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通省长危房讲话
张 通 同 志
在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暨宜居村庄建设
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1年7月12日)
同志们:
省政府在这里召开现场会,主要是总结成绩,交流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虽然三者工作的着力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午,大家参观了恩施市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现场。刚才,6个市、县的同志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很有特点、很有借鉴作用;学峰同志作了具体工作安排,住建部赵晖司长对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全面认识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的重大意义 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从2009年开始,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由局部试点扩大到覆盖全省,已解决80多万农村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特色民居改造成为“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沿线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宜居村庄建设全面启动,试点示范效应越来越明显。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以中心村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搞好村庄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这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十二五”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就是要保障民生,按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配臵,让广大农民充分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 2 深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是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内在要求。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湖北的发展和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前不久,胡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再次强调要“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既赋予了“重要战略支点”新的内涵,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理解,支点就是重心,就是着力点,能够在全局中发挥影响、带动其他地方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夯实基础,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我省是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同时,我省也具备较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构建战略支点,一方面,必须立足客观实际,加快农村地区发展,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三化同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加快农村地区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有效途径。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发展能力,促进城乡统筹,为农村地区加快发展提 3 供持久动力,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夯实坚定基础。
(二)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是保障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的民生问题,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建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保障民生、发展民生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居住水平。这不仅是农村住房困难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我省农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历史与自然等原因,农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危房,抗灾能力还十分脆弱。在前不久的暴雨灾害中,一些农村地区倒塌了不少农房,造成了不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把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作为保障民生、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三)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城乡 4 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同时,可以使最具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得到充分开发,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并拉动其他产业发展,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在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中,我省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区先后开展了城乡一体化、仙洪新农村建设、脱贫奔小康、竹房城镇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等一系列改革试点,这些试点工作的区域大部分都是农村地区和经济发展条件不是太好的地区,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都是这些改革试点中的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前两天,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国生省长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跨越式发展”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起点上,深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为开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新局面作出努力。
二、进一步提升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即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建设问题,更是民生改善问题。抓好这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核心,进一步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三者之间,有一个契合点,那就是“农房建设”。农房是危房改造和特色民居改造的主要工作对象,也是宜居村庄建设的基本单元和第一视觉要素。当前,要紧紧抓住农房建设这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以完善规划体系为重点,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农房建设必须服从村庄规划的统一安排,村庄规划必须依据村镇体系规划科学编制。我们在农房建设中,不能孤立地就农房谈农房,必须树立全局意识,从健全和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以科学的规划、高水平的设计指导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提高农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一是编制规划要全面、科学。要完善规划体系,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规划、农房改造详细规划,做到城乡结合、建改结合、远近结合,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二是农房设计要科学实用。在保证农民实用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结合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合理紧凑布局,节约集约用地,突出地方特色。三是规划实施要严格。要强化控制管理,做到 6 无规划不准建设,无设计不准施工。四是设计、施工要推进节能减排。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将安全、经济、适用、节能、节地、环保的要求贯穿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全过程。
(二)以尊重群众意愿为重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房建设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民心工程,在工作中要掌握政策、明确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要严格执行“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需求最基本”的原则,杜绝发生“不该改的改了、该改的却未改”的现象。要注意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农村住房建设的主体,推进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必须注重和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引导农民自力更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农村危房改造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确保改造的住房符合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要求,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三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操作程序,公开扶助政策、公开申请条件、公开审批程序和审批结果,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群众自愿自主的原则。农村困难群众是农村危房改造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主体。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绝不能搞强迫命令。去年在 7 特色民居改造中,凡是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群众工作到位,群众基础扎实的地方,工作就很有成效;凡是没有将群众发动起来的地方,工作就很难推动。各地一定要以此为鉴。
(三)以保证质量安全为重点,发挥项目的保障作用。农房建设改造是农村住房保障的重要内容。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就是要提高农村住房的保障能力,通过按年度实施计划,做到建设、改造、完成一批,就改善一批、保障一批。在具体工作中,各地要创造条件,为农民免费提供设计图集。要在统一规划和农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房屋结构,严格控制建筑面积,绝不能贪大求洋和随心所欲,超出承受能力,盲目建大房。同时,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高度重视建房质量,让农民放心,让社会满意。要建立农村建房质量督查制度。市、县(区)、乡(镇)要层层派出质量监督员,进村到户对危房改造的质量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农房建设特别是成片改造、集中迁建项目,投资大、环节多,必须加强对工程承发包和大宗材料设备采购的监督,防止发生腐败和质量安全问题。
三、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是一段时间内的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 8 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一要强化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各地要把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要成立工作专班,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对截留、挤占、挪用危改专项资金或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质量问题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学习恩施、黄冈等地的做法,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和充实村镇建设管理力量。要采取按量分配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安排计划任务,加强考核监督,考核结果与计划任务挂钩,对工作进展快,效果好的地方,多给计划;对工作进度缓慢、措施不力的要予以通报,少给计划。
二要加强部门协作,统筹资金安排。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交通、水利、民政、扶贫、住建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作为农房建设的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做好农村危房的鉴定普查、建档立案、规划编制、技术培训、计划分配等工作,加强宜居村庄建设与土地整 9 治、拆迁安臵、通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扶贫救灾等工作的相互衔接,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整合资金使用,拓宽农村危房改造的资金筹措渠道,形成政府、个人、企业和社会共同出资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的局面。要用足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和支农惠农政策,把土地出让金、环境保护、福利彩票、扶贫开发等资金统筹起来,发挥出综合效益。
三要严格工作程序,加强政策宣传。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各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政策措施等,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要注重宣传内容的针对性,让农村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的温暖,明白工作程序和目标要求,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严格工作程序。在操作上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建立健全公示制度,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各审核环节的结果都要进行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
下面,我强调一下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的建设发展问题。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非常 10 重视,省推进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已经印发了“十二五”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的名单。这里,我提五点要求: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鸿忠书记对加快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大小多少”和“三个层次”的发展思路,其中,“大小多少”的“多”就是把中心镇做多,“三个层次”的第三个层次就是“3万人口以上的建制镇由46个增加到100个”。可见,小城镇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层面,而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区域。重点中心镇的建设要求是,按小城市规模的标准建设,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特色镇的建设要求是,增强吸引力和服务功能,保护和发掘地方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特色。在“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转移农村人口300万人,其中,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要吸纳80万人以上。根据测算,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可以承担小城镇转移农村人口80%以上的任务。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的建设。
二是完善体系结构。我省小城镇数量较多,经济水平、人口规模、资源特色、地理区位等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在区域发展或是农村地区发展中承担的职能也各不相同。要提高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就必须研究和建立一个科学的结构体 11 系,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不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并确定工作时序,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每个县域都要建成1-3个综合实力突出、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中心镇和特色镇,优先支持县域中心镇,集中打造特色资源镇,使其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简单地讲,各个县域都要至少按照“一主一副一特”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结构体系。“主”就是中心城区,即城关镇;“副”就是县域副中心,即重点中心镇;“特”就是特色镇,通过信息、物流、产业的带动,增强单一中心城区的辐射功能,带动其它小城镇以至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在省级层面,已经确定了100个重点中心镇和100个特色镇;在地方层面,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另外确定一些条件好、辐射功能强的小城镇予以重点支持。在完善小城镇结构体系中,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凡列为重点中心镇或特色镇的,都要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对其总体规划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有必要的要对规划进行修编。比如,省委、省政府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对加快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城际铁路目前设站33个,其中有15个站点设在沿线小城镇,据住建部门的调查,这些设站小城镇,除个别外,总体规划中都未考虑城际铁路带来的影响,必须及时做出应对措施。12 还有最近省委提出的竹房城镇带和沿江小城镇发展问题,都有一个完善结构体系的问题,希望引起同志们的高度重视。
三是明确工作重点。国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小城镇发展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宜居”和“服务”。就我省来讲,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一要“提质”,二要“扩容”。“提质”就是强化小城镇宜居功能。以污水处理、区域性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设施建设为重点,落实城镇减排责任,持续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同时,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小城镇房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小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小城镇居住服务功能。2011年,100个重点中心镇的污水、垃圾、绿化三项指标都要比上年增长5%以上。“扩容”就是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小城镇要承担80万农村人口的转移任务,对基础设施承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测算小城镇规划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加强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基本承载需要。
当前,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污水和垃圾设施建设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据国家发改委领导讲,“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将承担70%左右的减排任务,垃圾围城的问 13 题也进一步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环保部等部门对加大小城镇污水、垃圾设施建设的转移支付提出了新的意见。本月初,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省发改、住建、环保三个部门的同志专程到北京就“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和垃圾项目与国家进行了对接。下一阶段,相关部门要继续保持同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加大项目争取的力度。各地也都要抓紧、抓实,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是落实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恢复征收小城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征污水处理费、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三挂钩”政策、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单列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向3万人以上规模城镇倾斜、保证小城镇建设发展用地、防止小城镇执法管理缺位、配齐配强重点中心镇领导班子、保证街道和社区两级工作经费等,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有的地方已经落实,有的地方还没有落实;有的地方执行情况较好,有的地方执行情况并不太好。这里,我强调一点,凡是省里制定的政策,各地都要不折不扣地认真落实,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并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各级政府都要根据省里的要求,结合地方的特点,制定配套政策的 14 实施意见。
五是强化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做大做强的基础。我省发展快、实力强的小城镇,无一不是有产业的基础和支撑。各地一定要充分重视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问题,根据本地区资源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加快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要坚持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的原则,主动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加快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
同志们,深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是当前全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湖北的重要举措。希望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张省长2011年环保会讲话
张 大 卫 副 省 长
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同志们:
省政府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及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及2010年环保工作,深刻分析当前形势,部署落实“十二五”和今年环保工作任务。刚才,会议宣读了全省生态县、乡镇、村的命名文件,表彰了环境监测大比武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我们向这些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各省辖市向省政府递交了环保目标责任书,马懿同志总结了2010年和“十一五”全省环保工作,提出了“十二五”环保工作总体思路,安排了今年的重点环保工作,我都同意,请各地抓好落实。现在,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
五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污染减排、污染防治、农村环保等环保任务基本完成,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3.8%
— 1 — 和17.6%,在没有牺牲发展,没有牺牲民生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保持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结构减排方面,通过大量关停“两高一资”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十五小”企业,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和退出,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特别是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电厂“上大压小”,全国共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我省就关停了978万千瓦,有效调整了电力产业结构,也极大改善了大气环境。
在工程减排方面,200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县县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各级政府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这个目标,并在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及污泥处臵、中水回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为降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改善河流水质提供了有力保障。我省还对规模以上电厂全部安装了脱硫装臵,从而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
在监管减排方面,我省建成了环境自动监控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环境自动化监控网络,监控能力和手段大幅提升。加强制度建设和环保经济政策研究,积极推行排污权交易、全流域生态补偿,进行了环境容量研究。对环保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有关部门敢于碰硬、严格执法,有力保护了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 2 — 此外,我省每年都集中力量,对问题突出的部分流域、区域、行业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举办中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大力宣传环保、推进各项环保工作开展。最为重要的是,全省上下形成了重视环保、支持环保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保部门强力推进、多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全面参与的工作格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环保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加强指导、监督的结果,是各级政府、环保等部门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社会各方面、广大群众积极支持的结果。在此,向支持、参与环保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向广大环保系统职工表示慰问!
二、正确认识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准确判断、全面把握当前形势,既要看到我省环境保护面临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也要深入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我省环境保护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别强调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并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抓手。这进一步明确了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着眼、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切入,统筹解决环境
— 3 — 问题、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做好“十二五”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我省“十二五”发展规划过程中,遵循规律、审时度势,确定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目前,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了我省关于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本途径和目标是:坚持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既提升了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也为我们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同时也是环保事业新的发展机遇。在下一步工作中,关键要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十二五”规划,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环保,如何细化任务、实现目标。
(二)我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进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奠基时期,也进入了解决包括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等深层次矛盾的凸显期。和全国一样,我省环境保护形势总体上看,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加大。
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总体来看,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一些重要的经济发展指标、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等比全国平均水平、周边省份还有相当的差距,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高一低”的目
— 4 — 标,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加快崛起。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都需要环境容量,如何保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遇到的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省减排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由于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据2009年污染物普查动态更新数据显示,全省化学需氧量(含农业源)、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44.19万吨、9.13万吨、104.67万吨、150.86万吨,分列全国第5位、第8位、第5位和第2位。同时,国家已经明确,“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增加到4项(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且“十二五”减排指标不低于“十一五”。二是全省环境容量不足。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水环境方面,全省化学需氧量环境容量为32.72万吨,最大允许入河量为45.22万吨;氨氮环境容量为3.03万吨,最大允许入河量为4.13万吨。目前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如果加上农业源已经达到了144.19万吨,氨氮达到了9.13万吨。这就说明我省水环境总体上已经没有了容量。大气环境方面,全省二氧化硫环境容量为165.8万吨,氮氧化物环境容量为230.89万吨,目前全省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04.67万吨、150.86万吨。虽然我省大气环境尚有部分容量,但将近一半的省辖市已没有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有些地区严重超环境容量;氮氧化物虽然仍有一定环境容量,但考虑到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等因素,其环境容量状况也不容乐观。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制约的关系,进一步深
— 5 — 化污染减排、强化环境治理、腾出环境容量,拓展发展空间,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坚实的环境容量基础支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抓紧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重大课题。
2.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有了更高要求。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发展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已经将环境质量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我们的环保工作这些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全省的生态环境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老百姓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一些指标从统计上都不错,但与群众的实际感观不一致,他们的实际感受是水质还不够好、蓝天还不够多,这里边应该有标准偏低的问题。再比如,城乡还有不少的环境卫生死角,一些铁路、公路沿线存在脏乱差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当前,环保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群众信访的热点,据环保部统计,近年来环境信访事件以每年约20%的速度在递增,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诉求越来越多,期望越来越高。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回应,认真解决。
3.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突发环境事件明显增多,相当一部分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臵难度大,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会带来
— 6 — 巨大经济损失,影响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发生了几次环境污染事故,如大沙河砷污染、杞县卡源、黄河原油污染等,尽管我们都及时妥善进行了应对,但也反映出我们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的机制、能力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十二五”时期,我省重化工业的比重仍然会比较高,结构性污染仍会十分突出,防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应急处臵能力,采取综合措施防范环境风险。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我们要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保障发展。
三、全力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一)科学编制“十二五”环保规划。“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科学确定重要发展指标,合理安排治污减排和生态建设重大项目,明确全省环保发展的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为“十二五”全省环保工作制定蓝图、打下基础。
(二)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推进生态省建设,是新时期我省应对资源环境严峻挑战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选择,要坚持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 7 — 省政府已经下发了《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发展改革、环保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总体战略要求,统筹安排部署,密切协调配合,科学编制规划,加快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在4月底前完成规划初稿提交省政府研究。
(三)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持续推进污染减排,不仅是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减排硬指标、硬任务的需要,也是破解我省环境容量和发展需求尖锐矛盾的内在要求。对此,我们必须以污染减排为硬抓手,在继续推进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的同时,把氨氮和氮氧化物作为新的约束性指标,坚持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综合推进。继续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加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环境管理,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遏制重复建设,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市县第二轮城镇污水处理厂和产业集聚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推进电力行业燃煤机组和钢铁、石化、有色等非电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加强大中型燃煤锅炉烟气治理和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完善环保监控体系和执法体系,提升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应用水平。同时,还要着手推进碳减排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四)着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推进,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更加迫切,农村环
— 8 — 保工作亟需加强。当前,农村环境恶化情况非常严重,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还比较落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臵,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各类突出问题。要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豫政„2010‟64号)中明确的目标任务,严格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在具体工作安排上,要先解决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污染问题,重点做好农村特别是新的人口集中社区的生活污水、垃圾处臵,畜禽养殖污染的集中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各省辖市3月底前要上报整治方案。省环保厅要对有关问题紧抓不放,早下手、早研究、着力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要会同省农业厅、畜牧局等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加强对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的督导,发挥已建成的处理设施的作用。
(五)加强河道综合治理。近年来,我省水环境质量在持续好转,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河流水污染负荷仍然很重,部分河流已失去了生态功能。要围绕我省“五网一系统”建设中生态系统、水网建设的目标要求,深入贯彻让河流休养生息的环保理念,给予河流人文关怀,恢复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水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水环境基础。要坚持流域统筹,— 9 — 水陆结合,继续推进省辖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重点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饮水干渠周围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全面推进重点河段县城以上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净化和生态湿地工程,通过天然河道和人工硬质河道的水污染净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大幅度提高河道自净能力,保证流域水污染控制目标的实现。要高度重视河道污泥、底泥所产生的污染问题,结合水利工程,做一些治理工程、水系工程,省环保厅要会同省水利厅抓紧研究提出具体的整治方案。
(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要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点任务,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综合治理,着力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铬渣污染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民生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在环境改善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关于铬渣处理工作,要积极推进,确保今年完成。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要积极支持,省环保厅要加强督导,控制时间节点安排,加快推进。关于郑西高铁沿线综合整治工作,要在去年进展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同时要着手准备京广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关于重金属污染防治,我省的工作任务很重,要高度关注,加强分类指导,积极妥善解决。关于污水处理厂污泥二次污染问题,各地要积极探索解决方法,省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要共同研究,加强指导。对于
— 10 — 垃圾处臵,要积极支持一些企业探索用于制造水泥等新的减量化路子。要继续做好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方案抓好落实。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环保职责。一方政府保一方平安,就应保一方生态环保,保一方的一片蓝天、一汪清水、一方净土,这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环保同土地、能源一样,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认真研究有限环境容量如何保重点,怎样调结构,怎样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怎样实现环境容量的高效配臵,怎样加强生态建设。要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基层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环保综合决策执行系统,确保各项环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做到严格审批、严厉查处、严肃追究。要深入开展“全省环境执法监管年”活动,加强对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执法监管,深化环境后督察,坚决实施挂牌督办、黑名单、区域限批、媒体曝光等措施,认真查处和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数据应用水平。
(三)有关部门要协同配合。环保、发展改革、财税、监察、工业和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林业、工商、畜牧、电力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要继续配合、支持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进行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道德监督,动员团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的强大合力。
承继辉煌辞旧岁,锐意进取谱新篇。“十二五”是充满希望、大展宏图的五年,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全面完成各项环保目标任务,努力推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砖添瓦,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我们新的贡献!
春节将至,在这里向支持、参与环保工作的同志们,向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致以新春的问候,祝大家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第三篇:省长调任讲话
徐守盛调任湖南省长时的讲话
徐守盛满怀深情地发表了讲话,并表示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他说,从2001年10月到甘肃工作,转眼已和同志们朝夕相处了近十个年头。此时此刻,即将与朝夕相处的同事话别,与肝胆与共的朋友分离,与可敬可爱的甘肃父老乡亲分手,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几天来,甘肃的山山水水,甘肃的父老乡亲,甘肃的广大干部,还有我们一起为之奋斗的事业,一幅幅画卷、一幕幕场景,时刻萦绕在我心头、浮现在我眼前,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难忘,那么的令我眷恋。
徐守盛说,到甘肃工作,无论是哪个岗位,我都时刻铭记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盼,尽心、尽力、尽责,努力为甘肃的发展多做一些贡献,为陇原的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特别是在任省长期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陆浩书记的带领下,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的帮助支持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努力破解发展难题,认真践行“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加强“三农”工作;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改善发展条件,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为民办成一批实事;围绕
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步伐;围绕促进社会和谐,全力加强社会稳定工作,努力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较快发展,全省经济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进展,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为明显、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由于能力和水平的局限,尽管在主观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仍然还有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留下了一些不足和遗憾,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在甘肃工作期间,我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归功于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社会各界和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持,归功于省政府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精诚团结和紧密配合,归功于全省广大干部和2600万甘肃人民的无私奉献和拼搏实干。借此机会,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理解、信任和帮助过我的各级领导、离退休老同志、驻甘部队和全省干部群众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徐守盛说,回首这段岁月,感到欣慰的是,我没有虚度光阴,在甘肃这块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土地上,倾注了我全部的追求和心血,融入了所有的甘苦与忧乐。虽然也曾经历过艰难和曲折,但我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和退却。甘肃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片热
土上,我坚定了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发展信念,锤炼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基本要求。这十年,是我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程,也是我永远难忘的一段岁月。这十年,使我对甘肃这片土地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深深感动于甘肃人民的勤劳、刻苦、热情和淳朴、宽厚的优秀品格,深深感动于甘肃人民“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宝贵精神。我将铭记和倍加珍惜这段难忘的时光,铭记和倍加珍惜甘肃人民给我的教益和帮助,铭记和倍加珍惜与同志们建立的深情厚谊,并把这些作为我今后工作学习的不竭动力,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徐守盛说,回首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心潮澎湃。甘肃国土面积广阔、生态地位重要;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较强;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去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今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为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深切关怀和巨大支持,给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以陆浩书记为“班长”的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甘肃经济社会一定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陇原大地一定能够继往开来,不断谱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徐守盛最后说,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甘肃的每一步发展,我都会关心、支持;甘肃的每一点变化,我都会高兴、喜悦;甘肃的每一个胜利与成功,也都会带给我无穷的动力和巨大的鼓舞。衷心地祝愿甘肃的明天更加美好!甘肃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第四篇:当选省长讲话
当选省长讲话
会议结束前,吉林省副省长、代理省长王儒林到会同大家见面并作了即席讲话。他说,首先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衷心感谢省人大常委会任命我为副省长、代理省长。省人大的任命,实际上寄托的是全省2700万人民的殷切期望。此时此刻,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与所担当的职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面对王珉书记、长赋省长带领全省上下开创的工作新局面,要承接好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要在很高的起点上实现吉林更好更快的发展,更感到压力很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做到:
第一,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不动摇,全力推动吉林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要根据政府工作特点,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政府工作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要想当好政府一把手,首先必须当好党委二把手;要想履行好政府首长负责制,首先必须执行好民主集中制;要想用好政府的行政权力,首先必须尊重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权力。我一定自觉接受省委的领导,主动接受省人大、省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团结省政府一班人,努力完成好肩负的工作任务。
第三,要坚持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省,实干富民。要求真务实,决不图虚名,不搞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
第四,要坚持执政为民,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工作充分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确保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要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第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做到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好务,而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于吉林的发展和振兴,努力做到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王儒林表示,真诚的希望省人大常委会监督、支持自己做好工作。让我们继往开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共同努力把吉林这方热土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五篇:省长就职讲话
首先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衷心感谢省人大常委会任命我为副省长、代理省长。省人大的任命,实际上寄托的是全省2700万人民的殷切期望。此时此刻,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与所担当的职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面对王珉书记、长赋省长带领全省上下开创的工作新局面,要承接好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要在很高的起点上实现吉林更好更快的发展,更感到压力很大。我真诚的希望省人大常委会监督、支持我做好工作。让我们继往开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共同努力把吉林这方热土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做到以下六点:
第一,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不动摇,全力推动吉林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要根据政府工作特点,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政府工作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要想当好政府一把手,首先必须当好党委二把手;要想履行好政府首长负责制,首先必须执行好民主集中制;要想用好政府的行政权力,首先必须尊重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权力。我一定自觉接受省委的领导,主动接受省人大、省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团结省政府一班人,努力完成好肩负的工作任务。
第三,要坚持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省,实干富民。要求真务实,决不图虚名,不搞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
第四,要坚持执政为民,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工作充分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确保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要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第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做到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好务,而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于吉林的发展和振兴,努力做到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