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十年中央党校学员知多少

时间:2019-05-14 00:5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延安十年中央党校学员知多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延安十年中央党校学员知多少》。

第一篇:延安十年中央党校学员知多少

延安十年中央党校学员知多少

中央党校1937年2月进驻延安,1947年3月随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前后十年。十年间,中央党校究竟培养了多少干部?因原始资料的缺失,至今尚无完整准确的统计。本文仅根据有限的资料作一点初步的研究。

十年间中央党校常规班次培训学员9000人左右

十年可分为三个时段:1937年2月至1941年底,1941年底至1945年8月,1945年10月至1947年3月。各时段的培养目标、班次设置和教学方式有所不同,招生对象和人数也不一样。

第一阶段:1937年2月至1941年底。中央党校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有坚定政治立场的敢作敢为的区县级党的干部与群众工作干部”,常规班次共招收五十五个班,培训学员近4000人。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1937年开设一班至十三班,招收学员800人左右。一、二、三班主要是红四方面军干部;四、六、十一班是陕北干部;五班主要是老干部和高级干部(也有少数新干部);

八、九班是抗大四大队转来的党员;十班主要是白区来的干部和一些失掉党的组织关系的干部;

十二、十三班大多是从国民党监狱中释放出来的干部。七班是中央党校第二个少数民族班,有藏回彝蒙等少数民族学员33人。1937年6月8日,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访问中央党校,曾采访过这些少数民族学员。

1938年党校新招收十四班至二十九班,学员近1000人。老红军和党的地下工作者、归国华侨知识分子以及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大中学生“三大潮流汇合”,其斗争经验、政治水平、文化程度差异很大,知识分子新党员较多,还有部分非党员。十四班是文化班。因前方急需用人,党校学员不敷分配。开始规定学制8个月,后压缩为6个月。6个月分为两期,一期三个月,部分班次学习三个月即毕业分配。

1939年2月至1940年2月党校新招收三十班至四十三班,共924人。其中三十、三十一班是妇女工作班(1939年7月此两班拨给中国女子大学,作为其第一批学员),三十二、三十三、四十二班是文化班,三十四班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班,三十七班是少数民族班(皆信奉伊斯兰教,回族为主,有少量东乡族),三十九班是职工班。绝大多数班次学习时间为6个月,文化班、少数民族班学习时间一年左右。每期在校学员平均数约550人。

1940年3月至1941年底先后开办四十四班至五十五班,新招收学员约1000人。其中四十五班是知识分子班,四十七班是七大代表班(由于日寇的占领和国民党的封锁,大部分代表历经千辛万苦通过层层封锁徒步赴延安。先到的部分代表被安排到党校学习),五十班是职工班,五十一班是文化班,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班是从马列学院转来的党员干部,其中也有部分七大代表。从1940年开始,党校由短训班转到正规化培训。延长学制,三个月的短班完全取消,主要班次为一年制的中级班和高级班。小班制改为大班制,最大的班有100多人,平均每班60至70人,每期在校学员平均数在600至700人之间。比如,1941年第二学期(5月—8月)学员638人(未编班者49人未计算在内),从省级师级干部到区乡级连排级干部都有。

第二阶段:1941年底中央政治局明确规定中央党校为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1941年底至1945年8月培训高中级干部3500人以上,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1941年底至1943年5月,中央党校招生对象为地委、旅级以上干部和少数地委以下的七大代表。修业年限正科两年,预科三年,正科有九个学员支部,预科分甲乙丙三级四个学员支部,加上在延安的七大代表和军政学院高干队,共招收学员800人左右。

1943年,中共中央将保存骨干与教育骨干作为近两年的两个重要任务。年初,党中央发出《关于征调敌后大批干部来陕甘宁边区保留培养的决定》,要求华北及华中各战略区域,在保持工作需要的最低条件下,抽调大批干部送延安保留培养。选送的干部,军队中应该是营级及其以上的干部。地方应该是县级及其以上的干部。为准备培训从华北、华中抽调来延安的大批干部,在中央党校设中级班。1943年5月至1944年初,中央党校扩大为四个部,一、四部学员为高级干部,二部学员为中级干部,三部为“文化人部”,共有学员1846人。

1944年2月,西北局党校学员761人编入中央党校成为第五部,学员主要是陕甘宁边区的区乡营连级干部、少数县团级干部和长征干部,以及华北等抗日根据地的中下层干部和国统区来的知识分子干部。11月六部从五部分出,从1944年5月至1945年7月,中央党校学员总数保持在3000人左右,其中相当部分是1942年和1943年进党校的。六个部的工作人员也近3000之数,其中干部约620余人,事务人员少则1300余人,最多时达1732人,高级干部的随行人员(警卫员、炊事员、通信员、勤务员、饲养员)近千名也在党校参加生产和学习。全校总人数6000左右。

第三阶段:1945年10月至1947年3月。中央党校设二、六两个部,学员主要是来自八路军和陕甘宁边区的中下层干部,至少招生两期,培训学员1500人左右。

学员流动性大,难于准确统计

当年的党校是铁打的班(或支部)、流动的学员。1937年秋到1939年春党和军队大发展时期,各根据地和敌占区需要大批干部去开辟工作,到处争抢党校学员。比如,1938年12月10日彭真曾致电杨尚昆、朱瑞:“整理冀东工作,需要大批干部,特别是部队东去时,晋东北五台区也需要大批干部补充。最近中央党校十七班、二十班、二十一班毕业,内中有一批县委和群众工作干部,特请你们去电给我们分一批。”1939年2月3日彭真又致电杨尚昆:“冀中、冀察热都需大批干部去充实,此间均抽到无法再抽,请中央设法从党校抽调七八十人去做党的工作。”当时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党校大部分学员学习三个月即分配工作,甚至学习一两个月就离校。有学员回忆:四班入学时76人,后来陆续派出,毕业时剩下40多人。1941年的教学总结写道:“学员不断流动,随来随去,像流动训练班一样。„„四十班、四十三班开始时每班80—90人,因不断调动,两班合并,只有106人,到毕业时不到60人,这两班真正学到毕业的只有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还有中途插班的。45班也是如此。”

整风运动前夕,中共中央书记处明确规定:“所有已入校学习的学生,除经党校整风审查认为政治条件不合格者和中央书记处指定调出者外,其他人一概不在毕业之前调出分配工作。中组部概不接受各机关请求调出中央党校学生的要求。”但在1942至1945年,中途调出和插班的现象仍然突出。比如,到1944年5月一部学员548人,1945年7月只有330人。1944年11月二部学员718人,到1945年5月只有601人。离校的学员或回原单位,或就任新职,或去湘鄂粤桂、豫西等地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或去敌后大中城市为大反攻做准备。

此外,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还设有长短不同的各类研究班、临时训练班(简称临训班或临时班),学习时间10天半个月或一个月不等,其人数也是未知数。比如,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后为解决“干部恐慌”,中央党校制定了“四五六计划”,招收学员到校学习四周、五周、六周即分配上前线和各根据地,轮训总数不详。

再如,1941年在校常规班次12个左右,约650人。但1941年3月陈云致电林枫,说中共中央党校中的晋西籍学生在校一千余人,仅有七个炊事员,请他设法找十个炊事员来。1944年9月3日,五部副主任强晓初在《学风与个人思想总结》的报告中提到,五部除了8个学员支部,还有“三个临时支部”。1945年中央党校还开设西北民族班和西南民族班,人数不详。1945年10月至1946年底,在中央党校临时培训的军队和地方干部之多更超过了往年。

因此,延安时期在中央党校学习过的干部究竟有多少,还有待当年档案资料的发现。

第二篇:中央党校05级函授班学员毕业论文

浅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合区东沟镇人民政府 何祖法 吴小云

摘要:本文分析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论述了都市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为支持、互为依存、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历史性联系和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指导思想,并对现阶段制约都市农业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农业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找准功能定位,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水平,完善相关政策,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功能的外延拓展做出农业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都市农业 新农村 进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各级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协调、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第一产业,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居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新时期条件下,农业如何增强基础地位,适应经济发展趋势,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充足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也关系到农业的前途和命运。农业要跳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必须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创新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 程,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历史背景。

1.1 都市农业是大城市与农村的结合体,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大城市的生存与持续发展所需要,同时又是依托大城市经济技术优势的辐射带动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与都市发展是既相互依托又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对都市农业比较易于接受的概念可理解为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业生产环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多重功能的现代农业综合模式。都市农业是在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资本资源,科技成果和现代化设备对都市圈农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而构筑的新型现代化农业业态,它直接为都市服务,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精神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农业效益的提升,农业功能的创新型变革。

1.2 都市农业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90年代初开始,我国上海、深圳、北京等较先进地区相继开始研究和建设这一议题。南京市在1996年提出定位发展都市农业,提出重点发展高效、旅游、设施、安全、和品牌农业,把农业原来传统的生产功能拓展延伸到为经济、生活、生态和服务等功能。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涌现了一批小规模的比较成功的典型范例。以南京为例:江心洲葡萄园、浦口的艺莲苑,溧水傅家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六合的金牛湖度假区开发等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以后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开了都市农业的发展先河。

二、发展都市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历史性联系。2.1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今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便是建设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须选择,必须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2.2 历史表明,城市的发展与广大城郊地区农村发展同等重要,互为依存。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西方国家早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奴隶制社会,为了聚居与防御,城市与农村相互分离,自成一体,到18世纪工业革命后手工城市变为工业城市,导致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空气恶化,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使城市陷于衰退从而出现不少西方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对旧城市进行大规模复兴,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许多国外大城市为了保持城市持续发展,把农业从远离城市转变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绿色、自然融入城市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取得了较大成功,涌现了“日本都市农业”、“德国都市农业”、“法国都市农业”、“美国都市农业”等诸多成功模式。

2.3 城市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科技和资本、市场支撑。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优势,各类高校、科研院所较多,二、三产业高度发达,对农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并且城市有完善配套的农副产品大市场和庞大的且具备一定购买能力的消费群体,交通通讯、网络设施十分发达,国际交往广泛,有利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和保值增值。以南京为例:市区二、三产业占GDP 生产总值的99%以上,而且有700万人口的消费群体,同时拥有南京港和国际机场、长江黄金航道等重要交通资源,市内有白云亭、紫金山等大型蔬菜、果品、花卉、食品批发贸易市场。南京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临江通海,西可连接苏、皖、赣18个地市协作区,东通过上海、浦东与国际接轨,城市规模大,市场容量大,居民消费购买力强,这些条件都将对农业及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改善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2.4 农村的发展为都市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物质、生态和精神资源支撑。传统的农业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肉、蛋等农副产品,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土地产出不高,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作模式。农民种田只能满足温饱,大部分还是自给自足,商品化率低,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渠道单一,收入少、生活质量差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相关部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业生产一段时期内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出现负增长现象,农民抛荒、不愿种田现象十分普遍。而都市农业则是发挥农村农业的区位优势,生产出大量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改善人类生产、生活环境,净化、亮化、美化农业生产环境,用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社会功能,把旅游、生产和消费联为一体,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健康安全的食品比普通食品价格翻了几个跟头还供不应求,近年来掀起的农业生态旅游、各种采摘节、农业嘉年华、特色农产品节等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给人们的印象,使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多元化、功能化,也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现代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了,他们还要求吃出特色、吃出健康、吃出文化来,这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在市场需求。

2.5 新时期条件下的农业也迫切要求发展都市现代化农业。随着城市功能的日益扩大,城区逐步向外扩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越来越少,土地资源已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弥足珍贵,而农民收益要提高,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构建发展都市农业的框架,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条,放大农业效益。南京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围绕满足城市需求,拓展农业生产内涵和功能,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和生态化水平,强化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和都市型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南京市跨江发展与“五个中心”建设战略也为发展都市农业构建了宏伟的蓝图,有力地扩大了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

三、目前条件下制约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3.1农村城郊经济实力不强,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因为都市农业的兴起,是利用城市向外扩张的机遇,依托城市的经济、科技优势的辐射带动和有力支撑,才使农业发展加快步伐,实现产业升级,单纯靠农业自我积累的发展速度是很慢的也是不现实的。而目前绝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实力非常薄弱,农民收入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2现阶段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设施水平离都市农业的 发展差距太大。都市农业是设施化生产、园艺化精细栽培,对农田基本设施要求很高,生产手段基本实现自动化。特别是农田的沟、渠、路等基本设施要实现硬质化,农田布局要十分合理,并且要能循环利用,交通要便捷,配套要齐全,环境要优良,而目前农村农田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大多数没有象样的交通路和硬质化渠道,农田排灌设施也不配套,农业抗灾应变能力还很弱,设施栽培比例十分薄弱,农田生产环境也很落后,种种这些必须加以改进。

3.3投入不足。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大强度的投入,特别是都市农业发展初期需要的投入量非常巨大,而且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目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业受市场和自然灾害两大风险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很多,收益不稳定,投资回收期长,农产品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加之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更是弱势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因此出现了农民是投入不起,而有实力的商贸企业、公司又不愿投资的恶性循环局面,直接造成农业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缺乏投入主体和投资积极性。

3.4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按照农村现行的土地分散承包到户经营的政策,我国农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的体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多数农民在自家自留地上耕作经营,土地分散,种植结构多样。以六合区为例,全区农业人口50万人左右,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2亩,而发展都市农业需要进行区域化布局,土地要相对集中连片,便于集约经营,要使农民完全离开土地,转换农业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又困难重重。3.5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差。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导致目前农业从业人员均为中老年人及妇女为多,他们教育水平低,应用农业新科技的能力差,这也不利于发展都市农业。

3.6广大农村特别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市场意识薄弱,严重制约着都市农业的发展。由于几千年的传统加上农业长期低效运营,农民习惯于手工操作,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粗放型生产,创新意识不强,墨守成规,加之农民就业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文化素质不高等诸多原因,种种因素都不利于都市农业形态的形成。

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4.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根据部分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都市农业内涵,可以从现阶段开始进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从近郊地区起步,分步实施,分步推进,圈层式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当地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区位特点,经济基础,市场开发、开放程度,走生态循环,资源再生,土地节约,科技驱动,综合开发的都市农业之路,做到生态、科技、规模,效益相统一,制定分年分步发展规划,并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优先发展项目及产业,内引外联,一地一品,彰显特色,努力做到滚动发展,稳步推进。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农村发展规划、国家产业政策规划相结合,避免出现城市外扩而引起的大片拆迁从而造成资金、资源浪费。

4.2 顺应发展形势,找准功能定位。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出特色,彰显品质,准确定位,近郊可以开发农业的文化旅游内涵,重点发展旅游农业,为城市居民提 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文化消费等综合服务。都市圈外围可以发展优质特色安全农产品,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特色种养,经济林果等特色产品,优先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农业基础投入,净化、美化农村村居生活生产环境。区位优势不理想的地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改变农村面貌。

4.3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深层次的改革。在健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评估工作,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从而便于农村土地向大户、向农业龙头企业、公司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农村劳动力。可以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发行土地债券、土地换保障等手段,在保住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解决用地问题,钝化各种矛盾。

4.4 制定各种鼓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国家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中要在进一步巩固现有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更多经济、税收、产业导向等扶持政策,允许和支持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农民将剩余资金投入生产性建设,鼓励城市工贸企业和民间资金、外资等投资农业,内引外联金融部门扩大信贷规模,支持高新农业产业开发,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多方位、多渠道地扶持都市农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创造更多更好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便于其做大做强。4.5 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都市农业的发展,科技进步是根本动力,其核心便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加强科技投入,积极推广优质、安全、清洁、卫生、高效、立体、规模种养等综合配套技术,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有选择性地培植一批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才能和市场意识,解放农民思想,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塑造一批新型农民。

4.6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田环境,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化沟、渠、路配套,使农田环境与农村环境相协调,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改变农业、农村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形象。

4.7 广泛宣传发动,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效能。都市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历史任务,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突破产业瓶颈与行业壁垒,加大市场开放、舆论导向力度,引导城市消费动向,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不折不扣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第三篇:中央党校加强学员管理工作 八条意见

加强学员管理工作 八条意见

教育长兼培训部主任徐伟新传达校委会议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指示,从严治校、严格管理的意见,宣布了培训部加强学员管理的八项新要求。

一是加强与学员派出单位的联系,告知中央党校学员管理的有关纪律规定和通报学员在校期间遵守校规校纪、廉洁自律的情况;

二是实施学员个人遵守校规校纪、廉洁自律承诺制度,督促学员熟知校规校纪,增强遵规守纪意识;

三是坚持并完善学员到课率、就餐率的检查通报公示制度。周一至周五,学员必须在校内食堂就餐(周五晚餐除外),特殊情况外出就餐,要履行请假手续;

四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参观活动,不在营业性场所就餐。社会调研轻车简从,不要主要领导陪同,不打欢迎条幅,不用警车开道,不做新闻报道,杜绝游山玩水和收受礼品现象;

五是进一步完善对学员的考核,突出党性锻炼考核和纪律考核的分量,把学员到课率、就餐率、请假情况列入党性考核内容,支部鉴定要对学员党性锻炼和遵守纪律情况作出评鉴;

六是以学习促管理,周一至周四晚上适当安排一些讲座、读书交流、课题组研究、学员论坛和结对子等活动,增进学员之间交流沟通,学学相长;

七是严格控制学员之间相互赠送礼品和纪念品;

八是全体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律意识,不参与学员组织的校外活动。凡是要求学员做到的,工作人员要带头做到。凡是要求学员不做的,工作人员要坚决抵制。

徐伟新最后强调,培训部全体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的指示,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不折不扣落实制度要求,一抓到底,确保取得实效。

第四篇:中央党校函授毕业学员的自我鉴定

从踏入学校大门起,经过良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奋力拚搏、自强不息,我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海军分院“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习以来,本人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集中面授和串讲,按时完成各项作业。通过三年学习,现已认真完成了《发展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等近20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通过了有关课程考核。

在学习期间,我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我能自觉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从而提高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获得大家的认同。

本人通过党校的教育,更加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能在工作和学习中认真践行“xxxx”思想,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热爱本职,作风严谨,为人正派,能够在本单位模范地履行一个技术骨干的职责和义务。

第五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员党性锻炼小结

附2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仅是个人思想、品德和

作风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是一个带有政治性的大问题。

为此,我在工作中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也是我人生遵循的行为准则。我的岗位是党的纪检和行政监察工作,我自觉做到生活上简朴,作风上过硬。更要求党员干部在从物质形态上要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严格落实中纪委历次全会上对党员干部的严禁要求。在精神状态上,我奋发进取、拼搏创业不贪图安逸并以文件形式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力用在工作上,倡导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作风,能少花的钱就少花,不讲排场、摆阔气,大手大脚,从而给企业节省成本,增加效益。三年的党校生活,我进一步加深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地位观,真正做到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能管住小节,坚持严字当头,从我做起,按照党纪政纪规定,严抠细抓,坚决落实,并结合实际,在单位开展警示教育,时刻警醒自己也教育别人,决不能在这方面犯错误、栽跟头,毁掉政治前途。

(四)加强党性锻炼,要做新时期的先锋。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要关头,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这一代党员干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党的十七大精神号召,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当先锋、打头阵。

总之,通过中央党校的3年学习生活,党性得到了锻炼,人生观、世界观得到改造,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所学专业达到了毕业规定的标准,既知道了我的工作实践,工作能力大有提升,又指引了我今后的人生准则。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员党性锻炼小结

姓 名 刘 海 年 级 2005级 专 业 法理学 班 别 现工作单位 大庆钻井四公司 职务、职称 纪委监察部主任

我是2005年入校的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法理学专业学员。回顾三年中央党校研究生学习生活,感触颇深。首先,我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理论知识,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圆满地完成了各门功课;其次,在校方精心培养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我个人修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显深化,牢固树立实事求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己的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锻炼;再次,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我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充分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敢于革新、勇于创新,在实践中运用好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三年的学习我进一步加深了党性锻炼的认识 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党性锻炼,就是每个共产党员在实践中按照党性原则改造自己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活动,它包括理论提高、政治成熟、道德修养、作风改进和业务能力增强等多方面的内容。加强党性修养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重视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党性修养

注:此表用蓝黑、炭素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应清楚、工整。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把党性锻炼贯穿于自我教育的始

终,积极参与党的各项教育和锻炼活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胡锦涛同志指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加强党性锻炼。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素质高低,领导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实施,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工作阅历,三十多年的党内政治生活,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中层领导干部,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自己的一言一行,党性强弱和作风的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关乎党的形象、党员的形象、国家干部的形象,也影响到广大群众的利益。在这种压力和责任下,我更加注重自身党员的良好形象,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党的宗旨,处处维护党和群众的利益,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二、三年的学习我获得了党性锻炼的极大成效

(一)加强党性锻炼,理论要提高,坚定信念。理想是共产党员政治生命的基石,信念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加夺取小康社会新胜利奋斗的动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战争年代,延安抗大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大熔炉,而今中央党校是我们党的最高学府,是党员干部进修培训和锤炼思想的摇篮。三年来我学的是法理知识,但我将其与党的知识学习相结合,我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壮大的演变历程,坚定了我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提高了政治鉴别力,增强了政治敏锐性,筑牢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学会了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回顾党的奋斗史,她历经了风风雨雨86年。86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确立了不同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就是从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国内和平,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取得了反对北

洋军阀斗争的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及时总结土地革命经验,提出了“依

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路线,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党明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根据建国初期的形势,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确立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承前启后,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全面致力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大业。经过26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了整体达到小康的目标,正在向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大步迈进。

(二)加强党性锻炼,要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更是共产党员的义务。我认为,增强党性意识就是要牢记党员的职责,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管职务多高,权力多大,财富多少,只要是共产党员,都要按照党员的标准、条件要求自己,都要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都要遵守党的纪律,依法办事,决不能自恃自己、放纵自己。认识上的提高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始终走在单位工作的前列,始终保持自身党员的先进性,牢记党的宗旨,干起工作充满活力。通过学习,我还感到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共产党员标准的集中体现。作为党员、国家企业干部更要端正心态,把个人的意愿和现实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精神振作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强化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单位和部门团结稳定的局面。做到不利于团

下载延安十年中央党校学员知多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延安十年中央党校学员知多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