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公党四川省委新一届专委会工作纪实
致公党四川省委新一届专委会工作纪实
实干勤作为 善谋重实效
——致公党四川省委新一届专委会工作纪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书记在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这样强调,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党同志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制下的各个民主党派提出的殷切希望。民主党派作为多学科、多层次、社会联系广泛的智力集团,所建之言、所献之策、所立之论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习总书记的号召下,致公党四川省委各专委会积极秉承上一届专委会勤勉务实的光荣传统,坚持“致力为公”立党宗旨,努力实践“侨海报国”,分别在近期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实干勤作为、善谋重实效,展示出了新一届专委会崭新的工作面貌。
参政议政委员会:围绕中心 勇于开拓
如果我们能明确自己位置和未来走向,我们就能更好地判断应该做些什么和怎样做。——林肯
“参政议政专委会积极凝聚人才、集思广益,在过去的五年里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建言,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专委会的换届调整中一定要继续保留。”致公党四川省委主委杨兴平这样评价道。
2012年6月,致公党四川省委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省委会开始着手对专委会按照党派职能和专业领域进行调整,撤销了老年委员会和妇女委员会,增设了法制建设委员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将教科文卫专委会撤分为科技和教育委员会、文化体育与医药卫生委员会。按照调整思路,参政议政是所有专委会的重要职能和工作目标,此时,有没有必要再保留参政议政专委会成了摆在省委会领导面前的棘手问题。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思考,省委会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仍要保留参政议政专委会,并委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郑鈜继续担任专委会主任。
2012年12月13日,参政议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认真讨论了新一届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其中包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全面总结工作,研讨专委会发展;一年召开两次以上主任会议,研究重要问题;不定期召开主任临时(扩大)会议,商讨各种临时参政议政工作;建立与其他专委会、市级组织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科学畅通的交流平台和信息网络;强化“三个一”考核制度:一是强化对副主任以上的考核,一人一年完成2篇调研报告或对策建议,参加至少一次调研,完成一件信息;委员一人一年完成1篇调研报告或对策建议,参加至少一次调研,争取完成一件信息。会上,正在安县政府挂职副县长的专委会副主任、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胜利,四川大学古籍所副所长、儒学院副院长尹波等专家还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第一次会议圆满召开的基础上,郑鈜和专委会的副主任和委员们积极开拓工作思路,按照省委会提出的每个专委会联系一个党政部门或科研教学单位的要求,积极搭建起了致公党四川省委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之间的桥梁。2013年1月4日,致公党四川省委参政议政工作联系会暨专家顾问聘任仪式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时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的陈杰,致公党四川省委主委杨兴平,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陈恩美,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院党委副书记陈井安等出席会议。通过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好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成意向性意见,陈杰、杨兴平等领导分别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主编郭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进等四位研究员颁发了聘书,聘请他们为致公党四川省委专家顾问。郭丹代表研究员发言,表示一定不辜负致公党四川省委的信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致公党提供帮助。
“参政议政专委会除了要为省委会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助手和参谋作用之外,还要通过开展调研、培训新党员、拓展对外交流平台等形式,在全党范围内推动参政议政意识深入人心。”郑鈜在谈到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时,踌躇满志的说道。
经济委员会:积极创新 注重实效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一合、二活、三和”是陈杰在致公党四川省委经济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一合即专委会委员要团结一心,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二活即加强交流,深入互动,产生活力;三和即坦诚相待,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由于经济委员会主要由党内的企业家和各高校经济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因此,省委会希望经济专委会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积极建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帮助自身企业不断进步。
2012年10月30日,经济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专委会副主任、四川巨洋酒店集团董事长喻小春旗下的新华饭店举行。委员们针对专委会主任、四川鼎旌投资公司董事长刘文海提出的五年工作规划、当年工作计划及工作制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决定,加强参政议政工作,在活动中提升水平,不断提高提案、信息的质量、数量;拓展社会服务空间,在联谊中广交朋友,力争在本届内探索一个能使本专委会活动有意义、有活力、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政府部门结对子、专家学者成功人士特邀特聘等各种方式,有效延伸职能履行的方式与渠道,使委员们能在学习交流中加强自身建设,促进事业发展。
如何加强与对口党政部门的联系,获得他们的指导与支持,更好地为履行参政党职能和委员们自身企业发展提供帮助?这是第一次全体会议以后刘文海深入思考的问题。四川省商务厅承担着落实国家有关国内外贸易、外商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承担牵头协调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要责任。刘文海希望经济委员会能够建立与商务厅的联系合作关系,指导专委会相关工作的开展。
2012年12月13日,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暨“促进四川经济快速科学发展座谈会”在西南交大顺利举行,活动由经济委员会和四川省商务厅、西南交大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会上,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顾问贾志永教授讲解了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商务厅副厅长杨春轩对商务厅的工作、外资对川投资和川企对外投资的情况做了介绍;专委会副主任、西南交大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登仕作了题为《开放型经济的随想》的主题发言;商务厅服务业发展协调处、对外贸易处和外国投资促进处负责同志介绍了相应领域的发展现状。委员们也在会上交流了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对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建议。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有更多的空间需要拓展,经济委员会将把组织发展和个人成长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注重工作实效,努力打造致公党经济委员会的品牌。”刘文海在谈到经济委员会未来发展时这样说道。
法制建设委员会:突出优势 坚定责任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维克多·弗兰克
“我省致公党组织法律人才荟萃,他们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了积极努力,法制建设委员会要把这部分同志紧密地团结起来,牢记肩上的责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不懈努力。”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省人大常委、西南民族大学法学教授陈恩美这样定位法制建设委员会的职责。
法制建设专委会的二十名委员几乎都来自各大高校的法学院和各大律师事务所,他们中有主任、有合伙人、有教授,他们以高度的参政议政热情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给法制建设委员会营造了一个良好开局。
2012年12月7日,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法制建设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暨“致公-西科法学论坛”在绵阳科技大学举行,活动以“科学·法制·文明”为主题,由法制建设委员会和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会上,委员们讨论了《致公党四川省委法制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致公党四川省委法制建设委员会2013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国情、省情及本党特色和专委会角色及自身专业特长,提出了12个方面的课题建议,并初步确立《尽快制定四川省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关于两地分居农民工离婚问题的建议》《修法研究与建议》等三个题目参加省委会2013年度参政议政课题竞选。在稍后举行的“致公-西科法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解焱研究员,法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何显兵分别作了《用自然保护地捍卫中国的生态安全底线》《刑法人文精神的转向》的主题发言;法制建设委员会主任、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就环境教育立法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了分析;法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琴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牛建国面向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法学研究生们以《我的律师梦》为题做了热情洋溢的主题演讲,并进行了交流座谈。
在2013年的工作计划中,法制建设专委会还计划联合相关单位举办法制讲座或者法学论坛1~2次。
“成为法制建设专委会的成员,既是省委会授予的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们将充分发挥委员们在法律方面的突出优势,通过普法宣传、立法建议及法律援助等多种途径就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进法制建设等做出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贡献,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沈尤这样说。
第二篇:新一届四川省委领导班子产生
新一届四川省委领导班子产生
正文我来说两句(84人参与)
2012年05月19日17:00来源:四川在线
打印
字号
四川在线消息 据四川日报消息,5月19日下午17时,四川省委十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
刘奇葆当选为省委书记,蒋巨峰、李春城当选为省委副书记。
李登菊(女)、柯尊平、王怀臣、钟勉、黄新初、陈光志、李昌平(藏族)、刘玉顺、吴靖平当选为省委常委。
作者:李旭
刘奇葆简历:
男,汉族,1953年1月生,安徽宿松人,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92年2月吉林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
1972.04-1974.09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
1974.09-1977.07 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工作人员
1977.07-1980.06 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
1980.06-1982.09 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1982.09-1983.09 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兼宣传部部长
1983.09-1985.11 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党组书记,中共安徽省委第四届委员(其间:1984.02-1985.10任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1985.11-1993.08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1992.02获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3.08-1994.07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1994.07-2000.09 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
2000.09-2000.12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2000.12-2006.06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
200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刘奇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2006年11月19日,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自治区党委书记。
2007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党校校长。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2月28日辞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
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是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2006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补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蒋巨峰简历:
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1948年10月生,浙江诸暨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7月参加工作,复旦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1975年9月至1978年10月任浙江省诸暨县浦镇业余教育辅导员、电影放映员、陈蔡区文教办干部。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复旦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
1982年7月至1983年9月任杭州大学经济系教师、工会副主席。
1983年9月至1984年2月任中共浙江省诸暨县委宣传部干部。
1984年2月至1984年6月任中共浙江省诸暨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1984年6月至1985年1月任中共浙江省诸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85年1月至1987年2月任浙江省诸暨县副县长兼计经委主任(其间:1986年5月至1987年2月兼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1987年2月至1989年6月任中共浙江省诸暨县委书记。1989年6月至1990年8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干部。
1990年8月至1993年4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其间:1991年4月至1991年7月在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
1993年4月至1994年1月任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94年1月至1998年6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其间: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班学习)。
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任中共浙江省温州市委书记。2000年4月至2002年3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2002年3月至2002年4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2002年4月至2007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副省长。2007年1月23日召开的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蒋巨峰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同年1月31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当选为四川省省长。5月16日,在中共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省委副书记。2008年1月27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四川省省长。
是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春城简历:
李春城,男,汉族,1956年4月生,辽宁海城人,197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4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助理研究员。1973年4月后,曾下乡当知青;
1975年9月至1978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微特电机及控制电器专业学习;1978年7月后,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辅导员、教师、党委办公室副科级调研员、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1987年9月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党组书记;
1988年4月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书记;
1992年11月任哈尔滨市太平区委副书记、区长;
1995年12月任哈尔滨市委常委、太平区委书记;
1997年11月任哈尔滨市副市长;
1998年12月任成都市副市长;
2000年8月任泸州市委书记;
2001年1月任成都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
2001年2月任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3年6月任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2003年8月任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5年1月任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2011年9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
第三篇:新一届团支部工作
新一届团支部成立大会
2014年6月20日下午,白沙县人民医院组织召开了团支部会议,标志着新一届团支部工作全面启动。
会上,团支部书记王丽振布置了2014年团支部工作安排。要求各团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全力做好团支部各项工作。同时,发挥自身医疗专业特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最后,王立演副院长对团支部工作提了几点意见,对团支部成员寄予了厚望。要求全体团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第四篇:工作纪实
工作纪实:
7月2日(星期一)
早上:接待工伤赔偿咨询 下午:同上 晚上:休息 7月3日(星期二)
上午;接待工伤赔偿咨询,发工伤认定文书。发开庭通知 下午,接待罗望高速三标王书记,罗律师、双阳赵老板 晚上:锻炼 7月4日(星期三)
早上:接待工伤咨询,认定 下午:接待劳动仲裁咨询,申请 晚上:散步。7月5日(星期四)
早上:审查仲裁案件材料、准备开庭 下午:学习法律法规、接待工伤咨询 晚上:散步。7月6日(星期五)
早上:学习工伤案例仲裁案例 下午:开庭 晚上:锻炼。7月7日(星期六)上午:休息 下午:休息 7月8日(星期日)上午:休息 下午:休息
工作计划:
1、完成科室工作
2、配合其它科室做好其他工作。3完成领导临时安排工作任务。
第五篇:工作纪实
求真务实抓教育与时俱进创辉煌
——西平县教体局工作纪实
自2002年以来,西平县教体局党组一班人,以“抓班子、带队伍、倡团结、严纪律、整作风、树形象、强管理、上质量”为工作主线,带领全系统师生员工求真务实抓教育,负重拼搏谋发展,实现了教育改革的新突破,教育质量和教育整体工作一跃跨入全市教育系统先进行列。
学理论,强素质。教体局一班人始终坚持认真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刻苦攻读和研修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教育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2002年5月、2003年春、2004年元月始,先后开展“整顿干部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集中教育月”活动和“师德教育年”活动,带动广大干部教职工加强人品塑造、道德修养和党性锻炼,使广大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得以增强。郭振岭撰写的论文《躬身实践三个代表,倾力打造教育强县》和《西平教育发展展望》在党报党刊发表后,有关领导和专家称这对西平教育、对全市教育乃至其它行业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重改革,活机制。西平县教育体育局坚定不移地执行上级决策,不断巩固和深化整合教育资源、校长考核竞聘上岗、教师定编全员聘任上岗、捐资助学、推行社会参与学校后勤服务等重大改革。200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2003年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人权、财权上划,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础上,全县城乡教职工工资按新工资标准统一按月足额发放。
改革促进了发展。2002年、2003年盛夏,受县委县政府指示,郭振岭和教体局的有关领导先后两次赴湖南长沙等教育改革先进地区进行取经学习,着力构划“促进多元投入,组建普教、职教、幼教集团和建设西平教育城”的发展蓝图。2003年底杨庄高中实现整体搬迁,一所具有省内示范性高中标准的新型现代化在西平教育城落户。
可容纳100个教学班规模的西平县第一初中和全省一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筹建,普教、职教、幼教三大集团的龙头工程初步成形。
西平县的教育改革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2002年5月22日和11月20日,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在西平县召开了教育改革现场会。省委书记李克强批文学习推广西平教育改革的经验。国家总督学柳斌、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听取了西平县教育改革经验和实地调研后,给予高度评价。
强管理、上质量。西平县教育体育局一直视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响亮提出,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即使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教体局仍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控,一手抓教学管理,保证教育教学任务不变,目标不减。2003年高招统考工作被省市领导认定为全市非典防控和考风考纪最好的县区之一。获省、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高招成绩居全市前列,中招成绩由全市排序倒数第二位跃居全市排序正数第二位。
争先进,创一流。局党组一班人始终牢记“两个务必”,高定位,高效率,力争重点工作有突破,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上台阶。教体局2002获6项市级、13项县级先进单位奖。2003,获23项市级、近20项县级先进单位奖。抗击非典、教育宣传、民族教育、电化教育、职业成人教育、体育卫生工作均受到省级表彰。获“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奖,被县委授予“先进党组”荣誉称号。《驻马店日报》报道的《聚精会神抓教育,竭尽全力谋发展》,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探索》杂志社发表的《求真务实抓教育,与时俱进创辉煌》,纪实了西平县教育体育局近两年来的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