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时间:2019-05-14 13:0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篇: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整合资源 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乡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布依族苗族乡位于**县东南面,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乡域面积73.39平方公里,辖7个村,82个自然村寨,9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97户,总人口23190人。近年来,按照精简、效能、实用原则,针对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分散,服务群众不方便,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将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党的阵地建设、组织建设和美丽乡村的公共服务建设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办公有阵地、活动有场所、服务有窗口、办事有人员的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实现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理念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合理规划布局。以有利于村民议事、服务群众为原则把好选址关,将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场所选址在行政村的地理中心,最大限度方便全村群众。

2、整合各类资源。按照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一室多用要求,**乡整合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统一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保证各类村级专业机构功能的前提下,又节约了土地。

3、完善功能设置。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能,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六个中心。一是党员教育村民议事中心。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二是为民服务代办中心。主要为村民代办计生、民政优抚、新农合、劳动就业等业务,村两委办公室加挂为民服务代办中心的牌子,做到一套人马,两项职能。三是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的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四是文体娱乐活动中心。该中心与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融合共青团、妇代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人力资源和职能作用。五是和谐家园建设中心。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解决辖区内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和谐家园建设。六是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负责抓好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村计生服务室或村卫生室加挂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的牌子,便于资源共享和方便群众。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经济实力、人才队伍等因素,在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整合过程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资金整合力度困难。各部门的资金使用都有各自要求,在实际整合过程中,有较大困难。如有些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有补助资金,有些没有补助资金,要求建设建筑面积不等,但是职能又相近,完全可能整合。但按相关部门要求要单独设立和考评,基层在整合资金建设时,存在一定风险和压力。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在建设方面,尽管有多方面资金来源,但总的投入差距还很大。一个功能齐全的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包括村干部办公、会议、为民代理、卫生、计划生育、调解、文化科技、留守妇女儿童、调解等功能,通过合理整合,也至少需要400平方米建筑面积,按1200元/平方米(除征地费用)造价计算,成本48万元,加装修、设备购置,总投资将达100万元。目前,支持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有关投资与总投资差距很大。

三是村级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短缺。由于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且多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出现老龄化、空壳化现象在一些村较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同时,受到工资待遇低的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年轻、有文化的人员。人才短缺,很难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运营和维护管理困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运营和维护管理成为当前尤为突出问题,特别是各类经费缺乏。如:400平方米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运营费用有:水、电、通信、办公品、保洁、维护等,预计每年5-6万元,这些费用没有资金来源渠道,难以保障可持续运营。

三、对策及建议

行政村是中国农村基层的自治组织,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村级政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规划引导,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功能设置,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1、坚持科学规划。以为民、利民、便民为核心,在农村人口集中的中心村位置等地方,规划建设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级服务人口数量和服务内容,合理规划建设规模,严格控制投入,防止形成新一轮村级债务。在功能设置上,进一步优化布局,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同时,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还要规划好体育健身广场、道路、绿化、亮化以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

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当前体制条件下,相关补助资金的使用安排上适当放宽限制,有利于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整合,特别是将一些功能相近或相似的服务设施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以县为主,制定村级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资金整合规划,统筹项目布局、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和资金分散,确保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有关部门不再单独对资金和项目进行考核和考评,要注重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专项给予支持,省级、市级财政对列入国家支持的项目安排一定的补助,县乡村应做好运营管理费用,保证项目顺利建成运营。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是基础,培养服务人才队伍是保障。继续实施三支一扶工程、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不断充实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新生力量,给基层带去活力和激情;加强现有的基层公共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留守农村人才,为农村服务。

5、培育村集体经济。加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一是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可以考虑统筹部分财政、扶贫等支农资金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加集体经济实力,为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配套资金。二是培育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关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运营、维护费用,以及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报酬、奖励等支出,完全依靠上级财政资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主要依靠村集体经济投入。

6、开展市场化模式运营和管理。公共服务设施在运营和管理方面,既要节流,更要开源。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节约成本。如公共服务设施保洁、维修等通过承包的方式,减少支出。对于部分公共服务,如科技信息等,通过市场化运作,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收入。

第二篇:浅谈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田长路

摘要: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传统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已经不再适应服务需求的市场化要求和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复杂多样的需求。在这种新的形式之下,有很多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迅速建立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只有尽快建立起有别于传统体系的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才能弥补传统体系的不足,从而使新的服务体系得到质的飞跃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构建农业与农村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通道,优化农业与农村科技产业化环境,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不能够再局限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这一新型体系必须是以“三农”为对象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必须要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化手段,把新的技术、观念、知识等传递至农村并能够让这诸多信息知识能够做到真正服务于农业、惠及农民,从根本上让广大农民的生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得到变革和发展。

一、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1、传统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农村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这一机构主要是由县一级职能部门延伸到乡镇的服务机构,传统上称服务管理站或服务管理所,每一乡镇一般派驻二到三名农科员。机构由政府提供资金,无偿为农村农民服务。这是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著。如该机构由于经费原因离生产地远,各种设备老化、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难予为新型农业提供优质服务;人员兼职严重,官员意思严重,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服务机制的激励不足因此,已经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科技局情报部门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则主要着重于生产力促进、科技情报研究以及其他的科技知识理论宣传。这部分机构,普遍面临服务目标不明确,功能也特别含糊,各部门间缺乏联系沟通自选课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其对农业生产的辐射带动和与生产相联系的科技服务,以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等多种表现形式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不容忽视的有生力量。

2、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农村科技合作社,合作社通过早期种植、养、和后期农产品的加工、技术、营销等一条龙把农户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利益共同体,向基层农民提供生产资料,新的技术和最新的市场信息。运用县、乡镇、村、这一三级联动运作方式。属于创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农技传播站,农技传播站通过明确传播标准,实施企业化管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基础科技为主导。依靠市场运行的机制采取以企业主办,专家主持,政府引导为基本原则。专家能够同传播站签订相关合同,同时以技术股、资金入股的形式,理,传播站与专家可以签订合同,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形成梯次化专,共同合作开服,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农业科技服务。

二、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传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创新型科技服务机构体系之间的对比,不难发现虽然我国新的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在近些年得到快速的发展,然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体制不适应、主体服务组织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差、投入不力,推广手段落后。

1、服务能力不足 服务能力不足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农村合作组织大多规模小,并缺乏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发展程度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教育普及程度高、农民思想较开放的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较快,贫困地区由于各种主观因素,发展稍慢。并且很多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管理极为混乱。很多合作组织甚至没有注册,其内部也没有相关的运作章程,管理混乱,例如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账目。大多合作组织没有具体的可行制度措施,制度缺失导致无章可依或者是有章不依。并且会员很难参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会员的权利没办法得到落实,负责人也没办法得到内部有效的监督。有很多协会组织本身就是从行政部分剥离出来的,或者是和行政部门挂钩,这就导致该写作组织难以代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从而服务能力也没办法满足农民和企业的需求。

2、服务体制不顺

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农业生产三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地(市)级科研和推广单位规模较小并且分散,很多的县(市)一级农业推广中心工作仍然是局限于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服务,并没有面向市场为基层农业进行服务指导。因此科研单位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位无法得到农户的认同,从而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从根本上没办法得到最为需求的农业技术信息。由于管人、管材和管事没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乡镇农技站的人、事分离,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没办法得到有效的协调,技术人员过于向行政化发展,脱离专业技术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从事行政性工作,导致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再位,姓农不务农这一畸形的现象。

3、服务体系不全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农村基层的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信息服务体系以国家农业推广体系为主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已经没办法适应新型的农村服务体系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很多的贫困地区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尤其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个体与市场最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鲜明。所以必须加强农村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然后现阶段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各种待解决的问题,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各部门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政府对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低等等。

4、队伍素质与发展水平不匹配

首先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的结构没办法跟上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节奏。其次具有真正技术的服务人员同农民的现实需求分配不合理,更多的高技术高学历人才聚集在市或是县一级,真正在乡镇直接

从事科技服务指导工作的农技人员大多是未受过专业教育的。最后由于信息服务系统当前存在的不完善,导致农技人员和外界接触较少,信息封闭,技术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三、促进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基层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发展 新型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系统必须要搭载最新的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基层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建设。通过设定专门的卫星遥感观测、互联网平台、电视频道、广播、免费热线电话等传播渠道对农村农村作物生长情况、病虫灾害,天气变化等最新的农业相关信息进行报道。在第一时间为农村、农业和农户带来最新的科技服务信息,使广大的农民能够有更多的获取信息帮助和诉求的通道。

2、加大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人才培养

培养更多的农业基层科技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大对从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让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相关技术,使其成为搬不走,调不走的农村基层科技专业技术人才。让农民自己成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防控体系中的有生力量。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机构改革

首先,必须要重新明确各级别的农技推广机构其职能,明确县市、乡镇各机构的职责和定位,从而打破体制混乱的局面,具体新的机构设置既能在原有的机构上进行分解从组,或者是重新联合农业院校、科研所、进一步探索新的农技推广机构,不能够仅仅凭借行政区划而进行简单的设置。对现有的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对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加强农技服务队伍的建设。通过竞争上岗、全员凭任、项目管理等举措,建立更为有效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大幅度的增加技术人员在推广队伍中的比例,引导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农业人才加入推广队伍。

4、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企业参与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企业为基地和农户提供新技术的经费支持,科研机构为基地和农户提供新技术并研发新的产品从而增加农户的收入。因此,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是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农业企业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他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可以让其走进农村基层,并且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培训服务。必须要为农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说为科研和农业的对接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企业能够最快时间的获得科技成果,还要加大力度发展订单农业从而让农民从中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在企业参加农技服务的同时也要注意诸多问题,如企业和农民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体,有可能会出现利益的纠纷,所以必须要调节好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科学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得利益双方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实现共赢。

5、重视农民合作组织

从农村科技合作社这一组织中我们可以吸收到这样的经验,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农民的经济利益就越是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农村科技合作社由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发创办,农户志愿加入,县、乡、村、这三级联动运作,逐步行成农户——村寨——乡镇——县市网络。

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建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则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基层得予实践和转化为生产力平台和通道。我们只有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田伟.农业推广[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2、薛艳敏.新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中农业机械的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

3、朱土兴、吴淑君.构建新型农技推广应用服务体系[J].浙江经济,2010(7)

第三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才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者”的特征逐渐被“公共服务”所取代。正如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所言:国家就是政府为着公共利益进行的公共服务的总和。可见,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区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与文化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一起,构成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全部范畴[2]。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是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保障。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因素和现代服务的理念,如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培训等,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上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的体现。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平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是公平分配的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伦理要求。其二,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人文关怀。其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和特色应该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尽量提供多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其四,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获得。其五,普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面向大众,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公民共同分享丰富的、基本无差别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新时期新阶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具有多样特征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指出了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主要目标是:

1.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使文化机构能正常运转,图书馆有钱买书、文化馆站有经费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剧团能够下乡演出,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

2.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继续推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点文化工程。

3.充分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重在积累,要从基础做起,特别是从农村作起,扎扎实实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落实具体的措施。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工作部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其次,设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复次,以奖代补。对新建文化设施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此调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积极性。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类别。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末,实现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有文体娱乐场所,能够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在全面建设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3.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把培养造就文化人才、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作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规模、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出台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通过在职教育、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建设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传输渠道,确保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及时、通畅、高质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5.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一是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通过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金钥匙”农村文化出版工程等,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题材作品在艺术生产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农民喜爱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等送到田间村头。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地域优势,办好诸如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电影年、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活动;组织文艺专干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及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等。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服务。

参考:【1】百度文库,【2】新浪网,【3】人民网。

第四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建立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什邡广电局将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要求,加快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规划,什邡广电局确立了广播电视灾后重建基本工作思路,即一个目标:三年夯实发展基础,五年形成全新格局。三大工程:全面恢复和提升宣传工作水平;努力拓展和强化网络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和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六项任务: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工作体系;形成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双向交互式网络;建成运作规范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培养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建立保障广播电视良性运行发展的工作机制。

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工作体系,主要工作包括建成功能齐备的广播电视业务大楼和设备设施,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提供基础物质保障;继续推进“三名工程”,不断强化和改进宣传工作新机制;加强宣传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全面提升宣传 工作质量全面提供智力保障。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双向交互式网络,主要工作包括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广播电视主干数字网络;搭建广播电视数字平台;城乡群众享有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

建成运作规范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工作包括建成功能齐备的农村广播电视中心业务用房和设备设施;形成立体的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机制;建成适应农村广播电视服务的工作队伍。

培养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人才队伍,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素质。

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主要工作包括认真分析调研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找准相关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制定发展规划,依托广播电视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相关产业。

建立保障广播电视良性运行发展的工作机制,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完善广播电视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改革广播电视工资薪酬体系;完善全面激励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工作创业激情的机制。

我市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先后抓了已通电行政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全市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同时,重点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的调频和电视发射设备进行更 新改造,坚持扩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取得了明显成效。“5〃12”大地震之后,我们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大力推进农房重建光纤电视配套工程,加大有线电视分配网工程建设力度,逐渐增加广播电视入户率,截止目前,共发展有线电视用户70000余户。

2007年,我市分片区成立五个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分别为蓥华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洛水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师古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双盛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方亭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广播电视宣传协调工作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把广电服务机构往下延伸,逐步建立和健全广播影视农村服务机构。

加快发展我市广播电视的对策

一、发展目标

(一)服务内容

1、广播传媒

继续办好现有FM无线广播节目,一套有线广播节目,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节目板块结构与节目内容,精办节目,针对广播灵活、快速的特点,扩充实时信息量,保持传统广播手段的阶段性优势。

2、电视传媒

在数字电视开播以前,继续办好已有的两套有线、一套无线节目。待数字电视开通后,仍然采用模拟与数字同时并存,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在内容上要和社会需求保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

3、增值业务

广播电视网络的资源十分丰富,就有线广播电视网而言,目前的利用率不到40%。采用数字编码调制技术后,网络的传输能力可以成倍的增加。因此,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开拓增值业务是广播电视产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增长领域,增值业务的主要形式是满足个体需求的点播,如:视频点播(VOD)、音频点播(AOD)与信息点播(IOD)等。

(二)经济创收与投资

发展广播电视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持,随着广播电视的全面走向市场,经济创收已是广电行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在2004年全市广播电视创收1237万元的基础上,2010年实现创收翻番的目标,达到3500万元。

(三)事业发展目标

为广大受众提供广电节目与信息内容服务是广电产业的目的,事业基础性建设是手段。建立采集、编辑、制作、播出于一体的电台、电视台节目生产网络系统;通过卫星、有线传输网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电子交换,提高节目、节目数字库的利用率;逐步建立一个有线、无线与空间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体系。

二、实现目标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强力推进“村村通”工程。

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我市有 多个“村村通”建设点。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 后面貌。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采用以有线电视为主,兼容其他手段的覆盖方式,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有线电视应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镇、村两级广播站(室)节省大量费用。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利用“村村通”工程契机,力争在2010年9月之前,将有线电视延伸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大好机遇,推进农房重建光纤电视配套工程建设,夯实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

2、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

以加紧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大力推动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整合进程,全面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以“政府支持、行业指导、用户接受、公司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付费广播电视业务和多种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使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极积推进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节目制作平台,初步实现新闻节目制作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媒体资产管理水平,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竟争力。

3、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责任感。建立一整套的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体系,把传输、覆盖等部门有机地融于一体。制订各种标准和制度,为广播电视各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一支反映速度快、业务精、政治嗅觉的管理维护队伍,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保障播出安全。通过建立安全播出长效机制,搭建市、镇贯通的 广播电视安全指挥调度体系,制定安全播出应急机制预案,不断提高反应速度和强化安全播出防范意识。做到平时安全不放松,关键时刻能上去,确保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二)探索优良的运行模式。

1、坚持政府主导。

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保障。

2、推进技术创新。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在广播电视方面,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农村因地制宜推行无线覆盖、有线联网和卫星覆盖,三者并用,使得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得以迅速发展,收听收看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广播电视局既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又承担经营和创收任务。在财政体制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应逐渐增加,实施分类投入,主要投入无线传输等纯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网络等准公共性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多元化筹资;内容服务投入主要依靠电台电视台创收和自筹经费。对服务业务进行分类,无线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作为纯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两个方面都实行免费制;有线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方面收取一定的收视维护费。

4、注重制度建设。

不断探索“村村通”的新路子和新经验。着力把我市“村村通”工程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政策固定下来,并推广开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探索以组织支撑、财源支撑、政策支撑及管理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

5、实现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采用经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广电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农村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在农村节目制作方面,除了电台电视台外,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农业节目的制作和农村电影拍摄。

(三)构建人才保障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服务人民。

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村公共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制定落实选拔、任用、激励、评价等方面的措施,吸引各类 优秀人才进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宣传,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队伍。

关于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情况

我局列入“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共4个,分别是“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工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电影院建设”,现将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分项规划

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国家广电总局《汶川地震广播影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我局认真做好各项目的分项规划工作。

(一)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项目

该项目由北京市对口援建,项目规划由我局负责拟制,经过认真、反复的调研、论证,形成了《什邡市广电中心项目规划意见书》,对项目选址、投资规模、建设规模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工程,在什邡市广播电视现在的办公区选址,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由北京对口援建资金解决),包括维修加固原办公用房2900平方米,新建技术业务用房2700平方米,迁建广播电视发射塔一座(550万元),新购摄录编设备系统(1200 万元),该项目为交钥匙工程。

(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

该项目由我局自筹资金完成,我局工程技术人员在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什邡市广播电视网络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对全市广播电视网络灾后重建进行了认真的规划。项目书完成后,我局还根据实际,分别制定了《直播卫星覆盖方案》、《新农村综合信息网建设方案》、《市区广电网络灾后重建规划方案》、《乡镇广电网络设备调整方案》、《增值业务发展规划》等,作为《项目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包括建设主干网络1480公里,安装有线电视用户7万户两大建设内容,总投资4200万元,自筹资金解决。

(三)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

《乡镇广播电视站项目规划意见书》己拟定,包括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重建和设备购置,按国务院《条例》要求,乡镇广播电视站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合并建设,在具体规划时,我局还规划了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投资规模为469万元(中央专项资金解决),并先后向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规划和建设局递交了《关于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广播电视站>增加投入的说明》。

(四)电影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电影院建设,二是农村电影院建设。城市电影院建设,己列入什邡市文化艺术中心大项目中,我局拟定了《什邡电影院项目规划意见书》,总投资规模1480万元(由北京对口援建资金解决),设放映厅4个,座位900个。《农村电影院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规划建12个电影院,其中150座电影院3个;200座电影院7个;250座电影院2个;12个农村电影院总投资1868万元,由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解决。

(五)广播村村响工程

我局以什广发[2009]23号文报发改局,并经市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将“广播村村响”工程纳入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预算,包括镇、村两级广播站(室)的建设和配套设备设施,总投资388.12万元。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项目

该项目于2009年4月2日正式开工,之前完成了拆迁、环评、设计等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己进行地基部分(消防水池)的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塔建设的用地手续正在办理之中,环评的各项准备工作己进行完毕,摄录编播设备采购方案己初步确定,待土建项目完工后,迅速实施。

(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

我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程》,并规程实施。目前己完成主干线架设170公里,栽埋电杆2000余根,己完成农户安装签字手续27000余户,安装农村有线电视21000余户。

(三)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 该项目还未开工建设。

(四)电影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未开工建设。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

第五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这是司法行政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建设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陇川县司法局适应形势要求和群众期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纵深推进、横向拓展,积极在构建优质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陇川县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使法律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县司法局积极推进网格式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司法行政部门整合内部9项业务职能,创建“八位一体”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搭建了一个社会化、专业化、便民化的“一站式”综合法律服务新平台;在社区形成送法上门,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在村组以全国、省、州优秀人民调解员为对象,打造个人冠名的“个人调解室”,发挥品牌调解员口碑好、威信高、业务强、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一线服务群众;在行业中成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排查苗头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目前,陇川县建成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援助)中心1个,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所11个,“律师事务所”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805个,“个人调解室”1个,联调室11个,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医疗纠纷、妇女儿童、环境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各1个,乡镇法律援助站13个(含武警边防大队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站),各村(居)都设有法律援助联络点(含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室)。初步形成了以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杻纽;律师事务所、个人调解室、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联络站点为基点的立体化网格式服务体系。在案件受理、分流、协调、督办等环节实现了上下渠道贯通联动、网络对接共享、层层有人办事的服务新格局。

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一是理清思路,找准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定位。为适应形势需要,县司法局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司法行政重点工作,抽调专人开展深入调研,梳理现有法律服务机构和职能,召开法律服务行业人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以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重点,以现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组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便捷性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思路。

二是纵深推进,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为延伸县乡两级中心服务,按照《云南省司法厅关于下发<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总体要求及具体部署,在基层一线以全省规范化司法所为依托,本着自愿、互惠、便民、有效的原则,整合调委会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拓展服务业务、扩大服务职能、充实工作人员,实行窗口服务、网格管理、联合作战,为政府、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无偿或低廉法律服务,取得了满意效果。

三是横向拓展,打造实体化服务平台。为提供专业、快捷的法律服务,县级法律服务中心全面升级12348热线,指派律师、公证员与公安、检察、法院、工会、妇联等10多个部门相对接,实现衔接互动。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纠纷受理、法律援助、12348热线、社区矫正等服务窗口,将司法行政干部、专业律师、专职调解员、法律援助和公证联络员推向一线,增强窗口服务力量,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受理、法援、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咨询等法律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服务效能,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内部增容,增强专业化服务水平。为使群众享受到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我们注重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业务团队建设,加快人民调解室、法律援助规范化站点创建力度,充实重点建设法律服务团、政府法律顾问团、新农村建设法律志愿团,成立律师讲师团深入一线、深入社区,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五是精细管理,提升规范化服务效能。为提高综合服务效能,我们把完善机制作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手段。针对窗口服务平台出台了《陇川县司法行政系统窗口优质服务规范》,规范文明用语和工作礼仪,做到人员服装、服务用语、标牌标识三统一,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承诺、受理条件、办理结果、满意度六公开。同时,还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指纹考核、重大事项报告、工作纪律、轮值主任、预约服务等内部制度规范,跟踪督办、明察暗访、定期考核等督查制度,逐一装裱上墙,实现各窗口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针对法律服务行业特点,分别完善律师诚信信息披露、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六规范、公证行业三零目标考核等制度,严格队伍管理,确保诚信服务、规范执业。

三、推进陇川县公共法律服务深入发展的思考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推进这项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长效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合资源,推进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我们将推广已建成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经验,积极整合司法行政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加快推进乡镇(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全方位解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二是注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挖掘和培养法律服务人才资源,通过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积极鼓励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到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实习,为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人力支持。

三是创新思路,丰富法律服务内涵。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关注法律服务需求的内容和方式,逐级建立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分析研判机制,了解群众最需法律诉求,针对性制定开展服务项目和内容,使服务真正让群众满意。

四是落实保障,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居(社区)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另一方面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认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一项惠及全民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首先要纠正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仅仅是聘请政府法律顾问这一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通过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的建立,就近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和帮助,对引导老百姓依法维权,息诉罢访,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法制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要有“花小钱办大事”的深谋远虑,投入资金越有保障,购买的法律服务资源越充足,老百姓得到的法律保障实惠就越多,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政府必须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县级财政和乡镇财政中均应列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财政预算。甚至可以考虑建立健全政府财政保障公益性服务补偿机制,健全人民调解个案补贴、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律师驻点服务补助等制度,激发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同时因地制宜,对各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搞“一刀切”,可以选择性地开展重点建设和创新性建设,比如在有条件有财力的社区、村居,政府可以鼓励他们自行出资(或部分出资)购买法律服务,一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来可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具有示范代表作用的部分社区、村居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建工作。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督查督导,防止有令不行,敷衍应付。

三是科学考核,强化监督。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检查考核机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对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重点对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以及所派驻的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主要按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要求,督导法律顾问协议落实情况,提供四项法律服务产品实物工作量,检查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完备,台账、档案资料等齐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投入等等,具体由县司法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同时,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由享受服务的个人或者单位对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以此衡量各地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效果。县政府综合考虑服务质量评价和检查结果对各乡镇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予以年终考核评定,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此来作为对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考核的依据。

下载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文章

    对做好“村村通”工程 构建农村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县广播电视台汪选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50户以上自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新华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2011-09-24 17:25:30 来源: 新华网 转发到微博(10) 有1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 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精选合集)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举措。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

    关于上饶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上饶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王雨星 单 位:解放军理工大学一旅十队 1 关于上饶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情况调查报告 “建党九十周年......

    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积极配合市政协关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我局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提取了2000年至今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