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时间:2019-05-15 07:3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第一篇: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现代企业管理

2011-04-14 09:46

现代企业管理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也可说是美国文化的延续。

在全球化思潮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现代企业管理的实用价值也日益明显,可以说,没有好的管理机制,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里站得住脚。翻开报章,就可以看到各种企业管理课程招生广告,企业管理人才近年也成了“香饽饽”,这些都说明这一新学科的必要与重要。

西方管理大师放眼东方

西方的现代[ur=http://www.xiexiebang.com]管理咨询[/url]师们已经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

一、将金融、财务、市场、人事、风险投资等领域分门别类,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二、20世纪80年代末,资讯科技(IT)的发展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并运用现代数学、系统论、信息论、博弈论和网络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从而使得西方的企业管理更加科学。

三、建立起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在这当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在聘用人才上,“任人唯贤”几乎是唯一的考量。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的总裁年薪动辄几百万美元,如此大手笔,也是基于“任人唯贤”的原则。日本、韩国也同意这种做法。但大部分东方国家,在用人方面,还是有诸多才能以外的迁就,例如家族企业、人际关系等等。

五、有完善的自我更新制度,时常调整运行机制,做到与时俱进。

尽管西方的企业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基于外在强制约束的西方管理科学,因不能攻克人性的全部弱点,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很多西方的管理大师便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向东方管理文化寻求智慧。

管理之于西方是一门科学,属于理性的实用范畴;管理之于东方则是一种文化。东方文化又是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始人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他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学术昌盛的时代。他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加上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其中包括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部分,已日益显示出可对现代经济、管理和人类文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东方[ur=http://www.xiexiebang.com]管理咨询[/url]文化鼓励勤奋好学,全球华商之首李嘉诚,以及已故华族企业家陈嘉庚、李光前等人,都具有这种东方美德。以李光前为例,他到陈嘉庚的公司上班时,就因为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的商业知识,并打通欧美市场,所以受到陈嘉庚的重用。

东方管理文化同时讲究情面、重视人脉。很多西方人到中国做生意,一是一、二是二,非常讲原则,但却总是碰壁,原因就是没有吃透东方的人情世故。这并非说东方人不讲原则,而是说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原则是机动的、应变的。儒家还讲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是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

象。许多人知道,日本松下企业就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这一基本思想可以说是松下的成功诀窍之一。

儒家的仁学,就是爱人。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提倡团队精神,与儒家文化的仁大同小异。领导者或管理者应当具有广博的仁爱之心,关心和爱护下属,努力为下属争取利益。这是企业管理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同样,员工也应该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管理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内在的凝聚力。

东方文化的另一重要部分是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主张以柔克刚,这正符合在激荡的社会中需要一种弹性软化的管理方法予以周旋。所以《道德经》中一些有关无为、清静的概念,被企业界广泛运用。

《孙子兵法》早已应用于商场

老子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好像煎小鱼那样,不可乱翻动,翻动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形。烹时火候要掌握好,不能大也不能小,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要恰到好处。

再说《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宝典在今天的商场上,同样发挥作用。其实把中国的兵法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日本早就把《孙子兵法》奉为宝典;而在科学管理发源地的美国,学习《孙子兵法》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也不在少数,闻名全球的哈佛商学院,就将此书列为参考书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很多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世纪。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ur=http://www.xiexiebang.com]管理咨询[/url]思想和人文智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精神遗产,在实践中融合东方文化精髓与西方科学管理,从而开创出企业管理的新局面。

不过严格说来,结合东方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因为东方文化中能够用于现代管理的理念,较为笼统,并不十分清晰,须深入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虽然现代企业管理是突飞猛进的学科,但距离严谨的科学范畴还有一段距离,因为目前的企业管理还是基于经验及统计方法,与自然科学的客观真理仍不能同日而语。但这是一个有待挖掘和可开拓的领域,若能深入研究,必能增进东西方文化的互动,对双方的企业管理都是一大福音。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大纲

主讲:山东科技大学李文明博士

主办:柳州市经济委员会

一、企业成熟与否的三个判断标准

1、关于战略管理

2、关于核心竞争力

3、关于企业文化

二、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1、中国式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东方管理

2、企业文化的内涵

3、海尔的企业文化

4、蒙牛的企业文化

三、东方管理的精华

1、三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2、四治----治国:国家管理治生:经营管理治家:家业管理治身:自我管理

3、五行----人道行为:管理哲学人心行为:管理心理人缘行为:管理沟通人谋行为:谋略管理人才行为:人才管理

4、中国传统文化全图

四、儒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先秦历史与孔子家世

2、鲁国先贤们:四书五艺之由来

3、鲁国先贤们的思想与体系:孔子的弟子们

4、儒家的管理文化

5、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6、齐鲁文化与新绩效管理观

7、儒家人才管理思想

五、道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老子其人

2、道德经

3、道家的管理理念

4、道家管理的成功案例

5、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六 墨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墨子其人

2、墨子管理思想

七、法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法家代表们及其管理思想

2、韩非其人

3、支撑中国历史与中国式管理的两大思想支柱

4、法家管理思想之法治与中国企业管理规范

5、法家管理思想之大一统与中国企业管理的特点

八、兵家的管理思想

1、齐国兵家们及其思想

2、孙武其人

3、古今中外名家对孙子的评价

4、孙子的战略思想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

5、孙子的“间”思想与现代企业竞争情报

6、孙子管理思想的精华与现代企业管理

九、如何看待国学热与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管理精典

第三篇:企业管理哲学

企业管理哲学 201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曾超龙

《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读书笔记

企业管理是我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我认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是否够成功,关键并不仅是看他们有多少的成功事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他们的企业管理理念,也就是对于企业管理哲学的应用与探索,所以我选修了企业管理哲学。

学习企业管理哲学,我选择的辅导书是《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的实践》,我对于这两本书都有一点自己的评价。《管理的实践》是一本相当有体系的一本书,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很快的了解到管理的所有基本知识,它是一本不错的管理学入门教学课程;《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则是从哲学方面全面的介绍了企业管理的智慧,当然我觉得,对于《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更值得骄傲的一点就是这里所有的企业管理哲学都是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哲学(截止到目前,我对本书的认识)。

第一章 新中道的理念与方法

这一章中主要讲到的是中国古典哲学——诸子百家的中道和心中到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一章,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古典哲学。以前,我一直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中只有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才叫做中道,通过品读《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我对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了新的认识,它只是中道的一个方面,而儒家的中道也并不只中庸这么狭隘的一点;同时我对其他诸子的学说也有了新的认识,每一家学说都是有其自己的中道学说的。墨家讲求“兼爱非攻”,讲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这是直接把中道作为伦理原则或者核心价值;法家讲求“严刑峻法”,这就是说法家的中道就是“法”,意指人世间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法”,他就是法家世界里的中道;兵家的代表是孙武的《孙子兵法》,我认为书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有两句,就是“兵者,不祥之利器”和“首先‘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由此便可以看出兵家的中道就是“和谐”,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止息干戈”才是兵家的上上之策„„

在这里我接受到了新中道的理念,新中道作为一门新的中道哲学,既承袭了古典中道的先进思想,也加入了一些现代中道哲学元素。“新中道”强调和谐,强调在原则基础上的包容性,注重在原则基础上的融合,反对极端化和单边化倾向。

新中道的方法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包括:反向的平衡、结构化细分、本质的还原和改善主义。这四个方面看上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但是它们作为新中道的方法,要能够灵活的结合起来应用才可以发挥最大的功效。新中道的方法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普适性方法,就是围绕“反向的平衡”,对问题进行内部结构的分解(结构化细分),然后对细分出的事物进行本质的还原,进而有新的认识(本质的还原),最后对有问题的具体的环节进行改善,也就是找到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具体方法(改善主义)。

在这里面的所有方法,我对反向的平衡情有独钟。《基业长青》一书中曾有这么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我感觉两种相反的想法中,比较重要的应该是反向的思维,正向的思维是我们的第一反应,拥有

企业管理哲学 201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曾超龙 的反向的思维,将它们结合分析,掌控全局,完整全面的改善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管理的基本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管理中的思维方法可以细分为惯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性思维、启迪性思维、反向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地位和职位,在不同的场合都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应为不同的思维工具各具特性,可以起到的作用当然也不尽相同。例如,逻辑思维注重逻辑性和可验证性,应当用于实践中;辩证思维突出传统的反向思维,与启迪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结合,注重的是非常规看问题的方式;启迪性思维主要存在于悟性较高的员工,而战略性思维则应该存在于企业管理者。

对于惯性思维,也叫做混合性思维,我感觉这种思维方式应该是人们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也是最全面、最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但也正因为此,这种思维方式确实也是最平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依赖于习惯、经验、常识、学习和简单的理性思维,是没主见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也是一种新行当平凡的思维方法,更确切的说,它是一种态度。通过社会理论实践和长期的考证,人们慢慢更加青睐于辩证思维,因为这种思维的态度让我们不要“死心眼”的对待问题,要从辩证的角度全面的看待问题。但是我们如果不能正确树立辩证思维的坐标,就会使得自己做的所有工作没有实际意义,导致我们做很多无用功。

说到逻辑性思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认识,逻辑性思维就是知道我们的思想走一个有理可循的道路,理性的认识一件事之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衡量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权衡食物重要性,以求得到一个逻辑上更为合理的处理结果。

战略性思维应该是处在一个统治者的地位的思维方式。战略性思维的特点有:积极性、综合性、多边性和前瞻性。这些性质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特点应该是前瞻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培养前瞻性的眼光和能力。培养前瞻性的眼光和能力,就要做到经常结合经验教训,对未来进行可行性思考;善于分析企业发展趋势;学会把握总结发展经验和规律;多做预测,勇于总结修正;及时分析企业发展方向是否有偏差。

最后,就是说明反向思维、启迪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这几种思维方式当然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它们都是非常规而既有爆发性的思维方式。因为,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这就叫做“立新”;加之于其他几种思维方式上,最后收获的成果显然是斐然的。所以说,这几种思维方式打破以上几种思维方式的条规,但是又凌驾于其上。

以上谈到的一些内容是本人通过听课和读书得到的一些心得和启发,内容浅薄,望老师批阅指导。

帖子:

1)百度贴吧——读书吧

《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张立波、陈少峰),内容比较基础,适合初学者;而且全面,有利于我们充分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人人网(转帖)

企业管理哲学

201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曾超龙

《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作者简介 张立波,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企业伦理、文化企业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等,旁及先秦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近年来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福建论坛》、《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合撰《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比照与融通》、《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等著作多部。

3)朋友网

《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作者简介张立波,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企业伦理、文化企业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等,旁及先秦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

评论:

1)卓越亚马逊

平实的语言道出深刻的管理哲学智慧,值得有兴趣的人来品读

第四篇: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

现代中国哲学讲稿

主讲:杨雪骋

序言

一、现代中国哲学的范围和对象

1.现代中国哲学的历史分期问题

①第一种分法:1915-1949,为中国现代哲学阶段

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未变,但革命任务有变化,哲学相应地也有变化 ②第二种分法:1840-1949为中国近代哲学,1949年之后为现代中国哲学

说明:1840-1949年为近代,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主要基础是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哲学流派,未占主导地位

③其他分法:学术文化史不与社会经济史、政治史的划分相一致,应以其自身的发展为历史分期的划分依据

A.从明清之际至今后50-100年都属于近代中国哲学的完整阶段 说明:认为这一时期为启蒙时期

B.从19世纪末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的中国哲学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称为中国现代哲学 说明:19世纪末中国也出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和进化论唯物主义,恩格斯将这两者视为现代唯物主义,因此也可以视为中国哲学的开端。

学术界将19世纪上半叶的孔德实证主义视为现代西方哲学,19世纪下半叶中国哲学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所以可以顺理成章地将19世纪末中国哲学视为中国现代哲学。C.从1923年人生观论战开始,为中国现代哲学阶段

说明:1923年为开端,这个时期中国哲学讨论人的问题,具有现代性,分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两派,至1949年中国哲学基本上完成了对西方哲学的传播和消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现代特征的中国哲学,这一过程仍在持续中,还未完成。

本课采用1915-1949年为现代哲学阶段的观点

2.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

①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哲学家的吸收、消化与创造,自成体系。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中国化 ③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争论与互动

二、现代中国哲学的基本线索

1.从横向来看,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流派

几种分法:两流派说,三流派说,四流派说 两流派(与政治斗争相联系):

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正确的、进步的、唯物的、辩证的、发展的);

地主资产阶级哲学(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的,落后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反动的)三流派:

激进主义:极力否认现存权威,主张彻底改革社会制度,如马克思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主张彻底变革社会,变革思想

保守主义:固守传统,主张在传统基础上改良、纳新,如现代新儒家哲学,民国官方哲学 自由主义: 积极吸收西方哲学文化,崇尚西方价值观念,如严复、胡适、丁文江、张东荪等 四流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李大钊、李达、陈独秀、陈望道、毛泽东等;

现代新儒家: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家学说,谋求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为己任,主张反(返)本开新——返儒家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起始于梁漱溟、张君劢,发展成熟于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代表人物及学说有梁漱溟的新孔学,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熊十力的新唯识学等

实证派;

官方哲学:依靠政治力量,宣传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的哲学,孙中山的生元论,戴季陶的民生哲学、陈立夫的唯生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等

2.从纵向来看,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 ①准备阶段(1915-1927)

A)新文化运动,自《青年杂志》创刊(1915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规模传播,重点是传播唯物史观。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

同时期,也有民国官方哲学的代表,戴季陶、胡汉民、邵力子等

B)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流派 代表:梁漱溟,生命派哲学(新孔学)

胡适,实用主义方法论 张君劢,自由意志论

丁文江、王星拱,科学主义哲学 戴季陶,民生哲学

C)各种思想发生激烈的交锋: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东西方文化的论战,科学与人生论的论战(张君劢、丁文江),宗教与无神论之战,批判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流派的论战 ②创作阶段(1927-1937)

张东荪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和叶青的假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

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三次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唯物辩证法问题。

关于毛泽东思想:《反对本本主义》——形成的标志,活的灵魂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③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繁荣阶段(1937-1949)a)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b)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繁荣景象

冯友兰的新理学 贺麟的新心学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金岳霖的新知识论

战国策派的唯意志主义:

(—人物,陈铨、林同济、雷海宗、马云逸 —学说采用尼采、叔本华

—历史循环论:帝国阶段—战国阶段—帝国阶段

—战国时代是人类历史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战争迫使人们投入到创造之中,实力是最根本的标准

—英雄观: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英雄之意志坚强。)

“力”说:强力者生存

其他思想家:蔡元培,朱光潜,朱谦之,李石岑,沈志远,郑昕,洪谦,方东美,唐君毅

第一章 陈独秀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旧称怀宁)人。

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1.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独立自强的根本出路

2.民主的基础是自由

3.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复辟逆流 ①揭露封建纲常的本质和罪恶

三纲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根本,也是孔教儒学的教义,宣传封建阶级秩序,使一方服从于另一方。

忠孝节义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是奴隶道德,它与自由、自主、平等、独立的人格是根本对立。

封建纲常的四大罪恶:

a)损害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 b)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

c)剥夺个人法律上之平等权利; d)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②指出孔子之道不适于现代生活

其一,宇宙间之精神物质,无时不在进化变迁,道统彝仪又怎能外; 其二,从现代经济生活的独立原则上看,孔子之道与之不相适合;

其三,要反对复辟帝制,就必须反对孔教儒学,因孔教儒学乃立君之道,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其四,批驳封建卫道士们的种种谬论:①秦汉以下儒生败坏孔经论 ②挽救世风论等

三、进化的唯物论

推崇进化论为推动欧洲社会文明进步的三大学说之一(另两个为社会主义、人权学说),是变古之道,使社会人心划然一新。

在进化论基础上,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成果,结合早年的元神论思想,形成了他的进化论唯物主义。

1.宇宙间除了物质存在及其运动之外,没有超自然的主宰世界的神灵,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遵守其自身固有之法则的;

2.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受物质支配,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没有灵魂。机械的物质观:原子种性

原子不变,种性不灭,包含了物质不灭,物质世界无限发展的思想 3.反对宗教有神论

4.根据世界时物质的观点提出了“尊现实,薄虚文”的口号

评价:陈独秀的进化论唯物主义是和批判现实密切相关的,富有批判性和革命性

四、进化论发展观

1.新陈代谢是物质世界运动的普遍规律; 2.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进化的基本法则

为了论证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为了唤醒民众挽救危亡,摆脱亡国灭种的命运; 主张积极的、奋斗的、进取的人生观,反对消极的、退隐的苟安的人生观。

五、进化论的历史观

1.人类社会的进化离不开革命,革命是达到社会进化的根本手段; 2.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在经济制度的革命。

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民主与科学的涵义

①民主:即是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人的自由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权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

科学:科学者何,吾人对于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观察,诉诸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A.科学精神或态度,即尊重客观事物和规律,尊重理性,破除迷信,反对无知妄作; B.自然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法,归纳法等; C.科学也包括哲学与社会科学。2.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有民主才能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有科学才能保障民主。3.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意义

对于冲击当时的封建专制与思想文化,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激发人们的民主解放、追求进步的激情,起了号角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找真理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七、陈独秀思想的局限性 1.轻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他把群众看作“一盘散沙„„一堆蠢物„„狭隘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需要先觉哲人,力抗群言。2.道德决定论

A.把人的善恶行为看作是本能的冲动(道德应该是人们的理性的选择)B.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幸归因于道德的不进步 C.中国衰亡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公德和私德的堕落

抽象地谈论国民性,不了解隐藏在中国人民群众中的巨大革命性。

第二章 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李大钊(1889-1926),字守常,河北乐亭人。著作略

二、进化论思想 1.进化论的自然观

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宇宙运动变化。“宇宙为有进化者”,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

宇宙的新陈代谢是无法阻止的,旧事物只能成为新事物的凭藉。“世运嬗进,即有大力,亦莫能抗,旧者日暮衰颓,不可掩留;新者遇其萌芽,勿使畅发,此自绝之道也”。2.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

人类社会伦理道德是宇宙产生的自然现象,因此也处在自然进化,自然变迁之中,由陈腐化进化为新兴,由白首变为青春。

新兴的、朝气蓬勃的民族必然会战胜陈腐的、死灰沉滞的民族。一个民族必须保持青春活力。3.辩证法思想 ①对立统一是宇宙万物的特点和根本发展规律 ②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A.盛衰成毁的转化是宇宙发展无限性与具体物质发展有限性的统一,因此,这种转化根本上是进化的、向上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B.这种转化时力求用近代自然科学观念来理解的;

C.肯定这种转化是为了战胜腐朽和黑暗,是为青春和光明开始的。③宇宙的存在与发展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4.局限性

①将精神、意志的概念引入自然、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之中; ②将人类社会和伦理道德等同于自然现象

三、传播唯物史观

1.对比分析历史上的种种历史观,从而划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2.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动因的观点。“不求之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 3.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观点 4.论述了如何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问题

①提出了研究历史的两大任务:第一,整理事实,找出它真确的证据,第二,理解事实,寻出它进步的真理;

②研究历史必须坚持求真的原则,以尊疑重据为信条,综合地观察;

③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种学说,不能忘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④关于历史学和哲学的关系,史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以史学为基础。

第三章 胡适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méi),安徽绩溪人,改名适,字适之。

二、胡适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基本特征 1.来源:

①美国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 A.经验论 B.社会进化论 ②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方法 2.特征:

①否定、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取消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它不能对现实实际有用;

应该去研究人的行动的方法,特别是如何摆脱困难而获得成功的方法,研究人如何应对环境的问题;

用目的、行动、方法、效果去代替传统的真理、实在、认识等命题 ②经验论的性质

A.把经验与实在相等同

B.实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经验包涵主体与实体,以经验论来消解哲学基本问题,在经验的范畴里讨论主观与客观

三、存疑主义的方法论

两种工具:怀疑主义,工具主义

①怀疑主义:“一切皆非天经地义”,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绝对正确的真理。一切定义,一切学理都只能作为待证的假设,提倡大胆怀疑,独立思考,打破自古的成见和旧观念。

“不可认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为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

只承认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否认一切相对静止 ②工具主义

把各种理论、思想仅仅看做工具,对现实问题适用就用它,不适用就换其他的理论来。把某种认识看作人类认识史的某个环节、某个阶段

1.历史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是把进化的观念在哲学上运用的结果。

所谓“历史的态度”,就是“凡对于一种事物态度,总想寻出他的前因后果,不把他当作一种来无踪去无影的孤立东西”,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这些都要详加考察,要研究事物如何发生,怎样来的,怎样变到现在的样子。

发生——过程——效果

“古史辨”方法:

①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②研究这一史事在每一时代有哪些种的传说;

③研究这一史事的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训,由地方局部性变为全国的,由神话变为历史,由语言变为事实。

④遇有可能,解释每次变迁的原因

研究哲学家思想时,要做到三条: ①明变,明白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②求因,找出沿革变迁的原因 ③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评价:历史的方法是一种用联系的观点来研究事物的方法、这和孤立、片面、静止的方法是对立的,它具有普遍的认识价值。

胡适所承认的联系只是停留在事物现象间表面的联系,而不承认事物背后的本质的联系,不承认历史发展规律。

局限性在于否认历史发展的逻辑,以偶然性来看待。实用主义倾向大大限制了历史方法的运用。

2.实验的方法

所谓“实验的态度”,是不承认永恒不变的天理,只认其为一种待证的假设,假设真不真,全靠它能不能发生它所应该发生的效果。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 ①疑难的境地(暗示);

②找出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问题); ③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假设);

④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推理); ⑤证实这种解决方法使人信服,或者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服(试验)。

胡适将“五步法”简化为“三步法”:

①从这个那个具体问题下手.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细心技术事实);

②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办法,提出一副医病的丹方(大胆提出假设); ③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测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的这个困难问题,最后寻出个解决的办法(细心地求证实)。

简单来说就是怀疑、假设、求证三步。胡适又进一步把思维步骤简化两步,这就是著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实验方法使用的三个前提: ①从具体事实、具体境地下手;

②一切学说、理想、知识都是待证的假说,并非天经地义

③一切学说、理想都必须用实行来试验,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

对实验方法论的评价:

第一,这一方法论是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哲学概括,充分估价了假设和验证在方法论中的地位,反映了思维活动的一定规律,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具体问题的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

第二,胡适运用杜威的思维术,研究和吸收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挖掘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和精神,概括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十字箴言,是对方法论的重要贡献,对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第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胡适方法论的推行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它主张打破永恒天理的禁锢,破除陈腐的旧观念,重估一切价值,批判传统,反击复古,这在当时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第四,胡适将实验主义方法当作思维的唯一方法,这种认识否认了思维方法的宽广性。实验主义方法只是众多认识方法中的一种而已。

第五,胡适方法论的基础是经验论,因此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特别是当证据不足时,胡适认为只有靠想象来补充,完成论证,这就使认识的结论具有不可靠性。

四、胡适的真理观(见课本)

五、胡适的“实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人民群众 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验是个人 适应环境的活动,不具有社会性。

第四章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

梁漱溟(1893-1988),名焕鼎,字寿铭,以漱溟行世。父亲为梁济。

著作有《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华民族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国文化要义》 《人心与人生》

思想来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家的唯识论与传统儒家思想

二、生命哲学

1.尽宇宙是一生活(意欲论)

①生活是宇宙的本质和本体 意欲——生命——生活

意欲的追求和满足,不断延续的过程——生活

②感官是生命的工具,意欲是感官背后的操纵者,意欲是生活的动力; ③生活是现在的我对前此的我的奋斗和努力 2.构成知识的方法(直觉论)

所有知识都由现量、比量、非量构成,各部分的比例不同。现量、比量、非量是引自因明论的三个概念

现量智——感觉——性境:有影有质,影如质; 比量智——理智——独影境:有影无质;

非量智——直觉——带质境:有影有质,但影不如质。

直觉的作用:

①现量和比量之间的中间环节 ②直觉的认识是对意味、精神(即价值)、趋向的认识 直觉是和人心中的本能、情、意相通的,故能神悟宇宙

③哲学与科学,科学靠理性,哲学靠直觉认识主客统一,取消主客对立 评价:

①看到直觉的作用;

②看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别;

③但有认为哲学能够脱离科学,哲学只靠直觉,把主客观割裂开来,把认识能力当作认识内容。

三、文化哲学

1.文化是意欲的产物(文化是生活的样法)2.三大文化路向说:

①以意欲意味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洋文化; ②以持中、调和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 ③以意欲反身向后为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3.中国文化的前景

①中国文化价值理性早启,文化早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 中国文化以他人为本位,以社会为中心 未来世界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②当前对三种文化的态度:

第一,根本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

第二。全盘承受西方文化,但对其态度要根本改过; 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4.对梁氏东西文化比较观的评价

第一,梁漱溟开拓了比较文化研究的先河,并将中国文化置于与世界文化平等的地位,加以比较研究,打破了近代以来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肯定、自觉与自信,这在当时的“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思潮泛滥背景下是对传统文化的情绪思考;

第二。从哲学的反面探讨东西文化比较,给东西文化比较以哲学基础,具有相当的深刻性,超越了同时代的人;

第三,意欲决定论看到了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但是忽视了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发展的差异性问题;

第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分开解决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四、关于中国社会结构问题

1.中国社会只有职业分途而无阶级对立 士农工商四大职业,相互依存

2.土地占有的普遍性是中国没有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 3.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组织乡农学校,作为乡村的生产、政治、经济组织

第五章 张东荪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张东荪(1886-1973),原名张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二、多元认识论 元:最初的状态,最根本的因素。认识论中的多种因素:

①感相;②自然条理(外界条理);③格式(先验的范畴,时空)④设准(范畴)⑤概念 多元由以上五个因素构成,各因素之间各自独立,各有来源,各不相干,五个“元”合并构成认识。

张东荪认为一元论、二元论均不正确: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识的决定因素是能知,把认识根源决定于心,把所知归结为能

知 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识的决定因素是所知,把认识根源归结为认识的客观对象,把

能知归于所知

二元论:认识的决定因素是能知与所知的结合,把认识的根源归结为主体与客体。

五因素分析:

①感相:立于外界和内界之间的一个中间物,即感觉。感觉是幻相,既不存在于外界,又不存在于内心。外界与感相不是反映的关系,也不是同一的关系,而是共变的关系,外界变化,感相也变化,但只是变化而已,感相的变化只表明外界在变化,并不并不表明两者的变化相等同、相一致。

张东荪认为感觉是人对外界、主观到客观的屏障。

②自然条理:又称外界条理,是存在于感相背后,引起感相变化的性质(而非物质),只有三条:

①原子性(又称可断性):外界在构造上有分为若干单位的可能性;

②连续性:作为可分为若干单元的东西依然具有整体性,与无穷性相关联; ③创变性:表示外界有新奇发生,可塑性 ③格式:在先(先验)的时间

④设准:逻辑范畴,作用是表达思想,如本质、现象、同

一、异众、必然、偶然、类同、差异、普遍、特殊、部分、全体、一、多、因、果、现实、潜能、真、假、美、丑、善、恶等等 ⑤概念:具体的学科概念,如地理、心、物、人格、生命、意志等。

概念是对付外界的一束行为

对多元认识论的评述:

①人的主体的自我认识,人的一切认识,一切文化都是一种幻相 ②真内容和真外界是绝对不可知的

张东荪与康德的区别:

①康德认为外物是绝对不可知的,但承认有物自体存在,张东荪认为外界有相对可知的一面即外界条理(也是精神性的东西),但否认有物自体存在;

②康德认为认识的材料是杂乱无章的“纷呈者”,将这些材料统一,完全是主观能力,张东荪认为外界是有条理、有秩序的;

③康德是以认识论取代本体论(形而上学),但不彻底,张东荪则彻底取消本体论,将宇宙论收缩于认识论之中。

第六章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二、新“理”论

继承宋明理学道统,“接着讲”,而非“照着讲”。1.理(极)

①理:实际事物之所以然之故,事物的当然之则,或某类事物之所以为某类事物之所依照者 ②理先于特殊事物,一般先于个别,共相(普遍性)先于殊相(特殊性)极是事物之极,极有标准和极限的含义,所有的理聚在一起就是太极。③理是超时空的逻辑存在 ④理是静止的,无运动的 2.真际,实际

①真际 = 有 → 一切存在,大全宇宙 ②真际的层次:

A.纯真际,即纯理之存在 B.实际,蕴含了理的存在 C.实际事物

③真际与实际的关系

第一,真际是形而上抽象的,是人的思维的对象,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实际是形而下的,是经验的对象,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

真际本然而有,实际是自然而有,真际是体、微、未发,实际是用、显、已发。第二,真际知于实际,而脱离实际;

第三,真际是一般,实际是特殊,真际包括实际,实际蕴含真际; 第四,真际可以虚,也可以实,但必须真,实际必须真,还必须实。

对冯友兰真际论的评价:

冯友兰的真际是从逻辑推论而来的,将人的思维形式——逻辑 脱离具体事物。①“实际”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在方法论上吸收了公孙龙的“离坚白““白马非马”的逻辑论证方法 ③与柏拉图的异同:

同:分出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

异:柏拉图的理念带有形象性,冯友兰的真际是纯粹逻辑推演。

④与新实在论的一致(都注重逻辑推理,但冯友兰还糅合了程朱理学)

三、关于哲学方法论(《新知言》)

形式主义的方法(形式逻辑的方法),正的方法

哲学形上学的方法 直觉主义的方法,负的方法(昭示)

直觉不能直接产生实际知识、实际技能,直觉所达到的是悟,悟的阶段可以消除人与物的界限,浑然与物同体,天人合一,消除人我、物我、天人对立,这是知所不能达到的。

知的状况,分为能知和所知,能知在人,所知在境,故物我是分离的。

哲学的任务在于发现有不可思议者存在(宇宙大全)

冯友兰提出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互补,未来的哲学必须实现两者的互补。

中西哲学的思维方式:清晰的—模糊地,理智的—直觉的,科学的—人文的,认知的—道德的,细节分析的—整体综合的

四、人生境界说(《新原人》)

人生境界是指一个人对真际的觉解程度以及基于这种觉解而达到的主观的精神状态,..觉解:解即了解,觉是反思,对了解事物这个活动本身的反思,觉解即是对人的行为意义的反思。

冯友兰区分了四种境界: 自然境界——顺才顺习而行,没有人生目的,行为受自然法则支配(才,指天生本能,习,指..后天环境的习俗。);但并非不知,而是不著不察(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对真际的觉解程度不高。功利境界——以谋利为人生目的,所谋之利,功名利禄皆可是,行为出于心灵的计划,注重实用和效果。

道德境界——行为目的是为“义”,以贡献为目的,对人之性已有觉解,社会是人之本性的一部分,个人对社会须尽伦尽职。

天地境界——行为目的是“事天”的,知天尽性,消除了物我事物差别。代表性的说明:王羲之《兰亭诗》

五、冯友兰哲学体系及基本评价

1.哲学体系:

在宇宙观上虚构了真际圣域,在认识论上设计了“觉解”这条进入圣域的道路,在人生观上树立了至善至美的人格,人们由觉解而如圣域,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地与真际世界合而为一的“天地境界”。

2.对宋明理学的继承方面

冯友兰继承了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

①新理学继承了程朱理学“理在事先”的客观主义原则。在万物之先有无数的组成了大全,每个实际事物都遵循其中一些理。

程朱理学侧重于用体用关系来表述这一原则,而冯友兰则从一般与个别的角度来说明这一原则。

②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道德不变论

仁义礼智信来源于现实社会的人之理。论证、恪守理论道德

③继承了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他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以出世的精神来入世。

程朱理学认为在义理上达到天人合一,冯友兰认为可以在境界上达到天人合一。

3.对宋明理学的发挥和改造方面

①冯友兰试图用西方思维的模式来改造程朱理学,他从新实在论出发,把新理学和程朱理学都说成是客观的,用纯客观论将新理学与程朱理学联结在一起,构成新理学。

他用新实在主义的纯客观原则提出“理”世界,在逻辑上先于实际世界。用新实在主义的个体主义原则分割了传统理学中会然一体的太极,提出太极即众理之全。

并吸收了西方哲学中的杜威实用主义、柏格森生命哲学等的思想。

②冯友兰试图将中国哲学史上的几种学说纳入到新理学体系之中,如吸收了公孙龙的物莫非指、道家的道生万物、玄学的经虚涉旷,禅宗“砍柴担水,无非妙道”、陆王“先立乎其大者”,这就使新理学有了与程朱理学相区别之处。

③试图用形式逻辑的分析法对理学作出新的论述,复活程朱理学。

新理学是以程朱理学为正宗,以古今中外各种哲学为借鉴,用逻辑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中体西用的哲学体系。

第七章 贺麟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著作略

二、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1.实用主义的缺点

①重行轻知;②重近功轻远效,急功近利;③重功利,远道义

2.辩证唯物论的错误

①唯物论宣扬的先有物质后有精神,是科学知识,只是常识,而哲学上要问逻辑上的先后。“先立乎其大”是要立志,是精神人格。关于“客观”,凡客者皆经“观”,不能离心离物,决定人所以是人的是精神。

②辩证法是研究了人类情感的矛盾性的逻辑,辩证法只能用于精神生活,用于物质领域就会牵强,不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马克思与黑格尔只是将辩证法运用的领域不同,并无本质区别。“对立统一”只能运用于情感领域,“否定之否定”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真能否定假,假不能否定真,而且否定是有终点的,即止于“合”。“质量互变”也不成立,因为科学只发现量变质,未发现质变量。

③历史唯物主义有一定正确性,但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外观法,不能把握本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不成立,因为经济上只是工具,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是目的,应该是精神生活决定经济基础。“历史是阶级斗争史”也是片面的,因为历史的斗争不只是阶级斗争。

④辩证唯物主义根本缺点在于抹杀个人的差异性,只是去学化了的经济学和阶级斗争的工具。

3.对正统哲学的展望

正统哲学建立在精神科学基础之上,所谓精神科学是指道德史,宗教史,艺术史,以研究人类精神为主,是西洋正统哲学与中国正统哲学的融合,融合的基础是精神(理性)。

贺麟认为的西方正统哲学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哲学的脉络,中国正统哲学是孔孟、程朱、陆王之学。

现阶段的正统哲学是三民主义。

三、心物关系论

心决定物。

所谓物质决定意识、身体决定精神的观点是科学知识(常识),而哲学探讨逻辑上谁决定谁。物的意义、价值永远由心决定,心是体,物是用,物的色相都是由心渲染的。

灵明张思者为心,延扩有形者为物,由此前说,心物平行而为实体上的两面,心是主宰部分,物是工具部分,物之非他,即此心之用具,精神之表现,突显哲学与科学的不同之处。

四.“知行合一”新论

1.自然的知行合一论→是如此(实然)

①知:一切意识活动,记忆、感觉、推理、思辨等 行:一切生理活动,四肢活动、神经系统活动 显知隐行→知 最隐的知等于无知之知; 显行隐知→行 最隐地行等于无行之行 ②合一

A.“合一”不是“混一”

B.知行合一是同时发动之意,时间上没有先后 C.知与行乃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D.知行合一是相对平行的意思,知不能决定行,行也不能决定知,知不能使身体活动,行也不能增进知识,只能以知释知,以行释行。妄为伪知,莫行盲目。只能自然地知行合一

2.价值的知行合一论(理想的知行合一论)→应该如此(应然)①价值的知行合一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做到

显知隐行(知),显行隐知(行)二者合一,这是价值的知行合一。②自然的知行合一与价值的知行合一的区别

A.自然的知行合一认为知是纯意识活动,行是纯生理活动;价值的知行合一认为显知隐行是知,显行隐知是行。

B.时间上的区别

自然的知行合一:行与知同时发动,没有差别,没有时间上的先后 价值的知行合一:显知隐行与显行隐知的合一,有时间上的先后差距,需通过努力才能达到合一,合一的途径有两个,向上的行与知的合一,向下的知与行的合一

C.照自然的知行合一,知与行不能互为因果,互相解释,而照价值的知行合一,知与行可以互相解释,互相决定,知行合一有了主从关系、体用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知主行从,知体形用,知是目的,行是手段)

③价值的知行合一中知与行的关系

A.知是行的本质,行是知的表现,行不以知为主宰则为盲行,不能反映人的本质; B.知永远决定行,行永远为知所决定,知为主,行为从

C.知永远是目的,行永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永远是工具,是附从的追求过程

D.知难行易(对自然的知行合一,知行同其难易),显知隐行永远决定显行隐知,由显知之知到显行之行易,由显行之行到显知之知难(侧重于科学之知)

3.对知行合一的简评

①贺麟的知行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不同,贺麟的知为意识活动,行是生理活动,辩证唯物论的知是认识,是认识的结果,行是实践,是兼知兼行的统一,具有社会性

②贺麟的知行观实际上分为心理学意义上的知行观与认识论上的知行观,两者是分裂的

③在心理学上的知行观,认为知行平行,而认识论上的知行观认为知主行从,这只是从人类认识的某个阶段来看的,而在整个人类认识史上看,应该是行决定知,行先知后

④认识论上的知行合一论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个超越,走上了知先行后的道路

第五篇: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

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

焦佩锋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这个讲题。

课程前言

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想,这四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哲学思维,那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哲学思维,当不了领导;没有好的哲学思维,当不好领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领导是管全局的,领导的素养、管理者的素养一定要和哲学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照顾到眼前和长远。

对于做意识形态工作而言,我们领导干部尤其是要有哲学思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对于新进干部、年轻干部,我们一定要抓好理论学习,这其中体现的就是马克思它是科学的真理,它所使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很有作用和意义,这也是经过无数历史证明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哲学,在这个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所强调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是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或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的国情,比如说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这次改革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性质和特点以及类型,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就是目前我们党和国家要朝向,我们的趋势是什么?未来的走向是什么?还有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因为改革也不是随便改的,建设也不是随便建的,革命也不是乱革命,我们是依据,是在认识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而这种认识论又来自于哲学思维,所以我们党特别重视在思想上建党。

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三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既然是规律性的东西,它就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所以认识规律就意味着认识这个世界,意味着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原则、什么是灵活性,它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个客观规律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正作用和反作用关系,这都属于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前人的认识成果,而且这些认识成果在我们党的历史,在我们党革命时期、奋斗时期,在上一段改革时期都得到了正确的验证,所以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法宝,共产党人和其他党人,或者说共产党人本身有什么不同呢?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但是共产党人特别注重运用规律性的认识来认识社会和治理社会。

所以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刚才我讲了,共产党人有什么特质呢?放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当年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士兵、战士有什么不一样呢?共产党的战士在打仗之余手里捧的是哲学,蒋介石退回到台湾以后也讲了这个问题,打败我们的就是共产党人懂哲学、用哲学,所以尽管我们在客观条件上,在武器装备上,在力量构成上我们可能不如国民党,但是我们懂得学哲学、用哲学,不怕领导学哲学、就怕战士学哲学,就怕全民学哲学,因为哲学意味着世界观、意味着方法论,意味着对世界对现象的本质性认识,而这种本质性认识能够使我们党上下、军队上下能团结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达到政治乘胜的结果。

所以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所以重视和掌握哲学是被历史、现实和党的建设等等多次成功证明了的。既然是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我们就不应该放弃,所以我们把这作为党的一个好传统。学什么哲学呢?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在当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认识、新的实践探索所得到的关于中国问题的理论回答或哲学思考。所以,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每一个党员,对领导者来说,依然不能放弃学哲学、用哲学的传统。

那么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重视和掌握这么几个重要哲学观点:一个是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这个矛盾分析方法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也是一对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活跃的力量,它也是我们区别社会和社会之间差异性的一个根本问题,因为生产力解决的是穿衣吃饭的问题,解决的是人的基本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一切都是空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生产关系是我们在生产劳动当中结成的社会性关系,这个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讲,分为对于社会劳动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以及再生产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所以说它体现的是,它本质上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有公正有不公正,所以公平相对公正的生产关系或者社会分配关系,是我们推动生产力,保障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社会治理的基本原理。

社会经济矛盾还包括,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基础来自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状况的需要,上层建筑是从思想层面,从精神文化层面对社会的制约和引导,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的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讲题哲学思维和领导能力,其实是要求大家要从思想意识形态,从这个高度来理解社会的人、事、物要用哲学思维,所以掌握好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什么要释放经济活力、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是因为我们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当中的生产力标准。而为什么同时我们要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呢?要进行制度建设呢?是因为我们尊重或者我们认识到了社会治理当中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的现实化就是制度,以及我们在思想层面,思维层面的总结,我们的哲学思维、顶层设计等等诸如此类,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的反作用,所以第一个社会经济矛盾分析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条,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物质生产,特别强调生产力标准,因为它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我们可以用任何一条标准给社会历史分析,来认识这个社会,观察这个社会,但在根本上能够使大家的认识共同达到一致的就是物质生产,因为根本,它解决的是,它着力于它侧重于人的穿衣吃饭问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中指出,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喝住用行,这是每天每日每时所必须连续进行的历史动作,我们关于政治的观点,关于哲学的观点,关于意识的观点,关于法的观点,国家、制度等等问题都需要从这个上面进行解释而不是相反。它也使我们联想到我们当前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但我们依然要看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很多水分,有很多问题,我们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环境破坏程度大、资源成本高,这也是我们的特点,所以当前的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而且是科学的发展经济,已经把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进一步转化为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当问题的问法变了以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发展的否定,而是我们有新的方式,新的发展方式来推动发展,这是对我们提出更高更严峻的要求。

第三条,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共产党人、领导者、领导干部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圣人,也不是超凡脱俗的仙人,我们的所有的力量,我们所有的政策,我们的制度,包括我们的想法、我们做法、我们的经验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鲜活的社会历史经验,所以脱离了群众,就脱离了现实,因为群众是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我们脱离了群众,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这三个重要的哲学观,第一个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它有利于我们认识到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什么样的关系呢?比如说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领导者个人一把手和下属之间的关系,还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求我们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人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是否推动改革的标准,我们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这样的话,因为人民是社会力量的大多数构成者,这样力量的释放是庞大的,他的效应也是庞大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这个主体。

而回到领导本身而言,哲学素养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本质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呢?习近平同志2010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能够使我们心明眼亮,能看到这个社会发展的大局,而不是片面的深刻性,我们这里的深刻是来自于对改革发展全局的掌控或把握,比如说刚才我讲到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它能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达到这样的高度,这是领导干部应该有的素质。它能够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第一个效果。

第二个效果是,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的理论、我们的路线、我们的纲领、我们的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都和这个指导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理解了这个指导思想,就能理解或者贯

彻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不仅看到是什么,还要看到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来自于长期的、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哲学素养。

第三条,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这也是被实践多次证明的。哲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到事物内部的结构,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当然也包括差异性,所以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克服,什么叫摇摆性呢?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有利于我们克服片面性,就是看到什么抓什么,上面要求什么我们动什么而不是主动的积极地担负起领导责任,当然还有一点是盲目性,为什么说学好哲学能避免盲目性呢?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看到是什么,还能看到为什么?当你理解了事物的原因之后,看到事物发展态势之后,你就能够主动的而不是盲目的,清晰的明白的而不是盲目的想问题、做决策。

2013年1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时,习近平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性认识,方法论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或途径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已经被我们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所以我们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宏观的,看到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局部和局部之间的排列关系,综合决策能力,是综合判断而不是片面判断,所谓的片面指的是眼前的、狭隘的、个体的,这种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还有驾驭全局能力,作为领导者,领导工作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因为你是站在全局之上看问题,所以你必须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领导的基本要求。尽管说近平同志,中央讲的这两段话,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但是我想这种讲法,这种要求对各行各业领导干部都有适用性。

今天这次课,我们主要谈论两个问题,第一个,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么重要,那么它有哪些鲜明特点呢?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有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第二个,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因为当前对中国社会而言,改革是最大的政治,改革是最大的现实,改革涉及到各行各业,因为我们这次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如果认识改革、如何理解改革、如果领导改革,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而这个要求的达到依赖于我们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我认为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要有全局思维,同时提高统筹协调能力,第二要有过程思维,同时提高照应阶段能力,第三要有底线思维,同时提高防突处变能力。我们分别看一下。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

第一个大问题,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个小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鲜明特点呢?我认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人民性。为什么这么说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哲学”,它和康德、黑格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这些哲学都不一样,这种哲学充满现实感,这种现实感主要体现在它有鲜明的人学立场,它总是以人的物质利益、社会权益等问题为思考重点,所以它不只是关注人,而是通过关注人的问题、人的生存现状来关注,或者说通过人的状态来关注人本身,而不是说由人道主义或者说人权这个抽象概念来关注,并且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以单个人、少数人,而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社会解放为根本任务。所以他不仅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还要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背后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基于这种原因的分析,他要结束这种人的被压迫、被异化、被奴役的状态,他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压抑的解除,比如说私有制,私有制是束缚人的,他里面有雇佣劳动,人是不自由的,还有政治压迫,所以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这种异化劳动的批判,最重要是实现人的解放,这是人民性。

第二点,现实性。始终从现实的人的需要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不断展开的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出发来解释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特点,这是其唯物主义立场的真正体现。一般我们都认为,哲学是远离社会生活的,它是高高在上的,远远在外的制度,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具有“入世”的特点,它不具有“出世”的特点,它不是道家哲学,它也不是儒家哲学,它是积极“入世”。这种现实性体现在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这是人的肉体需要、人的感性需要的结果。还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注是什么,还关注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办,所以这种鲜明的“入世”特征,它不仅看到了经济的不平等,而且主张通过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特定阶级的革命运动来消除这种不平等。所以马克思主义有句名言就是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对这三个特点,分别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作家的话进行解释。

第一个关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作真理?它所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入世”的特点,这种现实感体现在,它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少数几个人的真理,少数部门,少数个体或者某种组织的真理。所以这也是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特点,广泛性特点。

还有,这种人民性体现在无产阶级作为大多数利益代表者的被压迫阶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他说,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它这个阶级从发生到存在,它就意味着它要代表大家的真理,它要实现大家的利益,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注意这里面有一个社会的原则,作为一个阶级它可能是尽管是代表大多数人,但是这个阶级要把自己的利益,把他的诉求,把自己的原则提升为整个社会的原则,让大家意识到什么叫大家的真理,什么叫多数人的解放,什么叫人类的解放。所以私有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要被广泛的社会化的分配所取代。

第三句话,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社会关系是人在自己的物质社会生活当中,不能脱离这个生产活动来讲社会关系,处在这些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就是比如说哲学,比如说艺术、宗教这些等等,在马克思看来,他一定是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能脱离那个社会的背景来认识这些原理、观念、范畴,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人们生活,这是关于人民性。

关于现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常常要追问自己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向哪里去?这个问题脱离人的社会关系,脱离人的社会活动是没有答案的,我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活动,我们的社会角色,我们的社会身份,我们的社会评价必然与你特定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脱离了这个,人的本质必然说不清楚。

第二句话,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麻布、亚麻、呢绒,这是看得见的物质产品,在生产这些看得见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人也在生产看不见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唯GDP主义,经济利益崇拜。为什么人越富,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文化水平、社会行为越不那么文明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制约这种行为,所以人们对暴发户都有不好的社会评价,这意味着他不符合我们心中那种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这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评价的时候,既要用看得见的生产力的标准、劳动工具的标准来评价社会进步,同时也要用看不见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这也是我们评价社会的标准,我们评价干部的标准,评价领导的

标准。如果一个领导使一个单位,使一个同事或者使一个地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这个关系理顺了、摆顺了,这也是杰出领导能力的表现,而不仅仅说我们靠量的优势,数据的东西来评价一个领导是否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在政绩观层面,在人事考核方面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人和人的和谐也是我们评价领导艺术的一个方面。

还有关于实践性。马克思指出,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但是呢,要特别注意红色部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好多哲学家,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吉特、康德等这些哲学家,最根本的差异是在于他特别强调思想要转化为行动,而不是说我思想上达到某种境界了,我自我思想革命完成了,这个事情就完成了。思想革命完成了,对现实中的革命一点影响都没有,在马克思看来,思想革命是现实革命的前提,所以他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所以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这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必须记住。所以领导者你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科学的解释世界,要认识社会现象,要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有效的去改变这种世界。所以对领导能力而言,首先你要有认识能力,其次要有决策能力,最关键的是你要有落实能力,你要有推动工作的能力,你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要求。这种素养,这种要求我们是从那种所谓的休闲哲学、人生哲学当中是得不到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具有现实性,总是具有实践性。

还有马克思指出,哲学就其自身而言,她的理论就是实践。她的理论就是实践,你注意这句话,用我们共产党人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叫落实叫务实,通过务实的过程达到求真的目的,这对领导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这是第一个小的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大发现”。这两大发现不是我在这凭空定义出来的,而是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进行盖棺定论。

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

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即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观念,就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吃饭、喝水、住宿、穿衣,这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这个,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实的产物,比如说国家制度、法律、艺术、宗教等等认识、观念都从吃饭、穿衣当中来,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就是第二个发现,这个发现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剩余价值规律。我们都知道,剩余价值规律是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运动的产生资本利润的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两大发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第一个发现其实是关注普遍的人类社会,它具有普遍性、总体性,第二个发现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针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所以它具有特殊性、阶段性,这两者之间也是高度统一在一起。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有这种特征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一个简单过程。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物质利益难题”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基础。他在41岁的时候指出,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当年也是哲学青年,他大学首先报的专业是法律专业,后来改专业、换学校,开始在波恩大学,后来去柏林大学学哲学,所以他换了专业,换了专业以后他认为没有哲学,就不能使我前进,对哲学特别痴迷,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那种丰富性、那种感染力深深吸引了马克思,马克思读黑格尔甚至生了病,生病期间、疗养期间依然读的是黑格尔哲学,可见哲学对他影响多大,但是大学毕业以后,来到社会生活当中,没有找到工作,然后去给《莱茵报》写稿,写稿期间就碰到一个物质利益的难题,就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这是马克思自我告白。他从一个哲学青年变成一个关心社会物质利益问题的青年马克思,但是关注利益问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是一个纯经济学家,因为他关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学家不一样,他要在经济现象背后看到人和人中间在哲学高度的差异性。

马克思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法的本质是什么呢?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把它按照英国人和法国人的

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就是说18世纪的英国社会和法国社会已经发育出了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然后黑格尔称为市民社会。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所以他批判亚当斯密等等这些,谁是亚当斯密,就是市场经济的鼻祖,他看到自由主义经济背后人的不自由。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特别重视法律关系,然后他看到国家的形式,最后推动他进入到物质生活关系当中,进入到市民社会当中,而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就最后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个哲学经历、思想经历也进行了佐证:“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粹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着手研究有关物质利益的问题,„„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应当到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

我们由此简单回顾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简表,马克思的思想经历是这样的:法学、哲学、经济学,最后是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就是市民社会的科学。市民社会的科学是两大发现,主要体现在两大发现,两大发现是什么呢?唯物史观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唯物史观规律具有普遍性,对于整个人类具有适用性,而剩余价值规律是对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适用性。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解释“两大发现”的理论依据。或者说我们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作用,能看到马克思所发现的第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的规律的普遍性,还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特殊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交代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然后在这个关系之上又有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动态基本矛盾规律表现在什么呢?物质生产力发展了,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了。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就是实事求是的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个辩证法,要联系发展的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问题是什么,要回到事情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用辩证法看,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是什么背后为什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生产力标准,我们要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生产力的根本作用,第二个要看到生产力背后是人的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话,人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生产力就发展快了,反之就发展慢,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方面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掌握这个东西,重要性何在呢?我认为,本质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哲学,但是,这种哲学不是高高在上或远远在外的某种抽象教条,而是基于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才可能的现实主义解释原则,这种新的哲学形式是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的有机综合。较之于以往的西方哲学,它更具有历史感、现实感、科学性和实践性,因此,它不仅容易被理解和传播,而且也容易被转化为方法、能力和素养,进而发挥“改变世界”的效用。这就是领导干部学哲学、管理者学哲学的必要所在。

我们看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证明了是对的。”实践的说服力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学习这个立场、观点和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尽管社会主义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社会主义是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制度的成功,它不是一种空泛的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所以尽管社会主义遭受了一定挫折,遭受了曲折,但人民经受锻炼,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回到当代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在去年的8•19讲话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老老实实指的是态度,原原本本指的是回到文本,不要片面的学习马列主义。而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因为这种理想信念不是说教条,是你通过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当中可以得到证明的,它可以说服你。

还有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有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党员领导干部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这些内容看到它背后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这是领导干部要提升领导能力的重要要求。这是第一部分。

二、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

第二部分我特别想讲一下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呢?哲学是“爱智”之学,追问本质、探求意义、寻求方法是其天性。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这种哲学所体现出来的人学立场更真实、认识观点更科学和思想方法更深刻。因为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认识和实践,我们总是能够取得新的更高的成绩,所以,学哲学、用哲学往往是领导人、管理者的自觉追求。

我认为,改革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为什么呢?这个现实需要我们站在思想的高度去理解。这是因为,在本质上,本轮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态度。

第二个,改革需要方法。“要不要改”不等于“会不会改”。我们不要仅仅把思想认识停留对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上,而是说我们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过快不行,过慢也不行,所以适度、有效的方法是防止改革不走样、不走偏的前提。一定要看到方法对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性,而这个东西需要你从哲学的角度去领会。哪几个方法呢?

(一)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

第一个,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历经30多年发展,中国民众对市场化改革的正面作用已毫无疑义,当前,让市场和政府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吁求,与此相反,消除不公平竞争、打破利益固化、遏制权力滥用,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是本轮改革实质而又核心的问题,因此,形成具备现代社会特征的治理体系、培养与之相应的治理能力

才会成为本轮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全局,你要看到这个全局,要有这个全局的关怀,只有看到这个全局,你才能作为领导,才能统筹协调能力。或者说你才能看到统筹协调的能力对于实现、维护这个大局的重要性。所以要将全局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曾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服从全局。全局和局部只是相对而言,局部是相对于全局而言的局部,局部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必须汇聚到全局中才能发生更大的作用,如果看不到全局,局部工作就会丧失方向感,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我们在改革当中,我们都处于某个不同的部门,处在某个布局的链条当中,但是你一定要看到,你这个链条不得力、不奏效,对于全局来说是损失,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一定要看到局部工作对于全局来说有很大的作用。怎么处理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呢?我认为主要内容就是排兵布阵、统筹协调。

本轮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作为企业家,既要看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要看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更要看到本轮改革的总体目标与企业自身的定位之间的总体性关系,要避免陷入“就企业谈企业”的狭隘立场;作为政治家,必须从“两个百年目标”的高度来进行政治活动,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现代化、制度的科学化,这是关系改革成败得失的大局。我们要用这个大局来衡量局部工作的好坏。

(二)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

第二个思维,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过程思维是从时间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主义特点。我们要从事物发展的过程角度去看问题。

事物总是在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本质,也只有在过程中,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我们要运用过程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它要求我们要认识和处理好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

表现在第一个,既要照应阶段,又要善抓机遇。每个人、每个组织、每种制度都是按照过程、阶段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领导者既要看到事物的存在状态,还有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既要看到量的积累,还要注意质的飞跃,既要看到阶段性,也要看到长远性。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有照应阶段的能力,首先要立足当前:务必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放眼长远,就是说我们在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的前提下要有预见能力,要看

到当下的事物未来的发展态势,反对鼠目寸光。

第二个能力是善抓机遇的能力,体现在什么方面呢?第一个是多谋,四个字,第二个是善断。多谋是我们要常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丰富的可能性,它有哪些可能发展的方面;第二个叫善断,善断是及时做决断,在事物出现了某种萌芽、某种苗头,我们要及时拿我们的预案进行处理和化解,而不是当事后诸葛亮,或者雨后送伞,我们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雨后送伞。

分别体现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邓小平提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左”的办法就是脱离实际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是吃过大亏的,所以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这是社会主义领导者,当然这也被写进我们思想路线的,一个必备的素质,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重要。

所以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我们脚踏的就是这个实地。

第二点,看准机遇、抓住机遇。当年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非常激烈,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这话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呢?是从全局的角度得出的,所以大家都拥护邓小平,认为他讲的对。

所以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处在这个战略期内,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这个发展,因为这个是和平发展的一个机遇,所以现在我们网络上、社会当中还有冷战思维、有战争思维,这个固然有作用,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它不能成为我们影响全局的思维。

领导工作的成效往往体现在能否看准并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否预见和抓住事物发展的重要机遇。战有战机,商有商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都是要珍视机遇。

(三)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

第三个思维方法是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新表述,它不仅对经济工作,而且对各行各业都有指导意义。它体现的是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从坏处打算”的素养和防突处变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有连续性,也有非连续性,有曲折性,有复杂性,所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作为领导者,你一定要看到这个事物发展的边界,它的关键阶段,薄弱环节是什么地方。所以这种素养要和底线思维的提升结合起来。

十八大报告特别有句话我希望大家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不能有盲目乐观的心态,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同时不要因为困难大,就丧失信心,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伟大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有时候来自于我们党自身、自己,党内的反腐败,有时候来自于外部,党群关系,有时候来自于国际,中国和国际的关系,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矛盾,这些都是伟大的斗争,我们需要有自信,需要有底气,需要有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指的就是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因为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结果。大国和小国不一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和几亿人口的国家那不是一个概念,一个人一件事情,汇聚到一起是多大的事情,4亿人的矛盾和十几人的矛盾,这不是一个层面的矛盾,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大国政治,大国治理在大国当中生活、发展,做企业、做领导者,这种战略能力,这种哲学思维能力何其必要。所以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所以这是他的特别交代。

所以我认为要用底线思维筑牢社会发展的堤坝。经济领域,比如说公平竞争,这个原则我们必须贯彻。政治领域:国家统一、主权独立,这是我们在政治领域不能放弃、不能松懈的原则。还有思想领域:违背公德的、混淆视听的这些东西,我们必须用底线思维进行治理。社会领域:制谣传谣、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各种恐怖行为,这些我们都必须用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的方法来进行打击规范和惩治。还有军事领域,比如说贩卖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思想和言行,我们都必须借助于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托底的行为,就是说无论任何公民或者社会组织或者任何集体,你不能脱离或者摆脱或者越出这个底线,越出这个底线意味着原则性的问题,或者根本性的颠覆性错误,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后果。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就哲学思维能力、哲学思维方法和提升领导能力进行了学习,谢谢大家的聆听,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下载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企业管理与以人为本

    现代企业管理与“以人为本”2012-2-22 16:13:52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10期吴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主要,也是最活跃的要素。......

    儒学与现代企业管理

    儒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单玉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凝合沉淀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一部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亚洲“四小龙”的崛......

    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

    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孙世民·山东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石海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摘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支拉,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 文......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

    领航企业实践 共享成功智慧 金蓝盟《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 ——现代中国企业人最迫切需要学习的一堂课 无论您是谁,无论您的企业有多大,无论您从事什么行业 这堂课都会让您......

    《周易》与现代企业管理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2016年 现代企业管理 论文:《周易》与现代企业管理 姓名:冷俊 学号:201379250314 学院: 能动汽机学院 班级:机制1303班 《周易》与现代企业管理 作者:冷......

    东方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东方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2007-5-18来源:新人资 作者:潘国驹东方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

    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内 容 提 要 “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最热门话题,“企业文化”理论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对遍布中国大地的新兴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已经产......

    传统与现代生产管理

    2.现代生产运作管理和传统生产管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尽量降低成本,赢取最大利润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的精益生产模式,更大的提升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