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理论作业一、二(在职研究生作业)
政治理论作业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
(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
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市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所以深灰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简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全团结
4.简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挑战
①经济全球化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困难
②区域经济集团化使中国与地区国家建立相互依托的合作关系存在相当难度
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使其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中面临挑战
(二)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挑战的对策思考 ①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和国际贸易体制 ②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④积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5.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文化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提示。
政治理论作业二:
1.简述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管理水平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执行力的重要体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是要提高对加强社会管理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提高对社会管理科学化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管理科学化是实现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要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价值追求。温家宝同志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利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切实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加强社会理论学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
加强社会理论学习,就是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社会产生与发展理论、社会建设与改革理论,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就是要注重把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条件。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等方面;社会管理的基本条件是做好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了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建设科学化发展。
(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工作部署,任务落实
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问题,在不断研究中解决问题;要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制定相应的政策,政策的制定需要进一步深化,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政策的贯彻落实还要进一步细化,不然就很难落实;社会管理是复杂繁重的工作,需要精心设计,周密部署,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才能促进社会各个系统协调运转;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努力做自己的工作。
(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改进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规范人民群众的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协调利益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更加安定团结。因此,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明确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进入了继续坚持和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和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作出了基本要求和布署。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惜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放在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个家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国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到实处。
3.简述我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挑战的措施
(一)调整科技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科技发展的思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关注和研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强化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由跟踪模仿为主体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刻转变。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制度网络,它们开展创造、改造和扩散新知识、新技术等活动,即资助或从事研发,将研发成果商品化,并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体系虽然完整,但是比较封闭,工业创新效率比较低下。科研机构体系是以政府资助的独立性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包括中国科学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和国防等几个方面的科研机构。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研究机构和高校,而企业的研发力量比较薄弱,这使得我国技术创新具有强烈的科技推动性特点。即研究机构首先取得科技成果,然后政府以计划的形式组织推广、应用和生产。这种方式对推动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科技与经济脱节,使得科研成果比较难及时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而对大量需要面向市场的工业创新收效不大。因此需要大力推动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研发、技术创新、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科技创新中,从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新环境和提供服务为主;要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技术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基础研究基地、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接力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以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创新体系内各行为主体的横向联系,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
组织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
升级,突出重点,组织落实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一、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工业化和自动化。第二、应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药物制剂产品,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制取和生产技术,推动企业开发新药新品种。第三、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及高新技术在轻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开发绿色新型包装产品和新型差别化纤维。第四、针对经济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材料和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高精度薄板生产技术、稀有金属加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纳米新材料应用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等。第五、加强对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体系,逐步形成规范、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
(二)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研发合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科技大发展浪潮中,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研发合作。国际科技研发合作是我国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调控和引导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合作空间,整合低水平、低层次和重复性的合作项目,更加突出国家目标,在不同层次有效地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设立国家 “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带动了全国范围内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制定了地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集成资金2亿多元。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项目,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前沿的大片段基因组测序技术,我国的参与改变了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国际格局。今后,我国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紧密结合我国“863”“973”攻关计划,围绕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技术跨越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以我国为主确定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提高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技术集成和战略前沿性关键技术攻关的能力,实现我国在科学技术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上的跨越性的发展。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瑞士洛桑报告》明确把发展中国家能否留住科技人才,作为评价一国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我国正面临着科技人才全球化的重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加速凝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日益重视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优秀科技人才的流动日益活跃。一场网罗人才的竞争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级。对此,我们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首先要吸引优秀人才,并保持人才的流动良性态势。当前我国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都要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包括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改革用人制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其次要稳定好现有人才,立足于培养现有人才。稳定人才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加强对激励政策的研究,使现有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要针对不同层次科技与管理人才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增强各类人才的持续创新能力。要立足于培养现有人才,组织实施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最后要加强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制度
国内外经验表明,制度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一国或一地的科技迅速发展,不仅是由于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及市场需求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还取决于制度创新所形成的科技促进经济的良好环境与制度保障作用。面临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必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制度。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技进步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人才资源配置国际化,技术标准国际化,技术市场国际化等工作。
(2)转变政府科技计划管理职能,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科研体制。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强化科技中介机构管理机制,建立区域经济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评估中心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推行课题制和重大科技项目公开招标制,从封闭运行机制向开放式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及社会资源配置,并建立健全社会科技资源投入体系,确保重点领域的科技投入。
(3)鼓励创新,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使之成为创新主体,建立谁投入、谁受益的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科技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创新是指从新概念的构想到形成生产力,并成功地进人市场的全过程。该过程呈链式结构,即由概念创新—运作创新—绩效创新三个环节组成。只有在每个环节上都开发出创造性的功能和活力,才能谋求最佳的创新成果和经济实效。
4.简述新时期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首先是主张立足自身,超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剥削式发展道路,为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近代国家的崛起走的是资本主义旧式工业化道路,经济的发展依赖的是无节制的资源消耗,当本国资源不足时,就诉诸武力掠夺,通过盘剥殖民地、侵略扩张乃至世界大战来获取资源。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立足自身,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其次,和平发展道路不以霸权为归宿,打破了旧式大国崛起必将伴随掠夺与战争的历史定式,揭开了人类发展互利共赢的新篇章。中国是现行秩序的参与者和改革者而不是挑战者,这表现在:维护和平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前提;扩大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合作是中国发展的鲜明特征;实现共赢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也为人类进步事业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方针,与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中国与主要大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对话、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不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2004年,世界经济实现了近30年来最快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为9.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1548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614亿美元,比三年前增长了近一倍。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1。中国的经济增长,促进了世界的繁荣,有利于消灭贫困,从而减少了影响和平的不稳定因素。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交流,加强了与他国的沟通,增进了和睦关系,促进了和平友好。2008年,发生了由美国开始,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效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首先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不仅为本国企业,也为贸易伙伴、外国投资者提供发展机遇。其次,在应对当前这场金融危机时,中国积极倡导国际合作,提出了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克时艰的理念,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行动,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最后,中国还倡导就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展开讨论,以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为控制日益泛滥的金融投机、为世界摆脱美元霸权格局探找可能的路径;中国较早地指出了危机的实质起因:资本的过度贪婪、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服务倾向、忽视人民利益、忽视穷国、小国利益。中国的敏锐意识有利于各国尽早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3)中国为周边地区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了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亚洲与中国接壤或隔海相望的国家有20多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周边国家从中受益。从1999年到2008年,亚太地区经济一直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为使周边地区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中国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国责任。首先,中国致力于促进区域国家经济合作和共同繁荣,增强彼此抵抗危机的能力。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向重灾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最终战胜危机发挥了作用。2010年,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其次,中国积极推动建立维护地区安全的机制。1996年开始,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打造“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在反恐、政治、经济诸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在2003年启动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中国是积极的推动者,致力于维护东北亚乃至整个太平洋地区的稳定与安全。最后,中国积极开展各项国际援助,对被自然灾害侵袭的邻国伸出援手,体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政策。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的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前后提供了三次总额为68763万人民币的援助,构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大规模对外援助的标志性事件。最近的一次大规模对外援助是在2010年,与中国有着“全天候友谊”的巴基斯坦发生重大洪灾,尽管中国国内当时也正遭受特大洪灾、山体滑坡的侵扰,仍然提供了一亿多人民币的现金和物资援助,并派出了包括运输力量和一个阵容强大、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医疗队在内的人员支持,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形容中国的援助“几乎把巴基斯坦北部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包下来了”,“中国的援助及时、高效和慷慨”。
5.简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党风廉政建设,是我们党一贯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重申了这个总体布局。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和肌体健康,既为党的建设提供作风保障,又反映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成效。
(一)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需要我们具有科学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如果作风不正,就会影响国家各项工作的开展,就会干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程。其次,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党担负的历史任务以及党员的干部队伍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新
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又给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一些领导干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盛行。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损害党的执政能力,损害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进一步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而共同奋斗。
(二)是党立于不败之地、受到人民拥护的关键所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一个政党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都难以维系政权。广大群众往往就是通过自己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来了解一个党、认识一个党,进而决定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如果一个党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群众就会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反之,如果一个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置人民和国家利益于不顾,群众就不会支持它、拥护它。“苏东剧变”中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相继失去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导致严重脱离群众,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这恰恰向世人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从严治党,越要加强作风建设,这已成为共产党执政的一条铁的规律。
(三)是党保持廉洁性、发展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作风正则干部廉,干部廉则事业兴。良好的作风是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重要保障,而保持清正廉洁则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严重侵蚀了党的优良作风,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如果党内发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而我们又不能有效加以防范和抑制,任凭腐败分子贪污贿赂、以权谋私,那就会损害党的廉洁性、纯洁性、先进性,就会销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二篇:研究生政治理论作业(精选)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的重大意义。
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的理论来自于好几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中国人没有前人的经验,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实践摸索总结,虽然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短短的立国时间里却走了不少弯路,即使是成绩斐然的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也认识到必须准确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证明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建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现在的习近平主席30多年来一如既往的改革,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逐渐认识到经济与思想理论并重,再到现在全面深化改革都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者都重视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改革是社会主义者的必备品质,邓小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典范,他与时俱进, 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社会实践和认识。邓小平是一位具有极其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领导者,他一生的活动领域涉及党、政、军以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而且一直是处理全局的领导者。他把实践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导人们的实践。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以实践为标注,紧抓前人改革成功的实践理论经验,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都说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只有如此,实践认识实践,才能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变成指导实践的理论。
2.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理解。
答:合理的或合乎理性的,在黑格尔哲学中,是指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合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发展趋势的,合乎辩证发展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使保守派感到欣喜若狂,而使激进派感到愤怒,因为黑格尔并没有得出“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结论,这是黑格尔的保守性,但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要得出这样的革命性结论,这是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其实,黑格尔用保守性的话语说出了非常革命性的结论。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性(保守性与革命性),与德国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反映。因此,我们从黑格尔给出的结论作为前提条件,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凡是合理的都具有历史必然性,都是要变成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即使是现实当中我们认为它不合理的,也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2)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现实的东西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现实的东西不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就是要灭亡的。这告诉我们,对于现实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东西,要相信它终有一天是要灭亡的。(3)黑格尔的保守性却得出现存的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变化的。也就是说,现实的合理的东西即使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终有一天会丧失其历史必然性,变为不合理的东西,矛盾的一方走到它对立的一方,即合理的转化为不合理的,然后不合理的也是必然要灭亡的。(4)现实的一切,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是要灭亡的,也就是万事万物没有不变化发展的。这个推论是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表述了以下基本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马克思前瞻智慧得出来许多划时代的思想!马克思为了清楚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开创性的提出唯物史观,客观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在《序言》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总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同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又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马克思不仅科学地揭示了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革命的物质根源,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3)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在《序言》中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客观进程,“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与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合乎规律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4)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4.根据《费尔巴哈论》谈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及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与联系。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不要把它误解为基本内核+合理内核。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二章第九段揭示:黑格尔哲学基础的“绝对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上帝”的代名词;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此外并不存在任何精神世界;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产物。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物质是本原,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在于阐明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要准确把握《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区别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才能真正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实质。
马克思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认为物质具有可感知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含义指自然界和历史的一切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客观实在性和可改造性。这是辩证思维的结论,即从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物质的。“在黑格尔那里 ,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世界的发展“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即发展的本体是精神。马克思哲学认为“概念的辩证法„„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 ,即发展本体是物质世界。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宣布发展有终点,即绝对概念的运动“直到绝对概念终于在黑格尔哲学中又完全地达到自身为止。”所以,黑格尔的发展观(宇宙观)是形而上学的。合理内核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形而上学发展观中的一个辩证观点和方法,它被“过分茂密”的体系“闷死”,是不彻底的,“这个方法在黑格尔的形式中是无用的。”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发展观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唯物辩证性质是彻底的,它是有用的。合理内核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并不是拿过来就行了,而是“扬弃”,即根本否定它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质的规定性,吸取其辩证观点方法作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材料。
可见,马克思哲学是新世界观,与基本内核、合理内核有本质区别。同时,马克思哲学以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思维方式的变革,根本区别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和一切旧哲学,成为哲学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5.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谈谈认识和体会。答: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 这两对矛盾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展开,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基本结构的三大领域,规定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第二,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正是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三, 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这两对矛盾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基础。第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联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因此,把握了社会基本矛盾,也就从根本上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是利用理论,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论是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我国领导阶层都牢牢抓住生产力这一根本。反过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往复过程,是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的过程,是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不断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递进,形成了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有矛盾,导致我国在发展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而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经过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事实证明这点。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第三篇:伤寒论在职研究生作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广东省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班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而今有机会在在研究生课程中再次学习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以下就我对这段时间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总结。
一、理解原文,熟背于心,融会贯通。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伤寒论》里的原文字数不多,但是每条原文需要我们字字斟酌,理解原文其中包含了很多有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这些内容。需要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才能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熟背于心,融会贯通。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对于六经辨证之领会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三、方药对比及灵活运用的领会
比较分析药物组成相近的方剂,往往可发现和理解仲景组方演变的过程。如小建中汤治虚证,桂枝加芍药汤治实证、桂枝加大黄汤治既非大虚也非大实,三方都是桂枝汤的演变方。再如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比较:二者均治疗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用于病在少阳,又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呕吐而下利”者,阳明热结较重,即在小柴胡汤方中去人参、甘草,加大黄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一以疏利三焦气机,一以通下阳明热结;柴胡加芒硝汤则用于病势缓、病情轻,而见“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燥结热郁者,只于小柴胡汤中加一味芒硝,以和解少阳枢机而润燥软坚通结。要善于总结归纳仲景用药规律,比如某一药物用于多个方中,或几药共同配伍应用的规律分析等。如麻黄配桂枝发汗(麻黄汤),配杏仁平喘(麻杏石甘汤),配石膏解热(大青龙汤),配附子和解兼表散(柴胡桂枝汤)。再如:桂枝与白芍,有19个方使用了这一药对,主要出现在桂枝汤类方中,一般桂芍相伍,功在调和营卫,桂枝为主者偏治表,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汤等;白芍为主者偏治里,如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等。有学者研究:有40首方使用了桂枝,18首方使用了半夏,13首方使用了麻黄,13首方使用了大黄,11首方使用了茯苓,8首方使用了栀子,8首方使用了生附子,7首方使用了柴胡。结合这些数据及病机症候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仲景用药加减配伍规律。
至于一方多用,如有人总结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有6方面:①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96条,97条,266条,100条,263条,264条,265条);②三阳同病(99条);③少阳兼太阳病(101条);④少阳兼阳明病(229、230条);⑤阳微结(148条);⑥热入血室证(144条,143条,145条)。这样的归纳,可帮助我们全面掌握某些常用重点方剂的临床应用。
仲景对疾病体察入微,注意辨证求因,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以便临床准确用药。如发热一症,病机多种,治疗有异:在太阳为卫阳浮盛,与邪交争;在阳明为里热亢盛,蒸腾于外;在少阳为枢机不利,正邪分争;在少阴,或为少阴阳虚复感外邪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少阴阴虚热化之热移膀胱证,或为阴寒极盛、虚阳浮越;在厥阴为阳气来复。再如太阳病虚寒之变致脾虚者,虽均须温中补脾,但因其表现不一,病机有间,治亦有异:脾虚饮停,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治宜苓桂术甘汤;脾虚气滞,脘腹胀满者,治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腹中急痛者,治宜小建中汤;表证不解,脾土受损,心中痞满,协热而利者,治宜桂枝人参汤。等等。
四、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之领会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方面内容的简称。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归纳有二:其一是六经的主证,其二是六经的兼变证。
(1)六经病主证包括太阳病的表寒证,阳明病的里热证,少阳病的半表半里证;太阴病的脾阳虚寒证,少阴病肾阳虚寒证,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证。此六经病证,必须从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各方面详细弄清楚。主证既明,理解兼变证就有了基础。
(2)六经兼变证,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太阳病的转变,实证多传阳明,虚证易陷少阴。表寒实证多向阳明发展,即表寒郁阳一表寒郁热一表寒化热一纯热证,与此相反,太阳表寒虚证则易陷少阴。因为寒能伤阳,阳气损伤,又可招致水邪内停。所以,表寒虚证之演变,一则为卫阳不足,在表之阳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一则为阳虚停水,如苓桂术甘汤证;以及真武汤证等。由此可知,太阳经的兼变证之所以繁杂,正是仲景据六经生理病理,以及误治失治,反复议论,洞悉常中之变,示人以规矩。
此外,在学习《伤寒论》时,必须结合温病学说。《伤寒论》详寒略温,对六经的寒化证论之甚详,这是伤寒学说的特长。但对温热病的论述殊感不足,必须结合温病学说,使寒温两说融为一体。后世温病学家,善治伤寒之学,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是《伤寒论》的最好注本。历代注伤寒者,多为随文衍义,囿于伤寒论伤寒,而温病学家跳出伤寒的圈子,看到了伤寒之不足,阐发伤寒之未备,这种治学方法着眼于学术的发展,难能可贵。
五、学以致用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深刻认识到《伤寒论》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专著,是对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只有勤于实践,实际印证《伤寒论》方证的临床指导意义,才能亲身体会其中奥妙。
第四篇:政治理论考核作业
论文一:
(1)教师职业道德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并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针对材料事例所反映的教师最突出的师德品质和师德规范实践,结合你对材料中教师师德状况的感受和评价,联系实际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按时完成并提交。
材料:有的老师不愿批评教育学生,担心得罪家长;有的老师往往特别喜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或调皮捣乱的学生则严厉批评和教训,甚至有时打骂学生;作为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桂贤娣,30年来她用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她在平凡的工作中用智慧践行着一个小学教师激活学生心灵、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事业。她在小学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因生给爱十法”的经验和体会:体弱生爱在关心、残疾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
关爱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反思
郝金亮
作为一名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名为教书实为育人,教师的品德修养,行为作风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师,我们除了爱国守法、坚持终身学习、认真细致工作外,还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虽然在我个人及周围同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未出现这种虐待、体罚、恐吓学生的现象,但我们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平凡人,有功有过,不可能万无一失,我们可能无意识中感动一位学生,扭转他的学习态度甚至人生价值观,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对某个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让她破罐子破摔。
/ 7
在教学中,我从来没有因学生的家境、相貌、现有成绩、学习状态、个性修养等因素而对他别差别对待,一直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对待每个同学,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绝对公平,但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帮助每位同学,特别是给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和鼓励。此外,在学生犯错误或屡教不改时,我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有时可能因为年轻气盛比较严厉,但绝对就事论事,不会因为一件事就否定或放弃某个学生,在我眼中,常犯错误的学生是更需要老师帮助的孩子,这一段打架早恋、桀骜不驯、跌跌撞撞、不知天高地厚的岁月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对待他们,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通过不断地雕琢修正助其长成参天大树。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尽可能让他们品学兼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或者至少,我们应该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有能力养家糊口,从平凡简单的生活中体味幸福。当然,这不是仅凭一位教师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但每一位教师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每位人民教师都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一个灿烂的身影,同时在自己的个人发展中留下一抹芬芳。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比如有的老师不愿批评教育学生,担心得罪家长;有的老师往往特别喜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或调皮捣乱的学生则严厉批评和教训,甚至有时打骂学生;作为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桂贤娣,30年来她用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在小学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因生给爱十法”的经验和体会。对此,我认真阅读并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相关师德师风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师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魂是教师的道德观念,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质的外在体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师魂密切相关。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也提出“教者必以正”,自己“身不行道”就不能教育别人。作为教师自身应对师徳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实践
/ 7
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徳素养。
首先,要爱岗敬业。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要善于学习,学会反思。
要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和优秀教师学习。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革命前辈、英雄和优秀教师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不涂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有时候甚至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中他们忠于职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这些高贵的品质都是提高我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还能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还要善于从教育对象中吸取营养并进行反思。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窥视下,学生是喜欢评论老师的,也经常把教师的言行加以对照、比较,看看教师的言行是否一致,表里是否如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学生朴实、善良,有一颗纯洁的童心,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质上的闪光点,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见义勇为等等。所以
/ 7
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到学生去,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多看、多听、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德行为的评判,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批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诚恳、主动、虚心地想学生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再次,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标杆。
最后,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终身学习,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周恩来同志曾经也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立场。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总之,要当好一名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既要做好学生知识的引路人,更要当好学生思想品质的造就者和领导者。
论文二:
(2)教育政策法规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材料,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结合相关教育政策法规、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并表达你对材料中教师言行和做法的认识和评价,写一篇1500—20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按时完成并提交。
材料:XX小学某数学老师经常使用“什么玩意”、“垃圾”、“蠢猪”等一类语言教训和批评学习成绩不好或调皮捣乱的学生,他有时通过击打、踹学生用品等方式来出气;当有关领导根据学生家长反映找他核实情况并对其批评教育时,这位老师认为自己这样做都是为学生好,“有些学生表现实在太差了,我又没有打骂
/ 7
他们”......教师违法行为原因分析及建议
郝金亮
材料中所陈述的数学老师用“什么玩意”、“垃圾”、“蠢猪”等语言评价学生包括击打、踹学生用品等行为都是不合法的。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只是像这位数学老师一样,现实中许多老师都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在有意无意中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或损害了学生的权益,那么教师常见的违法行为都有哪些呢?
1.变相体罚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相关政策的提出和落实,体罚学生比如抽学生耳光、踢打学生的现象已经非常少见了,但变相体罚却非常常见,比如当遇到学生上课说话、不交作业、扰乱课堂秩序、迟到早退、不遵守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顶撞老师等情况时,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就可能让学生站到教室门外,或者数十遍地抄写相关内容。
2.侮辱、歧视学生
当有些教师碰到个别学生答不到自己预期的要求或犯错误时,便会像材料中那位数学老师一样用“笨蛋”、“蠢猪”、“傻瓜”等词语来形容学生,甚至有时会连带波及学生的家人。有些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仅凭自己的个人喜好来决定对待学生的方式,比如我认识的一位教师喜欢男学生却特别讨厌女学生,对女学生的态度非常恶劣,当男孩子放错时可能轻描淡写就过去了,而当女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便恶语相向,直到骂到学生哭才肯罢休。
3.侵犯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当学生上课捣乱或不完成作业时,教师可能会罚学生在教室外面或办公室思过,有时甚至一天都必须在教室外罚站,放学也不得离开。还有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个别老师为了班级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便只允许成绩好或自己喜欢的学生参加,肆意地剥夺了其他学生的权利。
/ 7
4.滥收钱款
有些班级为了对学生形成约束力,便有明文的罚款规定,比如迟到一次罚多钱,旷课一节罚多钱等,大多数老师将罚款所得的钱作为班费,供学生后期活动用,但个别教师会中饱私囊。还有些教师,当学生犯了个小错误便不依不挠,除非家长用红包或礼品才肯罢休,甚至学生调个座位也必须要给红包。
究其原因,教师会出现上述不正确行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法制宣传不到位。学校和教师可能没有非常有效地接触、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因为不懂法才会违法,基于此,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发放相关宣传手册,在学校组织相关的普法活动来实现。
其次,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有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一些家长来给学生报到或开家长会时,便当着学生的面给教师叮咛“一定要管严些,该批评就批评,该打就打”。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评价语言的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要规范教师的不良言行,减少以至杜绝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理解学生,善待学生,不歧视和放弃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自觉、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一方面,要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炼,提高自控能力,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消极急躁情绪,始终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努力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攀登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技巧的顶峰——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以实现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其次,要仔细观察,全面了解学生。
教师不良评价语言的形成固然与其自身修养有关,但缺乏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敏锐细致的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个性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语言评价来影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她)的诚挚的爱,从而引导其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 7
最后,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和道德性。
语言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马卡连柯不止一次地说过:必须使未来的教师养成善于同学生说话的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承认:善于清楚地、有说明力地发表自己的思想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之一。多年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也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富于感情、充满真情,学生才爱听、喜欢听,进而“亲其师,信其道”,收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对语言的研究和表达,使我们的语言摒弃低级、粗俗,更富有艺术性、感染力,以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在强调素质教育和依法治教的今天,我们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不良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伤害,自觉地加强多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既简单明规范,有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新世纪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 7
第五篇:人大在职研究生-会计-结业作业
1、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论企业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企业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亚文化系统,其中包括一系列基本构成要素,如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制度规范、习俗仪式、英雄人物、企业环境等。这些要素构建企业文化的基础。
任何形式和特点的企业文化都是由上述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1)价值观念。价值观
念是企业及全体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务对企业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共同认
识和看法。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和信仰,反映了企业内部衡量事物重要程度及是非
优劣的标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企业文化的其它要素具有决定作
用,价值观念的实质在于客观事务能否满足企业及全体员工的共同需要。2)企业精神。企业
精神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具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它与企业价值即有区别有联系。企
业精神是描述一个企业全体员工的主观精神状态。3)制度规范。制度是企业内部按照组织程
序正式制定的、成文的规章和规定。规范则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制度规范是
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具体化和条例化。4)习俗仪式。习俗仪式包括企业内有
普遍性和程式化的各种风俗、习惯、传统、典礼、仪式、集体活动、娱乐方式等。5)英雄人
物。英雄人物是指企业中超出一般职工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表现,能够成为榜样和表率的先进
个人或群体。6)物化环境。物化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条件和企业向社会提供的物质成果。
企业文化的各项要素具有不同的能量和效用。当各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其能量和效用是潜
在的。唯有将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加以组合联系,使之以整体的企业文化形式存在,才能使
各要素的潜在能量发挥出来,形成效用上的一致性,进而以整体功能的方式发挥作用。
企业文化的的整体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整合生产力功能、资产增值功能、导向和约束
功能、激聚和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1)整合生产力功能。企业中人、资金、技术、物质没设
备的充分整合是企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企业文化通过共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整合生
产要素、推动生产力发展。它带有生产力性质。2)资产增值功能。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
产,可以创造价值,具有资产增值功效。3)导向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以价值观念和企业精
神为核心、通过对文化的熏陶、教化作用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有的价值关念,并以此
为个人的方向和行为准则。4)凝聚和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在发挥导向和约束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是企业凝聚力加强。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通常在本企业内部发挥作用。但由于现代企
业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某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向社 会发生辐射。
3、论述企业实施多远化战略的外部原因。
答:(1)产品需求趋向停滞
当企业的原有产品处于其寿命周期的衰退期时,产品由于需求停滞而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必须寻求需求增长快的新产品和新市场,从而开展多种经营。
(2)市场集中度提高
在集中度高的行业中,企业要想得到更高的增长率,一般是用降低价格、扩大供应能力、支付高额广告费等方法蚕食对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但用这些方法既增加费用又有风险。因此,在集中度高的行业中,企业想追求较高的增长率和收益率,只有进入本企业以外的新产品、新市场。企业所在行业的集中度越高,越能诱发企业从事多种经营。
(3)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单一产品或服务便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其增长率和收益率会为该产品的需求动向所左右。如果,该产品的需求动向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为了分散风险,便要开发其他产品,从事多种经营。即使原来已从事多种经营的企业,当原有产品市场需求有很大风险时,为了分散风险,也会积极从事多种经营。
4、论述市场营销决策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及其影响(P27)第二章
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和动向,可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环境因素及其影响,认清环境威胁与市场营销机会。
(一)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对企业服务其顾客的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包括企业本身及其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市场、竞争者和公众,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为其目标市场服务的能力。
1.企业
企业本身包括市场营销管理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和最高管理层。市场营销部门在制定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力量,还要考虑企业内部环境力量。
2.市场营销渠道企业
包括供应商、商人中间商、代理中间商、辅助商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企业一般都是通过市场营销中介机构来进行市场营销研究、推销产品、储存产品、运输产品等,因为这样分工比较经济。
3.市场
包括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国际市场等。
4.竞争者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能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
5.公众
即对企业实现其营销目标构成十级或潜在音讯改拿给的任何团体。
(二)宏观环境
微观环境中所有的分子都要受宏观环境的中各种力量的影响。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
1.人口环境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密切注意企业的人口环境方面的动向,因为市场是由那些想买东西并且有购买力的人(即潜在购买者)构成的,并且这种人越多,市场的规模就越大。
2.经济环境
购买力是构成市场和影响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购买力又直接或间接受消费者收入、价格水平、储蓄、信贷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的市场影响还受其经济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
例如某些自然资源短缺或即将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许多国家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干预日益加强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
4.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变化会对企业营销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新技术革命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新技术革命会影响零售商业结构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知识经济带来机会和挑战。
5.政治和法律环境
企业的市场营销决策还要受其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强制和影响。政治和法律环境是那些强制和影响社会上各种组织和个人的法律、政府机构的压力集团。群众利益集团也是一种压力集团。例如,影响企业营销决策的群众利益团体会给企业施加压力,使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得到保护。
6.社会和文化环境
人类在某种文化生活中,必然会形成某种特定的文化,包括一定的态度和看法、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世代
相传的风俗习惯等。文化是影响人们欲望和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们的欲望和行为又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在作营销决策时必须调查研究这种文化动向。
5、论述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方法及其含义?
答: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 非贴现现金流量法:投资回收期法和平均会计收益率法。其含义是收回投资所需的年限和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平均的年投资
报酬率。
B. 贴现现金流量法:包括净现值,内部报酬率法和获利指数法。
a.净现值的含义: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的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折算为现值,减去初始投资以后的余额叫做净现值。
b.内含报酬率法的含义:实际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及当净现值为0的时候项目的折现率。
c.获利指数法:是投资项目未来报酬的总现值与初始投资的现值之比。
6、简述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也称财富分配效应。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两部分构成:实物和金融资产,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和债务之差。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的变动而相应升降;同一实物在不同条件下,货币价值的升降,较之通货膨胀率也有时高时低的情况。金融资产较复杂。在其中占相当大份额的股票,它的行市是可变的,在通货膨胀之下会是有上升趋势,但影响因素较多,并非通货膨胀中稳妥的保值形式。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共同特征是确定的货币额,这样的名义货币金额并不会随通货膨胀是否存在而变化。物价上涨,实际货币额减少;物价下跌,实际货币额增多,防止通货膨胀的办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但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这样的措施也难以弥补损失,所以,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债权人。基于此,每个家庭的财产净值,在通货膨胀之下,往往会发生很大变化。一般说,小额存款人和债券持有人最易受通货膨胀的打击。大的债权人,不仅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损失,他们同时又是最大的债务人,可享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好处。
由通货膨胀所引起的上述资产结构变化称为通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7、试述舞弊与欺骗错误的异同
一、舞弊及其主要特征:舞弊是集团整体或个人在进行财务活动或从事高尚行政生涯时为获得不当利益而实施的故意行为。具体而言,是会计人员等采用非法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故意行为,即独自或联合他人利用“会计陷阱”等各种手段侵害他人、牟取私利的不法行径。
二、舞弊与欺骗(欺诈)的异同点:
(一)目的与动机,两者都有不良动机或企图,都是为了获得不当利益。两者均系故意的经济行为;
(二)结果与表现:两者都具有侵害性与排他性,会损害其他组织或成员的利益,大都伴有相关记录的有意歪曲和具体资财的非法占有。两者均为重要的侵权行为;
(三)范围与时限,舞弊限于特定组织内部及财务会计报告期间,欺诈有时会超出特定组织范围并且不受会计资料呈报时间的限制;
(四)侧重点不同,一个是欺诈性舞弊,另一个是舞弊性欺诈。
三、舞弊与错误(差错)的异同点:(一)目的与动机,舞弊是行为人为实现不良动机或企图,经不住物质利益等诱惑而实施不法活动并采取掩盖手法,错误是并非行为人预谋或故意所为,而是行为人不精通业务所致,发生后也不会实施掩盖举措;
(二)结果与表现,舞弊其结果在数值上既可能是实物负差,也可能是账面正差。对核实内容产生较严重的实质性影响。形式一般较为隐蔽,错误其结果可能是正数或负数,数值一般较小。该结果对核算内容产生实质性影响一般并不十分严重;
(三)性质,舞弊是故意行为,错误是过失行为;
(四)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转化。因此,要特别关注那种借“错误”为名行“舞弊”之实的情形。
8、论述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异同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1、理论依据不同。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固定制造费用与特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经营期的长短成比例,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其效益不应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该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则强调成本补偿的一致性,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在生产领域,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其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支出并无区别,应当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2、应用前提与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变动成本法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成本按其与产量变动间的线性关系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进行粗略估计。其中,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而完全成本法将成本按其用途分成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其中,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包括销售和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
3、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差异,使得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在产品成本构成内容方面也有所不同: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为生产产品而耗费的全部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随着产品的流转而结转;而变动成本法则将制造费用中的固定部分视作当期的期间费用,随同销售和管理费用一起全额扣除,而与期末是否结余存货无关,产品成本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变动制造费用。
4、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采用变动成本法,无论是在产品、库存产成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都只包含变动成本,故期末结余存货只按变动成本计价而不包括固定成本。采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参与期末成本的分配,这样,已销产品、库存产成品及在产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额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可见,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
5、分期损益不同。由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导致两种计算方法下损益表的基本结构也有所差异。
9、什么是期汇合同(外汇远期)?其会计处理的基本过程怎样?
远期外汇合约又称期汇交易,是指买卖外汇双方先签订合同,规定买卖外汇的数量、汇率和未来交割外汇的时间,到了规定的交割日期双方再按合同规定办理货币收付的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合同的会计处理可分为2大部分,分别是外币应收应付(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和外币约定承诺(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其中现金流量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基本过程如下:
1、合同签订时,按照交易内容如常记账,并设立被套期项目——应付账款。此时签订的期汇合同的公允价值为0,不做账务处理,将套期保值进行表外登记;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期汇合同的公允价值,并根据公允价值借记或贷记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贷记或借记套期损益科目;同时计算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并根据结果借记或贷记套期损益,贷记或借记被套期项目——应付账款;
3、实际结算时,计算远期外汇合同的公允价值,并以此计算套期损益,同时借记或贷记套期损益,贷记或借记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同时将该账户余额借记或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并且将套期损益科目余额转入被套期项目——应付账款科目,同时将该科目余额转入银行存款科目。
公允价值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过程如下:
1、合同签订日,此时远期合约的公允价值为0,不做处理,只进行表外登记;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远期外汇合同的公允价值,并根据结果借记或贷记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贷记或借记套期损益;同时借记或贷记套期损益,贷记或借记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3、实际结算时,计算期汇合同的公允价值变动,根据结果借记或贷记套期损益,贷记或借记套期工具——期汇合同;同时借记或贷套期工具——期汇合同,贷记或借记银行存款;然后将套期收益账户余额转入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科目,并将该科目中的余额转入商品采购科目。
10、什么是决策有用观?其理论依据?有何评价?
策有用观指的是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报告必须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决策有用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
2、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论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信息量是多多益善;
3、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并存择优,还倡导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4、不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精确性。
决策有用观的优越性:(1)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2)在会计计量模式上采用多种计价方式并存,反映了配比原则。(3)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1)对“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有用性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要求。此外,从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上来看,是各种观点的糅合,比较含糊而不明确,因此可操作性低。(2)“决策有用”
与审计目标的不协调。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审计的产生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11、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the result of huma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It refers to the 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economies around the world, particularly through trade and financial flows.The term sometimes also refers to the movement of people(labor)and knowledge(technology)across international borders.There are also broader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that are not covered here.At its most basic, there is nothing mysterious about globalization.The term has come into common usage since 1980s, reflect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hat have made it easier and quicker to complete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both trade and financial flows.It refers to an extension beyond national borders of the same market forces that have operated for centuries at all levels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y---village markets, urban industries, or financial centers.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它指的是世界各地的经济日益一体化,特别是通过贸易和资金的流动。这个术语有时也指人(劳动力)和知识(技术)跨越国际边界的运动。也有更广泛的范围,文化,政治和环境的全球化,这里没有涉及到。
对其最本质来看,关于全球化,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个术语已成为常用词,反映了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它更容易和更快地完成国际交易---贸易和资金流动。它指的是在人类经济活动的所有层次上,已经营几百年的,超越国界的相同的市场力量的延伸---农村市场,城市工业,金融中心百年经营。
12、试述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之间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差异:
1、关联方的认定。国际准则将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均视为关联方,所发生的交易作为关联方交易,在财务报告中药披露。这一规定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因此中古偶的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
2、部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国际准则对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而中国资产减值准则规定,此类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13、财务会计学
14、折扣销售和销售折扣的不同,并如何进行有效的转换?
销售折扣,即现金折扣是指企业采用赊销方式时,鼓励消费者多买而采用的销货折扣。而与之对立的折扣销售,是商业折扣,是指企业按照商品的零售价格开出发票,在此基础上给予买方一定比例的销货折扣。可以用简单方式理解,销售折扣,先销售发生后,为鼓励购货方在信用期限内尽快付款而给予的销货折扣。折扣销售,先折扣后销售,企业为促进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后销售发生。
折扣销售的折让部分在税务处理上可以从销售额中扣减,是一种促销行为。而销售折扣的折扣额在税务处理上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因为该行为发生在销售后,是一种融资行为。
为了合理避税的目的,企业应鼓励多使用折扣销售,而尽量减少使用销售折扣方式。同样是对购货方的优惠刺激行为,可选择节税更多的折扣销售行为。
15、阐述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缺陷,以及估时作业成本法是如何克服这些缺陷的?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缺陷有:
1、对职工的调查过程极耗时间且成本高昂;
2、调查所获取数据主管且难以证实;
3、忽略了潜在的未利用生产能力;
4、难以反映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5、不能轻易更新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而估时作业成本法却针对这些缺陷有所改进,表现在:
1、它的调查工作更简便易行,所获取数据更加客观;
2、它能反映出未利用产能,为产能效率的提升提供依据;
3、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不同业务类型的差异融入时间方程;
4、它可以很容易地更新模型以反映公司经营情况的变化,当增加作业项目时,不必重新调查员工,只需估算新作业的时间耗费,当资源价格改变时,可以很容易的更改新产能成本率,当作业效率改变时,只需修正对单位时间的估计。
5、它可以和ERP中现成的数据很好地结合;
6、它能预测资源需求量,根据预期的情况对产能做出预算。
16论述:怎样进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分析?怎样进行净利润的分析?二者的关系怎样?各应注意
什么样的内容?
要分析利润表中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需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以及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这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出企业一段时期内的投入产出,也可以顺势得到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结果。帮助企业更直观的了解真实的经营状况。而对净利润的分析是以对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分析为基础的。因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因此对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的进一步划分,便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净利润。
应注意的是,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划分数据会依不同的行业而有极大的差异,而且有时为了清除的划分主业务和其他业务需要深入到企业的主要产品成本明细表、存货明细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