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警战术技巧手册(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0:5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警战术技巧手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警战术技巧手册》。

第一篇:特警战术技巧手册

中文名: 特警战术技巧手册 版本: [第二次版VOL.1-3] 发行时间: 2001年 地区: 香港 简介:

书名:GO!GO!GO!特警战术技巧手册 编绘:陆子峰 tfluk@mail.vpress.com.hk 语言:繁体中文 出版:子峰出版

图片格式:JPG[VOL.1:626X855,VOL.2:778X1129,VOL.3:1074X1516,Target Sniper Guide:1239X1750] ISBN:962-85747-1-X 出版日期:2001年7月

平装本,高25.5公分,宽18公分 全书共160页,全彩色印刷。内文超过85,000字,插图450多幅。

简介:

想知道如何在黑暗环境中有效使用手电吗?紧急情况下枪械发生故障怎样应急处理?如何根据环境迅速变换攻防?怎样在阴暗的楼梯间搜索罪犯?枪弹射完后怎样才能最快更换弹夹?在无线电默静的情况下怎样进行讯息的传递和交流?怎样在不利的情况下交替撤退和互相掩护?根据美国SWAT教材及权威资料翻译编纂的《GOGOGO——特警战术技巧手册》为你提供最实用有效的应对手段。

先简单介绍《手册》的基本结构。《手册》1内容包括:特警队员甄选;训练场地及设施;体能训练;任务目的与行动准则;特警装备介绍;冲锋枪射击技巧;霰弹枪射击技巧;手枪射击技巧;战术通讯与手势。《手册》2内容包括:突击步枪战术技巧;室内小组近战技巧;夜战装备介绍;特警个人战术;楼梯间搜寻;特警破门手段;掩护、掩蔽战斗;黑暗中战斗原理;冲房攻坚技巧。

该书宣称是“中文书籍对有关题材的首次披露”,确实如此。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相关的题材对特警战斗技巧作出这样全面、精确、细致、权威的介绍,而且对WAR GAME爱好者、警察具有极强的实战指导作用,所以刚一推出就受到香港WAR GAME迷的追捧。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为求讲解清楚,不惜成本,舍弃廉价的照片而改用手绘插图,且讲解脉络明晰浅白,从绘图手工到文字翻译,均属上乘佳作。

GO!GO!GO!特警战术技巧手册 VOL.1 目录:

特警部队 甄选特警队员 体能要求 身高与体重比例 个人装备、个人通讯设备 战术背心 战斗服

护肘与护膝、护目镜、蒙面头套 手枪套、弹匣袋 手套、随身破门工具 避弹衣 避弹衣级别表 头盔 防弹盾 队员岗位 攻击手 前锋 破门手 狙击手 部队训练 训练设施 杀戮间 轮胎间 模拟街道 训练场地的管理 模拟客舱 垂降训练塔 战术标靶 取舍式标靶 活动标靶 反应靶 体能训练 跌撞翻滚练习

冲锋枪 MP-5冲锋枪族 乌兹冲锋枪族 直接反冲与延迟反冲 半自动点射与全自动扫射 战术枪背带 冲锋枪射击姿势 抵肩立射姿势 腰平射击姿势 坐射姿势 跪射姿势 伏射姿势 更换弹匣 转身战术动作 霰弹枪 口径号 唧筒式霰弹枪 短管霰弹枪 枪管喉缩 弹药种类 鹿弹、鸟弹 独头弹、破门弹

带膛线槽独头弹、次口径独头弹 催泪弹 准备状态 排除卡弹 持枪姿势

霰弹枪射击姿势、抵肩立射姿势 攻击型射击姿势 单手提枪射击姿势 操作程序 退膛与卸弹 上弹、上膛与发射 装填手保险、快速上膛 更换弹种 安全使用与保养

战术手枪

左轮手枪 VS.半自动手枪 单动式和双动式 基本技术 靶场射击 瞄准 拔枪动作 射击姿势 韦法式射击姿势 对等三角射击姿势 跪射姿势 蹲射姿势 伏射姿势 快速更换弹匣 装卸弹匣安全程序 紧急更换弹匣程序 战术性更换弹匣程序 战斗中排除故障 弱光下的射击技巧 夏里斯式握持法 卓文式握持法 艾奥拔式握持法 负伤战斗技巧 战术性机动近距离闪避

战术性通讯 无线电沟通 密码卡片

呼号、语音字母表 身份监定系统 无线电操作训练 手号 GO!GO!GO!特警战术技巧手册 VOL.2 简要目录:

战术步枪 制止威力

千钧一发 拾回性命 步枪手人选 射击术基本要领 归零矫正 警用卡宾枪 M4A1卡宾枪的沿革 瞄准具 光点式瞄准镜 空枪练习检查枪膛 上弹匣程序 退弹匣程序 携行、准备姿势 靶场上携行姿势 安全守则 低调持枪 高姿态准备动作 低姿态准备动作 室内准备姿势 转换武器 进入大背枪姿势 从战术枪背带改出 紧急背枪

从大背枪姿势改出 立射姿势 蹲射姿势 跪射姿势 坐射姿势 伏射姿势 翻滚伏射姿势 有倚托射击姿势 战术性更换弹匣 紧急更换弹匣程序 排除故障

特警战术技巧 六项基本战术规则 掩护、掩蔽之分别 跳弹 战术性机动 三眼定律 剪步

应付两侧威胁 开步进入 拐弯抹角 双方视线关系 拐角射击姿态 拐角搜寻技巧 改变焦点 兼顾远近眼睛上下打量 远离墙角 远离危险 右方墙角 环境因素 走廊交叉点 T形交叉点 进门搜寻 死角位 楼梯间搜寻 狭窄空间搜寻 小心窗口!以寡敌众

小组战术技巧 走廊队形 进门动作 小组进门队形 走廊交接处 十字形走廊交接处 楼梯间向上搜寻 楼梯间向下搜寻 交叉射击

交替撤退 互相掩护 不用开火的局面

黑暗中战斗 夜视能力 夜视仪 热成像仪 激光瞄准器 手电筒 萤光棒 昏暗中的战术 心理战术 战术性照明 黑暗中传递讯息 昏暗中进房技巧

特警冲房战术 横越“T”字阵列 决定性地点 冲房计画 支配点 攻坚队规模 枪击破门 爆破手段破门 线形切割炸药 震撼手榴弹 撞门槌 破门千斤顶 长蛇阵 枪口指向 握拳传递信息

穿越中线门执行清场行动 穿越角位门执行清场行动 多房清场行动 墙角与楼梯间 概略搜查 人质的处理

GO!GO!GO!特警战术技巧手册 VOL.3 简要目录:

狙击手角色 军警狙击手之差别 学员选拔 狙击小队 装备

伪装技巧 头部伪装 脸部着色 伪装服 制作步骤 斗篷式伪装服 英军伪装罩衫 权宜的伪装手段 步枪伪装 拖拉式伪装枪袋 伪装网掩蔽瞄准镜 伪装服的缺点 败露行踪 隐蔽移动 部署 路线选择 隐蔽潜行 进入俯伏姿态 蹲伏爬行 伏地爬行 低姿爬行 全贴地爬行 改变爬行方向 潜行队形 脚程 与敌遭遇 藏身之所 街区地带 特警狙击手据点 临时据点 挖掘方法 紮营构筑方法 永久性据点 布局 搭建顶盖 永久性据点结构 进占阶段 撤离阶段

观察 裸眼观察 双筒望远镜 望远镜握持方法 高倍率单筒望远镜 判定距离 影响测距的因素 初始阶段 分配观察区域 发现目标

目标攻击次序 指出目标 资料记录 射程卡 狙击步枪 半自动步枪 手动栓式枪机步枪 枪管 枪托 双脚架 倚托物 枪背带

单点式背带据枪 简易背带据枪 两点式背带据枪 瞄准镜 瞄准刻线 可变焦瞄准刻线 眼睛定位 PSO-1瞄准线 具支配性的那一眼 射击姿势

利用呼吸验证姿势 有倚托的伏射姿势 退壳与上膛 狙击手伏射姿势 卧射姿势

臂托式跪射姿势 倚托枪背带 坐射姿势 有倚托立射姿势 队员相对位置 弹道 击发 控制呼吸 枪面倾斜 风偏 雾气 移动中目标 贯彻一致 弹着点散布分析

附录 量角单位

测距数学公式的由来 目标间距离 制作密位尺 距离估算表 资料记录卡

第二篇:特警查缉战术规范

特警查缉战术规范

为保证特警在执行巡逻盘查、设卡堵截及押解任务时,熟练掌握基本技战术方法和技能,依法履行职责,有效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确保自我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查缉战术基本原则

(一)最低警力原则

执行盘查堵截勤务必须按照足以完成任务和保证人身安全的最低警力标准进行部署:巡逻盘查最低不得少于2人;在道路上设卡堵截不得少于4人。

在处置涉枪、涉爆、劫机、劫船、劫车、绑架劫持人质等严重暴力案件,逮捕重要案犯和处置突发事件时,要充分发挥防暴突击队等专业力量的作用。

(二)最低装备原则

执勤巡逻时,必须配备足以保证完成任务和确保人身安全的武器装备:非特殊紧急情况,各级领导不得强令在无必要警械武器、防护装具、救生设施的情况下,执行已确认存在严重危险的任务。

(三)现场指挥原则

对暴力犯罪嫌疑人进行堵截时,必须事先周密部署,并由主管领导随队指挥,及时调整战术方案;接到特警处于危险状况的紧急报告后,领导必须立即赶赴现场指挥作战。

(四)协调配合原则

l、部署盘查堵截任务应注重警力间的协调配合。在明确职责任务的同时明确相互联络、相互支援的措施,确保在发现各类问题后能够迅速协调使用警力。

2、设卡堵截应梯次设置两个以上哨卡,在道路上应在上下行双向设卡,保证在可疑人员冲闯关卡时有足够的接应警力。

3、多警种联合执行任务,应当预先确定统一指挥,在行动中加强协调配合,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民警人身安全。

(五)设置警戒原则

l、执行盘查堵截任务时,在战术部署上必须安排一定警力担负警戒任务,不直接参与对可疑人员的盘问、检查、搜查等工乍:

2、担负警戒任务的特警应配备警械武器,并处于戒备待发状态:要选择有利位置,在直视范围内与可疑人保持2米左右更高,密切注视其行为,并注意周围可疑动向;发现异常,立即警示执行民警,并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必要时依法使用警械武器。

3、设卡堵截时,应在适当位置安排武装观察哨。

(六)人物分离原则

l、执行盘查任务时,对携带物品的可疑人员,必须实行人、物分离。将其物品放置适当位置后,再分别进行人身和物品检查;对驾驶车辆的可疑人员,应令其关闭发动机下车到远离车辆的地方接受检查。

2、发现爆炸、有毒物、放射等危险物品时,应立即疏散群众,封锁现场,对可疑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同时迅速对危险物品采取安全措施,通知专业人员排除危险。

二、巡逻盘查

(一)巡逻盘查编组及装备

1、步巡应配备2人以上警力,巡逻车不得少于3人。

2、巡逻盘查装备:

各实战单位均应根据实际工作要求配置基本装具为:手持电台、警棍、手铐、警笛、警绳、防弹头盔、防弹背心、警戒带、强光手电、破门工具、急救药具、攀高绳索、水上救生设施等装具,在各单位设专门地点存放,以保证在紧急状态下能够快速取用,确保任务完成和民警安全。配置不少于本单位人数的三分之一,专人管理、随时补充、集中置放。

(二)巡逻盘查区域的熟悉和掌握

必须了解熟悉巡逻区域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街巷、楼宇、居民住宅区、重点要害部位、繁华公共场所的分布及位置;了解、掌握巡逻区域的社情、敌情动态、治安状况,易发案地区和部位,做到末雨绸缪,预有准备。

(三)巡逻盘查对象的确定

在巡逻过程中,要善于通过观察分析,从人群中发现和确定行迹可疑人员或携带可疑物品的人员。

1、身份可疑的人员。包括身份证与本人情况明显不符,以及同时持有多个身份证件的等。

2、行为可疑的人员。包括行为举止有悖于常规,神态异常的;长时间在居民区、商场、仓库、银行周围张望窥视、行迹鬼祟的;看到警察后表情惊慌,躲躲闪闪,疾步走开的等;

3、体貌与面部表情可疑的人员。包括可疑人与通缉、通报的在逃犯罪分子体貌特征、年龄相一致,口音相符;面带惊恐之状和疲劳困倦之意的,故意在面部穿戴或佩带装饰物,或整容化妆奇特,有意改变面貌的等。

4、携物可疑的人员。包括所携物品有可能用于作案工具的;携带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包装无规则的包裹,或身背、肩扛、用自行车、三轮车装运,且遮遮掩掩,怕碰撞,怕触摸,神色不安的;携带现金数额巨大,且不能说明其来源、用途的;携带的物品有可能是毒品、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物品的:以及携带物品与通报在逃犯罪分子携带物相似的等。

5、带有明显犯罪迹象的人员.包括身负可疑外伤、身上有血迹或污痕的;衣服被撕扯或破损严重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锁有橇痕或车窗玻璃、车门损坏的等。

6、其它需要盘查的人员。包括男女同行女方表情异常的;大人小孩同行,不允许小孩说话或小孩有泪痕、表情惊恐、欲求搭救的;着装打扮不伦不类,或衣着与行为反常的等。

(四)巡逻盘查的方法与要求

1、巡逻盘查基本要求

(1)占据有利的盘查位置。应选择宜明不宜暗、宜宽不宜窄、宜直不宜弯、有依托或容易得到支援的地点或道路场所作为盘查地点。

(2)明确分工,站好位置.盘查时应提前做好警戒、盘查分工。执行正面盘查的民警要与被盘查者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担负警戒的民警要在被盘查人的侧方(一般是右侧),密切注视被盘查人的神态和举动,重点是对方的眼神和双肩。

(3)依法查清身份,注意文明用语。盘查前,一般情况下应先向对方敬礼,表明自己身份; 盘查中应使用文明语言,要求被盘查人给予配合。检查后未发现可疑的,可不再检查其携带物品,并向对方表示:“谢谢您的合作”。

(4)果断处置各种突发情况。对经过盘问,确认有违法犯罪行为或嫌疑不能排除,需要进一步检查其携带物品,证实其确切身份时,盘查警戒人员要严密监视被盘查人的神态举动,防止其持有枪支、凶器或爆炸物品进行突然袭击。并做好缉捕盘查对象的准备,一旦行动,要先缉捕,后搜身,再检查携带物品。

2、对盘查中出现各种情况的处置方法和要求

(1)对拒绝接受盘查的,应告知盘查是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予以配合,同时还应告知拒绝和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被盘查人仍拒绝接受盘查,可对其采取适当约束措施,将其带到适当的地点或就地在见证人的证明下实施检查。

(2)对在盘查中逃跑的,应立即进行追击,同时报告上级请求支援,将其控制后依法强行进行检查和询问。并制作现场笔录,记录检查过程及结果,并将笔录交单位存档备查。

(3)盘查3人以上可疑人时,不要让被盘查人同时接近民警,保持一定距离,并命令所有被盘查人面朝墙或警车,加强控制、注意观察,未查的集中看守,已查的另外安置,防止转移凶器和物证,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分别单个进行盘问。

(4)经盘查后疑点不能排除但证据又不充分的,可将其控制到有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进一步审查。

(五)对具有重大犯罪嫌疑人的检查。经盘查能确认是逃犯、通缉犯等重大犯罪嫌疑人时,盘查人员应按照分工立即控制检查对象,令其背对民警举起双手成45度角扶墙或立于机动车一侧,或双手十指交叉反扣在头上,双腿叉开,脚跟抬高。负责检查的民警从侧后接近检查对象,在距其中米左右处停顿一下,观其反应,以防其反抗。检查时,将一腿靠于检查对象一腿前,随时准备发力将其绊倒,沿其身体一侧经腋下至腰间进行检查,查完上身再查下肢。必要时也可采用跪地或卧地的方式进行,或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上铐后再行检查。

对有重大犯罪嫌疑人实行检查时,必须有警力专门担负警戒和观察任务,严防其反抗或同伙从侧后突然袭击。

(6)对现行犯罪或持有凶器、武器、危险物品人员的检查,民警应持枪在手,立即寻找有利地形,命令其趴在地上,脸朝下,双手分开,伸出胳膊,手掌向上,然后在同伴的掩护下迅速接近,收缴其枪支、凶器等,并立即采取约束措施后再进行搜身。对不听从命令,并有突然举动的,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使用武器。

3、对人身和物品检查的注意事项

(1)检查人身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应在检查对象已被完全控制的情况下进行,防止其反抗;人身检查要从上至下,顺序进行,重点是上肢、前胸、腋下、腰部、腿部、头部、脖子和脚下等部位。

(2)检查物品时,要加强警戒,预做准备,保持随时能够先发制敌态势;要令物品携带者离开箱包一定距离,必要时令其转过身去,背对检查物品,一民警控制检查对象,一民警进行检查。

(3)查验物品要按一看、二听、三闻、四摸、五拆的步骤进行。看,即先从外观查看箱包的形状、结构、质地;听,即听箱包内是否有异常声音;闻,即闻是否有异常味道;摸,即用手试探一下包内物品的质地、并掂一下份量;拆、即完成上述步骤末发现异常后,再拆开箱包仔细检查。

(4)开启箱包前要仔细观察,注意拉链、钮扣是否另有机关,轻开、慢拉、谨慎开启,防止内有爆炸物。

(5)检查时对物品要轻拿轻放,防止损坏,从上往下顺序进行。不能掏底取物,更不能反复翻动。对赃物、凶器,不要大把抓,应用干净布或戴手套拿取,防止破坏痕迹。

(6)严禁采取有辱人格的方式。

(7)对女性检查除非有危及检查人身安全或直接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一般应由女民警进行。

(8)在对人身、物品检查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夜间,民警要时刻注意警戒和观察周围,防止遭到其它犯罪分子的突然袭击。

三、设卡堵截

(一)设卡堵截的警员编组及装备

设卡堵截时必须保持充足警力,装备精良。

1、人员配备。一般固定卡同一时间不少于4人,临时设卡堵截点可根据案情适当增加。多卡堵截时各卡点之间应有游动巡视、支援力量。

2、设卡堵截必须配备武器、警械。武器配备除每人1支手枪外,原则上一个卡点还应配备l一2支冲锋枪;如有重大堵截任务时还要适当增加武器。设卡堵截巡警必须穿防弹衣、戴钢盔、配备对讲机,并携带路障等必要装备器材。如无路障,可用车辆、石块等设置临时性路障。

(二)设卡堵截的注意事项

l、应选择地形地物便于隐蔽掩护自己,而不利犯罪分子藏匿、进攻或防守的地域,应尽量避开高大植被或密林地。

2、应避开人群、居民稠密区、仓库、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的场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3、在远郊地区应尽量选择在道路的上坡,拐弯和狭长地带,防止犯罪分子的车辆掉头或向两侧逃跑。

4,在城区应选择视野开阔、便于观察、便于指挥、便于联络、便于协同配合、便于展开警力的场所。

(三)设卡堵截的基本方法

1、对可疑车辆的检查

(1)拦截

①应在设卡地点布设阻车钉带l一2道,并布设三角石、载重汽车等障碍物,确保堵截成功。

②1人持停车标志在设卡点阻截障碍物前方选择适当位置拦车(注意做好自我保护),2人持武器在被拦截车辆的侧面和车窗后,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射击。

③车辆拦截成功后,先令其停车熄火并交出车钥匙,接受检查。

被检查人如驾车闯卡,应立即通报下一拦截卡点。确认系重大犯罪嫌疑人时,经警告无效,应向车胎开枪。迫使其停车。

(2)接近可疑车辆

①1名民警从可疑车辆的左后方接近可疑车辆,掩护民警应随时调整武器的角度,使接近车辆的民警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②民警接近可疑车辆时应处在司机门侧后方约半米处,命令司机放下所有车窗玻璃后将双手放在方向盘上,车内其他人员的双手放在前面座位的靠背上或仪表板上。后方掩护民警应上前到达可疑车辆的左后角,密切监视后排座位上人员的动作;前方掩护民警可上前到达可疑车辆 的左前角,严密监视前排座位上人员的动作。

(3)对车辆上人员的检查

①盘查民警要处在可疑车辆司机门侧后位置,命令司机交出证件,民警在接取证件时要盯住对方的双手,疑点解除后,再由前至后逐一检查乘车人员的证件。

②当证实司乘人员确有违法犯罪嫌疑需对其进行下车盘查时,盘查民警命令司机先下车、下车时要高举双手背对民警慢速退行到车辆的侧后方,采用趴地或跪立式进行搜身检查。

③待对嫌疑人搜身完毕后,再命令车上1名嫌疑人员从司机一侧下车接受搜身检查,对乘车人的检查应逐一进行。

(4)对车辆的检查

①查验证件和牌照,看是否齐全相符。

②察看车辆内外,看是否有被撞痕迹,是否有血迹,点火装置是否有被破坏的痕迹。

③检查车载货物和车内物品,看是否有赃物、走私物品、危险物品及凶器。

④检查车内务部位看是否藏匿犯罪分子或赃证物。

⑤检查汽车后尾箱。

堵截特定目标车辆时,要配备足够的警力和武器装备,并设立复式的哨卡。一般应在卡哨前方l公里左右设置前方隐蔽哨位,及早发现目标,通知卡哨拦截。前方哨位也可在犯罪嫌疑人发现卡哨而调头逃跑时作拦截力量。在卡哨的后方1公里处要设置第二拦截点,并配备破坏性路障(或临时使用车辆、石块封堵道路)及较强的火力,做有效拦截。

四、押解勤务规范

(一)押解必须以彻底搜身为前提。

(二)单人徒步押解必须由2名以上民警负责押解。押解前,应解下被押解对象的腰带和鞋带,以防逃跑。

(三)民警应在押解对象身后左右两侧一至二步的距离跟随。有械具时,要采用背铐或背捆的方法将被押解对象押解到指定地点。无械具时,要用被押解对象的腰带、鞋带或其它可利用的绳索背捆其两手;有自行车而且未带械具时,应将自行车锁上,然后让被押解对象斜跨大梁扛着自行车行进;通过繁华场所时,不要停留,要用衣物对被押解对象铐捆处进行遮盖,防止群众围观。

(四)在没有警车押解案犯的情况下,一般不宜等警车,应主动拦截过往车辆押解。严禁骑自行车、两轮摩托车等押解。

(五)对2人以上被押解人进行押送时,押解人员的数量与被押解人数量的比例是2比l,要用警绳或警铐将被押解对象交叉捆、铐在一起:没有携带警械时。应用腰带或鞋带将被押解对象连捆在一起。押解途中。被押解对象应成一路行进,押解人员在两侧警戒,并留有二至三人断后。

(六)使用机动车子押解人犯时,应将被押解对象分散开,让其分别坐或蹲在车内中央位置,并用警绳或警铐将其捆铐在车内固定物上,押解人员除一名民警坐在副驾驶的位置进行指挥外,其他民警要携带警械具分别坐被押解对象的前、后、左、右位置面向被押人进行监视。严禁由被押解人员自行驾驶或蹬车。

(七)女性嫌疑人应由女民警负责押解。

第三篇:特警警务技能培训手册

特警警务技能定向委培

培训手册 理论基础知识

内部资料 昆明市公安局特警防暴功夫训练基地滇东北培训部

曲靖市乐业技术学校

二00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目 录

前 言...................................................................................2 第一章 警察礼仪..........................................................................3 第一节 社区民警基本礼仪..................................................................3 第二节 公安“窗口“接待礼仪...............................................................4 第三节 社区走访礼仪......................................................................5 第四节 执勤工作礼仪......................................................................5 第五节 日常公务礼仪......................................................................6 第二章 行政公文..........................................................................6 《通知》写作要点

.....................................................................8 《报告》写作要点.........................................................................9 《请示》写作要点........................................................................10 第三章司法文书..........................................................................12 第一节司法概论..........................................................................12 第二节司法文书写作中的各种要素..........................................................15 一 司法文书的主旨......................................................................15 二 司法文书的材料......................................................................16 三 司法文书的结构.......................................................................17 第三节公安笔录制作......................................................................18 第四章法律基础知识......................................................................21 第一节法理学............................................................................21 第二节宪法..............................................................................25 第三节刑法..............................................................................27 第四节民法..............................................................................32 第五节行政法............................................................................39 第五章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宗旨........................................................50 第一节警察的起源........................................................................50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性质....................................................................51 第三节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52 第四节公安机关的宗旨....................................................................53 第六章公安机关的任务和职权..............................................................54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任务....................................................................54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职责....................................................................55 第三节 公安机关的权力..................................................................58 第七章公安工作的内容和特点..............................................................60 第一节 公安工作的内容..................................................................60 第二节公安工作的特点....................................................................63 第八章公安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65 第一节公安刑事执法......................................................................65 第二节公安行政执法......................................................................70 第九章 公安队伍建设......................................................................80 第一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素质和职业道德..................................................80 第二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义务和纪律......................................................84 第三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组织管理........................................................87 第四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务制度........................................................94 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培训教材..............................................................97 公安常用法律、法规....................................................................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修正).................................................106

前言

本书内容共有九章、保安考试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其主要内容由警察礼仪知识、应用文写作知识(主要是行政文书和司法文书)、法律基础知识、公安基础知识、保安资格证考试理论基础知识、公安常用部分法律、法规。实用于短期培训的辅警培训学员、短期培训的保安和想了解公安初浅基础知识的朋友。在此感谢昆明市公安局特警防暴训练基地滇东北培训部、曲靖市乐业技术学校的大力支持。编者水平有限,还望广大读者多多指正。

编辑者:李长江

2012年3月15日

第一章 警察礼仪

第一节 社区民警基本礼仪

一、社区民警应当严格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着警服,保持警容严整。(一)全体社区民警除工作不便外,需要时均应着警服。

(二)全体社区民警除不宜或者不需要着装的情况外,在工作时间必须着警服。

(三)应当配套穿着警服,不同制式警服不得混穿;不得警服与便服混穿;不得歪戴警帽,不得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警常服内着毛衣(衫)或者警衬衣内着内衣时,毛衣(衫)、内衣不得外露;不得在外露的腰带上系挂钥匙或者饰物。

(四)规范缀钉、佩带警衔标志、警号、胸徽、帽徽、领花、臂章等,不得佩带其它与公安民警身份或者执行公务无关的标志。

(五)除在办公区、宿舍内或者其它不宜戴警帽的场所外,应当戴警帽。

(六)参加会议时,应将警帽置放在桌子左前方,帽徽朝向前方;没有桌子时,应当左手托帽,握住帽檐,放在左腿上(帽顶向上,帽徽朝前)。

(七)着装驾驶和乘坐两轮摩托车时必须戴警用头盔。除路面执勤交警、巡警和驾驶机动车辆的公安民警以及眼部有严重伤疾的民警外,不得戴有色眼镜。

(八)非因工作需要,不得着警服进入宾馆、酒店和营业性娱乐场所。

(九)一般情况下,应着统一制式皮鞋。不得穿黑、棕色以外的皮鞋,不得穿式样怪异的皮鞋,不得穿布鞋、拖鞋或赤足。男民警的鞋跟不得高于3厘米,女民警的鞋跟不得高于4厘米。皮鞋要保持光亮。

(十)全体社区民警按规定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施行统一换装。但集体行动时,着装必须统一。

二、社区民警在各种场合,应注意个人仪容的美观、端庄、清洁。

(一)应当保持头发整洁。非特殊任务需要,不得染彩发,男民警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卷发(自然卷发除外)、剃光头或者蓄胡须,女民警发辫不得过肩。

(二)民警不得纹身。着警服时不得系扎围巾、染指甲、留长指甲、化浓妆、戴首饰。

三、社区民警应当礼貌用语、谈吐文明、举止端庄、精神振作、姿态良好。

四、社区民警在履行公务职责中禁止使用粗言俚语,要正确使用法律用语和文明用语。

五、社区民警在执行公务时,站姿应端正挺拔,坐姿应平稳端庄,步姿应轻松稳健,手势应优雅规范,表情要温和自然。

(一)站姿。在履行公务职责活动时的站姿大致有:

侧放式:两腿并直,脚跟靠拢,脚掌分开呈v字形,双手自然垂放在腿部两侧,手指稍弯曲,呈半握拳状。

前腹式:两腿并直,脚跟靠拢,脚掌分开呈v字形,双手相交放在小腹部。

跨立式:两腿分开,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双手背后轻握,放在后腰处。

丁字式:一脚在前,将脚跟靠于另一脚内侧中间,两脚尖展开90度,呈斜向丁字形,双手轻握,放在腹前,身体重心在双脚(此式限女性)。

非致礼状态时,站立姿势可以变换。但不得背手、袖手、插兜、搭肩、挽臂、揽腰;不得将身体倚靠在物体上,不可双手抱胸或叉腰,不得席地坐卧。

(二)坐姿。入席就座要从容轻缓,应在座位前面转身;女民警入座时,应把裙子向前拢平;入座后,上身正直,头正目平,两腿自然弯曲,两脚平落地面;双手放在腿上或相交放在腹部,坐椅有扶手时,可双手轻搭或一搭一放;两膝相靠,两腿并拢或稍分,男民警两膝间的距离以一拳为宜,女民警两膝不应分开,如椅面较低时,应两腿并拢,自然倾斜于一方;两脚可靠拢,也可一前一后或交叉;与人交谈时,可以侧坐,注意上身与腿同时转向一侧;落座后,不要摇晃上身,忌翘二郎腿、抖动腿脚、脚尖朝天;起座时,动作要轻缓,不要猛站。

(三)步姿。行走时应抬头挺胸,两肩持平,两眼平视,两臂自然前后摆动,两腿步幅适中均匀,两脚步位正直朝前;集体出行除紧急情况或执行巡查任务外,一般步速应在每分钟116步左右;两名以上公安民警着装徒步巡逻值勤或者外出时,应当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威严有序;不要弯腰驼背、摇头晃脑、大摇大摆;不要过度甩手,扭腰摆臀,左顾右盼,脚不应蹭地面。

(四)手势。介绍人、物体或指示方向时,应掌心向上,四指并拢,大拇指张开,以肘关节为轴,前臂带动大臂自然上抬,同时,目光朝往目标方向,并兼顾旁人是否意会到目标;与上级或女士见面握手时,由对方先伸手,其它情况可主动伸手,握手的同时,身体前倾并点头示意;鼓掌时,应以一只手掌击拍另一只手掌,力度和时间要视情况而定;手势配合说话时不要做不相干或多余动作,如用手指指点对方,特别是指着对方的面部;不要在人前进行个人整理动作。

(五)出行礼仪。外出时,必须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不得边走边吃东西、扇扇子、嬉笑打闹,不得在公共场所或者其它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

六、公安社区民警根据工作需要,应行致敬礼,致礼方式主要有举手礼、注目礼和立正致礼。

(一)致举手礼时应着装整齐,呈立正姿势;右臂向外抬起,与身体呈90度,肘部向内弯曲,腕部伸直;右手五指并拢、伸平,上举至头部右侧太阳穴处,手心朝下偏前方;双目平视前方或注视受礼人,保持3秒钟。.

(二)致注目礼时应呈立正姿势,目光随受礼者移动,时间视情况而定。(三)立正致礼时应原地起立,目光平视,不必注视受礼人。

七、参加庆典、集会等重大活动或升国旗时,着警服列队的公安民警应当自行立正、行注目礼,带队人员应当行举手礼;未列队的公安民警应当行注目礼;奏、唱国歌时,应当自行立正。

八、晋见或者遇见上级党政领导、公安机关领导时,着警服的公安民警应当行举手礼;因携带武器装备或者执行任务需要,不便行举手礼时,应当行注目礼;晋见或者遇见本单位经常接触的领导和其他同志时,应当互相致意。

九、公安民警交接岗时,应当互相敬礼;不同单位的公安民警因公接触时,应当主动致意;在外事活动场合与外宾接触时,应当主动致意;因公与非公安人员接触时,应当主动致意;纠正违章时,应当先敬举手礼。

十、公安民警在下列时机和场合可以不敬礼:(一)在检验室、机房、病房、诊室等场合;

(二)在侦破案件和处置群体性、灾害性事件现场作业时;(三)参加文体活动和体力劳动时;(四)其它不便于敬礼的时机和场合。

第二节 公安“窗口”接待礼仪

凡直接与人民群众相接触的公安部门都是“窗口”单位,包括户籍、身份证、边境证受理,交通管理及各种车辆、驾驶员管理,出入境、消防、技防管理,刑事、治安案件、交通事故、“110”接处警的受理,以及信访、监察、鉴定的接待等。

公安“窗口“接待民警应严格按规定着装,警帽可戴亦可按照规定挂在衣帽架或置放在办公桌前方。从事鉴定等技术专业接待民警,可着专业服装(白大褂等)。要精神饱满,举止端庄,严禁在接待室嬉笑打闹、吃零食。

公安“窗口”接待民警应表情自然、诚恳,目光平视对方,认真听取对方谈话,不端架子、不耍威风,文明用语,语气谦和、客气,要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公安“窗口”接待民警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秉公办事,一视同仁;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与群众发生争执,要虚心接受群众意见,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确属工作有误的,应立即向群众致歉;当时不能解决的,可转由单位负责同志作进一步处理。

公安“窗口”接待民警应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及时、高效地为群众服务;对办事程序和手续不甚清楚的群众,应耐心介绍,并开具告知单,保证二次办结;对接待及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当事人,应耐心讲明其应有的权利、义务以及申请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方法。

公安“窗口”接待民警严禁接受群众的请客、送礼,并对送礼者予以委婉诚恳的批评。无法返还的礼品,可由组织出面捐送福利部门或公益事业,并应张榜公布。

第三节 社区走访礼仪

社区走访是以实地核查为主要方式,了解和掌握辖区内住户、人口基础信息的户口业务管理。

公安民警应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走访,尽量避免在吃饭和休息时间打扰被访者;走访时,应在居民门前稍事整理警容,然后轻声敲门或轻摁门铃,切忌大声喧哗、猛力敲门或频按门铃。主人开门后,可先自我介绍或由陪同的居(村)委干部介绍,未获得允许,不可入内;如居民家中有客人或家务繁忙不便接待,可与主人约定时间再来走访。

公安民警在进入居民家中之前应蹭净鞋底,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更换拖鞋;不得在居民家中吸烟、吃东西;使用居民的电话时,应征得主人同意;访问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太广,应掌握好时间,及时告辞,并对居民的接待表示真诚的感谢。

公安民警在走访外来人口时应首先了解外来人口在本市生产、生活中的相关情况,对其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在处理外来人口治安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对外来人口持排斥或歧视的态度,要排除偏见、以诚相待。

第四节 执勤工作礼仪

公安执勤是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公安检查、侦查、交通管理及巡察等任务,管理、维护社会和各行业场所的治安秩序及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职能。

执行公安检查时,民警应使用例行公务语言,如:“对不起,例行检查,请出示您的身份证”、“请协助我们到某某处接受进一步检查”。检查中,经弄清事实消除嫌疑的,应表示歉意。

公安民警在公共场合检查人员及物品的时间一般不宜太长,应尽量避免无关人员的聚众围观和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检查物品时,应谨慎文明,轻开慢拉、轻拿轻放、顺序查验,检查完毕要按原顺序将物品装好;对涉及宗教及风俗的物品进行检查时,要小心慎重;查验女性的箱包时,尽量不要将所有的物品取出、亮开。

公安民警在将可疑人员带离现场时,应注意不要遗漏其所携带的物品,并应尽量保持物品完好,以免造成当事人和不明真相的群众不满。

公安民警对犯罪嫌疑人的约束强制行为应当适当,非因工作需要不宜将加戴的戒具暴露于明处;需带离现场并采取必要强制手段的,应尽量减少影响。

公安民警执行场所搜查时,对当事人不理解或不愿配合的,应进行必要的宣传解释;对无理取闹、纠缠的,应向其阐明将承担的法律后果;禁止简单粗暴、任意行事。

公安民警执行人身搜查时,不得有侮辱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或者其它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公安民警对被害人进行人身检查时,应征得其同意,必要时可请其家属配合进行说服疏导,不得强制检查,对被害妇女或女性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检查时,应当由女民警或女医生进行。

公安民警在执行街面治安巡察时,应注意巡察文明;查处违反治安管理条 例行为人时,应先向其敬礼,再对其说明违反的条 款和应接受的处罚,并应告诉其有申诉的权利;对经过盘问后解除疑点的人员,应该及时放行,不宜拖延,并对对方合作的态度表示真诚的感谢,若对物品进行了检查,应协助对方将物品整理好,并表示歉意。

公安民警在接处警时应文明用语、态度热情、耐心细致、行动迅速。

(一)接警用语要准确、简练,态度要热情、客气,不得训斥和刁难报警人。

(二)对难以正确表述的报警人,要加以适当引导、询问;对询问不耐烦的报警人,应礼貌告知只有准确报警才能正确处警;对重复或催促的报警人,不应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三)当接到语言粗鲁、不礼貌的报警电话时,应告诫对方注意语言文明;对故意捣乱者,应做到激不发怒、骂不还口,用“这里工作繁忙,请不要妨碍工作”回答,然后挂机即可,不要与对方纠缠。

(四)报警服务台应礼貌对待打错电话者,对玩耍拨打110的小孩应和声劝诫,也可设法告知其家人阻止。

(五)处警必须警容严整、精神饱满,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处警准备工作并迅速赶至案(事)发现场。

(六)对不用出警的电话求助,应详细告知和耐心教授其解决办法;对不是业务受理范围内或无力解决的事,应耐心解释并向其提供可解决求助事项的途径、方法。(七)根据案(事)件的不同性质、情况,民警必须携带相应的装备,包括交通、通讯设备,警械、武器设备,抢险抢修、救援勘察设备等,并保持各种设备的完好有效和出警车辆的整洁。

(八)遵守现场移交操作规范。现场移交案(事)件双方应互致正规举手礼,再按规定进行案(事)件移交。

(九)处警民警在处置治安案件时,应神情严肃、动作迅捷;听取案情陈述要耐心专注,需要打断的地方,须先示意。

(十)在当场处罚和教育工作中,应指明其行为违法的法律依据和其行为的社会危害;将肇事者或犯罪嫌疑人带离时,须先申明;对有抵抗或不配合的行为,可按规定采取必要强制措施。

(十一)对待轻微精神病人或醉酒程度不深的人,尽量现场 处置,请其监护人或单位负责人将其带回加以监护、教育;对待精神病人或醉酒程度深的人,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可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但要注意安全,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人身伤害;在无法与当事人进行语言沟通的情况下,不宜与之针锋相对,严禁对当事人进行侮辱性人身攻击。

(十二)在等待现场勘查期间,现场先期处置应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不宜妄加评论或散布案情;同时要注意保护现场群众的安全,避免受害人及其家属、亲友遭受二次伤害或节外生枝。

第五节 日常公务礼仪

日常公务礼仪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处理日常工作的具体手段。公务礼仪一般包括公文礼仪、会议礼仪、日常工作礼仪等几个方面。

人民警察的公务行文应具备鲜明的政治性、时效性、定向性和规范性,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越级行文。

正式大型的会议安排应规范,不应随意;会议通常应安排颜色、规格、字体统一的席卡,座次安排一般为尊者居中,其左手为次,右手再次,依次类推(国际活动时以右为尊);设在主席台上的发言席一般位于台上的最右侧,主持人席在发言席的左侧;如在主席台外另设发言席,则主持人席设在主席台的最右侧;特殊情况下,主持人席也可设在主席台的中央。

第二章 行政公文

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它是特殊规范化的文体,具有其它文体所没有的权威性,有法定的制作权限和确定的读者,有特定的行文格式(注意:比模式更进一步),并有行文规则和办理办法。我国公文一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1月起重新修订并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写作和办理。

一、行文规则

行文规则是指各级机关公文往来时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和原则。遵守这一原则,有利于公文传递方向正确、线路短捷有效,避免公文旅行,阻止部分公文进入不必要的流通过程,抑制无价值公文的产生。行文规则规定了各级机关的行文关系,即各级机关之间公文的授受关系,它是根据机关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来确定的。

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是由各自的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归属、地位、职责、权利范围等因素决定的。它对行文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规定着公文传递的基本方向。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处于同一组织系统的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二类,处于同一专业系统的上级主管业务部门与下级主管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三类,处于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的同级机关之间的平行关系。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之间。

第四类,非同一组织系统、专业系统的机关之间,无论级别高低,均为不相隶属关系。如军事机关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之间。

根据公文授受机关的工作关系不同,可以将公文划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发送的公文,如报告、请示等;下行文正好相反,是上级机关向下级发送的公文,如批复、指示等。上行文和下行文主要存在于以上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关系类型中。平行文存在于以上第三类和第四类关系类型中,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相互发送公文都是平行文,如函等。

二、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起草者具有工作实践的基础,懂得工作中许多微妙的关节,而在具体起草中要求较好的文字语言工夫。公文语言总的要求是庄重、平实、概括。公文语言功夫的核心是选词。选词一要根据所反映的客观实际需要,二要符合明晰、确切、简练的标准,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避免上下文重复而选择不同的词语,注意文中所涉及对象和阅读对象。多用书面语和文书用语,少用形象和描绘性词语和口语,不用方言土语,十分规范。

需要特别提出公文结构用语。

一是开头用语,用来表示行文目的、依据、原因,伴随情况等。如:为(了)、关于、由于、对于、根据、按(遵、依)照、据、查、奉、兹等。

二是结尾用语。如:为要(荷、盼)、是荷、特此通知(报告、函告)等。三是过渡用语。如为(对、因、据)此、鉴于、总之、综上所述等。

四是经办用语。如:经、已经、业经、现经、兹经、办理、责成、试行、执行、贯彻执行、研究执行、切实执行等。

五是称谓用语。有第一人称:我、本;第二人称:你、贵;第三人称:该。等等。

国家行政公文有12类13种,即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公文主文结构,是指除了公文格式(外部组织形式即文头、主文和文尾及其各项设置)之外的公文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写作,是公文写作的难点。

(一)标题

1.规范式:三部分,即: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用于重要、庄重的公务 2.灵活式

A 二部分:一是发文机关+文种(以上标题下可加时间)二是事由+文种

三是“转发+始发机关及原通知标题” B一部分:只有文种

――常是不大重要的公务,带周知性

★带发文机关的标题下面如写发文时间,则须用括号,公务须是重大的、庄重的。文后不写落款及时间。

(二)正文

1.主送机关(面向机关全体人员或者社会群体的,公务是周知的、重大的,常常不写;注意工作实际中组织关系)2.正文

常见公文写作格式与范文

公文格式(函、请示、报告、通知、规定的公文格式)

《通知》写作要点

通知是下行文,要求下级机关办理、执行或服从安排的文种。通知讲究时效性,是告知立即办理、执行或周知的事项。

一、标题:制发机关+事由+通知。

二、正文:㈠通知前言:即制发通知的理由、目的、依据。例如“为了解决×××的问题,经×××批准,现将×××,具体规定通知如下。㈡通知主体:写出通知事项,分条列项,条目分明。

三、结尾:三种写法:㈠意尽言止,不单写结束语。

㈡在前言和主体之间,如未用“特作如下通知”作为过渡语,结尾可用“特此通知”结尾。

㈢再次明确主题的段落描写。通知格式:(指示性通知)

北京积水潭医院关于××××××的通知 各科室:

×××××××××××××××××××××××××××××××× ×××××××××××××××××××××××××××。

北京积水潭医院

二○○五年三月十日 例文(指示性通知)国务院关于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的通知

国发(19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有了很大发展,证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证券交易印花税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为进一步规范证券交易市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合配比例,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国务院决定,自1997年1日1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分享比例由现行的中央与地方各50%,调整为中央80%、地方20%。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继续做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收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通知格式:(会议性通知)

关于×××××××××××××××会议的通知 各职能处室:

定于×月×日召开××××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会议议题××××××××××××××××××××××××××××。参加人员××××××××××××××××××××××××××××。会议时间×月×——×日(会期×××,×××××报到。)

会议地点××××××××××××××××××××××××××××。

有关事宜

(一)××××××××××××××××××××××××××××。

(二)××××××××××××××××××××××××××××。

(三)×××××××××××。

联系人:×××,电话:××××××××,传真:××××××××。

北京积水潭医院

××××年×月×日

例文(会议通知)关于召开全区宣传部长会议的通知 各市委宣传部,柳铁党委宣传部:

定于9日9-10日召开全区宣传部长座谈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传达学习中宣部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宣传部长座谈会精神;总结交流我区前八个月宣传思想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二、参加人员各市委宣传部长、柳铁党委宣传部长。

三、会议时间9日9-10日(会期一天半,9日8日下午报到)。

四、会议地点报到及住宿地点:南宁市七星路广西宣传干部培训中心。会场:区党委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五、有关事项

(一)请参加会议人员准备约15分钟的发言。请将发言材料打印50份,在报到时交会务组(打印要求:16开幅面,在左上角用四号楷体注明“全区宣传部长座谈会发言材料”)。

(二)请各市委宣传部长、柳铁党委宣传部长安排好会议期间的各项工作,准时出席会议。在外出差、学习的,加无特殊情况,务请回邕参加会议。

(三)请各市委宣传部、柳铁党委宣传部于9月5日下午下班前将参加会议人员名单报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办公室。

联系人:×××,电话:××××,传真:××××××。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二○○三年九月四日

《报告》写作要点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时用的陈述性公文。

一、标题:制发机关+事由+报告;报告前可加“紧急”。

二、正文:㈠事由:直陈其事,把情况及前因、后果写清楚。㈡事项:写工作步骤、措施、效果。也可以写工作的意见、建议或应注意的问题。

三、结尾:可写“特此报告”、“专此报告”,后面不用任何标点符号,或“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或“以上报告,请指示”等语。注意事项:概述事实,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实事求是,有针对性。

报告格式:(建议报告)

关于××××××的报告

院领导:

根据×××××××××××××××××××××××××××××××××××××××××××××××××××××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

二、××××××××××××××××××。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部门执行。

北京积水潭医院××处

××××年×月×日

例文(建议报告)关于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报告 国务院: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是一种不能有效治疗,却可用疫苗彻底预防的急性传染病。为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一九九五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国家决定开展强化免疫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我国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提高,发病率显著下降,取得了可喜的战绩。

二、在冬季,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能力最弱。为此,决定从现在起至一九九五年一月期间,每年的十二月五日和一月五日,对全国四岁以下儿童各加服一次疫苗。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执行。

卫生部

一九九三年十月二日

《请示》写作要点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的呈请性、期复性公文。

一、标题:制发机关名称+事由+请示。

二、正文:㈠请示的原因:陈述情况,阐述理由,讲情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用“为此,请示如下”。㈡请示的事项:写明请示要求,如请求物资要写明品名、规格、数量,请求资金要写明金额。

三、结尾语:多用“上述意见,是否妥当,请指示”。“特此请示,请予批准”,“以上请求,请予审批”,“以上请示,请予批复”,“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部门执行”等语。

注意事项:一文一事;一个主送机关;逐级请示。

例文(事务性请示)关于在全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请示 国务院: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巩固和发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这项工作的成果,拟在全国推广这一做法。具体意见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二、根据不同地区确定保护重点。„„„„„„

三、建立基本农田的保护制度及地方补偿制度。„„„„„„

以上意见已商得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等部门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 执行。

国家土地管理局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日

例文一 请求批准性请示

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请示

国务院: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有关人士,曾多次提出建立中国工程院问题。

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和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期间,不少政协委员、学部委员和工程技术专家,又先后提出提案和建议。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十分重视这一建议。曾就建立中国工程院问题,多次作过批示。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

神,组成了专家研究小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人士和有关产业部门的意见,进行反复酝酿和讨论,形成工程院的初步方案。现就建立中国工程院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性。(略)

二、关于组建中国工程院的一些原则。

(一)关于名称(略)

(二)关于中国工程院的性质和作用(略)

(三)关于中国工程院成员的称谓(略)

(四)关于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关系(略)

(五)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略)

(六)关于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的产生及以后的增选制度(略)

(七)关于中国工程院的领导体制及学部设置(略)

三、关于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及进度安排(略)

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

附件:中国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名单。

国家科委(盖章)

中国科学院(盖章)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例文二 请示指示性请示

关于《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总会计师”既是行政职务又是技术职称的请示 财政部:

国务院1987年国发 [1987] *号通知颁发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规定,会计人员技术职称分为总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四种;其中“总会计师”既是行政职务,又作为技术职称。在执行中,工厂总会计师按《条例》规定,负责全厂的财务会计事宜;可是每个工厂,尤其大工厂,授予总会计师职称的人有四五人,究竟由哪一位负责全厂的财务会计事宜,执行总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呢?我们认为宜将行政职务与技术职称分开。总会计师为行政职务,不再作为技术职称,比照最近国务院颁发的《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将《条例》第五章规定的会计人员职称的“总会计师”改为“高级会计师”。

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指示。

*省财政厅(盖章)

一九*年×月×日

例文三 请求批转性请示

关于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的请示

国务院: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不断增加,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加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管理,特制定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暂行办法》。

附: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

以上暂行办法如无不妥,请批转发布执行。

国家旅局(盖章)

公安部(盖章)

一九*年×月×日

请示类公文写作规范:

请示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1、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请示的标题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县人民政府关于***的请示》;另一种是由事和文种构成,如《关于开展春节拥军优属工作的请示》。

(2)主送机关。请示的主送机关是指负责受理和答复该文件的机关。每件请示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不能多头请示。

2、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等部分组成。

(1)开头。主要交代请示的缘由。

(2)主体。主要说明请求事项。另外请示事项要写的具体、明确、条项清楚,以便上级机关给予明确批复。

(3)结语。应另起段,习惯用语一般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或“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执行”等。

3、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标题写明发文机关的,这里可不再署名,但需加盖单位公章,成文时间**年*月*日。

撰写请示应注意的问题

请示的写作首先要和“报告”文种相区别。在这个前提下,一要遵守“一文一事”的原则,主旨鲜明集中。二要做到材料真实,不要为了让上级领导批准而虚构情况,也不要因为没能认真调查而片面地摆情况,提问题;三要理由要充分,请示事项要明确、具体;四要语气要平实,恳切,以期引起上级的重视,既不能出言生硬,也不要低声下气,客客套套。

第三章 司法文书 第一节 司法概论

一、概念

司法文书是指公安(含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机关依法制作或发布的有关处理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司法公文。这是严格意义上司法文书的概念。

这一概念明确了五方面的内容:第一,司法文书制作的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所辖的监狱和劳改机关。

第二,司法文书必须依照相关的程序法和实体法制作。

第三,司法文书的适用范围为处理民事、刑事、行政等三大类案件。第四,司法文书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

第五,司法文书的根本性质属于国家公文,即国家司法机关为处理司法实务而制作的司法公文。

司法文书:公安(含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文书 法律文书:规范性法律文书(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非规范性法律文书:公安(含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文书,仲裁文书,公证文书,当事人民用文书,律师代书及法律事务文书。诉讼文书:有关诉讼的各种文书。

二、分类

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司法文书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按照制作主体的不同进行的分类。可分为公安机关司法文书、检察机关司法文书、人民法院司法文书、劳改机关的司法文书和律师法律事务文书。

(二)、按照诉讼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刑事诉讼文书、民事诉讼文书、行政诉讼文书。每类再以不同的审级和诉讼程序划分。例如,刑事诉讼文书,它又分为:第一审程序的刑事

裁判文书,第二审程序的刑事裁判文书,死刑复核程序的刑事裁判文书,审判监督程序的刑事裁判文书和执行程序的刑事裁判文书。

(三)、按照文书性质和用途分类。可分为:侦查类文书、起诉类文书、裁判类文书、执行类文书、国家赔偿类文书、笔录类文书、报告类文书、命令决定类文书、公告布告类文书、公函通知类文书、证票类文书等等。

(四)、按照文书格式的体制分类。可分为:拟制类(或称制作类,即用文字直接叙述)、表格类、填空类、笔录类。

三、特点

(一)、制作的合法性。

制作的合法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司法文书制作主体由法律规定,有其特定的范围。

第二,要符合法定程序。从诉讼程序上看,司法文书的制作要依照程序法的要求来制作,在什么诉讼程序中应制作什么文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都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此外,各种司法文书的制作,还必须履行一定的法律手续。有的属于司法机关的内部规定,有的也要以诉讼法的有关条款为依据。如各类讯问笔录必须由被讯问人、讯问人、记录人签字,才能成为一份有效的司法文书。

第三,要正确适用实体法。大多数司法文书都是为解决实体问题而制作的。无论是案件事实叙述、证据材料分析引用,还是理由阐述、结论表述,都应当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符合实体法的规定。

(二)、形式的规范性。

司法文书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结构程式的固定。各类司法文书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一般均需具备首部、正文、尾部三大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也有严格限定,结构形式如下:

首部:制作单位、文种名称、案件编号;当事人的自然情况;案由、案件来源;

正文:案件事实;处理理由; 处理决定(意见);

尾部:交代有关事项; 签署、日期、用印;附注事项。

第二,文字表达的固定。司法文书某些部分的文字表述,其用语也往往是固定的。如判决类文书的案由、审判组织及审判方式的表述;一审判决书尾部向当事人交代上诉权事项,二审判决书尾部说明本判决属于终审判决等,都需按照格式样本中规定的固定用语去表述。这些规范性的语言,也构成了文书形式规范化的组成部分。第三,项目要素的固定。

不仅是各个部分总的有规范性的要求,而且每一部分的内容也还有要求写明的各种必备的事项,也可以叫做必须具备的要素。当事人的身份情况,就有固定的要求写明的事项,除了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工作单位、职务、住址外,有关刑事被告人的身份情况,还要求写明拘留、逮捕的时间,是否有前科的情况,解除劳教或从劳改场所潜逃的时间等。这些与被告人的定罪量刑以及计算刑期起止日期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必须写明。民事、行政案件的当事人的情况,自然人和法人也都有各自的特定要求,在叙述案件事实和阐明理由的部分也有一些具体的写作内容要求,而且都要求符合规范的写法。

(三)文字解释的单一性

无论是对情况的说明,对事实的叙述,对理由的阐述,或对处理意见的表达都必须只能有一种解释,而不能使之产生歧义。司法文书的语言表述,必须明确切实,模糊含混固然不符合要求,而语言歧义,模棱两可也是语言运用的大忌。

歧义产生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词语多义。汉语的词,单义的只占小部分,多义的占大部分。如果我们使用时不注意就会造成歧义。例如:

劳教人员必须遵守纪律和制度。

“劳教人员”这一词组,意义似乎明确,其实并不明确。它可以指被劳动教养这个范围内的违法人员,也可以指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范围内的工作人员。词组的意义范围不明确,歧义的存在是自然的。正确的应将前者明确写为“被劳动教养人员”,而将后者写为“管教干部”。

2、词性兼类。汉语的词,有少数属词性兼类词,使用时如果不注意,也可能造成歧义。例如:

在合议庭评议时,何副庭长和他说过那个案子。

这里的“和”属兼类词,既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如果是介词,意思是“何副庭长对(或向)他说过那个案子”;如果是连词,意思是“何副庭长和他都说过那个案子”。如果是前一个意思,则应把何改为“对”或“向”;如果是后一个意思,则应在“说”前加上“都”这个范围副词,这样,歧义就可以消除。

3、同音异义。司法文书有的是要在法庭上宣读的,有的是要公开张贴的,所以对同音词造成的歧义这一点,就不能不注意。例如:

被告人王**,捕前住**市**区**号出租屋,是个黑人,19**年以来到处流窜共作案**起。被告所供电缆全不符合规格。前一例中的“黑人”,既可指“黑色肤色人种的人”,也可以指“没有户籍登记的人”。后一例中的“全不”容易让人误听为“全部”。“黑人”可改为“无本地户口”;“全不”可改为“全部都不”。

4、层次结构。汉语中,有的语句所组成的词相同,词的排列顺序也相同,但按层次结构分,它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层次相同,一类为层次不同,这两类语法学家称之为同形结构。这种同形结构,往往是歧义结构。下面先看层次不同的一类,例如:

湛**信用卡丢了。A湛**信用卡 丢了。B湛** 信用卡丢了。

按A的意思是“湛**的信用卡丢了”,即湛**自己的信用卡丢了。按B的意思是“湛**把信用卡丢了”,即湛**不小心把信用卡丢了,这个信用卡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同一语句,词相同,词排列的顺序也相同,就是层次切分不同,因而意思也不相同。我们在看层次结构相同的同形歧义结构,例如:

到了被害人家,王**没有找到。句中的“王**没有找到”是同形结构,属主谓关系。这个同形结构的意思可以是:A:“(公安人员)没找到王**”,可以是B:“王**没找到他所要找的被害人或他所需要的东西。”在A中王**是受事主体,而在B中王**是施事主体。由此可见,由“名词+没有+动词”是一中歧义结构。消除这种歧义就要借助上下文,如果借助上下文仍然不能消除歧义,就需要换个明确具体的说法。又如:

进口彩电不合要求。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指:“进口的彩电不合质量上的要求”,另一种意思是“进口这批彩电不合进口手续上的要求”。由此可见,“动词+名词”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动词既能直接修饰名词,又能直接支配名词。这种同形结构,如果在上下文的制约下仍不能消除歧义,就应该根据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说法消除歧义。比如“进口的彩电不合质量上的要求”或“向外商购进的彩电不合进口手续上的要求”。

5、词的顺序。词的排列顺序不同,有时也会产生歧义。例如: 他们这一伙,在5年前是四个工读学校的学生。

此句可以理解为:A:他们这一伙是工读学校的四个学生,也可以理解为B:他们这一伙是分别来自四个工读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出现歧义,主要是“四个”这一数量词的排列顺序不恰当。要消除歧义,可以根据情况取A或B的说法。如果取A的说法,最好写“他们这一伙,在5年前是工读学校的四个学生。”

6、误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的好可以消除歧义,用的不好会产生歧义。例如有一份羊皮供货合同,买方要求的规格是每张4平方以上,质量上是没有剪刀斑(即无刀伤痕),但合同上却写成:

羊皮四平方以上、有剪刀斑的不要。

例句中的顿号,本来应该用逗号或句号,现在用了顿号,意思就变成了“四平方以上和

有剪刀斑的羊皮”买方不要。

7、指代不明。这是由于不该用代词而用了代词,以致所用代词指代不明。例如: 被告辩称,原告将他哥哥打伤,所以他才打了他。

(四)使用的实效性

法律文书的实效性是十分具体、明显的,有的还具有强制性。特别是司法机关制作的司法文书,都是为法律的执行和法律的贯彻实施而制作和发布的,它的制作和发布,都是要收到具体实效的。

四、作用

(一)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工具

司法文书的内容是国家法律与具体案件(事件)相结合的产物,是国家法律调整各种法律关系的记载,是适用法律的结果。实施法律的工具作用,是司法文书最基本的作用。

(二)诉讼活动的忠实记录

司法文书是诉讼活动的产物,也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忠实记录,它常常是前一阶段诉讼活动的结束和小结,又是下一阶段诉讼活动的起点和进行活动的文字凭证。这些记录有些是特定的诉讼环节中必须制作的;有的是在整个诉讼进程中必须随时制作的,如各类笔录就是属于后者的情况。正因为这样,所以各司法机关对司法文书的档案工作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将每一案件的各类司法文书按诉讼活动的进程系统完整的整理归档。这样做不仅对审理案件有直接的现实作用,而且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对事后检查法律执行情况也有着重要的凭证作用。

(三)有执法、守法的教育作用

从宣传、教育意义上说,司法文书本身就是一份份真实、具体、形象的教材。在法庭上宣读判决书,在公共场所张贴布告等,对人民群众有着宣传、教育作用。向有关单位发出司法建议书同样是为了宣传、教育。因此,公开的司法文书对人民群众来说是运用具体案例教育其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重要手段。

(四)具有对制作主体的素质考察作用

制作司法文书是司法工作者和其他特定主体的基本功之一。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者的考核和评估,普遍将其制作的文书作为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书制作和适用水平如何,正是司法工作者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反映。

(五)司法文书是反映社会各方面的一面镜子

它可以全面、真实、具体地反映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治安状况,体现社会法制完善的程度和民主的进程。在实行判例法的国家,司法文书则是判例法的载体,法官审理类似案件作出判决的根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司法文书又有创制法律的作用。

第二节 司法文书写作中的各种要素

一 司法文书的主旨

一、主旨的含义

所谓主旨是指一篇文书的制作目的和它的中心思想。一篇文书的中心思想实际就是解决某一诉讼环节的意见和理由。由于司法文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书。因而制作任何一份文书都有明确的制作目的。又因为司法文书是在诉讼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制作的,是针对诉讼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制作的,因而又必须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意见。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司法文书的主旨。

写作目的:某些类型文书的写作目的是比较容易明确,甚至是直观的。例如在民事诉讼中,原告代理律师的一审代理词,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原告的诉讼请求或主张。二审代理律师制作代理词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或者推翻一审判决。

在文书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要明确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明确后,就要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显然要受到某一类型文书写作目的的制约,这一点可以从民事起诉状中看得很清楚。由于民事起诉状是当事人维权的一种法律工具,所以,作者必须在程序目的之外还要努力地将案件全貌清晰地向法官展现出来,并要努力争取法官对自己有利的

初步印象,这一点决定了中心思想的确立。尽管中心思想要依案件类型与具体情节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是上述明确方向的意义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它引导写作者去形成恰如其分的中心观点,从而避免漫无目的或随意的案情描述。

中心思想对文书写作的意义:

统率全文。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象一根红线贯穿文书全文。有了明确的中心思想,就可以提出文章的写作重点。

文章写作要围绕中心思想选材。在确定了文书的中心思想后,所需要的是对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努力把握材料对中心思想的意义,这也是体现文书制作者专业功力的一个地方。

形成阅读者对文书的总体认识。一篇文书可能洋洋洒洒数千言,分论点众多,但真正能留在阅读者记忆里的具体观点却未必很多,中心思想是能够也应当非常鲜明和突出地留存在阅读者的头脑中的。它应该是阅读者在遗忘了一些案情细节和具体观点的情况下,也不致淡忘的。如果一篇文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她就是成功的。因此中心思想是否能为阅读者认同并牢记在心,是判断一篇文书写作成功与否的一个至关重要重要的技术性标准。写作目的的实现与否可以作为一种目的性标准。

二、主旨的产生

司法文书主旨的形成,首先是基于案情事实,其次是法律的制约。根据一定的案情事实,用法律的尺度加以衡量,从而提出了必须制作某种司法文书的要求,也就是明确制作某种司法文书的目的,同时应明确解决一定的诉讼活动中的程序或实体问题的中心意见。由此看来,主旨的产生是第二位的,而案情事实和法律准绳是第一位的,但是主旨一旦形成之后,在制作一份文书时,又要以主旨为统率,指导文书的制作,使文书的内容准确地体现主旨的要求。这就是司法文书的主旨和案情事实、法律尺度之间在文书制作过程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主旨的要求

司法文书主旨的要求是正确性和鲜明性。司法文书的主旨必须符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这就要求正确,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准确恰当地提出解决各类案件诉讼过程中某一环节的正确意见。

所谓鲜明,是指制作文书的目的明确,解决的问题单一集中,解决问题的意见鲜明突出。反之,制作一份司法文书没有明确的制作目的,如在一份文书中既要解决起诉问题,又要解决不起诉的问题,甚至于解决问题的意见模棱两可,含糊不清,都是不符合司法文书对主旨的要求的。正是为了保证司法文书主旨要求的鲜明突出,在文书格式方面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目前各司法机关所制定的司法文书格式,区别非常细致,要求一种用途使用一种问书,如检察机关,对起诉的案犯就使用起诉书,对不起诉的当事人就使用不起诉决定书,分别予以制作。其目的之一也在于保证司法文书主旨的鲜明集中。

二 司法文书的材料

司法文书的材料主要是指案情事实材料,其次是指论证案件性质、分辨是非正误的法律条款材料。

一、材料的积累

司法文书的材料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依照我国司法程序,由司法机关制作并移交的材料;某些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检举、控告、自首的材料;现行法律、法规及执法机关颁布的暂行规定等;司法机关在各自权限范围内进行审查所获取的材料。前三个方面是材料的重要来源,但属于第二手材料;第四个方面属于直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

司法文书材料的范围,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基本情况,即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职业、住址等等,是文书首部使用的主要材料。

(二)、案件事实材料。这是叙述案件事实部分使用的材料。一般包括案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各类事实要素(如时间、地点、原因、涉及的人和数额等),以及证明某一事实存在或不存在及其相联的各种证据材料。

(三)、论证材料。这是用来分析、论证案件性质,评判是非曲直,阐明处理理由的材料。

主要包括法学理论、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

(四)、法律条款。即引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以及司法解释的材料。

二、获取真实的材料

材料真实是司法文书的生命。写进司法文书里的材料,不允许有任何想象、推测和虚构的成分。而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过或存在的事实。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结果、数字、引文等都必须准确无误。制作司法文书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即是说,无论是刑事内容的司法文书还是民事内容的司法文书,都必须写进经过查证核实的材料,必须列举充分,证据确凿,并使事实和证据相互印证,而不能把未经查证或查无实证的“事实”,作为材料写进司法文书。如某公诉人由于事先没有认真核对被告人的年龄,起诉书中错将17岁写成18岁。在法庭辩论阶段,辩护律师向公诉人提出质疑:“你认定被告18岁的依据是什么?”公诉人无言以对。

三、选取典型的材料

收集掌握材料要尽可能充分、全面,但在经过鉴别取舍之后,写进司法文书的材料,必须是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例如在制作离婚案件的判决中,必须将最能夫妻感情完全破裂的典型事实写入文书中,其它事实可以略写或不写。

四、要为表达主旨选择材料

材料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要选择那些最能说明、突出文章主旨的材料。

原稿: 被告人嗜赌成性,曾多次被当地派出所教育,并被罚款、拘留,但仍不思悔改,继续行赌,直致将家产输光,继而萌生盗窃之念头。

1998年7月期间被告曾多次携带钳子、铁棍、手电筒及帆布袋来往于市内主要地段踩道,伺机寻找作案目标。同月18日晚子时,被告翻墙闯入坐落于**北路一品香饭店内,用铁棍撬开桌锁抽屉,盗得人民币4852元、保值债劵2320元,得手后,在溜出途中,被该店雇员刘*撞见,被告即抽出两刃匕首向其背、颈部猛刺数刀,将刘活活杀死。

所盗钱款,除用于还债5500元外,其余的买羊皮夹克1件、变色镜1副、自动雨伞1把、福星牌老板鞋1双、电子打火机1个、中华香烟3条......修改稿: 被告人因赌博债台高筑,遂萌生盗窃之恶念。1998年7月18日晚12时许,被告越墙蹿入**北部一品香饭店内,乘无人之机,用随身携带的铁棍撬开桌锁,将抽屉内存放的人民币4852元、保值债劵2320元全部掠走,共计7172元。得手后退出途中,适逢该店雇员刘*入内,刘见状迅即呼喊。被告遂抽出两刃匕首,将其逼到墙角,当刘扑来夺刀之时,被告闪身躲过,向其背部猛刺1刀,刘倒地后;被告又上前用脚踩住刘的胸口,继续向其颈部连刺3刀,致刘当即死亡。

刘得赃款除已追回5500元外,其余全部挥霍。

五、援引法规、法条必须与事实材料一致

司法文书确定事实后,应当恰当地引用法规、法条来定罪、量刑或判决、裁定。因此,正确使用法规、法条是定罪量刑和裁定判决的先决条件。如果引用法规法条与事实相悖,就不能保证公正司法。

三 司法文书的结构

司法文书结构,是指构成司法文书的基本框架。

一、司法文书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

(一)内容结构

司法文书的内容结构一般由事实、理由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事实指的是案件事实或案情事实。它并非一般事实,而是指法律事实。理由包括认定事实的理由和适用法律的理由。

结论就是指制作该文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解决程序问题或解决实体问题。如检察机关的起诉书,就是将特定案件的刑事被告人交由人民法院审判。

(二)形式结构

司法文书的形式结构一般包括首部、正文、尾部三个部分。

首部:制作单位、文种名称、案件编号;当事人的自然情况;案由、案件来源;

正文:案件事实;处理理由;处理决定(意见);

尾部:交代有关事项; 签署、日期、用印;附注事项。

二、司法文书结构的特点

(一)结构的稳定性

司法文书的稳定性所表现出的特征就是结构的固定化,以及行文模式的程式化

(二)内容的规定性

如《民事诉讼法》第138条规定:“判决书应当写明:

(一)案由、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二)判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法律的依据;

(三)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承担;

(四)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判决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三)结构用语的程式化

法律文书的形式结构是由首部、正文、尾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部分在文书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衔接的,构成承接和过度部分的样式,用语程式化。如法院的判决书通常在首部和正文之间以“现已审理终结”一语联系上下文。在文书尾部以程式化的语句来交代有关事项,如一审判决书的尾部表述为:“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份。”

第三节 公安笔录制作

今天我坐在这里不能算是讲课、更谈不上是授课,因为本人尚不具备给别人讲课的能力,也远未达到能够给大家授课的水平,今天我能在这里谈几点个人对公安笔录制作的几点感受,与大家作一些交流,甚感荣幸。当然我讲的其中肯定会有一些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观点,希望大家不要见笑,也希望大家能在课后与我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根据局里的安排,我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笔录制作。身在警营,所谓的笔录制作当然是公安笔录制作、而非其他。下面我就围绕公安笔录制作聊九个方面的话题:

一、公安笔录的重要性

笔录制作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大的层面讲,可以上升到依法治国的高度,从小的角度看:可以具体到我们承办的个案。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人民警察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如何规范我们基层一线民警的执法行为,提升我们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执法能力是我局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张局长的话讲得非常到位,我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执法规范必须从笔录规范这一最基础的执法行为开始。离开这一基础,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能力将无从谈起。我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

现阶段,我们公安机关的任何一项执法活动无不是从笔录开始的,制作笔录是公安机关办案工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物质载体,笔录在整个公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证据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来看看,笔录无论在法定的证据种类体系中、还是在实际的证据材料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首先看:法定的证据种类体系里、刑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据”有七种,1:物证、书证;

2、证人证言;

3、被害人陈述;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5、鉴定结论;

6、勘验、检查笔录;

7、视听资料。其中四种证据“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勘验、检查笔录”在现阶段的执法实践中,都主要以笔录的形式体现。

治安行政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据”有七种,分别是: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的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2006年8月24日颁布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四章

第二十三条对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的证据种类进行重新整合: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的证据种类分为八类: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电子证据是程序规定增设的)

4、被侵害人陈述和其他证人证言;

5、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

6、鉴定结论

7、检测结论(程序规定增设,实践中主要是酒精检测、毒品检测证据作用与鉴定结论类同)

8、勘验、检查笔录、现场笔录。在此且不论程序规定对行政诉讼法的证据整合的是否科学,但其中规定的“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等证在现阶段的执法实践中,主要以笔录的形式表现。

在实践中,我们再随便翻开一个的案卷看看,笔录类材料基本上占证据材料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除了办理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外,公安机关在日常治安管理、消防管理、交通管理、户证管理、出入境管理、监外执行罪犯的考察等等活动中,甚至信访工作中,都需要制作笔录。以前当公安是一支笔、一本簿、一个包,“三个一”包打天下,前两个一就是为笔录制作服务的,现在虽然光靠这三个一是不行了,但现阶段的公安工作,同志们想想,离开公安笔录,行么,我看是寸步难行。下面我谈谈第二点:

二、公安笔录的形式和分类

现阶段,我们公安笔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从名称上看有谈话笔录、讯问笔录、询问笔录、检查笔录、现场勘验笔录、现场勘查笔录、复验复查笔录、侦查实验笔录、搜查笔录辨认笔录、公安行政处罚告知笔录、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告知笔录、听证笔录等等;从功能上分有办案类笔录、管理类笔录、事件类笔录、其他笔录等;从警种上分还分消防笔录、刑事笔录、治安行政笔录、交警笔录 等;办案类笔录还分法律文书类笔录、问话类笔录、表述类笔录等不一而足。以下我讲的都是狭义上的公安笔录,也即办案类笔录。办案类笔录中文书类笔录因为我们已有刑事、行政两本指导书,我也不多讲了,我下面主要谈的就是办案类笔录 中的问话类笔录。

三、公安笔录制作的一般原则

问话类笔录又称搏奕性笔录,有很大的个性化空间。对同一案件的同一嫌疑人,不同的制作人就不会有不同的笔录,有的甚至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

问话类笔录是我们办案民警最基本的技能,也是公安办案中最难、最深奥的一项工作,它与审讯密不可分。但总的来说笔录制作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如实记录、客观反映。如实记录、客观反映是笔录制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笔录能得以广泛适用的生命所在。能准确客观地把问话人与被问话人与案件相关的话语记录下来是一个笔录 有效性的前提。一个优秀的笔录不仅要如实记录案件相关的事实,同时还能记录下被问话人回答问题时的态度:比如讲空话眼神躲躲闪闪的、迟疑、回答话语的结巴、脸红。[突然的流泪痛哭、比较坚定时的迅速回答、突然的长叹等等,以反映其陈述的真实性、客观性。当然笔录记录也不是录音筒、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有时要不惜笔墨,有时要惜墨如金,要有所过滤、有所取舍,这就是体现笔录制作水平的地方。比如同样一个漂亮的女生照片、身份证上使用有真实的青春痘的照片,毕业证上用美化、修饰过的艺术照,但至少要能一眼认出就是同一人,这是基础,这点不能偏离。是使用身份证照还是使用艺术照,要按需取舍,这就是笔录要达到的效果。

2、字迹工整、表意明确。笔录是问话过程的反映,也是固定证据的一种形式,也是表现证据的一种载体,他不仅仅是做给制作人本人看的,更重要的是给别人(审核人、审批人、检察官、法官)看的。要使别人看得清楚,就需要字迹工整。要使别人看得懂,就要表 《询问笔录的实例》

询问证人笔录

询问地点:××厂会议室 时间1988年12月9日自11时58分开始至13时30分结束

询问人:××市公安局××区分局 刘××证人:袁×,男,现年××岁,×族,成分学生,文化程度高中,职业××市××中学××班学生,住址××市××区××村××号,证人与被告人关系:同学、邻居。

问:我们是公安局的。今天找你来,主要是证实一下有关何××杀人的情况,希望你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如实地提供证言,不得伪证或者隐匿罪证,否则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答:是的,我一定如实地说。

问:你现在就实事求是地讲何××的犯罪活动。

答:今年11月14日中午,我同何××在我们家楼上扶着栏杆耍时,何提了:“11·27的时候我们到××山去耍,把周×的汽枪借去玩,看到哪个地方去弄(偷)点钱。”我说:“现在‘烫得很’(公安局管得严的意思),不好搞。”11月18日中午他对我说:“我们今天晚上去偷××厂的二宿舍(女工宿舍),你吃了晚饭后在茶园等我。”我说:“二宿舍没有什么偷的。”他又说:“去闯一回。”当天晚上我吃过晚饭就在茶园等他,大约7点过一点,我们就在茶园相遇了。于是,他就叫我走,走到厂大门口铁栏处站着,他说:“我到二宿舍去闯一下,你给我放哨。”我说:“行!”之后我也尾随下去。我们在厂里转了一下,就到外宾厕所去解便。在厕所里,他叫我先去看一下有没有人,我看后去告诉他“二宿舍门前有个女工在洗衣服。”他解完便也转到二宿舍背后,看到有人洗衣服,就没有去偷二宿舍,我也没给他放哨。等了一会,我就转到茶园去看赵××等打牌,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大约8点多钟的时候,厂里职工唐××来茶馆里说:“厂里杀了人,高×被杀伤了。”当时我就怀疑是何××杀的。后来又听说罪犯是穿的米黄色上装,我就更怀疑是何××杀的了。

问:你有什么根据?

答:因为何××当天晚上是穿的米黄色中山服。

问:你看清何××下装穿的裤子,脚上穿的什么鞋子?

答:下装是浅蓝色涤纶长裤,没有注意脚上穿的什么鞋子。

问:18日晚上你看见何××身上带有什么凶器?

答:有把水龙刀,我们两个从茶园出来,走到厂门口,他把刀拿出来向上抛起耍时,我看得很清楚。

问:这个刀(出示刀),你看是不是何××在18日晚上耍的那把?

答:是那天晚上我看见的那把刀,一点不错。

问:你把18日晚上的情况继续谈下去。

答:在厂门口,他还拿给我一根擀面棒,叫我用,并说:“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这个东西好敲人。”他下去后,我就立即将这根擀面棒丢到大门口铁板下面去了。那天晚上他还拿出手套来给我看了一下,但不知是一只还是一副。他说戴手套的目的是避免留下指纹。

问:18日晚上你与何××还到过哪些地方? 答:除在二宿舍周围转了一圈和在外宾厕所解便,就是在茶园里看打牌,其它地方我都没有去过。

问:18日晚上,何××约你去偷二宿舍,还有哪些人参加没有?

答:只有我们两人。

问:18日晚上你们还商量去偷其它地方没有?

答:没有。

问:在此以前,何××同你还干过哪些违法的事情?

答:今年11月份上半月的一天晚上,何××叫我放哨,他进二宿舍(女工宿舍)偷了一些钱,买来香烟给我抽过。还有一次在厂里看露天电影,他叫我帮他看着方凳,他和代三(代××)去偷了他邻居的钱、粮、闹钟和半导体收音机,给了我10元钱。到底偷了多少东西,我搞不清楚,他们二人才晓得。

问:还有什么违法活动?

答:没有了。

问:今年3月份,你到×县干什么?

答:何××今年2月份在×县做临时工,当时我因逃学,怕父亲打我。就在家里偷了20元钱做路费,跑到×县去找何××,第三天就被我父亲追到×县,将我带回××市来了。

问:你以上讲的都是事实吗?

答:以上记录我已看过,与我讲的一样。

证 人:×××(签名或盖章)

记录员:×××、×××(签名)

19××年××月×日

第四章 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 法理学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6.规章

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某一类人的一般性规定,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

上述各种法的渊源都具有法的效力,但它们的效力等级又是有差别的。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3.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5.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6.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原则: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是指法具体生效的范围,及法在适用对象、时间和空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1.法的对象效力

第一,中国公民、法人好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受中国法的保护并履行中国法定义务,同时也遵守所在国的法。第二,我国法律对外国的适用包括两种情况:(1)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除享有外交特权好豁免权或法有另外规定者外,一律适用我国法律;(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犯罪,按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中国刑法规定,但按犯罪地的法不受处罚的除外。

2.法的空间效力

(1)有的法在全国范围有效;(2)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3)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

3.法的时间效力

是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开始生效的时间: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法终止生效的时间:一是以新法取代旧法,使旧法终止生效;二是有些法完成了历史任务而自然失效;三是发布特别决议、命令宣布废止某项法;四是法本身规定了终止生效的日期。

注意:法的溯及力,指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加以适用的效力。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四、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泛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

1.法的规范作用

作为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1)告示作用:法律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2)指引作用:法是通过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

(3)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好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4)预测作用: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

(5)教育作用

(6)强制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

2.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五、法的运行过程

(一)立法

1.立法的概念

立法是指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好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2.中国立法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立法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立法观。

当代中国立法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3.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4.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

立法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等四个阶段。

(1)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提出是指依法有专门权限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某项法律的法律案。

(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和讨论。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经过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3)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这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案经过审议后提出的表决稿,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动。这是整个立法活动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一般法律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或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超过半数通过。

(4)法律的公布。这是立法机关将获得通过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众(社会)的一个法定程序

5.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

(二)法的实施

1.法的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所谓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现法律的活动。所谓司法,也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好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法律适用的要求和原则

法律适用的要求:(1)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2)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3)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3.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3)法律关系的构成

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结果;精神产品;人身。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违法行为、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1)违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行为。

构成:违法主体,违法客体,违法的主观要件,违法的客观要件。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2)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由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具有法定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与政治责任、道义责任等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如下特点:第一,法律责任是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法律上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约定义务以及正确行使权力、权利的义务;第二,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该责任或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以直接强制手段实施;或由当事人协商主动承担,但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潜在的保证。

(3)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是指由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法律制裁主要有以下几种: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5.法律实施的监督

(1)法律监督及其构成

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监督的主体、法律监督的客体和法律监督的内容。法律监督的主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法律监督的客体是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的公务活动。通过法律监督促使被监督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正确行使权力。

(2)国家机关的监督

国家机关的监督,是国家机关为保障法律的切实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具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我国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监督,又称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的法律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我国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3)社会的监督

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六、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法与经济的联系是最根本的联系。

2、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

4、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5、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法与政治、政策

1、法受政治的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法又服务于政治。

2、法与政策的关系:党的政策是法律的依据和指导,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法律化,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工具。

第二节 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与基本原则:

1.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宪法在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的特征

第一,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

第二,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第三,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3.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法治原则。

二、宪法监督:

宪法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此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做了全面修改。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四、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性质

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一定阶级的专政。

一般地说,在经济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总是控制或掌握着国家政权,处于统治地位。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性质不属于国家机构,但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

2.经济制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3.国家政体

政体又叫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是为国体服务的,是国体的表现形式。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2)人民在民主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3)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接受监督,向它负责;(4)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4.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和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国家有统一的宪法、统一的国籍、统一的国家立法机关和统一的行政机关。复合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联合组成联盟国家或者国家联盟的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形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我国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我国一级地方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1.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婚姻、家庭、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保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2.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六、国家机构的组成、性质、地位等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保证国家权力的有序运行而建立的相互联系的国家机关的总称。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的、最高的地位:(1)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它制定的法律、做出的决议和决定,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和执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经常性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职权,对外代表国家。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主席和副主席的每届任期为五年,联系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每届任期五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4.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即最高国家军事机关。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各级人民法院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从属制。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并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

8.特别行政区。

目前我国设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9.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是基层群众性组织,而不是国家机关。

第三节 刑法

一、刑法概述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也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广义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规范。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正式诞生。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这是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

2.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1)刑罚法定原则

刑罚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处罚”。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3)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刑法的性质: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有关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鲜明地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

4.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惩罚犯罪是手段,保护人民是最终目的。

(2)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任务有: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5.刑法的效力范围:

又称为刑法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它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问题。

(1)空间效力范围分为: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

(2)我国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始于生效日,中止于废止日;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二、犯罪和犯罪构成要件

1.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2.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等四个要素。

(1)犯罪的主体

犯罪的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它包括作为犯罪主体的自然人和作为犯罪主体的单位。

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的条件有: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罚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要负刑事责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年龄与承担刑事责任的关系:①我国刑法规定,公民完全承担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以下。②已满14周岁的公民,犯以下各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单位成为犯罪主体的条件有: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司、团体。

(2)犯罪的客体

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3)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后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犯罪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在这种心理态度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就属于故意犯罪。犯罪的故意有两种:一是直接故意;二是间接故意。

犯罪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犯罪目的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犯罪动机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内心冲动或起因。

(4)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客观外在表现。它包括三个基本要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不仅不构成犯罪,而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的;

(3)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

(4)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而不能针对第三人;

(5)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2.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

(2)必须使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3)必须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如果能采取其他方法避免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

(4)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

1.犯罪的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预备也是犯罪行为,而犯意表示不构成罚罪。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得逞。《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4.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判定犯罪是否既遂,应当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完全具备的,是既遂;未能完全具备的,则不是既遂。

五、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2.共同犯罪的形式

共同犯罪的形式,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结构,或者是指共同犯罪人之间结合的方式。共同犯罪的形式,可以分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

3.犯罪集团

犯罪集团是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形式,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4.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刑法》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四种。

(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共同犯罪人。应按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2)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共同犯罪的人。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3)胁从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因其在共同犯罪中处于被动地位、罪行也比较轻。

(4)教唆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共同犯罪人。教唆犯必须有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

六、单位犯罪

1.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的特征:

(1)犯罪主体必须是单位,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

(2)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故意,并且作出犯罪决定的是单位集体或其负责人;

(3)必须实施了犯罪行为;

(4)单位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处罚。

2.单位犯罪的刑罚

我国刑法在处罚单位犯罪时采用“两罚制“原则。即对单位犯罪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其机关的自然人或者行为人。

单位犯罪的刑罚具体为:

(1)对单位判处罚金;

(2)对其直接负责的主观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刑罚,包括判处可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一切刑罚方法;

(3)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七、刑罚概念、种类和具体运用

1.刑罚概念:

刑罚,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

刑罚与其他制裁的显著特点有:

(1)严厉程度不同。刑罚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制裁方法。

(2)适用对象不同。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适用的机关和程度不同。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适用,并且要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辖权限和诉讼程序进行。

2.刑罚的种类: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属于主刑的刑种只能独立适用。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附加刑的各个刑种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另外,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主刑的刑种:

(1)管制

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管束和群众监督下进行改造的一种刑罚。《刑法》规定,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

(2)拘役

指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需要短期关押的犯罪分子。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拘役刑期最高不能超过1年。

(3)有期徒刑

指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强制其进行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和矫正的一种刑罚。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的刑期可以超过15年,但最高不能超过20年。

(4)无期徒刑

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一种刑罚。适用于罪行严重,但又没有必要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

(5)死刑

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它是我国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附加刑的刑种:

(1)罚金

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一种刑罚。

(2)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一种刑罚。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3)没收财产

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

3.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

量刑是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指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决定刑罚的活动。具体说来,就是人民法院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决定对犯罪分子的刑罚。

量刑的一般原则是: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2)累犯

累犯指因犯罪受到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累犯,分为普通累犯和特殊累犯。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特殊累犯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3)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指一人犯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之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所谓数罪,就是行为人出于数个犯罪故意或过失,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即具备了数组犯罪构成要件。所谓并罚,就是对一个人的犯的数罪,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分别确定罪名和刑期,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罪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缓刑

缓刑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附条件地暂缓执行原判刑罚,当犯罪人满足一定条件后,便不再执行原判刑罚,如果违反了应当遵守的条件,则原判刑仍要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具体运用的一项制度。

(5)减刑

减刑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一种制度。

(6)假释

是指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以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7)自首与立功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并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情形。

(8)实效

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八、刑事追诉时效期限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不满1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九、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1.犯罪的种类

根据新《刑法》可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1)贪污贿赂罪

贪污贿赂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违背职责义务,非法占有、使用公私财物的行为。

贪污贿赂罪的种类: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向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2)渎职罪

渎职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亵渎职责、职务的犯罪行为。具有如下法律特征:渎职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是实施了亵渎职权、职务的行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又可以是过失。

渎职罪的种类有: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舞弊罪;泄露国家机密罪;徇私枉法罪;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第四节 民法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民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具体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构成。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我国,自然人、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民事主体。

(1)公民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并生存的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是我国的公民。我国民法上的自然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这些人在我国境内参加民事活动,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但其活动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

①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条件,它是公民具有独立法律人格,成为民事主体的必然要求和集中表现。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②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第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依据法人的宗旨不同,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一般来说,始于法人的成立,终于法人的撤销或解散。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客观事务,主要包括四类: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三、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根据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根据导致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的不同性质,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

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能够成为民事法律事实的事件主要有:(1)不可抗力;(2)时间的经过;(3)人的出生和死亡。

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包括积极的活动(称为“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活动(称为“不作为”)。成为民事法律事实的行为必须能够依法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产生,其主要包括:(1)事实行为;(2)民事行为;(3)违法行为等。

四、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依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民事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1)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主要有: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③默认形式。

3.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可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等等。

五、代理

1.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指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被代理人承受代理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

代理的基本法律特征是:(1)代理行为是代理人的行为,而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却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3)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4)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2.代理的种类

(1)法定代理。是指代理权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代理,主要适用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2)指定代理。是指代理权根据人民法院和有关单位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

(3)委托代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代理种类,指基于被代理人授权行为所产生的代理。

3.代理权的行使

(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2)代理人行使代理权应当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3)代理人应亲自行使代理权,不得任意转委托他人代理;(4)不得滥用代理权。

六、物权与所有权

(一)物权

1.物权的概念

物权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其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

2、物权的特征

(1)物权是一种“对世权”。(2)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的物,而不是行为或精神财富。(3)物权的内容是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4)物权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5)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

3.物权的分类 物权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四类:

(1)所有权与他物权;(2)主物权与从物权;(3)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4)准物权。

(二)财产所有权的概念、特征与内容

1.财产所有权的概念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财产所有权的特征

(1)财产所有权是一种最完全的物权权利;(2)它是一种绝对权;(3)它具有强烈的独占性、排他性;(4)其客体总是特定的物体和财产,而不是智力成果和行为。

3.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1)占有,就是单位或个人对于财产的实际管领和控制;(2)使用,是指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而对财产的运用;(3)收益,是指通过对财产的占有、使用而取得经济效益;(4)处分,是对某项财产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最终处置,是所有权中带有根本性的一项权能。

七、债权

(一)债的概念和产生的根据

1、债的概念

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其享有的权利称债权;负有义务的一方为债务人,其负担的义务是债务。

2、债产生的根据

也称债的发生原因,是指引起债的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依照民法通则第84条的规定,我国民法上债的发生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合同;一是基于法律规定。在各国民法上,可引起债的产生的法律事实主要有: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缔约过失、单方允诺、其他原因。

(二)债的分类

债的分类主要有:(1)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2)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3)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4)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5)主债与从债;(6)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

(三)债的履行

1.债的履行的含义

债的履行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全面地、适当地履行债所规定的义务,使债权人的权利得到完全的实现。

2.债的履行原则

(1)实际履行原则;(2)适当履行;(3)协作履行;(4)经济合理原则;(5)情势变更原则。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势变更,致使合同的基础丧失或动摇,若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因而允许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

3.债的担保

是指促使债务人履行其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的法律措施。

债的担保的种类有:(1)人的担保,其形式主要有保证人担保;(2)物的担保,其方式主要有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和优先权等;(3)金钱担保,主要方式有定金、押金;(4)反担保,是指在经济往来中,有时为了换取担保人提供担保、抵押或质押等担保方式而由债务人或第三人向该担保人新设担保,该新设担保相对于原担保而言被称为反担保。

4.债的消灭

是指债的关系在客观上不复存在。

债的消灭原因大致有三类:(1)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如免除、解除;(2)基于债的目的,如不能履行、清偿;(3)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

债消灭的方式主要有:(1)清偿,是指当事人实现债权目的的行为。与履行的意义相同。(2)抵销,是指两人互负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之清偿,而使其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同等额内相互消灭。(3)提存,是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权人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从而消灭债的制度。(4)免除,是指债权人抛弃债权,从而全部或部分终止合同关系的单方行为。(5)混同,是指债权和债务同归一人,致使债的关系消灭的事实。

八、合同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1.合同的概念

《合同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是适用其他法律规定。

2.合同的法律特征

(1)它是当事人之间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3)它是当事人之间以设立、变更、终止特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法律行为;(4)它所确立的是债权债务关系;(5)其所确定的内容是符合法律的。

(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

(三)合同的分类

1.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以双方当事人是否互负义务为标准。

2.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以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否存在对价关系为标准。

3.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以合同成立是否必须以交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给付为标准。诺成合同自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宣告成立,而实践合同则除当事人达成合意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给付才能成立和生效。

4.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以合同的成立是否必须采用法律要求的形式为标准。

5.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以法律是否赋予特定名称并设有规范为标准。

(四)合同的订立

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上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

1.要约

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要件,除了必须具备意思表示的一般要件外,和有其特定的构成要件:(1)要约是由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要约人必须是订立合同一方的当事人。(2)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3)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2.承诺

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

承诺的要件:(1)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2)承诺之意思表示须与要约一致;(3)在承诺期间作出。

承诺的效力,我国合同法采到达主义,即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五)合同的内容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1.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酬金;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法。

(六)合同的形式

合同的形式具有广泛性,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以及当事人约定或法定的其他形式。

(七)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效力,是指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约束当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强制力。

1.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情形:(1)应重大误解订立的;(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3.效力未定合同:(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2)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3)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经追认权人追认后,自始有效,否则,自始无效。

(八)合同的责任

主要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如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或者赔偿损失(如支付违约金、支付赔偿金、支付价金及预期利息)等。

九、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及范围

1.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人们对创造性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亦称智力成果权。

2.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2)专有性,及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独占使用智力成果的权利,他人不得侵犯。(3)地域性,即知识产权只在产生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4)时间性,即依法产生的知识产权一般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有效。

3.知识产权的分类

一类为文学产权,是关于保护智力作品创造和传播的权利,包括著作权(即版权)和邻接权;另一类为工业产权,是工业、农业、林业、商业和其他产业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无形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

4.知识产权的范围

主要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号权等。

(二)著作权

1.著作权的概念

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民事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中,它同版权系同义语,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前者指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具体包括:(1)发表权;(2)署名权;(3)修改权;(4)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二是演绎权。

2.著作权的主要内容

《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保护的作品包括:(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计算机软件;(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3.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1)著作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但发表权的保护有时间限制。

(2)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使用权的保护期分别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截至于作者死之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三)专利权

所谓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依法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在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期限为10年。

(四)商标权

商标,俗称商品的牌子,是生产经营者在其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的,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专用标记。根据商标的构成不同,商标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和组合商标。根据商标的识别对象不同,商标分为制造商标、销售商标和服务商标。根据商标的法律保护不同,商标分为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

商标权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专用权、许可权、转让权、续展权、标示权、禁止权。

在我国,商标权的取得需遵循自愿注册原则和先申请原则。

注册商标的有效期有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期限届满,可以续展注册。

十、人身权

1.人身权的概念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2.人身权的分类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具有法律尚的独立资格必须具有的民事权利,公民、法人都有人格权。具体包括:(1)生命权;(2)身体权;(3)健康权;(4)姓名权和名称权;(5)名誉权;(6)肖像权;(7)隐私权。

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种特定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主要包括:(1)亲权;(2)配偶权;(3)亲属权;(4)荣誉权等。

3.人身权的保护

保护人身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消除影响、恢复名誉;(3)赔礼道歉;(4)赔偿损失。

十一、财产继承权

1.财产继承权的概念

财产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承受死者个人所遗留的合法财产的权利。

2.继承制度中的基本原则

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法定继承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3.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

继承的方式有四种: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4.法定继承的顺序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继承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5.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替被继承人的子女继承其应继承的遗产。

转继承实质上是继承遗产权利的转移,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之前死亡的,其应继承的遗产份额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的制度。

6.遗产的分配原则

遗产的分配原则有以下几点:

(1)一般平均原则。经继承人协商一致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2)照顾原则。对生活特殊困难的和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予以照顾。

(3)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4)协商原则。法定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要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继承问题。

十二、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

由民法规定的对民事违法行为人所采取的一种以恢复被损害人的权利为目的并与一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联系的国家强制形式,它是民事违法人依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2.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行为人承担一般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

(1)行为的违法性。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有实施了违法行为才承担民事责任。

(2)损害事实的存在,具体地说,民事违法行为只有造成损害事实,行为人才承担责任。

(3)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即特定的损害事实是否是行为人的行为必然引起的结果。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根据其类型分为故意与过失。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只有在实施违法行为当时主观上存在过错的违法行为人才对损害后果承担民事责任。

3.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2)无过错责任原则(3)公平责任原则

十三、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概念

我国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也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失去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的制度。

诉讼时效的完成只消灭胜诉权——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但它不消灭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也不消灭实体权利。如果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2.诉讼时效期间;

(1)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即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④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3)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为20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4)特殊诉讼时效期间,指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

3.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中断和延长

(1)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2)《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继续计算。”

(3)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自中断时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4)诉讼时效期间延长是指因特殊情况,法院对已经完成的诉讼时效期间给予的延展。

第五节 行政法

一、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行政具有国家意志性、执行性、法律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其目的是保障国家行政权运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它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3)应急性原则。应急性原则是现代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或与通常状态下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措施。

3.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

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也称为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1.行政主体的概念、范围、职权和职责

(1)行政主体的概念: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行政主体的范围

我国的行政主体具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

(3)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权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命令权;③行政处理权;④行政监督权;⑤行政裁决权;⑥行政强制权;⑦行政处罚权。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不能放弃和违反,否则会引起相应违法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2.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三、行政行为概述

1.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而行使行政权力,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服务性;(2)从属法律性;(3)裁量性;(4)单方性;(5)强制性。

2.行政行为的分类:

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包括:(1)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2)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4)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6)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7)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8)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9)自为的行为、授权的行为和委托的行为。

3.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包括: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行政行为程序合法。

4.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生效规则是指行政行为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则。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主要有:即时生效;受领生效;告知生效;附条件生效。

5.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6.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1)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①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②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③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④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⑤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①行为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示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②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③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获得的一切均应返回相对方;所加予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2)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行政行为不适当。

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①相应行政行为通常自撤销之日起方失去法律效力,但行政行为撤销的效力可一直追溯到行政行为作出之日;②行政行为如果被撤销,因此造成相对方的实际损失应由行政主体予以赔偿;③如果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为行政相对方的过错引起的,则行政相对方必须视具体情况承担相当的责任。

(3)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①行政行为所依据的相应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被依法修改、废止或撤销;②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原行政行为的继续存在将有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给国籍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③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目标、任务,实现了其历史使命。

行政行为废止的法律后果:行政行为废止后,其效力自废止之日起失效。

四、抽象行政行为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抽象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和一般行政规范文件(具有普遍约束力并能多次适用的行政措施、决定、命令)。

2.抽象行政的特征 包括是对象的普遍性;不可诉性;多次适用性。

(二)行政立法行为

1.行政立法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活动。它既有立法的性质,是一种从属性立法行为(准立法行为),又具有行政的性质,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立法具有如下两方面的特征:

(1)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表现在:①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制定人们遵守的行为规则;②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属于法的范畴,具有法的基本特征,即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③它必须遵循相应的准立法程序。

(2)行政立法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①其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②其客体是有关行政管理事务;③其目的是实施和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

2.行政立法的主体与分类

(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指依法取得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行政立法主体包括:①国务院;②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③国务院直属机构;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⑤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⑥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⑦作为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

(2)行政立法,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①依其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②依立法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③依行政立法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执行性立法、创制性立法。

3.行政立法的原则

(1)依法立法原则。行政立法必须依法进行,“依法”中的法指宪法和法律,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立法民主原则。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立法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民众广泛地参与行政立法。

(3)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4.行政立法的程序与原则

行政立法的程序主要包括:①立项;②起草;③听取公众意见;④审查;⑤决定与公布。

五、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其行为形式主要体现为具体行政决定,如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执行决定等。

(一)行政许可

1.行政许可的概念

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的特征

(1)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同于行政主体依职权主动赋予相对方权利或免除义务的行为;(2)行政许可是一种采用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的要式行政行为;(3)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为。

3.行政许可的分类

①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②以许可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③以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条件的许可;④以是否附加履行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许可;⑤以其存续时间为标准,分为长期许可和附期限许可;⑥以许可的内容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4.行政许可的作用

(1)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经济和其他义务的宏观控制。

(2)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共利益和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3)有利于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二)行政征收

1.行政征收的概念

行政征收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方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的财产一经国家征收,其所有权就转为国家所有,成为国家财产的一部分,由国家分配和使用,以保证国家财政开支的需要。

2.行政征收的特征

(1)强制性;(2)无偿性;(3)法定性;(4)先定性和固定性。

3.行政征收的分类

目前我国行政征收主要由税和费组成。因此,行政征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行政征税和行政征费。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有:①税收征收;②建设资金征收;③资源费征收;④排污费征收;⑤管理费征收;⑥滞纳金征收;

4.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

(1)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后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转移。

(2)从行为的标的看,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于财产;而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

(3)从能否取得补偿来看,征收是无偿的;而征用一般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以相应的经济补偿。

(三)行政处罚

1.行政处罚的概念

是指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以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2.行政处罚的特征

行政处罚的特征主要有:(1)其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行政主体;(2)行政处罚是针对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行政相对人的制裁;(3)行政处罚是对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的制裁。

3.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形式

(1)人身自由罚:包括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

(2)行为罚:主要形式有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等。

(3)财产罚:主要形式有罚款、没收财物(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

(4)声誉罚:主要形式有警告、通报批评等。

4.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2)处罚公开、公正的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5)职能分离原则;(6)一事不再罚原则

5.行政处罚的程序

(1)简易程序,也称当场处罚程序,是指行政机关或经授权的组织依法当场作出处罚决定。

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违法事实确凿;有法定依据;较小数额罚款(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简易程序的步骤:表明身份;确认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交付;备案。

(2)一般程序,又称普通程序,是行政处罚通常所应适用的程序。

步骤:立案;调查取证;决定;拟制处罚决定书;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正式裁决;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

(3)执行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保证行政处罚决定所确定的当事人的义务得以履行的程序。

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原则:①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②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的原则。

(四)行政命令

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形式。其中要求行政相对人为一定行为的命令,称为“令”,如命令纳税,命令出境(外国人);另一种是要求行政相对人不为一定的行为的命令,称为“禁(止)令”,如因修建马路禁止通行、禁止携带危险品的旅客上车。

行政命令一经作出,相对方便有了相关的义务,必须按行政命令要求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否则须承受行政主体给予的处罚。

(五)行政强制

是指行政主体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六)行政裁决

1.行政裁决的概念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2.行政裁决的特征

(1)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是民事性质的,且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这是行政裁决的前提。(2)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3)行政裁决程序通常是依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以协商或调解为前置。(4)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决权的活动,具有法律效力。(5)行政裁决具有不可变更力。

(七)行政奖励

1.行政奖励的概念

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个人和组织,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奖励的特征

(1)实施行政奖励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目的是表彰先进、激励和推动后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对象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个人和组织。(4)内容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5)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6)是一种单方行政行为,但不具有强制执行力。(7)是一种法定的行为。

3.行政奖励的原则

行政奖励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2)公正、合理、民主、平等原则;(3)奖励与受奖行为相适应的原则;(4)及时性、时效性和稳定性原则;(6)依法奖励、实事求是原则。

(八)行政给付

1.行政给付的概念

广义上的行政给付包括供给行政、社会保障行政、财政资助行政。狭义上的行政给付仅指社会保障行政,即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给付的类型

行政给付包括:抚恤金;特定人员离退休金;社会救济、福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济物资。

(九)行政确认

1.行政确认的概念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确认特征

(1)行政确认的主体是行政主体。(2)内容或目的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的确定或否定。(3)是要式行政行为。(4)是羁束性行政行为。

3.行政确认的形式

行政确认的形式包括:(1)确定;(2)认定(认证);(3)证明;(4)登记;(5)鉴证等。

(十)行政监督

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对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命令、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监督的行政行为。

六、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一)行政合同

1.行政合同的概念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2.行政合同的特征

(1)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或者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3)行政合同属于一种双方行政行为。(4)行政主体对于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享有优益权。(5)行政合同双方当事人因履行行政合同发生的争议,受行政法调整,根据行政法的有关规则,通过行政法上的救济途径(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予以解决。

(二)行政指导

1.行政指导的概念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标为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行政指导的特征

(1)行政性。行政指导的实施主体是行政主体,承受人是行政相对人;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实施的,行政主体不得超越权限;行政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方式较为温和。

(2)非强制性。行政指导对行政相对人没有法律拘束力。

(3)依据的特殊性。行政指导既可能依据法律,也可能依据法律的原则、精神,有时还可能依据国家的政策。

(4)表现方式的灵活性。在实施方式上,主要由行政机关自由裁量。行政机关视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倡导、希望、说服、教育、示范、劝告、建议、提供信息以及制定导向性政策等方式。

七、行政程序

1.行政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其特征主要为:(1)行政程序是行政活动的方式、步骤、顺序及时限的总和;(2)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行行政管理,行使行政权力的方式与步骤;(3)行政程序具有法定性;(4)行政程序具有多样性;(5)行政程序具有基本程序统一和特殊程序分散的特征。

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2)相对方参与原则;(3)效率原则;(4)程序公正原则。

3.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表明身份制度;告知制度;调查制度;听证制度;说明理由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职能分离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不单方接触制度;时效制度;行政救济制度等。

八、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一)行政违法

1.行政违法的概念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法律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行政违法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

2.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

(1)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相关的法定义务;(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4)有的行政违法要具备主观要件。

3、行政违法的分类

根据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行政违法可分为行政主体的违法和行政相对人的违法;根据行为的方式和状态不同,可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根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二)行政责任

1.行政责任的概念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2.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主观上有过错;(2)存在违反行政法律义务的行为;(3)存在承担行政责任的法律依据。

3.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1)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务;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适当的行政行为;行政赔偿等。

(2)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行政赔偿等。

(3)行政相对人承担行责任的具体方式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接受行政处罚;履行法定义务;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九、行政赔偿

1.行政赔偿的概念

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或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2.行政赔偿的特征

(1)赔偿义务机关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赔偿范围是特定的(一是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二是事实行为);(3)赔偿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受害人可以通过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诉讼等渠道实现)。

3.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

主要是指违法归责原则,国家只对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行使职权的行为是合法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4.行政赔偿的范围

《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对具体行政行为和违法行使职权的事实行为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对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的损害,因受害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以及法律规定国家不负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不予赔偿。

具体包括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和对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

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有:(1)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2)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5.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行政赔偿请求人

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职务而遭受损害,有权请求国家予以赔偿的人。赔偿请求人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

行政赔偿中,有权提出赔偿请求的人有以下几种:受到行政侵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受害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成为赔偿请求人;受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

(2)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依法履行赔偿义务、接受赔偿请求、支付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讼程序的行政机关。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①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②共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③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④委托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⑤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一般由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如果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⑥经行政复议后的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是,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

6.行政赔偿程序

(1)我国行政赔偿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单独就赔偿问题向行政机关申请赔偿;二是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一并提起赔偿请求。

(2)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受害人的赔偿申请书后,经审查认为赔偿申请符合条件的,应当通知请求人,并在两个月内做出处理决定。逾期不予赔偿或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行政赔偿诉讼

行政赔偿诉讼是特殊的诉讼形式。它是法院根据赔偿请求人的诉讼请求,依照行政诉讼程序和国家赔偿的基本原则裁判赔偿争议的活动。

与其他行政案件的区别:第一,赔偿诉讼不能直接单独向法院提起;第二,赔偿诉讼当事人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担举证责任;第三,赔偿诉讼可适用调解;第四,赔偿诉讼中法院的司法权不受特别限制;第五,在赔偿诉讼中,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到任何费用。

7.行政赔偿方式和赔偿请求时效

国家赔偿方式是指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具体形式。《国家赔偿法》第25条规定了三种赔偿方式:(1)金钱赔偿。它是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金额的一种赔偿方式,支付赔偿金是国家赔偿的主要方式;(2)返还财产。是行政机关将违法占有或控制的受害人的财产还给受害人的赔偿方式;(3)恢复原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因遭到违法分割或毁损以致破坏,若有恢复的可能,应由赔偿义务机关负责修复,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

十、行政复议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点

1.行政复议的概念

所谓行政复议,系指行政相对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2.行政复议的特点

(1)行政复议由法定的行政主体进行;(2)行政复议是依申请的行为;(3)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裁判行为;(4)行政复议同时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5)行政复议按照特定行政程序进行。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及时裁决原则;(5)便民原则;(6)一级复议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对当事人申请的某一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复议决定后,当事人不服的,不得再行提出复议申请。)(7)书面复议原则。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

1.可以提起复议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

包括:(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2.可提起行政复议的抽象行政行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包括:

(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以上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3.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或者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

(四)行政复议管辖

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3.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4.对上述三项规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按照下列规定申请行政复议:(1)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2)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3)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4)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5)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也可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接受申请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将申请转送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并告知申请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

(五)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申请

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进行审查,决定不予受理时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对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受理日期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计算。

复议申请人可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复议案件的审理

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受理日起七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十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材料。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收集证据。

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申请人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

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4.做出复议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复议决定的种类主要包括维持决定、履行决定、撤销决定、变更决定和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决定等。

十一、行政诉讼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依法诉诸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据此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行政案件进行受理、审理、裁判以及执行裁判等司法活动的总和,是司法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行政诉讼特有基本原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对受案范围的总体划定,《行政诉讼法》第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是对受案范围的正面列举,《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5)申请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外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三是对不可诉行为的排除。《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行政诉讼的管辖

1.行政诉讼管辖的概念:

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所解决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当向哪一级哪一个人民法院起诉的问题。

2.行政诉讼管辖的种类

我国《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

(1)级别管辖的确定规则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a.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b.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c.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2)地域管辖的规则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五)行政诉讼参加人

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行政诉讼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的总称。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诉讼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行政诉讼中的翻译人、鉴定人、证人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人,与诉讼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一般称为诉讼参与人,不具有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

第四篇:辩论赛常用技巧和战术

一、辩论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这一点极难,所以不必强求。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如果时间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可以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 控制驳论的的比例: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 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 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 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 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3.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如果能在发言中以幽默的语言或大义凛然的陈词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对评委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自由辩论。

4. 概念的模糊和清晰:其实不光是概念,很多场合都需要模糊的语言让对方找不到靶子,这似乎和第3点有点矛盾,但第3点指的是一般情况,而这里指的却是特殊情况。举个例子:在“法治能消除腐败”的训练赛中,我持正方立场,这时我方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给消除下一个定义,消除的权威定义是使不存在,如果同意这个定义,显然不利;如果不同意,这个定义又实在太难驳倒,甚至很难防守。最后我方采用了这样的定义:法治能消除腐败,指的是法治的惩治、防范、监督、教育几种功能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实战效果颇佳,对方没有什么好办法指出我方这个定义错在何处,结果在枝节问题上作了大量的纠缠。可以看出,概念模糊化目的是为了防守,这种概念的本意对已方是不利的又或者无法定义精确。相反,概念的清晰是为了进攻,如上例中反方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消除就是使不存在,使腐败现象为零,这样才能加强进攻的力度。

5. 煽情:煽情是辩论中的常用战术,自由辩论中也应用颇多,但由于自由辩论中个人发言时间很短,使这种战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大规模煽情一般出现的规范发言中。煽情时首先要投入感情,可谓慷慨激昂之时,声嘶力竭;沉痛哀伤之处,气若游丝。但也要注意不可过火,以不影响自己发言为度,切不可泣不成声,拍桌子等等,煽情内容也要注意有逻辑性,比如“法治能消除腐败”中,反方在对腐败问题痛心疾首之后,说“腐败如此严重,单靠法治独木难支”是有效的。而在“应该鼓励购买私人小汽车”中,反方大谈农村失学严重,去煽希望工程的情,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6. 豹尾:以往发言稿结尾都比较平淡,往往是把本方论点重复一遍,自从《狮城舌战》出版之后,很多辩手模仿复旦四辩在结尾以一句气势宏大的名言、俗语、诗词来结尾,这值得一试,但要注意这句话必须和论点密切相关,而且一般由一辩和四辩来说。

自由辩论的战术:自由辩论是整场辩论赛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多数评委是根据自由辩论的胜负来决定比赛的胜负的。正因为有了自由辩论,辩论和演讲也才有着质的区别,这么说是毫不过份的。在两支势均力敌的辩论队之间,自由辩论的随机应变成分很高,常常会让人觉得事先准备的东西全用不上,而且,由于气氛紧张激烈,即使是高手有时也难免气急败坏,于是打到哪里算哪里,双方都死钻牛角尖,过多纠缠细节问题,把战略战术忘个精光。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平时的自我训练;一方面要尽力在赛场上保持冷静,以求成功地运用战术。

二、辩论战术

1.划分战场

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转入下一战场。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火力集中,进攻显得有章法,有层次。缺点是:有时过于死板,为了贯彻连续提问,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而对对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结论:仍然可以适当决定几个战场,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让队员自己控制提问的时机。

2.两次发言

在自由辨论中,一个队员发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在对方发言后,由其自己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这种战术的目的是保持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相互之间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时应用。

3.相互保护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个队员口误,或者偏离立论等等对本方不利的情况,这时候,别的队员应该弥补其错误。弥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抵赖。如果本方犯错误,对方隔了相当长时间后才攻击,又或者犯错误的这句话本身含意就很模糊,可以死不认帐地说:“我方没有这样说过。”但是,这种战术如果被评委识破,会非常不利,一般不要采用。②别解。对本方犯错误的话作另外一种解释。例:正:大家听到没有,对方同学竟然说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看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真是越来越严重了。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条件不具备,共产主义当然不能马上实现„„ 这里反方就运用了别解这种战术,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利局面。这种战术运用得比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说:„„” ③调整底线。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作法,所犯的错误既不是口误,又明显背离本方原来的立论,只好将错就错。④对于明显的口误,可以大胆承认“我方刚才出现了口误。”

4.连续进攻

场上要保持头脑冷静,当注意到对方对本方某个问题避而不答或回答不力时,应连续攻击,哪怕把问题再重复一遍也好。往往易犯的毛病的是自己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去注意队友问了什么问题以及对方是如何回答的,这种个人主义应该避免。

5.破除双难境地

辩论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选择疑问句,对方逼着问你“是A还是B?”不管是A是B对本方都是不利的,对这类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法:①(既不是A,也不是B)是C②既是A,又是B。

6.破类比

类比手法是辩论中经常运用的,但类比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确,类比物与被类比物总是会有一些区别,这就为反驳提供了突破口。事先找出一些重要概念的特征后,可以用来攻击对方不准确的类比。

7.循环论证及对待办法

循环论证常常是在立论中就已准备好的,这种论辩手法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当不管从哪个角度进攻,对方总是能自圆其说时,很可能就是在运用这种手法。

8.归谬及对付方法

所谓归谬就是先假设对方的逻辑是正确的,然后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对方的错误。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有力武器,很多看来难以攻击的诡辩,一经归谬,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外资是推动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反:马()克()思早已指出:劳动决定价值,所以,廉价的劳动力才是推动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劳动决定价值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如果按照对方这种逻辑,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都是廉价劳动力喽? 对反方看似吓人的论据,正方以归谬给予有力一击,再看一个比较高级的归谬。例:“法治能消除腐败” 反:请对方举个例子,哪怕是一个例子,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用法治消除了腐败? 正:过去没有消除,现在没有消除,就等于将来一定不能消除吗?那我们还谈什么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共产主义以前也从来没实现过嘛!正方对反方的这个要害问题如果避而不答,那就要丢分了,而以归谬驳斥对方提问中隐含的逻辑,却化险为夷。使用归谬是不容易的,但防守也很难,大概有以下两种防守方式:

① 正本清源 例:“法治能消除腐败” 反:腐败有减少的趋势就能说明腐败能消除吗?一个人小时候一天能吃一斤饭,成人后一天能吃二斤米饭,这也是饭量不断增长的趋势啊?是不是说到了老年他就能吃100斤大米饭呢?那不成了饭桶了吗? 正:吃饭是饭量不断增长,消除腐败却是腐败在不断减少,这两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正方用这种反驳方式指出反方所“按照的”根本不是正方的“逻辑”,所以导出的荒谬结论是无效的。

② 顺水推舟 例:正方“人性本善”,反方“人性本恶” 正:我想先请问对方同学,您的教育能够使你一辈子不流露本性吗?如果您不小心流露本性,那我们大家可要遭殃了。(前面反方说过教育使本恶的人性向善)反:所以我要不断地注意修身自己呀!曾子为什么说:“吾日三省吾身”呢?„„ 这种反驳方式是指出对方所导出的结论与本方观点并不矛盾,在①例中,如果用顺水推舟法,似乎可以这样说: 正:所以我们才要考察法治是否有消除腐败的内在能力啊!而腐败不断减少的趋势恰恰提供了一个证明。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好呢?我个人认为后一种方法更能体现“避其锋芒,击其惰归”之兵家要义。

9.各执一词

在同一个论据上,双方各自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例:“当前妨碍大学生走向社会主要是自身素质问题,还是社会环境问题” 反:现在是“孔雀东南飞,飞到广东来”,不就是因为广东水草丰美,环境优雅吗? 正:可也要是孔雀才能东南飞啊!反:东南有梧桐,方有孔雀来。现在的问题是梧桐太少。临场利用对方的论据时,会用到这种战术。

10.特殊情况 先举一个例子:“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 正:„„对方同学怎么能把色情业、赌博业的弊端强加到旅游业的头上呢?这不是张三犯罪,李四坐牢吗? 反:如果李四是帮凶,当然也要坐牢。旅游业不是对色情业、赌博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吗? 本来张三犯罪,不该李四坐牢,可在李四是帮凶的特殊情况下,就不奇怪了。又例: 正:„„这不等于是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推到水里去吗? 反:如果不下水又怎么能学会游泳呢? 能否成功地运用这种战术,关键是辩手自身的素质。在这种战术中,常用的句式是“如果„„,那么„„”

11.攻击小前提

例:正:毛驴没有污染,可是能走上高速公路吗? 反:毛驴就真的没有污染吗? 当对方第一句话是判断句,第二句话是反问句时,本方应该先注意这句判断句是否成立,这在辩论中属于“盲点”,容易忽略。这种战术在许多情况下属于诡辩,就象对方指着一个正方形说正方形与圆形是不同的,而本方攻击说他指的根本不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所以上一例中正方可以这样反驳。正: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不造成污染的东西,但毛驴难道是因为有污染才不能走上高速公路吗? 这种战术要慎用。

12.回避

在水平相当的辩论赛中,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能回避: a)对方的问题无法回答; b)对方的问题回答后对本方很不利; c)对方的问题与辩题无关。回避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就好象没有听到对方的问题,直接提出本方问题。这种回避可以用,但痕迹过于明显。② 以一句话作为过渡。当评委和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句话中,就容易忘记本方已在脚底抹油了。③ 暗含讽刺的回避 当对方的提问不甚合理时,用这种战术效果较好。这类回答在特殊的语境下才有效,不要生搬硬套。

13.回答问题后再提问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回答问题,回答后提出本方问题。但是,如果回击很有力,可以不再提问,以免削弱攻击的威力。

三、小技巧

14.运用假材料

无论在规范发言还是在自由辩论中,都需要运用大量材料,可是合适的材料不容易找到,往往只能编一些假材料,包括数据、实例等。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要尽可能编得合情合理;二是不可心虚,要理直气壮地用。另外,在校际比赛中,应禁用假材料。

15.妙语脱困

如果时间充裕,应事先准备好一些在很多情况下都能使用的妙语。在自由辩论中,不要急急忙忙把这些妙语抛出去,而应该用在本方最困难的时候。例:“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对方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为?请对方回答。反: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诗大概就得改成:“爱情诚可爱,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笑声、掌声)正方前面已充分论述了超道德不是道德,反方在回应一句以后,如果转入其他问题,总是有气弱之感,这时抛出事先准备的妙语(这句妙语几乎在自由辩论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占了上风。这里还有另一个战术,超道德本来是一个伪概念,但反方并不去论述超道德其实也是道德,而是大胆承认了对方的观点,这是因为承认后对反方的论点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如果硬着头皮去说清楚,就要费太多的口舌了。再举一个大胆承认的例子。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 反:对方老是说烟草业能上缴多少利税,能创造多少经济利益,难道要等到我国经济发达后,才来取缔烟草业吗? 正:当然如此。(停顿)反:那你们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命置于何地。正:我再提醒对方,吸烟只是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这个例子中,正方成功地运用大胆承认的战术,打乱了反方的阵脚,相当得分。

16.连续提问

第4个战术叫连续进攻,主要是指临场与队友的配合。而这里的连续提问可以在事先准备好。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 反:对方同学承不承认,烟草业是社会失灵的产物?(停顿)正:对方还没有告诉我们,你们的利弊标准是什么? 反:这一点我方早已论述,我再请问对方,你们究竟承不承认烟草业是市场失灵的产物? 正:事实胜于雄辩,如果烟草业对社会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为什么我国还要嘉奖云南玉溪卷烟厂,难道是表扬他们多杀人吗? 反:看来对方同学没办法回答我方的问题,那我再问一个更简单的问题,烟草业是不是一个外部不经济的行业? 明知对方不太了解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有意提出这类问题,连提两次后,对方仍然回避,如果重复第三次,好象显得本方只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时候转向一个类似的问题,巧妙。要注意两点,不能提问过多别人听不懂的问题,偶尔一次是战术,多了会被人误认为在破坏辩论。对关键性的,不能由别的问题代替的提问,可以重复多次。(这种情况不多,一般总能找到几个类似的问题)

17.攻击对方过激行为

在辩论中对对手要保持一种尊重客气的态度,不可出现人身攻击的语言,也不能与队友大声谈笑,拍桌子,踢腿等等。如果对方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可以这样说:“对对方同学刚才的措词,我方表示遗憾„„”,如果对方有很不礼貌的行为,可以这样说:“在严肃的辩论场上,对方**同学刚才却很不严肃地(拍桌子„„),我方对此表示遗憾”。切不可针尖对麦芒,把辩论场变成吵架场。

19.合理用时

自由辩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每次发言都应该简短有力,不允许象规范发言一样“一、二、三”点的展开。在《狮城舌战》中,自由辩论双方各用时4分钟,台大发言33次,复旦发言32次,平均每次发言7秒多。一般说来,每次发言在十五秒以内,绝不能超过半分钟。一定要半分钟以上才能说清楚的,不如让队友来回答,或者干脆回避。如果本方发言完了,对方却还剩下一、二分钟,那比赛等于是输了一半。

20.利用多余时间

对方发言时间用完后,如果本方还有多余,可以让4名队员挨次站起发言,这样显得颇有气势。一般情况下,每个队员发言都是完整的一句话。华东师大有所创新,4名队员的话加起来才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且他们常主动要求结束自由辩论,以显示气度。这种创新我没有实践过,不敢妄评,可能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时间。终于写完了,真是辛苦,本来还想修改一下,但太长了,就这样吧。希望以后有人修正并补充。注: 1按高级别比赛惯例称四名队员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2所举例子有些引自原文,有些是凭记忆和想象。

第五篇:CM0304经验技巧战术大总结

CM0304经验技巧战术大总结

cm0304官方的最后一个补丁4.15也已推出一段时间,也是为这款正统cm的最后之作做一下总结的时候了。明年我们就要在由eidos旗下BGS小组(全部由cm骨灰级玩家组成)制作的拥有现在cm的游戏名称、logo还有外观和感觉(look和feel)的cm5和由si制作的拥有现在cm的游戏内核和庞大的球员数据库的fm2005间做一番艰难的比较和选择。现在我们就抓紧这段最后的时间来享受这最后纯净的cm,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体验这cm最后之作,我试着用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一下0304的战术系统,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足球理论发展到现在几百年,各种战术早已成型。Cm作为一款专业的足球游戏,战术系统的仿真做的算是十分出色的了。但游戏终归是游戏,在现实中你无法找出一个绝对高于其他的战术,最后的胜负往往是要靠那些身价上千万的球星来决定。现代的足球不再是70年代那理论革命的时代,现在足球是金元比拼的时代。那些类似今年冠军杯制造冷门的另类的存活期限最多也就一年(再说他们本身也是各自国家小联赛的豪门),明年又会被大洒金元的超级豪门打压下去。但这些在cm中是可以办到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一个版本的cm中找到最有效的战术或阵型,然后靠一些没有名气的球员去打败那些不可一世的豪门,照我们自己的足球理念来改造这个等级制度森严的世界足坛。因此我现在要做的不是推出什么新的有突破性的理论,而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适合0304的战术系统。

下面进入主题。自从cm4的2d画面推出以来,原来cm3靠中路打天下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边路进攻变的犀利无比,前锋威力无比(尤其是有一定弹跳的中锋头球争顶率不低于50%)的这些特点。我在cm4时代推出的单前锋,双后腰,四后卫这些理念在当时被广泛采用,应用在各自不同的阵中。相信也结束了当时争论颇多的三后卫还是四后卫的问题,之后四后卫加单前锋成为比较主流的战术。

但到了0304一推出,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玩,对自己原来的战术理念产生了很大的怀疑。现在我就分前场和后场来阐述我有关疑问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

前场:

相信大家都感觉到,前锋的作用下降是明显变化,你不能不承认这是cm对原先cm4前锋过于神化的修正,往现实靠拢是好事。但我们就不能放心的使用原来的单前锋的阵型了,因为前锋的争顶能力大幅下降,原先cm4的第一前锋sheva在0304放在突前sc的位置也变成了垃圾。现在只有klose、carew这样的弹跳和身材都绝对超群的无敌中锋才能完成原来极其普遍大多高中锋都能完成的前场牵制2个中卫,然后头球摆渡由影子前锋amc插上完成射门的经典配合,但这两位兄弟的射门得分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从前sc+amc一个赛季百球以上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所以有段时间我不得不放弃我的单前锋战术,但在前场多配置上一名前锋的代价就是在中场失去人员的优势,原来由amc产生的配置上锋线和中场双重优化及其带来的局部效率不再有效。而且双前锋自动会有往两边扯动的趋势(因为这个趋势后来产生了号称0304最强阵的diablo,这里先留个关子后面再说),这样就难以在中路形成对球门直接的威胁。再加上虽然边路突破依然犀利,但前锋在中路抢点得分能力的下降,使得边路进攻的效率也随之下降。这样原来数脚快速传递然后中路一锤定音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取之而代的是中间无法突破,边路有突破但无法有效形成射门而陷入的阵地战中,由于无法打破僵局,漫无目的远射就多了起来,射门有效率的低劣也就不难解释。所以cm0304一推出,普遍的声音就是前锋破门乏术和远射太多。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第一个比较出名的阵是442hh,这个阵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球员采用长传和两个mc心态防守及两个边路不选run with ball。大家对这个阵的感觉应该是射门的命中率有了质的提高,我个人认为造成这个变化的,就是这个传球方式的选择。因为传球long和不选择run with ball减少了边路球员突破不成而选择远射的次数,而在中路dmc和amc(在这个阵中是两个mc)的过顶身后多了不少,因为long所以一有空挡中场就会在第一时间把球传给在前场空挡的队员而不是慢慢的组织。这样的配合打起来大开大阖,让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如果采用shot在禁区前沿的amc和dmc或mc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在shot范围内可以配合的队友而选择远射了事,在这个位置不射门而再把球分给在边路的对友这样的镜头在442hh产生之前是很难看见的。更耐心的找寻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才是有效提高破门效率的方法。

所以442hh的射门不会很多,通常20次以下,但命中范围率一般都高达70%左右,至于破门率就是你的rp问题了。(要看你前锋的状态和别人门将的表现)当然用leeds25推荐的max在你球员足够好的情况下,即有高超的意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在联机时这些要求是可以达到的,选秀出来的球员不用强制规定也可以作出比较合理的选择)也可以达到相同或相近的效果。

总的来说,在442hh中前锋可以得到较多在比较好的位置射门的机会,而不是由中场浪费大把的进攻机会或被迫在尴尬的位置处理球的情况出现,这样前锋破门乏术和无谓远射问题过多就有了解决的方案(注意是无谓的远射,而不是所有的远射,远射也是破僵局的必要手段。所以我们不鼓励不负责任的远射但不要拒绝适时的远射),但442hh也是有很大缺陷的,这个后面再说。

442hh之后出现的一个风靡一时的阵就是一位清华玩家推出的nb433,这个阵在大陆地区知名度极高,一度引起争论要在网站级的比赛中禁用这个阵。确实nb433的进攻力可以算的出奇的强大。那种在0304系统下边锋内切的特殊拉线,确是一个重大的创举。这样的拉线使边锋一直处于边卫和中卫的结合部,属于三不管的地区(边卫、中卫、后腰都不会对这样拉线的球员形成随时有效的放守),这样空位效应的威力是惊人的。一般来说,后卫对正常在位的前锋的防守是随时的,只有后卫失误丢掉position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意外空位出现。而nb433使2个边锋在一场比赛的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同样效果的自然空位上,这样的始终无人专门看防的自然空位的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很多时间只有前锋在空位得球后,后卫才会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后卫能力比前锋高出很多或前锋自己不争气还有就是门将神勇的时候才会不被破门。这个奇怪的特效拉线,也算0304的一大特点了。

可以说nb433在进攻上是有重大突破的,但其实它是个严重失衡的阵,它中路的防守的缺陷是致命的。中路只有一个mc的配置是这个阵的硬伤。这次天邻战队赛中,我4次在前半场十几分钟就3球以上落后的情况下变阵nb433。3次在上半场结束前就成功扳平比分,1次只是拉近比分。但3次半场扳平的比赛只有1个主场最后以5:5平局收场,其他2个客场还是1球小负。还有1次在客场到70分钟还是0:0的情况下,为了战队总比分的胜利我冒险使用nb433,却最后以0:1再败。相信这绝不是偶然,在一共5次的尝试中,取得1平4负的成绩。我全部的败仗都在nb433下取得的,他的防守确实存在巨大的问题。大家平时在它空前强大的攻击力下被迷惑,因为平时大家都是处在强势的一边,防守问题还不显得急迫。但在联机时在大家球队实力相差有限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会被突显了。下面我就再谈谈让nb433的缺点彻底暴露的一个阵。

前面谈到过2个前锋的自然拉边趋势,我当时只是觉的这是个让人头痛难以解决的影响前锋进攻效果的问题,所以又开始转而探索单前锋的可能性。但在战队赛打到中期的时候,我发现了si官方网站上好号称0304最强阵的diablo,初看之下相当普通,只是mc前拉到两个sc的中间这个稍显奇特的设置,我也没多在意研究。但在接下来几天一场对fio的比赛中碰到了一个用这个阵的人,我只是设置了让我的dmc去盯那个mc。但比赛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后腰根本盯不住那个mc,两个后卫总会被两个前锋的拉边带开,在中间形成一个小空挡。这时dmc一个适时精准的长传到达这个空位,再由插上的mc在这个空位获得直接面对门将的机会。这场比赛我一开始13分钟,对方3脚射门就3:0领先我,我只好load了nb433想做一博,在20分钟到29分钟连下三城扳平了比分,并保持了比分到了半场结束。这时我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换回普通的阵来平衡场面,而是被自己的气势所迷惑,想着一口作气拿下对手,而没意识到半场的后三分之一场面已开始走向均势。果然缓过气的对手,盯着nb433的中路猛打,本来就缺乏保护的两个中卫这时更是完全暴露在diablo精心设计的套中,最后对方mc帽子戏。我也以4:5输掉了比赛,果然掉入暗黑之中。我的man utd战队也一战失去了夺冠的机会。

这场比赛的失利,让我完全意识到了这个阵的价值。也让我体会到了拉线在0304中突出的效果。拉线好用的效果让0304中后插上的隐蔽性和威力比起之前的cm4有过之而无不及。开始让我放弃单前锋的原因我也终于知道了。只是中锋的减效,而不是sc+amc(mc)组合的减效。原来的单中锋无法再给amc足够的支持,而使amc无法发挥完全。之前单前锋吸引两个后卫,然后通过争顶拿到球权,让amc有机会在空位射门的情况比较难出现了;而diablo是通过两个后卫的拉扯,让amc(mc)直接有在空位射门的机会。两个前锋拉扯、dmc抓住机会传空位、mc在空位靠自己能力得分,这就是diablo的精髓——它让后插上的威力再次充分体现出来。

下载特警战术技巧手册(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警战术技巧手册(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特警

    勇于奉献,新时代特警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如何能够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特警队员,如何能够让这支团队成为一支拉之即来,来之即战,......

    辩论基本技巧与战术培训(共5篇)

    一、辩论的目的和原则 辩论赛是根本目的有两个: 提高思辨能力以及语言操控能力。(尽管是比赛过程中,需要让把自己说成真理的化身、光明的使者、道德的模范、理性的代言人,但心......

    公安特警

    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公安特警简章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及有关规定,决定采取公开考试......

    特警之我见

    特警之我见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特警正是这样一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队伍。考入特警队才开始真正认识特警,平日里我们......

    特警演讲稿

    特警演讲稿-无悔的光荣 神圣的职责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无悔的光荣 神圣的职责》有人说警察象一张高昂的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也有人说警察象冷血......

    特警建设

    特警建设.txt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人,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特警作为公安机关的拳头力量和尖......

    辩论赛战术

    辩论赛战术 中山大学 辩论本来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手段。在古代欧亚大陆,那些雄辩家几乎都是名噪一时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火花直接闪现在他们的唇枪舌剑中,几乎不必思考什么战术,一......

    特警基本手语

    特警手语 1成人--------手臂向身旁伸出,手部抬起到胳膊高度,掌心向下。 2小孩--------手臂向身旁伸出,手肘弯曲,掌心向下固定放在腰间。 3女性--掌心向着自己的胸膛,手指分开呈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