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5篇)

时间:2019-05-14 00:2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

第一篇: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

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

——供给侧改革专题研究

来源:国泰君安 作者:任泽平张庆昌

导读:去产能被列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我国传统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去产能面临就业、金融不良等风险挑战,同时将会带来并购、行业集中度提升等投资机会。

摘要:产能过剩行业的“散小乱弱”:行业集中度低、产能利用率低、亏损面广。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存在“散小乱弱”问题,产业集中度较低。煤炭行业,前3位的企业市场份额为21.3%,前10位的市场份额为41%;钢铁,前10大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份额约为36.59%;水泥,前10大企业熟料产能仅占全国52%。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6.99%,过剩产能约为4亿吨;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68%,过剩煤炭4.2亿吨;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68%;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67%;化工行业,钛白粉产能利用率75%。煤炭行业,行业亏损面为95%;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面达到50.5%;水泥行业,行业亏损面达到33%;平板玻璃,行业亏损面近半数;有色金属:行业亏损面达到23%。

去产能的挑战:产权改革是核心,价格信号是关键。在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企和央企,存在出清障碍。中央和地方责权不清容易导致做大是地方政府最优的策略。化工、水泥等行业存在结构性过剩,需要通过价格信号进行调整。产能过剩行业牵涉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就业及社会稳定等问题,容易导致地方护。边际成本低,沉没成本高,前期留存利润仍可坚持,容易陷入囚徒困境。

去产能的路径:行政命令+兼并重组+市场淘汰+严控金融风险。行政原则,控增量、去存量;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提高行业集中度;严控金融风险,积极处置企业债权债务。

去产能的机遇:并购机会增加,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利润提升。钢铁,《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重点推进产钢大声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煤炭,发改委提出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利用3年时间,力争单一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全部达到300万吨/年以上;水泥,2016政策推动大企业“大整合”,约占行业40%的产能。

去产能的风险:失业、通缩、不良。需就业人员安置约300万人;拉低GDP0.4个百分点;PPI通缩缓解;隐性不良显性化,但系统性风险较低,局部风险可化解。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供给侧改革。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以供给侧改革为主,提出五大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其中,去产能位列首要任务。

1.去产能的紧迫感

1.1.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

产能过剩就是总供给不正常的超过总需求,这样会造成资源浪费,使经济增长面临更大的小调压力,所以要淘汰僵尸企业,加大产业重组。

1.2.结构性减速期,产能过剩暴露,需求刺激失效

过去30多年,凭借人口红利和两次改革,中国经济获得高速增长。2012年以来,人口红利消失,投资需求下滑,叠加全球贸易萎缩,造成大量过剩产能,形成无效供给。同时,13.7亿的人口并不缺需求,而是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双十一,去日本买马桶盖、去韩国买彩妆、去澳大利亚买奶粉。

图1 增速换挡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产能过剩状况:行业集中度低、产能利用率低、亏损面广 2.1.行业集中度低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多集中于基础工业,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煤炭等。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下达2015年重点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及附加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2015年工信部公布的产能过剩行业有炼钢、炼铁、焦炭、水泥、平板玻璃、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造纸、制革、印染、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在工信部公布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一直被提及。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治理也是刻不容缓。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存在“散小乱弱”等问题,产业集中度较低。2014年,我国煤炭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市场份额为21.3%,前十位的市场份额为41%;而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IEA)资料显示,2014年美国四大煤企供给量占全行业50%以上。2014年,我国10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量份额约为36.59%。2015年,我国10大水泥企业熟料产能仅占全国52%。

2.2.产能利用率低

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6.99%,过剩产能约为4亿吨。2015年粗钢产能利用率为66.99%,依然存在下滑趋势。产能继续增长,在15年底达到12亿吨,同比增长3.4%,其中过剩产能约为4亿吨。粗钢产量为8.06亿吨,严重过剩。

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68%,过剩煤炭4.2亿吨。2015年煤炭行业中的焦炭估计总产能为6.6亿吨,总产能有所上升,过剩产能2.1亿吨,产能利用率为68%,继续下滑。供需失衡不断加剧,预计2015年国内煤炭供应量超过需求量4.2亿吨。2014年全球煤炭产量大约82亿吨,需求量为75亿吨,其中,中国煤炭消费量全球份额达到51%,产量达47%。

电解铝行业,产能利用率78%,过剩产能约865万吨。电解铝行业2015年总产能估计为3893万吨,仍有上升趋势,过剩产能达到约865万吨。用开工率估计产能利用率,2015年底的产能利用率为78%,好于钢铁和煤炭业。2015年,全球电解铝产量5789万吨,中国产量为3141万吨,占全球产量54.26%,同比增长8.4%。

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68%。2015年平板玻璃产能为10.87亿重量箱,相较上一年有所回落,产量也下降至7.39亿重量箱。由于产量下降速度快于产能下降速度,2015年产能利用率仅为68%。

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67%。根据水泥行业协会,2015年全国熟料产能利用率仅约为67%,同比2014年下降5%,熟料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更加恶化。2015年水泥产量23.48亿吨,较2014年产量同比降幅达5.7%,2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水泥熟料产能约为18.1亿吨,同比2014年增加2.2%。

化工行业,钛白粉产能利用率75%。钛白粉行业名义产能利用率75%,实际有效产能利用率79%,前六大企业开工率高达90%,但中小企业开工率却在60%以下。

表1 中央及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2.3.亏损面广 钢铁、有色金属、煤炭三大重要工业行业毛利率均呈下降趋势。钢铁行业毛利率最低,2015年9月钢铁行业毛利率为3.61,同比2014年同期54.67%,降幅明显;有色金属行业,15年12月毛利率为6.18%,相比2014年同期下降11.8%。煤炭行业利率也呈下降态势,毛利率绝对值远高于钢铁与有色金属,2015年12月毛利率为22.91%,相比2014年同期下降22.06%。

煤炭行业:行业亏损面为95%。截至2015年11月,全国90家大型煤企的利润减少了500亿元,同比下降91%,整体行业的亏损面已经达到了95%。根据已披露的28家业绩报告,28家公司中14家实现盈利,其中3家预增,11家预减,多数公司业绩同比降幅在60%-80%之间。

图2 钢铁行业亏损严重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图3 煤炭行业亏损严重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面达到50.5%,利润总额亏损645.34亿元。根据已发布的29家2015年钢铁企业业绩,其中仅有7家存在盈利,其余22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而2014年亏损面仅为17.24%。

水泥行业:行业亏损面达到33%。根据已发布的18家2015年企业业绩,6家出现亏损,部分企业为首亏,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14年18家公司中仅有2家出现亏损,亏损面仅为11%。截至15年11月,水泥行业实现收入8080亿元,同比下降9.6%。

平板玻璃:行业亏损面近半数。2015年前三季度,平板玻璃企业近半数亏损,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30亿元。2015年全年规模以上平板玻璃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596亿元,同比降低14.3%,实现利润12亿元,同比下降12.4%。

有色金属:行业亏损面达到23%。截至2015年10月,8651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965家,亏损面为23%,比2014年增长5.5%。企业亏损额为413亿元,比2014年增长27.7%。行业利润有九成来自民营企业,国企亏损15亿元。

3.去产能的挑战:产权改革是核心,价格信号是关键 3.1.国企机制存在出清障碍

民企出清快于国企。加入WTO之后,非但没有出现像市场预期的冲击,反而制造业得到快速成长,出口大增。在2014年之后,受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出口大幅下滑,相关的出口部门基本出清。国企涉及就业、政绩等利益方较多,较难出清。在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企和央企。在煤炭企业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的市值占整个煤炭上市企业市值的90%以上。钢铁行业,国企产量约为45%。

图4 不良贷款双升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中央和地方责权不清导致做大是地方政府最优的策略。中央与地方责权不清易引发道德风险。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甚至会出现鼓励扩张的行为。因为,历次去产能的过程,中央一般遵循“淘汰落后产能”、“上大压小”的原则,地方则以“做大”、“做强”、“做优”的策略相应对,“大而不倒”的倾向较为严重。地方一旦把企业规模做大,由此可能产生的地方债务等风险,也可以不同程度的转嫁给中央。

3.2.部分行业价格扭曲

结构改革也是价格改革和价格调整。某些产能过剩行业为结构性过剩,需要通过价格信号进行调整。小川行长在50人论坛上提到,从结构性问题来讲,在产品市场,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市场是有效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变动也决定供求关系。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价格信号提供激励,没有激励的结构调整也是很困难的。例如,化工行业,越是上游价格越是垄断。

3.3.地方政府保护

产能过剩行业牵涉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就业及社会稳定等利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内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竞争决定生死存亡。但是由于产能过剩行业对地方的财政收入、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地方政府为保证就业、税收等,并无动力推动去产能。有些政府采用各种措施阻碍市场化的竞争淘汰,强制落后企业或僵尸企业继续运行,恶化了行业竞争环境,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例如,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要求推动水泥、稀土等行业内企业的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等。但是兼并重组步伐可能缓慢。一些地方政府不乐于将本地区企业兼并到其他地区,利益错综复杂阻碍了兼并重组的进程。

3.4.企业面临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迫使企业扩大产量。在钢铁、煤炭等典型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面临囚徒困境,都希望其他企业和地区去产能而保全自己,但结局是大家都进行继续生产抢占份额。

边际成本低,沉没成本高,前期留有的利润仍可以坚持。近些年在钢铁行业,还出现了越调控越过剩,越过剩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的困境。在钢铁行业中,钢材价格虽然低廉但是未跌破生产边际成本。但若停产,投资均变为沉没成本,损失更大。因此继续生产比停产的损失更小。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会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一些企业为了摊薄单位产品成本,甚至继续扩大生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局面。而水泥行业,属于“一开张吃三年”的行业,2014年之前水泥行业有较高的利润,可以再坚持几年。

3.5.去产能可能引起金融、就业和社会稳定风险

去产能会引起银行不良上升。在产能过剩行业中,低效、高负债的企业占用了大量的信贷资源,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形成银行不良资产,挤占银行的盈利空间,减少放贷量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

多数产能过剩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众多。若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僵尸企业,将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社会将面临大量职工转岗和安置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1.2万人。若去产能比例与失业人员比例为1:1,去产能8%则会引起钢铁产业28.9-43.3万人失业。处置不当容易导致企业内部和社会不稳定。

4.去产能的政策措施:行政命令+兼并重组+市场淘汰+严控金融风险 4.1.美国经验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的钢铁业同样经历过去产能的过程。为了应对钢铁业产能过剩,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政府引导加速折旧和引入竞争。美国先后实行了“汽车自愿限额协议”和“钢材自愿限额协议”,并为钢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如80年代美国政府提供的补贴超过300亿美元,钢铁企业的折旧年限从12年缩短为5年等,但仍无法减轻钢铁工业的经营压力。美国甚至开始鼓励外国公司在钢铁领域从事经营活动,这对美国钢铁工业的更新改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量兼并重组。美国政府对美国钢铁企业具体的结构重组并不介入,而是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由企业和投资者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一方面,在市场压力下,那些亏损的企业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或关闭,从而减少钢产量,缓解市场供给压力;另一方面,那些幸存的企业积极通过联合和并购实施低成本的扩张。最终,实现了产业振兴,不仅使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显著回升,同时也使钢铁企业重新盈利。

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以美国纽柯钢铁公司为例,它拥有十分精简的管理机构。1993年,纽柯产钢600万吨,员工5000人,总部人数仅有21人;2004年,产钢超过1900万吨,总部人数约有50人,管理人员与员工比例约在1:300。扁平化的管理层级和精干的管理队伍提高了决策速度,也为周期下行时成本费用的控制创造了条件。

环保倒逼。通过环保倒逼,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生产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

4.2.政策:控增量、去存量

从源头上严控新的产能上马。对于新建煤炭项目,政府的规定是,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对于钢铁业的要求更为严苛,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对违法违规建设的,要严肃问责。

积极化解产能。第一,依法依规退出。要求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产能要依法依规退出。可见,这一部分淘汰的是环保不达标,能耗较高,技术落后的产能,淘汰这一部分产能有助于资源优化利用与产业升级。第二,引导主动退出。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国际产能合作等途径,退出部分钢铁产能。这一做法有助于缓解供给严重过剩的格局,提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改善企业的经营效应。多种方法并举。既有鼓励兼并重组,支持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不良资产等老招,也有盘活土地资源,地方政府在收回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后的土地出让收入可用作企业职工安置费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输出产能的新招。

4.3.以兼并重组为主,提高行业集中度

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实施兼并重组整合,可以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通过整合资金、技术、销售、品牌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或互补,减少市场恶性竞争,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去产能的同时推进了产业升级。

国际经验也告诉我们,兼并重组是一种去产能的有效方式。2001年,美国共有19家板材生产企业(7家为主要企业),其中有超过40%的企业处于破产中或处于严重的财务困境。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到2008年美国板材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到只有9家,其中4家为主要企业,产能减少,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企业平均利润率也逐步提升。

4.4.严控金融风险,积极处置企业债权债务

由于银行的大量信贷基于抵押担保业务性质,主要投向的是重资产行业,因此,“过剩产能”的出清不可避免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的上升,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为了避免金融风险的爆发,《意见》指出要加大金融支持:

一是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化解过剩产能、实施兼并重组以及有前景、有效益的钢铁企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对违规新增钢铁产能的企业停止贷款。

二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落实金融机构呆账核销的财税政策,完善金融机构加大抵债资产处置力度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支持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支持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三是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创新产品和投资方式,参与企业并购重组,拓展并购资金来源。完善并购资金退出渠道,加快发展相关产权的二级交易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地方政府建立企业金融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协调机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企业金融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5.去产能的机遇:并购机会增加,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利润改善 5.1.行业并购机会增加

钢铁: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意见表明,在化解过剩产能中,要引导企业主动退出。兼并重组为主动退出的方式之一,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重点推进产钢大声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

煤炭:针对煤炭企业主体分散,小煤矿过多、上下游融合度弱、利用度低等问题,发改委提出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利用3年时间,力争单一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全部达到300万吨/年以上。转型方面鼓励发展煤电一体化,引导大型火电企业与煤炭企业之间参股,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等。

水泥:2016政策推动大企业“大整合”:未来围绕国企改革对央企“做大、做强、做优”的主导思想,占行业40%产能的大企业间整合或在2016年引起行业格局剧变。

有色金属:低效企业退出加速,过剩产能加速剥离。落后产能出清的同时,优质信贷资源和盈利产能有望伴随处置过程向龙头企业集,龙头企业份额提升,需求价格弹性恢复。国内电解铝产能成本差异显著。从成本角度考虑。从成本角度考虑,以自备电为主的魏桥铝业、信发集团吨电成本低于0.25元/度,吨铝现金成本约8600元/吨,显著低于中铝系0.35元/度以上的吨电成本和约11500元/吨的现金成本。伴随电解铝产能出清,优势电力资源有望向大型集团倾斜,企业成本端具备显著的边际改善。随着中小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企业退出,大型企业有望整合矿山资源提升矿石自给率

5.2.行业的业绩:集中度提高,短期阵痛,中期受益

钢铁:短期来看,预期去产能信用政策将会收紧,钢铁行业形势不会立刻回升,但从中长期来讲改革能够调整行业供需格局,提高产能利用率,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钢铁行业健康发展。产品竞争力强、区域优势明显、现金流状况好、债务负担低的大型龙头钢企或优质企业会脱颖而出。从日本经验来看,兼并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使重组企业获得了价格主导权,改善盈利水平。

煤炭:2016年煤炭供需两侧仍不乐观,需求侧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区间下限降至6.5%,经济增速仍面临较大下滑压力,预计2016年会迎来本轮供给侧改革阵痛期,此时旧产能在出清而新需求在孕育。水泥:政策推动大企业之间整合,将会提高产能集中度并产生规模效应。产业集中度提高后,大企业可根据需求变化情况,控制自身产能,使得市场价格保持在一定的利润区间内。需求主要来自于稳定的更新维护需求,较为稳定。集中度提升也会对优化产能结构起到明显促进作用。规模效应将会带来更强的议价能力和能源消耗率,这更有助于成本控制。

有色金属行业: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边际变化在于1)供给侧改革淘汰低效企业改善资源配置;2)加速产能出清提升定价能力;3)配套调控措施稳定终端需求。此次改革红利的直接受益者为龙头企业。落后产能出清的同时,优质信贷资源和盈利产能有望伴随处置过程向龙头企业集,龙头企业份额提升,需求价格弹性恢复。尤其是电解铝行业,由于行业过剩产能出清迫切,整合边际效益明显,需求弹性率先恢复。

6.去产能的风险:失业、通缩、不良 6.1.失业:约300万人

未来2-3年,约有300万人失业。煤炭和钢铁是去产能和就业的大头,这两个行业总就业人员约为900万人。按照产能下降幅度等于就业人数下降幅度计算,目前中央出台的文件要求是去产能的比例为10%,那么需要解决的就业人员为90万。如果钢铁、煤炭开采、水泥、造船业、炼铝和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降低30%,将会造成300万人失业。

第三产业吸纳人员能力上升,总体就业压力小于1998年。1998年下岗职工人数高达2100万,其中1300万人实现再就业,100万人得到内部安置。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人数为1728万人,有可能吸纳产能过剩行业下岗人员。

6.2.拉低2016年GDP:0.4%

去产能10%导致GDP下调约0.4%。根据2015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0.34及使用线性回归方法估计,如果2016年中国去产能10%,将拉低GDP约0.4个百分点。

6.3.PPI通缩缓解

随着去产能的实施,落后产能供给减少,稳增长措施加大,物价降幅可能会逐步收窄。6.4.隐性不良显性化,但系统性风险较低,局部风险可化解

不良贷款率上升1.1%。煤炭、钢铁、有色和水泥四大产能过剩的行业债务总量约5.4万亿,其中银行贷款2.8万亿,债券1.6万亿,信托等非标约1万亿。2015年四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总规模76.14万亿。假定过剩产能企业银行贷款中有30%发生违约,不良贷款率会上升1.1%,到2.77%。而15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仅1.59万亿元。

信用风险集中爆发的概率较低。八部委发文释放“金融支持工业”的信号,尽管我们认为本轮去产能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可能会比较显著,但是流动性支持和政策会起到缓释信用风险急剧扩大的风险,信用风险的上升预计会被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集中爆发引发债市崩盘的概率较低。

第二篇:钢铁行业去产能:商业银行挑战与机遇共存

钢铁行业去产能:商业银行挑战与机遇共存

字数:2476 来源:银行家 2016年10期

字体:大中小 打印当页正文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推动下,未来五年我国钢铁行业将走出困境,行业经营结构将出现较大分化。在此过程中,行业风险积聚且呈扩散趋势,商业银行挑战与机遇并存。

未来五年我国钢铁行业将逐步走出困境,经营结构面临分化

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将逐渐提高,五年后有望脱困

国家制定的用五年时间再压减1亿~1.5亿吨粗钢产能的目标以及今明两年压减央企10%左右钢铁现有产能的计划将有效改变我国钢铁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现状,钢铁价格有望逐步止跌回升。随着房地产、机械、汽车等下游需求的逐渐恢复,钢企销售收入有望提高。同时,从2005年下半年起,我国钢铁企业加大了降本增效力度,主营业务成本与三项费用呈下降趋势。由于高度重视以销定产,钢材库存居高不下的局面得到了缓解,下降趋势明显。因此,未来五年我国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将逐渐恢复,企业有望脱困。

大型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将形成3~6家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旗舰型企业集团

按照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将形成3~6家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旗舰型企业集团,意味着大型龙头钢企将进行深层次的转型升级:一是产品结构升级将加快,产品线覆盖的深度与广度将得到大幅提升,市场份额将继续大幅扩大。二是大型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将增多,强强联合将催生符合现代大规模生产要求的旗舰集团,生产成本将继续下降。近期武钢与宝钢的战略重组揭开了这一序幕。三是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步伐将加快,产品出口与跨国并购都将催生国际一流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通过强身健体与走出国门,未来五年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行业的竞争格局将由目前的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

中小型钢企生存空间变窄,部分将陆续被市场淘汰

2015年,我国大、中、小型钢企的数量比重分别为3.8%、11.2%和85%,仍以中小型为主,整个钢铁行业尚未进入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轨道。对化解产能过剩,不少中小钢企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大型国有钢企的产能降下来后,自己可以搭上钢价上涨的顺风车,继续经营甚至盈利。实际上,本轮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目的是督促企业提质增效,一但大型钢企的生产成本因规模化生产优势的不断加强而大幅下降,中小钢企原有的价格优势将不再存在。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中低端产品可能面临被国外更低成本、市场成长性更好的产品替代的风险,而产品质量低劣、环保短板、资金短缺等缺陷将进一步压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部分企业将陆续被市场淘汰,以下三类首当其冲:一是不符合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二是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的企业;三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或不能融合、企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的企业。

钢贸行业将受到较大冲击

在我国工业化的早期,形成了钢厂管生产、钢贸管销售的流通体制。但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现代技术的应用,生产者直接为终端客户提供服务成为可能,钢厂加快了从产品生产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型,销售更加重视自有的直供和分支机构。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钢贸行业不再具有批零价差与终端客户资源的优势,生存空间将大幅收窄。自2012年钢贸危机发生以来,全国的钢贸商数量已经从20万家缩减至10万家左右,上海近70%、全国其他地区近30%的钢贸商已退出行业,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内,我国还有三分之一的钢贸企业要倒闭。

钢铁行业风险积聚且呈扩散趋势

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与即将发生的结构分化,我国钢铁行业未来五年风险积聚且呈扩散趋势。信用风险在钢贸、钢厂积聚

2012年,随着华东地区钢贸企业的资金链突然断裂,钢贸融资危机浮出水面且呈不断恶化之势。2013年上半年,仅在上海各级法院开庭审理的针对钢贸商的金融借款纠纷就超过600起。由于全国范围内大量的钢贸贷款资金被挪用到商业地产、购买矿产,或者转移至海外,甚者充当了PE(私募股权)、VC(风险投资)的角色投资更加高风险的行业,这次钢贸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并延续到现在。2014年,钢厂融资危机爆发,呈现金额巨大、连环违约等特点。信用风险在钢贸、钢厂大量积聚。

经营风险将沿产业链、不同规模企业以及区域扩散

前期将向焦炭、铁矿等钢铁产业链上游行业扩散,后期将向汽车、机械、造船等下游行业扩散。钢铁行业出现的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已经传导到上游的焦炭、铁矿行业。2015年我国焦炭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2%,企业亏损面高达70%;铁矿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5%左右,85%的小型矿山处于关停状态。后期,随着钢铁行业去产能落实到位,钢铁价格上涨将增加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汽车、机械、造船等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的盈利水平将受到负面影响,经营风险加大。

从“僵尸企业”向小型、中型钢企扩散。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政府、银行应对不及时产生了一批“僵尸企业”。未来五年,由于中小钢企生存空间变窄,部分将陆续被市场淘汰,叠加“僵尸企业”的破坏因素,经营风险将从“僵尸企业”向小型、中型钢企扩散。一旦一批“僵尸企业”违约,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一系列中小企业的违约,放大金融风险。同时,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是此次去产能的重头戏,一但“僵尸企业”的市场退出通道被打通,其他被淘汰的中小企业也会顺利退出市场,市场优胜劣汰的进程将加快。

由西向东扩散。目前我国“地条钢”生产十分猖獗,西部地区新疆、陕西、甘肃都是生产大省,东部产钢大省河北唐山、辽宁辽阳、江苏徐州、连云港等地也有部分生产。随着国家查处“地条钢”力度的加强,生产企业纷纷关门歇业,经营风险迅速从西向东扩散。加上2016年以来,钢价上涨导致中小钢厂复产增多,1~5月,河北、江苏、山东三大产钢大省产量不减反增,去产能举步维艰,东部地区的风险也在积聚。

商业银行挑战与机遇并存

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加大,潜在风险不容低估

2015年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逐季上升,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占比较大。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五年钢贸、中小钢企的恶劣处境;焦炭、铁矿、汽车、机械、造船等上下游行业的经营风险以及钢铁行业风险的区域扩散将继续加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下行压力。尤其值得担心的是,目前不少经营单位对钢铁行业信贷风险的严峻性与扩散特征认识不足,盲目乐观地认为五年后随着行业脱困,所有企业的偿债能力都会逐步提高,现有的信贷风险会自动化解,个别单位还在冒险开展钢贸融资业务,主观导致信贷资产潜在风险加大。

退出难、逃废债成为化解存量资产风险的大问题

行业困难时期银行对信贷资产减持加固的措施难以得到企业的配合,不少贷款只得被动延期,坐视其恶化而无可奈何。更有甚者,近期借化解产能过剩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频繁出现,主要方式有:采取抽空原单位,组建新法人的办法甩掉包袱,轻装突围,使银行债权悬空;假破产、真逃债,使银行讨债无门;大量采取联保、互保方式取得贷款,出了问题都不认账,这些现象在中小钢贸、钢厂中较为普遍。

当前的被动局面暴露了商业银行风控管理的缺陷

一是经营战略存在误区,大额信贷资金盲目流向投资热点行业。在地方政府鼓励投资钢铁热情高涨之时,盲目参与投资,不计后果地扩大信贷规模,导致出现问题覆水难收;二是贷款的调查和审查偏重微观企业分析,忽视宏观与行业分析,对国家三令五申的行业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盲目跟进贷款;三是信息不对称,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滞后。一家银行往往无法准确掌握一个集团的所有关联企业在所有银行的授信及风险全貌,难以分析和把握其总体经营发展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曾经被各家银行竞相争抢的优质客户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不良贷款大户,而银行却知情有限和滞后。

大型龙头企业代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有大量的金融需求

一是产品结构调整与产品线的丰富完善需要一定的研发资金、启动资金与生产资金,对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增加;二是强强联合的兼并收购与战略联盟将对并购贷款、银团贷款、投行业务产生较大需求;三是企业走出去将产生全球资金管理服务需求、跨境贸易“结算+融资”服务需求、跨境风险管理服务需求;四是企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使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非钢业务产生较大的融资需求;五是大量的钢企职工将有银行卡、消费信贷、保险等零售金融业务需求。尽管大型龙头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水平较高,但通过资产重组与增发股份可以增强其资本实力,未来盈利水平的提升将增加其现金流,企业的整体偿债能力与再融资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提高资产运营能力,防范信贷风险扩散

建议商业银行对钢铁行业实行“有退有进”的信贷结构调整和业务发展策略,严格把控产能过剩引发的融资风险,适时、适度寻求新的业务拓展空间,盘活资产,促进客户结构优化和业务发展。

完善预警机制,把握最佳退出时机

一是超前研究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趋势,建立行业预警信息指标体系,及时揭示风险;二是全面收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预警信号,密切跟踪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发布的信息和风险提示,提高对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三是组成全行相关部门参加的风控小组,根据预警信号,分析研究最佳退出时机与方式;四是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预警要定期化、动态化,防止出现断层。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抓住风险源头和重点及时详细排查,调整中小钢铁企业信贷政策

当前钢铁行业的风控重点是防范行业性、集群性风险的蔓延。对此,要抓紧时间进行全行钢铁授信业务的检查,重点是中小钢贸、钢厂的虚假财务报表、同行业担保、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钢铁行业供应链风险,上下游相关行业的风险,对资产质量要做到心里有数。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小钢贸、钢厂制定专门的信贷政策措施,杜绝风险的蔓延。

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和强制退出机制

一是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信贷行业分布特点,科学设置行业融资标准与限额,对钢铁行业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二是对于国家明确规定退出的和经营不善、信用等级低、规模偏小、技术落后、担保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符合环保政策及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持续减持加固,规避信贷风险;三是对目前出现和即将出现的三类中小型风险企业与僵尸企业,要建立资产减持和强制退出机制,采取一切有效手段确保银行债权;四是按照国家要求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工作,有条件时实现不良资产证券化或批量转让。

围绕盘活资产,抓住机遇,适时、适度发展业务

一是加大对龙头钢铁企业集团兼并重组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信息、资金上的优势,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资产服务”创新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方式,帮助企业形成更有效率的组织架构和生产经营规模,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充分发挥“国际化、综合化”优势,加强境内外机构联动,提升跨境、跨市场服务能力,积极为钢铁行业中综合实力和履约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产能提供“走出去”金融服务;三是对于钢铁行业面对的市场销售新领域,拓展供应链融资和低风险业务,把一些潜在需求通过金融服务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促进产能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助推钢铁行业消化产能;四是通过以上增量业务,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整个钢铁行业的资产质量。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发展研究部)

第三篇:如何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修订)

如何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

——学习钟总在“三整三提”第二阶段动员会上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

在前不久召开的“三整三提”第二阶段动员会上,董事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就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明确提出且周密部署了深入推进第二阶段活动开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会后,品质部唐部长迅速组织人员学习,及时准确地传达了会议精神,且要求品质部结合自身实际和本职工作,把握精髓,灵活运用,落到实处,为第二阶段的活动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科力远品质部的一员,我从钟总的讲话中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我认为“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自觉适应战略需要”的指导理念不仅高屋建瓴,更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如何有效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这一重大课题,我的思路更清晰了,目标更明确了,信心也更坚定了。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之我国经济社会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我们的外部环境仍在持续恶化。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同样我们也拥有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政策扶持的大好机遇。为了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我们应该坚持在钟总“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自觉适应战略需要”先进理念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苦练内功,厚积薄发,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钟总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整个“三整三提”活动的关键环节,活动能不能收到实效,就要看我们在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能否真正触及灵魂,真正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

总体来说,科力远是一个实力雄厚、管理严谨、制度完善、技术先进的优秀企业,创造了令每个员工引以为荣的辉煌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并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一是基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有待提高。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有待加强。三是对工作细节的把握不够重视。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结果。领导垂范带头,破除惯性思维和本位主义的束缚,严肃认真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抓好宣讲工作,树立正反典型,引导下属及员工自发学习,自我约束,不断进步。

2.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建设彰显着企业开拓进取、发展壮大的内在品质,是企业提高凝聚力,打造独特个性,体现产品差异化的基础和前提。应当从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入手,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把企业文化当作灵魂来铸造。

3.重视细节,增强执行力。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我们应该把日常工作的点滴甚至言行举止作为“三整三提”第二阶段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切忌浅尝辄止,敷衍了事。

总之,科力远的伟大事业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钟总的讲话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排除万难,把握机遇,共攀新的高峰!

第四篇: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措施

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措施

批准:

审核:

编制:

******公司 **********工程项目部

一、定义

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

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等。

二、风险辨识

本项目为*******工程,位于*********内,存在的风险主要有:

1、校内施工与学校学生流动管理风险;

2、变更增加,导致成本上升风险;

3、材料上涨,存在施工成本增加风险;

4、风雨等天气影响,存在工期延误风险;

5、材料供应方式,存在材料不合格风险;

6、人员上下班及材料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交通事故风险;

7、现场环境控制不到位,可能引发周边居民投诉及其他不良影响;

8、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可能引发各种安全事故、质量问题。

三、风险应对及控制措施

1、现场实施封闭式管理,严禁学生等闲杂人等进入施工区域。

2、施工作业人员不允许在校内到处流窜,遵守学校管理规定。

3、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仔细查阅施工图纸及工程量清单,提出图纸存在的问题,以及工程量清单是否存在漏项,做好图纸会审工作,过程中发生变更增加内容,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并做好相应记录,施工过程留取影像资料,及时办理工程签证单。

4、材料采购必须通过市场询价,论质量、比信誉,与通过供方评价合格的供货单位合作,确保供货渠道透明,价格合理,合同签订后采购进场。

5、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有工期延误,必须采取赶工措施,并同时征得建设单位意见,确保建设单位满意度。

6、上下班过程及材料运输过程中,人员及车辆均应遵守交通规则,保护个人人身安全,避免交通事故。

7、针对环境因素识别表,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制定控制措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定期不定期检查措施及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因环境污染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的影响。

8、施工前,针对工程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各类专项方案及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事故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分公司及项目部定期不定期组织综合检查,针对提出问题做好三定整改。

第五篇:信用社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及机遇

金融危机下,信用社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闭,一系列的破产案件犹如塔米若纸牌一样一一上演,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由此愈演愈烈。走在金融危机边缘的信用社,无疑也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打了一个寒寒的冷颤。

面对2009年国家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指导思想,以及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信用社也处在一个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何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们2009年的当务之急。

新的农村经济形势。

在过去,每逢年末,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会带回大量的资金用于存放在信用社或者归还贷款利息。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农民工没有带回象以往那样大额的资金,我们的存款也大大缩水,再加之5.12大地震,居民取出资金用于维修房屋等,我们的存款更是雪上加霜。至于贷款利息的清收也如同存款一样遭遇到了金融的寒冬。

面对存贷款利息一降再降,存款减少贷款难收这样尴尬的局面,信用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下手呢?

我认为任何危机都有它的突破点,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国家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从未停止过。各种补贴更是从未断过,粮食直补,生猪补贴,危房加固等等,这部份钱对一些经济较紧张的农户来说是需马上取出用于适处的;但对于另一些经济较宽裕的农民来说,这是一部份闲散的资金。也许他们会盲目的取出用于存放在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用于其他不必要的消费,这时我们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就需以我们的真诚和热情来做好解释工作,让农民将这部份钱以定期或者活期的形式存在信用社,告诉他们在经济不稳定的时期,银行利息虽然低,但是是无风险的报酬;对于一些想留在农村发展畜牧业养殖业以及修建房屋的农民工,我们可以在详细调查过后,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综观这一条思路,其实它本身就是“服务三农”的最好实践。

新的农村业务发展。

以往信用社的业务比较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面对不可抵挡的金融危机以及高速发展的农村,我们必须拓展我们的中间业务,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这对于本身基础比较低,业务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当然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随着sc6000成功上线,我们可以在当前形式下,大力开展汇兑业务并与保险公司,理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保险、理财、汇兑业务,为在农村发展的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代收代售代发业务。我们可以为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司代收居民需缴纳的各种款项,也可以代理各种企业发放工资这样一种业务,还可以代理其他金融机构销售各种收益较稳定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这样一来,我们即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将每年高额的存款利息转嫁出去,还能从中获得中间业务手续费。这样一来我们就充分利用了财务管理学中的财务杠杆经营模式将负债经营作到利益最大化。

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农村一直处在信用社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再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我们工作人员又长期处在有利条件下,形成了很多不好作风。比如态度差,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这些都是群众抱怨的现象。如今面对农行,邮政储蓄……这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又该如何在留住原有客户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客户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修养,以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来要求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耐心包容的态度来接受我们客户的不足,以专业专注的态度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帮助,这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其次,我们还要大力的拓展我们业务。因为业务才是我们发展的硬件,态度再好,没有有效的业务能力,不能为群众提供方便,这也是不能挽留客户的缺陷,也势必在残忍的竞争中淘汰。

最后,我们要搞好市场营销。将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新业务,我们“服务三农计划”大力的有效的广泛的推销出去,让客户知道我们的优点,我们的方便之处,我想在这样一种有利的自我营销之下,我们信用社的社会影响力会大大增加,新客户会越来越多,老客户会加倍信任我们,随之当然的就是我们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有利地势。

金融危机是机遇还是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把握这个度,我想在拥有广泛群众基础,政府大力鼓励的有利条件下,再加之我们自身不断的发展更新,那我们的信合事业定能在金融危机这场大浪淘沙中,崭露头角。

下载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摘要】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烦人变化,包括大气与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

    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

    挑战与机遇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990年代中期,以好莱坞大片进 入中国大陆为起点,海外及港台资金、人员、技术大量涌入内地,往昔中国电......

    挑战与机遇

    挑战与机遇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很荣幸,能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和你们相聚在绿茵如画的经贸园,和你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我们很是激动,能够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激烈的竞争......

    挑战与机遇

    【挑战与机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贵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寒。我理解这些格言的道理:用心一处,不要蜻蜓点水。 www.chnch.net 07年,是挑战的一年。年初......

    机遇与挑战

    机遇与挑战 篇一: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孤烟暮蝉 发布于2015年3月6日 15:34 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自然是关注重点,一带一路作为国......

    挑战与机遇

    的确,我也认为新课程对一线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其中也蕴涵着机遇。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制度改革、竞聘上岗、教学质量的稳定及怎样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提高自身......

    牢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牢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发展中国家要追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机遇并不常有,往往稍纵即逝,近现代历史上,我国多次因内忧外患错过发......

    《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管理程序》

    1.0目的: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