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的伦理精神及社会功能(范文)

时间:2019-05-14 00:3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孝道的伦理精神及社会功能(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孝道的伦理精神及社会功能(范文)》。

第一篇:中华孝道的伦理精神及社会功能(范文)

中华传统孝道的伦理精神及社会功能

计志宏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11)摘要:中华传统孝道内容十分广泛,但家庭伦理是其主要方面,其内涵包括善事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敬亲爱亲,使父母身心愉悦;传宗接代,使家庭后继有人;建功立业,使家族荣耀得以彰显等。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孝道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凝聚成以“爱”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精神、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精神和以“和”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道德教化、家风建设和家庭养老等功能。

关键词:中华孝道;伦理精神;社会功能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和伦理体系的基础。在传统社会中,孝道通过历代统治阶级的推崇和知识分子的理论化而不断完善,又通过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成为凝聚中华传统伦理精神的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特征

“孝”原本是人们内心所固有的一种情感,将这种情感付之于实践就是“孝道”,孝道就是关于孝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还与专制制度和宗法制社会相结合,形成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和政治伦理规范。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传统孝道一般指封建社会的孝道。为了区别,把社会主义的孝道称之为新型孝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非常宽泛。

1孝道既是父子间爱与敬的基本情感,也是一个人应该需要具备的基本品德。孝道既可以协调家庭成员间的内部关系,又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君臣之间的关系。但从总体上看,其家庭伦理精神仍然是其主要方面。1 本文是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项目“中华民族孝道传承与家庭养老问题研究”(YB2014007);曲靖师范学院精品课程“中国文化概论”(JPKC2014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一、善事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也就是说子女无论在如何时候,都要怀着爱心赡养和侍候父母。从“孝”的造字结构来看,它由“老”和“子”构成,老在上,子在下,意指子女要背负、照顾年老的父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1],并且“事父母,能竭其力”。荀子也说:“能以事亲谓之孝。”因此,竭尽全力奉养自己的父母,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就是孝。为了保证奉养父母的物质条件,孔子提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2]孟子的方法是:“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魔,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3]因此,赡养父母,侍奉双亲,使父母衣食无忧,是中华孝道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含义,也是子女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

第二、敬亲爱亲,使父母身心愉悦。侍奉双亲,这是孝的第一步,而真正的孝,还在于对父母的尊重和敬爱。孔子教育自己的弟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爱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认为,仅仅做到物质上养活父母,还不是孝顺,而是对父母的不尊敬态度。因为,单纯养活父母和养犬马没有什么分别。孔子云:“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5]仅仅替父母做事,让父母吃好穿好,有美酒菜肴,这也不难做到,最难的是要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多跟父母交流,对父母和颜悦色,使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孝道的体现。要怎样才能做到养孝、敬孝和善事父母,儒家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孝道要求。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等。《孝经》对此做了专门的总结,提出孝敬父母的五点标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可见,只有把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和精神情感上的敬重相结合,从养到敬,“养”“敬”结合,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第三、传宗接代,使家庭后继有人。在中华孝道中,无论是养亲还是敬亲,前提是要后继有人。因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使家庭及宗族能够延续传承,使先祖得于祭祀,这是中华孝道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易经》云:“天地之大德口生”,生命的延续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传宗接代,使父母后继无人,即使父母照顾得再好,父母也死不瞑目。“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莫过于绝祀。”(《魏书•李孝伯传》)生儿育女是孝行之首,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子嗣。没有子嗣就不能敬养父母,传宗接代,扬名显亲。因此,传宗接代是子女报答、安慰长辈最好的方式,也是孝道的重要表现。第四、建功立业,使家族荣耀得以彰显。《孝经》开宗明义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服侍父母,让父母衣食之忧,并且从内心发出真挚爱敬使父母心情欢畅,此乃孝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德业有成,在服务于国家社稷,最终建功立业流芳百世,这才是孝道的最终目的。传统孝道关于家庭伦理精神中的最高层次,就是继承祖先遗址,建功立业,成就事业,从而光宗耀祖、显扬父母。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宗法制一直影响深远,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家族的门第,父母的权势是庇护子女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因此,家庭中最为荣耀的事情,莫过于子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求得功名,从而振兴家门,显扬门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大丈夫必须从小要自强卓立于世,行正道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世所称誉,流芳千古,使父母的声名得于彰显,家族得于荣耀,使社会受益,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要求。

第五、移孝为忠,使个人得以青史留名。中国封建社会,“君”和“父”经常联系在一起,君臣关系往往被比喻成父子关系。“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 《孟子·滕文公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 韩非五蠹,“贤君之治国,犹慈父之治家”等都是把君比作父,臣民比作子,其目的就是要天下的臣民把君主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敬爱。子孙对父母的敬爱是孝,臣民对君主的敬爱是忠。臣民以对待父母之孝心去忠于君主。这就是移孝为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总之,传统孝道从亲子关系出发,其内容从家庭走向家族,再到国家、社会,逐次延伸,形成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伦理道德体系,渗透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孝道的伦理精神

中华孝道观念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就有的,但最初的孝观念只是一种自然敬亲、爱亲的感情.这种原始、朴实的孝道意识随着西周的建立,被纳入到宗法制度之中,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孝从家庭伦理扩大到宗族伦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开始对孝道进行新的改造,将孝和仁、悌相结合,强调孝的教化功能,并“移孝为忠”,将孝道伦理扩大到政治领域,使孝道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中华民族的意识之中,并凝聚了从家庭、社会到国家等各方面的传统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第一、以“爱”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精神。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宗法制的基础之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伦理是一切伦理关系的基础,而在家庭伦理中,父子、夫妇、兄弟关系是最基本关系,而贯穿在三者之间的基本精神是爱。爱是一切伦理关系产生的感情基础,它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需要、关爱等。而这种爱的情感,正是中国传统孝道所蕴含的基本伦理精神。孝道是中国文化中最早出现的伦理观念,作为一种情感,缘于人类的自然本性,产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热烈的爱,这种爱是自然产生的,是天性。正如诗经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父母生育子女,并把他们抚养成人,和子女血脉相通,子女从小对父母产生依恋的感情,长大以后反哺父母,这就是孝,也是世界上最真诚、最自然、最强烈的爱的体现。同样,父母结合才有子女,父母的结合,就是夫妇关系,而兄弟的生命,皆有父母所给,对父母之爱必然扩展到夫妇和兄弟之间,并延伸到整个家庭和家族。广义的孝还被提升到对动物、植物,对所有生灵的爱,北宋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就是对父母的爱惠及到天下万物。传统孝道中所蕴含的以爱为核心的伦理精神,正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

第二、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精神。忠,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本价值要求,也是中华孝道中蕴含的政治伦理精神。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是家族血缘的基础上,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导致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直接同一,国家的政治原理和家庭的伦理精神是一致的,政治建立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之上,家庭伦理直接上升到国家政治伦理,形成伦理政治。而这种伦理政治的基本精神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的。易经强调有父子然后才有君臣。君为国之父,子女对父母的孝必然延伸为对国家的忠,在家孝敬父母,在国忠于君主和人民,家国同构完成了孝道由家庭伦理走向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的转换和过度,这便是所谓的“移孝为忠”。一切道德要求从孝道开始,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可能忠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由最初

[6]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引申出君臣关系,由最初的个人意识的家庭伦理规范转化成国家的统治意志和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并成为中华孝道中的政治伦理精神。

第三、以“和”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精神。和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所努力随求的价值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视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和人的心灵和谐,而在这三者之中,社会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为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讲的就是这一道理。因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出发点是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追求的价值目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家庭。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内部存在着父母与子女、丈夫和妻子、兄长与弟弟之间的关系。家庭外部还有邻里、乡党、亲戚等关系。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谐都需要调整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孝道从和的基本伦理精神出发,确定了一系列调节彼此关系的伦理原则,成为协调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粘结剂,从而为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孝道的社会功能

传统孝道在传承发展中,历经封建思想的改造和污染,其精神已发生蜕变,产生了许多封建因素,但是不可否认,孝道传承了中华民族很多优秀伦理思想观念,蕴涵了许多超越时空的普世伦理精神,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功能。

第一、道德教化功能。“孝,从其产生之初,本身就具有教化意义。”[7]在传统社会中,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出发点,是每个人道德教化和修养的基础。儒家认为,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而这一切都是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开始。子女是父母孕育而生,天性使然,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所有的爱,抚养子女成人;而子女生下来后,首先感受到的是父母之爱,也必然会产生对父母的爱和敬。这种爱敬父母的情感,这就是一切道德教化的开始和基础。同时,儒家把传统孝道和仁爱联系起来,认为孝是仁的起点,人们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出发,进而爱他人,爱自然万物,从而培养出自己的仁爱之心,以此为核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道德教化。这样,孝道就由最初的个人孝敬父母的行为,升华为儒家人生道德的最高原理的“仁”的层面,并成为“仁”之本。传统孝道不仅注重对人民进行思想教化,更注重对人们道德实践的培养。父母生我养我,自己成年以后就要从行动上对父母施爱、施敬。由此启蒙,陶冶情操,加强道德实践,从而把自己培养成忠于国家、爱戴他人的道德高尚之人。因此,孔子坚决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篇 第六条)在传统社会,孝道成为人们强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家风建设功能。“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杨树桐《家风漫谈》)。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家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家庭和家族的兴衰,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良好的家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引领家庭成员健康成长。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家风建设,如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把“齐家”看作是“治国”和“平天下”的根基,而“齐家”就是指家风建设。良好的家风建设就是从孝道开始的,“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正家风,首在行孝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无论从孝道观念,孝道内容以及孝道教育的途径上都对家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家风建设的宗旨上,孝道作为立身之本,在家风建设中处于根本的地位,强调“立身以孝悌为本”,“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明·姚舜牧《药言》);在家风建设的内容上,古人把孝道的爱亲、敬亲以及建功显亲等内涵作为家风建设的主要思想,培养家庭成员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家风建设的途径方法上,也借鉴传统孝道教化中以身立教、注重践履等做法,要求父母和长辈加强自身孝德修养,以身示范,为为家庭成员树立孝德规范榜样。此外。传统家训十分注重在生活实践中从小事着手,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孝德品质。

第三、家庭养老功能。养老实质上就是谁为老人提供生活条件和生活资源。在中国传统社会,养老的基本形式是家庭养老,而孝道思想始终是家庭养***俗的基础,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养老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变化的,在原始社会,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家庭的呈现形式,氏族内部的养老是通过氏族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相互扶持、相互关心朴素的氏族心里和自发形成的反哺意识来维系,这也是孝道中养亲、敬亲的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个体家庭经济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就为家庭养老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在宗法制度的社会环境中,宗族中的养老制度和养老思想便渗透在家庭之中,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孝道道德体系,使家庭养老不仅是一种家庭道德,更成为一种社会上人人所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受到家庭和生活观念的双重制约。到了汉唐时期,由于国家的介入和文人的推崇,把孝养父母的家庭道德上升为法律道德规范,国家出台法律维护孝道观念,并强烈推行家庭养老。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家庭养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宪法和法律,剔除了传统孝道中的封建糟粕,建立了家庭平等的新型代际关系。同时又保留了孝道中的家庭养老的功能,使家庭养老呈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4][5][6]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7,p17,p17,p3.[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6.[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0.[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195.作者简介:计志宏,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The ethical spirit and social function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Ji Zhiho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of Qu 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City, Yunnan province, 655011

Abstract: The Chinese filial piety has substantial content.But the family ethics is its main aspects, including make good treat parents, set parents up for life, make parents happy by love and respect, having successors by procreating kind, Highlight family glory by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success, etc.Filial piety ethics has gone through great chang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It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It converted into “love” centered family ethic spirit, converted into “sincerity” centered political ethics spirit and “peace” centered social ethical spirit.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household construction and family supporting, etc.Keywords: Chinese filial piety;Ethical spirit;Social function

邮寄地址: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三江大道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邮编:655011。

第二篇:中华孝道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我国的圣哲先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孝文化。

上面提到的是古代的孝,我认为今天的孝是要与古代有所区别的,我们要批判地继承。我们要尊重父母,报答他们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在他们年老需要的时候守护在他们身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自尊自爱。孝是感恩,孝不是盲从。

孝作为道德规范,它不仅仅适用于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一个时代,而是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孝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成为道德伦理的高尚人格和人际义务的重要精神源头,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因此,我们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下,应该以人民性和科学性的标准把握传统孝文化的伦理精神本质,挖掘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因素和普遍价值,赋予其现代伦理精神。

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有一则感恩教育的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睡前给母亲端洗脚水,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无独有偶,2011年母亲节前夕,江西某小学100名学生在操场上给妈妈洗脚以示孝心。下跪洗脚的光荣事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至此,“洗脚模式”成了推行孝道伦理的样板。上海某中学甚至给学生颁发洗脚日历卡,每洗一次脚,父母就在上面签字,而该卡将在期末成为评定学生道德分数的主要依据。国人的孝道传统,往往表演甚于实绩。父母死后大办丧事以示孝道,而其生前则往往百般虐待与摧残。洗脚不过是一场孝道作秀而已,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孝即爱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无非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结构中的映射。它从未承载过真正的爱与亲情,而仅仅重申长辈对晚辈的微观权力。它拒绝家庭环境的人际平等,无视晚辈的人格尊严,由此导致服从性和工具性人格的茁壮成长。愚孝,这个长期以来一直禁锢着青年人的枷锁,曾经戕害过多少年轻的心灵,又诱发出多少人生悲剧。

愚孝的概念不断的演绎扩大,进而上升为对国家的愚忠。作为国家的一员,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忠于自己的政府和领袖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现有的政权不能维护国家利益,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那还有必要誓死捍卫吗?这样的信念是值得尊敬的,但这样的行为却注定是悲哀的,这样的垂死挣扎是毫无意义的,最后自己也只能做没落王朝的殉葬品。我们的民族性格深处有弱弱的一面,所以我们的国家向来崇拜悲剧英雄,这在间接上成为愚忠愚孝得以滋生的肥沃土壤,使这种不合理的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得以延续数千年之久。

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文化的壁垒,启蒙了年青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振臂高呼,与旧时代做坚决斗争。孝道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父权族权遭到了严重挑战,从那时起,旧的孝道观念便在新文化的影响和浸润下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对其更是当头一棒,婚姻由原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成青年男女自己的事,这是新孝道战胜旧孝道的重要表现。

如今,在市场经济和拜物主义的影响下,不管是新孝道还是旧孝道走向了穷途末路,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绚丽的舞台,经济基础的独立使得他们不再把父母的权威放在眼里,于是就在翅膀硬了之后挟私报复。还有一点是,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而在农村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十分落后野蛮的,很多人在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十分残酷的,所以一旦长大成人,一旦飞出牢笼,他们便对父母施以同样的态度。这其实是教育的失败,“烧火棍下出孝子”这等错误观念应从百姓心中彻底清除。

新成长起来的青年,由于家庭教育失当、学校孝德教育缺失等原因,大多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孝德情感单薄。许多人认为,父母生养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义务,自己受照顾是理所当然的,在家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道索取,全然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缺乏感激之心和报恩意识。有些人甚至盲目攀比,享乐至上,很少顾及家庭经济条件,还时常因为自己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抱怨父母没本事。一些人不尊重父母,不知道设身处地地考虑父母的感受和意见,稍有不如意就顶撞父母,对父母发脾气,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给父母带来心灵上的伤痛。

学生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加强孝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与自律。我国传统孝文化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体了由近及远、由易而难、由家而国、由个人到社会的循序渐进的演绎和逐层递进,从家庭生活中日常的“洒扫应对”、“晨省昏定”、“冬温夏清”开始,在日常生活礼仪的具体细节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习惯。因此,对学生的孝道教育,仅有孝德的理论宣传只是空洞的说教,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应重视日常养成教育和训练。孝道的道德实践活动要从细微处人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细节中,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自觉感恩和回馈父母。如在家庭中关心尊敬父母、体贴照顾父母、学习之余多陪护父母,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多帮助父母做家务,帮父母做饭、洗衣、拖地,给父母洗一次脚、梳一次头、剪一次指甲等;平时经常主动与父母沟通与交流思想,在一种充满尊重又洋溢着平等的融洽氛围中化解代际隔阂与矛盾,设身处地考虑父母的感受和意见。在学校中生活节俭,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早13学会自立、自强;珍爱生命,珍惜光荫,自觉树立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增光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尊师爱生,诚信做人,善待他人,关爱社会,砥砺品行,在学业与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己,自觉立身行道,建功立业,使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荣耀,以切实行动加强孝道行为习惯的锤炼。

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的是信任理解,沟通交流,而不是针锋相对,我行我素。只有让爱在两者之间充分涌动,才能消除阴霾,让真情洒满人间。

第三篇:中华孝道故事

《中华孝道故事》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往今来一直提倡的一种行为、一种精神。

«中华孝道故事»一书所选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感人至深,篇篇动人。有的耳熟能详,有的未曾听闻,都是鲜活的例子。告诉了我们敬老、爱老、助老乃人伦之大道也。“乌鸦尚反哺”羊羔犹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多么的震耳发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不只是对我们自己的父母亲长,还应是对整个社会的老人,长者。爱是博大的,是包容的。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人谁敬我老,还记得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上那个故事吗,一家人吃饭,爸爸妈妈儿子围坐一桌很丰盛。身后的小桌子上老人端着木碗,只有少量的菜。小儿子走到角落捡木块。父母很奇怪,就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收集木头做碗呢,等你们老了,我也像你们对奶奶那样对你们啊。父母大窘,立刻请老人上桌一起吃。可见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着现在,还会影响到下一辈。我想,这是我们这些80、90后们以及所有人都应该共识的。孝敬老人,从身边做起。最简单的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让我们把孝行传递把文明传承。

虽然现实社会中,帮扶老人反被诬告的案例不止一例造成了社会的热议话题“谁消灭了雷锋”但那不是孝行的错不是见义勇为的错,不是助人为乐的错。相信世间自有真情在。我们应该坚持孝行坚信孝行。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南京分公司的各位同事们,你们大多数不是我们南京本地人但你们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也为了公司,来到了这里。肯定会时常的想念自己的父母亲长。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父母长辈们之于我们

又何尝不想念的狠呢,做儿女、子孙的我们要细心体会。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该怎么做呢?孝,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一个电话,一个短信,温馨的问候。虽不能常回家看看,这样一来,可略尽孝道二者,减轻父母长辈们对我们的挂念担心。这不也是一种孝吗?

第四篇: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这两个字,成为了近些年各种媒体和人们日常交往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这说明,中央提出“和谐”的问题,是深得民心的。

我觉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也就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完成。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一个“孝”字。我认为,“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围绕着“孝”,我讲三个问题。一,“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以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并且照顾我,长大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生动感人。在这里我节录了一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乳哺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衣袜鞋帽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账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同学们,你看山东曲阜孔庙这个《劝孝良言》,写得多么好啊!

在这里,我再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名字叫《母亲是钟》。是一个成年人为纪念去世的母亲而写的文章。他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钟表,上学时不知道时间,所以要经常跑到隔壁的店铺里面看时间。看来看去,店老板烦了,说要看表就自己买一个去,老跑到我这里看什么!他听见了,很委屈地回去和妈妈说。妈妈说:“孩子,我们人穷志不穷,人家不让看就算了,以后上学妈妈给你当钟表,告诉你时间。”到他上中学时,有早自习,妈妈为了不耽误他上早自习,夜里怎么也不敢睡踏实,要看看星星走到什么地方了,鸡叫了几遍,然后让自己的孩子起来上早自习。总的来说,母亲的估计是八九不离十。但是有一个冬天,天阴云密布,看不到星星,也没有听见鸡叫,母亲沉不住气了,就把孩子叫起来吃点东西去上学了。可到了学校一看,大门紧闭,传达室里的钟显示,刚刚凌晨两点。回家吧,山路崎岖不好走,可在这里吧,穷人的孩子穿得单薄。所以,他在校门口一直跑步,跑到五点多校门开了才进了学校。回家后,他给妈妈讲这个事情,妈妈非常难受,抱着他流了泪。第二天他放学回家,看见桌子上放着一个崭新的小闹钟,母亲脸色苍白躺在床上。小妹妹说:“母亲卖了血,买了这个小钟。”

什么叫母爱?这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对儿女的无私奉献。正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赖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这个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老”字的下部省略了,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儿子的“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现在的“孝”。《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那么,我对“孝”也有自己的解释:在孩子小时候,“父”在上面呵护着他;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这就是“孝”。“孝”字的构成,体现了父慈子孝,充满了深深的爱,也体现了和谐。

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圣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夫子论孝,一个是讲“孝”的意义,他认为,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他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再者,是讲“孝”的内容,重点是三条。第一,是“养”;第二,是“敬”;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生活无忧;“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在《孝经》第十五章,曾子问孔子,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谏诤之臣,虽然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父亲有了谏诤之子,就不会陷自己于不义。所以,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怎么能说是孝呢?

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在孔子提出的“养”“敬”和“谏诤”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的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这些对于“孝”的精彩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我认为,孔孟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不仅两千多年前是正确的,现在是正确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是正确的!孔孟关于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导于民众的伟大行为,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综上所述,“孝”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亲情回报,是感恩;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汉代以后,董仲舒把“孝”提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要“以孝治天下”。同学们,光靠“孝”是治不了天下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加起来才能把天下治好。文化大革命中,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我认为,把“孝”捧到天上也好,踩入地下也好,都不过是加到纯真的“孝”上的历史的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孝”这一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是纯净的,是人与生俱来美好的品德。应该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为什么说“孝”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呢?第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夫子,就把“孝”这种情感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第二,我们的法律是双向的,父母必须抚养子女,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西方的法律是单向的,只规定父母对子女的义务,所以,“孝”也是我们中国的特色。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带着一批部长到澳大利亚作访问时,给澳大利亚的华侨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当时有不少白头发的老年人没有位子,温总理说:“请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举手。”然后,温总理要求坐着的部长为这些老人让座。这件事在国际上传为美谈。中国的总理是敬老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和周围的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对孝道的认识和实践中,是有差距的。

二,当今时代需要“孝”。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对“孝”的需求是那样迫切。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1.59亿,占人口总数的12%。中国的老年人是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亚洲的二分之一。从总体上讲,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中国的老龄化以每年3.3%的速度在增长。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也有改善,但一些人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是包袱累赘,因而对老年人冷漠歧视。联合国世界老年人大会要求人们公平友善地对待老年人。2004年3月,预防年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根据保守的估计,一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在我国老年人自杀原因中,家庭原因是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自杀成为他们最后的也是无奈的抗争。所以说,老年人需要“孝”。我们的青年人和儿童也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里形成“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而且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我认为应当以

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对同学们讲孝道教育,不必讲什么大道理,古代孝老敬老的故事就是好教材。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先学孝道,再学文化,这就是教育。在《孝经》里面也能找到根据。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今中外,所有的教育,首先是德育,其次才是智育。我认为,青年人进行孝道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同学们,个个都要当孝敬父母的好青年。应该是“爱与知识同在”。学生应该讲“三心”:第一是感恩之心,二是危惧之心,三是要有进取之心。有感恩之心,才有道德良心;有危惧之心,才不敢胡作非为;有进取之心,才能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三心”之中,感恩之心是基础。我们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千千万万的社会工作人才,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我们的党,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然后,我们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的社会需要“孝”。我们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法则。但目前情况是,市场上假冒伪劣的东西仍然猖獗,诚信成为亟需解决的大问题。对此,一方面要依法惩治,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我认为,诚信和孝道是相通的。诚信要求在市场交换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孝道讲求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是不会作假的。因此,在国民中进行诚信教育,对于形成健康的市场氛围,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的国家也需要“孝”。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需要法制,还需要德治。德治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方面,第一条就是孝敬父母。我认为,关心下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关心上一代则苍白无力。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孝子不一定都是国之栋梁,但国之栋梁必定都是孝子。

三,弘扬孝道需要广做宣传。

大家知道苏州有个寒山寺,寒山寺建寺三百年,一直无声无息。但到唐朝有个叫张继的人,写了一首《枫桥夜泊》的诗,这首诗把寒山寺的夜晚描述得美妙

绝伦,这样,寒山寺从此才闻名遐迩。所以说,宣传的作用是很大的。那么我们搞孝亲敬老,也需要宣传。所以,我们总结了十条

第一条,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

第二条,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第三条,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

第四条,怎样关爱自己的儿女,就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

第五条,只有像关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关爱公婆,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父母得

到同样的关爱;

第六条,第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父母的大爱常在无言之

中,做儿女的应该细心体会才是;

第七条,中华传统,尊师如父;

第八条,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我老谁敬我?

第九条,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当官又敬老,人人都说好;

第十条,忠和孝都是人爱心的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孝是

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为国尽忠,也就内

涵了为父母尽孝之德。

最后,我祝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来爱父母,敬师长,完善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境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

第五篇:中华孝道演讲观后感

续前面作业,小爹我还得写一篇关于孝道的读后感,继续分享吧!

中华孝道演讲观后感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文章来自:艾域博客小爹的个人博客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下载中华孝道的伦理精神及社会功能(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孝道的伦理精神及社会功能(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中华孝道报道

    兰州市外国语学校举行“中华孝道”道德讲堂系列活动2013年5月13日,由兰州市教育局、兰州市文明办主办,兰州市外国语学校“贺彩娜名班主任工作室”承办的“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中华孝道文化。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渗透......

    游中华孝道园

    游中华孝道园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今日,我们全校师生到中华孝道园春游。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三座石桥,远远望去,石桥像一条白玉,系在河水柔软的腰间。跨过......

    中华精神

    《中华精神》的读后感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

    中华精神

    中华精神 白银区金沟口中心小学 四年级 张积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四年级的张积成同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精神》。 滚......

    从《弟子规》看中华孝道

    从《弟子规》看中华孝道前段时间,笔者关注到这样一条新闻——《英国高官羡慕中国式养老》,文章谈到“成千上万的英国老人被人忽视,无人关心,娶了一位中国太太的英国卫生大臣亨特......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记得二OO三年九月在海南海口,我还没讲课以前,刚好看到《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当我看懂这句话的时候,那真是欢喜......

    关于开展中华孝道活动方案

    关于开展“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