思考。可以教师明确提出错误之所在,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现由教师修改,再引导学生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不仅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习作,又扩大了读者队伍,同时促进了交流、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自读自审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学生集体修改时,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所以的学生都能开动脑筋,从自批和互改中受到启发,切实提高修改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修改时,应提倡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求助于教师。
2.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的修改,应多保留,少删改。批改时应做到少而精,可改可不改的就不改,可批可不批的就不批,对学生的习作批改太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写得不好,也要尽量保留学生写的部分,不可挑出文章中所有的毛病,改的面目全非。对学生习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看到褒扬的话语信心倍增,看到批评的话语受到激励。
(四)讲、评激励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习作不但是学生习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因此老师要及时讲、评学生的习作。
1.面对全体学生时的课堂讲评尽可能多给学生表扬。人人都爱听表扬的话,尤其是小学生。讲评的时候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总评得到激励,心里边受到震动而觉得热乎乎的。表扬要面向全体,要把赞美的语言给更多的学生,甚至表扬差生。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应该怎样写,激起他们对下次习作的渴望。
2.面对个体时写在学生习作本上的评语要运用对话理念,既有表扬的一面,又有批评的一面。评语是师生思想交流的桥梁,是鼓舞学生习作的强大动力,还是学生把握习作方向的帆。对于平日习作较差的学生,只要有一个词语或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就可以在下面标上符号,表示这儿写得好,应给予嘉奖,并在眉批上写上“这个词用得真准确!”,“我看你真聪明!”,“这句话写得真好呀,能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活动如实写下出来。”,“你的进步真大呀!”加上这些鼓 励性的话语,使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又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忘记加标点符号,我这样写评语:“当老师打开你的习作本时,总听到标点符号在哭泣,因为你太不重视他们了。如果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轻视你的习作,那么你不是也会哭吗?”这则评语既批评了学生,又没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榜样激励。就是让一部分学生把好作文抄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墙上,让其他同学看,请同龄人中习作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如何写好习作的经验,请同龄人中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评。同龄人的习作更贴近同班学生的习作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更易从中领悟和感受到习作的方法和语言艺术,并且,听到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爱慕之情,会想到自己如再努力一些,一定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习作,跃跃欲试,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习作准备心理。当然,教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而不能总是读几位优秀学生的习作。
(五).角色变换
角色变换训练,类似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如:有一幅图画的是雨中,一位大哥哥背着一位小妹妹,小妹妹手里举着一把伞。可以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哥哥,边看图边叙述故事,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位小妹妹来述说故事,训练多角度的观察、表达。
(六).重视小学生习作的心理因素和习作情感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的习作应该是先写放胆文,后写小心文,再写放胆文。学生在初学说话、写话时,要鼓励他们不应 有任何束缚、羞怯和恐惧感,放开胆子,看到什么说(写)什么,想到什么说(写)什么,还要鼓励他们自由发问,自由想象。目的是培养他们大胆运用词语、积累词汇和句式的好习惯,同时具有流利的口齿、敏捷的思维、正确的语态。习作情感可以在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启发诱导他们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表达学生的喜、爱,也可以表达恨、忧,鼓励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字、词、句、段、篇为载体,生活实际为材料,掌握小学生的习作心理,以习作情感为动力,促使学生把习作写好。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任重而道远。以上仅是我在改进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立足改革,放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朱建国: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云南教育2006.1:37—38
第三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汇报
齐心协力扎实推进农村小学课改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汇报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2012年春季开学以来,我县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为了抓住这有利时充分发挥新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校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学改革引领教师进步,促进我校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学校多措并举,领导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现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阶段工作回顾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课改有效引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保障“课改”的各项活动有力开展。研究制定了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确定了重点实验年级、科目、教师,召开了实验年级教师座谈会,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实验教师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勇立潮头,争做课改先锋
(二)、强化细化管理机制,提供课改坚实保障
1、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建立了课改实施工作台账,成立了课堂教学督评组,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课改巡课制度,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通过领导不定时对教师课改情况进行巡查,检查学生和教师的出勤情况;检查课堂教学状态和课堂纪律;检查教师是否携带导学案授课;检查课堂教学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等。发现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与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交换意见,进行整改。
2、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从财力、物力、经费支出上给予大力支持,以保障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投入资金为各个教室购买了展板,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有展示的舞台;学校又添置了复印机、速印机,让各位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后能够方便快捷地打印或复印出来。
(三)、培训学习转变观念,确保课改良性行进
我们多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
组织学习张四宝主任的讲座,领会其教学改革的精神。
组织学习乡联校“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文件,贯彻领悟“导——学——研——练”主题课堂教学框架,“五步教学模式”,并进行理论学习测试,提高教师理论业务水平。
我们利用三月初两周时间,组织教师每天下午进行一小时的理论学习,内容包括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导学案编写,小组建设等,并观看河南殷都区教学录像,力求“学其形、得其神、行其真”。大家积极行动,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建设,改变传统课堂座位模式,学习借鉴殷都经验。
我们还派出领导、教师赴河南殷都区挂职学习,同时要求“走出去”的教师抓紧时间对其他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教导处组织赴河南安阳殷都区学习的XXXXXX在教研会上谈体会、说感悟并畅谈今后课堂改革的设想。5月7日下午,XXX在电教中心为全体教师作了《生本课堂、激情绽放》的课改学习专题讲座。(www.xiexiebang.com)学校共组织殷都挂职学习的教师为一线教师进行了课改理论学习辅导四次,利用教研活动进行课改专题讲座四场,上临帖课六节。有效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人、主体地位,着力打造“自主、探究、体验、发展”的高效课堂,引领教师迅速成为“课改”的施行者。
另外,学校还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2011版课程标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交流研讨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并对教师进新课标理论学习的测查。
(四)、聚焦课堂参与活动,加强推进课改步伐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三月份,阳城县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开展以来,我校教师分批赴阳城一中报告厅观摩县直小学课改展示汇报课。观摩后我校组织教师分三批开展临帖课。要求教师人人上“公开课”,每位教师要对课改进行中发现的问题、困惑进行汇总积累,在教研时交流研讨。学校还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开动脑筋,研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相关学科教师参加听课评课,现场互动研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取长补短,寻找发现课改中的亮点。并针对如何分组,如何组织有效的组内交流,如何进行课堂展示,如何搞好当堂检测和学生评价等内容进行研课活动。临帖课后的公开课观摩研讨,针对前期教学进行研讨,对学案编写,小组学习,课堂展示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逐步解决。通过一系列的“课改”活动,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进入5月份,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引领教师,促进专业化成长,加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外出学习的xxx、xxx在5月10日为全体教师做了研究观摩课。5月16日,xxx参加第九届小学教学能手评比展示,县教研室领导莅临我校做了课改工作指导。做到以点带面,让教师有所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营造了一种“以生为本、提高课堂实效”的课改氛围,使教师们自觉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去。并加大了导学案的使用力度。各班创新小组建设与评价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改进。
二、课改带给我们的体验与收获
(一)教师教学行为变了。
教师们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主演变成了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源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
(二)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学习方式多了,活动空间大了,思维变的活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
第四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浅析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浅析
三家馆完小胡玉琼
摘要本文从农村小学作文的现状来分析,提出了教育教改下的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说真话、诉真情的人文素质,并提出了在真实的生活中应展现真实的自我,不能人云亦云。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真情实感;人文素质;创新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作文教学由语文教学的重点成为既重又难的“焦点”。特别在农村小学,由于教师走进了应试教育的误区,至今还在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程式。这些教学方法,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使本该丰富多彩、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了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假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学生作文走向公式化,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中小学生道德思想品质的发展,处在一个“不断摆脱多变性特征而日趋稳定,仍保持多变性的时期”,那么作文教学怎样塑造学生人品契合,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的习作,应当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表达真实动人的内心体验。然而,不少学生作文时,所选取的素材枯燥,内容单调,层面狭窄,根源就在于没有从生活入手,忽视了身边的信息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睁亮“发现”的眼睛,开掘生活信息之源,撷取有意义的、生动的、鲜活的作文素材,让学生培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
叶老还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住在“鸽子笼”似的房屋里,只见“四角的天空”,平时又沉迷于电视、电脑之影,淹没在书海之中。而农村的孩子,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生活,他们的课余生活更丰富多彩,但是他们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
1、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美国的学生写作文的生活材料比中国丰富,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任务,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或网上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不会像有些中国孩子那样“为作文而作文”
了。如同样的题目《我的妈妈》,中国是课堂交稿,逼得有写孩子胡乱编造,甚至抄袭别人的“母亲”,内容大多是千篇一律,心目中的母亲都是“三十来岁,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身穿一件红毛衣,穿着一条黑色的弹力裤”,毫无个性可言,学生的写作潜力不能得到挖掘。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采访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甚至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母亲,写出的一篇篇文章也就生动而深刻。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生学会写作文,热爱写作文,这样的写作会比仅仅在课堂里“闭门造车”要有意义的多。
2、引导学生关注令城市孩子惊奇的生活情趣
上山放牛、打猪草、摘野果、烧蜂窝、挖红薯、刨花生;下河捉鱼摸虾钓螃蟹、拣田螺;闲时烧玉米棒子、打弹子、跳皮筋等玩活儿;腊月杀年猪、烧瘦肉、备年货、放鞭炮等等这些都是习作的很好的素材。引导学生寻找这些素材,就可以写成许多有情趣的文章来。例如,我所教的学生写《摸黄鳝》这篇文章,几个小伙伴提着篾篓到田里摸黄鳝,怎么拦水沟,怎么逗黄鳝,写的通俗易懂,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充满了孩子的质朴与天真,“黄鳝一扭一扭顺着水沟溜下来”、“胡岸用一双小泥手掐着一条黄鳝直往我脸上蹭”等语言中透着孩子的淘气和富有生机的生命力和生活情趣。
3.从劳动中积累素材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较强,家务劳动、一些简单的农活都会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劳动中寻找习作素材,如洗衣服、煮饭等。有些学生的家务劳动做得并不好,通过老师的引导提醒,他们学会了从劳动中悟出道理。“虽然这一次做的饭糊了,却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望着烧焦的菜,我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让父母吃上我做的可口的饭菜”这些语句透露着一颗颗纯真的童心和真诚的孝心。
4、从节日活动、民俗民情中积累素材
生活中的人、事、物,学生只有亲身去做过,去看过,去体验过,感受才真切,感悟才深切,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富有情感,更真实感人。一年中有无数的节日,他们给生活带来了欢声笑语,带来了五彩缤纷,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只要我们睁大眼睛,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节日都会有感人的东西。
农历的中秋节、端午节以及婚娶丧葬等,阳历的妇女节、国庆节、元旦等,都值得学生去观察,去感悟生命。如我们班的唐杰同学在端午节这天,通过细心观察妈妈包粽子的过程,自己也学会了包好吃的粽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写出了《屈原,我为你包粽子》这篇文章,表达了由对粽子的喜爱上升到对爱国人士的敬爱之情;在“三八”妇女节里,班级号召学生给妈妈写信,以懂得母亲对他们的养育之情;“植树节”里,学校组织学生植树,我班的胡奎正同学从活动中就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写出了一篇《温暖的春风》,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
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节日的气息,观察崭新的世界,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策略。只要我们在斑斓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去捕捉,及时敏锐地撷取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生活的涓涓细流就会在学生的笔下汩汩流淌,一篇篇具有时代气息的习作也才会由此诞生。
二、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
作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去表情达意,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写作热情,我们可为学生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加深体验,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如指导学生写《师生之间》这篇习作之前,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正在认真的做作业,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个学生迟到了,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怯生生地望着老师(老师的设计),一名学生主动站起来扶他到讲台上,老师拿出医药箱,为他擦上药,并轻揉他扭伤的脚。学生目睹这一幕,有感而发,写出来的片段情真意切。
另外,偶发事件常常在我们的生活之水泛起美丽的涟漪,因此,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情境,还要善于抓住偶发事件,不失时机地、别出心裁地指导学生练笔。例:
春天的一个上午,老师正津津有味地讲课,忽然听见几声“嘘„嘘„”,一个细小的声音从后面传来:“好美的蝴蝶啊!”只见一只漂亮的蝴蝶从窗户飞过来,它有时在玻璃上扑扇,有时落在女孩子身上,可以看得出,它想要飞出教室却又找不到方向。教室里几十双眼睛都把目光投向了它,继而又转向了我,等待着我的反应。怎么办?„„在他们期待的眼光中,我把话题转向了蝴蝶,“蝴蝶飞进教室,你们是怎么想的?”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它是迷了路吧!”“它现在很寂寞,想来教室找我们玩儿!”“它以为女孩子鲜艳的衣服是鲜花呢!”我又接着问:“那你们想怎么办呀?”“把它捉住,做标本!”“你那样做太残忍了,我们应该把它放了,让它去找回家的路!”多朴实的话语,多纯洁的心灵啊!在我把他们看到蝴蝶后的动作、神态、心理口头描述以后,要求他们把刚才的这一幕写下来。《放飞蝴蝶》就是一篇较好的文章,文中充满了自由的空气,更展现了关爱小生命的童心。所以,如果我们能随时从偶发事件中撷取美丽的浪花,那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书读多了,生活经验也丰富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学生有许多美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我们不要用成人的目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的释放出来。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这对于引导学生敢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我生气了,怎么办?》《我真烦》等作文题就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生气,为什么会心烦,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心理都说出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便于学生开朗、乐观性格的养成。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我想说,农村的孩子并不笨,只要我们恰当的运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紧张情绪,引导他们从“要我作文”到“我要作文”,就能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包南麟.等.《小学语文素质研究》.南方出版社.2000李中璋.等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4.812
第五篇: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教学改革规划
文章标题: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教学改革规划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推动下,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精心组织,各地积极努力,农村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由集中连片试点到全面启动实施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各地在进行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和深远意义,将信息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用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我校的一个重要职责,对于促进校繁荣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加强我校教育工作和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提升我校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思想文化观念,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我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步伐。
(二)我校基础薄弱,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信息闭塞,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就很难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同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我校的教学中去,有效地解决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我校教育的质量,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三)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我校教育教学手段单
一、陈旧,常年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我校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相对城市学校难度要更大一些。现代远程教育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也在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国际经验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从而带动我校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现代远程教育在我校的广泛深入应用,必然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视野从大山、草原、田野延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角天涯,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共同分享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
二、把我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我校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老师们说得好“宁可用烂,不能放坏”。我们要高度重视工程的应用,千方百计把远程教育设施普遍地用起来,持续地用下去,深入地用好,下大力气抓出实效。
第一,把应用效益作为衡量我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评价工程的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只有一个,就是它的应用效益。在初步搭建了硬件环境以后,如何使我校的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提高我学的教育质量的目的。
第二,加强应用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要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与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有重点地解决问题,真正见到实效。一要充分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组织专题活动、每周安排学生观看一场爱国主义影片或其他专题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二要把英语、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的优质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起来,解决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和学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三要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在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培训形式,使我校教师迅速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工作。
第三,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快教学光盘的普及和应用。
三种模式中,通过电视机、DVD播放机播放优质教学光盘是成本低廉、维护简便、易于操作、最为简捷、最容易覆盖大多数学生的手段。要采取有力措施,将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在我校更多的教学班迅速普及开来。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将教学光盘播放
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光盘辅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优质课程,我校教师也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教学光盘在实景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方面的优势。
第四,充分发挥为农服务的综合效益。在思想上要强化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在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协调,兼顾学校教育和为农服务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
远程教育的平台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服务,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服务,为传播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服务。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镇党委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阵地,成为本组村党支部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依托场所,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双促进,两不误”,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设备的功能与效益。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水平
一要加强领导,切实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措施有力。要实行分层次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带动教学应用的普及。要采取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通过观摩教学、巡回指导、专题培训等方法,深入农村教育第一线,指导我校教师提高应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的能力。
二要加强工程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形成适合本校的教学应用模式。协调发展将会出现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习惯势力。要结合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结合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整合课程改革、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式改革、评价体系革新等进行整体思考,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三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推进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教师如何应用三种模式去上课。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机制上,要逐步建立起普及性培训与个别化培训相结合、面对面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要逐步将教师培训的重心转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上来;对学科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只有让教师认可和理解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主动适应信息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四要高度重视资源建设,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资源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加大资源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快能满足和丰富我校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作,采用自主开发、后收购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整合资源,保证我校播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要加快光盘资源建设的步伐,动员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制作适合农村学校使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要尽快建立起涵盖九年义务教育各年级的课程资源和各类专题资源的基础教育资源库。
五要切实解决运转经费问题,为工程持续广泛应用提供基本保障。要担负起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保障教学应用的责任,切实落实运转经费。在“一费制”中包括了信息技术费的地区,要认真测算,切实把这部分钱花在刀刃上。
六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工程应用管理。要建立健全关于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有完善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数字资源接收、使用、存储和共享制度,从制度上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教师的奖惩结合起来。要把教师能否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应用水平怎么样作为教师在考核、评优、聘任、职务职称的晋升等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使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成为我校的经常化、制度化的正常教学活动。
七要加强检查评估工作,形成激励机制。要建立对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督导评估机制。把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作为考核我校远程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并落实奖惩措施。学校要将应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形成激励机制。
《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教学改革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教学改革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