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保 证。只有明确和加强各级政府公共文化职能, 建 立和创新公共文化管理统筹机制, 健全和增强公 共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和使用效益, 完善和强化文 化改革及立法途径, 适应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生 存发展环境, 充分体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中的主导方向、主力推进、主要提供、主动 建设的重要作用, 才能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 “十二五” 期间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成效, 惠 及长远、惠及全民。
◎ 赵萍萍
一、明确政府职责, 建立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主要职能。应明确国家文 化行政主管部门、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公共 文化服务主体地位职能和工作范围, 明确省级政 府以指导为主的政策主体, 市州级政府以统筹为 主的规划主体, 区(市 县级政府以管理为主的投 资主体, 乡镇(街道 级政府以建设为主的实践主 体, 以及社区(村 组织以便民为主的服务主体。在明确政府各自职责的同时, 形成各级政府上下 联动、科学有序的整体管理职能体系。建立文化
【摘 要】
加快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 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坚持政府主 导 , 加大投入力度, 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 务均等化。要实现这 一 目标, 就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完善 立法环
节、加强投入力 度、强化文 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文化资源, 实现更有效的上 下协同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
【关键词】 公共文 化;政府职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12 06-0117-7 〔作者简介〕 赵萍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四川 成都 610071。
※ 本文为国家文化部委托课题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 阶段性成果。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ZHONGHUA WENHUA LUNTAN
管理协作机制。一是与宣传、发改、财政、国土等 部门形成合力, 共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 各种问题, 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联动推进的管 理体制;二是与广播、电视、动漫、出版、音乐、演 艺、设计以及旅游部门等, 加强协调, 形成合力, 防止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省、市、县级政府有责 任和义务重点扶持乡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 打破各自为阵的分割管理状态, 发挥各地 优势, 进行资源互补与交流, 避免重复建设和单 一管理模式, 协作一致为广大农村、广大基层提 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通过协作机制, 形成 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整体 联动, 实现资源整 合、信息共享的发展模式。
理顺基层文化设施产权关系。各地街道综合 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房屋产权由县 级财政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共同管理, 街道和乡 镇无权擅自改变用途。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和 设施建设。按照中央要求设立文化市场管理稽查 执法机构, 配齐稽查人员、稽查车辆、稽查设备 等, 开展长期的专项治理活动, 严厉打击违法经营 活动, 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职能。
二、强化立法途径, 加强文化政策制度保障 加强立法途径的科学民主化建设。政府从主 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依靠政策、法规, 通过行 政的、法治的、经济的手段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政策法律化、法治化, 需要探索和强化 立法途径, 切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性法规、赋权性法规、控权性法规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 管理性法规由政府组织实施, 经过实践检验, 再 交人大上升为法规;赋权性法规要对公民享有的 基本文化权益内容和方式做出明确规定, 赋权于 民, 维权在民, 有效实施, 监督评价;控权性法 规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动方职能、参与方职 责、享受方权利。公共文化政策立法要加强科学 论证和可行性研究,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制定和 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组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等活动, 也可通过互联 网举行网络听政, 公开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 增 强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制 度供给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政策制订和制度供给 的力度, 如制定通过高新技术填补落后地区数字 鸿沟的政策, 实施公民参与文化义工加分制奖励 政策, 全国跨地区演出剧目品牌联动交流政策, 保障城市农民工聚集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 策, 支持帮扶民办博物馆的政策等, 不断提高政 府公共文化政策制度的供给能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 创新政府财政支付模式 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分担建设成本。制定中 央、省、市、区(市 县级政府按比例联合分担乡(街道、社区(村 级公共文化投入的经费保障 机制, 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相关评估标准及开 展基本服务经费水平, 实施公益文化服务财政补 助;在基本建设投资规划和财政预算的基础上, 设立专项经费, 以投入基层为重点, 从财政政策 上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直接提供, 科 学重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支出责任, 使中央与 地方政府合理分担供给成本, 减轻基层政府建设 负担。统筹安排经费标准。全国区(市 县级财政 部
门和文化部门统筹安排经费, 按照各区(市 县 常住人口每人每年5—10元标准, 纳入县级财政 预算, 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步增长。省市级财 政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转移支付远郊 市县, 并纳入省市级财政一般性财力补助范围。纳入财政预算经费。在完善社区和村公共文化服 务及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同时, 建立纳入财政预 算的社区和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 根 据各地财力, 使每个社区和村常年预算资金达到 10—20万元, 依托社区和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开展 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 从该项预算经费中切块 1—4万元予以保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 央和省级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农 村和欠发达区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鼓 励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建立广泛的资金筹集渠 道, 对民营文化机构实行土地优惠、以奖代补等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措施;设立民营文化机构专项扶持资金, 解决西 部和农村地区政府财政能力不足问题。发行 “公 益性文化彩票”。国务院批准发行 “公益性文化彩 票” , 以筹集公共文化资金, 弥补政府经费不足、投入不足等财政问题。以现金和代金券两种形式 作为公益性文化福利彩票的兑现方式, 即所获福 利的80%由现金构成, 20%以文化代金券方式兑 现。其中 , 文化代金券可用于限定时间内的图书、舞台剧目、电影等文化产品的购买和消费。
四、科学规划管理,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因城乡 人口、面积、设施、资源等的差异,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势而为。人口密集的大中 城市, 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可按区镇人口多少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 开展 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但对地广 人稀的 偏远山区、牧区、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 整合资 源, 就近便捷地建立公共文
化设施, 开展流动性 的文化服务活动。譬如, 四川阿坝州13个县223个 乡镇, 面积8.42万平方公里, 人口89.2万 , 每平方公 里10.59人, 全州现有14个文化馆、12个图书馆;甘 孜州辖18个县, 面积15.3平方公里, 人口88万, 每平方公里5.75人, 这些县的文化馆、图书馆加起来 约500—1000平方米。如按城市标准20万人口建 一个文化馆、图书馆, 就违背了 一县一馆的建设方 针 , 但按一县一馆来建设, 约需5万人承担一个县 文化馆、图书馆的运行经费, 加之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公共财力有限, 这就迫切需要 中央和省级政府予以财政倾斜和支持。问题还在 于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是动态的、变化的。“十二五” 期间, 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就 意味着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 镇。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面临着 服务对象不断减少而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 有可能一些偏远山区和牧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将 闲置, 如同现在有的农村和牧区小学成了空房一 样。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立项调研, 科学论
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 既按照普遍、均等、便 民原则, 打破行政区划, 在地广人稀和交通不便 地区就近便捷地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采取村社综 合文化室与流动服务、送文化上门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配送力度。注重农牧区长 久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合理使用与适时更新, 加大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同时, 政府在城镇基 本建设和旧城改造中, 统筹规划建设相关公共文 化设施, 实行优先规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无 偿划拨建设用地。
整合学校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社区文 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建立有效协同机制, 将社区公 共文化设施与相邻学校文化设施整合起来, 充分 发挥学校和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共享功能, 把 学校也建设成为重要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学校 的场地、图书、网络、信息等向社区群众免费开 放, 这样既节约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的 投入, 也有效补充和拓展了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政府可以规划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建在学校, 既丰 富校园、社区文化生活, 又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 用效率。同时, 鼓励在社区文化场馆建立 “作业 吧”、“读书会”、“科技小组” 等, 帮助孩子们养 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保证放学后、假期里为孩子们 提供做作业、阅读课外书的场所。
加大农民工聚集区设施建设。在城市农民工 聚集区修建流动性公共文化设施, 满足进城务工 人员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也可在就近社区公共 文化服务设施开设农民工书吧、农民工技能培 训、农民工子弟学习吧等, 通过书籍、信息、培训、活动, 增加农民工生存发展技能, 提高农民工适 应城市化生活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合作交流, 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 建立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中央 与地方的公共文化资源统筹机制, 调节配置东、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资 源, 鼓励各地政府购买或部分购买文化资源的方 式, 将全国大中城市的品牌驻演剧目(如成都的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ZHONGHUA WENHUA LUNTAN
《金沙》、西安的 《大唐芙蓉园》、连云港的 《梦 境西游》、杭州的 《梦幻西湖》、南昌的 《井冈山》 等、区域藏品展览、文化活动等进行异地交流, 举办城市形象宣传演出、各种专题巡回展览。同 时, 有计 划地引进国外 优秀 演 艺剧目和主 题展 览。
六、满足基本需求, 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通过政府部分 购买或补贴, 社会资金及消费者合理投入的方 式, 开展低票价看高雅剧目活动, 让公民以低价即 可享受到高雅艺术。县乡文化馆(站、社区文化 中心建立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长期联系制度, 鼓励文化馆(站、中心 免费或低价为民营文艺表 演团体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 邀请民营文艺表演 团体与文化馆(站、中心 一起举办文化活动。加 大政府对民营文艺团体节目的采购力度, 在政府 举办或采购的送戏下乡项目和各类重大节庆或文 化活动中 , 选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承担演出
任务 , 并对优秀剧节目和演职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符 合规定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文化行政部门 要将其纳入重点院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 积极 完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 通、寺寺通、区区通、优质通、长期通, 大力实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 阵地、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 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 “春雨工程”、“边疆长廊 工程” ,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 施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产品自选模式。在政府引导下 , 根 据专家意见, 建 立群众公共文化资源自选 模 式。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权交给群 众, 由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和兴趣爱好与政 府协商产品内容, 确定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的公 共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 尽可能使公共文 化产品的生产供给与群众的需求爱好对接, 提高 活动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励志性。
加强 对 特 殊 群体的文化服务。加强针对农 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 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公共 文化服务, 提供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公共文化服 务和产品,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发挥好农家书 屋的作用, 既要有适合农民口味、通俗易懂的书 籍, 又要有符合农民生产经营需要的图书, 以农 家书屋为平台, 组织专题讲座、知识抢答赛、辩论 赛和读书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农民读书 的兴趣。引导农民群众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 增强 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 率。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到天天开放, 要在书屋醒 目位置张贴每周开放天数和每天开放时间, 以方 便农民群众借阅, 并接受村民监督。鼓励将健康 向上的内容更多地充实在传统曲目及活动当中, 丰富基层文化产品内容。鼓励广播电视、新闻出 版等文化部门, 多制作面向 “三农” 的新闻、科技 栏目和电视娱乐节目, 多出版农民读得懂、用得上 的图书。加大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力度, 在规划、组织文化产品生产时要把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放 在重要位置, 保证在文艺作品总量中占有较大比 例。鼓励文艺工作者、记者、科技人员多下乡常下 乡 , 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农民的生产 和生活情况, 创作出反映农村现实、满足农村发 展需要、受农民欢迎的精品力作。鼓励开展农民 志愿性社团、协会, 如读书会、红
白理事会、秧歌 队、庙会、篮球爱好者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工协会等具有公益性的组织。鼓励组织多种 自娱自乐的农民文化队伍, 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 化活动, 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 , 建设庭 院文化。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产品供给水平。政府通过 政策和财政支持少数民族院校和科研院所教师、专家译制、出版、编辑藏、蒙、维、彝等文字书籍 和广播影视剧目, 力求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 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需要。此外, 国 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要 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实施免费送书计划。在全国为低收入居民实 施免费送书的 “图书进万家计划” , 给全国每户低 收入居民赠送10—30本图书和1个书架, 图书包 括医学急救、法律援助、家用器械修复、就业指 南、婴幼儿营养、儿童诗选、科幻小说、民歌歌词 等内容。
七、坚守公益原则,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政府通 过市场化、社会化途径将文化节庆、影视节目、舞 台演出等文化产品服务于公众, 通过采购、外包、补贴、授权、特许经营、贷款贴息等市场化手段联 合投资、赞助等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逐 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公共文 化服务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文化基金会和 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 资助有示范性、特色性、经典性、国际性的优秀文化项目, 以及公 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 体现先进文 化的主导示范作用。
鼓励基层文化站实施托管经营。政府鼓励基 层文化站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文化服务机构, 对 择优录用有意向合作的各类文化培训、教育机构 进行综合评定, 并签订合作协议。对文化站的排 练室、书画室、多功能室等设施, 提供给有合作的 文化服务机构进行托管, 并要求服务机构在周一 至周五无偿为社区居民进行公益性文化服务, 周 末该文化服务机构可根据群众需求开设级别较高 的艺术类培训, 并收取一定的辅导经费, 实行半市 场化运作。同时, 设置退出机制, 如所引进的文化 服务机构无法履行约定的公共服务责任或群众满 意度达不到要求时, 文化站将有权终止合作。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文化事业。社会组织 通过自我供应和商业经营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公共 文化服务 ,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捐赠或资助 乡镇综合文化站。依法向文化站捐赠财产的, 捐赠 人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享受优惠。鼓励在政府文 化行政主管部门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市场监管下 , 对某些公共景区和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特许经营, 促使其向社会提供合格、健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 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 鼓励民 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统一 配送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创建公共 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按照 “公司运作、政府监 管” 的原则进行运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 任公司可以由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独资 的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也可以组建混合所有 制(国有、民间资本共同投资性质的公共文化 有限责任公司, 使之成为新颖的公共文化服务部 门。
积极推进民间博物馆建设。以土地划拨、减 免税收的方式鼓励民办博物馆建设。对符合国家 《划拨用地目录》 规定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 准后, 可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 但不得作为融资抵 押。对愿意从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且建成后 不分割出售产权的, 参照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用 地政策实施。同时, 明晰民办博物馆公益性文化 服务机构属性, 完善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民办 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确立民办博物馆独立的法 人地位, 理顺举办者与民办博物馆之间的权利义 务关系。根据办馆宗旨和任务制定和完善博物馆 章程和发展规划, 加强收藏的个性化、系统化、专 门化建设, 落实民办博物馆以藏品为核心的法人 财产和办馆自主权, 让民办博物馆依法征集、拥有 和利用藏品, 使民办博物馆专业水平得以全面提 升。
八、创新科技手段, 助推公共文化平等共享 加大 老少边穷地区数字 化 工程建设。政 府 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数字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的 建设, 依托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全国党员活 动工程的平台加强数字化的建设, 建立数字博物 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馆, 增加娱乐性、体验 性和共享性, 通过高新技术填平落后地区的数字 鸿沟。
增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政府将图书更新资
ZHONGHUA WENHUA LUNTAN 金拨付用于增加多媒体和网络建设,在农村牧区 每一个村(社区)建设一个绿色网络室,通过观 看网络电影(视),可以解决电影拷贝太贵、电影 内容太老、吸引力较弱的问题。同时,加快广播电 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 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 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进一步延伸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以国 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强市(州、县图书馆 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 供给能力。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建立省、市、县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中心,在乡镇 文化站建立基层中心,在村和社区发展基层服务 点,逐步建成能走进乡村千家万户的数字文化服 务体系。建议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开展信息增值 服务,将互联网与图书馆紧密结合,把图书馆内原 本 “死” 的信息变活,变成财富,从而延伸公共图 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为读者开辟更新、更广的 信息检索和共享渠道。
九、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文化权益意识 以多种方式普及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意识。各 地各部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化 公告、社区专栏、发放传单、走访、座谈、报告会 等方式灵活有效地向人民群众介绍公共文化服务 基本内容,介绍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及维权的途径 与步骤,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村民自治组织、文化类社会组织等在基层管理中 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普 及力
度。通过开展培育和指导农家文化大院、农 民自办文化类组织等,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和各 种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农民的公共文化基本利益 意识和维权意识。开辟公民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维权通道。以各 种方式开辟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维权绿色通道,设 立全国性的 “1212315” 文化维权专号,通过开通 24小时维权热线、市长文化信箱、市民论坛、报刊 专栏等方式,监督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和 122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效果。
十、提高人才素质,创新文化队伍发展机制 健全文化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制度。健全公共 文化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制度,吸引优秀人才投 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议国家“高校毕业 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扶持 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社区 文化、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创新课 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公共文化 服务紧缺人才。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解决基层 公共文化职能部门和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空编缺编 问题,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工作 人员公务员资格和待遇等问题。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为提高公共文化队伍素质,把好 “入门关”。依照省、区(市)县、乡镇(社区)三级政府主体,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划 分为三个等级。省级公共文化部门须严格从业人 员的学历水平、任职年限、业务水平、操作能力、政治思想等方面条件,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省 级或国家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考试,取得 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培训证书; 区(市)县级公共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必须通过本 级文化行政部门或人事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取 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证书; 乡镇(社区)级公共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须通过县或 区一级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 应考试、考核,取得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 业资格培训证书。文化站站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 历或具备相当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文化站站长 由乡镇人民政府任命或聘任,事先应征求县级文 化行政部门的意见。文化站从业人员可根据本人 学历条件、任职年限、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等申报 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落实基层文化站从业人员编制。各级政府确 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公益性事业单 位的性质,每个乡镇(街道)要配备1名专职站长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公共文化建设(主任),使用乡镇(街道)已配备的事业编制。同 时,面向社会聘用1—2名专门工作人员。综合文化 站(中心)站长(主任)享受乡镇(街道)中层干部 待遇,其任命和变动要征求区(市)县委、政府分 管文化工作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综合文 化站(中心)人员实行集中培训、资格准入、聘用 管理、目标考核。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由村(社区)自治组织落实1名工作人员兼职管理。建立健全各地人才交流平台。一方面鼓励城 镇优秀文化骨干、管理人才等深入基层锻炼,带 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同时支 持基层文化骨干到文化部门培训机构、党校、高校 和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公共文化管理 理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借鉴对口援建 模式,进行跨地域文化干部、骨干交流学习,开展 东部支援西部、发达地区支援落后地区的干部交 流,东部干部可以到西部挂职,西部干部也可到 东部去挂职和学习,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文化管理 人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组建文化扶贫和文化惠民服务队。充分利用 艺术院团的人才优势,组建文化扶贫队和文化惠 民服务队,深入 农村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积极扶 持民间艺人、义务文化管理员和指导员、文化经纪 人,提高他们参与文化创造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市、县两级每年表彰一批先进群众性和文化 扶贫文化惠民先进集体。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活动。鼓励离院 团改制富余人员、离退休人员、文艺工作者、艺术 院校师生和其他热 心 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积极 参与文化志愿者活动,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 设。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公益文化志愿者服务协 会等社会团体,保障志愿者队伍培育、培训、奖励 等资金的需求,组织高校有关资源为其提供专业 支持和顾问咨询。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评估工 作,促进各级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在公益文化志 愿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志愿者工作长效 化、固定化。建议各省、市级政府部门建立公共文 化志愿者奖励机制,凡具备专科以上文化学历的 公民一年至少应有15—30个工作日参与文化志愿 活动,将文化志愿活动的评估情况纳入高考升学 5—10分加分制、公务员考试3—5分加分制、事业 单位招考3—5分加分制以及晋级、评优、争优等 评价范围,以促进文化志愿者活动成为全民文化 行动。加强对政府文化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建立 第三方评估机制,要将文化需求者纳入到考核主 体中,注重文化服务的过程和机会的均等,注重文 化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以群众满意 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以开展文化服务的数量和 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 决定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奖金发放、评 优表彰、职称晋升乃至退去留的重要依据。也可 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划分具体考核 标准。(责任编辑 王 林)2012年第 6 期 123
第二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才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者”的特征逐渐被“公共服务”所取代。正如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所言:国家就是政府为着公共利益进行的公共服务的总和。可见,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区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与文化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一起,构成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全部范畴[2]。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是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保障。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因素和现代服务的理念,如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培训等,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上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的体现。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平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是公平分配的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伦理要求。其二,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人文关怀。其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和特色应该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尽量提供多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其四,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获得。其五,普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面向大众,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公民共同分享丰富的、基本无差别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新时期新阶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具有多样特征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指出了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主要目标是:
1.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使文化机构能正常运转,图书馆有钱买书、文化馆站有经费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剧团能够下乡演出,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
2.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继续推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点文化工程。
3.充分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重在积累,要从基础做起,特别是从农村作起,扎扎实实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落实具体的措施。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工作部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其次,设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复次,以奖代补。对新建文化设施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此调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积极性。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类别。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末,实现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有文体娱乐场所,能够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在全面建设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3.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把培养造就文化人才、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作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规模、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出台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通过在职教育、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建设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传输渠道,确保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及时、通畅、高质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5.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一是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通过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金钥匙”农村文化出版工程等,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题材作品在艺术生产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农民喜爱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等送到田间村头。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地域优势,办好诸如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电影年、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活动;组织文艺专干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及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等。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服务。
参考:【1】百度文库,【2】新浪网,【3】人民网。
第三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下一步,我园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客家山歌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丰富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文明广州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五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投资了1530多万元,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配备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彻底解决了部分文化站 “空壳” 的问题;新建农家书屋133家,配备电脑48台,图书18.5万册,电子音响制品1XX余盘、报纸期刊3120份,在全市率先实现了 “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新建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民间文艺团队20家;新建篮球场87个,为基层配备健身路径600多件;争取“乡镇健身工程”4个,分别建设了XX平米带看台的灯光球场,群众健身娱乐条件明显改善。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活动亮点频频闪现。
坚持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系列文化活动,XX之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一是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XXXXX文化旅游节,本届文化旅游节历时2个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等6项活动,为XX区群众奉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民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在元旦、春节期间,共组织民间社火队开展社火巡演大拜年65场次;积极组团参加省社火大赛,荣获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社火大赛金、银、铜奖;成功举办了XX区首届元宵节花灯展,参展花灯达140盏,参观人数达10万人;开展“XXXXX”等民俗节庆活动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三是广场文化异彩纷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喜迎十八大等重大节庆活动,组队参加了XX市红歌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风尚奖;依托居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演出,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开展了以“展XX风采,建XX之区”、“歌颂党、展风采”、“红歌嘹亮 畅想青春”、“生命畅想、和谐家园”等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620多场次,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幸福生活的精品文艺节目脱颖而出。四是基层文化活动覆盖面广。支持鼓励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大力加强基层文体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目前全区有各类民间文 艺团队50余支,队员1000余人, 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8名,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认真实施“ 2131” 工程,农村电影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村实用知识竞赛等活动,累计送科普资料3万余份,图书10000余册,文艺演出100多场次,电影下乡近4000场次,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城乡群众学文化、增知识、提技能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精心筹办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把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筹办体育赛事为载体,强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精选XXXX、XX、武术等比赛项目,参加省第七届民族运动会,摘得1金2银2铜,取得奖牌总数位居全市第一的好成绩;组织45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并赢得15.5金、15银、4铜和总分211.5分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XXX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运动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裁判员达3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XX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圆满承办了XX市首届和谐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来自20多个社区XX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以“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活动”为契机,连续3年在13个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比赛,累计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3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
几年来,我区文化体育工作先后获得省文化厅XX、XX文化工作考核先进市县二等奖,“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先进集体,XX市XX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XX区党委政府XX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农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再接再厉,奋力开创文体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逐步完成未达标乡镇综合文体站改造建设任务,做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继续争取乡 “XXXX”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加快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加大生态移民点、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设备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二是抓精品,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有新举措。全力打造XXXX文化旅游节等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极具亮点品牌文化;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XX之区的热情;高质量举办社火展演、元宵节花灯展等春节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展演展览活动深入挖掘回乡文化内涵;多元化举办体育赛事,展现利通区各族群众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是抓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上有新进展。结合“一十百千万”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文化产业专业村镇、文化产业一条街,培育一批文化产业致富带头人;围绕苦水河沿岸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壮大XXXXX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