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块一作业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语文·
模块一 作业
思考题(1、2、9为必答题)
1.请说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
(1)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的特征。
(2)在语文课程多方面特性中,“工具性与人文 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多重目标的综合和融合。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有:
1、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师的教育理念上得到了进步和更新。
2、课程内容上的进步,“综合性学习”纳入课程体系。
3、课外阅读大大增强。
4、教材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5、课堂教学形态发生变化。
6、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
7、学习中注重合作与分享。
8、课程改革初期的有些偏向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
3.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答:
1、教学目标的膨胀与简化。
教学目标的膨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的偏差,不能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三者的有机融合,而是简单地处理成相加关系,把隐性目标、长远目标与显性目标、即时性目标简单并列。二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就深不就浅、就多不就少,甚至深挖洞,附加很多教学内容,使得教学目标和任务膨胀,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学目标的简化,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对“有效教学”的片面理解,追求即时性的教学效果,忽视三维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对话”的形式主义倾向。简单地理解“对话”,老师设计好一连串问答,一问一答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比较普遍;合作学习成为简单的过程,甚至是摆设。教学过程中,学生、老师、教材、教科书编者等构成了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对话的基础是民主平等,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对话的前提是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解决;对话的核心是探究,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合作地探究性的学习。老师参与对话、组织引导对话。对话其实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如果老师仍然是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控制教科书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无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的,简单地应付与完成老师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探究性学习,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3、综合性学习目标难以落实。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普遍重视不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或者做得很少,也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倾向。
4、学生读书,需要进一步重视。“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依然需要大力倡导,学生阅读趣味与品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建立相应指导、考核和管理制度予以保障,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源予以支持。
5、学生写字需要进一步重视,提高写字质量。
6、教师的语文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除此而外,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在比
较重视教师的说话、写字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这很重要,但教师的学养也很重要,课堂上
有许多问题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而造成的。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的修改?
答:2011年版(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实验版)的相比,有以下的修改:
(前言部分)
⑴实验版课标,提出了语文教育对造就人的重要作用,而修订版课标是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地位出发,提出了语言运用和文化选择能力的高新要求。
⑵实验版课标在课程的性质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修订版课标则提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增加了“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一语;提出了“通
过优化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⑷在对人文内涵的解读方面,由原来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具体化为“要继
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⑸在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上,将原来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让学
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认识到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⑹在学习方式方面,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
意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明确了学习方式中包含的更为具体的内容。
⑺在建设语文课程方面,由原来的“根植于现实,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为“应
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⑻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在前面增加了两条设计指导思想:一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条是“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
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⑼总目标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
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
⑽就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而言,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做到天天练。
⑾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改为“写想象中的事物”。⑿增加了“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再一次强调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要求。
(13)将第三学段的“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要求,改为“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体现了习作教学的延展性和实效性。
(14)“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学习语文,“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
(15)在阅读教学中,提出“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
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来代替个人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
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16)关于“综合性学习”,正式版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贴近现实生活”“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17)修订版课标专门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作了说明。
(18)在教材编写建议上,强调“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注重教材之间的内部联系。
5.从您自己情况来说,下一步的语文教学中有些什么新的打算?
答:
1、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方法不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渗透学习方法,多教怎么学少教怎么做。
2、从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上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学会独立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3、树立大语文观,拓展思维。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渗透,融会贯通。教师首先要多读书,要有所感悟有所沉淀,其次再要求学生多读书,让学生学会读各种文章,学生增加了对语文的感悟,提升了语文素养。
4、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完善个性,让孩子畅所欲言,我们只有切实的观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多的鼓励欣赏孩子,才能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主体作用。
6.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显示出,有哪些方面需要我们下功夫改进?
答:
1、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没有被普遍采用。从实施的层面来看,非常不均衡。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的旧有观念在作怪,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也有各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的原因,他们的观念没有转变,仍在用旧的一套管理教学、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而且往往用一张卷子测成绩,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结果老师就让学生多练习,多做题。
2、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的老师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上有偏差,不能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三者有机融合,而是简单地处理成相加关系,把隐性目标、长远目标与显性目标、即时性目标简单并列。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同时我们要看这样的内容、这样的情感是怎么样用语言形式表达的,后者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两性的水乳交融的关系。
3、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还未成为普遍行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只是在起步阶段,综合性学习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倾向。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4.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没有太大的变化。较多教师的“灌输式”“告诉式”教学行为没有太大变化。有些教师力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可师生“平等对话”流于表面形式。
5、“对话”还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如果老师仍然是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控制教材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无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的、简单地应付与完成教师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探究性的学习,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6、教师的专业素质还不适应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除此而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在我们比较重视教师的说话、写字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这很重要,但教师的学养也很重要,课堂上有许多问题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而造成的。此外,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思潮,浮躁的社会风气,舆论的炒作,也不时地影响甚至干扰课程改革的实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大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和教师水平相对薄弱,也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7.课程标准依据什么进行修订?
答、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1)以中央有关的文件精神坐自导思想,特别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作为课程标准的修订的指道思想。
(2)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实现我国在战略机遇期成功转型的高度着眼,确定语文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3)认真研究外**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理念,从本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现状,明确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新老问题,修订课程目标和内容。
(4)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举措,从善如流,吸纳来自各方面的有价值意见和建议。
2.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1)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语文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会的进步要求语文课程更加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重视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选择能力。
(4)当代社会语文生活的变化,也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3.参考外**语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追求课程的价值观引领,讲母语课程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培养具有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的公民,坚守民族文化根基,积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
(2)重视知识积累和方法策略的学习,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创设度圆滑的学习情景,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母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4)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媒体素养的培养。
(5)建构完整的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发挥课程评价的促进功能。
4.梳理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
(2)进一步巩固和升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
(3)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系统梳理并适当调整课程目标和内容,注意减轻学生果种负担。
(5)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争强改革力度。
8.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哪些地方与“实验稿”保持一致?
答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稿”保持一致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
2、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3、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4、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5、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6、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力求改变片面追求熟记学科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教学模式。
7、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8、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9.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答:
1、前言部分的导语完全重写,“课标的重要性”表述也有补充,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增加了“初步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优秀文化得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发展科学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的改革经验,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提高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发挥积极作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的在“总目标”中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培养合作精神。“学段目标与内容”也有较多修改,如在强调汉字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考虑到学生学习负担的问题。课标最后规定: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识字量降到常用汉字的1600个,会写其中800个左右。
3、“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增加了比较多的具体建议,“评价建议”也增加了具体建议,结构上也有巨大调整,“教材编写建议”也做了进一步补充,如“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强调了语文的学习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确定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应认真钻研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语文能力。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接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熏陶语言文字规范的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同事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的能力。
阅读时教师学生和编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该是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4、“附录”部分中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增加了16篇,并在具体编目上也有具体调整,关于可玩阅读的建议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公布后,我们接下来要抓好哪些工作?
答:1.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
(1)坚定改革信念,加强研修,明确前进方向。
(2)研究语文教育中的新老问题,重视实施过程的 各个细节,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
(3)修订教材,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源和配套措施。
(4)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在改革的进程中探索
继续跟踪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展开研究,特别是要展开针对语文教育中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努力突破语文课程中的难题。
第二篇:作业一
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网用户人数已达3亿,比1994年的300万人整整扩大了100倍,网页达30亿页,每天还在以300万页的速度增加,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人们听取世界高水平教授课程的要求已经或正在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作为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有责任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当先锋,为其他学科提供经验。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一、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
要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旧的教育观念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只局限于教材之上、教室之中,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社会实践等。另外,还应把教学评价当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切实地转变教育观念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把每个班分成40组,对应40台机器。一个小组有1-2名学生,相对有一位低层生,一位高层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
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校时间可利用校园局域网上网浏览,在家中也可通过因特网自主学习。因此,对学生、教师来说完全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3、课堂提问要具有层次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提问是师生间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从中检查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较简单的问题应该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使他们也有机会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同时,给优等生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有时,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要着眼差异注意提问的次序。如:示范性问卷(通过高层次学生的回答为低层次学生提供方法与思路);模仿性回答(在示范性回答后,让中、低层次学生复述再现,强化记忆理解。)激发性回答(先请低层学生回答,利用其中的错误,激发高层学生进一步思考。)
4、引入了适度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中英文输入赛、排版比赛、计算机画图赛等,并及时奖励。让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通过引入适度的竞争,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求知欲,从而使这节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以研究性课题进行结题。
把内容的学习融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题目一般遵循从宽到窄的原则。也就是说,随着与研究题目相关信息的不断深入,要把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使研究具备一定的针对性。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在全级问卷调查,有76%的同学认同这种教学比以前教学方法好。实践证明,深化课堂教学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
从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课程设置为"多起点"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对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中学阶段应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教师跟进指导为辅;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较差,硬件水平跟不上的地区,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将是困难的,不能适应网络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考虑安排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等内容,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的课程。而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加强与科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间的整合,进行网络化、交互式学习。
课时安排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课程教学就好比是计算机的硬件部分,而课时就是计算机的软件部分,是计算机的灵魂,能使计算机正常运转。教学的改革,也要课时的合理安排,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目前我们每周一个班开设一节课时的课程,实际上最好能上两节课,对学生的掌握和巩固知识,或开展课题研究等对知识的衔接有很大的帮助。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1、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
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海洋里面"冲浪",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冲浪"才行。很多的观念都是要转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我们要改变教学原则叫"优讲优练"。
2、教学设计误区。
在教学设计中着重统一的学习要求、统一的学习内容,没有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层次性、独立性。因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不一样,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以及在一个教学班内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的事实。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不同深度的练习。
3、信息环境的互动的误区。
荧屏取代了课本,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在上课过程中总是提问一些优生,以少数优生的代替全体学生的的互动,没有体现全体人员参与。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校计算机教学条件的改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也会不断地发展。我也会不断的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方法,让这朵信息技术教育之花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得更加灿烂。
第三篇:作业一
请上网查阅在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那些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说明具体准则名称)?并简要介绍其中两项准则(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各一)的具体内容?
答: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等… …
共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新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同时,新准则也明确规定,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另外,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准则》共四十八项: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
等… …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在会计师事务所因执业质量而涉及诉讼或有关监管机构进行执业质量检查时,审计工作底稿能够提供证据,证明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便于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进行有效复核和评价。如果时间拖延过久,注册会计师可能会遗忘某些事项,使得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不能全面地反映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审计工作。一般情况下,在审计工作执行过程中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比事后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更准确。
第四篇:作业一
听了方美玲、郝志红、李燕老师的讲座和文字的介绍,让我受益匪浅。我是教七年级历史课,也就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对于七年级上册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例如尧、舜、禹、齐桓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刘邦、项羽、汉武帝、张骞等。还有很多历史名人,那么在讲课的时候或者复习的时候怎么办?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其认知水平较差,分析辩别能力较弱,因此,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排除障碍,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渐近的原则.。从认知历史人物到了解把握历史人物。最后才能进行正确评价,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问题:
一:评价人物时,让学生先回答一个问题“这个人为什么会现在出现?他的出现实在什么大的社会背景下?”我想说:“要注意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是一个时空结合的网络关系体,任何人物事件的出现和发生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必然性即是指她所出现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而其偶然性即是指她所出现的可能皆是因为有了这个偶然的背景而产生的具体事件中人物。”这是在我们评价历史任务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举个例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提到了秦始皇。那么这个历史人物怎么给同学们讲解?让同学们怎么理解秦始皇的功过?最后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观点?
那么要解决上述地问题,你必须先告诉同学们。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国家的形式,当时的主要矛盾,秦国的立国发展,秦始皇的作为和他的过错。学生课下收集信息,老师要提前把握好,也要收集好基本的史实。
这样我们讲课的时候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历史人物,做到公平的评价。
第五篇:作业一
新疆鸿福大饭店
上菜速度中的问题
分析报告
学 院: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姓 名: 李 思 怡 系 别: 工 商 管 理 系 所在班级: 普高09旅游酒店管理班 学 号: 2009112649 时 间: 2012年3月6日 指导老师: 何 鹏
上菜速度,是一个餐厅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服务标准,也是顾客们对一个餐厅那个服务评价的一方面,由于现在的餐饮行业,在工作人员的配备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顾客的角度一般看不出来,但从上菜速度,就可以发现有些端倪。所以一个餐厅要想有良好的发展,上菜速度一定不能落下。
首先,影响上菜速度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做菜的速度,这个只要体现在厨师的部分,只有厨师拥有,良好的做菜速度和品质保证,就可以确定上菜速度保持在一定时间内,肯定不会太慢。我在此餐厅实习期中,我们的厨师就有这方面比较优良的做菜风格,在做菜期间,不慌不乱,既能保持做菜速度的同时也能菜品的可口美味,他们在厨房中的表现堪称“一绝”,每年评比,都有对其的表彰。由此可见,厨师,是影响上菜速度的关键一部分。
第二,在服务员传菜方面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很多人就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了。比如,当在顾客高峰期是,或者,在服务人员的配备缺少时,上菜速度就会比较延迟。在我们这餐厅中,我们厨师助理4个,服务员12个,接待4个,领班3个,传菜员14,收银3个,前台经理也有了,但是有时顾客还是抱怨,经理也总是觉得还缺什么?说到底还是人员太少了,在顾客高峰期上菜速度跟不上,导致顾客对其的评价比较客观,有事甚至忙的时候,在传菜中会丢失传菜单,在传菜单上少记,漏记等小的失误,进而导致一些顾客的不满与闹情绪。其实在我看来在员工方面呢,我们应该服务员人数首先要聘请到最大值,也就是一直请到系统提示你说不能再聘请了为止.领班要两层都有,如果你是刚开始接触这一行,因为只有几个厨师,所以上菜慢是难免的。但你可以在训练员工的费用上用的高一些。另外要再聘一个厨房助理,一个洗碗,一个操作食物运送的机器,这样才能保证楼上的菜不会慢.。可以尽量的保持上菜速度。
第三,在我实习期中,我发现一个比较能影响上菜速度的方面,那就是在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方面,有些顾客比较难缠,或者说有调侃服务员这方面的嗜好,这就是有些服务员比较尴尬和不满,以至于把情绪带到工作中,用延迟上菜速度,和不上菜来回应,但是这样的确影响到了餐厅的业绩,与服务标准。所以我建议在餐厅服务员培训这方面,餐厅要重视,一定要严格要求服务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应该在餐厅标语等方面,间接或直接的提点有这方面的顾客,应注意其不当的行为。
现在我通过实习,发现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其中,我要吸取经验教训,去其糟粕,不断的使自己的工作达到完美,逐渐的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和理论。最后,由于很多餐馆在上菜速度的方面极其重视,以至于忽略了质量方面的行为,我表示不赞同,这是对顾客的一种欺骗,同时也影响到了消费者的权益。所以我表示,在餐厅的服务当中,对上菜速度和菜品的质量两方面应该赋予相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