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本站推荐)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在《跨越中国制造》的开篇的一句话:“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让我感觉到中国制造是个世界的制造工厂,是廉价劳动了的代名词,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核心的技术,需要核心的竞争力。
从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更是近十来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其中,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也是其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的改善,物价的上涨,各种原因也导致了中国的劳动力的价值也在不断的上涨。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然而新一轮的“用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这样的“人口红利”正在面临挑战甚至是行将枯竭。中国未来的经济的发展有很多需要深思的地方。
制造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什么?是物美价廉,是在有限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低廉的劳动力。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来自廉价的劳动力,美国平均每小时制造业的工资是10美元,而中国只有0.5美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中国劳动力所拥有的数量足、学习能力快是中国劳动力的特点。中国制造从小工业作坊渐渐发展,如广东番禺的联亚制衣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出口型企业,为美国和欧洲的客户制造服装,只是在外商的设计下生成商品,只是简单的生产,像这样的企业很多,他们都只是简单的为外国公司制造产品,却没有核心,有的只是粗加工技术。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只有苦干,这使得中国人的劳动与朴实成了世界的财富。像是福耀玻璃和格兰仕
做电池起家的王传福,以技术为王的理念开创企业,以高的品质,低廉的成本发展企业,为此也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以此来与其他公司竞争。
但近年来,东盟国家的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不少发达国家的制造产业开始从中国转到东盟,像东盟一些国家制造的产品也是物美价廉,甚至比中国制造的产品更低廉。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中国制造是必要转变经营与发展方式,不仅要制造产品,也要有品牌,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的技术产品,以此来保持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的持续性。
品牌在缝隙中渐进
在2009年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企业重新洗牌,这也给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一个成长与生存的一个机会。资金短缺和全球市场的萎靡不振让很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加工型、外向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而对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的冲击相对较小。这说明,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可以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中国企业要想更强壮的成长下去就要有品牌,而要做一个品牌并非易事。在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市场的全球化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在品牌战中完全居于劣势。这突出表现在: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数量不多;中国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不够;品牌资产价值有待提升。
如苹果的一个售价为299美元的播放器而言,苹果的品牌和设计拿走了114美元,中国制造和组装企业拿走了4美元,其余的被零售商等拿走,为了这4美元中国却面对着贸易顺差与倾销的指责,应为这299美元都要进入中国的出口统计,这顺差在中国,利益在美国的事实却被忽略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没有品牌比没有技术更尴尬。所以中国的经济要想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多、更强大的品牌。而做品牌,重要的不光是设计一个商标以及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与顾客去交流。如美国的苹果公司的成功也在于此。
中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廉价的资源的前提下,企业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情况下,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要进行品牌化战略,不光要有好的产品,更要有好的宣传。如运动品牌安踏一样,安踏集团总裁丁志忠,在粗加工的代工过程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了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并且不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制于人,开始了品牌的战略,并与中国羽毛球队合作,聘请孔令辉为形象代言。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随着孔令辉的夺金,安踏的品牌知名多,在国内的知名度被迅速放大,随后,随后安踏这一品牌进入了一个很快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国外的运动品牌的队伍中冲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创新的世界观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按照管理大师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其实,还应包括观念和思维的创新。这是最重要的。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特区拓荒者的观念创新,就不可能有制度的创新,更谈不上深圳的惊人成就。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大的趋势下,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企业家,都应当学会用世界的眼光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衡量自身,随时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通过改革和开放,迅速加以克服,以求赶上和超越。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企业来讲,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否创新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创新不仅是在技术上的创新,也是在符合消费者的创新,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确保企业的稳定增长。其次,有利于企业创造超额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亏损,但苹果公司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重度萎缩的情况下,他们的产品依旧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其业绩远远超出了预期,这说明了创新不一定带来盈利,只有那些符合消费者心里的创新才能独步天下。
国际化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开拓完成中国本土市场的基础之上,逐步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与海外资源,对外的直接投资和对国外的企业的并购成为了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的最主要的依托。
企业的国际化要求企业要在管理、生产、营销、人才国际化。同时企业国际化也是谋求更大范围的竞争、谋求自我品牌的提升、谋求产品质量与生产技术和人才管理的提升。
企业在国内市场饱和,需要找寻更多的市场,国际化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更多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其生产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竞争力。企业还可以在国际化道路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优秀的对手竞争,不断地磨练自己,是企业本身逐渐在国际化的竞争中不断成长,不断地向国外企业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熟悉海外市场的要求与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生产更多既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又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
例如:联想集团宣布并购IBM谈判成功。并购受到了中国及国际的广大关注,但并不被十分看好,被称为“蛇吞象”。然而,在并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联想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联想如今的三个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美国的研发基地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所以,联想买回来的不仅是产品,是专利,更是三方人员在一起的合作。这种合作本身对中国技术人员、国际技术人员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利用国际化的资源,去领导国际化的团队,使用国际渠道,打开国际市场。还有中国的华为公司,从不发达的国家的业务做起,一直到发达国家的投资与市场的开拓,使其不断的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升级中国制造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制造,升级中国制造。随着各种制造成本的上升以及资源短缺,中国制造的升级已经势在必行,只有找到低成本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制造才能继续生存和延续。因此要选择企业上升的空间,以及升级中国广大的制造企业是持续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和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如比亚迪从电池起家,但王传福和他的团队很清楚的认识到廉价的劳动力已经不是竞争力了,因为全球手机电池利润率的上升空间已经很有限,秉持技术为王的经营理念,大量增加工程师团队,为企业增加足够的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并延伸业务,得到了更多的利润空间,将自己的企业从卖体力转向为卖技术的高附加值推进。这种以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的改变,从原始的简单的加工生产到拥有自己的技术,通过出售技术获得更高的利润,使企业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再比如长春的一汽集团采用丰田生产方式,不仅节省了生产所需的生产空间,而且节约了成产成本,不储备不需要的零件,不生产没有订单的产品,这样减少资金流动,减少各环节的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在不增加人员和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好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得企业而事半功倍,一个落后的管理会使得难有更大的发展。
跨越中国制造,企业要向品牌发展,要有好的产品,要有创新的世界观,要生产符合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人们所需要的产品,要在立足于本国的市场的基础之上向国际化转变,要升级中国制造,要转变企业的生存方式,要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利润空间。制造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持续的发展下去,需要合理的分配机制,需要有企业自己的文化,让各类行业的人才有稳定的就业的发展机会,以保证人才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不断提高技术与能力。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还有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在未来的国际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的空间,中国制造必会有一天转变成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国际知名的中国的品牌诞生。
第二篇:《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以故事化的手法,从竞争力、品牌、创新、国际化、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该片以“全球比较”的视野,将中国的实践进程嵌入全球经济格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让人们在观看之余,面对对中国制造的褒贬不一,冷静下来思考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未来。
《跨越中国制造》开篇就明确,改革开放以后, 在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地区, 中国企业开始为欧美及港台企业进行接单生产及原件组装, 贴有 Made in China 标识的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明显, 很快便走向了世界各地,中国制造的概念也因此产生。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洪流中,带有“中国制造”的标签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的同时,传播着中国的形象和影响力。
中国制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中国制造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为中国GDP 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次,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就业, 在有效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 也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赢得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中国制造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美国, 位居世界第一。根据联合国世界经济报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其次, 中国的出口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出口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力量。中国制造为中国及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诸多的困惑和隐忧严重地威胁和阻碍着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
《跨越中国制造》中没有提及的是,在中国制造业依靠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充斥着大量的负面新闻,过去廉价优良的中国制造变成了现在的低价劣质的代名词。虽然中国的企业能生产从从服装到高科技产品等等一切与人的吃、穿、住、行相关的产品,他们拥有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制造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没有直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他们做的仅仅是贴牌生产,依靠心血和汗水获得最低的利润。参考本片全球化视野的高度,本文欲通过分析中国制造的历史及现状,试图总结中国制造走出尴尬困局的途径。
通过观看《跨越中国制造》,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也看到了中国制造存在的许多问题。从04年开始,在世界多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的多起“中国制造”负面新闻(虫口有毒牙膏、宠物食品召回、玩具召回等)使“中国制造”逐渐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频繁曝光于媒体的负面报道在损害中国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同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媒体报道中提到的与“中国制造”产品相关的问题,产品安全是被提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其次为国际贸易、贸易关系、人权等。这些问题反映了世界各国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中国制造”的担忧:在宏观层面,关注双方的经贸关系、人权等问题,在微观层面,报道侧重于产品安全,质量、设计及生产成本问题。媒体报道的变化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媒体形象的变化一一从初期的物美价廉到近期的廉价劣质。这些都反映了人们面对“中国制造”
时的失落与无奈。产品风险凸显“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呈现了一个劣质的中国产品形象,而这种消极的形象,又与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对劣质产品的健康危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有关“中间制造”国际竞争力且其时国际经济影响的讨论逐渐升温。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低端、利润微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低成本优势易受汇率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成本提高、土地成本、”反倾销、反补贴“的冲击。为此,他们提出中国经济应通过技术创新、品牌经营等向产业链中附加价值更高的方向发展。似乎,中国只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且,在《跨越中国制造》中也提到了很多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案例,比如TCL、联想和东软等。以《跨越中国制造》第四集《国际化之路》中所提到的龙芯为例,龙芯诞生于中科院计算所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的龙芯课题组,2002年8月,首片龙芯1号“龙芯XIA50”流片成功(生产出第一个样片),一度被公众追捧为完全自主研发的真正“中国芯”,从那时起,中国人以为要对英特尔、AMD等处理器巨头说“不”了。然而,与本片中龙芯的正面形象所截然相反是,2005年7月,专业半导体调研机构In-Stat发布独立分析报告称,龙芯处理器架构与美国MIPS近似度达95%,龙芯二号处理器与美普思10年前推出的产品非常相似。接着,中科院计算所承认,研发过程中,在描述龙芯2号指令系统时,使用过“MIPS-like”或“类MIPS”等词语,后来改成了“龙芯指令系统”。最终,龙芯通过购买美公司专利授权,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叫好不叫座的市场反响,让龙芯处在了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的同时,也宣告CPU核自主产权战略的失败。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科技实力做依托,体现了一个国家技术水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做学问做研究的能力,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以功名利禄为目标,否则最后不但浪费大量国家资源,还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资。
这似乎与我们日常媒体宣传的积极形象完全相反,但只是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中国制造。褪去中国制造各种爱国主义光环,我们为联想、海尔、华为等优秀企业走向世界,打造真正的中国品质骄傲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制造“ 缺乏自主科研能力,国际竞争优势的脆弱性,意识到本土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依旧不强的现实。此时的”中国制造“不仅在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条'道路上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还面临的是” 前后夹击“的危险境地。只有扎扎实实把功课做好,在新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民族企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后的“中国制造”不仅会变为“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像海尔、联想等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的诞生。
对于中国制造的改善,首先必须扎扎实实把好产品质量关,其次要努力提升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最后要认真抓科学研究。中国制造在成长中的优势和缺陷、来自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以及全球市场不同的分工,“中国价格”的竞争优势、在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从无到有的原始积累之后,迫切地需要注入新的内容去补足在价格竞争力中存在的缺陷。”中国制造“虽然遍布全球,但却缺少如丰田、宝马、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这些品牌也曾出现过产品召回,但召回对产品或品牌本身以及对”日本制造“、”德国制造“或”美国制造“的影响却与”中国制造“的情形大不相同。原因之一是它们已经树立了相对独立的品牌形象,超越了单纯的”原产国效应“。而”中国制造“因为缺少足够知名的品牌,在媒体报道中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因而常常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粥“,一个劣质产品拖累了整个”中国制造"。
第三篇:《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跨越中国制造》系列纪录片,深有感触。它以《制造的竞争力》、《品牌在缝隙中渐进》、《创新的世界观》、《国际化之路》、《升级中国制造》 五级纪录片深刻讲述和分析了中国制造的产生 发展以及中国制造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危机并以我国转型成功企业为例,探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途径和成功方法。
众所周知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以每年9.8%的速度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到极大提升。在这之中,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制造业可谓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升,能源危机以及国际经济危机的多重冲击之下,中国制造的优势已非常微小。传统的只依靠加工订单,赚取加工费用的粗放经营的生产加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国制造必须改变方式,加快转型才能在未来生存和发展。
中国制造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通过价格优势,冲击国际对手创造和拉动需求,取得了大量的原始积累。在新的国内外的局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形成技术和品质为依托以低成本为手段的新方式形成竞争力创造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发挥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快,质量好,速度快的优势,努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创新,做自己的品牌。虽然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占有重大地位,但是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利润,以美国售价290多美元苹果产品为例,仅品牌就创造了160多美元的利益然而作为生产商的我们最多拿到4美元的利润,这还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反倾销制裁的威胁。这种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的格局必须要改变,而实现着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建立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现有的经济格局与1973的日本很相似,面临经济危机以及汇率不断升值的双重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获得很大的生存空间。我们可以一方面加快企业创新,一方面进行海外投资。比亚迪电池领导人王传福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自己创造生产线,改变电池配方,以高品质低成本,成功击垮国际对手,把比亚迪电池做大。在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时,提出技术为王的口号,重视企业员工的素质,每12人之中就有一个工程师,并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和专利,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为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在我国现在有很多像王传福这样的企业家,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加快企业的转型,创造品牌,努力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位。通过海外投资购买国外现成企业技术,利用当地人才和市场创造企业利润。另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重视市场营销,与顾客进行多重交流,加快顾客对产品的认知和认可,打响品牌创造更多的品牌利润。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内向型企业向外
向型企业的转变、以积极的态度国际化竞争、制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是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大企业的根本之路。在我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以新的形态展现的世界人民的面前,“中国制造”一定会转变成“中国创新”。
第四篇:《跨越中国制造》《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跨越中国制造》和《公司的力量》,《跨越中国制造》分为《制造的竞争力》、《品牌在缝隙中渐进》、《创新的世界观》、《国际化之路》、《升级中国制造》等五集。每集一个主题,以故事化的手法,从竞争力、品牌、创新、国际化、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探讨“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节目以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的故事为载体,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拥有长久竞争力等内容,解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的提升路径。同时,该片以“全球比较”的视野,将中国的实践进程嵌入全球经济格局中去观察、比较,努力达到客观、全面、有效的传播效果,将复杂的观点和经济理论故事化、通俗化,深入浅出,吸引力强。《公司的力量》第七集《各领风骚》讲述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日本国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而又以松下、夏普、丰田等多家公司的经营方式和理念的提出和比较总结,使我们看到了日本促使公司在一个世纪内的蓬勃发展。
《跨越中国制造》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如何从小打小闹到以群体方式兴起、再迈出国门、走向全球制造大国的发展历程,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制造业的各路担当者在一个更加开放和竞争的平台上如何以国家利益为己任,背负重压、革故鼎新,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过程。而更激发我们回味和思考的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市场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如何再次寻找确定的位置,最终不断实现更高、更远、更强的新目标。个人认为一个企业不管是塑造它的竞争力、品牌还是走国际化,有一个中心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必须以尊重客户价值、实现消费者价值的最大化为前提。客观上,今天的中国制造业面临两大扼颈之痛:一是我们缺乏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一是我们缺乏更多的原创技术和核心制造能力。尽管我们已有一批像海尔、TCL、联想等品牌的塑造,在缝隙中硬是在世界市场上挤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品牌经济和跨国经济模式越来越超越一个单个国度和民族利益的时候,引领整个人类前行,并牵引一个产业崛起、巩固和壮大的,正是基于产品生产、产品交换和产品消费背后的以尊重价值为中心的内在逻辑。尽管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是全球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
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如何在持续获得中国市场认同的同时,也能获得全球消费者的拥抱和信任,这关系到企业长久的竞争力。未来中国制造业所要跨越的,不只是品牌、不只是创造,而是价值发现。
在《公司的力量》第七集《各领风骚》中,我们看到日本的那种立足于人性和家国的深层需求、不断与时俱进的公司文化,正如片中解说词说的“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吗,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率利润的新来源;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但是一方面文化并非一尘不变的,只有善于学习和开放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另一方面只有立足于本身特质的原创基因,才能更长久的支撑起经济奇迹。其中松下幸之助原创自来水经营哲学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公司的一个缩影,松下幸之助为自己的公司定下了使命:如果我们能像自来水管那样不停地生产,当然价格就会降低,产品会变得便宜,人们会更方便,生活会更好,社会会更富裕;这是松下电气公司所有员工生存的意义,也是公司的社会使命。松下公司的文化将员工、企业、社会紧紧联系到一起,公司赚钱不是重要的,而是能持续性地赚钱,不仅使自己获利,也使别人获利,使员工、社会获利,这是一个多赢方法。松下公司的文化来源于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中的核心观念:经商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社会;这不仅同理想人格没有矛盾,而且还是实现理想人格的最佳途径。论语与算盘是我们中国创造的,日本公司却深得其中的精髓,不仅让人反思我们公司的文化是什么,我们的文化能不能像日本公司那样有感召力。其实我们的公司也可以从我们的文化中吸收营养,比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等,只要我们很好的调动自身文化中激发个人潜能的优势,更好地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就有可能赢得未来的竞争。
中国公司在成长中的优势和缺陷来自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以及全球市场不同的分工,“中国价格”的竞争优势、在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从无到有的原始积累之后,迫切地需要注入新的内容去补足在价格竞争力中存在的缺陷。企业要想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通过构建自己核心竞争力,塑造自己的品牌,用创新的思想武装自己的人才并且创造适合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人才的长期稳定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需要建立一支职业发展能力强、相对稳定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
第五篇:研究生观后感《 辉煌六十年 》《跨越中国制造》《公司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辉煌六十年》《跨越中国制造》
《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作者:张程程
学号:S31208010
4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8系
前言: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我非常荣幸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来观看大型专题片《辉煌六十年》、《跨越中国制造》、《公司的力量》。看完之后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现今世界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深深地震撼着我!
一、辉煌六十年
通过学习和观看大型纪录片《辉煌六十年》,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纲领、宗旨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奋斗目标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辉煌六十年》向人们展示了世界历史长河中短暂的60年,可是这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光辉的60年,是我们值得铭记于心中并且永不磨灭的60年。反映新中国历史成就的大型文献片《辉煌六十年》以史为据、以实论理、以理服人,具有真理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给人以启迪和鼓舞,它是把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放到历史长程中去考察。
六十周年,沧海变桑田,共和国迈着矫健的步伐,取得令世人惊羡的成就:两弹一星,步入大国行列;生物胰岛素,走进医学殿堂的前沿;大型计算机,挺进科学王国最高峰;水稻技术,解决人类粮食问题;青藏铁路,清新夺目的天路彩虹;南极中山站,守望地球,拯救家园的科学考察;加入世贸,从此世界经济听到了最强音;举办奥运,历史悠久的中国正向世界走来;神舟上天,从此宇宙听到了来自新中国自豪的问候!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出国,已经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再没有人敢瞧不起中国,再没有人敢不重视中国,中国文化,遍布世界。
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跨越中国制造
我第一次接触跨越中国制造这个概念时,是在准备考研究生时的政治复习中。那时对跨越中国制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认识。现在看过了《跨越中国制造》专题片后,我深深的理解了中国必须跨越中国制造的迫切性。
中国入世后,世界的经济格局影响着中国。金融危机后,随着社会新格局的形成,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中国必须实现中国制造自身的跨越。
《跨越中国制造》——该片共分为《制造的竞争力》、《品牌在缝隙中渐进》、《创新的世界观》、《国际化之路》、《升级中国制造》等五集。每集一个主题,以故事化的手法,从竞争力、品牌、创新、国际化、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探讨“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节目以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的故事为载体,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拥有长久竞争力等内容,解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的提升路径。同时,该片以“全球比较”的视野,将中国的实践进程嵌入全球经济格局中去观察、比较,努力达到客观、全面、有效的传播效果,将复杂的观点和经济理论故事化、通俗化,深入浅出,吸引力强。
在整个影片中,既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事迹,也有知名经济学家和国际著名管理大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见解。“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这是《跨越中国制造》开篇的一句话。的的确确,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制造”的标签也走向了全世界。
以前只是感觉西欧、美国、日本是如何如何的发达,仿佛一切好的产品、一切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外国的,对中国制造业的理解远远不够,不知道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以为中国还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在观看过《跨越中国制造》后,很多的了解了有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创造民族品牌、以创新的世界观走国际化道路并且升级“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些华侨企业家把加工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众多的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他们从纽扣、拉链以及小螺丝做起,努力成为这些海外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他们以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制造业市场上逐步拥有的较强的竞争力,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雏形在中国东南沿海逐渐的成长起来,中国制造业也因此拥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尽管中国制造业依靠人力资源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地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中国的企业能生产从从服装到高科技产品等等一切与人的吃、穿、住、行相关的产品,他们拥有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制造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没有直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他们做的仅仅是贴牌生产,依靠心血和汗水获得最低的利润。
虽然中国制造业有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但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同时、在以开放和市场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层面的变革的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企业家也逐渐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他们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在积极的做出变革,用自己的努力提高中华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在《跨越中国制造》第三集《创新的世界观》中,采访姜汝祥时,他说:“ 像技术的投资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这个背后它是一个机制,是一个商业的机制。很多企业都开始做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才是中国企业的希望,也就是说我们未来可以相信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自主的知识创新或者叫技术创新这条路上。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本身,最重要的是技术背后的企业机制,这还不是国家机制,是企业机制,这个机制我觉得才是国家经济强大的一个命脉。”
王传福领导的比亚迪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厂商之一,在此之前,中国市场上90%的电池都是进口的,三洋、松下的电池也是出奇的贵,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电池生产商,我们不得不依靠进口。虽然我们自己估算我们自己做的成本很低,依然不得不花费高价进口。王传福看到了这些,他要做中国人自己的电池。没有足够的资金,他就自己设计制造生产线,依靠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半自动化+人工的生产方式”生产中国的电池。1995年比亚迪成立,1997年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2001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2.5亿支,2003年达到4亿支,达到了世界第一。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它也表明了中国民营企业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和信任。中国制造在世界有了自己的地位,也有了自己的竞争力、生存力。当今世界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将面临共同复杂的挑战,只有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获得很大的生存空间。对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内向型企业向外向型企业的转变、以积极的态度国际化竞争、制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是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大企业的根本之路。通过观看《跨越中国制造》,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在新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民族企业也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后的“中国制造”不仅会变为“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像海尔、联想等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的诞生。只有建立自己的品牌,中国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公司的力量
《公司的力量》是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大型纪录片。它述说着几个世纪以来,公司的起源、发展、危机、创新、强大的历史过程,共同解读了公司这种具有强大能量组织的成长。公司对世界经济及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公司这种特殊组织的能量的强大性和生命力,具体的说公司所承载的制度、目标、责任、管理、效率、精神文化等,赋予其在过去和未来人类发展中屹立不倒。任何事物的发生都要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公司的土壤就是市场经济,但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大海里充满了各种危机,每个时代都要其不同的形势,或群雄争霸、或集权统治、或自由自在、或和平相处。
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的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改变这一切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科学本身,而是一个叫作公司的组织。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种种成就纷纷写公司之名。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公司是一个过程,所有的国家都要用到它。
2009年时,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解决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世界上有16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比不上沃尔玛公司,全球最大的10个
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巴黎高等商学院院长----伯纳德.拉马南楚阿:公司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产生的。先开始还不是很理解这位德国管理学家说的话,等看完了之后我才有了感触。
我们知道,公司之所以有如此高效的生产率,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造这么多的财富,根源就是人的好利本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公司的基本准则。当公司有了一定的规模这种准则便会与其他人的利益产生冲突,尤其是社会责任的承担。很多公司没有考虑或者说不想考虑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然后就有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直至席卷全球。一个公司就像是“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小小的变动就会引起不可估量的影响。
公司是大量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再造的助推器。以后我们都要成为公司的一员,是公司的新生力量、创新力量,更是国家的未来。对我们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未来,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行了三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实践了近二十年,公司作为市场运行中的重要角色,为我们提供了寻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载体。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公司的成熟尚需时日。了解各国公司走过的历程,无疑将有助于中国公司的健康、壮大,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无论是从个人、公司、国家的方位,或是从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用一部诚实、冷静的纪录片来回顾公司的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以现实来设问未来。马云曾说:创造真正由中国人建立让全世界人骄傲的公司,这是我的梦想,也是这代人的梦想。
最后,用这部纪录片的结尾来作结:
没有人能够断言,处于矛盾、机会、合作、分歧种种复杂境地中的公司,最终将会走向哪里。但我们知道,历史不会回头!
没有人能够预测,在财富、权力、科技、文化等等的合力作用下,公司还有多少可以被激发的潜能。我们只知道,未来总在想象之外!
以上就是我看完这三个专题片的一点感想,它将指引我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希望今后也能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出微薄之力!
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