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摘要] 本文就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拓开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树立新的数学教学观。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实践
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确立并完善,这时基础教育工作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来说,是一个激烈的挑战。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适应数学改革的新趋势,拓开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把数学真正变成生活中数学,变成促进社会发展的数学,变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数学。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点是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数学也不例外,同样也是从实践中来,并为实践服务。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却脱离实际,以致学生数学,除了记忆一些公式、法则、定理之外,不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既不了解数学的实践基础,也不善于用数学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能力十分薄弱。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增大实践能力,就成为数学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只观的,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实践及动手操作中,他们能够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合作交流。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的心理,他们总想看一看、动一动。教师应借助于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在看一看、动一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一想、议一议,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说出来,要让每个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最为真实。遇到反对意见时,他们又到实践中去摆、去量、去想。如此反复实践,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学习。《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实践。如,进行“关于角的初步知识“的教学,教师可设置四步走。第一步是找角(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有关角的图形)——你准备给角的组成部分怎样命名?第二步是折角(学生用纸折角)——你折的方法有哪些?第三步是画角(学生在纸上画几个角)——你有什么体会?第四步是数角学生在有关图形中数角)——你发现了什么?整节课,始终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他们凭借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践中获得了新知。不但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习的兴趣也非常浓厚。
二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再创造“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能单靠记忆现成的结论来完成,而应该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尽量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构建知识,发现真理。美国教育学家布鲁那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一切形式“。就是说,在布鲁那看来,学生的学习也可能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知识才是最重要最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接受还是发现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创造思维条件,引导学生自己悟出道理,独立发现结论。
这里以教“圆周率“为例,展示学生在发现中学习的过程。上课前,布置每个学生用纸板作一个圆,半径自定。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写出以下三项内容:①写出自己作的圆的直径;②滚动自己的圆量出圆的周长;③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作完后,让每个学生回报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把结果一个个地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个倍数是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圆周率”。
从这一教例可以看到,学生对圆周率概念的形成,不是教师“给予”的,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营造一定的条件下,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来的,是主动获取的。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二是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三是有利于体验科学家发现科学事实和规律的具体过程,从而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三让学生在开放中学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推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式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实践证明,实行开放式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以上要求。
开放式教学是多层面的:一市教学内容的开放;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三是教学空间的开放;四是思维训练的开放。而最重要的首先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没有开放的教学思想,就不可能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对小学数学来说,实行开放式教学,首先是课堂教学的格局要开放。传统的“复习——新授——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呈现一种封闭的格局。如果该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与创作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就会出现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格局。这里的核心是教师精心设疑,巧妙设问,提出富有启发性,能提供发散思维空间的问题,供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再者,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开放,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对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要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利于问题解决。在小学开放式教学中,最容易入手、最方便进行的就是教师善于设计的开放式问题。
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条件不完全确定,或结论不唯一,或没有固定的所谓“标准“答案,而解题思路、途径、方法,也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如教师在教“元、角、分”时,给学生设计这样一道题:
(1)你调查并记录下列物品的饿单价
一个文具盒、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尺子、一个书包、一瓶果奶、一袋方便面。
(2)如果你有10元钱,可以买上面哪些东西?
学生通过调查记下了上述物品的单价,仅文具盒就有10多种不同的价格,正因为单价不同,所以用10元钱购买的物品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排列了多种不同的选择方案。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钱数的可能性,做出多种不同的合理的选择。答案是开放的,这样的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四 让学生在创新中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造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实践证明,每个小学都有一定的进行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的创造能力,要靠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深入地挖掘。
就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是固守书本,迷信考师,死背硬记。这些学生只会机械记忆,不会理解变通,当然谈不到有什么创新性,但不等于他们不存在潜在的创造力,只是由于教学上的各种原因,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而已。另一类学生则不然,他们不拘泥于书本,不盲从于考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对各种习题,特别是一些思维过程较为复杂且有多种解法的习题,不满足于上会一种解法,往往去想出几种解法,并能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佳解法。所以他们对所学的有关数学知识,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收到事丰功信的效果。这类学生的学习难道不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吗?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所说,中小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规律。只要把人们已经发现的原理、规律或方法应用于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上,这就是创新。那么,小学生创新学习的基本条件应该是:打牢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同时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性的思维和大胆探索的实践活动。
指导小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小学生想创新、敢创新,并逐步会创新。总的来说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能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训练,主要是创新思维训练。小学生在面对不熟悉的世界时,会提出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为引导小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教师首要的是给他们留足思考的空间、探索的机会。如:在教“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在启发学生领会概念后,可出这样一道题目:写出24的因数和8的倍数。当学生尝试做完这一题目后,可问学生,上边两题你们发现了什么?经老师点拨,学生很快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而一个书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如果这个结论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就会丧失探索的乐趣,他们学到的就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而不是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同时他们探索知识奥秘的好奇心会慢慢丧失,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引导学生实现“在实践中发现,在开放中创新”的育人目标。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王国秘密的引路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实践的欣喜,收获发现的快乐,感悟开放的自由,体验创新的魅力,并从成功的数学学习中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摘要】在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不仅仅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有活力的创新教学以体现教育内涵为指导,在活动中让学生发现、思考和探索,从而找到学习的快乐,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改革
一、对学生探索意识的引导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往往离不开有关教学的数学活动。学生要想得到实质性能力的提高,就得通过对自己现有的知识和锻炼所得到的经验进行自主的构建,这样会收获到意料之外的成果。教师可以以一种亲切或者直白鼓励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圆锥表面积时,教师让学生自制半径和高各不相同的圆锥,准备直尺和剪刀,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把自制的圆锥剪开进行观察。学生剪开后得到了不一样的形状,这些对同学们的启发很大。其中,有一个同学提出了独特的剪法,他没有用尺子,是随便剪的,所以剪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因此老师做一次示范做拼接,也就会得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结果了。老师给予了这位同学很大的表扬与鼓励,同学们也都受到了鼓舞,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突出课本要表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现代的小学教育制度下,教师们注重的不应仅仅是学生的分数,而更加注重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来讲,而另外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掘了。在小学课木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教学的方式,数学是一切科目的主体。例如在教学“分米和厘米”时,教师可以在布置的作业中让学生用规定的工具进行测量,教师也可以组织同学们一起去进行测量与计算。现代社会的发展就需要不时地对一些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教师也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来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
三、课堂教学融入情趣化
1.学习有趣味的数学。数学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配插图、照片、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使得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我们可以用插图给抽象的数学内容添上美丽、有趣的画面或场景,可以通过童话故事,给抽象的数学内容加上动人的情节。我们还要有意创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要有意利用具体事例,如,不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知道三角形两上角的度数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等,展示数学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2.在有情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尽量趣味化,还要积极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游戏活动,如找朋友,对口令等。可以根据儿童好动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如让学生摆摆、画画、剪剪、量量、折折、拼拼,动手做实验,搞制作,等等。可以根据儿童好胜的心理,开展带有竞争性的活动,如组织摘苹果、夺红旗比赛等,还可以把电视节目中能激发观众兴趣的热情的活动形式巧妙地运用到数学课堂里来。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四、将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提上重要日程
受小学数学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枯燥性,而小学生天生就是活泼好动的性格。因此,新课程改革将数学学科本身特点与小学生性格特点通过让学生更多的动手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在学生实践中,教师更多的是用一些形象化、直观化的手段和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内容,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一些图形、亲自动手一些学具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扩展思路,激发创新欲望。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立足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于能力、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定基础的模式。
五、小学数学的改革反思
1、强调评估不应只是“向”学生实施的,而是应该“为”学生实施的。这就是说,评估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估不仅仅只是教学告一段落时的一次测试,不仅仅在于考察学生在特定条件的表现,而是侧重于通过评估使学生懂得哪些数学内容是重要的,好的解题策略与一般的解题策略究竟有哪些不同,自己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数学学习的责任、是否需要考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某个内容的学习之中或适当调整数学学习的具体目标、策略和方法。与此同时,还特别强调要把评估和教学结合起来,使评估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强调影响深远的评估必须和要求教师达到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所谓“影响深远的评估”,是指国家标准成绩考试以及各州、各部门和各地方的学生成绩考试。因为,如果这些评估与数学教育的学校和社会目标以及课程不一致,那么它就会破坏教学的完整性,同时会将教师和学生置于一个很不稳定的位置,最起码将不利于教师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
3、强调多种评估形式对于评价学生数学理解水平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多种评估形式”包括收集代表作、小组研究课题以及书面解答问题等等。尽管学生和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些形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比较陌生的,但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和家长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以及这些方法对促进数学学习的作用。
4、强调对“数与运算”能力,尤其是分数及其运算能力的评估。他们认为,概念的理解、计算的熟练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几方面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将促进另外两种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熟练掌握整数是学习分数的一个必要前提,分数又是测量与几何的前提,而整数、分数、测量和几何是代数的“三人基础”。
总结
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其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所以该种教学模式总体上是符合我国小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也是从建国以来历次数学教学模式影响最为深远的。这种模式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榆阳区清泉镇中心小学贺桂芳
自从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以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积极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只重结果,而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往往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代替,数学教学中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以“突破传统、突破书本、突破自我”的理念投入到课程实验中去。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潜能,培养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协调活动的程度。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二、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科学的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包括人心理的、生理的和社会性的一系列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从儿童抓起,循序渐进。
2整体性。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3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数学教学的改革应重视下面五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为生的学习动机和内驱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更重要的是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去探索,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
学生去学数学。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是重中之重。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数学教学改革,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运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在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是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5落实课堂活动,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样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已发展技能为目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从中认识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无论是在代数方面还是在几何方面都可以渗透,尽量让学生去猜想,由这个知识点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为什么你能得出这个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使他们在数学课上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而且学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第四篇: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正是当前广大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新课题。本文就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1.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2.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5大特征:
(1)基础性。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应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较为稳定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
(2)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
(3)整体性。一是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学生主体形成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的形态;三是从素质教育各要素横向联系看,要方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发展;从纵向运动看,要层次清楚,衔接紧密,浑然一体;四是把每一年教育对象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针对素质构成特点,扬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相对的最优发展。
(4)开放性。素质教育要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要保持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把单一的封闭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开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集——学校——社会”的教育系列。
(5)非功利性。作为培养人的素质教育是指面向未来,其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二、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数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
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最少可以抓如下几个方面:①如何预习;②如何听课;③如何作业;④如何复习;⑤如何课外学习等等。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
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
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5.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第五篇:浅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往、交流、探讨的互动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在由原来教师的单一灌输,逐步向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新知识的方向转变。为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成为重中之重。而对于只有八岁左右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各方面的知识都很不全面,学习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兼班主任,我们班男生9人,女生6人,整体情况非常差,一年级一年都是全乡倒数第一,今年自从我接手以后数学成绩稍微有一点点进步,但从总体来说,成绩还是相当不理想,差前面一名都是很大一半截,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二年级的数学成绩,使学生全面发展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恰当使用教具、学具。
教具和学具是连接学生生活实际与数学抽象的桥梁,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的物质基础,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新课标要求的非智力目标的达成。
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而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它能起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的效果,如我们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如果我们使用教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
二、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知识教学。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驱力。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兴趣的激发和维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教师选择应用题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因此,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进行重组
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本班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我经常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开小火车等活动。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拓展数学思维方法,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学校给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白板设备,这样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就能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而对学生来讲,就可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比原先更多的知识。师生都受益很大。
(1)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解决一些难点问题,让学生学得一目了然。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课件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课件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
发学生的认知的兴趣。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到乐意学数学。我们正是想通过这种努力,呼唤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当然,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避免一堂课只是教师不断表演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除了钦佩,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感觉是在电影院一样。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身体力行”,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整合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放在那些切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上。
以上几点,只是从大体上说出了二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中还应根据时间、对象等条件的变化,因地制宜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