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更替,党和国家相关领导人纷纷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随后,各行各业也开始跟随国家脚步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体系的建立。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员,也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应该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体系,值得人们思考。该文将通过分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进一步从财源支撑、内容供给、监管评价三方面来说明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b)-0076-0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广播电视公共产品和服务长效稳定供给的支撑系统的总称,既包括硬件系统,也包括软件系统;既包括基础设施,也包括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网络信息的推动下,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有线广播、无线电视、卫星等,使得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由城到村、由沿海到内陆;同时,传输形式逐渐从单向模式向交互模式改变,这大大提高了传输服务的质量。然而,由于城乡发展速度不一致,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不能实现均等化;同时,由于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使得传输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如选秀节目、辩论节目、历史讲评、社会热点评析等,节目内容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公众的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节目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一些广播电视台过分追求利益,将收视人群定位为高端消费人群,忽视了弱势群体的精神需 求;内容的设置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相背离,缺少对乡土文化的宣传;其次,广播电视的内容中含有过多的广告以及娱乐性节目,同时,原创类节目少;在新闻中,过度重视其宣传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它作为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财源支撑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的广电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以及广告收入,其中公共财政负责基础设备的建设,而广告收入则负责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广播电视的基础设备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因基础设施的公共性以及建设费用比较高,导致市场一般不会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所以,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村等较为贫穷的地方,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但同时,由于我国缺少专门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构,使得如今的广播电视不仅要负责宣传公共信息,同时还要负责节目的制作。节目的制作成本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又取决于节目的收视率,这就导致公益性的广告因缺少投资而不被播出或播出次数较少。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仅仅依靠财政投入以及广告收入是不够的。因此,未来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支撑应选择财源多样化的路径,具体见表1。
2.1 公共财政支持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对于广播电视的投入也逐年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0年至2014年间,我国对文化传媒的投入逐年增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共财政不仅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加大对公益性节目、广告的投入。
同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也应有所改变。如:加大对农村等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运用一定的财政手段,鼓励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较为贫困的地区进行资金援助。在资金利用方面,应该将财政支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同时,通过减税、补助等手段,加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速度。
2.2 广播电视运营收入
广电运营收入有两类:一个是公共财政与商业运营相结合的模式,公共财政负责公共内容的宣传,而通过商业运营所得利润,则用来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一个是完全商业模式,主要指将商业所得利润抽取一部分用于公共内容的宣传。商业资金一般来源于广告收入、数字电视节目订阅以及网络节目收入等。据调查,目前广告收入是广播电视商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娱乐性广告的过度播放对广播电视的收视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因此,如何规范地播放广告成为现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外广播电视机构的做法,可以通过限制广告的播出时间以及增加对公益广告的播放次数来规范广告的发展。
2.3 社会资助方面
广电的资金部分可以通过向社会求助(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资助)来实现。但需要注意的是,资助方不可直接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去,这会使广播电视的公益性受损。总之,我国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应采取财源多样化的模式,将公共财政、广告收入、版权收入以及社会资助相结合,共同促进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内容供给的路径选择
在市场运作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以及类型都变得丰富起来,但是,部分电视台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尽可能多地去播放公众感兴趣的内容,忽视了公共内容的宣传,不利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现在的广电运营中,广告成为广电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该节目的收视率越高,其广告收入就越多。因此,为了提高收视率,广播电视台会根据社会大众的兴趣,来制作节目。其中,节目的娱乐性及鼓励消费性大大增强,而文化教育的公益性大大降低。从各大卫视的节目单中就可以看出,节目的类型以及内容不够全面,不能覆盖公众全体。如表2的节目单为湖南电视台的节目单,从中可以看出上述问题。
因此,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内容供给的未来路径选择应向平台专门化方向发展,实现节目的经济、政治、公共属性的均衡发展。广播电视作为公共服务内容的重要供给对象,应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工作重心,增加公益性节目的播放时间;同时,还要积极对节目的类型以及节目进行创新,尽可能地制作具有艺术以及实用性并存的节目。同时,国家还应设立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用来专门制作公益性节目。如:在节目类型上,广播电视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宣传者以及教育者、引导者,积极播放公益性的节目。当然,还应做到:对于新闻类的节目,应积极发挥其舆论引导及监督职能;尽可能多地增加公益节目的类型,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采用教育节目的形式(如汉字英雄等),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限制商业型广告的播放次数以及广告的播出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共内容供给的大众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监管评价的路径选择
广电公共服务体系良好的监管模式,有助于充分调动政府、广播电视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实现多方面的制衡,促使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根据外国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实行多元化的监管模式,促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为实现多元监管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4.1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首先,应加强法治,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要明确规定政府及广播电视机构的权利及义务,保证广电公共服务的公正;其次,要合理利用行政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确保广播电视的公共属性不被经济属性以及政治属性所侵犯;最后,应该鼓励社会组织及公众积极参与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中去,加强广电的自我规范,如成立电视节目消费者保护协会或者公共服务顾问组织等,对广播电视进行全方位监督。
4.2 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目前,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节目的收视率以及广告的收益来进行的,这种考核方式完全取决于市场条件下,大众的消费需求。这与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不符。广播电视节目不能仅根据简单的数据来考核,应建立以质量为主、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如2011年,央视制定的以影响力、专业力、传播力、引导力是个标准为主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广播电视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更替,党和国家相关领导人纷纷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随后,广播电视行业也紧跟党及国家的脚步,积极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为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过强、公共性过弱、商业性过重等问题,必须实现财源支撑机制的多样化、内容供给机制的平台专门化以及监管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刘晓鹏.信息、传媒与公共服务――治道变革与中国政府信息空间的重理[J].国际新闻界,2005(3):11-14.[2] 陈积银,彭金山.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的缺位与策略探析[J].视听界,2005(6):27-29.[3] 杨明品.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4):26-28.
第二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剖析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努力提升工作水平
为了确保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长期有效运行和发展,我县从经费、机构、人员、技术等方面入手,建立长效机制。以“完善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村村通”“户户通”的服务水平。同时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了以“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六个纳入”、“三位一体”为特点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在17个乡镇1个盐池管委会成立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分中心,现有专职公共服务人员144名,负责本辖区内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工作,协助县公共服务中心组织工程实施,对农民进行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的宣传工作和技术指导。目前,各乡镇分中心全部挂牌,并有相应的组成人员。并按照自治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结合我县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工作实际,制定了《海原县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中心管理职责》、《海原县广播影视服务中心服务承诺》等制度,在各站设立了公共服务专线电话,推行技术服务承诺制,明确技术维护人员的任务、职责,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考核管理。县公共服务体系领导小组多次专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各乡镇及
有关部门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也纳入本乡镇、本部门的主要议事日程,长抓不懈。
二、强力推进,加快户户通工程建设步伐
一是全面完成8000户“户户通”广播电视工程。自治区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下达后,我县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完成好落实好这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心工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原县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成立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并对各乡镇分中心工程实施人员进行了培训。在实施工程的乡、村进行张榜公示,并设立举报箱和监督投诉电话,在海原电视台播出标语、致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户的一份信、《海原县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实施方案》等80条/次,向农户发放宣传单1万份。保证8000户“户户通”广播电视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工。使我县17个乡镇一个管委会110个行政村368个自然村(其中实施整村推进村37个),4万余人看上48套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使我县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了7.8个百分点,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3%。
二是全面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通过马万山微波站、西华山转发站及83座小功率差转站及卫星个体接收,使我县91%(入户率)的群众收看到不同节目套数的广播电 2
视节目,让全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广播影视基本服务和数字化发展的新成果,覆盖区内群众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益,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是争取资金对马万山、西华山道路维修改造。为了确保马万山微波站、西华山转发站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今年10月份在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共投资十几万元对马万山微波站、西华山转发站25公里道路进行维修,确保了值班人员、维修人员上下山的安全。
三、完善机制,创新优化服务管理
为了使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发挥长期效益,我县建立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服务长效机制,在各站设立了公共服务专线电话,推行技术服务承诺制,在各小型无线发射站(村点)各选聘一名设备管护员,与其签订管护协议,具体负责村站设备的维护检修和播出监管工作,并要求管护员对83座“2+0、“4+0”小功率发射站每月进行一次检查维护。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充分调动了公共服务中心和各村站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县广电局也成立了村村通服务队,加强对村村通广播电视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共维修各台、站设备136台/次,更换发射机10部,数字接收机80台,维修加固焊接天线50面,抢修马万山、西华山供电线路9次,3 清除供电线路冰挂6次,更换¢50加强线1500米。确保了我县广影视公共服务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和节目的安全播出。
四、加强监督检查,全力确保运行质量
为了使已建成的广播电视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及业务部门签定了责任书,严格实行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一季度一考核,总考核。并按照工作承诺,制定出了一系列以检查、督查、服务为一体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技术维护人员的任务、职责,加强了对技术人员的考核管理,采用不定期督查、定期检查以及灵活方便的服务方法,每一季对83个无线发射站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设备运行,发射信号质量及规定的节目套数。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收视群众反映等,同时兑付本季度管理人员的补助费和电费。不定期检查各站的管理和运行情况。在督查、检查中发现管理较好、运行正常、服务优良的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以激励各站管理人员逐步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村村通长期通。县公共服务中心技术员打破以往的工作规律,深入各站跟踪服务,发现设备有问题及时处理。对一些因自然灾害等非人为因素造成停转的在三个工作日内修复,形成管理优良、运行正常、服务及时的工作局面。
第三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保 证。只有明确和加强各级政府公共文化职能, 建 立和创新公共文化管理统筹机制, 健全和增强公 共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和使用效益, 完善和强化文 化改革及立法途径, 适应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生 存发展环境, 充分体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中的主导方向、主力推进、主要提供、主动 建设的重要作用, 才能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 “十二五” 期间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成效, 惠 及长远、惠及全民。
◎ 赵萍萍
一、明确政府职责, 建立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主要职能。应明确国家文 化行政主管部门、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公共 文化服务主体地位职能和工作范围, 明确省级政 府以指导为主的政策主体, 市州级政府以统筹为 主的规划主体, 区(市 县级政府以管理为主的投 资主体, 乡镇(街道 级政府以建设为主的实践主 体, 以及社区(村 组织以便民为主的服务主体。在明确政府各自职责的同时, 形成各级政府上下 联动、科学有序的整体管理职能体系。建立文化
【摘 要】
加快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 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坚持政府主 导 , 加大投入力度, 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 务均等化。要实现这 一 目标, 就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完善 立法环
节、加强投入力 度、强化文 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文化资源, 实现更有效的上 下协同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
【关键词】 公共文 化;政府职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12 06-0117-7 〔作者简介〕 赵萍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四川 成都 610071。
※ 本文为国家文化部委托课题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 阶段性成果。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ZHONGHUA WENHUA LUNTAN
管理协作机制。一是与宣传、发改、财政、国土等 部门形成合力, 共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 各种问题, 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联动推进的管 理体制;二是与广播、电视、动漫、出版、音乐、演 艺、设计以及旅游部门等, 加强协调, 形成合力, 防止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省、市、县级政府有责 任和义务重点扶持乡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 打破各自为阵的分割管理状态, 发挥各地 优势, 进行资源互补与交流, 避免重复建设和单 一管理模式, 协作一致为广大农村、广大基层提 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通过协作机制, 形成 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整体 联动, 实现资源整 合、信息共享的发展模式。
理顺基层文化设施产权关系。各地街道综合 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房屋产权由县 级财政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共同管理, 街道和乡 镇无权擅自改变用途。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和 设施建设。按照中央要求设立文化市场管理稽查 执法机构, 配齐稽查人员、稽查车辆、稽查设备 等, 开展长期的专项治理活动, 严厉打击违法经营 活动, 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职能。
二、强化立法途径, 加强文化政策制度保障 加强立法途径的科学民主化建设。政府从主 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依靠政策、法规, 通过行 政的、法治的、经济的手段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政策法律化、法治化, 需要探索和强化 立法途径, 切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性法规、赋权性法规、控权性法规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 管理性法规由政府组织实施, 经过实践检验, 再 交人大上升为法规;赋权性法规要对公民享有的 基本文化权益内容和方式做出明确规定, 赋权于 民, 维权在民, 有效实施, 监督评价;控权性法 规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动方职能、参与方职 责、享受方权利。公共文化政策立法要加强科学 论证和可行性研究,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制定和 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组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等活动, 也可通过互联 网举行网络听政, 公开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 增 强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制 度供给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政策制订和制度供给 的力度, 如制定通过高新技术填补落后地区数字 鸿沟的政策, 实施公民参与文化义工加分制奖励 政策, 全国跨地区演出剧目品牌联动交流政策, 保障城市农民工聚集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 策, 支持帮扶民办博物馆的政策等, 不断提高政 府公共文化政策制度的供给能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 创新政府财政支付模式 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分担建设成本。制定中 央、省、市、区(市 县级政府按比例联合分担乡(街道、社区(村 级公共文化投入的经费保障 机制, 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相关评估标准及开 展基本服务经费水平, 实施公益文化服务财政补 助;在基本建设投资规划和财政预算的基础上, 设立专项经费, 以投入基层为重点, 从财政政策 上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直接提供, 科 学重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支出责任, 使中央与 地方政府合理分担供给成本, 减轻基层政府建设 负担。统筹安排经费标准。全国区(市 县级财政 部
门和文化部门统筹安排经费, 按照各区(市 县 常住人口每人每年5—10元标准, 纳入县级财政 预算, 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步增长。省市级财 政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转移支付远郊 市县, 并纳入省市级财政一般性财力补助范围。纳入财政预算经费。在完善社区和村公共文化服 务及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同时, 建立纳入财政预 算的社区和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 根 据各地财力, 使每个社区和村常年预算资金达到 10—20万元, 依托社区和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开展 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 从该项预算经费中切块 1—4万元予以保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 央和省级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农 村和欠发达区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鼓 励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建立广泛的资金筹集渠 道, 对民营文化机构实行土地优惠、以奖代补等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措施;设立民营文化机构专项扶持资金, 解决西 部和农村地区政府财政能力不足问题。发行 “公 益性文化彩票”。国务院批准发行 “公益性文化彩 票” , 以筹集公共文化资金, 弥补政府经费不足、投入不足等财政问题。以现金和代金券两种形式 作为公益性文化福利彩票的兑现方式, 即所获福 利的80%由现金构成, 20%以文化代金券方式兑 现。其中 , 文化代金券可用于限定时间内的图书、舞台剧目、电影等文化产品的购买和消费。
四、科学规划管理,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因城乡 人口、面积、设施、资源等的差异,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势而为。人口密集的大中 城市, 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可按区镇人口多少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 开展 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但对地广 人稀的 偏远山区、牧区、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 整合资 源, 就近便捷地建立公共文
化设施, 开展流动性 的文化服务活动。譬如, 四川阿坝州13个县223个 乡镇, 面积8.42万平方公里, 人口89.2万 , 每平方公 里10.59人, 全州现有14个文化馆、12个图书馆;甘 孜州辖18个县, 面积15.3平方公里, 人口88万, 每平方公里5.75人, 这些县的文化馆、图书馆加起来 约500—1000平方米。如按城市标准20万人口建 一个文化馆、图书馆, 就违背了 一县一馆的建设方 针 , 但按一县一馆来建设, 约需5万人承担一个县 文化馆、图书馆的运行经费, 加之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公共财力有限, 这就迫切需要 中央和省级政府予以财政倾斜和支持。问题还在 于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是动态的、变化的。“十二五” 期间, 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就 意味着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 镇。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面临着 服务对象不断减少而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 有可能一些偏远山区和牧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将 闲置, 如同现在有的农村和牧区小学成了空房一 样。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立项调研, 科学论
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 既按照普遍、均等、便 民原则, 打破行政区划, 在地广人稀和交通不便 地区就近便捷地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采取村社综 合文化室与流动服务、送文化上门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配送力度。注重农牧区长 久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合理使用与适时更新, 加大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同时, 政府在城镇基 本建设和旧城改造中, 统筹规划建设相关公共文 化设施, 实行优先规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无 偿划拨建设用地。
整合学校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社区文 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建立有效协同机制, 将社区公 共文化设施与相邻学校文化设施整合起来, 充分 发挥学校和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共享功能, 把 学校也建设成为重要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学校 的场地、图书、网络、信息等向社区群众免费开 放, 这样既节约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的 投入, 也有效补充和拓展了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政府可以规划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建在学校, 既丰 富校园、社区文化生活, 又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 用效率。同时, 鼓励在社区文化场馆建立 “作业 吧”、“读书会”、“科技小组” 等, 帮助孩子们养 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保证放学后、假期里为孩子们 提供做作业、阅读课外书的场所。
加大农民工聚集区设施建设。在城市农民工 聚集区修建流动性公共文化设施, 满足进城务工 人员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也可在就近社区公共 文化服务设施开设农民工书吧、农民工技能培 训、农民工子弟学习吧等, 通过书籍、信息、培训、活动, 增加农民工生存发展技能, 提高农民工适 应城市化生活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合作交流, 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 建立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中央 与地方的公共文化资源统筹机制, 调节配置东、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资 源, 鼓励各地政府购买或部分购买文化资源的方 式, 将全国大中城市的品牌驻演剧目(如成都的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ZHONGHUA WENHUA LUNTAN
《金沙》、西安的 《大唐芙蓉园》、连云港的 《梦 境西游》、杭州的 《梦幻西湖》、南昌的 《井冈山》 等、区域藏品展览、文化活动等进行异地交流, 举办城市形象宣传演出、各种专题巡回展览。同 时, 有计 划地引进国外 优秀 演 艺剧目和主 题展 览。
六、满足基本需求, 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通过政府部分 购买或补贴, 社会资金及消费者合理投入的方 式, 开展低票价看高雅剧目活动, 让公民以低价即 可享受到高雅艺术。县乡文化馆(站、社区文化 中心建立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长期联系制度, 鼓励文化馆(站、中心 免费或低价为民营文艺表 演团体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 邀请民营文艺表演 团体与文化馆(站、中心 一起举办文化活动。加 大政府对民营文艺团体节目的采购力度, 在政府 举办或采购的送戏下乡项目和各类重大节庆或文 化活动中 , 选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承担演出
任务 , 并对优秀剧节目和演职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符 合规定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文化行政部门 要将其纳入重点院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 积极 完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 通、寺寺通、区区通、优质通、长期通, 大力实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 阵地、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 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 “春雨工程”、“边疆长廊 工程” ,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 施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产品自选模式。在政府引导下 , 根 据专家意见, 建 立群众公共文化资源自选 模 式。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权交给群 众, 由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和兴趣爱好与政 府协商产品内容, 确定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的公 共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 尽可能使公共文 化产品的生产供给与群众的需求爱好对接, 提高 活动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励志性。
加强 对 特 殊 群体的文化服务。加强针对农 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 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公共 文化服务, 提供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公共文化服 务和产品,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发挥好农家书 屋的作用, 既要有适合农民口味、通俗易懂的书 籍, 又要有符合农民生产经营需要的图书, 以农 家书屋为平台, 组织专题讲座、知识抢答赛、辩论 赛和读书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农民读书 的兴趣。引导农民群众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 增强 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 率。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到天天开放, 要在书屋醒 目位置张贴每周开放天数和每天开放时间, 以方 便农民群众借阅, 并接受村民监督。鼓励将健康 向上的内容更多地充实在传统曲目及活动当中, 丰富基层文化产品内容。鼓励广播电视、新闻出 版等文化部门, 多制作面向 “三农” 的新闻、科技 栏目和电视娱乐节目, 多出版农民读得懂、用得上 的图书。加大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力度, 在规划、组织文化产品生产时要把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放 在重要位置, 保证在文艺作品总量中占有较大比 例。鼓励文艺工作者、记者、科技人员多下乡常下 乡 , 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农民的生产 和生活情况, 创作出反映农村现实、满足农村发 展需要、受农民欢迎的精品力作。鼓励开展农民 志愿性社团、协会, 如读书会、红
白理事会、秧歌 队、庙会、篮球爱好者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工协会等具有公益性的组织。鼓励组织多种 自娱自乐的农民文化队伍, 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 化活动, 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 , 建设庭 院文化。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产品供给水平。政府通过 政策和财政支持少数民族院校和科研院所教师、专家译制、出版、编辑藏、蒙、维、彝等文字书籍 和广播影视剧目, 力求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 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需要。此外, 国 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要 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实施免费送书计划。在全国为低收入居民实 施免费送书的 “图书进万家计划” , 给全国每户低 收入居民赠送10—30本图书和1个书架, 图书包 括医学急救、法律援助、家用器械修复、就业指 南、婴幼儿营养、儿童诗选、科幻小说、民歌歌词 等内容。
七、坚守公益原则,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政府通 过市场化、社会化途径将文化节庆、影视节目、舞 台演出等文化产品服务于公众, 通过采购、外包、补贴、授权、特许经营、贷款贴息等市场化手段联 合投资、赞助等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逐 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公共文 化服务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文化基金会和 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 资助有示范性、特色性、经典性、国际性的优秀文化项目, 以及公 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 体现先进文 化的主导示范作用。
鼓励基层文化站实施托管经营。政府鼓励基 层文化站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文化服务机构, 对 择优录用有意向合作的各类文化培训、教育机构 进行综合评定, 并签订合作协议。对文化站的排 练室、书画室、多功能室等设施, 提供给有合作的 文化服务机构进行托管, 并要求服务机构在周一 至周五无偿为社区居民进行公益性文化服务, 周 末该文化服务机构可根据群众需求开设级别较高 的艺术类培训, 并收取一定的辅导经费, 实行半市 场化运作。同时, 设置退出机制, 如所引进的文化 服务机构无法履行约定的公共服务责任或群众满 意度达不到要求时, 文化站将有权终止合作。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文化事业。社会组织 通过自我供应和商业经营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公共 文化服务 ,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捐赠或资助 乡镇综合文化站。依法向文化站捐赠财产的, 捐赠 人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享受优惠。鼓励在政府文 化行政主管部门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市场监管下 , 对某些公共景区和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特许经营, 促使其向社会提供合格、健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 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 鼓励民 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统一 配送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创建公共 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按照 “公司运作、政府监 管” 的原则进行运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 任公司可以由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独资 的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也可以组建混合所有 制(国有、民间资本共同投资性质的公共文化 有限责任公司, 使之成为新颖的公共文化服务部 门。
积极推进民间博物馆建设。以土地划拨、减 免税收的方式鼓励民办博物馆建设。对符合国家 《划拨用地目录》 规定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 准后, 可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 但不得作为融资抵 押。对愿意从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且建成后 不分割出售产权的, 参照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用 地政策实施。同时, 明晰民办博物馆公益性文化 服务机构属性, 完善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民办 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确立民办博物馆独立的法 人地位, 理顺举办者与民办博物馆之间的权利义 务关系。根据办馆宗旨和任务制定和完善博物馆 章程和发展规划, 加强收藏的个性化、系统化、专 门化建设, 落实民办博物馆以藏品为核心的法人 财产和办馆自主权, 让民办博物馆依法征集、拥有 和利用藏品, 使民办博物馆专业水平得以全面提 升。
八、创新科技手段, 助推公共文化平等共享 加大 老少边穷地区数字 化 工程建设。政 府 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数字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的 建设, 依托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全国党员活 动工程的平台加强数字化的建设, 建立数字博物 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馆, 增加娱乐性、体验 性和共享性, 通过高新技术填平落后地区的数字 鸿沟。
增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政府将图书更新资
ZHONGHUA WENHUA LUNTAN 金拨付用于增加多媒体和网络建设,在农村牧区 每一个村(社区)建设一个绿色网络室,通过观 看网络电影(视),可以解决电影拷贝太贵、电影 内容太老、吸引力较弱的问题。同时,加快广播电 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 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 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进一步延伸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以国 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强市(州、县图书馆 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 供给能力。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建立省、市、县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中心,在乡镇 文化站建立基层中心,在村和社区发展基层服务 点,逐步建成能走进乡村千家万户的数字文化服 务体系。建议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开展信息增值 服务,将互联网与图书馆紧密结合,把图书馆内原 本 “死” 的信息变活,变成财富,从而延伸公共图 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为读者开辟更新、更广的 信息检索和共享渠道。
九、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文化权益意识 以多种方式普及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意识。各 地各部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化 公告、社区专栏、发放传单、走访、座谈、报告会 等方式灵活有效地向人民群众介绍公共文化服务 基本内容,介绍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及维权的途径 与步骤,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村民自治组织、文化类社会组织等在基层管理中 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普 及力
度。通过开展培育和指导农家文化大院、农 民自办文化类组织等,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和各 种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农民的公共文化基本利益 意识和维权意识。开辟公民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维权通道。以各 种方式开辟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维权绿色通道,设 立全国性的 “1212315” 文化维权专号,通过开通 24小时维权热线、市长文化信箱、市民论坛、报刊 专栏等方式,监督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和 122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效果。
十、提高人才素质,创新文化队伍发展机制 健全文化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制度。健全公共 文化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制度,吸引优秀人才投 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议国家“高校毕业 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扶持 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社区 文化、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创新课 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公共文化 服务紧缺人才。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解决基层 公共文化职能部门和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空编缺编 问题,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工作 人员公务员资格和待遇等问题。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为提高公共文化队伍素质,把好 “入门关”。依照省、区(市)县、乡镇(社区)三级政府主体,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划 分为三个等级。省级公共文化部门须严格从业人 员的学历水平、任职年限、业务水平、操作能力、政治思想等方面条件,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省 级或国家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考试,取得 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培训证书; 区(市)县级公共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必须通过本 级文化行政部门或人事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取 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证书; 乡镇(社区)级公共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须通过县或 区一级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 应考试、考核,取得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 业资格培训证书。文化站站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 历或具备相当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文化站站长 由乡镇人民政府任命或聘任,事先应征求县级文 化行政部门的意见。文化站从业人员可根据本人 学历条件、任职年限、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等申报 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落实基层文化站从业人员编制。各级政府确 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公益性事业单 位的性质,每个乡镇(街道)要配备1名专职站长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公共文化建设(主任),使用乡镇(街道)已配备的事业编制。同 时,面向社会聘用1—2名专门工作人员。综合文化 站(中心)站长(主任)享受乡镇(街道)中层干部 待遇,其任命和变动要征求区(市)县委、政府分 管文化工作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综合文 化站(中心)人员实行集中培训、资格准入、聘用 管理、目标考核。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由村(社区)自治组织落实1名工作人员兼职管理。建立健全各地人才交流平台。一方面鼓励城 镇优秀文化骨干、管理人才等深入基层锻炼,带 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同时支 持基层文化骨干到文化部门培训机构、党校、高校 和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公共文化管理 理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借鉴对口援建 模式,进行跨地域文化干部、骨干交流学习,开展 东部支援西部、发达地区支援落后地区的干部交 流,东部干部可以到西部挂职,西部干部也可到 东部去挂职和学习,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文化管理 人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组建文化扶贫和文化惠民服务队。充分利用 艺术院团的人才优势,组建文化扶贫队和文化惠 民服务队,深入 农村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积极扶 持民间艺人、义务文化管理员和指导员、文化经纪 人,提高他们参与文化创造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市、县两级每年表彰一批先进群众性和文化 扶贫文化惠民先进集体。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活动。鼓励离院 团改制富余人员、离退休人员、文艺工作者、艺术 院校师生和其他热 心 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积极 参与文化志愿者活动,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 设。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公益文化志愿者服务协 会等社会团体,保障志愿者队伍培育、培训、奖励 等资金的需求,组织高校有关资源为其提供专业 支持和顾问咨询。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评估工 作,促进各级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在公益文化志 愿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志愿者工作长效 化、固定化。建议各省、市级政府部门建立公共文 化志愿者奖励机制,凡具备专科以上文化学历的 公民一年至少应有15—30个工作日参与文化志愿 活动,将文化志愿活动的评估情况纳入高考升学 5—10分加分制、公务员考试3—5分加分制、事业 单位招考3—5分加分制以及晋级、评优、争优等 评价范围,以促进文化志愿者活动成为全民文化 行动。加强对政府文化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建立 第三方评估机制,要将文化需求者纳入到考核主 体中,注重文化服务的过程和机会的均等,注重文 化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以群众满意 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以开展文化服务的数量和 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 决定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奖金发放、评 优表彰、职称晋升乃至退去留的重要依据。也可 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划分具体考核 标准。(责任编辑 王 林)2012年第 6 期 123
第四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才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者”的特征逐渐被“公共服务”所取代。正如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所言:国家就是政府为着公共利益进行的公共服务的总和。可见,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区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与文化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一起,构成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全部范畴[2]。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是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保障。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因素和现代服务的理念,如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培训等,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上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的体现。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平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是公平分配的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伦理要求。其二,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人文关怀。其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和特色应该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尽量提供多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其四,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获得。其五,普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面向大众,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公民共同分享丰富的、基本无差别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新时期新阶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具有多样特征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指出了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主要目标是:
1.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使文化机构能正常运转,图书馆有钱买书、文化馆站有经费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剧团能够下乡演出,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
2.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继续推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点文化工程。
3.充分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重在积累,要从基础做起,特别是从农村作起,扎扎实实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落实具体的措施。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工作部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其次,设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复次,以奖代补。对新建文化设施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此调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积极性。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类别。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末,实现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有文体娱乐场所,能够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在全面建设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3.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把培养造就文化人才、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作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规模、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出台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通过在职教育、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建设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传输渠道,确保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及时、通畅、高质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5.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一是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通过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金钥匙”农村文化出版工程等,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题材作品在艺术生产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农民喜爱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等送到田间村头。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地域优势,办好诸如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电影年、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活动;组织文艺专干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及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等。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服务。
参考:【1】百度文库,【2】新浪网,【3】人民网。
第五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建立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什邡广电局将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要求,加快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规划,什邡广电局确立了广播电视灾后重建基本工作思路,即一个目标:三年夯实发展基础,五年形成全新格局。三大工程:全面恢复和提升宣传工作水平;努力拓展和强化网络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和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六项任务: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工作体系;形成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双向交互式网络;建成运作规范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培养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建立保障广播电视良性运行发展的工作机制。
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工作体系,主要工作包括建成功能齐备的广播电视业务大楼和设备设施,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提供基础物质保障;继续推进“三名工程”,不断强化和改进宣传工作新机制;加强宣传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全面提升宣传 工作质量全面提供智力保障。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双向交互式网络,主要工作包括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广播电视主干数字网络;搭建广播电视数字平台;城乡群众享有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
建成运作规范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工作包括建成功能齐备的农村广播电视中心业务用房和设备设施;形成立体的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机制;建成适应农村广播电视服务的工作队伍。
培养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人才队伍,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素质。
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主要工作包括认真分析调研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找准相关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制定发展规划,依托广播电视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相关产业。
建立保障广播电视良性运行发展的工作机制,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完善广播电视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改革广播电视工资薪酬体系;完善全面激励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工作创业激情的机制。
我市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先后抓了已通电行政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全市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同时,重点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的调频和电视发射设备进行更 新改造,坚持扩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取得了明显成效。“5〃12”大地震之后,我们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大力推进农房重建光纤电视配套工程,加大有线电视分配网工程建设力度,逐渐增加广播电视入户率,截止目前,共发展有线电视用户70000余户。
2007年,我市分片区成立五个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分别为蓥华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洛水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师古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双盛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方亭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广播电视宣传协调工作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把广电服务机构往下延伸,逐步建立和健全广播影视农村服务机构。
加快发展我市广播电视的对策
一、发展目标
(一)服务内容
1、广播传媒
继续办好现有FM无线广播节目,一套有线广播节目,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节目板块结构与节目内容,精办节目,针对广播灵活、快速的特点,扩充实时信息量,保持传统广播手段的阶段性优势。
2、电视传媒
在数字电视开播以前,继续办好已有的两套有线、一套无线节目。待数字电视开通后,仍然采用模拟与数字同时并存,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在内容上要和社会需求保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
3、增值业务
广播电视网络的资源十分丰富,就有线广播电视网而言,目前的利用率不到40%。采用数字编码调制技术后,网络的传输能力可以成倍的增加。因此,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开拓增值业务是广播电视产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增长领域,增值业务的主要形式是满足个体需求的点播,如:视频点播(VOD)、音频点播(AOD)与信息点播(IOD)等。
(二)经济创收与投资
发展广播电视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持,随着广播电视的全面走向市场,经济创收已是广电行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在2004年全市广播电视创收1237万元的基础上,2010年实现创收翻番的目标,达到3500万元。
(三)事业发展目标
为广大受众提供广电节目与信息内容服务是广电产业的目的,事业基础性建设是手段。建立采集、编辑、制作、播出于一体的电台、电视台节目生产网络系统;通过卫星、有线传输网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电子交换,提高节目、节目数字库的利用率;逐步建立一个有线、无线与空间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体系。
二、实现目标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强力推进“村村通”工程。
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我市有 多个“村村通”建设点。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 后面貌。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采用以有线电视为主,兼容其他手段的覆盖方式,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有线电视应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镇、村两级广播站(室)节省大量费用。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利用“村村通”工程契机,力争在2010年9月之前,将有线电视延伸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大好机遇,推进农房重建光纤电视配套工程建设,夯实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
2、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
以加紧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大力推动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整合进程,全面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以“政府支持、行业指导、用户接受、公司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付费广播电视业务和多种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使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极积推进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节目制作平台,初步实现新闻节目制作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媒体资产管理水平,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竟争力。
3、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责任感。建立一整套的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体系,把传输、覆盖等部门有机地融于一体。制订各种标准和制度,为广播电视各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一支反映速度快、业务精、政治嗅觉的管理维护队伍,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保障播出安全。通过建立安全播出长效机制,搭建市、镇贯通的 广播电视安全指挥调度体系,制定安全播出应急机制预案,不断提高反应速度和强化安全播出防范意识。做到平时安全不放松,关键时刻能上去,确保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二)探索优良的运行模式。
1、坚持政府主导。
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保障。
2、推进技术创新。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在广播电视方面,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农村因地制宜推行无线覆盖、有线联网和卫星覆盖,三者并用,使得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得以迅速发展,收听收看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广播电视局既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又承担经营和创收任务。在财政体制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应逐渐增加,实施分类投入,主要投入无线传输等纯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网络等准公共性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多元化筹资;内容服务投入主要依靠电台电视台创收和自筹经费。对服务业务进行分类,无线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作为纯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两个方面都实行免费制;有线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方面收取一定的收视维护费。
4、注重制度建设。
不断探索“村村通”的新路子和新经验。着力把我市“村村通”工程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政策固定下来,并推广开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探索以组织支撑、财源支撑、政策支撑及管理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
5、实现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采用经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广电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农村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在农村节目制作方面,除了电台电视台外,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农业节目的制作和农村电影拍摄。
(三)构建人才保障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服务人民。
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村公共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制定落实选拔、任用、激励、评价等方面的措施,吸引各类 优秀人才进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宣传,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队伍。
关于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情况
我局列入“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共4个,分别是“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工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电影院建设”,现将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分项规划
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国家广电总局《汶川地震广播影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我局认真做好各项目的分项规划工作。
(一)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项目
该项目由北京市对口援建,项目规划由我局负责拟制,经过认真、反复的调研、论证,形成了《什邡市广电中心项目规划意见书》,对项目选址、投资规模、建设规模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工程,在什邡市广播电视现在的办公区选址,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由北京对口援建资金解决),包括维修加固原办公用房2900平方米,新建技术业务用房2700平方米,迁建广播电视发射塔一座(550万元),新购摄录编设备系统(1200 万元),该项目为交钥匙工程。
(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
该项目由我局自筹资金完成,我局工程技术人员在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什邡市广播电视网络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对全市广播电视网络灾后重建进行了认真的规划。项目书完成后,我局还根据实际,分别制定了《直播卫星覆盖方案》、《新农村综合信息网建设方案》、《市区广电网络灾后重建规划方案》、《乡镇广电网络设备调整方案》、《增值业务发展规划》等,作为《项目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包括建设主干网络1480公里,安装有线电视用户7万户两大建设内容,总投资4200万元,自筹资金解决。
(三)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
《乡镇广播电视站项目规划意见书》己拟定,包括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重建和设备购置,按国务院《条例》要求,乡镇广播电视站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合并建设,在具体规划时,我局还规划了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投资规模为469万元(中央专项资金解决),并先后向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规划和建设局递交了《关于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广播电视站>增加投入的说明》。
(四)电影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电影院建设,二是农村电影院建设。城市电影院建设,己列入什邡市文化艺术中心大项目中,我局拟定了《什邡电影院项目规划意见书》,总投资规模1480万元(由北京对口援建资金解决),设放映厅4个,座位900个。《农村电影院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规划建12个电影院,其中150座电影院3个;200座电影院7个;250座电影院2个;12个农村电影院总投资1868万元,由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解决。
(五)广播村村响工程
我局以什广发[2009]23号文报发改局,并经市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将“广播村村响”工程纳入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预算,包括镇、村两级广播站(室)的建设和配套设备设施,总投资388.12万元。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项目
该项目于2009年4月2日正式开工,之前完成了拆迁、环评、设计等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己进行地基部分(消防水池)的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塔建设的用地手续正在办理之中,环评的各项准备工作己进行完毕,摄录编播设备采购方案己初步确定,待土建项目完工后,迅速实施。
(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
我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程》,并规程实施。目前己完成主干线架设170公里,栽埋电杆2000余根,己完成农户安装签字手续27000余户,安装农村有线电视21000余户。
(三)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 该项目还未开工建设。
(四)电影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未开工建设。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