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文章
对做好“村村通”工程 构建农村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县广播电视台
汪选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50户以上自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且启动实施了全国、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我县均挤进了上述工程建设笼子,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对做好“村村通”工程建设、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我县共完成了34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2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和23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且完成了聚龙山发射台的中央台和省台无线覆盖改造工程,解决了我县20多万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全县行政村、20户及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出现滑坡,广播电视覆盖还存在“死角”,部分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差。这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当前,改革后的广播电视台仍然担负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认识,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上来,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二、切实明确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一)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强化公益性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能力和质量,逐步消除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收听收看的节目套数明显增加,内容丰富多彩。
(二)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实施全县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本地特点的技术手段,争取到2015年使全县农村2013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的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并创造条件尽可能让用户收听收看到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2、分步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现有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的作用,对转播中央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聚龙山无线发射台进行设备更新升级改造,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工程,使全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省台、市台、县台广播电视节目在内的8套以上的无线广播电视的电视节目,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
3、建立健全“村村通”长期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逐步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行政、经济等措施,积极推进县、乡、村广播电视网络融合,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垂直管理。建立健全以县级广播电视部门(有线电视网络部门)为中心,乡镇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为基础,面向农户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新体系,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努力提高广播电视普遍服务水平。
4、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原则,逐步增加 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同时提高制作质量。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专业的农业频率、频道。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结合农村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专栏、专题节目。有条件的乡镇应努力办好乡土广播节目。广播电视台要加强与科技、教育、司法、文化体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务、气象等部门的合作,不断丰富节目资源,提高农村农业节目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满足农民群众对政策法规、科技兴农、法律知识、卫生防疫知识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新时期“村村通”工程建设
(一)紧密依靠县、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村村通”工程建设的领导。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把“村村通”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政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使“村村通”工作成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
要进一步健全各级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广播电视、发展改革、财政、扶贫、物价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精干高效“村村通”工作专班,切实做好全县“十二五”期间20户以下自然村和无线覆盖等“村村通”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机 制。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村村通”工程 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认真做好“村村通”规划。鼓励距离城镇较近、有条件的农村优先采取有线光缆联网方式进行建设。对于偏僻分散、确实无法联网的自然村,采取无线、卫星直接接收等方式进行建设,要做好建设后维护和管理方案,加强管理,防止违规接收境外节目。在制定工程实施进度计划时,要坚持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先联网方式后卫星直播接收方式,先大中功率后小功率台的原则,稳步高效地推进“村村通”工作。
(三)积极争取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加大对“村村通”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1、落实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按国务院79号文件要求,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纳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计划,积极落实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收看收听包括中央和省级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的“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并切实落实修复“返盲”设施资金,优先保证国家和省两级对每个20户以下盲点村“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补助资金招标的设备及时发放和安装到位。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建言国家广电总局调整村村通工作政策,将目前设备由各级广电部门直接发放改为由国家实行家电补助、由广播电视部门专售并负责上网开户管理的方式。
2、落实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建设工程建设资金。无线覆盖工程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覆盖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是解决广大农村广大人民群 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按照政府主导和分级负责原则,“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对转播中央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及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给予了适当补助;省局也积极争取省政府对转播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机及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给予了传输补助;市、县广播电视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市、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3、落实“村村通”设备运行维护经费。广播电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落实“村村通”设备运行维护经费,确保“村村通”工程真正通、长期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对全国县及县以上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无线发射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给予一定补助。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省财政已从2006年开始,将“村村通”设备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列入部门预算。近年来,省局已经争取省政府解决了转播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转播台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市、县级政府要分别负责解决本级“村村通”设备和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
4、积极落实优惠政策,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国务院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省局正在争取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一是争取省地方税务局对县(市)及县(市)以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开办或经营单位,免收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收入所得税和营业税的政策;二是争取省电力公司出台文件对涉及农村覆盖的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站)、转播台(站)和监测台(站)的用电,执行国家规定的非普工业类电价标准,不执 行峰谷分时电价的政策。市(州)、县(市)广播电视部门也要积极与当税务、电力等部门联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同时,要会同物价部门,合理制订农村有线电视收费标准,对低收入用户实行收费减免政策。并按照法定程序加强审计监督,保证资金全部于“村村通”工程建设。
(四)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村村通”工程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对“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要在当地财政国库系统设立“村村通”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专户,确保“村村通”资金足额落实到位。严格“一支笔”审批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审批权限,防止多头签字审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出现。严禁任何部门、个人借机敛财,杜绝专项经费被截留或挪用。要定期审计“村村通”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并上报省“村村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加管管理,改进服务,确保农村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县、(镇)乡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强对“村村通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构建一个运转灵活、成效明显、服务规范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制度,规范秩序、改进服务,充分发挥县、乡(镇)两级维护中心的作用,落实专职人员、机构和经费,确保”村村通设备的长效运行,坚决防止“返盲”现象发生,确保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尽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尽享广播电视基本的收听收看权益。
第二篇:新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新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根据中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精神,针对我县实际情况,为寻求我县公共文化体系完善与发展的捷径,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为上级领导研究事业单位改革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县文广新局对我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了解了发展现状,发现了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县制定了县级有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有文化大院的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逐步形成了遍布城乡的较为完善的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图、博三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县政府投资2200万元,2010年建成了集文化馆、图书馆、汉画砖博物馆和电影院、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自2010年6月以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已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中央每年补助文化馆、图书馆各10万元,保证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保障。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是以汉画像砖为主的县级专题馆,在全省首屈一指。中央每年拨付50万元资金保证了博物馆的正常开放,-1- 拓展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知识面,服务了县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
文化馆位于文化中心三楼,建筑面积近1600平方米,内设多功能排练厅、群众文化活动室、音乐舞蹈创作室、美术书法摄影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及培训中心,负责策划、组织、辅导大型文艺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培训文艺骨干,挖掘和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等工作。文化部配备的流动舞台车为全县的文化演出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图书馆位于文化中心二楼,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藏书近五万册,内设图书超市、读者俱乐部、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书库和外借处。图书馆是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是我县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提供阅读知识的重要阵地。其中,作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县级支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配备了40台电脑可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查阅服务。
博物馆位于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共分《历代珍品》、《汉砖春秋》、《名人天地》三个展厅。博物馆收藏文物5200余件,其中汉画像砖500余件。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使用的石器,下至1911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充分展示了我县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貌。目前,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县人民及外来人士了
-2- 解我县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2、乡镇(街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力军。2011年以来每个乡镇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免费开放(县级应配套1.5万元没有到位)。2008年开始,文化站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每个乡镇中央补助资金为24万元,截止2012年,全县15个乡镇(办事处)已基本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改建新建工程。2012年乡镇电子阅览室项目共涉及我县6个乡镇,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2012年文化站设备购臵项目涉及我县5各乡镇,2014年6月15日设备已由省里发到各乡镇,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3、广大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2008年开始实施,截止2010年全县共建成信息资源基层服务点257个,2008年至2012年全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50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08年以来“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已累计达到200余场、“送电影下乡”也已累计达到10000余场,为广大农民朋友送去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央惠民工程的重要措施。广大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业余生活,提升了文化素质,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文化惠民工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
-3- 众的热烈欢迎,但是,在基层特别是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一是设施不够健全。自从老戏院荒废以后,我县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演出场地,使文艺演出只能在广场上进行,一遇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演出只能停止。乡镇文化站办公条件普遍较差,大部分行政村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室,更别提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配备了各种设备,多数村由于没有专门的场地,只能放在村支书或文书家中。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国家、省、市专项建设资金下拨的同时,都要求县级有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但这些配套资金都没有按时足额落实到位。乡镇文化建设项目每个乡镇中央补助24万元,要求县级配套24万元,县里又不能及时足额配套到位。造成每个乡镇都有24万专项资金,可按照目前的物价各方面成本,即便县级资金配套到位,也建不成一个合格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没有专门的独立账户,每次下拨的各项资金都只能汇到乡镇财政所,分管文化的乡镇领导往往不主抓财务,造成专项资金不能有效利用。
三是省级设备集中采购滞后。
2012年4月签订的乡镇公共文化设施中的设备购臵,2014年6月才到,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中的设施至今未到,2013年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图书采购项目至今未签合同。2013
-4- 年的乡镇(街道)、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中的设备购臵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设备购臵项目合同,今年5月份刚刚签订,省里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进行采购,设备到基层可能在明年下半年,滞后的工作进度影响了公共文化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是专业人才短缺。1.县级文化专业队伍人才奇缺,业务骨干年龄偏大,业务培训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文化骨干后继乏人现象。2.15个乡(镇)文化站目前还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管理,所配备的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加之人员流动频繁,致使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3.农家书屋及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缺乏管理人员,导致各种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对策及建议
按照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和省、市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新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下面,针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野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如下:
1、制定发展规划。县政府应制定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文化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建议县政府要在县“十二五”规划中,结合新野实际,组织文化电、旅游等相关部门制订出台《新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提
-5- 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发展战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管理体制及运作体制。
2、确保资金配套到位、集中使用。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使各项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议县政府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各种惠民工程实施的时候,多实地考察、调研,加强资金的管理和审计。建议是否可以使各项资金能集中使用,以免出现“撒胡椒面”的情况,造成专项资金的浪费。
3、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基本为3-5人,而实际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基本上就文化站长1人,个别乡镇还没有配文化站长,而且文化站长多为兼职,建议乡镇加强文化干部的管理,使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有专人专干,村里有专人管理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点,确保各项惠民设施发挥作用。再者要狠抓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县级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编导演队伍,加强基层业务的指导和文艺骨干培训,建议出台一套激励奖惩机制,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新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4年6月20日
-6-
第三篇: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些年来,**市农机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又好又快地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先后实施了农机创业行动和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为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下结合**市实际,就**市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一浅析。
一、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现状
完善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公益性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有农机管理机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
农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农机监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负责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目前,全市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健全,市、县区均设有农机管理机构。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包括县区、乡镇两级。
(1)县区级。目前,全市各县区均设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拥有人员36人,其中科技人员23人,科技人员比例为64%。
(2)乡镇级。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庐江县、和县为代表,设立区域农机站,其“三权”直属于县农机局,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庐江县于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方试点,该县在17个镇按区域设立了8个区域农机站,编制45人。和县于在10个乡镇设立了6个区域农机站,编制36人。到目前为止,两县共有人员75人,其中科技人员53名,占人员总数的70%。另一种是以无为县、含山县、居巢区为代表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中设立1-2名农机员,其“三权”隶属乡镇。到目前为止,三县(区)49个乡镇(含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人员87人,其中科技人员52人,占人员总数的60%。
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与教育,提供农机公共教育服务。目前,各县区均设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农机校,人数总数55人。
二、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服务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目前,全市约(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12万农机从业人员当中,加入专门服务组织的不达总量的5%,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打独斗,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服务范围还不够广。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
(二)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差。据调查,目前从事农机公共服务的人员均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接受教育的途径非常有限,局限于跟着别人干,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相当缺乏。据统计,全市约12万农机从业人员中,仅有不到10%的农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机及相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培训,其他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务离广大农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有些服务公共服务组织还提供不了。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农民都非常渴望一种保姆式的服务。但是在油菜播种、收获以及水稻栽插等关键环节,农民仍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务,广大农民不得不投入高强度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随着农机化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机公共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普遍无办公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办公网络设备。一些地方设置的综合站仅有1至2名农机技术人员,公共服务能力非常薄弱。财政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服务手段落后、公共服务条件较差。
三、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要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机服务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做出新贡献。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办公助是推动农机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开展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推广。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农机具,引导、带动农机服务组织增加投入。要落实好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和运送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道路通行费的政策,减免营业税和农机服务组织登记及审检费等政策,减轻农机手负担。要积极争取对农机公共服务组织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
(三)规范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起来有规模,组织起来有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户加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倡导龙头企业、农机能人及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机经营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作,合作、共同经营农机,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领域,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农机协会,建立章程,规范运作方式,保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机公共服务覆盖面。
(四)加强培育,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农机校的投入,逐步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要创新农机培训形式,采取“送教上门”、“田间办学”等农机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要争取政策,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组成部分,进一步降低培训成本。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
(五)深化改革,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将分散于各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农机人员进行整合,设立区域农机站,理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管理体制。要改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条件,提供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农机推广机具和办公电脑网络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以钱养事”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传递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重要即时信息,及时发布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等方面信息,提高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
(六)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大力宣传农机公共服务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机公共服务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大力宣传农机公共服务的好典型和好经验,激励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农机公共服务工作中。
作者单位:**市农机局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贯彻决议精神破解发展难题确保繁荣发展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各项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区是指区级文化馆、图书馆、镇办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三室一中心)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真正把这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来,认认真真为人民群众提供场所免费开放、服务,业务骨干辅导服务,基本队伍培训服务等,才能让全区人民真正享受到新的文化生活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
结合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我从下面两个方面五条途径来讲述我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全面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和途径。
一、对照《决定》差距大 问题多
前些日子,省文化厅公布了全省各市及各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到2010年的排名,下面我以图表来展示一下,1晋城市六县(市、区)的基本情况。
从图表中看,我市除我们城区和高平属于名次正排外,其余四县均是下降趋势,这种情况表明,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符。我市名不符实,我区更是名不符实,和晋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说法更是差距甚远。如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将我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下认真地分析。
先说区级文化场所文化馆、图书馆硬件建设:文化馆场所面积仅有400多平方米,不达国家三级馆标准。图书馆经过2009年和2010年,投资120余万元进行改造,面积达到2000多平米,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这也正是2010年我区在全省排名向前移19位的原因所在。全区8个镇办均无文化活动场所,属于空挡,145个村(社区)除凤翔、东岭巷等10余个市民社区场地问题不大好解决外,其他场所均可达标。
人员问题。区文化馆现有在职人员14名,仅有艺术类学校毕业人员5人,其余9人为非专业人员。图书馆现有在职人员9名,仅有
一名图书系专业毕业人员。镇办文化站共有15名在编占编人员,事实没有一名在从事文化站工作。
经费问题。我区文化工作列入预算的专项经费仅有局里5000元,文化馆、图书馆各5000元。镇办和村里基本没有专项经费。文化工作的开展,是靠搞什么活动请示什么经费。
和六县(市、区)相比较,泽州县乡镇文化站基本上全部建好,因有县无城,文化馆和图书馆是租赁。高平的三馆投资一个多亿已建成。阳城县两馆及乡镇文化站已建成。陵川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本上建成。沁水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近一万平米的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已普及。总起来讲,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区级刚刚起步可求突破,镇办落后需要找结果,村(社区)基础好可以形成特色。
二、敢于担当 破难题 前景好
面对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不能坐等,不能推拖,必须负重赶超,把延误的工作抓起来,把虚度的时间补起来,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各项要求,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五条途径,实现全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突破。
第一,狠抓政策机遇,找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总把手。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为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决议》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告诉了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只要我们的工作围绕《决议》展开,就会有途径,有办法。肯定的讲,《决议》出台之后,围绕《决议》的种种具体实施意见一定会相继出台。这种时候,我们就必须充分抓住,紧紧跟上,一项不拉,一个不丢的抓在手上,灵活掌握政策,多头争取投资,一句话,只要有利于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政策和投资,都要用起来,争回来。
第二,提高认识水平,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看成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事情。
以党的一次全会来专项研究讨论文化工作并形成《决议》,应当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这说明了什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就不是文化部门一家和文化工作部分人员的事情,也不是文化部一家和文化工作者能解决了的事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决议》提出的高度,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认识水平才能提高。只有我们真正把认识高度和《决议》达成一致,只要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把文化工作看成是主要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把本辖区的文化场所建设、文化队伍、文化经费投入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我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真正称为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全面完成。
第三,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历史欠账,完善场所建设是首要中的首要问题。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网络建设最重要的差距是差在场所建设上,区级文化馆建设,应当是当前必须抓的一项重要工程,如何
抓?如何建?当然有审批立项等方面的困难,但我们目前已寻找到了机遇,原来在剧团建房中丢了四亩土地的批文已找到,并重新通过了市土地局办公会议,目前已在市规划局等待土地规划,只要规划好地方,就可以同剧团排练服务中心两项工程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镇办文化站建设是难题,但也并非解决不了。北石店镇已和新城改造同步规划,市里的补助资金已经到位,其余七个办事处可以在十二五规划中享受到国家政策出台后的各级财政补助,依照文化站不能和政府办公场所的要求,可以采取借鸡生蛋,办事处和社区同建的办法,利用基层社区基础好的有利条件,将文化站建设到基础好的社区。至于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做的工作是开拓思路,开放脑筋,解决好非农社区活动场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的目标就可以实现。根本的问题,是在思想重视的前提下,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摆上日程,做出规划,列入预算,一句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没钱是办不成的,不拿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四,提升人员素质,展开骨干培训,组织文艺队伍。
对区文化馆非专业院校毕业人员和40岁以下人员一是采取送出去学习升造的办法,二是请省市对群众文化工作有研究的专家前来培训辅导,普遍提升文化馆整体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对文化馆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乐理、声乐,舞蹈、美术、创作等项目分别进行,使得文化馆人员学有所长,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在组织书籍分类、图书对外开放,阅览室全天候社会阅读的基础上,搞好“农家书屋”
全覆盖图书管理人员培训,并展开读书评比会,图书读后感,民意大调研活动,使得“农家书屋”在基层真正发挥作用。
镇办、村(社区)要通过区文化馆的室外培训活动,组建起有自身特色的文艺活动队伍,在近期钟家庄秧歌队、西上庄威风锣鼓队等培训的基础上,组建和培训更多的文艺活动队伍,每个镇办不少于100人,每个村(社区)不少于50人,从而带动广场、公园、街头、大院的各种兴趣文艺小队的分散活动。
第五,组织竞赛活动,全面提升水平,真正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就是要人民群众普遍的享受改革成果,丰富文化生活。丰富生活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形式上,要赋予时代内容,要有健康向上的内容,要真正构建起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我们就必须有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每年举办几次竞赛活动来有效的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普及群众文化,而且要提升活动水平,使得文化活动上档次,人民在寓教于乐中受益,真正使城区文化生活获得繁荣与发展。
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当的十七届六中《决议》的要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坚持下去,我区文化工作大繁荣大发展的目的就会在更短时间内得以实现。
第五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徐明德副主任带领调研组,于10月中下旬先后深入到桂溪、曹回、大石、高峰、五洞、鹤游、裴兴等乡镇和县文广新局,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
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各自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介绍,实地查看了县城公共文化活动设施、乡镇综合文化活动室及部分村(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使用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县政府和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县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逐步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大建设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一)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突破。近年来,县政府筹集上亿元的资金在县城先后建成了体育场、中心广场、西门广场、南阳公园广场、体育馆、文化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个公共文化设施,并免费向群众开放。目前,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市民活动中心、游泳池、图书馆、天宝寨登山步道的建设也正紧密锣鼓地进行着,这些重大公共文化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县城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提升县城的文化形象,使广大群众享受更丰富、更全面的文化服务。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筹资2.5亿元,建设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县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视机、投影仪、卫星接收系统、书报、棋牌等设施设备,功能比较齐全,并免费向群众开放。高安、曹回、大石等乡镇还修建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全县修建了10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79个农家书屋、734个图书借阅点,部分村(社区)还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着力推进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2131”电影惠民工程,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和“农村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6场电影”的目标。完成了“广播村村响”和“电视户户通”工程,全县建成县级广播中心机房1个,乡镇级广播机房25个,示范村村级广播机房28个,安装终端喇叭2730个。“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近年来,县政府结合我县实际,着力打造牡丹文化、古县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以办牡丹节、油菜花节、李花节、白柚节为载体举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利用庆祝节假日举办形式多样的广场文艺演出上百余场,特别是“牡丹之夜”广场文艺演出办出了特色,深得群众喜爱。广泛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县城区各广场、居民小区,各乡镇集镇所在地晚间以健身为目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民间艺术活动蓬勃发展,全县各乡镇组织了广场舞蹈队、民乐演唱队、锣鼓艺术队、合唱队、川剧艺术队、太极拳队等各类文艺团体上百余支,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二、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下方面:
(一)认识上有差距,工作主动性不强。少数同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仅仅当作是应付上级检查和争取上级资金的一个平台,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途径。因而缺乏抓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致使我县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没有较好地形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不够丰富,公共文体场所和设施设备缺乏长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一些新建的重点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如图书馆、天宝寨登山步道的建设因征地拆迁问题推进缓慢,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还未正式启动。
(二)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发挥较差。近年来,虽然我县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有较大增长,但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然较低。从分级来看,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大都是中央、市级财政投入为主,且大部分财政投入都用于重点设施建设。县体育场、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等的运行维护费用和重大公共文化服
务活动没有纳入经常性预算支出,难以保障已建成设施的作用发挥。乡镇、村(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缺乏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或志愿服务,其向群众免费开放时间难以保证。农村广播损毁严重,维护费用和技术力量跟不上,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全县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人才和各类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文化从业人员梯队建设不合理,尤其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据统计,目前全县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仅144人,其中文广新局机关23人,县图书馆8人,县文化馆13人,县体校9人,25个乡镇文化站在编人员91人。县文化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且年龄结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乡镇综合文化站有编缺人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根本没有精力来抓文化工作。
三、对我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重要职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大发展的根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在政府行为的到位和责任的落实。县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文化惠民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规划好、建设好、利用好文化基础设施,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加强引导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建设文化强县奠定基础。
二要全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要按照中央和市里要求,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各类文化建设资金,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要加快县城公共文化各项场馆的建设步伐,坚持建管并重、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项目和参与文化活动。着手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办法,落实人员和经费,坚持建管并重,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人才队伍平台、产品展示平台、遗产保护平台和政策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功能,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三要强化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多功能乡镇文化站,不断巩固和壮大城乡基本文化阵地。要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广播的作用,落实专兼职管理、维护人员,县财政给予适当经济补贴。要多举办群众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继续打造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确定适合各乡镇、村、社区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新思路,形成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健身益智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丰富农民和农村的文化生活。
四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全县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和文化管理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体制机制,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特殊政策,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文化专业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文化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