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中国与哲学
美丽中国
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执政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我认为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倡导生态文明是立足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一客观实际所作出的正确决策。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倡导生态文明,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实现人富山水绿。
第二篇: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因其多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中国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其也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中。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佛教思想为主,又融合了墨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融会贯通,兼容并包,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哲学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一、伦理本位;
二、积极入世;
三、辩证思维;
四、兼容并包;
五、天人合一。下面我将以这几个特质为切入点,对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伦理本位
伦理本位,即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这一传统自夏朝就有,典型的有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至孔子,在伦理本位的思想下,继承并发展了仁的学说。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而言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先,而修身又以修德为先。而仁是道德的总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对礼加了定义,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曰:“恭,宽,信,敏,慧。”曰:“居处恭,孰事敬,与人忠。”以仁达到“修齐平治”。
如此久而久之,深入人心,伦理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封建时期,三纲五常成为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及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妇女需遵三纲五常。而如今的中国,仁义孝悌依然提倡,注重家庭关系也是受了伦理本位的影响。
二、积极入世
孔子曾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深刻地体现出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心,以及积极入世的心态。孟子也曾说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佛道二教多存出世之心,但久而久之也受其影响。佛教出现了菩萨精神、人间佛教、生活禅。道教出现了全真教、净明道,以普世济人为宗旨。可见其影响至深。
延伸至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华民族更着眼于现实社会,而不注重彼岸世界。对于学问,提倡学以致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受积极入世的影响,读圣贤书,登科入仕,成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首选。
三、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一特点几乎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周易》中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了矛盾,变易,创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强调了质变源于量变。道教经典《道德经》中也有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说明了矛盾与双方相互依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说明了矛盾与双方相互转化。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不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此外,“白马非马”;在不同的环境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短浅眼光与长远眼光的区别等等都体现了辩证思维。
四、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简而言之即一“和”字。
《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兼容并包,要求人有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精神,高尚的品格,与人和善,与天地敬重。故中国古人对天地常怀敬重之心。因为兼容并包,春秋时期百家虽相互争鸣,却也相互吸纳,相传孔子也曾问礼于老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虽儒家独大,但其后的儒学、理学也吸纳融合了法家、道家等的学说。因为兼容并包,中华民族五十六个名族亲如一家,和睦共处。因为兼容并包,中国人注重“家和万事兴”,继而国家太平。
五、天人合一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这里的“天”分为:自然天、主宰天、义理天和境界天。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禅宗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季羡林曾说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它使人超脱,人平和,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回归自然。
由于本人对中国哲学了解不深,对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分析也不是很深入。但中国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刻,不言而喻,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体现。
第三篇:《中国哲学与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与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成人本科教育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意义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与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文化的渊源与发展历史,使学生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
三、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设计,利用问题式、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把讲授与自学、精讲与泛讲、灌输与启发、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教材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中国现代哲学》,冯友兰著,三联书店,200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商务印书馆,2010.《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张海洋著,民族出版社,2006.《中国哲学智慧》,向世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六、教学时数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6学时,教学时数分配详见下表:
讲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一讲
对中国是否有哲学的追问
第二讲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的个性
第三讲
中国哲学文化各家各派的起源
第四讲
儒家思想的建构:孔孟与荀子
第五讲
墨家思想的脉络:墨子与后期墨家
第六讲
道家思想的演变:杨朱与老庄
第七讲
名家的诡辩:名实关系
第八讲
阴阳家的贡献:术数
第九讲
法家思想与韩非子
第十讲
春秋战国的哲学文化思想的特点
第十一讲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二讲
新道家:主理派与主情派
第十三件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十四讲
新儒家:理学与心学
第十五讲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十六讲
中国哲学文化的现代化历程
复习考试
总计
第四篇:大学生与美丽中国
(一)丁刊眼中的美丽中国梦
梦,是镜湖中她飘渺的倒影;
梦,是图书馆里他伏案求知的侧脸;
梦,被五月的杨絮带到了天空;
梦,是心中对祖国的默默宣誓;
梦,在‚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吟唱的歌谣里……
‚This is your war!‛记得书中有这样的描写,那是抗战时期联大校园里的宣传标语,学子的命运是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学子的梦即为中国梦,中国的未来亦在学子所奋斗的梦里。
时至今日,莘莘学子是不需要成为重劳工乃至上战场去救国了。但是中国梦的美丽与否,是看在我们手中书写与描绘的,看我们描绘一个怎样的未来,看我们以多少热血为之奋斗,看我们是浑浑噩噩的挥洒时间,亦或是在逐梦途中挥洒汗水。
美丽的中国梦是由一个个梦组成的,一个个美好的梦,一个个奋斗的梦,一个个报国的梦,一个个年轻的我们的梦。如果我们的梦不美丽,那么何为美丽中国梦?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的梦想奋斗,那又何来祖国的未来?
所以从今天起,我会让所有人看到!看到图书馆里我苦读的身影,看到镜湖畔我思索中的漫步,看到绿茵场上正强健体魄的我,看到深夜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苦苦寻觅的我。我,平凡的我,我是每个矿大人,也是每个当代的中国大学生。
今天,我们要实现‚振兴中华‛的美丽中国梦,这不是屈辱下的崛起,而是和平中的昂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国梦,怎能少得了我们青年学生!让我们用自己的热血书写华彩绚丽的中国梦,让我们用自己的傲骨铸就中国龙的脊梁,让我们用自己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搭台!
(二)梁晓涵眼中的美丽中国梦
习近平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
民族的梦想就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中国梦是需要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编织的。你是农民,努力耕耘,收获更多的粮食,养活13亿人口是美丽的中国梦,你是工人,建设一座美丽的华夏之城是美丽的中国梦,你是老师,教育出更多祖国栋梁是美丽的中国梦,你是医生,让亿万中国人民生活地健康幸福是美丽的中国梦,你是学生,是一个大学生,也许你还没有固定的职业,但是,时代已给予你重任,因为一个国家的未来注定是要依靠新一代青年扛起来的,而新一代青年不是别人,正是当代大学生,是你,也是我。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昨天,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还荡漾在耳边,而今日,同是大学生,我们又有谁可以说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样慷慨不羁的文字。又有谁可以到中流击水,并怀着浪遏飞舟的情怀?恐怕,今日的大学生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对生活的麻木,略带无知的狂妄,再加一丝斩不断的儿女情长。没错,这都是人之常情,但却不能是人生常态,尤其不能是大学生应有的状态。
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暂时迷茫但不可以渺茫;感觉生活无聊,多是因为我们常用消极的眼光看世界,而我们正值18岁的年龄却恨不得有80岁的心境,是多么可悲的,要知道,生活不会总是欺骗你,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生活,乐观,潇洒,向上是一种态度,悲观,无聊,沮丧也是一种态度,而前者卓越,后者沉沦;永远保持谦虚谨慎是一种态度,你可以桀骜不驯却不能狂妄不羁,世界之大,伟人之众,科学上,我们不是爱因斯坦,哲学上,我们不是柏拉图,音乐上,我们不是莫扎特,文学上,我们不是莎士比亚,美术上,我们亦不是米开朗琪罗,所以我们又有多大本事,又有什么资本去狂妄呢?也许,大学是需要爱情作为调味剂的,但沉迷于爱情而忘乎其他,尤其是学业的人,注定成为爱情的奴隶。俞敏洪说过,如果在大学这一个最重要的几年中,你投资的是别人,那么你后边几十年里,你将不断地求着这个人不要离开你。你如果投资的是自己,那么在剩下的几十年里,你会很顺利的收获真正属于你的爱情。
所以,青春可以犯错,却不可以挥霍,青春是需要做梦的,但却不是白日梦,而是要做不断追求卓越,彰显自身价值的中国梦。这是一个伟大的梦,但却是每个人都应为之倾尽一生去编织的梦。做为大学生,肩负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心怀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求知态度,在今日,放下课堂上你为之沉迷的智能手机,从的昏昏欲睡中打起精神,再次点燃高考时的斗志,为理想,为初衷而拼搏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不仅如此,中国梦更是需要我们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竖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国家正是因为这种前赴后继,追求卓越,永不言弃的精神而变得富强伟大。
用青春谱写,热血铺路,用理想的旗帜标注青春的高度,这便是我心中的美丽中国梦。
(三)王梦园眼中的美丽中国梦
谈到中国梦,我想在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梦想是支撑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而中国梦是激励我们整个民族走向富强的伟大动力。梦想的实现是必须要付出汗水和辛勤的,个人小小的梦想都需要付出辛勤才能实现,那么中国梦更需要亿万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齐心协力共同浇灌那么中国梦想的花朵就会绚丽绽放。
中国梦,这是一个集体概念,并不特指单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而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中国梦不能脱离单个个体而存在,它依靠那些有着梦想和实干精神的青年人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青年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强国梦。
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把个人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中去,作为青年更应如此。身为大学生,就必须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决不能浑浑噩噩度日,要有远大抱负和勇于战胜梦想的道路上出现的一切困难。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期望是德艺双馨的,我们决不能让他们失望。首先,我们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鼓足中国信心,努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锻炼增强本领,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其次,明确个人目标,成就自身价值。只要广大青年胸怀理想,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用‘两个百年’的目标激励自己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奋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生力军作用,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最后,我们要有扎实端正的的学习生活态度、工作作风。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我们青年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但是要用这种热情和潜力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依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怕吃苦,敢于承担勇往直前。要知道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要充满朝气与活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这个太阳能够温暖整个民族不负众望。在继承和享受前辈们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有给我们的后代留下幸福的决心。
最后,我想说:‚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我们要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案例
案例题:
1)每篇内容包含那些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哪些贡献?
答:《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民的力量,也蕴含着改造自然过程的曲折性和前途的光明性,包含了原始的辩证思想,也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能激发人们不向困难低头,产生敢于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的《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三篇文章被称为“老三篇”。三篇文章篇篇经典,字字珠玑。饱含着中国传动管理哲学思想,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文章风格朴实、说理透彻,极具教育意义,分别从不同侧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了不自觉的阐述。
2)从中国传统人性论角度分析,愚公、白求恩的人格品质。答:愚公不知老之将至,乐观、豁达、胸怀远大、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关于白求恩,毛主席已有论断---“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且颇有些“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结合你自己的实际和亲身体会和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谈谈雷锋过时论和现代发扬“圣人”品德的重要性和遇到的障碍。
答:人说雷锋是一座丰碑,但他毕竟已成历史,今天再提已无必要,不值得今人学习;有人说,雷锋非常可贵,但他只适合那个革命精神的年代,今天情况已经大变;甚至有人恶意贬损雷锋„„我们时常在想:雷锋精神真像一些人说的过时了吗? 周恩来同志曾精辟地把雷锋精神概括为四句话:“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江泽民同志认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尽管时代不同,思想各异,今天的我们对雷锋精神的人性化展现有越来越多的不理解,但我们却不能不对雷锋那种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浓情厚爱肃然起敬。更重要的是,人之为人,社会之为社会,国家之为国家,都需要健康的心态和机制来贯穿始终。而雷锋精神,已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一以贯之、气势磅礴的坚守力量。雷锋精神将是一种永远能引起人们内心美好向往的道德关怀,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人文情怀和公民精神。50年了,不管褒贬,我们还在热议雷锋精神,这一现象本身就证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扬“圣人”品德对于构筑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但总个别人不理解、不支持,这也是多元化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社会的主流还是好的,大方向不会因为一点杂音而改变。
4)对于批判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3-5点自己的看法。答: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客观分析。3.继承和发扬其中的优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