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沙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探
长沙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探
● 长沙市水务局 廖森胜 ● 2011年12月 ● 参考文献:附后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m,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 m,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时,在降水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60 m,逼近国际公认的1700 m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灌溉设施老化失修等原因,目前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与发达国家80%的利用率相差甚远,我市2007年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6.2亿m,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48%,农业用水比重大,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就长沙水资源总量而言,长沙虽处丰水地区,但随着气候变化、城市化程度的加快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水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出来,一些城镇由于干旱缺水,相继出现了饮水危机和农业用水困难等问题。因此,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走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现实问题。
1.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333
1.1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就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能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不同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来推动节水的做法。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2现代农业与节水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全球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把提高灌溉(降)水的利用率、单方水的利用效率、水资源再生利用率作为研究重点和主要目标。在研究节水农业基础理论基础上,将生物、信息、计算机、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与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相结合,提升节水农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建立适合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快由传统的粗放农业向现代化的精准农业转型的进程。一是减少灌溉渠系(管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二是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质量的同时减少单位灌溉面积的用水量;三是减
少农田土壤的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四是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减少作物的水分奢侈性蒸腾消耗,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主要技术有:农艺节水技术、生物(生理)节水技术、水管理节水技术 和工程节水技术等。随着现代化规模经营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向现代地面灌溉技术的转变是大势所趋。精细地面灌溉方法的应用可明显改进地面畦(沟)灌溉系统的性能,具有节水、增产的显著效益。
1.3建设节水型社会对我市现代农业的影响
从长沙水资源情况看,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资源性缺水。多年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为1509 m,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100m的72%。二是季节性缺水。据统计,2007年全市江河断流达109条,水库水源干涸268座,山塘干涸6.6万处,全市旱情涉及到108个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4.2千公顷,农村饮水困难涉及到1238个村民组共14.56万人。三是工程性缺水。我市水利工程蓄水能力约20亿m
3(城市提水除外),而2008年全市用水总量为36.17亿m。据分析,2020年全市用水将超过42 亿m,蓄水量不及用水量的一半。四是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受能力不相协调,区域性缺水。如去年浏阳市政府拟在高坪镇兴建日产2万吨的水泥厂,由于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遭到发改委、环保局和水利局否决。五是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破坏。由于农村大量排放
3氨氮超标、牲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投肥喂鱼,城镇污水排放达标率低,湘江上游水体污染等原因,出现严重水污染;六是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全市已有各类水库628座,适合修建水库处已不多。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有效的水资源,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现代节水农业,对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3.1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保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水是农业的命脉,离开了水,农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实行现代农业节水是提高农业用水有效性的关键,它是科学进步的产物,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长沙地处湘江流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1508.3mm,境内主要有湘江、浏阳河、捞刀河、沩水、靳江河等河流,多年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为1509 m,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100 m
33的72%。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加速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从根本是解决我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走水资源科学管理和集约高效利用之路,农业用水才能得到保障,现代农业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1.3.2建设现代节水农业是长沙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长沙市有耕地341万亩,其中水田283万亩,2007年稻谷播种面积为520万亩(双季稻),已形成长沙百里优势水稻走廊、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茶廊等优势农产品业带,农业用水量仍占我市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面对我市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自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就将现代农业节水列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推进农业节水工作。
1.3.3推行现代节水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 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是把长沙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窗口”,“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要实现该目标,只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管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由传统手工畜力农具生产向现代机器生产转变,由传统高耗水耕作方式向高效、节能耕作模式转变;加强农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走集约高效的农业发展之路,我市农业现状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产值才能有新的更大的跨越,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对现代农业的提出的要求才可能真正实现。
2.长沙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不健全
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健全、不配套。
虽然我国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条文,法律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行业之间职责不清,造成了节水管理力度不大,监管不力的问题,致使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只停留在倡导、宣传的位置,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就我市现行水管制度建设情况而言,到目前为止,除了近年出台的几部局域性的规章制定外,全市范围的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一件也没有,农业节水方面的法律规章更加缺乏,各类水功能规划也是去年才开始启动的,现在还没有出台,因此我市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还处于“真空”状态。
2.2现行水管体制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不相适应 新《水法》第12条规定:水资源统一管理,“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法规、规章作支撑,这种管理体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职能分割,各有关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形成了“多龙管水、多龙治水”的分割管理状态。
我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前,由于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相关涉水事务城乡分割、部门分割,涉及城乡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行政管理职能,相互交叉、权责不清、难以协调,城市用水随意性大,传统的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据长沙市水资
源公报,2007年,我市农田净灌溉综合定额为386 m/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8,这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今年3月31日,市委常委会研究确定成立市水务局,就是要彻底进行水管体制改革,以适应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
2.3水价形成机制尚未确立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体系。目前我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无偿使用水资源、浪费水资源严重。
就我市而言,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形成,供水水价和再生水的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行为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行业用水分类定价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没有出台,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用水浪费的问题;农业用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机制,用多用少一个样;水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缺乏节约保护资源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造成在缺水的同时用水浪费严重;缺乏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及推广节水器具使用的激励政策等有效节水措施。
2.4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力度不够
3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是全社会的支持与主动参与。但我市部分民众对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水忧患意识不强,对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一些部门或单位没有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中,节水工作不到位、投入不落实、措施不得力;节约用水宣传和社会监督力度不够,激励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机制不健全,致使全民节水意识不强;农业节水宣传不够,节水技术得不到推广与普及,农业用水行为和市民的消费行为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节约用水、少排污废水和保护水资源等行为未能深入人心。3.长沙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考 3.1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市相关制度还不健全。要有效推进我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就必须充分借鉴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市的情况特点,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涵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一是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要充分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制定完善《长沙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长沙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条例》、《长沙市灌区用水管理办法》等多项目、多层面、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健全用水问题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确定区域用水问题控制指标及年度分配方
案,建立长沙市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体系,制订《长沙市用水定额》、《长沙市排污总量控制及排污定额管理办法》、《长沙市各行业排污定额》、《长沙市排污口设置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等规章制度,按照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综合平衡,淘汰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引导耗水企业节水改造,全面推进计划用水。三是强化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长沙市水资源费征收及使用管理办法》、《长沙市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长沙市主要用水行业水价实施办法》、《长沙市农业用水管理办法》等法规,健全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相关制度,对取水许可证申请严格审批,新建、改建、扩建的涉水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达到用水、节水、环保标准的核发取水资格,并落实有偿使用有关规定,按省、市物价部门确定的收费标准严格执行,确保取水机制完备。
3.2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体制建设上主要是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规划、配置、管理、使用和保护。一方面,要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明确流域和行政区域的管理,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决策机制和高效 的执行机制。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合理划分流域管理行政更长监督的职责范围和事权。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区域内水综合管理。实现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节水机构,推进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目前,长沙市水务局虽已经市委常务会议通过成立,但机构尚未组建,水资源管理还没有完全统一,需积极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在现有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尽快组建水务局机构,实行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治理、保护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3.3建立完善水管理机制
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完善制定建设的基础上,在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内在机制上,也需加强建设,以适应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大局需要。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健全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编制水功能区划,依法划定水功能区;完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根据水资源保护目标,核定水域纳污总量,制定分阶段控制方案;完善取用水户退排水监督管理,制定取用水户退排水控制标准,严禁未经处理直接向江河或地下退排污水。二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水价核定、水费计收和水价执行及监管有关法规,按农业、工业、自来水、水力发电等不同类别
用水,分别制定水费征收及监管规章制度,对取水单位实行计量收费。三是全面推广农民用水协会。从目前情况看,农民用水协会对农业用水节水起到很好的作用。要认真总结农民用水协会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协会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并极力开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从农村用水终端抓节水。四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节水绩效考核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建立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保障制度及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全面推广用水者协会,鼓励用水者组织充分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公众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市场配置、全民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确保长沙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五是推进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准入机制。质监、工商、水利等部门应根据国家和长沙市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节水设施、节水器具、计量设施、设备生产的监督管理,对节水产品进行标识管理,实行节水产品谁和市场准入机制。对新建、改建设、扩建的建设项目,鼓励推广使用节水型设备和产品;对新建居民小区或公共建筑,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对老旧居民小区或公共民用建筑开展节水器具发行,政府制定相关鼓励和补贴政策等等。
3.4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支持
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全社会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关系到千家万户,应采取有力措施,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
媒介,广泛宣传“两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让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使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强化节水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每一个公民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提高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意识;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和用水户管理制度,鼓励成立各类用水户协会,参与水量分配、用水管理、用水计量和监督等工作,形成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的法制观念,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器具,不仅让全市人民自觉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践行者,还要让市民享受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带来的真正实惠,赢取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
4.结语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沙虽属南方丰水城市,但经过研究分析以及近年的现状表明,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分必要。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水资源管理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健全制度,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优化我市水资源配置,为我市率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第二篇: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04。
[3]王浩,王建华,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三篇: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约水源,合理利用
——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张掖市第二中学高一22班冯亦青
一、引言
镜头一:如今的居延海,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神韵风姿。西居延海原有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自1961年干涸以来,一直被白茫茫的碱漠和荒沙覆盖,已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东居延海解放后干涸了6次,到1992年彻底干涸。居延海的干涸是由额济纳河水量逐年减少所致,由此引发的居延海绿洲萎缩、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镜头二:截止20世纪末,人们对黑河水的粗放利用,导致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在最近的40多年时间里,面积从6940平方公里锐减到3328平方公里,戈壁沙漠面积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黑河尾闾湖泊西、东居延海也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干涸的居延海和萎缩的额济纳绿洲成了影响我国北方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沙尘源地。
昔日的张掖,曾是荒凉塞上的一颗明珠,“半城芦苇半城塔”的风姿在历史的青烟后影影绰绰,源源黑河给这个小城带来了水的灵气,然而千百年后的今天,黑河水位不断下降,下游居延海的干枯,荒漠面积的增加,一个又一个的现实摆在人们的面前——水资源短缺、生态失衡。为此,2000年,国家决定投资23.6亿元,展开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并保证向下游额济纳旗定量分水。2001年2月21日,国务院94次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黑河水资源问题,把黑河治理作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工程。2002年,水利部确定张掖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二、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体系、与水权明晰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全民的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是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的试
1点,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张掖的试点工作对于我们认识节水型社会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张掖水资源概况
张掖属黑河流域东片,年降水量89~283mm,蒸发量1700mm。境内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小河流共26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北麓。黑河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4.75亿m3,其中黑河干流莺落峡站15.80亿m3,梨园河梨园堡站2.37亿m3,其它沿山支流6.58亿m3(所占比例见图2-1)。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3.33亿m3。天然水资源总量为28.08亿m3。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各部门总用水量23.78亿m3,其中,农林牧业用水量19亿m3;工业用水0.93亿m3;生活用水0.7亿m3;生态用水3.15亿m3。自2000年实施黑河分水以来,连续5年完成了分水任务,向下游累计下泄水量43.7亿m3,为修复下游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主要问题及建议
1、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张掖降雨稀少,蒸发能力很大,主要依靠过境水。按照水利部《黑河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正义峡下泄水量,区内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250m3,亩均水量511m3,分别为全国平均的57%和29%,依据国际标准,属中度缺水地区。按现有人口增长速度,到2015年,人均水量将降为1000m3,属严重缺水地区。此外,黑河干流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来水需水过程很不协调,且干流缺乏骨干调蓄工程,客观上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建议:应倡导节水,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使城市水资源利用结构合理化,提高农田灌溉率及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严格把关,依法加强节水监督管理工作。
2、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
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农业一直是张掖用水的绝对主体。2000年张掖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为87.7:2.8:2.2:7.4,而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为63.7:20.7:10.1:5.5。张掖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比例相对过大,其中农田灌溉用水比例占农业用水的90%以上,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用水结构不合理。
建议:继续完善水票制及相关用水制度,引进先进浇灌技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使之与节水措施相适应,加强田间沟渠建设,鼓励农民参与农田灌溉管理,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3、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源地生态系统状况堪忧。
张掖现状工业废水排放量约1385万t,达标排放率仅1.53%,且污染物含量较高。尽管目前水污染尚不很严重,但随着区域工业发展和用水量的增加,水污染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张掖祁连山段近年来林区人口和载畜量不断增加,大大超出其承载能力。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状况堪忧。
建议: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使企业进行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气物直接排放,努力实现达标排放,保护林地草原,制定休牧期与放牧期,合理放牧。
五、启示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没有水,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将会被打乱。张掖地处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正是有了滔滔黑河所形成的绿洲,才能发展到今天。作为张掖的每一个公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珍惜水源,不能让黑河在祁连山脚下干涸,更不能让张掖成为茫茫沙漠中的一部分。这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应当行动起来,保护水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四篇: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2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我镇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年初召开了领导会议,对相关精神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认真研究方案、指定措施、积极开展工作,促进了我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展。现将我镇2012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市政府相关文件下发以后,我镇就召开了领导会议,就此项工作专门进行研究,制定今年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并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由镇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小组成员,具体工作由农办负责,落实了工作职责。
二、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
1、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我镇利用每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通过悬挂横幅、广播宣传等各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2、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工程的宣传,以点带面,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对我镇芝川村、芝东村、瓦头村、芝西村、芝北村、西少村等高门原供水工程覆盖村进行了重点宣传,以点带面促进我镇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积极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1、列入全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韩城市高门供水工程,是我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工作,也是市上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的惠民重点工程。我镇积极配合解决工程进展中的相关问题,现在芝川段主体管道铺设已经完成,共涉及到我镇芝川村、芝东村、瓦头村、芝西村、芝北村、西少村等村。
2、积极和相关部门衔接,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的规划和工作计划。
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倡清洁生产,限制和取缔不合理用水。
2012年12月5日
第五篇: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专业:
班级 :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年 10月23号星期日201
1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一些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工程,制度,政府,它们对节水型
社会建设起着重要而又不同得作用,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我国在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方面有悠久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修建水库8.5万座,建万亩以上灌区5611处,使中国以占世界8.6%的耕
地、6.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础工程建设
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仅仅是基础工程建设是远远能满足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的。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而政府
在其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础工程建设
根据地区经济用水主导行业状况,以及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等情况,可
分为工业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农业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生态退
化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旅游服务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我国在基
础工程建设上投入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南水北调工程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得益
彰,相互促进,南水北调工程要想发挥预期效应,避免“大调水,大污染,大
浪费”,关键在于北方能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工业建设措施:(1)限制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扩展;大力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用水水平。
(2)积极采用先进节水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耗水量。
(3)逐步改革生产工艺,通过改变生产原料、工艺和设备或用水方式,实现少
用水或不用水。
节水型社区建设措施:1)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
(2)加强节水器具推广普及。
农业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包括节水灌溉措施和农艺节水措施。
节水灌溉包括: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膜上灌溉、节水灌溉制度和科学管
理方法。
农艺节水措施包括:耐旱品种、有机肥料、薄膜覆盖、抗旱保水剂等。
服务业节水措施:(1)全面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对公共场所采取限期强
制更换措施。
节水器具: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淋浴设施
(2)对饮食业、洗浴业、洗车业、游泳馆、建筑施工等高耗水服务业,按定额
进行用水和排污监管。
(3)加强文明消费、文明用水的宣传。
(4)注重经济手段节水,制定水价政策促进节水。
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基础硬件措施和建立用水协会等试
试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是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
实施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用水者协会、水票制、冲突调节规则、水权
交易规则等。其作用是降低制度的变革成本和新制度的运行成本。
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大规模的制度建设。本质是从浪费水的旧体制转向高效用水的新体制,需要经历大规模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
(1)全民参与机制:建立用水者协会、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用水协会
参与灌区管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3)改革农业水费计收制度;
(4)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
(5)政府扶持机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
(2)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
(3)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力和义务
(4)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
(5)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实施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
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 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根据
水资源承载能力,首先分配和确保生态用水,其余水量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对
于生产和生活用水要实行强制性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
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 实现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根据地区的资源情况选择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产业调整,通过产业分工
和相互交易实现共同繁荣。
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将区域内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总量指标,根据区域内人口、耕地、牲畜以及其它产
业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定额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水权细化分配,将用水指标逐级
分配给各县(区)、乡(镇)、村、企业和用水户,明确各级水权,公民和单位用
水只能在分配到的水权范围内用水。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的作用:水权管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框架,其实施效果取决于制度环境的有效性,也就是能否提供成本节约的制度运行机
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实施水权管理的前提,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要解决好中国的水问题,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和工程措施问题,管理体制和
非工程措施也非常重要。
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与保护,不仅会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会涉及人们经济利
益关系的调整。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一
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
政府职能对
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主导作用:
(1)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经济社会规划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
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2)制定水资源规划,编制区域内水资源配置方案,明晰各级水权,确定各行
业单位用水控制指标,完善定额管理体系;
(3)贯彻国家水管理政策法规,建立区域水管理的政策规章体系;
(4)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形成水价管理的公共决策机制。
(5)建立地方之间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制度,水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制度。
(6)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和全面向全社会发布各种用水信
息。
节水型社会对政府转型的要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政府的转型,要求政府运作方式经历“四个转变”。
(1)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从对水量、水质分割管理以及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部门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
(2)从工程建管转向宏观调控。水公共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从主要兴建、管
理工程转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3)从排斥市场转向市场友好。要在经营性领域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市场,建
立利用市场促进用水效率提高和社会资金投入的新机制。
(4)从封闭决策转向参与透明。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贯彻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前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和必
不可少的环节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几个星期的节水型社会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提高节水
意识,身体力行地为节水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