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

时间:2019-05-14 00: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

第一篇:2《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

《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交汇的历史机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动深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础条件

在“深圳质量”战略指导下,我市制定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奠定了坚定的政策基础,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一定规模的重点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并启动了制造业精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等工作,在全国制造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一)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深圳是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产业规模大、集聚性强。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88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前瞻布局了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不断形成了新的优质产业增量。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7.6%;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等时尚产业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全市产业加速向微笑曲线的高附加值两端攀升,结构优化的梯级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

深圳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地和全球电子产品原型的原产地,拥有众多上下游企业、供应链人才和卓越的软硬件整合能力,具备高端制造业突破式创新的坚实基础。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05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七分之一;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14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境内外上市的电子信息企业超过200家;通信产业设备研发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二,基站、交换机、路由器、手机等重点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三)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深圳是首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201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6万件,连续十一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640亿元,占GDP比重达4.02%,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累计达1167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沿。

(四)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深圳不断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获批成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制造业质量标准有较大提高,健全了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规规章体系,建立了一批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品牌建设颇具成效,荣获国家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服装、钟表和黄金珠宝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五)高端制造细分领域龙头涌现。

深圳在部分高端制造业细分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优势企业,引领了产业集聚发展。华为、中兴等企业领军通讯设备产业发展,华星光电、康佳、创维等企业领跑数字视听产业,腾讯、金蝶等企业领衔互联网及软件产业,迈瑞、三

九、海普瑞等企业领头生物医药产业,中广核、比亚迪、中金岭南、贝特瑞等企业引领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百丽、周大福等企业带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富士康等企业成为全球高端制造及服务提供商。

(六)信息化设施和应用国内领先。

深圳在宽带普及提速、无线宽带网络设施、三网融合、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信息网络向新一代网络演进,端到端的IP化承载和宽带化接入日益普及,网络全光化持续向用户端延伸,基本构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城全网”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并在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中处领先地位。互联网普及应用水平国内领先,互联网普及率及3G用户普及率全国第一,连续多年蝉联国内最互联网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上购物额持续快速增长。

虽然我市制造业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源头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创新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关键核心技术与零部件以及高端装备对外依赖性较大;二是从整体上看,产品附加值较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三是产业融合度较低,传统制造业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程度有待提高;四是人才层次和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供给以低端技能型人才为主,高端制造业发展所需的高级技工、高端研发人才不足;五是空间资源不足,对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影响日益显现。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全面转型升级为路径,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夯实工业基础,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努力建成国内制造业的先锋城市、国际知名的高端制造业城市。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高端,转型发展。积极布局先进制造业,带动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升级。完善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服务环境,引导传统制造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改造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2.巩固优势,特色发展。结合国家与深圳战略发展需求及国际技术趋势,进一步巩固深圳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聚焦数字化网络设备、智能装备等国际科技前沿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以微、精、尖类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为特色,与国内其他城市各细分行业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3.面向世界,合作发展。发挥深圳创新、创业、创投的突出优势,围绕网络化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与需求,内培外引,鼓励本土优势企业及研究机构通过自主创新、并购重组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快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抢占国际产业发展制高点。

4.二维驱动,引领发展。在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制造业纵向提升的同时,顺应信息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深圳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管理链的重构,实现制造业横向提升,力争成为新一轮制造业发展的引领者。

(三)战略目标。

力争通过“两步走”,到2025年初步形成创新活跃、结构优化、规模领先、配套完善、服务发达、世界一流的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成为国内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的排头兵。

第一步:到2020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10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5%以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6件以上,建成10家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平台,争取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深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及公共服务平台。先进制造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在通讯设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过两千亿的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形成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在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规模超过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制造业发展的“绿色含量”显著提升,万元GDP碳排放、万元GDP能耗及水耗大幅下降。

第二步:到2025年,跻身国际制造业强市之列。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和创投之都。制造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宽带普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控化率显著提高,生产过程、管理体系、服务方式、产业形态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

坚持市场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以创新驱动、工业强基、两化融合、转型升级、“互联网+”、开放合作为战略基点,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人才资源、金融资源、载体资源与科技创新协作,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的制造业创新生态体系。围绕深圳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联盟的协同创新作用,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为打造制造强市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持。推进标准体系改革完善,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机制,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准及技术标准。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创建创客空间、创办创客实践室、引进国际创客机构、推动孵化器功能升级等方式拓展创客实践空间。

(二)工业强基,夯实制造产业基础。

鼓励企业开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的突破。制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加大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向目录中重点领域倾斜力度,引导企业开发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先进节能成型和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产业共性需求的基础专用材料。推动“四基”领域军民技术融合及上下游供需对接,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和双向转化,推动“四基”企业和整机企业共建产业联盟,形成供需协同、产用结合的新模式。完善首台(套)政策,支持“四基”的推广应用。

(三)两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跃升。

将智能制造设定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智能制造启蒙与培训,启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紧扣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两大方向,促进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引导企业逐步将生产模式向智能制造跃升,开展个性化定制、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等智造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围绕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重点行业,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等应用示范。

(四)转型升级,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积极布局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品牌和环境效益。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端项目以及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决策机制,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型企业由制造为主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包集成商等“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及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推进资源共享工作,以市场化方式向社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等服务。

(五)业态多元,积极推进“互联网+”。

推进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

(六)开放合作,广泛联接国际资源。

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规模,改善合作结构,吸引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深圳。提高国际合作水平,推动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支持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引进国际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购并国外企业、委托外包、引导外资投资方向等多种路径,形成资源深加工与精加工、集成生产与配套生产、灵活制造和创新制造、占领市场和创造市场相结合的良性创新链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重大科技计划,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深圳布局,鼓励企业主动参与中德合作框架,争取提高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

四、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立足深圳市产业基础及国内外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原则,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

(一)重点领域。

对应主要任务,聚焦数字化网络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与零部件、机器人、精密制造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基因工程装备等11个战略重点。

1.数字化网络设备。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低功耗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在通讯设备领域,推动软件定义网络(SDN)、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深度包检测(DPI)、多模多频终端芯片、高效能低成本终端、IPv6/v4双栈网络设备、网络测试专用仪器、天线等关键设备研发与制造。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结合深圳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优势,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产品,积极开发军用及其他特种用途智能可穿戴产品。

2.新型显示。重点在TFT、LTPS、OLED、激光显示、3D显示以及低功耗、高分辨率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在核心技术环节,推动铟镓锌氧化物(IGZO)和光配向技术、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RG磷光剂和量子点背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透明显示、柔性显示、3D显示、激光显示、曲面显示、超薄显示、高色域显示、4K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图像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研发。在终端产品环节,支持光配向液晶面板、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面板、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面板、3D电视、触摸式平板电脑等新型显示终端的研发生产。

3.集成电路。重点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装备及材料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在设计环节,重点支持嵌入式CPU、射频芯片、高精度传感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大力发展面向便携式应用的低功耗多核高性能SoC等芯片设计技术。在制造环节,扩大芯片规模生产能力,加快立体工艺开发,大力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高压电路、射频电路等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在封装测试环节,开展芯片级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硅通孔(TSV)、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在关键装备和材料环节,研发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关键设备,开发光刻胶、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

4.新型元器件与零部件。以物联网、新一代宽带通信、新型视听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升级换代。在新型元器件领域,围绕片式容阻感元件、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及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等组织实施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速元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在零部件领域,开发全数字开放式数控系统、高精度高效率减速器、高性能低成本控制器、高分辨率绝对式光栅尺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精密主轴、静压导轨、气动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

5.机器人。围绕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终端应用等环节,突破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特种工艺和精密制造技术、复杂装备系统仿真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新型传感器、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性能优越。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智能控制焊接、重载搬运、柔性装备等产品。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自动化辅助装备,以及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检测等产品。

6.精密制造装备。加快精密制造装备、数控产品、智能成套设备及智能仪器仪表等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在精密制造领域,瞄准高端装备及关键元器件、精密工具、材料及涂层、智能控制及软件、精密加工与测量技术五大方向突破精密制造装备的技术和产品。在数控产品领域,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在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智能电子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等。在智能仪器仪表领域,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仪表及系统、电子测量和电工仪表、专业仪表、医疗仪器及传感器等。

7.新型材料。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重点发展高通量新材料研发技术,积极参与国家材料基因工程计划。在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合成树脂、高档合成纤维、非硅系半导体光伏等高性能合成材料。在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领域,加快研发非晶纳米晶合金、高性能铁氧体磁性材料、高性能特种钢材、高纯金属有机源、核级海绵锆、大规格工业铝型材等金属合金材料。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积极推进石墨烯复合导电材料、磷酸铁锂电池材料、镍氢动力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等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在生物材料领域,支持开展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人造血液等的研制。根据国家材料基因工程计划布署,推进高通量新材料精准实验工具、计算工具、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新材料的高通量合成检测、工艺建模等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8.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在核心技术环节,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在产品开发环节,开发动力系统、电机、电源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加速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及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LNG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9.航空航天。在北斗及微小卫星、临近空间飞行器、无人机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成果。在北斗与微小卫星领域,重点建设北斗系统地面差分站、位置服务管理系统、北斗时空位置服务平台、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深圳)检测与认证中心等设施。部署低成本商业遥感卫星集群、短数据通信卫星星座及常态化搭载卫星,开展星地同步交互式教学、产品设备空间适应性验证、空间科学试验服务。在临近空间飞行器领域,突破蒙皮材料、能源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悬停系统等核心技术,开发临近空间飞行器,开展新型空间服务运营,提供互联网接入、大数据获取、空间探索及个人空间等新兴领域服务。在无人机领域,重点研发一体化数字航空飞行、高精度飞行姿态、云台控制及自增稳、机间信息共享、数据链通信及导航等系统关键技术,研发通用地面操控平台、人机交互系统、智能飞行影像系统、动力能源装置、载荷系统等产品,开发基于无人机的娱乐、文化、教育等衍生产品和服务。

10.海洋工程装备。大力发展新型海工装备、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深海探测监测设备。在新型海工装备领域,重点发展高端海上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等设施设计与开发。在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领域,重点发展动力定位系统、动力设备、控制系统和循环系统等配套产品设计与开发。在深海探测设备领域,重点发展海底地形探测系统、深潜器关键技术和装备、海底作业机器人、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及深海装备用新型材料。

11.基因工程装备。在下一代基因测序及基因组学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基因测序领域,重点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盒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支持新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个人基因组测序、分析、解读业务试点示范。在基因组学领域,建设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平台和诊断检测仪器和试剂制造平台,建立工业化稳定高效生产的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相关产品资质。

(二)重大工程。

落实主要任务,对应重点领域,围绕11项工程开展具体行动,推动制造强市建设。

1.制造业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建设符合国家规划布局、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基础设施,支持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优先聚焦重点领域,围绕5G、机器人、石墨烯、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深圳,形成一批制造业区域创新中心。

2.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应用工程。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实施一批研发和应用示范专项。重点研发电子制造、注塑冲压、现代焊接、物流分拣、柔性装备等专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辅助装备,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检测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以及智能电子设备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智能海工成套装备、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等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系统。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在机械装备类企业、流程制造类企业、个性化定制领域分别实施生产系统、集成制造技术及柔性智能化改造。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及行业领先企业率先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小微型企业加快使用智能单机设备进行智能生产线改造。

3.互联网技术能力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突破“互联网+”核心基础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工业深度结合。加速5G网络协议和应用研发,提出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IPv6地址编码规划,突破工业异构异质网络融合技术、工业装备和产品的智商技术、工业大数据的存取和利用技术、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技术等关键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面向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低时延、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床,鼓励电信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打造工业云平台等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4.新型业态融合创新工程。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推进3D打印、工业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重塑产品生产组装方式,大幅提升虚拟设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精准制造、数据制造的能力,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革新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

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考核评价。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对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加快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延伸加工贸易价值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为自主品牌企业。依托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提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应用能力。

6.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及未来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扩大特色工业园区范围,建设优质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推进建设国家级海洋资源探测与装备海试基地、大铲湾港区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及总部基地、无人机试飞基地及无人机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服务机器人技术研发基地与孵化平台,加速智能穿戴设备与生命健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支持先进智能制造企业入驻转型升级示范区。

7.企业创新主体强化工程。梯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力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承担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任务,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带动一批外围中小微配套企业创新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

8.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程。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制造型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和改造业务流程,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业务,由制造为主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包集成商等“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一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及公共服务平台,在制造业集聚区内,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运行监控、信息查询、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管理咨询、金融保险和法律事务等服务。

9.质量和品牌推广建设工程。加强质量管理与监督,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重点在两化融合、科技创新、品牌商标、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支柱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实现“区域品牌、支柱产业、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动提升发展。加大对品牌培育宣传力度,举办深圳“品牌讲堂”,传播品牌理论知识,指导企业创建知名品牌。

10.绿色制造工程。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大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跨行业、跨企业资源循环利用联合体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推进以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土壤修复、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研发和示范一批新型环保材料、药剂和环境友好型产品。

11.交流合作拓展工程。全面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来深设立研发机构。强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加速深港创新圈建设,强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推进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与广佛肇、珠中江经济圈错位发展、互补互促,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协作分工。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协调,成立深圳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统筹全市的制造业产业分工合作功能、定位和布局,强化分工协作,引导各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加强和各区、各部门、行业协会间协调,建立制造强市建设任务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价评估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工作总结考核及部署下年度工作重点。

(二)机制保障。

进一步创新完善政企合作机制、科技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理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明晰责任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社会组织服务功能,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做好规划引导、企业服务和公共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改革,构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科技研发资金的引导功能和杠杆效应,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公平合理、激发效率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政、产、学、研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机制,推进制造业各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

(三)人才保障。

建立健全开放引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的体制机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孔雀计划”等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度,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落户深圳,加强面向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定向配租工作。加强本地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深圳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提高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服务能力。鼓励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相互合作,优化制造业学科建设以对接先进的学科设置,联合培养一批具备理论基础、注重实际操作的制造业创新人才;加大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经费补贴力度,组织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赴国际名校参加培训,或邀请国际顶尖名师来深开展短期培训。

(四)资金保障。

整合完善政府现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向现代制造业领域的倾斜力度,以产业调控重点领域为导向,确保引导基金及机器人子基金、可穿戴设备子基金等参股子基金投向11大重点领域、海外并购、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和创客空间建设等方向。同时,建立基金投资推荐项目库,为项目投资提供对接服务。进一步拓展高端制造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新发或增发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引入风险投资、众筹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企业融资等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向高端制造业企业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

(五)空间保障。

结合深圳市重点区域开发,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空间统筹建设,优先保障高端制造业用地需求。由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牵头,加快出台高端制造业重点企业用地的优惠政策保障,将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制造业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政策支持,用房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充分发挥深圳高端制造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国家及广东省智能制造基地、高端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原特区内外园区基地建设,原特区外重点加强新型高端制造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原特区内重点推进已建成园区转型升级,鼓励各区和企业通过城市更新建设高端制造研发总部基地、生产基地、服务基地等特色产业园。

(六)法制保障。

充分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和较大市两个立法权优势,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依法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加快发展技术市场,针对“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复杂性、创新性等特点,坚持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则,尊重知识产权特有的法律属性,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推进全市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二篇: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加快发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以下统称高端智能再制造),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制定本计划。

一、必要性

我国作为制造大国,机电产品保有量巨大,再制造是机电产品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中国特色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在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端化、智能化的生产实践不断涌现,激光熔覆、3D打印等增材技术在再制造领域应用广泛,如航空发动机领域已实现叶片规模化再制造,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取得积极进展,首台再制造盾构机完成首段掘进任务后已顺利出洞。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近十年的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产品认定、技术推广、标准建设等工作基础上,亟待进一步聚焦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巨大经济带动潜力的关键装备,开展以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为核心特性的高端智能再制造,推动深度自动化无损拆解、柔性智能成形加工、智能无损检测评估等高端智能再制造共性技术和专用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有利于带动绿色制造技术不断突破,有利于提升重大装备运行保障能力,有利于推动实现绿色增长。

二、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聚焦盾构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医疗影像设备、重型机床及油气田装备等关键件再制造,以及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等绿色基础共性技术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推动形成再制造生产与新品设计制造间的有效反哺互动机制,完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强标准研制和评价机制建设,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再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到2020年,突破一批制约我国高端智能再制造发展的拆解、检测、成形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智能检测、成形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布50项高端智能再制造管理、技术、装备及评价等标准;初步建立可复制推广的再制造产品应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100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等,带动我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开展绿色再制造设计,进一步提升再制造产品综合性能。加快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等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进一步突破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加强盾构机、重型机床、内燃机整机及关键件再制造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推进工业机器人、大型港口机械、计算机服务器等再制造。

专栏1 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开展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压气机转子叶片(整体叶盘)、定向柱晶涡轮转子和静子叶片、定向单晶涡轮转子和静子叶片、定向金属间化合物涡轮静子叶片以及大型薄壁机匣等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开展CT、PET-CT等医疗影像设备CT球管、高压发生器、高转速液态金属轴承、CT滑环、数字化探测模组的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二)推动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以企业为主导,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机构等,促进产学研用金结合,面向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需求,加快再制造智能设计与分析、智能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质量性能检测及智能运行监测,以及智能拆解与绿色清洗、先进表面工程与增材制造成形、智能再制造加工等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专栏2 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智能再制造检测与评估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研发应用基于声、光、电、磁多物理参量融合的再制造旧件损伤智能检测与寿命评估设备,以及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的再制造产品结构健康与服役安全智能监测设备等。

智能再制造成形与加工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研发应用再制造旧件损伤三维反求系统以及等离子、激光、电弧等复合能束能场自动化柔性再制造成形加工装备等。

(三)实施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资源整合能力强、产业规模优势突出的高端智能再制造领军企业,形成一批技术先进、管理创新的再制造示范企业,建设绿色再制造工厂,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重点推进盾构机、重型机床、办公成像设备等领域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建设,鼓励依托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示范工程。

(四)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协同体系。鼓励以高值关键件再制造龙头生产企业为中心形成涵盖旧件回收、关键件配套及整机再制造的产业链条。面向化工、冶金和电力等行业大型机电装备维护升级需要,鼓励应用智能检测、远程监测、增材制造等手段开展再制造技术服务,扶持一批服务型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建立高端智能再制造检测评价体系,鼓励开展第三方检测评价。

专栏3 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协同体系建设

培育盾构机高值关键件再制造配套企业。开展刀盘、主驱动变速箱、中心回转装置、减速机、高端液压件、螺旋输送机等关键件再制造,形成基本完整的盾构机再制造产业链。

培育服务型再制造企业。鼓励应用激光、电子束等高技术含量的再制造技术,面向大型机电装备开展专业化、个性化再制造技术服务,培育一批服务型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

(五)加快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研制。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化工作,鼓励行业协会、试点单位、科研院所等联合研制高端智能再制造基础通用、技术、管理、检测、评价等共性标准,鼓励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制订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支持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管理与评价体系,探索形成地域特征与产品特色鲜明的再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园区。

(六)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新机制。鼓励由设备维护和升级需求量大的企业联合再制造生产和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再制造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构建用户导向的再制造产品质量管控与评价应用体系,促进再制造产品规模化应用,建立与新品设计制造间的有效反哺互动机制,形成示范效应。

(七)建设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再制造公共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鼓励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实施再制造产品运行状态监控及远程诊断,探索建立覆盖旧件高效低成本回收、再制造产品生产及运行监测等的全过程溯源追踪服务体系。

(八)构建高端智能再制造金融服务新模式。积极利用融资租赁、以旧换再、以租代购和保险等手段服务高端智能再制造,推进逆向物流与再制造产品信息共享,探索基于电子商务的再制造产品营销新模式,逐步建立盾构机、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办公成像设备等再制造产品市场推广新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绿色制造、技术改造专项及绿色信贷等手段支持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可与新品设计制造形成有效反哺互动机制的再制造关键工艺突破系统集成项目建设。推动将经认定的再制造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及绿色工艺技术产品目录。推动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端智能再制造工艺、技术、装备及关键件研发。对符合条件的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智能再制造装备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首批次保险等财税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二)规范产业发展。加大对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再制造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和宣贯再制造管理、工艺技术、产品、检测及评价等标准。进一步完善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促进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咨询机构等作用,强化产业引导、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等,探索建立以产品认定、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行业自律机制。推动开展第三方检测评价,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促进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多双边国际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领域的政策交流,推动产品认定等标准互认。支持科研院所等机构围绕高端智能再制造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入落实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开放的相关政策,探索开展境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再制造。鼓励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走出去”,探索市场化国际合作机制,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绿色发展。

(四)强化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建立有利于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指导具备条件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协会等按照本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当地或本领域实际制定支持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鼓励有关行业协会、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等结合本行动计划,联合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实施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提升行动计划实施的社会和产业影响力。

第三篇:成都制造2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成都制造 2025 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成都市新都区经济科技投资促进和信息化局 2016 年 3 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0(一)基本情况................................................................................0(二)存在的问题.............................................................................1(三)机遇与挑战.............................................................................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一)指导思想................................................................................2(二)基本原则................................................................................3(三)发展目标................................................................................4 三、主要任务..........................................................................................5(一)推进重点产业发展.................................................................5(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9(三)增强创新驱动能力...............................................................11(四)提高工业投资效益...............................................................12(五)强化市场主体培育...............................................................12(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13 四、保障措施........................................................................................14(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14(二)强化要素保障机制...............................................................14(三)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15(四)加大服务保障力度...............................................................15(五)健全组织实施机制...............................................................15

成都制造 2025 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国发〔2015〕28 号)、《中国制造 2025 四川行动计划》(川府发〔2015〕53 号)、《成都制造 2025规划》(成经信发〔2016〕2 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背景下,抓住新都制造业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新都工业新跨越,特制定本行动计划。本计划期限为 2016-2025 年。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新都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提速转型,大力发展和引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了化工、印染、电镀等“三高一低”企业,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重点产业加快聚集,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和强大的高端化发展基础,航空动力、能源装备等产业领域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随着中国中车开工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实现了高端产业有突破、低端产业有提升、重点产业有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机电装备制造为主导,食品、医药、包装、家具等特色优势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发展格局,基本搭建了“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以优势产品为重点,质态明显提高,结构渐趋合理”的工业体系。

新都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 56%左右,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都工

业经济整体保持了中高速增长。2015 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732.94 亿元,同比增长 9.6%,其中,主导产业机电装备完成工业总产值 291.27 亿元,同比增长 13.8%;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 150.56 亿元,同比增加 5.1%,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20.5%。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集群发展不够充分。由于新都各产业的产业链较短,同产业内企业横向分工协作较少,导致空间上集中但并未形成实质性的产业集群,呈现出“形聚神散”的特征。此外,缺少带动性强的大型总装企业,龙头企业受其产品特性影响,对周边企业配套需求不高。

2.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土地方面,新都工业西区已全部建成,东区剩余土地有限(约 1平方公里)且碎片化严重,受土地指标的影响,一批在谈项目难以落地,发展空间的不足已对工业发展形成约束;能源方面,电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新都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园区全面建成后,用电有较大缺口(2015 年约 2.2 万 KVA);环境方面,新都处于中心城区上风处,考虑到主城区的环境保护因素,产业选择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不足。新都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萌芽期,基础较为薄弱,行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有待完整,产品竞争力有待增强。2015 年新兴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为 20%,与全市 30%比重差距较大,且存在产业高端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培育进展较慢、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薄弱环节。

(三)机遇与挑战 推动新都制造业加快发展,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抓住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以主动进取的机遇意识,对新都未来制造业发展进行战略布局;要与“成都制造 2025 规划”充分衔接,找准在成都制造新一轮战略布局中的定位,加快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突出高端成长型产业引领带动,实现新都工业新跨越。

1.宏观政策提供有力支撑。从国家、省、市来看,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一些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接连出台,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把东向开放格局,变成了东西双向开放,新都从后队变前卫,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为新都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机遇,特别是给航空发动机、轨道交通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

2.经济新常态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新都制造业能力水平和竞争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都工业门类多而不强,产业与多个区(市)县的产业存在重合,如龙泉驿和青白江的汽车产业、崇州的家具产业、温江的食品产业等,在项目引进、要素配置等方面竞争压力较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重要理念,大力推进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和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按照成都市《成都制造 2025 规划》和“1313”工业发展战略要求,立足新都现实区情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借机乘势,突破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突破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汽车、医药产业,优化提升家具、食品、包装等传统特色产业,以“量质并重、布局优化、机制创新、互动融合”为导向,全面拔高工业发展能级,着力推动新都工业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良性互动。着力把产业带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新载体,积极打造服务集聚新平台、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综合体,强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培育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制造与服务、航天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挥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积极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饮料、家具、服装等传统行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坚持内生增长和外源增长相结合。鼓励企业吸纳全球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本地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积极引导企业“走出

去”,集聚和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市场取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立足现实,从现有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为全区工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保证。

(三)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新都工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到 2020 年,新都区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市的地位稳步提升,建设总量领先、业态高端、产城融合的成都北部先进制造业高地。

到 2025 年,制造业强区地位进一步巩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产能力达到先进水平,产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成都市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总量上,提高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做大工业规模,继续领跑城北。全区工业总量显著提升,2020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1300 亿元,2025 年达到 2600 亿元;工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到 2020 年达到 90 亿元,到 2025 年达到 150 亿元。

——产业发展上,进一步做大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优化提升食品饮料、家具和服装等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适合新都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力争到 2020 年高端装备制造也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500 亿元,2025 年达到 1000 亿元。

——企业发展上,按照“专精特新尖”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引进

和培育,力争到 2020 年,全区规上企业数量达到 400 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企业达到 200 户;到 2025 年,规上企业数量达到 500 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企业达到 260 户。

——园区提升目标。园区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到 2020 年,力争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0 亿元,2025 年达到 2000 亿元,单位产出强度进一步提升,2020 年亩均产值达到 750 万元,2025 年达到 900 万元。

类别 指标 2014 年 2015 年 2020 年 2025 年 规模总量 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亿元)

305.5 325.5 600 1200 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

664.2 732.9 1300 2600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31.6 230.58 500 1000 规上工业利税(亿元)

76.8 78.2 90 150 产业发展 高端装备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270.01 291.27 500 1000 家具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82.8 202.26 300 600 食品饮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74.91 73.99 150 300 医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67.4 72.20 120 240 包装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43.9 51.07 60 120 企业培育 规上企业数量(户)

353 341 400 500 主营收入过亿元企业数量(户)

159 188 200 260 主营收入过 10 亿元企业数量(户)8 12 20 主营收入过 20 亿元企业数量(户)2 5 8 主营收入过 50 亿元企业数量(户)

0 0 3 5 国家、省、市级驰著名商标数量(个)

160 200 园区提升 工业集中度(%)

80.4

≥85 ≥90 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82.07

300 600 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522.2

1000 2000 园区亩均产值(万元)

568.89

750 900 园区亩均利税(万元)

61.55

三、主要任务(一)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在综合分析新都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紧扣改革发展主题,结合新都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引领性、根植性、错位性、前瞻性的原则,从政策导向、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市场前景等四个方面对新都产业定位进行分析,按照突破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三个类别重点打造三大产业板块,即突出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汽车、医药产业,优化发展家具、食品、包装等传统特色产业。

1.突出发展产业 依托中车、成发集团,引入高端配套项目,进一步做粗延长产业链;加快促进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项目动工建设,实现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以石油大学为依托,促进深基地加快建设。

(1)轨道交通产业 以中车集团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龙头项目加快建成为抓手,着力引入今创、新誉等产业龙头配套项目,完善健全产业链条。从现代有轨电车和地铁车辆入手,通过组装、自行研制整车,带动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运控系统等,以及车辆车站机电设备、灭火系统、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促进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集成发展,培育工程总承包商,把新都打造成成都市重要的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运营维修、工程总包和教育培训完整产业链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力争到 2025 年,新都轨道交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500 亿元。

(2)航空产业

依托成发、中航工业泛华、624 所为代表的航空龙头企业及研发机构,发挥新都在航空发动机、飞机燃油系统及发动机点火附件等机载系统、航空发动机配件研发与制造等领域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快拓展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务机制造、航电系统、机载系统、飞机改装、大飞机发动机主要部件、发动机外贸零部件等领域产业。以集群化、体系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为路径,以“小核心、大协作”为方向,以整机研发制造为重点,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为突破口,抓住全市航空产业新一轮布局和国家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机遇,着力培育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建设航空发动机产业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力争到 2025 年,聚集核心配套企业 60 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00 亿元。

(3)能源装备产业 立足能源装备领域的产业基础,发挥西南石油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顺应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独一无二、覆盖全产业链的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油气钻采装备、井下工具等石油钻采设备,油气集输与处理设备,以及页岩气开采设备等;加快“深基地”成都能源国际高新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加快“深基地”和西南石油大学在“种子-苗圃”合作模式上的对接工作;依托“深基地”引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服务模式,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壮大产业规模,同时依托斯伦贝谢、威德福、哈里伯顿三家全球油气服务领域巨头,延伸能源装备全产业链。力争到 2025 年,新都能源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200 亿元。

2.加快发展产业 促进科伦药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汽车产业 重点发展商用车、特种车辆、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领域,着力引进环保型、汽柴油发动机、重型商用车发动机、缸盖、控制系统等缺失环节。大力发展配套性生产服务业,扩大新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市场辐射能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同时按照市上汽车产业发展导向,跟踪乘用车、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加快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力争到 2025 年,新都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250 亿元。

(2)医药产业 新都区现有医药产业规模企业 14 户。行业龙头科伦药业生产规模及销售居国内同行业前列,2015 年年产 10.55 亿瓶/袋,是全球最大的输液单体生产企业。新都医药产业将以多元化为主攻方向,围绕科伦药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重点发展中成药、生物制药、中药饮片。力争到 2025 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240 亿元。

3.优化发展产业 优化提升食品、家具、包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鼓励达利食品、华润雪花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好

迪家具、帝标家具为重点,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新工业设计,实现家具制造品牌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宝钢制罐、悦得包装等包装企业与华润雪花、可口可乐等企业协作配套。

(1)食品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改进产品包装,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把品牌做大、做强,努力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牵动力,实现“多元化 品牌化”发展。力争到 2025年,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300 亿元。

(2)家具产业 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带动家具企业的提档升级;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形成区域品牌、高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实现家具制造“品牌化、精品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到 2025 年,家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600 亿元。

(3)包装产业 引导企业紧跟包装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轻量、绿色包装,使用符合包装材料,取代传统包装材料;引导宝钢制罐、悦得包装等重点包装企业加大技改力度,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加强与与华润雪花、可口可乐等本地企业协作配套,做大做强包装产业。到 2025 年,力争包装产业实现产值 200 亿元。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以高端化为引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根

据新都重点产业发展导向,走出去,引进来,瞄准高端,加快引入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大项目、高端项目,以增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以中国中车、中建铝等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在项目的“四个一批”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存量产业企业技术改造,以科伦药业、雪花啤酒、可口可乐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着力优化产品结构、要素投入结构。

2.强化“ 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的理念优化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流程,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存量产业中的渗透与应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在这基础上企业大量外包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环节,逐渐从以生产全过程为重点向以核心环节和专业优势领域为重点的发展转型。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市场营销、管理咨询、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市场中介等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加快推行绿色制造。完善产业政策,加强政策体系引导,建立行业、企业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等技术改造,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加快工业西区落后产业的淘汰步伐,建立健全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和补偿机制,联合经投、环保、市场监督等部门成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小组,制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市场、行政等手段关停或转移一批不适合新都发展的企业,为优质企业发展腾出空间和资

源。到 2025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1.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新要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促进经济增长“新引擎”。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实施“1676”计划:一个创新创业发展目标、六个创新创业平台、七个方面扶持政策、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2.突出创新主体作用。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导性产品和核心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同时,鼓励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石油大学国家级科技园等为载体,积极发展一批科技成果试验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与修订,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

3.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提升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石油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的建设水平,加快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在能源装备、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新建一批专业孵化器,充分发挥新都石油大学的创新研发作用,深化促进校企联姻,加快技术研发。加强与川大、电子科大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在新都转化。

(四)提高工业投资效益 1.推进项目建设。完善项目促建机制,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按照“四个尽快”(储备项目尽快落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在建项目尽快投运、投运项目尽快达产)的工作要求,集中力量促进开工、加快建设、竣工投产一批重大项目,推动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率先实现量产达产。

2.落实技改投资。支持航空、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食品、家具、包装等特色优势产业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促进项目增产增效。

3.招引优质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全方位服务体系,加强项目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瞄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尤其是新都重点发展的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锁定世界 500 强、行业领军企业,引入高端配套项目,针对性地实施补链、强链和扩链招商,以存量企业增值扩股、腾笼换鸟、收购兼并、合作经营实现二次招商。

(五)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1.加大“ 促优扶强” 力度。按照“服务企业,助力成长”的理念抓好重点优势企业的运行监测,加快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出台相关倾斜政策,着力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鼓励企业将总部留在本地,向外拓展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股权和资产收购等多种

形式做大企业规模。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作用,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产能对接、品牌合作、原料采购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打造产业发展“联合舰队”。

2.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服务于产业的担保公司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在企业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关节环节给予企业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地方产品配套,梳理完善本地名优产品目录,在政府采购、市政建设等方面重点考虑本区产品,为企业发展创造本地需求。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涉及的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着力完善法治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激发中小企业活力。

3.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以成发集团、泛华、624 所为代表的军工企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以军民融合转移转化为方向,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发挥军工技术的优势,推动其产品向民用领域拓展,既着力于帮助成发集团解决当前扩能的需求,又着眼于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有军工企业配套体系,推动产业链就地做粗做长,形成航空发动机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按照成都市新一轮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及“3+N”工业园区建设大格局,遵循“以城定产”、“三规合一”的原则,以建设“一流园区”为目标,打造“一区两园”、“双千亿”、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区。

坚持规划提升与产业发展、机制建设共进的思路,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承载功能和要素聚集水平。加快启动 21平方公里石板滩拓展区空间布局规划调整工作,加快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工业区产业布局,围绕重点产业,促进集群、集约发展,形成航空发动机产业、轨道交通产业“两业引领、多业融合”,产业园区“双园共兴、多点支撑”的格局,打造产城相融的“天府动力新城”。到 2025 年,形成工业区和石板滩拓展区各具发展优势的大产业、大园区发展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省、市要求,紧密结合新都实际,构建稳定、精准、灵活的政策体系,为制造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梳理和公布“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制造业领域。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各级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优先投向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二)强化要素保障机制 整合工业园区产业空间,通过产业空间布局的适当调整,按照产业聚集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搞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满足不同类型产业的特殊需求,按照千亿园区建设的要求,加快石板滩拓展区规划研究和推进实施。加大工业用地清闲工作,全面清理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继续做好对上土地指标争取工作,抓好用地指标的报征、供地等工作,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加强电力等能源的保障,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中远期电力需求。

(三)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 继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支持、社会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增强投资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发挥风险投资公司的作用,积极为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推进区内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新三板”、“四板”挂牌,开拓直接融资途径,扩容“科创贷”和“壮大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更大程度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四)加大服务保障力度 优化企业服务,切实解决企业、项目在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B2G服务平台工作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准入难、留才难、办事难”等问题。按照“五星级”服务的要求,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产业”,深化完善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和项目促建制度,实现服务零距离。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各类优惠政策,确保各项工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兑现。

(五)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成立区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新都区制造业发展。编制新都区制造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目标督查机制,分解目标和任务,加强

督查和考核。强化工业运行监测,密切监测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指标运行情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加强运行趋势预研预判,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

第四篇:深圳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深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明确深圳中小学德育未来三年工作发展思路、目标和路径,加强对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引领,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聚焦德育问题,破解德育难题,创新德育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实施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注重时代特点。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准确把握时代特点,落实新时期、新形势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各个层面的引领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系统规划。聚焦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学生全面发展工作存在的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寻求解决路径。整体规划各学段育人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积极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坚持尊重差异,注重工作实效。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育和心理认识特点,合理确定不同年龄学生发展指导内容与重点。建立健全德育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途径和载体,将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注重知行统一,强化养成教育,努力形成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的方法和路径进一步丰富,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进一步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学德育体系基本形成,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基本健全,努力达到让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德育工作格局,凝炼具有深圳特色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准,建设文明和谐、自主发展的育人环境,开创深圳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建立中小学生分层德育目标的“深圳标准”和实施路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增强广大中小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打造一批德育“好课程”和地方德育课程,逐步形成地方特色德育课程体系。

2.培育30个市级特色德育品牌项目,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营造班班有文化、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德育活动氛围。

3.建设49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带动区、校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培育一批德育工作骨干力量。

5.建设一批书香校园和生态文明绿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三风”建设和环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6.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60所,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安全保障体系。

7.新建1个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全市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各区均拥有至少1个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各单位和各大企业,遴选100个以上人文历史、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类别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以点带面的“1+N”实践基地体系。

8.100%学校建有家长学校,打造一支家庭教育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四、行动计划

(一)标准育人行动。结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版)和我市中小学生“八大素养”,研制符合深圳实际、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特区特色的深圳市中小学生文明行为标准和实施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探索发布中小学生文明行为指数和心理健康指数。开展深圳市中等学校“优秀学生”和“特区模范少年”评审,总结、归纳特区中小学生行为和精神特质。探索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课程的评价模式、方法和程序,积极推进综合评价工作。

(二)管理育人行动。完善德育工作体制机制,成立深圳市中小学“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等协调议事机构,加强对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规范校规等日常管理制度,打造一批依法治校和禁毒教育示范学校。制定全员育人工作方案,明确每个岗位每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做到人人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引导广大中小学校开展特色德育项目研究和创建,在全市培育30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特色德育项目。开展“中小学生欺凌和防治工作宣传周”活动,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

(三)课程育人行动。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要求,学校德育、综合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足开齐。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学科课程的德育渗透,市、区教研部门结合区域实际开发1门以上理念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地方课程。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至少开发3门以上德育校本课程。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将德育内容和目标以适当形式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好课程评审和学科德育优秀案例评选、展示、交流和研讨活动。实施卓越课堂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完善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四)文化育人行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和秩序,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育人功能,形成校园文明建设常态化机制,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创建一批书香校园和生态文明绿色学校,实现中小学文明校园和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学校创建100%覆盖;100%学校均拥有校报或校刊,100%班级均拥有班名、班微、班歌、班级口号等。每所学校都建有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公众群,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防止沉迷。依托共青团和少先队,指导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支持学生自主管理,每年开展优秀学生社团评选活动。

(五)活动育人行动。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主题教育。结合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党的生日、香港回归日、抗战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澳门回归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理想信念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开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结合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节电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清洁地球日、世界粮食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丰富升国旗、班队会课、入团入队仪式、校园节、运动会、“四点半学校”等活动形式和内容,创新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模式。探索体育、艺术活动融合德育内容,明确学校体育、艺术活动中的德育目标和实现路径。

(六)实践育人行动。落实综合实践课程不同学段课时和目标要求,研发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新建1个以上市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每区至少拥有一个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确定100个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研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出台研学旅行工作方案,规范管理。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典型宣传。

(七)专业育人行动。进一步发挥班主任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班主任聘任、考核、培训、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班主任职级制。举办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风采大赛和“我最喜爱的班主任”评选活动,为不同层次班主任专业成长搭建不同平台。充分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在师德师风、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和培训交流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健全市、区、校三级名班主任工作室网络体系,创建40个以上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覆盖全市所有区域和中职、高中、初中、小学所有学段。

(八)心理育人行动。针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完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和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和心理健康教育A、B、C证培训,大力提升心理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60所,加强引领示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参与和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九)协同育人行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建有家委会,引导家委会有序参与学校管理和课程建设。100%的学校建有家长学校,指导社区学校开展婚前教育、育前教育、学前教育等准家长教育。每年举办家庭教育系列论坛,研究讨论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育和认证制度。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组织,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家庭、学校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注重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资源引进校园,发挥“五老”亲身示范和关心一下代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德育工作领导机制。学校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引领作用。

(二)加强业务指导。成立市、区两级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加强对全市德育科研、培训和活动组织的统筹力度。市区科研院所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建立专业学习和发展共同体,加强对育人目标、内容、方式、途径、评价、理论基础、当下困境、未来发展等内容的全方位研究。

(三)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不断加大德育工作经费投入,将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经费纳入德育工作经费预算,各中小学校要设立德育工作专项资金,“四点半学校”活动费用中用于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的经费不少于三分之一。

(四)加强督导评价。要将德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第五篇:中国制造演讲稿[范文模版]

中国制造演讲稿

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演讲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写起演讲稿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制造演讲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制造演讲稿1

当指南针带领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火药炸开了禁锢时代的国门时,印刷术和造纸术早已肩负起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时间回溯至更加古老的年代,那轻薄柔软的丝的丝绸,在荒漠中开辟出一条中西交融的通路,来往于古老古老文明的商队,汇通着亘古不变的利益,也汇通着彼此交错的文明。那些精美华贵的瓷器,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不凡的品味与追求,更将自己的痕迹,烙印成这片大地的姓名。如今,这片大地依旧为世界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文明,上古贤者的思想,依旧焕发着自己的活力和青春。

中国制造,从来都是最响亮的名字,而且现在,又显现出新的活力。

今天,平均每1小时,中国就向全球输送1亿美元的“MadeinChina”商品!你看——

全球每10台DVD,有8台是中国制造;

全球每5支笔,有4只是中国制造;

全球每4双袜子,有1双是中国制造:

全球每2双鞋子,有一双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这个词,又一次被激活,且被赋予了新意:在世界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却心心相荣,这使整个世界越来越感到了中国的存在和力量。环球市场上遍布的“中国制造”让我们激情昂扬。

趁着这股强劲的“中国风”,我们亮一亮家珍,让传统文化中,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和深受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照耀我们的精神家园,辉映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用自豪响亮的声音告诉世界:

MadeinChina,MadewithChina.且看,一个美国家庭的坦言:中国产品占据了我们家的一切空间——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可见,美国的家庭里,中国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渗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方便,实惠,耐用成了他们的共识。

中国的产品遍布世界,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势不可挡!我们怎能不自豪地为“中国制造”喝彩!

中国制造演讲稿2

大家好,首先我想让大家看一个简短的视频,由此来引出我们这组今天的话题。

看完这个视频相信大家对一个词组印象深刻,这个词组就MadeinChina.这则广告其实是中国商务部推出的一个全球广告,广告围绕这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大概是在我们学习英语不久以后,当时中国很流行madeinchina,经常会看到或则听到这个词组。中国制造不是一个会让我们产生距离感的词,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上的穿着,平时的日用品,大部分应该都是来自于中国制造的商品以至于我们小组在讨论一些生活中的外国制造的商品时都很难有什么想法。

中国制造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五颜六色的产品,二十每一个独立的中国人的强大的共同体。他制造了商品、独有的思想观念、也创造了自己的明星、歌曲、电影。

今天我们谈的是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的处境。在21世纪应该没有什么比中国崛起更加令人瞩目,中国制造自然也成为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MADEINCHINA”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骄傲,也是全球经济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靠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中国的GDP攀上了世界第四的位置,国外的消费者享受到了低价格、高消费的生活,但是,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物流成本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节节走高、银行利率上升的环境下,传统的中国制造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下我看到过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从一位美国的家庭主妇,同时也是一名资深记者萨拉的一本书叫《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萨拉在圣诞节前夕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于此同时当她环顾家里,DVD、鞋子、袜子、玩具、台灯,竟然也全都是来自于中国,莫名的恐惧感与义愤让她决定开始一年的实验: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的生活是否还能继续下去?一年的精力充满挫折,在离开中国制造的这一年间,他不的不为为4岁的儿子购买68美元的意大利谢;厨房抽屉坏了,却找不到修理的工具;生日蜡烛的购买、故障的家电用器全都成为她最头疼的事。她在这一年中得出的结论是“在把中国推出我们的生活时,我却得到了一个中国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之中的结论。”

萨拉的这个故事可以让中国企业窃喜的是,发达国家对很多“中国制造”的依赖已成为定势,但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和萨拉一样抱着一个心态“我对中国制造有点反感,但是我还更想省点钱。”

大家一定也会很好奇中国制造之所以会引起一些反感的原因。其实世界对中国制造存在着一些误解。在国外,中国制造一般是与三低联系起来“低端、低价、低值”。可以说中国为全球繁荣做了巨大贡献,但商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也因此中国制造曾一度遭遇全球范围的信任危机,被媒体点名、撤下柜台,一时间中国企业人人自危。不过这样的遭遇也不是中国独有的',日本的现代汽车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也被奚落为:“全世界最倒霉的十件事,其中第八件就是坐现代汽车。”但在一个足心的调查中,日本企业已经成功使“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让世界各国消费者都能由衷地接受索尼、佳能、东芝这些日本品牌。所以“中国制造”危机的关键点并不在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而是某些产品未能达到质量标准。我觉得这一点值得中国企业家门深思,应该如何变危为机。我们需要告诉全世界一个真正意义的“中国制造”----“高端、高质,节能、环保”

正如一开始我们所看到的视频广告的主题“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互利双赢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试看,美国家庭正在享受着中国制造的衬衫,鞋子,玩具,Ipod,但是,在我在一起观看这个PPT的时候,用的是Windows的操作系统,微软的PPT软件,包括我收集的一大部分资料也是来自于谷歌的搜索引擎。

大家可以一起想想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可能是看到世界各国离开中国制造无法进行有序的生活一股民族自豪感,但也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改进自身,冷静判断自身所处环境的一个工具,怎样把中国制造更好地变为中国智造。谢谢大家。

中国制造演讲稿3

最近的美国,正为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美国代表团的入场礼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那入场的礼服因为是由“madeinchina”而非美国人生产,有那议员就很有非议。有美国的网友称这批服装的生产商——美国著名服装品牌拉尔夫·劳伦为“叛徒”。还有的美国舆论说:“奥运会还没有开始,中国人就已经从美国人手中夺得金牌。”也有舆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把奥运服装“政治化”相当可笑,这样的舆论与美国“自由市场”和体育无国界的精神背道而驰。《洛杉矶时报》社评家保罗·怀特菲尔德更是幽默地说:“无论他们穿什么衣服,我都将全力支持美国奥运代表队,我将通过我家中的‘中国制造’的电视观看他们的表现。”

看到这样的新闻,不知道怎么地我有一种扬眉吐气的兴奋。我笑中国人制造的服装走进了伦敦奥运会,我笑这次东道主英国队的入场服以及伦敦奥组委的官员、裁判员的西装礼服也是“madeinchina”。

我笑曾经的东亚病夫,他们为筹不足经费而痛惜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机会;我笑曾经的上海滩上,小到一盒火柴、一盏煤油灯都要依赖进口。

如今呢,从传统的鞋帽服装到儿童玩具,从家电产品到4g无线上网卡,从农用机械到汽车,中国制造在俄罗斯几乎是无处不在。

在日本,中国制造已经渗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美国,虽然有部分人对中国有敌对情绪,但仍挡不住一系列的中国制造。更有一组数字说明:20xx年有100万中国人造访美国,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57亿美元(中国网报道)。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到商店里,看见一把牙刷印着“madeinchina”的字母,那上面没有印汉文,不懂英语的我还以为那是进口货,非常得稀奇,就卖弄小聪明地说道:

“这牙刷是进口的。”

稍懂英语的姐姐立即纠正我说:“那不是进口的,那是中国制造。”

我说:“怎么会呢?明明写着洋文啊!”

“这是英语的中国制造。”

之那以后,我牢牢地记住“madeinchina”这几个英语单词。去商店里买东西,我也会看看标签,是否有“madeinchina”的字样,因为我认为有这样的外文字的商品,一定是出口的产品,其质量也会是上乘的。而确实过去的商品是很少会印“madeinchina”的字母。因为那时候能出口的商品是很稀少的。

过去的事情仿佛就在昨天。

我想告诉那些把奥运服装“政治化”的美国朋友,你们没必要如此敌视中国,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交替着发展的,贫穷的不可能永远贫穷,富裕的也不会永久富裕,想要一两个大国称霸世界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大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这个大家庭才能兴旺!

下载2《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2《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制造教案

    市学科带头人参评教案•小学思品•1号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和经济贸易领域现状的调查了解,感受“中国......

    浅析中国制造2025

    浅析中国制造2025 —需求与营销机会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如德国工业4.0,美国......

    中国制造演讲稿

    大家好,首先我想让大家看一个简短的视频,由此来引出我们这组今天的话题。 看完这个视频相信大家对一个词组印象深刻,这个词组就Made in China.这则广告其实是中国商务部推出的......

    广东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1 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

    中国助老公益行动计划

    中国助老公益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卫敏丽)一项旨在造福老年人的公益行动――“中国助老公益行动计划”8日正式启动实施。这是记者从此间举行的中国老年学......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本站推荐)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在《跨越中国制造》的开篇的一句话:“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

    浅谈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浅谈“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009年岁末,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广东省考察时,强调企业要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出更大贡献。此前,中国商务部门不惜花重金在......

    中国制造网运营及盈利模式

    中国制造网运营及盈利模式 一、公司简介 二、运营模式 三、盈利模式 中国制造网是由焦点科技开发和运营的,国内最著名的B2B 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