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博鳌南强村的乡村振兴蝶变
博鳌亚洲论坛,让世界看到乡村振兴下的美丽中国——
艺术+,本报记者探访博鳌南强村之美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春天的南强村,醒得最早的,一定是椰林中的那群鸟儿。它们越过被海风剥蚀的斑驳古墙,穿过弯弯曲曲的青砖巷道,掠过沧桑古宅的圆窗拱券,落在百年“爱情树”前的古井台上,旋即又沿古井边的登山步道冲向山顶。山顶有观鳌亭,正好可以看到三江入海口升腾而起的朝阳。
披件外套,68岁的莫泽海出了门。担任过40多年村干部的他,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村里转一圈。
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有在古巷中散步的,有爬山的,有在田野中赏花的、有看雕塑艺术展的,认识不认识都点头微笑。
几年前,村里很少有生人。别说外人,本村的年轻人都快走光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村口参天古树下的草寮上,作为“花梨人家”民宿的主人,散步回来的莫泽海为坐在草寮下的客人们送上了咖啡——在南强这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南洋亲戚”的村子里,有着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和喝南洋咖啡的传统。
南强村新的一天,就从这醇厚绵长的咖啡香味中氤氲开来。
南强是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一百年前,下南洋的人们怀念乡愁、心系故土,留下了这样一个有着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古村;时光流转,这个52户、250多口人的小村,慢慢变得凋敝而破败。而正是因为想要留住乡愁,如今,碧桂园集团、农创控投、“绿十字”等组织在这里集结,刷新了产业模式,搅动起乡村故事,激活了南强村的一草一木。这个背靠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的小村名气渐大,蝶变成为海南乡村振兴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引起央视、新华社等多家中央权威媒体的高度关注。
4月8日,举世瞩目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拉开帷幕,这个南海之滨的小镇莺飞草长、生机勃发,再次为世界所瞩目。在此次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包括南强村在内的围绕论坛永久会址核心区的17个美丽乡村,作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海南样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远下南洋的人们,乡愁留在这里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为契合在南方图强之意,故取名为‘南强’。”莫泽海告诉记者,宋代汪洙《神童诗》里的这两句,是南强村名的由来。
南强村八成的村民都姓莫。莫泽海珍藏着一本《莫氏族谱》,族谱中记载着南强莫氏的源流——三百多年前,莫氏家族从河北迁至福建,再迁至海南。
有海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自古以来,海南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自19世纪初期,海南人就有为生计闯海下南洋的传统,并随着大海的波涛飘至世界各地。这段中国移民的迁徙在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与“走西口”、“闯关东”并称为中国三大移民迁徙历史事件。
博鳌就是琼海地区百姓“下南洋”的出海港。如今,博鳌东街的盂兰庙里,还供奉着“海洋结义一百零八兄弟”的神位,以保港道畅通,出海平安。据传,清朝咸丰年间,海南岛108人从海南同乘一艘海船去南洋谋生,途中因风浪覆舟遇难,后来108名兄弟变成了海神,扶弱救危,显圣海上,被封为“昭应英烈一百零八忠魂”。
从这个悲壮的传说,就可以体味到海南人南洋谋生的辛酸与不易。
恋乡思归,故土难离。旅居海外的琼籍侨胞,在异乡艰难打拼的同时,心心念念的就是故土和亲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促使他们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换来财富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乡修葺祖宅。如今,南强村依旧林立的一栋栋老宅,就记载着一个个华侨家族的兴衰,述说着每一个海外游子在多年奋斗后衣锦还乡的朴素梦想。
“当年我母亲带着我从新加坡回到南强,坐了一个多月的船。”1954年,年幼的莫泽海作别在新加坡当海员的父亲,跟随母亲回到南强定居。
无数像莫泽海母子一样从南洋回到故乡的人,除了带回财富,还带回了南洋的异域文化,甚至是从南洋运回的名贵建材——泰国的黑岩木,马来西亚的彩色地砖……他们倾力营造光宗耀祖的大宅,将古老的民族传统风格与南洋气派有机地结合,营造出这片与本土建筑迥异的建筑群。
莫泽海告诉记者,南强人很重视亲情伦理,这一点,从南强村房子的建筑格局中就可以看出。
南强村的房子,大多按“行”建造,每行院落中住着六七户人家,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从正屋的庭院看过去,各家各户的正厅前后大门洞开,由顶端可以一直看到底端的房子,视线非常通透。
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村子里每行院落间都留有相当间距,形成村巷,是各户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以示“邻里平等”。
年近七旬的莫泽海依然记得,以前每逢过年,长长的院落从前端到尾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玩耍,从一个院子玩到另一个院子,这样的画面喜庆而温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处处寄托着才情智慧与乡土情结的美好家园,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与众多曾经辉煌一时的侨乡建筑一样,与主人遥遥相隔。失去了主人打理照料的宅院与乡村,在无以挽回的落寞颓败中感伤地老去。
唯一长存的,是一代代的海南华侨们曾经寄托在祖居之上、无论身在何方都一生眷念的乡愁。
集结!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南强蝶变
“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关于“乡愁”的精准论述,也是总书记对中国广大农村美好愿景的形象勾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一百多年来,南强村无处安放的乡愁,终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声中得以涅槃重生,蝶变绽放。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在海南省创建“美丽海南百镇千村”的目标下,碧桂园集团
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践行“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的企业使命,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大路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企业龙头,碧桂园其实与乡村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出身于广东顺德农村,早年当过农民,曾饱尝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在企业经营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杨国强对媒体公开表示,其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回归农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言,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希望通过将产业振兴与人才培训、整村推进、转移就业、驻村帮扶等有机结合,不搞‘花拳绣腿’,不做‘人工盆景’,扎扎实实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碧桂园集团社会责任部副总监潘定国告诉记者,南强村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碧桂园集团以打造有产业支撑、特色鲜明、有内涵、有品位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我们将南强村与相邻的大路坡村连片打造美丽乡村,并定位为‘艺术+’村”。
潘定国告诉记者,碧桂园公益投资2500万元捐建南强村,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为集艺术创作、文化交流、艺术培训、艺术品交易、文化休闲、人文居住为一体的“博鳌国际生态艺术村”。
琼海市委、市政府组建了博鳌南强“艺术+”村建设工作小组,市政协主席符传富担任项目总协调人,博鳌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及两名副镇长,包括南强村所在的行政村朝烈村村支两委负责人全部参与建设工作。
为了保证南强村的建设项目符合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碧桂园聘请了在乡村建设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农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来负责南强村项目重点节点规划的设计。
农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姚波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由金融资本、涉农实业、乡建智库等联合创设的农业产业投资平台,农创与中国乡建领军组织北京“绿十字”一道,在全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乡村建设实践,其“让鸟回来,让文化回来,让年轻人回来”的乡村建设理念,与琼海市委市政府在乡村建设中“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三不一就”政策,以及碧桂园打造“村民乐居、旅客乐游、产业兴旺、人际和谐”的理念高度契合。
理念一致的三方紧密配合,一场振兴南强村的乡愁之战,全面打响。
乡村振兴,必须跟村民有关
海南人爱吃鸡,也爱养鸡。以前的南强村,房前屋后都是鸡棚,“一到夏天,空气中都散发着鸡屎味”。南强村下村小组组长莫壮陶说,过去,由于缺少监管和规划,群众环保意识也不强,村里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夏季蚊虫滋生,整村自然风貌遭到极大破坏。
环境的整治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首要任务,村里的道路要拓宽,园林绿化要提升,蛛网般架在村子上头的水管电线光缆全部得入地。
“村里修路是好事,但动了我家的鸡棚可不行!”刚刚开始,工作组就遇到了村民阻工的难题,因为他们不相信,你们怎么会平白无故花这么多钱帮我们建村子?
农创和碧桂园的工作人员只能挨家挨户敲门,给大家看图纸,讲设计思路,讲碧桂园和农创的理念。有的不给开门,有的直接把工作人员赶出院子。
乡村振兴,必须跟村民有关。
动了老百姓的砖瓦怎么办?私搭乱建拆不动怎么办?一天上百人施工,一个意外,整个工程就得停下来。村里一次次组织村民开会,领着他们到外地参观,看看现代化的美丽乡村什么样。“浮在上面解决不了问题。只能请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村支两委出面,做村民们的工作,坚定他们的信心。”潘定国告诉记者。
做群众工作,关键要有耐心。碧桂园集团海南区域工作人员王轼一直吃住在村里,为了拆一个私自搭建的鸡棚,他跟在一个老太太身后,甜甜地叫了近百声“阿婆”。最后,被王轼诚心打动的阿婆终于同意拆掉鸡棚。
眼见大部分村民还在观望,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支书莫泽海带了头。他主动拆掉了自家包括“花梨人家”在内的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全力支持南强美丽乡村进行保护性升级改造。
实践是最好的调解员。德高望重的莫泽海带了头,村支两委的干部也跟着带了头,其他人也慢慢开始信任农创和碧桂园的乡村建设团队。
但有了信任,不代表所有的事情就一帆风顺。长期的“闯海”经历,让南强村祖祖辈辈的村民都很相信“风水”。
“你看这个门的改造,本来图纸上规划设计的是3米,但村民会拿一个鲁班尺过来,如果这个3米在鲁班尺上他认为是与灾凶有关的刻度,他就不认可你这个3米的设计,要求我们改成吉利的刻度。”碧桂园南强村项目驻村设计师唐庭告诉记者,鲁班尺是传统营造中的测量工具,相传可以丈量房宅吉凶,“我们只能尊重村民们的传统习俗,在不影响整体设计的情况下进行修改。还有诸如门不能对门,大门不能对厨房等很多传统禁忌,我们也会按照村民的意思进行调整”。
“其实,刚开始时也觉得艰难。”如今,跟村民已经很熟的潘定国告诉记者,看着南强村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步步变美变靓,他觉得他和团队人员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南强村的“田园风”与“国际范”
下南洋、闯海,是南强村人,更是莫家人的家族烙印。南强村95%的人家都在海外有亲戚,直到如今,绝大多数宗亲仍侨居异国他乡。据莫泽海统计,村子里有海外亲戚近700人。
下南洋不仅使南强村华侨众多,留给村庄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时光荏苒,莫氏后代多在海外生活,只留下村里空荡荡的老宅。由于无人居住且年久失修,很多老宅都处于半垮塌状态。
如何让这些颓败的老宅在乡村振兴中鲜活起来?如何让那些拢集镜花水月的圆窗拱券,那些散发审美情怀的雕梁画壁,依然能够向后人昭示它们曾经的芬芳与灵秀?农创规划公司负责人周治廷和他的团队工作人员想了很多办法。
村庄里腐朽倾塌的三座老院流转出来,在农创规划设计团队的打造下,逐渐蜕变成为“凤鸣书吧”“凤凰客栈”“凤凰公社”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风貌建筑。
“在建筑设计上,我们完全尊重村民对老宅的感情和传统民俗,采用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大量保留原有的建筑主体和南洋风格的建筑元素,在细节中体现‘修旧如旧’的设计宗旨,提升村庄文化内涵。”农创规划公司南强项目主创设计师卢岚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接手这些老宅时,有一些院子已经不能称之为房子了,“有的只剩下了墙,屋顶都没有,还有一个院子也已经垮塌”。
只剩下两面院墙的老院子,农创规划设计团队把它的两面院墙整体保留,并将其改造成“凤鸣书吧”,老墙上满是充满童趣的彩绘,这里变成了一个为孩子们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
凤凰客栈被当地村民誉为最奇妙的一座建筑,是“老房子上长出来的新房子”。“我们把前院的旧墙建筑主体保留,并用透明玻璃加高提升,让它有了玲珑剔透、别具一格的现代风格。后院我们完全保留了老宅原有风貌,青苔斑驳的古墙、南洋风格的琉璃旧窗、木门、神龛、雕花床和梳妆台,营造出一种时空穿梭之感。”卢岚说。
而作为艺术空间的凤凰公社的设计,是卢岚自觉“最满意”的,“在原有的老建筑基础上,我们使用了大面积落地玻璃采光,可以把室外的风景最大限度引入到室内。室外椰林摇曳,室内椰影婆娑”。
在农创规划设计团队的奇思妙想下,这一座座见证了一辈又一辈人悲欢离合,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老屋大宅,虽然铅华褪尽,但依然内蕴丰厚,让人过目难忘。
“南洋乡愁”是南强村的魂,要留住乡愁,就要留住年轻人。而一个无产业支撑和发展机遇的村庄是留不住人的。三个院落的革新,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文化艺术品位,促进了村庄的文化业态和旅游业态的发展,更让村民有了文化交流和经营的场所。
潘定国告诉记者,碧桂园集团还结合南强村、大路坡村的资源优势,为村子引入了乡村旅游产业,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民宿、农家乐、乡村书吧、艺术沙龙、休闲吧等旅游休闲业态,借助博鳌田园小镇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授以鱼,再授以渔”。
“为了实现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目标,我们还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让村民当家作主,开展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入股的方式,让全村百姓都成为股东,让年轻人都成为管理者。”潘定国说,只有老百姓意识到了民主管理的优势所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在外打工的村民、毕业的大学生都回来了。能带领大伙增收,说话腰杆子也硬了。”南强村朝联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钟华介绍,村民还流转了150多亩土地给合作社,引进企业运营打造南强花海,每亩土地年租金1500元,村民打工月工资2000多元。
到花海闻闻花香,走累了回客栈歇歇脚,傍晚在共享书屋里品茗阅读,亦可到艺术沙龙泼墨挥毫……3月5日,南强美丽乡村开门迎客以来,每天接待游客超过500人。民宿一房难求,农家乐天天爆满,每日营业额达2万元。
莫泽海的“花梨人家”也重新修整建造开业,而且,南强村建设团队帮他把老宅修葺,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花园式农庄。院中的海南花梨等名贵树木原封不动、保护利用,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绿意环绕的惬意环境。满堂的海南花梨家具,更使“花梨人家”成为风韵独特的乡村民宿,来过的游客都对“花梨人家”琼海侨乡传统民居的古色古香与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赞不绝口。
如今的南强村,全村五十多处民宅古朴而现代,沿青砖小道追古溯源,参天古树和斑驳老井逐一呈现,诉说着三百多年的南强历史。这位质朴的“南强姑娘”经过一番“梳妆打扮”,不仅没有丢掉身上纯朴的“田园风”,更增添了不少“国际范儿”,变成了博鳌外交小镇里一枚闪亮的明珠。
在琼海市委书记何琼妹看来,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大有可为”,“今明两年,围绕博鳌
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核心区,博鳌镇17个行政村都将打造成美丽乡村,参会嘉宾在开会间歇可以到乡间尝尝美食,到客栈办个沙龙,感受浓郁亲切的中国乡愁,外交外事活动有望日益与地方民俗融为一体”。
4月9日上午,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许又声率参加博鳌论坛2018年年会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的代表参观美丽乡村“南强村”。
坐落于海南琼海万泉河畔,毗邻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会址的南强村,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声中得以涅槃重生,蝶变绽放。
凤鸣书吧内书籍种类繁多,外面的老墙上则是充满童趣的彩绘,这里也成为了为孩子们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
被村民形容为“老房子上长出新房子”的凤凰客栈既有老宅风貌,又有现代风格,营造出了时空穿梭之感。
凤凰公社,室外椰林摇曳,室内椰影婆娑。
第二篇:以 红色“蝶变”铺就乡村振兴“路”
以红色“蝶变”铺就乡村振兴“路”
广东近年来大力实施的“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日报近日也以《广东走向振兴的“红色村”》为专栏做了专题报道。广东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了“红色+乡村+党建”的发展模式,通过红色“蝶变”铺设乡村振兴“路”。
“粗放化”变“精准化”,建强基层党组织管理乡村社会民生的“主阵地”。提起乡村治理,以前更多是一种“粗放化”的管理,基层党组织负责宣导政策,但如何落实,可能更多依靠于村委自身的执行力。但在广东建设“红色村”的目标里,优化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位置是强化党领导核心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做了许多创新有益的尝试。例如惠州龙门、揭阳普宁、东莞大岭、汕尾新山等地,就以“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特长相同”为原则,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在农民合作社、村民小组中建立党支部,“精准化”了村干部的职责,延伸到社会治理、民生管理的各个层面,成功建强了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的“主阵地”。
“碎片化”变“规范化”,奠定基层党组织帮扶群众温暖互助的“主基调”。以往乡村治理,可能在某一阶段着重于如生态或者精神文明某一方面的建设,这种“碎片化”的治理在一段时间内带来的成效固然可喜,但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发展的“壁垒”,所以,广东建设“红色村”始终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的各类目标进行“规范化”、全面的推动。例如新山村、仁化县、高潭镇等一批红色革命老区,就通过建立党群志愿者服务队伍,安排党员领头雁“一对一”对困难户进行帮扶,并把帮扶评价作为评比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还有村干部针对村民最看重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坚持惠民生整治工程进行解决;对有自主创业想法的村民,搭建乡贤创业平台,为其提供经验和借鉴……通过这些举措,广东“红色村”的建设赢得了乡民们的支持,党群之间温暖互助的故事每天都在广东“红色村”里上演,这正是红色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基调”。
“单一化”变“共同化”,奏响基层党组织治理乡村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乡村治理要和谐发展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前的乡村,可能更多依靠村“两委”、村干部进行“单一化”治理,而在广东“红色村”的建设过程中,探索“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以“村规民约、家规族训”倡导德育新风,以“党员联系困难户、乡贤联系创业户、律师联系法律需求户”实行乡村法治建设、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村民民主决策,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变成围绕基层党组织为中心,“两委”干部、驻村干部、村民乡贤、志愿者一起贡献的“共同化”模式,优化了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力,也让村民对建设“红色村”的热情继续加强,奏响了乡村治理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久久为功,和衷共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广东建设“红色村”,是打造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通过不断激活红色基因,革命老村迎来“旧貌换新颜”的“蝶变”之路,构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第三篇:金陵茶文化村黄龙岘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
江宁金陵茶文化村——黄龙岘村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
黄龙岘村隶属江宁街道牌坊社区,占地0.91平方公里,50多户村民。过去的黄龙岘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交通建设集团和江宁街道共同打造的黄龙岘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黄龙岘村通过落实“四变兴农、五新强村”工程,打造“茶乡浓情”党建品牌等举措,实现了茶乡振兴“八得八变”。
1、实施“三兴”工程,树立乡村产业振兴新地标。通过坚持品牌兴农、特色兴农、科技兴农着力构建接二连三的“乡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商贸文创的产业链条。
2、实施“三改”工程,打造乡村生态宜居新样板。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通过改进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改优生态风貌,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
3、实施“三化”工程,打造体现乡风文明新家园。从倡导核心文化、挖掘乡土文化、培育乡贤文化出发,创建党建品牌,挖掘晏公庙等人文典故,吸引老党员、老教师等乡贤,推动黄龙岘村发展。
4、实施“三治”工程,打造基层治理有效新样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实施网格治理、村民自治、党群共治,深入推进乡村发展战略。
5、实施“三带”工程,打造乡村生活富裕新模式。通过创业带就业、先富带后富、国企带集体,为村民创造更多致富新“门路”。
6、
第四篇:驻村第一书记《蝶变》读后感
驻村第一书记《蝶变》读后感
杨峰泉
读《蝶变》之后,我内心受到很大的感触,这是一本新形势下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如何做好帮扶,怎样帮扶的生动教材,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一届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成果,讲述了由贫变富、由弱变强等脱贫过程,具有典型性,也很有代表性。作为永安镇后七村第一书记的我,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干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想村里老百姓记住自己,首先要取信于民,为村里老百姓多干实事。在干事之前,应立足村情,汇集民意,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团结村两委班子,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帮扶工作。今年,协调筹资10余万元对村里文化大院进行修缮、修建文化体育广场、打造党员书屋等等,切实解决老百姓问题。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凡事把维护民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带好后七村班子建设,抓好党建建设,敢于担当责任,急群众所急。不断培养村民致富意识、创业意识等。用锲而不舍、任劳任怨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致了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真诚拥戴。在帮助村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在村与单位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蝶变》对我来讲是一盏指路灯,贴近现代农村实际,是我扶贫工作的宝典、活生生的案例,不管是工作方法还是思路等,都有很大价值的教育、学习和借鉴意义。
村里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深入了解群众,加强学习农村政策,讲究工作方法,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把握有主动权。首先,说话办事不能伤害群众利益,不能把群众当成对立面,动不动就训斥、辱骂,要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其次,要注重教育引导,特别是在处理群众上访事件中,要善于用民主协商、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办法做群众工作,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读了《蝶变》后,我倍感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下一步,我将压力变动力,将结合后七村实际,借鉴《蝶变》的成功经验,奋力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第五篇:**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桐城市嬉子湖镇松桂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安徽省委、桐城市委有关文件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结合松桂村实际,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村委综合研判,拟定松桂村
“乡村振兴”
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市、镇建设目标,努力把松桂村建设为“富裕、和谐、文明、宜居”的新农村。
二、目标任务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强农,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基本情况
松桂村位于嬉子湖镇东北端,东临白兔湖,南接本镇朱桥村,西临金神镇,北与孔城镇古井村交界,S231省道穿境而过,属丘陵圩畈区;全村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88亩,山林面积1018亩
;辖40个村民组,1251户,4365人,党总支共有党员130人,下设两个支部:种植支部、养殖支部,四个党小组。2014年申报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09户,1006人,其中:五保户42户46人,低保92户245人,一般贫困户175户715人。现已全部脱贫。
四、发展建设原则
1、坚持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根据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
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3、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
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协调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坚持有重点、有突出,确保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4、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
在上级政府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五、发展规划内容
按照“固基础、强产业、兴新风、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松桂村实际,重点做好“5
”篇文章和“6”
个实施。
“5
篇”
文章:
(一)加强支部对“三农”
工作的领导引领文章。“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就是一面旗帜”,全面强化村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头羊”
作用。
1、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旗帜领航,突出引领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举“一面旗帜”。
引导根据村情民风、工作亮点进行一字提炼,并展开针对性的系列巩固提升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推广使用当建“E
网通”,充分利用“当建+大数据”
模式,实现当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2、强化人才支撑。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加强“三农”
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
工作队伍,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3、发挥“支部先锋”
作用,增强当员“存在感”。
通过老当员在地方威信,充分发挥其在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协调作用。
通过丰富经验,广泛征求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意见建议,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4.实施“星火培育”
计划,增强支部“生命力”。
深入调研支部建设情况,结合实际,针对性提出支部建设意见,重点强化从年轻群众、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发现培养后备人选,通过青年人才支部或本支部发展相结合方式强化发展培养,强化支部“血液循环”,增强支部生命力。
5、强化村组干部能力培养,通过感情培育、业务培训、考察学习等方式,提高村组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增强村组干部凝聚力,强化村组干部责任感、使命感。
(二)夯实基础建设,做好固本强基文章。
聚焦松桂村水、电、路、网等发展“短板”,巩固现有基础设施成果,按照“建管”结合思路,强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制约生态优势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基础瓶颈和障碍,做好“固本强基”
文章。
(三)推动“3
产”
发展,做好惠民兴村文章。
依托现有产业资源,按照“合作社+农户+互联网”
发展思路,着力壮大培育枇杷、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村有特色支柱产业、户有骨干增收项目,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
1、强化种培结合,补足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主导”的思路,扩大“3
产”
种植面积,实现产业满载发展。
二是发挥农民夜校作用,按照“走出去、引进来”
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土专家”
作用发挥,突出管理季节性,全面开展“3
产”
管理技能培训,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2、落实示范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科学规划,探索“农旅结合”
新模式,按照“园区示范”
思路,建设老鹰茶示范园区100
亩,生态茶园示范园区
亩,猕猴桃自由采摘园区
亩,枇杷采摘观光园区
300
亩。
同步探索有条件农户发展民宿
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狠抓龙头建设,促进产业高效发展。
狠抓产业合作社发展,下大力气规范合作社运行,全力推进合作社在产业管理、包装、营销等方面统领作用,实现产业质、量同步高效发展。
4、突出特色发展,探索产业品牌效应。
依托现有茶叶资源优势,探索“X
生态茶”
品牌发展,突出抓好“老鹰茶”
特色品牌,探索“公司+农户”
协议经营模式,实现茶叶产业品质提升、工厂加工、市场营销。
5、培育发展载体,实现集体经济增长。
大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采取“筑巢引凤”
模式,探索
X
村“民生茶厂”、“X
庄”
项目包装建设,通过“政府搭台、老板唱戏”
方式合作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大兴文明新风,做好文化繁荣的文章。
探索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进步,创新载体、探索渠道,实现松桂村“大融合”发展。
1、强化阵地建设。
强化村活动室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把活动室打造成集文化、休闲、学习、宣传阵地,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形成。
强化“农民夜校”
建设,配套软硬件设备设施,畅通办学渠道,拓宽办学思路,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把农民夜校变为倡导文明新风的主战场。
2、创新载体建设。
把精神文化建设与“三月
三文化节”、“五一劳动节”
等传统节日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参与度高、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
探索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组织开展春季“农民运动会”、三月
“采茶节”、五月
“枇杷节”、八月
“猕猴桃节”
等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3、突出示范引领。
开展“示范岗”、“五行文明户”、“X
好人”、“产业发展能手”
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形成“比、学、赶、超”
良好氛围,自觉形成良好文明新风。
4、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村文艺队、老协、活动小组等团体组织建设,通过“传、帮、带”
作用,提高村民参与支持村级事务和生产发展积极性。
(五)发展社会事业,做好全面进步文章。
加强对教育、卫生、医疗、信贷、社会救助等国家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自觉享受国家政策的意识水平,强化政策扶贫力度。
1、教育扶贫。
加强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教育扶贫政策的惠及率,确保贫困户子女就读政策全覆盖。
2、卫生扶贫。
加强对卫生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落实贫困户就医费用微支付。
加强卫生医疗巡查力度,由卫生院牵头,定期开展上门问诊。
加强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配备基本医疗设备设施,提高村级医疗服务水平。
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
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
即时结算服务。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95%。
3、文化扶贫。
按照国家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要求,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集宣传文化、当员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适时更新图书等文化产品,支持民间文化艺术发展。
4、科技扶贫。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资源配置与扶贫开发直接挂钩,X
年培育
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建成3
个以上产业示范基地。
建立科技扶贫网络、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富民政策和科技服务。
5、社会救助保障。
推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一、二类低保户保障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对持有残疾证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和农村五保户,按最低缴费标准。
“6”
个实施:
(一)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积极发展壮大形成“村品”,重点做好豇豆、红仁鸭蛋、花卉、老鹅,百香果、胭脂红番桃、山油茶、大青枣、万亩果业等品牌产品。
2、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
XX
特色建筑村落、休闲农庄为依托带动周边,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
为特色的农家乐,开发多元功能,提升休闲观光农业活力。
借助
XXX
度假区、,打响独厚的名片,实现“农业+文化+旅游”
发展最大化。
3、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
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梯次发展培育机制,培优扶强,扩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
大力推动
XX农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培育做大做成广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加工项目落成,利用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农产品销售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振兴。
扩大养殖规模,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合作经营肉鸭、蛋鸭、鱼养殖,打造村级特色农产品的同时,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
功能,拓宽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渠道。
(二)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建设美丽幸福乡村
1、开展乡村建设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活动,积极营造整洁、舒适的环境。
督促管好用好镇级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热解站,及时清运各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加快污水处理厂运行进程,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作用,提高群众生活污水处理水平。
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大村容、村貌建设和管理力度,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不断加快宜居乡村建设。
2、开展水生态保护行动。
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溪河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加大对水库和水源地保护,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积极引导关停非法禽畜养殖场,推行河长制,任命河段长,层层压实责任。
3、开展矿产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行动。
重点整治影响土地林地生态的涉矿非法开采行为,对辖区范围涉及非法采矿采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证照不全的砖厂、复粉厂及其他非法加工企业进行取缔清理,严格做好监管长效机制。
(三)实施文化繁荣兴盛工程,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利用“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文化长廊,珊瑚、文化休闲广场,中小学校等宣传展示阵地,运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2、开展文明创建行动。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以良好家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
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3、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健全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以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支持鼓励各村每季度组织举办一场以上文艺演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4、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
坚持正面引导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常态长效整治不良习俗,重点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乡风评议,褒扬乡村新风。
(四)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1、强化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扎实推进促进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成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健全新型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优配强村组织书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力度。
2、突出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坚持法治为本,维护农民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增强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
通过入户宣传、村民代表会议、举办讲座及文艺晚会等途径,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援助和司法救助。
3、提高乡村自治德治水平。
推行“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自治模式,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提高村规民约的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4、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整合优化资源,统筹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广使用“农事网通”“阳光红页”
服务平台,以村委作为示范点,带动其他村委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
让“信息跑路”
代替“群众跑腿”,真正做到让办事群众最多跑一次。
(五)实施脱贫惠民富民工程,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1、开展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政策及增收项目加强就业扶持,拓宽就业渠道。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改进帮扶方式方法,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落实脱贫后续扶持政策,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开展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四好农村路”
建设,抓好建制村通达路线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加强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健全农村公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深化土地改革,抓好特色村庄示范点建设。
以
XX
村民小组2000
多亩土地入股土地合作社为示范,以点带面地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
积极争取“乡土特色示范区”
项目落户采木村垌口自然村,集中力量打造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
六、保障措施
(一)搞好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建设,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二)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采取“一事一议”
等方式,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建设合力。
抓住国家投入重点向“三农”
倾斜的战略机遇,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用民主协商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村公共设施,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驻松桂村工作队
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