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通知
中国国情-中国网 guoqing.china.com.cn 时间: 2012-04-11 发表评论>> 黔府发 〔2011〕 31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望谟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综合治理工作事关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不断提高灾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黔西南自治州人民政府要对灾后重建综合治理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做好灾后重建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要牵头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加强对灾后重建综合治理工作的督促和指导,适时检查项目落实情况,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顺利实现。
二○一一年十月十九日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编制单位:贵州省望谟县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协调工作组组长单位: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组长单位: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黔西南自治州人民政府成员单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林业厅、省农委、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师范大学、望谟县人民政府支持单位:省环境保护厅、省扶贫办、省气象局、贵州财经学院、贵州省信息中心谨以此规划向望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罹难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向抗洪救灾中自强不息的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干警和各方救援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向社会各界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诚挚感谢目录前言(7)第一章重建基础(8)第一节灾区概况(8)第二节重建意义和条件(12)第三节规划范围(13)第二章总体思路(15)第一节指导思想(15)第二节基本原则(15)第三节重建目标(16)第三章重建布局(17)第一节重建分区(17)第二节城乡布局(21)第三节重建方式(21)第四节土地利用(22)第四章居民住房与城镇建设(23)第一节乡(镇)村居民住房(23)第二节县城(复兴镇)居民住房(25)第三节城镇建设(25)第五章基础设施(27)第一节水利(27)第二节交通(28)第三节通信(29)第四节能源(30)第五节市政设施(31)第六章公共服务(32)第一节教育(32)第二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32)第三节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33)第四节就业和社会保障(33)第五节社会管理(34)第七章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35)第一节生态修复(35)第二节环境整治(36)第三节监测预报预警(37)第八章产业重建与扶贫开发(39)第一节特色农业(39)第二节特色加工业(40)第三节特色旅游业(40)第四节商贸流通(41)第五节扶贫开发(41)第九章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42)第一节支持政策(42)第二节保障措施(45)第三节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46)前言2011年6月6日凌晨1时至3时,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社会各界积极支援,全力抢救生命和抢修生命线通道,及时救治伤员,妥善安置群众,恢复正常秩序,取得了抗洪救灾重大阶段性胜利。
望谟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面对受灾面积大、受灾人口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灾后重建综合治理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支持、合力推进,立足望谟灾区实际,借鉴汶川、玉树和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充分依靠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举全省之力,积极争取国家、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切实做到灾后重建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保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相结合、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建设生态美好、安居乐业、特色鲜明、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望谟。
为科学、依法、统筹、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灾后重建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研究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洪涝灾害综合治理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黔府专议〔2011〕72号)要求,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94号令)和有关法规,在灾害范围、灾害损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基础评估基础上,经过科学评估、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重建基础第一节灾区概况望谟县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国土面积3005.5平方公里,辖8个镇,9个乡,164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2010年末总人口31.7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0.2%;全县生产总值13.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990元和2585元。
望谟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涉及复兴镇、打易镇、乐旺镇、新屯镇、郊纳乡、打尖乡、坎边乡、岜饶乡等8个乡镇的79个行政村,2个社区,受灾面积1343.23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3.9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54万人。受泥石流冲击的区域,耕地大面积损毁,城乡居民住房大量倒塌,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陷于瘫痪,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灾死亡37人、失踪15人;倒塌房屋1007户3021间,损坏房屋711户2133间;水毁农田4.6万亩、旱地8.4万亩,农作物受灾13.22万亩、成灾面积9.6万亩、绝收面积6.32万亩;损毁防洪堤40.81公里、水渠127.4公里;水毁209省道49.5公里、县乡公路273.04公里、通村公路788.83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0.65亿元。
专栏1灾害范围灾害等级 乡镇行政村受灾面积(平方公里)极严重区域打易镇毛坪村、大湾村、绞朋村、二泥村、梅花村、老寨村、纳降村、石牛村、长田村、双坝村、山平村、边王村、团结村、河头上村乐旺镇乐旺村、乐宽村、大湾村、蛮结村、新华村、坡头村、董木村、猫寨村、六里村、鲁邑村、团结村郊纳乡郊纳村、油停村、懂闹村、冗岩村、八步村、铁炉村、鸭龙村、关寨村、水秧村、高寨村打尖乡打尖村、羊架村、边界村、坡毛村、洒琴村、喜独村、喜豪村654.89严重区域复兴镇(县城)河东社区、河西社区、第一村至第十村新屯镇新屯村、纳包村、纳林村、弄林村、纳坝村、牛角村、红岩村、柯杉村、坪相村、竹山村、里牛村、交角村、巴巴坪村、小米地村、塘家坪村428.23一般区域坎边乡坎边村、拉稍村、翁道村、播东村、喜座村、纳望村、新平村岜饶乡岜饶村、边坝村、岜便村、绒春村、云盘村260.11致灾原因:
特殊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极端灾害性天气以及不当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使得望谟县洪涝及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频发、重发。
--地质地形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构造运动强烈,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山高坡陡谷深,河床比降大,造洪能力强,岩性以砂页岩为主,土质疏松、土层浅薄,易遭受冲刷。
--气候因素。望谟县位于全省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季风气候明显,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多年平均暴雨日数达4天以上,暴雨雨量占总雨量的288%左右,此次“6·06”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受灾地区在2个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50毫米以上。
--人类不当活动影响。不少城镇或居民点坐落在河谷沿岸、泥石流沟口甚至滑坡体上。随着人口迅速增长,部分区域存在城镇和居民住房建设挤占河道、陡坡耕作等无序开发现象。
--防灾工程体系薄弱。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域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薄弱,不具备抵御特大洪水的能力,相当数量的河流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的山洪沟、泥石流沟、滑坡等工程治理措施严重不足。
--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防灾减灾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投入有限,灾害隐患普查调查工作滞后,雨情水情灾情监测预报设施和预警手段严重不足,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组织责任、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体系不健全。
灾区主要特点:
--自然灾害频发。灾区地处全省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地质地貌复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范围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各种自然灾害叠加,且暴发频率高、强度逐年增大,2006年至2011年五年内连续发生三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生态功能重要。灾区位于红水河干流北岸,其生态保护对珠江流域生态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确定的桂黔滇石漠化防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少数民族聚居。灾区有布依、苗、回、壮、汉等19个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传统。
--可利用土地资源少。灾区可利用土地资源少,坡耕地比例大,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比例超过50%,人地矛盾突出,发展空间有限。
--经济基础薄弱。望谟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第二节重建意义和条件望谟灾区处于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障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其中县城(复兴镇)是区域交通重要节点和经济、人口聚集地。做好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工作,关系灾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望谟县灾后重建综合治理工作,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有效组织领导,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社会各界积极支援,加上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将为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提供根本保障。汶川、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将为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第三节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包括复兴镇、打易镇、乐旺镇、新屯镇、郊纳乡、打尖乡、坎边乡、岜饶乡和2006年“612”特大洪灾的极重灾区油迈乡,共9个乡镇,规划面积1499.6平方公里。
专栏2规划范围乡镇行政村个数 面积(平方公里)复兴镇(县城)河东社区、河西社区、第一村至第十村12250.85打易镇毛坪村、大湾村、绞朋村、河头上村、二泥村、梅花村、老寨村、纳降村、石牛村、长田村、双坝村、山平村、边王村、团结村14211.17乐旺镇乐旺村、乐宽村、大湾村、蛮结村、新华村、坡头村、董木村、猫寨村、六里村、鲁邑村、团结村11215.32新屯镇新屯村、纳包村、纳林村、弄林村、塘家坪村、纳坝村、牛角村、红岩村、柯杉村、小米地村、坪相村、竹山村、里牛村、交角村、巴巴坪村15177.38郊纳乡郊纳村、油停村、懂闹村、冗岩村、八步村、铁炉村、鸭龙村、关寨村、水秧村、高寨村10114.92打尖乡打尖村、羊架村、边界村、坡毛村、洒琴村、喜独村、喜豪村7113.49坎边乡坎边村、拉稍村、翁道村、播东村、喜座村、纳望村、新平村7131.94岜饶乡岜饶村、边坝村、岜便村、绒春村、云盘村5128.16油迈乡平卜村、打寨村、纳绒村、各沙村、巧路村、里奖村、纳王村、油迈村8156.37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切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科学确定重建布局;坚持以水利防洪建设为龙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相结合,切实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治本;坚持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以省为主,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支持下,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完成灾后重建综合治理任务。
第二节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灾后重建综合治理的基本出发点,将修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尽快恢复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抓紧恢复交通等水毁基础设施功能。
--尊重自然,科学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灾害和潜在灾害威胁,科学确定重建分区和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优化城乡布局、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合理控制生态保护区和适度重建区的城镇人口规模。
--强化水利,防洪治本。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重点流域和重点河道的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县城和重点乡镇、集镇的水利防洪设施建设。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灾后重建综合治理要与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结合,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安全第一,保证质量。将需要迁建的乡镇镇区的科学选址作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居民点和重建项目选址要严格执行灾害防范和避让要求,避开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严把设计、施工、材料质量关,确保重建工程质量。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和林地。
--相互衔接,加强保障。切实加强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黔西南州政府和灾区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统筹国家、省支持和社会支援,共同推进灾后重建。
第三节重建目标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努力建设生态美好、安居乐业、特色鲜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新望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居民住房有保障。全面完成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灾区群众住上安全、实用、经济、省地的放心房。
公共服务有提高。灾区群众普遍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就业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
生态建设有突破。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积极推进,区域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林草植被覆盖度和环境质量稳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设施建设有改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市场服务体系功能全面恢复,保障水平和支撑能力明显提高。重点城镇市政功能基本完备。
经济发展有新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特色农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生态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灾区居民就业渠道拓宽,有劳动人口的家庭至少有一人能稳定就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和谐有支撑。弘扬伟大的抗洪救灾精神,在共建新家园中,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第三章重建布局第一节重建分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按照国土开发强度、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的适宜程度以及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流域综合治理,将规划区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适度重建区和适宜发展区三种类型,合理确定各区域的功能定位。
生态保护区。指山洪泥石流灾害极重的望谟河、乐旺河、打尖河流域上游区域,该区域生态区位特别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灾害风险极大,建设用地严重匮乏,不适宜较大规模集聚人口。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以保护和修复生态为主,建成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集镇建设规模,加大劳务输出和人口外移力度。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适度发展经济林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特色生态产业。
适度重建区。指乐旺河、打尖河流域中游以及油迈河流域的部分乡镇(村),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一般,灾害风险较大。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保护优先、加强治理、适度开发,建成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控制开发强度和集镇建设规模,鼓励和支持劳务输出与人口转移。加强灾害防治与生态治理,实施人口避让搬迁,有效减少灾害风险。加大灾害损毁耕地的复垦整治和退耕还林力度。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业、草地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适宜发展区。指望谟河中下游的新屯镇至复兴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适宜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以县城(复兴镇)为重点,优化城镇功能,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建成振兴经济、承载产业和创造就业的区域。加强灾害综合治理,完善防灾基础设施,消除灾害隐患。适度扩大用地规模,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拓宽就业渠道,吸纳生态保护区和适度重建区人口转移安置。加强轻工产业园区建设,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大力发展以精品水果、优质蔬菜、特色加工、民族风情旅游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专栏3重建分区重建类型面积(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比重(%)人口(万人)占规划区比重(%)生态保护区376.0725.085.5029.71适度重建区716.0647.756.4134.63适宜发展区407.4727.176.6035.66总计1499.60100.0018.51100.00第二节城乡布局按照重建分区的要求和安全经济的原则,突出一镇(复兴镇),兼顾多点,统筹城乡建设布局,实现人口、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保护区中受到极重破坏、通过工程措施无法原地恢复重建的乡镇镇区,实行就近新建,严格控制城镇人口规模,主要承担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农村居民以分散安置为主,通过工程措施可以避让灾害风险的村庄实行就地恢复重建,灾害风险大或耕地毁灭而且无法恢复的村庄实行转移安置为主。
--适度重建区中受到严重破坏、通过工程措施可恢复重建的乡镇镇区,实行原地恢复重建,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主要承担公共管理服务、集市贸易和适度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居民点建设以原地重建为主,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可适度相对集中或外迁。
--适宜发展区以县城(复兴镇)为重点,实行原地恢复重建,承担行政、教育、文化、产业和人口集聚等功能,扩大城镇人口规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支撑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复兴镇转移安置区规划建设,吸纳生态保护区和适度重建区转移人口。农村居民点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行原地恢复重建并相对集中布局。
第三节重建方式依法在统一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重建规划指导下,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原则、空间布局和控制要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整合资源,统分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整合资源。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和集中各类资源,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建设。
统一规划。统筹打易、郊纳、打尖3个就近新建的乡镇镇区、乐旺原地重建镇区和复兴镇转移安置区建设,整体设计城镇公共建筑、居民住房、市镇建设等各类建构筑物的功能布局,以及风格、尺度、色彩等景观要素,力求安全适用、节俭美观、特色鲜明。
分类建设。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工程、社会管理用房以及各项基础设施,采取统规统建,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转移安置区以统建方式进行建设,就近新建镇区和分散居民点以居民自建为主进行建设,政府要对居民自建住房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对于缺乏建房能力的居民,政府要组织力量帮助建设。
第四节土地利用统筹恢复重建城镇、农村、交通、能源、水利等各类用地需求,科学核算,合理安排各项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
用地安排。规划期内,根据恢复重建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确保受灾群众临时性过渡性安置和重建住房用地,保障灾后恢复重建新增用地需求。节约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各类重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尽量少占用甚至不占用耕地和林地,合理控制建设规模,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土地整治。做好损毁耕地、林地、灾后重建临时用地复垦和临河耕地保护工作。采取工程措施与农户自行恢复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对复兴镇、乐旺镇、新屯镇的受损耕地进行复垦整治。对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过渡性安置用地、施工临时用地尽可能整理复垦。规划复垦损毁耕地1431.28公顷、林地289.75公顷。
第四章居民住房与城镇建设把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先行开展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抓紧进行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确保2011年入冬前完成水毁户住房建设。按照城乡布局要求,重点加强县城转移安置区和需要就近新建的乡镇镇区的城镇建设,要科学选址,明确城镇功能,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居民住房与城镇建设要严格执行防灾标准和建设规范,节约集约用地,建设风格要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
第一节乡(镇)村居民住房抓紧完成对水毁户的房屋受灾程度鉴定和地质灾害隐患居民点的排查核实工作。对乡(镇)村居民因水毁和地质灾害隐患需要安排的住房建设,要按照政府支持、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实行维修加固、原地重建和就近新建。
农村居民住房建设。要按照保基本住房需求的原则,先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住房面积,并为今后农民自我改善住房条件留有余地。对水毁户住房的恢复重建,采取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的方式,对倒塌和严重损坏的住房进行新建,对能够通过维修加固达到符合安全要求的受损住房采取原地维修加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户的住房建设,以就地分散安置为主,规模较大的避让搬迁点要加强人居环境治理并配套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取自建方式重建的,按统一标准给予补助。要加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和施工技术指导,确保建设质量,满足安全适用的要求。
乡镇(镇区)居民住房建设。要根据集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制定相关政策,优先保证乡镇(镇区)水毁户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户的住房需要,妥善解决原镇区未受灾、自愿搬迁到新镇区的居民住房需要。
专栏4乡(镇)村居民住房 重建方式重建类型新建维修加固户数(户)人数(人)面积(平方米)户数(户)人数(人)
一、水毁恢复重建74***70316
3二、避让搬迁20***0合计2756***6703163第二节县城(复兴镇)居民住房依据县城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原则,对县城(复兴镇)水毁户住房实行维修加固、原地重建和转移安置区新建,对其他受灾乡镇自愿到县城居住的水毁户住房实行转移安置区新建。
抓紧开展受灾居民住房建设。按照房屋受损程度鉴定结果,凡是能够维修加固、符合安全条件的住房不推倒重建,对倒塌和严重损坏的住房进行新建。加快转移安置区的规划建设。尽快建成一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优先保障自愿搬迁到转移安置区落户的灾区水毁户的安置需要,积极满足其他严重受灾镇区自愿到转移安置区落户的未受灾居民的购房需要。加快转移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商贸网点和公共绿地等配套设施。推动适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应用。
专栏5县城(复兴镇)居民住房 重建方式重建类型新建维修加固套数(户)人数(人)面积(平方米)户数(户)人数(人)
一、原地重建5825646404116
5二、转移安置区新建20892116640合计2661***65 注:转移安置区新建包括复兴镇自愿到转移安置区居住的水毁户38户和其它受灾乡镇自愿到转移安置区落户的水毁户170户。
第三节城镇建设加快受灾严重的打易、乐旺、郊纳、打尖等四个乡镇镇区的恢复重建,其中打易、郊纳、打尖等三个乡镇镇区就近新建,乐旺镇镇区原地恢复重建,镇区人口容量原则上不超过原有规模,主要承担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与镇区规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推进县城组团式加快发展。旧城区以恢复重建市政设施、提高防洪标准为重点,稳定现有人口规模,完善商贸和旅游文化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新城区加快发展,先期重点建设纳汉丫口转移安置区,推进城区向平洞、纳朝拓展,配套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设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成为望谟县新的人口集聚区和产业发展区。
专栏6城镇建设 重建内容重建类型建设地址规划乡镇(镇区)面积(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人)
一、原地重建区乐旺镇乐旺0.362500
二、就近新建区打易镇郑家坪0.28(含部分老镇区)2000打尖乡坡毛0.241500郊纳乡纳江坝0.331500
三、县城转移安置区(一期)纳汉丫口0.995000合计2.2012500第五章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同时考虑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地质地理条件、重建布局和城乡建设规划,远近结合,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水利以望谟河、乐旺河等主要流域为重点,按照“上沉固、中调蓄、下疏排”的治理思路,遵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和山洪综合治理,加快城乡供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乡防洪抗灾能力。
加强望谟河防洪工程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恢复重建和新建望谟河纳学至敢赖段防洪堤,疏浚河道,恢复并扩大河道行洪断面;县城段河道实施截弯取直改造,防洪堤建设提高至50年防洪标准;开工建设纳坝、新屯水库,增强防洪、供水及灌溉能力。加强平洞河河道治理,建设平洞河岜赖至洛朗段防洪堤。结合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实施乐旺河综合整治和防洪工程,恢复重建和新建乐旺河大林坝至新寨段防洪堤,疏浚淤堵河道,恢复防洪能力;建设油啥水库,增强防洪功能。加快打尖河、油迈河河道整治。按照防洪规划,尽快撤除占河道居民住房及其他碍洪设施。恢复重建乡(镇)村受损供水设施,根据重建布局,新建城乡供水设施,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恢复重建和新建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灌区配套设施,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农田灌溉能力。加强重点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沟道拦蓄、沟岸防护、林草恢复为重点,采取修建拦渣坝、谷坊、沉沙池(凼)等工程措施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生物措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恢复重建水文设施,完善水文监测设备,提高水文监测能力。
专栏7水利设施重点工程及项目
防洪设施建设望谟河纳学至敢赖段防洪堤20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平绕至敢赖段10公里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建设规划新城区平洞河岜赖至洛朗段防洪堤13公里;建设乐旺河大林坝至新寨段防洪堤5公里;建设纳坝、新屯、油啥水库。建设乐旺河分洪隧洞1公里。完成三槽、纳过、羊玉、高庆等水库除险加固及清淤。
农村饮水工程恢复水源点6处,恢复重建受损农村供水设施104处,解决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农田水利恢复重建引水渠道。恢复重建复兴、新屯、打尖、坎边、岜饶等5个乡镇受损的小水池300口。修复复兴镇、新屯镇受损的山塘6座。
水保工程开工建设坝淌、纳林、打易、下平寨、纳尖、纳赖、油停等7座拦渣坝。第二节交通按照恢复为主、新建为辅、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要求,优先恢复重建受损的省道干线公路和断交的农村公路,结合城镇布局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完善公路网络,增加对外交通通道,提高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和抗灾能力,为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恢复重建209省道受损路段,实施209省道打易至纳学段改线工程,提高省道公路技术等级和抗灾能力,确保干线公路安全畅通。恢复重建纳坝桥至乐旺等5条通乡油路和受损的通村公路,建设必要的乡镇连接线。恢复损毁的公路桥梁,提高桥梁防洪标准。力争建成望谟至安龙高速公路,加快启动罗甸至望谟高速公路或紫云至望谟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善交通应急体系,健全应急交通指挥、抢险救助保障系统。
专栏8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及项目
干线公路恢复重建受损的省道209线49.5公里,其中改线建设打易至纳学段公路约13公里。
农村公路恢复重建纳坝桥至乐旺、新隆坪至岜饶、新屯至石屯、打岩至打尖和凉厅至郊纳等5条通乡油路167公里。恢复重建受损的通村公路789公里。公路桥梁恢复重建6座209省道桥梁,恢复重建新屯桥、乐旺桥、扁平桥、纳怀桥4座县乡公路桥梁,恢复重建41座农村公路桥梁。
第三节通信按照资源共享、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快通信设施的恢复重建,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完善通信网络,推进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
恢复重建新屯至乐旺、乐旺至乐宽、凉厅至郊纳等通信光缆线路及设备,修复受灾乡镇受损的固定通信、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设施;结合重建布局,新建通信线路及设施,扩大城乡通信网络覆盖率。恢复重建乐旺、新建打易等乡镇邮政业务用房及设施,建设完善乡镇邮政服务网点。专栏9通信设施重点工程及项目
电信设施恢复光缆线路109公里,基站配套传输设备23个;新建光缆线路239公里,通信管道10公里,电信营业用房450平方米。新建平洞轻工产业园区通信线路18公里,通信机房200平方米。
移动通讯设施恢复光纤5.2公里,光缆200.3公里;新建打易枢纽楼600平方米、复兴至打易传输线路30公里。新建复兴镇、乐旺镇基站站房及配套设施。
邮政设施恢复重建乐旺镇邮政支局营业用房300平方米,新建打易镇、打尖乡、郊纳乡邮政支局营业用房960平方米。
第四节能源按照增加供给、安全可靠、完善网络的要求,加快恢复完善灾区供电网络,修复受损小水电站,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增强城乡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恢复重建损毁的输变电线路及设施,结合县城(复兴镇)转移安置区和平洞轻工产业园区建设,布局完善配电网络,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结合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修复、完善农村电网。恢复重建打易高庆、乐旺巴艾、复兴坝关等小水电站及配套设施,增加有效电力供给;做好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小水电站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恢复重建受损的农村户用沼气池,鼓励规模化养殖场新建大中型沼气池,积极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建设,加强乡、村农村能源服务网点建设。在县城建设必要的民用液化气储配设施。专栏10能源设施重点工程及项目
电网恢复重建35KV输电线路14公里,铁塔19基;恢复重建35KV望复Ⅰ回、望复Ⅱ回输电线路4.12公里,铁塔14基;恢复重建10KV线路83.5公里,换杆349基。新建平洞轻工产业园区10KV配变电线路2.2公里,配变5台,400V线路7.5公里。
小水电恢复重建打易高庆、新屯纳过、复兴坝关、复兴岩脚、复兴高车、乐旺巴艾等6座小水电站及配套设施,装机容量3920KW。
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468口(含恢复重建153口);恢复重建养殖场配套沼气池17个。
第五节市政设施按照恢复完善功能、提高抗灾能力的要求,统筹推进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结合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道路建设和改造,改善城镇路网结构。恢复重建县城宁波桥、解放桥,修复王母桥、商贸桥。修复和改造县城供水管网,实施县城道路排洪沟工程,加快完善供排水系统;新建打易、打尖、郊纳等乡镇供水设施,恢复重建乐旺镇、新屯镇供水设施。修复县城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专栏11市政设施重点工程及项目
城镇道路、桥梁修复县城受损道路,新建打易、打尖、郊纳等集镇道路;修复乐旺、新屯、坎边、岜饶、油迈等乡镇受损的集镇道路。重建县城宁波桥、解放桥,修复王母桥、商贸桥。
城镇供排水设施修复县城受损的供水主管道9.8公里和供水管网5.9公里;修复县城损毁的排洪沟750米。新建打易镇、打尖乡、郊纳乡供水设施,修复乐旺镇、新屯镇受损供水管网29.5公里。
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2011年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受损的污水收集主管道和收集管网修复;治理支护垃圾填埋厂边坡3.86万平方米。
第六章公共服务根据城乡重建布局和人口分布,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合理确定建设标准,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一节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快教育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恢复重建受损小学学校,完全小学集中建在中心乡镇,新建复兴镇实验小学,迁建乐旺镇乐宽小学和打尖乡中心小学,扩建复兴镇四小和打易镇小学,适当扩大寄宿制小学在校住宿生规模。加强幼儿园建设,在打易、乐旺、打尖、郊纳、坎边、岜饶、油迈等受灾乡镇各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及部分村幼儿园。
初中教育。初中集中在县城(复兴镇)办学,扩大寄宿生比重。新建望谟县第六中学,将受灾乡镇初中学生全部转入该校就读。
高中教育。恢复和完善县城(复兴镇)第一中学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望谟县民族中学。第二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结合重建布局,恢复重建乡(镇)村损毁卫生、计生等服务设施,完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恢复重建乡镇卫生院及部分村卫生室服务用房及配套设施,补充配置因灾受损的医疗卫生设备,充实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队伍。
计划生育。重点恢复或新建受灾乡镇计生服务用房及配套相应设施,并与乡镇卫生院建设有效整合,统一建设。恢复重建或新建受损的村计生室,并与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充实计生人才队伍,适当配置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增强服务能力。第三节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恢复重建乡(镇)村受损的公共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设施,全面恢复服务功能,提高灾区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文化体育。恢复重建县文化广场、县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图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恢复重建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并与学校或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共建共享。
广播电视。恢复重建或新建受损的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设施、有线电视网络、调频广播、无线覆盖机站光缆、监测台站等设备设施,完善广播电视服务功能。
第四节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县级和受灾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服务平台。新建望谟县级和规划范围内九个乡镇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及管理信息系统。
就业援助。实施就业援助工程,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训、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解决灾区群众特别是转移安置群众的就业问题。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推进灾区实施新农保,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保险覆盖率,提高保险水平。实施灾区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特殊救助计划,恢复重建受灾乡镇敬老院。
第五节社会管理根据便民利民原则和新区建设的需要,按照节地、节俭实用和严格控制建设标准的要求,整合资源,统筹建设乡(镇)村、城镇社区办公场所及综合服务业务用房和设施。
乡(镇)办公用房。恢复重建乐旺镇和新建打易镇、郊纳乡、打尖乡等乡(镇)行政机关、政法机构、监督管理机构的办公业务用房及配套设施。
城镇社区、村级办公用房。统筹城镇社区、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恢复重建和完善受灾社区及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业务用房和设施。
专栏12公共服务
教育新建望谟县第六中学(初中)、复兴镇实验小学,迁建打尖乡中心小学、乐旺镇乐宽小学;扩建复兴镇四小、打易镇小学;新建乐旺、打易、郊纳、打尖、岜饶、坎边、油迈等乡镇中心幼儿园7所,加快建设民族中学(高中)。
医疗卫生及计划生育恢复重建复兴、打易、乐旺、新屯、郊纳、打尖、岜饶等乡镇卫生院7所;恢复重建村级卫生室16个;恢复重建打易、乐旺、郊纳、打尖、岜饶等乡镇计生服务站5个;补充完善医疗器械和设备。文化体育修复望谟县文化广场和望谟县图书馆,修复岜饶、坎边等乡镇文化站2个,恢复重建乐旺、打易、新屯、打尖等乡镇文化站4个,修复受灾村级体育健身场所10处。
广播电视恢复重建望谟县城区广电网络设施1个,修复复兴、乐旺、打易、郊纳、打尖等乡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5个,实施复兴镇有线网络建设工程1个,修复复兴镇向阳无线覆盖基站光缆1个,新建平洞轻工产业园区广电网络。
就业和社会保障新建望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1个和规划范围内9个乡镇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平台,新建打易、新屯、郊纳、打尖和修复乐旺、油迈等乡镇敬老院6个,新建乡镇民政业务用房7个。
社会管理恢复重建乐旺镇和新建打易、郊纳、打尖等乡镇行政办公服务中心,恢复重建乡镇农畜牧综合站5个、新建乡镇农畜牧综合站3个,恢复重建村级兽医室144个,新建望谟县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监测站1个。恢复重建乡镇林业站4个、乡镇财政所5个、乡镇派出所8个、乡镇司法所1个,修复坎边派出所1个、乡镇司法所2个,恢复重建乡镇法庭2个,修复乡镇法庭1个。恢复重建村级活动室12个,修复村级活动室3个。
第七章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第一节生态修复加强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石漠化防治,提升灾区生态功能,有效维护生态安全。
植被恢复。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保护、修复和重建林地,提高森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增强林草地固土护坡、水源涵养、径流调节和气候调节能力。生态保护区内,以森林保护为重点,实施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和25度以上坡耕地3年内退耕还林,大力营造防护林,积极发展核桃、板栗等适宜的经济林。适度重建区和适宜发展区内,以森林结构调整和培育为重点,实施现有林保护、封山育林、荒山造林、低产林改造和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油茶、油桐等经济林。
水土保持及石漠化防治。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坡耕地改造和荒地治理,加强蓄排引等工程建设,增强缓滞洪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强度。
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加强外来入侵有害物种防治,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区域整体防灾抗灾能力。
专栏13生态修复
森林恢复重建营造林35万亩(含受灾恢复1.38万亩),其中: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7.3万亩,退耕还林15.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6万亩,荒山造林6.8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1.1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3.7万亩,植被恢复2.5万亩,其他6万亩(其中油茶3万亩,核桃3万亩)。
种苗基地新建复兴、打易、新屯、打尖等乡镇苗圃450亩。森林道路修复打易、打尖、郊纳、坎边等乡镇林区公路61公里。
森林监测设施新建林业工作站房4个;重建加工厂及设备4处。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设施建设。
草地修复人工种草3万亩。
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猕猴、苏铁等珍稀动植物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环境整治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监管,加强污染防治,防止有害物质排入,消除病原微生物及重金属等危害,保障饮用水安全。
废弃物处置。做好“三废”的安全处置与循环利用,加快符合条件的乡镇级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优先处理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和环境敏感区域的废物。对拆除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生活垃圾、污水和人畜粪便进行综合整治,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进行农村连片综合治理,确保农村环境安全。
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测监管,重点加强水源地的常规监测,完善环境监测设施和环境监管体系。
专栏14环境整治
水源地保护对受灾乡镇的2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施区划保护工程,修建拦渣坝、挡土墙。依法划定和保护纳坝河、纳过河、六洞河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受灾村、镇和安置点的水源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建设符合条件的乡镇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置设施。治理新屯镇4个地表水水源地铁超标污染和坎边乡2个地表水水源地锌超标污染。
环境监管按西部地区三级站要求,配置望谟县环境监测中心站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第三节监测预报预警强化和优先安排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落实各项应急避险措施,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雨量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滑坡泥石流监测、生态监测等专业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设置雨量监测站、气象监测站、水文监测站、滑坡泥石流监测点、生态监测站等站(点),扩大监测覆盖面。
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建立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部门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完善现有的望谟县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加强预报预警装备配备。推进建立相邻县暴雨山洪灾害小流域联防机制。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突发性山洪地质灾害监测体系,以基层干部群众为主体,对调查确认、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或隐患点进行全面监测;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布设监测报警仪器,安排专人负责,重点监测。充分发挥乡、村群测群防监测员、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的作用,积极动员乡村干部群众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山洪、地质灾害观测与巡查,及时报告灾害征兆,开展临灾避险预报预警。
应急能力建设。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和完善望谟县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系统。在重点乡镇镇区和一些人口较为集中的居民点,科学选择并建设应急避险平台。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的参与程度,增强全民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
教育宣传培训。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在中小学开展防灾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多种形式普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特别是要加强乡村群测群防监测员、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培训,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专栏15监测预报预警
监测体系建设复兴、打易、乐旺、新屯、郊纳、打尖、坎边、岜饶、油迈等9个乡镇自动雨量监测站25个。新建打架坪村、蛮结村、纳坝村、纳过村、坡毛村两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站5个,打易镇凉风坳六要素自动气象站1个。恢复复兴镇水文监测站设施及设备,新建羊架水文监测站和乐旺水文监测站。
预报预警体系建设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望谟县防灾减灾中心,配置电动警报器、传真机、预警短信群发设备、预警计算机等预报预警设备。在打易、乐旺、新屯、郊纳、打尖、坎边、岜饶、油迈等8个乡镇安装无线预警广播系统、电动警报器、查询监视终端、传真机等预报预警设备。
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责任制,建设必要监测设备,建设望谟县减灾教育基地,培训群防人员。
应急能力建设建设望谟县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建设县城、重点乡镇镇区和部分人口集中居民点应急避难场地。
第八章产业重建与扶贫开发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依托灾区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灾区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扶贫开发工程,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生态型特色优势产业,拓宽灾区居民就业渠道,有效解决受灾农户长远发展问题。第一节特色农业生态保护区要结合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重点发展核桃、板栗种植,适度发展草地养羊、养猪、养鸡等特色养殖业;适度重建区重点发展中药材、油茶、核桃、板栗、早熟蔬菜种植,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建设一些重点农产品种植基地;适宜发展区要大力发展早熟蔬菜、油茶种植,建设火龙果等精品水果标准园,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畜禽良种繁育基地,推进标准化养猪场建设。
修复农林牧业生产设施,恢复重建蔬菜、食用菌等生产大棚、畜禽圈舍、农田灌溉、机耕道等设施。
恢复重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等农林牧业服务设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
专栏16特色农业
特色种植业早熟蔬菜种植5.5万亩,建设火龙果标准园1.1万亩,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750亩。
粮食增产工程粮食增产工程 14.6万亩,建立3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和1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脱毒马铃薯示范1.2万亩。
特色养殖业建设标准化养猪场10个,建设网箱养殖基地1个。生产设施增补农机具2081台。
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站5个。
第二节特色加工业积极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加快建设平洞轻工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推进蔬菜、茶油、风味肉制品等特色食品和桐油、中药材、木业板材加工项目建设,打造2-3个具有区域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专栏17特色加工业
特色食品建设茶油和菜籽油加工项目,核桃、板栗深加工项目,板陈糕、褡裢粑等布依族特色食品加工项目,牛羊屠宰和深加工项目,风味肉制品加工项目,竹笋系列产品加工项目,药酒、保健酒等保健饮品加工项目。
木制品和化工产品整合建设浸出桐油加工项目和精制桐油加工项目;建设木业板材加工项目。
民族小商品建设布依刺绣纺织加工项目。
第三节特色旅游业修复重建和新建旅游服务设施,做好旅游宾馆等设施的加固重建。重点建设望谟县布依枫林小城、半岛风情旅游度假休闲山庄等旅游景点,将县城转移安置新区规划建设成融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具有布依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特色、民族风格、档次较高、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和布依民族风情旅游区。
新建油迈瑶乡休闲度假村;以六里河峡谷和贵州苏铁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打造东北部生态、探险旅游区;规划建设蔗香龙滩湖面度假养生旅游和昂武湖心岛旅游项目。
专栏18特色旅游业
布依民族风情旅游望谟县布依枫林小城;半岛风情旅游度假休闲山庄;油迈瑶乡休闲度假村。
生态旅游六里河峡谷和贵州苏铁自然生态旅游项目;望谟县民族生态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望谟县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及配套设施;望谟县布依族苗族风情会展中心;望谟县旅游信息服务中心。
第四节商贸流通恢复重建农村集贸市场,复兴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望谟县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果蔬气调保鲜库和物流配送中心。恢复完善商业服务网点。
专栏19商贸流通商贸流通建设望谟县物流配送中心,复兴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6个农村集贸市场。
金融服务望谟联社打易、乐旺、打尖、郊纳、新屯5个信用社建设。加油站在县城新建加油站3个。
第五节扶贫开发扶持受灾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多渠道增加受灾贫困人口的收入,解决灾区群众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整合各方面资源,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恢复重建、新建通村公路及村级路网,建设与特色农牧林产业基地配套的交通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和转移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重点安排生态保护区和适度重建区的贫困农户,原则上在适宜发展区内或望谟东部和南部适宜人口集聚的区域内规划建设。
专栏20扶贫开发
贫困村产业化扶持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和蔬菜、中药材、油茶、核桃等产业化扶贫项目。
劳动力培训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培训10000人次/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10户,5940人。第九章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第一节支持政策财政政策。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灾后重建综合治理目标和任务,除市场化项目外,灾后重建综合治理资金总需求约为35亿元。资金来源包括中央、省和州县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社会捐赠和企业、居民自筹资金。加大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省级各部门在资金安排中给予重点倾斜,黔西南州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鼓励企业和居民积极自筹资金参与灾后重建。为保证重建任务和目标的完成,省级财政设立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实行“总量包干,分类控制”的管理办法。黔西南州政府和望谟县各级政府根据规划项目和轻重缓急,统筹做好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及其他各类资金的申报、监管和使用。
产业政策。适宜发展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托平洞轻工产业园区,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发展,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地方骨干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及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企业,在土地、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适度重建区和生态保护区要鼓励发展适宜产业,确保恢复生产、生态保护和特色农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受损农田、种子种苗种畜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以及规模化种养殖、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给予支持,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资金向灾区倾斜。做好旅游业恢复重建,安排恢复重建基金和鼓励各类投资基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恢复重建,促进布依民族风情旅游业的全面恢复发展。
税费政策。减轻灾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税收负担,扩大灾区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灾区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规划区内招用因灾失业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的企业,以及因灾失业城镇职工和农民自主创业的,给予税收优惠。对政府组织建设的城镇居民住房给予税收优惠,农民重建住房的,在规定标准内免征耕地占用税。争取中央减免部分政府基金和行政收费。
金融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生产、中小企业发展和因灾失业人员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对灾区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对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灾前已经发放,因灾不能按期偿还的各项贷款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对符合条件的灾区群众,实施住房重建优惠贷款服务和异地搬迁财政贴息贷款政策。
土地政策。对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国家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对重点恢复重建项目,先行安排使用土地,边建设边报批,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可用于灾区灾民住房重建以及行政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重建。为受灾群众重建住房、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地。对新建工业或大型商业设施等项目用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地价标准。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工业集中布局,城镇内部紧凑布局,有条件的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支持土地整理复垦。人口政策。适宜发展区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增强县城人口集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建设,放宽户口迁移限制,鼓励适度重建区和生态保护区人口向县城迁入并定居。适度重建区和生态保护区实施积极的人口退出政策,大力加强义务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增强人口转移就业的能力;对外迁人口实行优惠的住房补贴、就业和土地补偿政策,鼓励人口到适宜发展区就业并定居。
援助政策。实施省内对口援建措施,省直有关单位和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市(州、地)对口支援灾区乡镇,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开展就业援助,对因灾失地和失业家庭人员,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及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保证灾区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开展生活和医疗援助,对灾区低保户和缺粮户提供口粮救助,对因灾致病、致残或灾后患大病的灾区群众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开展住房重建援助,对符合条件的灾区群众新建、维修或异地购置住房的,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扶贫政策。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时向灾区倾斜,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扶贫开发支持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对灾区贫困农村和农村贫困家庭予以倾斜支持。加大以工代赈力度,鼓励灾区群众投身灾后恢复重建,参与建筑废墟清理、住房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修复等灾后恢复重建。对2006年以来多次遭受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贫困户,可适当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持力度。
第二节保障措施项目保障。灾区恢复重建的各类项目,各级主管部门要特事特办,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加快评估、审批效率,大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要素保障,积极争取项目并确保重建项目尽快落实,抓好项目推进涉及的相关工作,快速高效推进重建项目建设。
建材保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要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做好恢复重建主要建材需求量测算,制定建材保障工作方案。根据恢复重建任务合理确定建材需求,统筹组织省内建材生产企业保质、保量、稳价供应。切实加强对恢复重建建材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各类重建建材安全、合格。
运输保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要会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运输保障方案,科学统筹组织物资运输。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确保重要运输通道通行安全。加强道路管理,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实行物资运输监督管理,开辟绿色运输通道,统筹组织调度各方面运输力量支援灾后恢复重建物资运输。
施工保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望谟县人民政府要制定施工保障方案,根据基础设施项目的不同特点,可采取总承包、BT等方式加快建设。加强施工现场指挥调度,统筹安排,确保现场施工安全、有序、高效。加强安全质量保障,建立完善安全质量监管体系和施工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价格监管。省物价局、省发展改革委要与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望谟县人民政府共同加强灾区市场商品价格监测,切实加强对灾区市场价格、重建物资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防止哄抬物价,必要时对恢复重建所需主要建材启动价格干预机制。
第三节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组织领导。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要对望谟县灾后恢复重建综合治理负总责,建立相应的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协调机构,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全面领导望谟灾后恢复重建。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做好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服务和项目建设工作。望谟县人民政府承担灾后恢复重建具体工作,要建立灾后恢复重建组织协调机构和现场指挥调度系统,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高效地组织规划实施。
规划管理。本规划是统筹和制订恢复重建有关专项规划的依据,省各级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各参建单位在恢复重建实施中都要自觉遵守并执行本规划,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调整规划内容。黔西南州要根据本规划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
监督检查。黔西南州要定期公布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社会捐款和援建物资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重建项目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审计部门对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恢复重建资金、物资使用以及重建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
主题词:经济管理 灾后重建△ 规划 通知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0〕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事关灾区紧迫的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事关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国
务
院
二○一○年六月九日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
组长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副组长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青海省人民政府
成员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文物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谨以此规划
向玉树强烈地震中罹难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
向抗震救灾中自强不息的灾区干部群众,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方救援人员致以崇高敬意
向社会各界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诚挚感谢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灾区概况和重建基础
第一节
灾区概况
第二节
灾区特点
第三节
重建意义
第四节
重建条件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重建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重建目标
第三章
重建分区和城乡布局
第一节
重建分区
第二节
城乡布局
第三节
结古镇规划
第四节
重建方式
第五节
土地利用
第四章
城乡居民住房
第一节
农牧民住房
第二节
城镇居民住房
第五章
公共服务设施
第一节
教 育
第二节
医疗卫生
第三节
文化体育
第四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第五节
社会管理
第六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交 通
第二节
能 源
第三节
通 信
第四节
水 利
第五节
市政设施
第六节
农牧区基础设施
第七章
生态环境
第一节
生态修复
第二节
环境整治
第三节
土地整治
第四节
灾害防治
第八章
特色产业和服务业
第一节
农牧业
第二节
旅游业
第三节
市场服务体系
第四节
特色加工业
第九章
和谐家园
第一节
人文关怀
第二节
扶贫开发
第三节
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宗教设施
第十章
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支持政策
第二节
保障措施
第三节
规划实施
第四节
监督检查
结 语
前 言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社会各界积极支援,全力抢救生命,及时救治伤员,妥善安置群众,恢复正常秩序,取得了抗震救灾重大阶段性胜利。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意义重大,建设新家园、新校园、新玉树,是灾区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规划,合力推进,从玉树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民族宗教文化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切实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强三江源保护相结合、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保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相结合,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为科学、依法、统筹,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14号)、《国务院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0〕16号),在灾害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和房屋及建筑物受损程度鉴定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评估、专家论证,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灾区概况和重建基础 第一节
灾区概况
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遇难2698人,失踪270人。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涵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青海玉树地震灾害评估报告,玉树地震波及范围划分为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和灾害影响区。本规划范围包括极重灾区、重灾区的各项恢复重建内容,以及一般灾区中受损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曲麻莱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等7个县的27个乡镇,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 图1 玉树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图
第二节
灾区特点
自然条件严酷。灾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端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每年有效施工时间只有5个月,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区域属于极为脆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生长期短,水土易流失,对外部影响的抗逆性弱,受到破坏极难恢复。
交通设施落后。灾区地域广阔,公路路网密度低、路况差、保通难度大,主要运输通道仅有国道214线和省道308线,运距长、成本高。
施工条件较差。城镇地形狭窄,施工作业面小,大规模施工组织协调难度大,后勤保障能力弱。
建筑资源缺乏。当地主要建筑材料基本依靠外部输入,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适应高原作业的专业建设队伍短缺。
经济基础薄弱。灾区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地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广、自我恢复能力差。
少数民族聚居。灾区人口中少数民族比重达到97%以上,其中藏族比重达到93%,玉树藏族自治州区域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存,地域特色鲜明。
宗教影响深厚。灾区是藏传佛教众多教派的聚集地,寺院多、僧侣多、信教群众多,宗教影响大。
第三节
重建意义
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位于青、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区域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宗教影响广泛,是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扶贫开发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系解决当前紧迫的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构筑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实现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促进灾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四节
重建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根本保证。
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有效组织领导,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将形成推进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将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重建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切实从玉树实际出发,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尊重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中央大力支持,各方积极援助;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抓紧恢复基础设施功能,改善城乡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保护生态,体现特色。充分考虑灾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按照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统筹推进。要特别注重保护民族宗教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并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保证质量,厉行节约。城乡居民点和重建项目选址要避开重大灾害隐患点。严格执行抗震设防要求和建设规范,确保重建工程质量和安全。积极推广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坚持安全、适用、省地、节俭,严格保护耕地和草地。
自力更生,多方支持。灾区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国务院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同时发挥社会各界援助的积极性,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第三节
重建目标
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和改善,又好又快地重建新校园、新家园,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
居民拥有新家园。全面完成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使灾区群众早日住上安全、实用、省地、节俭的放心房。灾区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迈上新台阶。林草植被覆盖度和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上一个大台阶。
设施得到新改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市场服务体系功能全面恢复,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城乡呈现新面貌。重点城镇市政功能完备,公用设施配套,农牧区水电路等设施得到恢复提高,城乡风貌特色鲜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和谐新局面。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建美好新家园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第三章
重建分区和城乡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的重建选址原则为就地重建、局部避让、积极设防、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适当吸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生态移民以及分散居住的人口向生态环境容量和就业容量相对较大的城镇集中。
第一节
重建分区
灾后恢复重建要与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规划相衔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将规划区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适度重建区和综合发展区。
生态保护区。主要指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以及畜牧业适宜发展区。加强对生态功能退化的草地、林地和湿地的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破坏,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功能。
适度重建区。主要指集中分布在玉树西北部和东部的农牧业适度发展区和人口相对集中区。对该区域内的乡镇实行就地重建,稳定人口规模,控制农牧业开发和乡镇建设强度。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重点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地治理、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等工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
综合发展区。主要指27个乡镇驻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适当集聚人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适度扩大用地规模,完善乡镇公共服务功能,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吸纳生态保护区人口转移。${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2} 图2 玉树地震灾区重建分区图(按自然单元)
第二节
城乡布局
按照全区总体保护、建设重点乡镇、两线适度发展、多点特色分工、大均衡小集中的布局原则,实行就地重建,提升城镇功能,适度集聚人口,实现人口、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突出一镇。“一镇”指以极重灾区结古镇为恢复重建重点,按照区域性中心城镇进行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支撑能力,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带动两线。“两线”指沿国道214线和省道308线分布的重灾区乡镇、一般灾区的重点镇及县城所在地,主要包括沿国道214线的珍秦、歇武、巴塘、下拉秀、称文等乡镇,以及临近省道308线的隆宝、加吉博洛、萨呼腾等镇,可适当扩大用地规模,集聚周边人口。
兼顾多点。其他乡镇和农牧区居民点适宜就地重建,在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可适度集中。在重建过程中,要加强对自然植被保护和恢复,禁止借机占用草地、开垦草原等行为。
第三节
结古镇规划
结古镇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两级政府驻地,曾是唐蕃古道上的历史重镇。结古镇是本次地震的极重灾区,几乎夷为平地,受灾人口占全部受灾人口的40%。建设好结古镇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
功能定位。结古镇是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要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
人口规模。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结古镇建设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适宜建设区域有限。城镇建设的有效用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重建人口发展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内。
总体布局。优先恢复重建居民住房,配套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依托民主路、红卫路和胜利路等交通轴带,完善商贸和旅游文化服务功能。依托扎曲河、巴曲河、扎西河和湿地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涵养区和自然生态景观区。
第四节
重建方式
灾后恢复重建必须依法在统一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重建规划指导下进行,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原则、空间布局和控制要求进行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创新机制,统建与分建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整体设计城镇风貌。依照城镇总体规划,对城镇公共建筑、居民住房、市政设施等各类建构筑物的功能分布,以及风格、尺度、色彩等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力求安全适用,节俭美观,特色鲜明。
统规统建公共设施。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工程、社会管理用房以及各项基础设施,采取统规统建,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分类建设居民住房。针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的不同特点,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采取统建、分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选择适宜的重建形式和模式。对于缺乏建房能力的居民,政府要组织力量帮助建设。
第五节 土地利用
统筹恢复重建城镇、农村、交通、能源、水利等各类用地需求,科学核算、合理安排各项用地的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
新增用地。保障恢复重建新增建设用地。恢复重建期间,安排临时用地572公顷,恢复重建新增建设用地1675公顷,其中城镇用地53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80公顷、基础设施和其他用地1065公顷,确保受灾群众临时过渡性安置和重建住房用地。
节约用地。严格保护草地、林地和耕地,各类重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尽量不占用草地、林地和耕地等农业用地,合理控制建设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第四章 城乡居民住房
把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先行开展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抓紧开展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要科学选址,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规范,建筑风格要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
第一节 农牧民住房
农牧区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等工作相结合,统筹使用资金,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按照保基本住房需求的原则,先满足农牧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住房面积,并为今后农牧民自我改善住房条件留有余地。按照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科学确定建筑结构形式,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加强施工技术指导,确保建设质量,满足安全适用的要求。
建设部门要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俗,为农牧民提供多样化、有特色、不同规格的住房设计式样,供农牧民选择。${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3} 第二节
城镇居民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推动适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应用。
按照房屋受损程度鉴定结果,凡是能够维修加固、符合安全条件的住房,不推倒重建,要抓紧开展维修加固工作。对倒塌和严重损坏的住房进行重建。采取自建方式重建的,按统一标准给予补助。地方政府要建设经济适用房,以适当价格出售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同时要加大廉租住房的保障力度。居民小区和居住组团要相应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4}
第五章
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根据地域特点和人口分布,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统筹安排,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依法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把学校、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第一节
教 育
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以义务教育为重点,高质量地恢复重建中小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原则上初中建在县城,完全小学建在乡镇。加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建设。提高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能力。加快发展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办好特殊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恢复重建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州举办高中阶段教育。统筹民办教育机构恢复重建。
双语教育。加强双语教学,建立健全适合藏区的教材、师资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双语教学体系,依托省内高校实施双语教师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国家教师编制规定,配置合格教师和职工,采取多种举措补充合格的双语教师。按照教师编制的合理比例,建设教师周转住房。${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5}
第二节
医疗卫生
公共医疗卫生。全面恢复州、县、乡、村四级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州县两级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加强鼠疫、碘缺乏病、包虫病、大骨节病、高原心肺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统筹民营医疗机构恢复重建。加强中医和藏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藏医药发展。
计划生育。恢复重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与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用房与乡镇卫生院统一建设,健全功能、优化管理。村计生室和卫生室在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中统筹考虑建设。适当配置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增强服务能力。
重建期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临时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配置高压氧舱、制氧站、急救设备和移动实验室等必要设备。合理安排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人员。做好鼠疫、高原病的防治,抓好重点地区、重要环节的防疫工作,保障恢复重建阶段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与相关政策相衔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藏医药人才和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合理补充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队伍。按照医护人员编制的合理比例,建设周转住房。${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6}
第三节
文化体育
文化场馆。恢复重建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点恢复重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恢复重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统筹建设州县同城文化设施。
广播影视。恢复重建广播电视功能,重点恢复重建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有线电视网络、监测台站,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设施。提高藏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能力。
新闻出版。恢复重建新华书店、公共阅报栏、农家书屋,支持藏文图书出版印刷等文字工程建设。
体育设施。恢复重建民族传统体育场、高原训练和群众健身设施等。${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7}
第四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服务平台。恢复重建州、县、乡镇、社区(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包括州、县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及乡镇、社区(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提供涵盖就业、技能培训、人才、社会保障、争议调解仲裁服务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
信息系统。恢复重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州、县、乡镇、社区(行政村)广覆盖、全畅通、高效率的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
就业援助。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加强对灾区青壮年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口支援、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灾区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8}
第五节
社会管理
党政机关用房。在做好民生工程恢复重建的前提下,恢复重建各级党政机关、政法机构、监督监管机构的办公业务用房,以及党校教学、干部周转用房。恢复重建公检法司、消防、人防设施。党政机关用房的恢复重建,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和人员编制实施,整合资源,集中建设,共建共享,厉行节约。
基层组织用房。统筹村级公共服务,建设综合办公服务设施,为村级组织办公、党员教育、社会事业、警务等提供统一共用场所。恢复重建城镇社区办公场所及综合服务业务用房。
第六章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既要加快灾区受损设施的功能恢复,又要充分考虑恢复重建的能力保障需求,根据灾区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建设规划,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确定建设标准,统筹各类设施建设,推进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第一节
交 通
公路。加快干线公路恢复重建,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抗灾能力,构建“一纵一横两联”生命线公路通道,建设通县二级公路,提高西宁至玉树公路建设等级和保通能力。全面修复农村公路灾损路段,恢复建设便民桥梁,努力提高通达、通畅水平。修复重建客货运站场等设施。
民航。尽快修复玉树巴塘机场受损设施设备,建设目视助航灯光系统及市内保障基地等工程,建设航线通信工程等,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和航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铁路。为加强恢复重建物资运输保障,实施青藏铁路相关站场货运设施配套完善工程。
邮政。恢复重建邮政业务用房及相关设施,完善邮政网点,配置相关设备,保障和提高邮政服务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9} 图3 交通通道示意图
第二节
能 源
电网。恢复完善灾区供电网络,加快重建城镇电网,扩大农村电网覆盖范围。建设玉树地区六县电网互联工程,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尽快开展与电网主网互联工程的前期工作。
水电。修复重建受损小水电站及农牧区小水电设施,新建查隆通、查日扣水电站,增加有效电力供给。
新能源。推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修复受损光伏电站设施设备,新建并网光伏电站,推广户用光伏电源,提高新能源供应水平。
应急能源。抓紧建设过渡期应急燃油机组。组织做好灾区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调配及相关设施配套工作,及时保障灾区恢复重建阶段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0}
第三节
通 信
公众通信网。加快公众通信网的恢复重建,修复受损的传输网、移动通信网、固定电话网和宽带互联网,提高城乡通信覆盖率、服务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推进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三网融合。
应急通信。加强应急通信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高应急通信、运输通信保障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1}
第四节
水 利
农田水利。恢复重建玉树、称多、囊谦三县农牧区水利灌溉设施,改造灌区配套设施,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防洪设施。建设结古镇防洪工程,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建设巴塘河和扎西科河堤防、北山排洪渠及沟道防洪工程。加强其他县镇防洪工程建设和重点河流河道整治。
水土保持。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沟道拦蓄、沟岸防护、林草恢复为重点,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水文及水资源监测。恢复重建水文、水保设施,提高水文、水保监测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2}
第五节
市政设施
结古镇。按照结古镇总体规划,建设道路及公共交通系统。加强供水、排水等设施建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因地制宜地选择供热和采暖方式,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供热。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必要的民用液化石油气储配设施,实现市政公用设施全面覆盖。按照标准设置紧急避灾场所和避灾通道。
其他城镇。加强城镇道路改造,加大水源设施及供排水系统建设力度,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及储配气站等设施。支持村镇垃圾处理和环卫设施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3}
第六节
农牧区基础设施
饮水安全。恢复重建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玉树灾区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
配套设施。加强恢复重建村庄及居民点通水、通电、通路及必要的防护等配套设施。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有条件的村庄推行垃圾收集、填埋处理。${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4}
第七章
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坚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加强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和土地整理力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实现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第一节
生态修复
自然保护区。加强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建设,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大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开展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恢复重建,逐步修复生态系统功能。
草原恢复。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加大以草定畜、畜草平衡实施力度,加强草原封育,实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人工草场。积极开展鼠害防治和黑土滩治理,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5} 图4 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第二节
环境整治
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止有害物质排入水源保护区,消除地震产生的病原微生物、消毒剂等多种次生灾害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影响。开展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保障饮用水安全。
废弃物处置。加大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力度,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加工、利用。鼓励对建筑废墟中的有用物质进行回收利用。加快玉树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建设,加强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环境监测。加强环境监测监管,恢复重建环境监测设施,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增强生态环境与生态破坏的环境监察执法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6}
第三节
土地整治
灾毁土地整理。加强对因灾受损土地的整治,确保受损耕地、抢险救灾和过渡性安置等临时用地恢复畜牧业和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做好对灾毁耕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土地整治总面积2139公顷,其中复垦耕地1160公顷。
临时用地整理。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救灾抢险用地、过渡性安置用地、施工临时用地等,能够恢复的尽可能整理复垦。
第四节
灾害防治
次生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地质灾害调查,按照预防为主、治理与避让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时开展城镇及重要公路沿线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治理。
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灾害等的专业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恢复雷电防御设施。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恢复建设测绘基准基础设施,开展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7}
第八章
特色产业和服务业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依托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特色产业、服务业恢复和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节
农 牧 业
生态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加大牦牛提纯复壮、藏羊品种选育和犏牛推广力度,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养殖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恢复重建畜用暖棚、贮草棚。
种植业。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建立青稞、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马铃薯、高原蔬菜、中藏药材生产,在适宜地区建设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逐步提高蔬菜自给水平。
生产设施。修复农牧业生产设施,因地制宜发展高原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稳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技术服务设施。按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安排农技、畜牧兽医、动物疾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和草原、农经、农机、农产品质检、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等农牧业服务设施,以及农牧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8}
第二节
旅 游 业
旅游设施。围绕“一区四带”旅游布局,恢复重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结合灾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要旅游通道交通条件。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修复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培育和宣传,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开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高原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产品,发展藏家乐旅游。${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19} 图5 玉树地震灾区旅游资源分布图
第三节
市场服务体系
商贸流通设施。发挥结古镇的区位优势,继承历史商贸传统,建设区域商贸流通中心。优先恢复重建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的商贸流通服务网点,建设农畜产品、消费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生产、生活资料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
服务网点。优化城乡服务设施网点布局,根据城乡建设规划,适度增加服务网点数量,支持民族贸易网点建设。恢复重建加油站。加强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商贸、物流服务水平。
储备设施。恢复重建粮食储备库和粮食加工厂,适当增加粮油供应网点(含军粮)、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肉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仓库。
金融服务。恢复重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及保险业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重建,建设营业用房、金库和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等设施。合理布局基层金融服务网点,鼓励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灾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20}
第四节
特色加工业
农牧产品加工。以满足本地和周边市场需求为重点,促进公司、基地、农牧户相结合,积极发展肉、乳、青稞等产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在保护生态和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冬虫夏草等药用生物资源加工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
民族手工业。加快民族佩饰、服装、特色家具、家饰等民族特需品生产恢复,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做好唐卡、佛像等宗教用品的生产恢复。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积极发展石刻、剪纸、羊皮画、编织、藏绣、藏毯等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加工。支持中小企业和民族特色手工业发展,繁荣民族工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建筑材料。根据当地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发展,优先恢复建材生产企业,建设水泥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以及商品混凝土预制、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等建材企业。加强废旧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结合地质灾害整治,规范砂石料生产,避免破坏生态。
绿色产业聚集区。结合结古镇的恢复重建,按照合理布局、集聚发展、节约用地的原则,规划建设绿色产业聚集区,合理确定聚集区规模。加工类企业的恢复重建、新建原则上应入区建设。严格准入条件和环保要求,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规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21}
第九章
和谐家园
灾后恢复重建要体现人文关怀,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构筑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人文关怀
心理康复。实施心理康复工程,组织汉、藏双语专业心理咨询人员,采取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医治灾区群众心理创伤,促进身心康复。
社会福利。实施弱势人群特殊关怀工程,增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服务能力。恢复重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关爱残疾人,优先恢复重建残疾人康复设施,在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中优先安排残疾人家庭住房。恢复重建青少年活动中心。发挥社区(村委会)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营造关心帮助孤儿、孤老、孤残的社会氛围。${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22}
第二节
扶贫开发
贫困村产业扶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建设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马铃薯种植、畜牧业养殖。发展民族家庭手工业和小型农产品加工业,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综合性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多渠道增加受灾农牧民收入。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
易地扶贫搬迁。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等地区的贫困人口,有计划地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
劳动力转移培训。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雨露计划”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以中长期培训为主的民族服装加工、民族用品加工、机械修理、藏绣等各种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23}
第三节
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保护。对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实施保护性清理、维修加固和修复重建。对馆藏文物、寺内文物进行认定和修复。维修加固和重建受损的博物馆、文物库房、文管所。注重文物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特别是宗教生活的和谐共存,做好文物保护修复与开展传统宗教文化活动的协调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恢复重建受损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人,加强卓舞、依舞、民歌、安冲藏刀锻制技艺等的传承。
地震纪念设施。保留必要的玉树地震遗址,建设纪念设施。${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24}
第四节
宗教设施
宗教活动场所。对损毁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的恢复重建,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合理安排,给予支持。寺院等宗教活动场所的恢复重建,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并与寺院管委会协商,合理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其中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活动场所的原址恢复重建方案,要按规定报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的恢复重建,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与寺院管委会协商,统筹考虑施工组织方式。${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表25}
第十章
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鉴于玉树地区的特殊困难,采取特殊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恢复重建所需资金以中央财政安排为主,同时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金融、土地、援助、援建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目标任务,科学安排时序,加强各项保障,落实工作责任,坚持质量第一,强化监督检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支持政策
财政政策。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恢复重建任务,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约为32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所需资金以中央财政资金为主,同时包括省级财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居民和企业少量自筹资金。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实行“总量包干,分类控制”的管理办法,由地方政府根据规划项目和轻重缓急统筹做好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资金、捐赠资金和其他自筹资金的安排使用。
税收政策。减轻受灾地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税收负担。对受灾地区个人和参与抗震救灾的一线人员取得的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受灾地区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等的恢复重建。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对捐赠受灾地区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免征相关税费。减免相关税收,支持受灾地区扩大就业。
金融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灾地区信贷投放。增加对受灾地区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对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对受灾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执行倾斜的准备金政策。对灾前已经发放、灾后不能按期偿还的各项贷款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加大对受灾地区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农牧业、中小企业和因灾失业人员的信贷支持力度。
土地政策。对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国家下达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指标不足的,可预先安排使用。为受灾居民新建安置住房,以及行政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重建,免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为受灾群众重建住房、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对新建工业或大型商业设施等项目用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地价标准。
援助政策。开展教育援助,对生源地为极重灾区、重灾区的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以及在恢复重建期内迁出省外和玉树州外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极重灾区、重灾区学生,在一定期限内提供学习和生活补助。开展就业援助,对因灾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优先保证受灾地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援建政策。在中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采取对口援建方式,组织东部省市、中央有关企业承担施工建设任务,军队和武警部队参加部分项目援建和承担部分运输任务。统筹组织东西扶贫协作、支援藏区的对口省市做好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青海省、四川省要在灾区开展以工代赈,并组织省内力量,大力支持灾区建设。鼓励相邻地区的设计、施工力量参与恢复重建。
第二节
保障措施
建材保障。灾区省级人民政府要做好重建主要建材需求量测算,制定建材保障工作方案。根据恢复重建任务合理确定建材需求,统筹组织省内及周边地区建材生产供应,采取集中采购与自主采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建材供应。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恢复重建所需建材供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要切实加强对恢复重建建材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各类重建建材安全、合格。要加强对建材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防止哄抬物价,必要时对重建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启动价格干预机制。
运输保障。灾区省级人民政府要会同国务院交通运输部门制定运输保障方案,科学统筹组织物资运输。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确保重要运输通道通行能力。加强道路管理,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实行物资运输全程监控,开辟绿色运输通道。统筹组织调度各方面运输力量支援灾后恢复重建物资运输。在重点交通运输通道沿线设立必要的交通服务站点,提供休息、维修、补给等服务,确保运输安全有序。
施工保障。灾区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施工保障方案,加强施工现场指挥调度,统筹安排,分片包干,协调推进,确保现场施工安全、有序、高效。加强电力保障,加快受损电网设施修复,尽快修复水电站,建设应急电源,保障恢复重建施工用电需要。加强用水用油保障,抓紧饮水工程抢修和应急水源建设,加大对灾区油料供应,满足施工用水用油需要。加强卫生保障,建设临时医疗卫生设施,做好施工人员健康保障工作。加强生活保障,做好后勤保障物资调控,组织粮油蔬菜等食品、生活用品供应。加强安全质量保障,建立完善安全质量监管体系和施工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节
规划实施
组织领导。青海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对玉树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现场指挥调度系统,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高效地组织实施,确保灾区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国务院成立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协调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及时帮助解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规划管理。本规划是统筹和制订恢复重建各专项规划的依据,灾区各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参建单位在恢复重建实施中都要自觉遵守并执行本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灾区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制定恢复重建实施方案,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
第四节
监督检查
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使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和物资合规使用。及时公布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恢复重建资金、物资使用以及重点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
建立档案制度。对各类恢复重建项目及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情况要登记造册,建立健全档案,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恢复重建结束后,及时向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档案。
严格项目管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灾区省做好相关审核工作。恢复重建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组织开展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察。严格执行工程竣工验收规定,未经竣工验收不得投入使用。
结 语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使命光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灾区各级政府的有效组织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各族群众一定能够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用勤劳的双手在雪域高原上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第三篇:2010 灾后重建 工作总结
2010温暖家园灾后重建安置点工作总结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为了加快灾后重建进度,确保我镇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结合我镇重建实际情况,后洋镇政府成立了某灾后重建办专职负责此事,现将2010工作总结如下:
一、概况介绍
后洋村大窠安置点,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面积295.8亩,分期建设。其中一期规划用地80亩用于灾民安置,采取统规统建方式建设,建设六层小高楼2座(1#、2#楼),发包中标总造价9704840元,建筑面积10682.42㎡,工期140日历天,设计有100㎡、120㎡和140㎡等三种户型共计72套,共计划安置灾民43户177人,其中后草棚村2户、标出村11户、象样儿村22户、打基础村7户,棒子村1户。为了保证重建进度,该安置点由检察院挂点负责。
后洋大窠安置点于8月19日完成选址工作;8月20日施工队进场开始一平工程,同时地质钻探、边坡治理、盲沟施工同步开展;8月27日完成地面物清理;9月20日完成一平工程;9月21日完成建筑主体设计;9月30日工程招投标完成,房屋由某建筑公司中标承建,目前已于春节前完成建筑主体的结构封顶施工并通过区质检站主体结构验收,目前正在进行装修工程,预计2011年3月底全面竣工,2011年4月左右灾民可搬入新居。
二、主要完成工程量及造价
1、安置楼1#、2#楼已完成结构封顶,完成总投资约580万。
2、完成一平土石方约40万立方米,完成总投资195万。
3、完成挡墙约210米长,完成总投资约50万。
4、完成盲沟、管涵、清理淤泥、施工便道等零星工程约50万。总计完成投资约875万元。
三、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措施
灾后重建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在市、区挂点帮扶单位的支持、指导下,我镇将紧紧围绕预定的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确保灾后重建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切实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双管单位人员充实队伍,加强力量有力有效地抓好各项落实工作。镇与各村及各安置点责任人签订责任
状,采取灵活多样的灾民建房措施,同时每个集中重建点成立了一套班子,建立一支管理队伍,聘请一名技术指导员,坚持实行领导干部包户的灾后重建帮扶、联系制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重建完不成,帮扶不脱钩。
2、合理安置,科学规划
积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此次灾后重建机会,对家园重建点进行合理安置,科学规划,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做到与造福工程、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江南新区建设、高铁建设有机相结合。对集中重建点,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外观的原则进行施工,力争建设成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
3、加强服务,确保时效。建立每星期实行两次灾后重建会商机制,协助重建户做好建材集中采购工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群众建房成本。
4、广泛宣传,加强引导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干部走村入户、发放宣传单、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宣传形式,及时、准确地把有关灾后重建政策向村民宣传、解释,稳定村民情绪,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畅通群众诉求的正常渠道,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重建秩序,实现和谐重建。
四、实施中重点控制环节
1、正确处理灾后重建工程质量、进度、造价控制、安全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在建工程保证安全质量的宣传、监督和管理,确保无安全、质量事故,委托某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均委托具体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完成。
2、财务设置独立账户,专款专用,一切费用均需村书记和村主任共同签字批准方可入账,保证重建补助资金使用安全,对重建补助资金的发放和使用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重建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使用合理,保证资金不被挪用、挤占和私吞。
3、安排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要求档案资料反映的情况必须真实可靠,相关数据必须准确无误。购房户、联建户等特殊情况须完善协议及新房照片等资料。
4、加大危房拆除力度,保证危房拆除率在规定时限前达到100%。
5、保质量、重安全,对各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做好工程的审核和验收,完善各项结算手续,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存档等工作。
五、工作回顾
灾后重建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各级党员、干部应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负责的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做到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尽职尽责,将解决受灾群众实际困难与建设和谐美好新后洋紧密结合起来,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确保后洋村灾后重建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
后洋镇镇人民政府
2011年1月
第四篇:灾后重建自查报告
城郊乡灾后倒房重建工作自查报告
“7.18”暴雨洪灾对全乡民房等造成了灾难性损失。灾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严格按照县上有关要求核查灾情,建立台帐上报;妥善安置灾民,采取各种措施强力推进倒房重建进度。截止目前,已基本完成灾后倒房重建工作。现将倒房重建工作开展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重建任务完成情况
1、全乡共申报审批倒房重建农户83户。截止目前,83户房屋主体已全部竣工,绝大部分已经住进新居。
2、对房屋受损户进行了维修加固,目前全面完成,受损户已住上安全的房屋。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乡成立了灾后倒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乡灾后倒房重建工作的管理、协调和督促。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把重建任务逐一分解,确定明确的目标、时限、进度要求,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采取领导分片包干、乡村干部包户,具体负责所包户倒房重建工作的督促、指导、检查等工作,真正做到村村有人抓、户户有人管、谁管谁负责,确保倒房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二)规范程序,加强资金监管。
1、规范涉灾对象评议程序。我乡严格按照群众申报、民主评议、村组公示、乡审核、县民政审批的程序进行,按程序评议公示,做到了涉灾政策落实公开、公平、公正。
2、在重建户的宅基地划拨审批上,城建、土地部门减免一切费用,简化建房审批手续,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实行边建边批,帮助灾民科学选址,既方便灾民建房又符合规划要求。
3、严格资金兑付程序。按照灾后资金管理和兑付的相关政策,加强重建资金的管理,对倒房重建资金发放,我乡明确资金兑付程序,对房屋主体完工、旧房拆除的由包村组干部与村干部逐户检查验收,符合要求的足额兑付重建资金。目前,已兑付95户,124.5万元。
(三)及时掌握进度,准确上报信息。严格按照灾后重建的工作要求,及时掌握进度,随时掌握重建进度动态,及时、准确上报重建信息和数据,每10天向县救灾领导办公室和县建设、民政报告倒房重建工作进展情况。
(四)规范涉灾档案管理。所有涉灾台账、明细账、原始资料都严格按要求收集整理、规范装订、专人专帐管理。
(五)严格时限,强化督查。集中力量,帮助主体已竣工的群众完成房屋粉刷、门窗安装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收尾工作,严格重建时限,确保受灾群众在年前全部入住新居。切实强化责任考核,加大督查通报力度,完善考核体系,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对思想不重视包抓工作,履行包抓职责不到位,导致工程进展缓慢,或出现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及时检查、指导、督
促建设的干部,进行表彰奖励,以良好的激励机制加快民房重建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存在问题
由于上级给的重建指标不能满足我乡倒房重建需求,后经乡党委政府班子会研究决定增加12户,使实际倒房重建户达到95户,平均分配原
83户倒房重建资金。
第五篇:灾后重建方案
“7·18”、“7·23”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损毁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
7月16日至25日,我省先后两次出现大范围、长历时、高强度降雨过程,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种次生灾害,造成大量农村民房倒塌或严重损坏。为了切实做好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政府指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力争入冬前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一是坚持自力更生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受灾群众是住房恢复重建的主体,在自力更生、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对口支援和捐赠活动,援助受灾地区搞好恢复重建。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选址、择优房型、提高质量的原则。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坚决避开洪水、断层、泥石流和滑坡等危险区。提倡采用建设部门推荐的设计图纸,提高住房质量。
三是坚持恢复重建与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建设、生态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以及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重建户进入城镇,既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又促进城镇化建设。
四是坚持分类施救、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建房补助资金,对重灾区给予适当倾斜。根据受灾群众的实际,实施分类救助,保障救助重点。
五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严格执行政策,加强民主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现象发生。
二、补助政策
(一)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需要重建的重灾户,每户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省、市、县按照5︰3︰2的比例再补助1万元。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补助资金由省财政承担。对居住在深山半坡、狭窄深沟、低洼地、河道(滩)旁、滑坡点等危险地带但房屋并未受损的农户,由国土部门牵头,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搬迁,不列入此次灾后重建补助范围。
(二)一般损坏房屋需要维修加固的受灾户,每户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省、市、县再补助1000元,其中省财政补助500元。
(三)对房屋倒塌的“五保户”和“三孤”人员,原则上不再重新建房,由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补助资金下拨敬老院。
三、扶持措施
(一)金融机构开设农村受灾群众建房贷款业务,省财政安排资金,给予3年贴息支持。
(二)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开发办、省物价局等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出台优惠政策,支持灾后重建。
(三)组织西安、榆林等灾情较轻、财力较好的市以及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中省金融机构,对口支援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白河县,商洛市山阳县、丹凤县、商南县,汉中市镇巴县、宁强县、勉县等11个重灾县(区)开展恢复重建,每个县援助2000-3000万元,对农村低保户、低收入户和“三无”户建房每户再补助1万元。西安市、榆林市各对口支援1个县,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对口支援8个县,中、省金融机构对口支援1个县。
(四)广泛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捐赠资金全部用于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倒损房屋恢复重建。陕南三市募集的捐赠资金由各市安排使用,其他各市募集的捐赠资金全部上解省救灾募捐办公室,由省救灾和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使用。省红十字会和省慈善协会接收的捐赠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根据全省救灾工作需要和灾后重建规划,商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统筹安排使用。
四、重建时限
农村受灾民房恢复重建工作从2010年8月启动实施,力争在2010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规模较大的集中重建必须在2011年5月底前完成。
五、组织机构
成立省“7〃18”、“7〃23”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同志任组长,省民政厅副厅长李保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许龙发同志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开发办、省金融办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由李保存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抽调必要的工作人员集中办公。
省民政厅职责:核实因灾倒塌和损坏房屋数量;指导督促市县搞好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提出中、省农村民房重建资金和捐赠资金分配意见,对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省发改委职责: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衔接工作。
省财政厅职责:及时下拨各类重建资金;会同省发改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开发办等单位,统筹安排生态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
省国土资源厅职责:搞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牵头制订陕南山区移民搬迁总体规划,保障灾区民房重建用地。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职责:负责灾区民房重建和集中安置点规划选址,加强建材和建筑质量监管,协调解决施工队伍及建材供应等。
省卫生厅职责:负责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搞好集中重建点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规划建设。
省国资委职责:组织协调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开展对口支援。
省金融办职责:协调组织中、省金融机构开展对口支援。
六、组织实施
(一)摸清底数,建立台帐。市、县民政部门对倒塌、损坏房屋进行全面排查,摸清需要重建和维修加固的房屋数量,建立台帐,为实施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二)核定对象,落实到户。严格按照受灾群众自愿申请、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监督委员会评议、村民委员会审查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确认、县(区)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确定补助对象,实行“三榜”公示,接受各方监督。
(三)制订规划,细化方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抗震设防标准制订重建方案,新建住房均采用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确保符合避灾、防灾、抗灾要求。对集中重建点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同步规划实施。各市、县受灾民房恢复重建方案于8月底前完成,上报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
(四)分级负责,落实责任。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由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人。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民政、规划、城建等部门和有关乡镇,及时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确保按时完成恢复重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