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淡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浅淡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摘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出重头戏。作文教学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就要使学生乐于动笔,爱上习作。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怎样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激趣;开源;授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作文教学愈来愈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每到作文课,学生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老师们看了也很着急。实际上,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不会写,而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提不起兴趣。如何使学生爱上作文,就成了我们教师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个人认为农村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应注重激趣、开源、授法,逐步营造习作氛围,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激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作文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熟悉的、领会的事情写出来,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题材只有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农村具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2.选好命题,强化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命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出作文题目时,力求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仅可能把题目出得活一些,避免大而空的写作题目,以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开源――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流不息。”小学作文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要让他们作文有内容、有话说,要“言之有物”。这“物”就是作文的“源”,它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教师就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作好学生作文的开“源”工作。
1.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强化词语积累 农村小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可以说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时间多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时间,所以教师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让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摘录到本子里,随摘随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这样,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2.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任何真理都必须在实践中显示它的优势。同样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熟记下的优美词汇只有在实际生活或习作中运用出来,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否则将只会成为一堆毫无意义的记忆组。
学生的活动是以班集体为主,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丰富班队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班干部竞选活动、成语擂台赛、心有灵犀一点通、拔河比赛、小记者采访活动、讲故事比赛、贴鼻子活动等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授法――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经过:模仿、再造和创造三个阶段。再造是介于模仿和创造之间的第二阶段,一方面依赖于他人提供的范例和样式,一方面又必须渗透进自己的主观因素,从而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小学阶段的作文对于整个作文能力的形成来说,就处于再造阶段,因此写作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1.学会使用习作资源,读写结合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习作的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契机。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文尾续写式。②多向改写式。③图文转换式。④创造模仿式。
2.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巴浦洛夫有句著名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生活是海,作文是船,船只有航行在生活的海洋里,才能扬帆远航。只有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得细,观察得深,作文才能左右逢源,言之有序,妙笔生花。
虽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不尽人意,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以“农”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结合阅读教学恰当地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激趣、开源、授法”,必然走上习作教学的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小学564400)
第二篇: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浅析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浅析
引言: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对学生习作习惯的培养、习作素材的指导、学生个性的张扬等方面都存在着能力和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加之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多数孩子父母外出打工,无人辅导等诸多原因造成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更多学生的习作水平偏低。
关键词:农村 小学习作 教学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
多年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我发现农村的孩子在习作方面比较薄弱,其原因是见识少,活动范围不广泛,因而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源泉,习作的题材也就相对单一,语句方面也相当平淡无奇。城区孩子的习作从内容和语句结构上就和农村孩子的不大一样,题材也比较新颖。经过总结,农村地区的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
一、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二、习作教学无计划,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
三、教学方式手 段单一,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心理;
四、读写脱节,没有做到习作与生活密切结合;
五、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语言不够规范,口头表达能力差;
六、受条件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语言积累较为缺乏;
七、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和基本的习作素养。
八、教师教学任务重,对学生的习作辅导时间较少。
如何改变现状,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的水平呢?几年来,我反复摸索推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找到一些策略,并把一些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有了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观念决定其教学行为。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落后的观念最终必然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指出:“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老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写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 转变观念是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入学习领会《标准》的相关理念,正确把新理念运用到习作教学当中。二.激发兴趣——习作教学成功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习作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有兴趣才有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习作的潜力。一旦习作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作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
(一)精心依据习作教学的目的来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捕捉写作素材,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二)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积累多姿多彩的习作素材,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妙笔生花,其乐无穷。
(三)教师运用形象谐趣、童真味、情感味浓郁的言语,去描述、去烘托出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
(四)根据习作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像课件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习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强烈的感染。
(五)搭建习作展示平台,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成果,或者编辑学生个人作文集,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表现欲望。总之,要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中去,习作成功指日可待,因为“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激发兴趣是小学习作教学的永恒主题。三.积累素材——习作教学成功的基石
知识在于积累。学生上习作课常提笔发怵,原因之一就是心中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腹中空空、力不从心,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成文章。素材源于生活,若要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使其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捕捉出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人、事、景、物。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章是怎么写的,大多能从阅读中悟到。凭借文章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多读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和写的紧密关系,博览群书,是与古今中处的大师们对话,是接受前人思想光辉的沐浴,是从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中摄取人文的和精神的营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阅读指导,抓好几件事:1.根据《课标》的要求,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2.做好读书的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有效地积累词句,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览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1.校内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刊出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2.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农村小学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习作素材。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习作教学的源泉。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习作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就绝大部分农村来说:1.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习作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和地方风俗习惯都比较丰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地制宜,结合特殊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习作教学,将其作为习作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习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观察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如收割稻谷、种玉米等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 刻。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例如,可结合农忙时节,结合亲自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习作。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四.科学训练——习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1.重视低年级习作的启蒙教学:说——在说话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不分场合,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可以介绍游戏、描述人物外貌、口述自然景色;可以说说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坚持从一年级起抓说话、写话训练,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然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扎实地抓下去,一个年级一道台阶,各有训练的重点,逐年达标,环环紧扣,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学阶段的习作要求。
2.练——在大量练笔中提高写作能力。大量练笔是写好习作的唯一途径。在进行习作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从一句完整的话写起,然后过渡到段,过渡到篇,从写简单的一两句话逐渐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矛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簿,把 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练笔的形式有记日记、片断、整篇练习等形式。日记形式灵活,内容多样,人、事、情、景、理均可。只要坚持,定有收获。片断练习可与口语交际紧密联系起来,先说后写,或对话描写、或外貌描写、或即兴抒情。片断练习小巧灵活,针对性强,耗时少,见效快。至于整篇练习,教师要多加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性材料。以我口说我心,整篇习作包括续写、缩写、独立写等多种形式,应相互穿插,紧扣教材的生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
平日多写日记,多写片断,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大大提高习作水平。为此,在平日的习作教学中,强调让每一个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布局谋篇,小到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丰富了,有些内容还可以运用到习作中去,从而减轻习作的难度。一句话,就是让学生乐写。
(二)读写结合善模仿
教科书上选用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从而借鉴表达方法。做到读和写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也就是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供模仿和借鉴的范文,培养文风。即使 是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就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于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而后必须“与古人离”,诸熟门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阅读文章后,教师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文安排相应的练笔。比如学了《理想的风筝》一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具体事例从几个方面写人的方法,写身边的一个人,学生有章可循,有路可走,自然就能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也就会写习作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习惯成自然,以后学生每当读了好文章,就会积极模仿,自觉拿起笔来写作文。
(三)自批互改教师阅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的评、批、改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评、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批改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充分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自觉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改作文本身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学习活动,而学生间的互相批改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对作者有好处,对改者也有好处,更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体现。崔峦老师说过:“交给老师的是学生改不动了的作文。”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适时放手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改和相互批改作文。1.回归主体,引导自批互改。⑴寻找人性,集体导改。教师要善于从全班上中下三种水平的习作中,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体修改。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相同毛病,一般不作逐一批改,而是指出不当之处记录下来,在集体导改时,让学生从病例中分析出或悟出问题出在哪里,明白应该怎样修改。然后,各自找出习作中类似的问题自批和互改。⑵提出问题,自研修改。一篇习作,除正常的删改和加批外,应选择文中的一些“病例”,认真分析思考。可以教师明确提出错误之所在,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现由教师修改,再引导学生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不仅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习作,又扩大了读者队伍,同时促进了交流、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自读自审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学生集体修改时,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所以的学生都能开动脑筋,从自批和互改中受到启发,切实提高修改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修改时,应提倡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求助于教师。
2.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的修改,应多保留,少删改。批改时应做到少而精,可改可不改的就不改,可批可不批的就不批,对学生的习作批改太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写得不好,也要尽量保留学生写的部分,不可挑出文章中所有的毛病,改的面目全非。对学生习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看到褒扬的话语信心倍增,看到批评的话语受到激励。
(四)讲、评激励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习作不但是学生习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因此老师要及时讲、评学生的习作。
1.面对全体学生时的课堂讲评尽可能多给学生表扬。人人都爱听表扬的话,尤其是小学生。讲评的时候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总评得到激励,心里边受到震动而觉得热乎乎的。表扬要面向全体,要把赞美的语言给更多的学生,甚至表扬差生。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应该怎样写,激起他们对下次习作的渴望。
2.面对个体时写在学生习作本上的评语要运用对话理念,既有表扬的一面,又有批评的一面。评语是师生思想交流的桥梁,是鼓舞学生习作的强大动力,还是学生把握习作方向的帆。对于平日习作较差的学生,只要有一个词语或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就可以在下面标上符号,表示这儿写得好,应给予嘉奖,并在眉批上写上“这个词用得真准确!”,“我看你真聪明!”,“这句话写得真好呀,能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活动如实写下出来。”,“你的进步真大呀!”加上这些鼓 励性的话语,使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又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忘记加标点符号,我这样写评语:“当老师打开你的习作本时,总听到标点符号在哭泣,因为你太不重视他们了。如果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轻视你的习作,那么你不是也会哭吗?”这则评语既批评了学生,又没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榜样激励。就是让一部分学生把好作文抄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墙上,让其他同学看,请同龄人中习作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如何写好习作的经验,请同龄人中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评。同龄人的习作更贴近同班学生的习作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更易从中领悟和感受到习作的方法和语言艺术,并且,听到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爱慕之情,会想到自己如再努力一些,一定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习作,跃跃欲试,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习作准备心理。当然,教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而不能总是读几位优秀学生的习作。
(五).角色变换
角色变换训练,类似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如:有一幅图画的是雨中,一位大哥哥背着一位小妹妹,小妹妹手里举着一把伞。可以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哥哥,边看图边叙述故事,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位小妹妹来述说故事,训练多角度的观察、表达。
(六).重视小学生习作的心理因素和习作情感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的习作应该是先写放胆文,后写小心文,再写放胆文。学生在初学说话、写话时,要鼓励他们不应 有任何束缚、羞怯和恐惧感,放开胆子,看到什么说(写)什么,想到什么说(写)什么,还要鼓励他们自由发问,自由想象。目的是培养他们大胆运用词语、积累词汇和句式的好习惯,同时具有流利的口齿、敏捷的思维、正确的语态。习作情感可以在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启发诱导他们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表达学生的喜、爱,也可以表达恨、忧,鼓励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字、词、句、段、篇为载体,生活实际为材料,掌握小学生的习作心理,以习作情感为动力,促使学生把习作写好。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任重而道远。以上仅是我在改进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立足改革,放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朱建国: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云南教育2006.1:37—38
第三篇: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浅淡
1、在“选”上下工夫。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应坚持“五突出”,即:一是突出政治上成熟、责任感强;二是突出文化水平高,开拓创新精神强;三是突出有真才实学,致富能力强;四是突出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精神强;五是突出有法制观念和年富力强。
2、在“管”上下工夫。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严格监督,保证村党支部书记履职的公正廉洁。一是加强社会监督。主要是实行农村党支部书记述职、民主评议制度。二是加强组织监督。建立村党支部书记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镇领导谈话制度、村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使镇党委能及时了解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思想状况。三是加强财务监督。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一些山村、小村要逐步推行村账镇代理制度,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四是加强审计监督,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第二,加强考核,要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各项工作的考核办法,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责任制,把任期目标考核同村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第三,严明纪律,保证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纯洁性。
3、在“教”上下工夫。“教好”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其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培训要增强针对性、实用性,重点做好邓小平理论、农村常用政策、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领导科学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党支部书记驾驭全局、处理村务的能力。还要根据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本地两个文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任职资格培训。
4、在“爱”上下工夫。政治上要爱护,使村党支部书记有奔头。工作上要爱护,使村党支部书记有劲头。镇党委既要向村党支部书记交任务,又要交方法,既压担子,又出点子。对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村党支部书记,镇党委应为他们撑腰壮胆。生活上要爱护,使村党支部书记有盼头。要认真保证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报酬,特别是一些贫困村干部的工资拖欠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积极创造条件,为党支部书记建立岗位养老保险制度。
5、在“调”上下工夫。一是要抓好对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测评考核工作,对不能够胜任现职工作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及时予以调整。二是对工作中确实存在问题,不宜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要及时予以处理、撤换。三是要按照《党章》有关规定,按期做好村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选举,推选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第四篇:让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回归本真
让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回归本真
摘要:农村小学生作文如果脱离了生活本身,作文就像一叶在夜间没有灯塔指引航标的扁舟。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回归习作教学的本真面貌。
关键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原生态 本真面貌
锯子是鲁班在生活实践中发明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从自然现象中探索出来的。看来,生活应该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活水,而作文则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如果脱离了生活本身,作文就像一叶在夜间没有灯塔指引航标的扁舟。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作文教学中,虽然教师们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至结尾,语言可谓是车载船装,但学生的习作依然是闭门造车、假话连篇,干瘪无味,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犹如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看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朝气蓬勃的自我。
正如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说 “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回归习作教学的本真面貌。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观念,把握新课改习作教学的方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搞好作文教学,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只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教学的落后局面。
所以,作为当代农村语文教师,首先要熟知《课程标准》,贯彻语文学习的实践精神。有了语文学习实践的理念,懂得作文教学改革的规律,就可以从理论的高度去引导学生分析、鉴赏生活中的美。其次,教师始终要有对身边的事物有所感悟,有一定的敏锐度。小学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正值年少,心胸纯洁无瑕,对同一作品的感受与教师会存在一些距离,学生虽幼稚但真诚,教师
虽成熟但主观。为缩小这种差距,教师要尽可能保持一颗童真之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时地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的美。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留心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观察身边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谈举止;注视周围事物的千姿百态;感悟身边人的喜怒哀乐;融入自己的思考、感悟。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习作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本真——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应该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旧模式,而让我们的习作空间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我们习作指导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但小学生的观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或是无意识性,而小学生写作,只是一种打基础的练习,作为学生作文的主要练习形式的命题作文也不同于自由创作,它多数不是在蓄积了灵感之后的主动抒发,而不同程度地带有被动性、强制性,所以有必要在观察生活时给予一定的定向指导。给他们指定观察的内容及范围,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捕捉写作题材。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访问、科技制作、各类兴趣活动等,也可规定某一写作范围,让学生去收集素材,以加强观察生活的意识性,如在写《谢谢您,家乡的建设者》这一话题作文时,学生们分组去采访了学校附近新开办的鞋厂工人,街道超市的工作员,三轮车夫等,然后回到学校作交流。这样,学生的作文有感而发,特别触动人心。另外,还可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获取间接的写作素材,如写《我家门前的路》这篇作文时,学生可以通过询问爷爷奶奶、本村年长的长者等了解这条路的变化,再现现实生活,丰富了学生的信息源,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三、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本真,构建生活课堂。
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广泛,是师生习作教学最好的“范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出发,围绕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课文教学中加强生活作文的引领与渗透。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生活的形态,在作文中创造生活的韵律。
如在教学课文《松鼠》和《小虾》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的写动物的方法,养成从动物的外貌、吃食、游戏、休息等方面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写出了写作对象的具体特征,这样,笔下的动物们也活灵活现了。如此一来,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感受到了——教材也是生活,生活中也有教材的喜悦。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阅读一本内容健康贴近儿童生活的课外读物。教师则指导学生按校园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自然生活等方面去积累生活作文的素材,为习作教学回归本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还记得开学初,我在进行班委竞选动员工作时,发现孩子们对新班委的的期望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填一班委职务)”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连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鸡头变凤头、“兔尾”变成“豹尾”,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作文来源于生活,却又应高于生活,应该包含写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在熟悉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出素材时,要让学生明白:(1)写作不应该只真实再现生活中完整的事、景,而是要独立思考,是融入智慧的再创作。如果只是翻版生活事例,文章必然是贫乏、缺乏灵魂的。(2)要注重细节描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来收集,作为写作素材。(3)杜绝自我缺失以冷漠旁观者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必然没有丝毫倾诉内心的真实感受的热情和冲动。这样的材料堆砌出的文章是不会打动人,语言再生动也于文无补。(4)注意生活中事情发生情景,在典型环境中叙事写人。只有注意收集典型环境中,特定现场景中的人和事,才具有特殊意味和意义。大多数同学是为作文而作文,很少去反思、感悟,捕捉生活特定场景,典型环境中人物特殊的心路历程、体验。这样写出的文章只会平淡,终究无法显出灵性和光彩。叶圣陶先生早就强调过:“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诚实的话。”让学生真 3
真切切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中的无限情趣。这样才能积累所需要素,丰富学生的写作储备,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就会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让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
五、换位品读,动态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的不仅有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执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实践中我不仅采取了分层评价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面批与批重点作文相结合,促进学生再发展;对于习作等级的评定也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级评定,促进后了进生的转化,让优生也更“优”。我的具体作法是:从五年级起,前两次课堂作文要全改精批,花费的时间较多,为下次起学生自改互评作铺垫。从第三次课堂作文起,作文完成后,让学生参照前两篇示例批改文,自改文章。将修改的方法和要求明桷写于黑板上。(1)文从字顺、改错别字、修改不通顺语气;(2)看下下文衔接合不合理;(3)写作重点部分标出,并概述内容;(4)结尾与文章联系是否紧密,为何如此结尾。完成这步,紧接着是以四人一小组共同修改3篇不同层次的文章。并提出修改要求:(1)找出文中出现的错别字,并记在笔记本上,提醒自己写作时注意;(2)找出文中不通顺的句子并明确其毛病何在,不清楚可举物问教师;(3)标出文中至少一处精彩处;(4)明确指出至少一处可修改处并提出修改办法;(5)四人合写一段评语。参照前两次自己作文后的点评形式。这样老师作示范,学生按照一定要求去读不同的文章,可以扩大阅读视野,见到时不同质量的文章,并在互改评中借鉴别人的文章优点、缺点,为今后自己写文章所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写作中有付出、有感悟、有收获,进而可以取得不同层次的进步。
六、美文共赏。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收获、有进步,获得成功的感受。
对于在每次写作中出现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一定不能“私藏”,要公开在学习园地中。对于进步明显的同学一定要用不同的方式鼓励。让他们现身交流取得进步的原因,让同学明白,写作只要观察仔细,积累得当,巧用方法不断借鉴,真花功夫炼字,谋篇布局,加上自己的创作文章是能慢慢写好起来的。
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与生活本真的密切关系,把作文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指导学生站在生活的源头来写出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力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本真的习作教学”。
参考书目:
《成都教育》 成都教育报刊编辑部 《语文教学通讯》 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浅淡小学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
——浅淡小学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之精华,古诗词语言精炼极具韵味;意境含蓄优美;情感饱满真切。常吟诵古诗词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还能想象到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更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体会我国汉语言的无限魅力,还在于培养孩子们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更在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下面就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谈谈个人的见解和心得。
一、指导诵读,感受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韵律之美、精炼之美、形象之美,吟诵起来琅琅上口,耐人寻味。首先,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韵律之美。在学生自己读书之前老师先范读,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听配乐的古诗词朗诵,让学生对这首诗词的韵律、节奏、轻重、平仄等有初步的感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如:小组合作诵读、配乐朗诵,并对诵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评价。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读诗的心得。其次,抓住重点字、词、句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的精炼、形象之美。古诗词篇幅较短,但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代的诗词,在对情景的描绘上,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可以创造出非同寻常的情景,这正是古诗词语言精炼、形象之美的体现。如:王安石《泊船瓜舟》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就展现出 “大江南岸,绿色千里,春意浓浓。”这一美丽景象。我在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试着把“绿”字换成别的字来比较表达效果,学生通过比较朗读,认识到别的字都不能表现出“春风吹过,大江南岸春意盎然”这一景象。表达效果自然比不上“绿”字,从中感受到这个“绿”字实在是用得太传神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古诗词很多时候用“千”、“万”来表现事物的数量多。要让学生理解“千”“万”不是具体的数目,而是概数,来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之佳。比如: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利用课件让学生看画面理解“千山鸟飞绝”中“千山”指的是重重叠叠的山,进而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二、自学自悟,感悟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诗中描绘的内容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读诗如果能感悟到它的意境就会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自然而然地就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感悟它的意境美:首先,让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词,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内容,然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感悟。还可以先让学生一边交流一边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画下来。最后交流“自己是从哪些句子感悟到的?”“怎么感悟到的?”比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自读,引导学生抓住“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钟声”等主要景物,想象画面,再试着小组合作把它画下来,最后交流、汇报感悟方法。除了激发学生的想象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特点来使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比如在教学《忆江南》这首词的时候,我从诗题《忆江南》入手,先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诗:
1、作者为什么忆江南?
2、江南有什么值得作者回忆的?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因为内容较抽象,加上大部分学生对江南的景色不熟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日光映照下缤纷绚丽的江花、绿如蓝草的江水,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出示了一些江南春天的风景画,这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景色就有更深的感悟了。又比如:在教学《舟过安仁》这首诗时,播放“无雨的时候两个小孩子舟中撑伞”的动画,让学生感悟到儿童天真无瑕、机灵活泼的生活画面。
三、鼓励探究,体会情感美。
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所以古诗词中有许多是抒情诗,寓情于诗。因此,能否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是衡量是否真正读懂古诗词的主要标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因为当时诗人表达的情感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而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现在比起来有相当大的不同,而且诗人当时的思维方式、心理状况也是现代人不容易体会和理解的。那么怎么样帮助小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充分利用古诗词的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当时的心态等情况有所了解,再结合诗词中的句子体会情感。比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这首诗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并把了解到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学生了解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陆游生活的南宋时期,是国家局势动荡的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国土大半落入外敌之手,中原人民身受涂炭,作者把实现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愿望,但是临终还未能实现,因而感到悲痛,才会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诗。学生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地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2、创设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再试着演一演诗中所写的场景,体会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恋恋不舍之情。又比如教学孟效的 《游子吟》这首诗时,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们先在小组里试扮演在灯下缝衣的母亲,再选几个同学上台演,评一评、比一比谁演得像,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个个都细细品读诗句,细心去体会,并把体会到的演绎出来,在演绎和观看表演的同时体会到了朴素而伟大的母爱。
古诗词的教学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感悟意境美、体会情感美的过程,是美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我们还应该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爱上古诗词,使我国灿烂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