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方案

时间:2019-05-13 01:5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方案》。

第一篇:《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淅川县老城镇黑龙泉中心小学李俊朝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令人担忧:(1)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学生对于读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能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建构知识体系;(2)“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总是把目光盯着几本教科书和试卷上,大搞题海战术,认为“阅读”只能作为学生的一种消遣,学校尚未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未发挥应有功能,多数学校图书室只是成为一种“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走进去阅读,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图书室的图书很少有更新和补充,这些都很难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4)学校、家庭未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大搞“习题战”,家中父母也认为孩子只要读好语、数、外,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课题,旨在改变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阅读”是指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

课题中“主题性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苏教版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有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

三、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去分析、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的丰富和重组,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

2、“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教育得抓住时机,适时施教,错过时机以后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得法于课内,及时进行同步拓展延伸,就会事半功倍。

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

四、课题的价值与意义

开展主题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由以教科书为本位向大信息、多元化知识开放、由应试教育向读书滋养人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课题的成功运作对农村学生阅读的外部大环境的开发、整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小学语文学科阅读的内容整合方式、阅读指导方式、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建构都很有价值,也对改善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无序状态,规范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增强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用好教材这一“例子”,促使课内外有效衔接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教,重组教材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阅读信息,以促发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应该作深入的解读和挖掘,揣摩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提炼出相应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人物对话,与作者交流,获得许多真切的感悟。然而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只有借助于课后的主题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阅读中。例如在教学《郑成功》(主题:爱国)一课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感受郑成功的爱国举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就“爱国”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在历史上还有许多爱国人士:屈原、陆游、林则徐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就“台湾问题”作深入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红娘”的作用,在学生与书籍(故事)间拉起一根红线,让学生有兴趣、有方向的进行阅读。

(二)以活动为载体,在阅读实践中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活动便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其中,享受读书、成长的快乐。

1、校园读书节。学校(班级)每学期定期组织校园读书节活动,以此来浓厚学校(班级)的读书氛围,营造书香校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年级可以确立相应的主题,低年级“童话世界”,中年级“人物故事”,高年级“经典名著”,当然这些主题并非固定不变的,可以各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决定。在读书节期间,开展系列化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人物故事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结束还可以评选出“书香班级”、“书香个人”等。

2、读书交流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也可以借助于“阅读资料卡”将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摘抄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3、好书(美文)推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说一说最近读的书目,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文章,并简单地交流其内容或心得体会,给大家的课外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发掘身边的资源,让学生持续乐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丰富多彩,如何发现并有效的加以利用应是当务之急。

1、图书室、阅览室。随着学校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学校图书室的管理也趋于规范和科学,图书架上的图书也越来越丰富,这些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学生该如何选择,如何更好地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进行主题性的阅读便是理想的选择,结合日常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升,提炼出相应主题,可以结成研究小组,制定主题性阅读计划,撰写阅读心得体会或是小论文。这样做大大的减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提高了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网络世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上网浏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问题”,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论坛,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积极的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3、“红领巾”电视台。为充分发挥“红领巾”电视台的作用,学校少先队等部门可以在班级推荐的基础上,进行“校园主持人”的选拔,评选出“校园主持人”,成立“播音小组”,并授予相应的证书,给予奖励,然后由专人(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对其进行培训,最终承担相应的播音任务。

学期初,播音小组应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学期的工作计划,确立每期节目的主题,之后积极的搜集材料,提高每期节目的质量。节目的内容就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古诗文诵读、美文鉴赏、童话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阅读(写作)方法介绍、说说心理话、校园新闻,等等。

五、研究对象

1——5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

六、实验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9)

1、文献资料研究(明确课题研究思想);

2、组建成立课题组(形成共识);

3、上报《课题申请表》(争取达到指上级要求);

4、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力争严谨、科学)。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3、10—2014、10)

1、落实好各年级段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2、教师培训。

3、教研活动。

(三)总结阶段(2014、11—2015、1)

1、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3、收集教师论文;

4、编制各年级主题性阅读的校本教材。

七、研究方法

1、实践研究法;

2、观察法。

八、预期成果形式

1、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2、论文;

3、编写同步主题阅读教材;

4、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报告。

第二篇: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

新城学区 邢美玲

研修组成员名单:

组 长:邢美玲

组 员:陈能书、张艳红、张素娟

许利英、王 敏、王翠茹

一、主题的提出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不能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尚未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未发挥应有功能;学校、家庭未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课题,旨在改变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主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阅读”是指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

课题中“主题性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冀教版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有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

三、主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去分析、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的丰富和重组,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

2、“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教育得抓住时机,适时施教,错过时机以后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得法于课内,及时进行同步拓展延伸,就会事半功倍。

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

四、主题的价值与意义

开展主题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由以教科书为本位向大信息、多元化知识开放、由应试教育向读书滋养人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课题的成功运作对农村学生阅读的外部大环境的开发、整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小学语文学科阅读的内容整合方式、阅读指导方式、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建构都很有价值,也对改善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无序状态,规范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增强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五、主题研究的过程

(一)用好教材,搭建桥梁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教材,重组教材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阅读信息,以促发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材的内容作深入的解读和挖掘,揣摩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提炼出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人物对话,与作者交流,获得许多真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郑成功》(主题:爱国)一课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感受郑成功的爱国举动,同时引导学生就“爱国”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在历史上还有许多爱国人士——屈原、陆游、林则徐等,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上网阅读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还有同学提到当前大家共同关注的“台湾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红娘”的作用,在学生与书籍(故事)间拉起一根红线,让学生有兴趣、有方向的进行阅读。

(二)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活动便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其中,享受读书、成长的快乐。

1、校园读书节。学校(班级)每学期定期组织校园读书节活动,以此来浓厚学校(班级)的读书氛围,营造书香校园。2007年秋学期,学校成功举行了校园读书节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阅读现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年级确立相应的主题,低年级“童话世界”,中年级“人物故事”,高年级“经典名著”。学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中午午休时间、放学回家后的时间等,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另外,在读书节期间,我们还开展了系列化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人物故事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结束还可以评选出“书香班级”、“书香个人”等。

2、读书交流会。我们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也可以借助于“阅读资料卡”将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摘抄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3、好书(美文)推荐。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课前五分钟、晨会、夕会时间等,让学生走上讲台,说一说最近读的书目,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文章,并简单地交流其内容或心得体会,给大家的课外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发掘资源,维持兴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丰富多彩,如何发现并有效的加以利用应是当务之急。

1、图书室、阅览室。随着学校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学校图书室的管理也趋于规范和科学,图书架上的图书也越来越丰富,这些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学生该如何选择,如何更好地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进行主题性的阅读便是理想的选择,结合日常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升,提炼出相应主题,可以结成研究小组,制定主题性阅读计划,撰写阅读心得体会或是小论文。这样做大大的减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提高了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网络世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定期带领学生上网浏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问题”,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论坛,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积极的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六、主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参与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能够积极围绕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实践,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和体会,并及时进行总结写成文章。王翠茹老师撰写的《当“自由选择”遭遇“尴尬”》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并获金坛市案例评比一等奖;

2、“主题性”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开阔,阅读能力、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徐天在邢台市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的好成绩,徐天、潘嘉欣等学生在沙河市阅读竞赛中分获一等奖。同时,阅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戴玉慧、江天白、郭辉辉等多位同学在沙河市“迎六一”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

3、“主题性”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多次市研训中心组织的学科质量调研中,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均在农村小学中名列前茅,尤其表现在2010年小学毕业考试中,我校的语文学科考试成绩突出,特别是在“阅读理解”方面,得分率较高,在市毕业考试分析会上,受到研训中心王尚海副主任的高度评价。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长久的坚持和努力。“主题性”阅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补充,大大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语文教学真正朝着“大语文”的路子迈进。

七、我们的困惑和设想

“主题性”阅读的课题,从课题选择、论证到审报直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习作水平提高,都是大家都可以共同见证的。然而,细细回顾研究的过程,我们仍然发现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惑与不足:

1、“主题性”阅读的实施在学校中受到了更多同学的欢迎,但是很多教师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课题的实施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这样的“阅读”会耽误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想法,不仅存在于教师之中,同时还存在于一些家长中,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将语、数、外学好,就可以了,每天他们希望看到孩子埋头看教科书,看到他们不停地做题,而将看课外书当作是“不误正业”。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还应关注到教师、家长的态度,通过细致有效的工作,彻底转变他们的观念。

2、“主题性”阅读需要学生腾出更多的“自由时间”,但这一点在学校里似乎很难做到,尽管我们每周安排各班学生到图书室借书、看书,但是这一点时间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读书需求的。而在课表上,各门学科都已排得满满的,学生的在校时间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安排,如何争取更多的阅读时间,给学生更多的阅读上的指导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主题性”阅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更加用心的加以引导,特别是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而在前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活动只是一味的“放手”,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指导,学生只是盲目地读书,缺乏选择和提取的过程。因此,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力度,特别是鼓励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关注课题研究的动态,研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力争使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第三篇:语文主题性学习心得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

语文课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从语文课程高度认识语文教学内容: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学生优异的语文成绩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读书,大量的阅读也可以创造奇迹。” 朱继宏老师的这段话,道出了主题性学习的真谛。

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人们的阅读能力不断下降,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教学中没有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现实中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对于读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能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因此,有意识的开展主题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在此次的学习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认识。开展“语文主题性学习”能改变很多。一:能改变学生的海量阅读,以量变达到质变;二:能改变学生没时间,没兴趣读书的现状;三:能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写作现状。

“语文主题性学习”是个新课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主题性学习呢? 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应充分利用教材,并把握以下两点:(1)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探究精神;(2)创设情景,营造探究氛围。

二、联系教材,让第一个学生成为开拓者。开展语文主题性学习,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向外发散,力争超越教师、超越教材。

三、贴近生活,让每个学生成为现实的关注者。语文主题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应以学生需求为主,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关注现实。

四、依据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合作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与积极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主题性阅读”是以培养学生主题意识、能力和创造精神为目的,语文主题性学习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动参与、主动探究,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可以做到: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在阅读实践中完成 1.读书交流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也将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摘抄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2.好书(美文)推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说一说最近读的书目,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文章,并简单地交流其内容或心得体会,给大家的课外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用好教材这一“例子”,促使课内外有效衔接。

不过,在开展“语文主题性学习”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忽视字词教学;二是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三是不能只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而削弱语言的实践和运用;四是不能忽视对学生动笔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五是开展此活动不能急功近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主题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会坚持不断,也会更好地上好语文课,让学生在“语文主题性学习”中既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2015.3.29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次营中心小学赵晋玲

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扬州“亲近母语”课题的广泛开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

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使很多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班级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

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五、课题研究对象

次营中心小学五(3)班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9月)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0年6月)实验阶段。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学生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2年6月)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推广研究成果。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21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社会,呼唤着学校教育的开放。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指示,江总书记的“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的指示,这一切都应和着开放时代的呼唤。因此,开放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2)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是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建立开放教育正是顺应人的和谐自然发展的需要。因此,开放教育是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3)学习者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改变儿童学习起步阶段主体地位不受尊重的现状,让学生参与选择决策,以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开放教育是适应学习者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2、课题提出的意义

(1)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能营造学校良好的氛围,能稳固学校发展的基础,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开放阅读教学是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的具体措施之一。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小学语文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学科界限,探索语文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

关于“开放式教学”。

所谓“开放”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

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改革模式。开放式教育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沟通,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开放教学体现在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时空上的纵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弹性化,教学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

2.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扩大阅读面

3.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合作阅读的能力,4.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6.发展学生阅读评价和审美的能力

7.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开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阅读认知、阅读技能、阅读

情感三方面。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主要由老师来确定,且比较重视阅读认知目标的完成,而阅读技能、阅读情感等目标,还处于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师没有去深入思考学生学习的方法、技能、兴趣、信心、交往、意志等因素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使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既获取方法有培养兴趣。而开放性教学目标除了体现认知、技能、情感目标之外,还要体现出目标的发展规律和目标的多元化,体现阅读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和教师指导确定相结合的方向。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要体现学生阅读选择的自主性和阅读内容的多样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教师必须打破阅读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凭借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言文字。要使语文知识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易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开放,要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连贯性,体现学生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语文课堂中,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将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和有机整合。阅读

教学的过程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抓好课外辅导和实践,向课前和课后延伸。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境的开放

开放的阅读教学环境,就是指开放的阅读教学空间、开放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气氛。在阅读教学空间上,为了便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在编排学生座位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以便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课堂学习模式,也可根据需要将课堂移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如阅览室、室外等。在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信任、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开放,要体现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评价方式和评价目的的多样化。教师要打破自己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和评价权威的局面,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也可让家长来参与学生的阅读评价,发扬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法

2、实践操作法

3、经验总结法

下载《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结题报告 淅川县老城镇黑龙泉中心小学 李俊朝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

    农村小学低段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低段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研究方案 一、 课题背景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方案 摘要:阅读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关勇、王燕荣、陈娜、李建伟)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趋势 情境教学是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同志于1979年首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研究》研究方案

    《小学课外课外阅读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课外课外阅读研究 研究单位:南召县马市坪乡第二小学课题组 主持人:陈东 其他研究成员:王瑞华陈资靳德朝 截止时间:2011.6......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方案

    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省府路小学周芸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作为思想和信息载体的功能,造成我国中......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掌握有效知识不仅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