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时间:2019-05-14 00:0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第一篇: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以大河镇绿地系统规划为案例,探讨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在总结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镇域大环境绿地系统的观念,并与镇区内的绿地系统共同构成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具有连续性的有机的绿地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关键词: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大环境绿化,景观格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小城镇,大战略”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小城镇得到了空前发展,其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们要尽量弥补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危害和损失。而合理的小城镇生态绿地系统,能够在纷繁杂乱的开发建设中,有效地修复已遭破坏的环境,维持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1.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认识

1.1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内涵

所谓小城镇绿地系统,是有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小城镇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绿色环境体系[1]。这种绿地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生态过程,转化和固定太阳能,为小城镇注入供氧,吸附尘埃,降解废弃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固土保水,综合调节和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

1.2 传统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弊病

小城镇绿地是其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其意义非常深远,在规划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通常仅将其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项专业规划,主要针对建成区范围内的绿地进行分类、规划,内容少,深度浅,难以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指导与规范作用。并且在总体规划中,更注重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等的规划布局和用地规模,通常是先布置这些用地,然后以“见缝插绿”的形式,用绿地填空,让各项绿地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且这些绿化用地大都是占用不易进行建设的用地,常常是面积小而分散的零星用地,虽然也曾在规划中强调了“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但都是停留于肤浅的做法,简单地将一些无系统性的园林绿地用道路绿化或沿河绿化连接起来,造成了绿地布局结构不合理,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形成具有生态功能的完整的绿地系统。再者,未能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割裂了城镇内部绿地与大环境绿地的联系,只注意镇区绿地系统的景观形象,单纯从构图形式美的角度出发,使自然景观揉入了太多的人工痕迹,尤其这些年兴起的草坪热,不仅带来了绿地成本的大幅度增加,而且生态效益较低。

1.3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新理念

目前,绿地系统规划应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解决小城镇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这就需要在绿地规划时,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小城镇绿地系统的规划赋予新的理念。1.3.1 构建“大环境绿化规划”

“大环境绿化规划”就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田、山体、水体及岸线绿化,全面协调镇域范围内的绿地规划与资源保护的关系[2]。大片郊野绿地不仅改善了镇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将自然引入镇区。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在保持良好镇区景观的同时,更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不仅要重视建成区范围内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1 更应重视整个镇域范围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完善,绿地系统的规划应把范围扩大到镇域,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景观,为小城镇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背景。1.3.2 强调绿地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空间格局是由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镶嵌而成的[3]。斑块具有相对的均质性,可以是植物、土壤、山体和建筑物等。基质是景观中所占面积最广的部分,也是对景观功能所起作用最大的景观要素。廊道是两侧均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长带状土地,它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另一方面又将景观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保护绿地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就是综合规划各种景观要素(斑块、廊道、基质),使各景观要素能充分发挥其各自的生态功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其中包括镇区内的各种绿地斑块系统,镇区外的镇域范围内的绿色基质系统以及将其各部分连接起来,保持其连续性的绿色廊道系统,才能综合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以求绿地系统对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

2.大河镇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2.1 大河镇基本情况

大河镇位于河北省境内,东与石家庄市接壤,南邻鹿泉市区,受省会和鹿泉市区辐射影响较大,成为邻近大城市的市郊型城镇。大河镇下辖26个行政村,镇域总体规划用地规模67.5平方公里,镇区建设用地规模3.6平方公里。大河镇地貌类型较为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河滩地。西部为山区,海拔高度在115~400米之间,丘陵地带沿山体向下延展,大都位于大河镇中西部,海拔高度为90~115米之间,中部为山麓平原地带,地表总体平坦,偶有沟壑及小丘出现,海拔75~90米之间,东北部为河滩地。镇域内有石岗公路、获平公路、五七公路等,大宋铁路南北向穿过镇域,另有石津干渠、古运河和三条人工灌渠与大宋铁路基本平行,纵向贯穿镇域。西部山区贮有丰富的非金属矿藏,为发展采石和水泥业提供了条件,形成了以采石、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基地,采石场和水泥厂的烟尘、粉尘及水泥运输所产生的二次扬尘成为镇域内的主要工业污染源。再加上现状建筑缺乏统一规划,绿化率较低,制约了大河镇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2.2 大河镇绿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多年来,由于大河镇偏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景观格局的保护与发扬,盲目开发了一些污染较严重的工业项目,侵占了大量山林、农田,使区域绿色空间减少,水域不断缩小,空气和水体污染加剧,整体景观格局遭到破坏。为了深入地了解大河镇绿化景观的内在规律,本规划将景观生态学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大河镇绿地系统规划中[4],借助于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及分离度等指标,对大河镇绿化景观格局和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并按照传统生态学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描述,由此得出大河镇绿化景观的建设存在如下缺陷。(1)大河镇绿化基础薄弱,各项绿地指标普遍偏低,镇域西部污染严重,厂区外缺少防护绿地,无法阻止污染漫延扩散,威胁着全镇居民的健康。(2)西部山区大面积开山采石,山体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大河镇面山景观的破碎,割断了绿地系统的连续性,此外,大河镇绿地的分离度比较大,各绿地斑块之间缺乏生命廊道相连,使得生态系统被分离、割裂,不能形成完整的绿地网络,影响绿地系统的还原功能。(3)镇区内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之间缺乏连续性,镇区与镇域景观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5],片面强调镇区内绿化景观的建设,忽视了镇区外大环境绿化背景的营造。2.3 大河镇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框架 2.3.1 规划原则

本项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 共处。充分利用自然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水系、地形、山林、鱼塘、农田,将镇域大环境绿地与建成区绿地相结合,开放型公园绿地与娱乐型设施相结合,线性绿带与块状绿地相结合,使各种绿地有机地衔接起来,把大河镇建设成为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花园城镇。2.3.2 镇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思

针对大河镇镇域现状,为了治理西部山区的污染,沿山体走向种植5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改善山体景观;关闭小规模的水泥厂,规划将规模较大的水泥厂集中于西部一定区域范围内,外围设置30~50米宽的防护带,减轻污染扩散;为了进一步阻止西部污染源向中部、东部漫延,减轻镇区的污染程度,沿采石路、铁路、古运河设三条纵向隔离带(位于镇区西部),宽度分别为30~50米,作为保护镇区环境的屏障,力争将污染对镇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沿石津干渠、大河路及故城路设置绿化带,形成镇域范围内的四纵两横的带状廊道,与沿道路、水渠、高压走廊的绿带,共同联系形成整个镇域的绿色廊道网络,将大面积的农田、蔬菜基地、林地、山地等构成的绿色斑块串联起来,成为有机的镇域大环境绿化系统,作为镇区绿地系统的延伸,与镇区内的绿地系统融为一体,形成更为稳定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2.3.3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构思

镇区绿地系统的规划从大河镇整体景观格局出发,结合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布局。在镇区规划范围以内,建成区以外,主要以生态农田、滨水绿化、林地及花卉基地为主,营造外围连续且不规则的绿色生态背景,使镇区镶嵌在绿色基质之中,有利于将外围的自然田园风光和新鲜空气引入镇区。在建成区范围内,均衡布局块状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居住小区游园绿地、街头绿地和专用绿地等,形成遍布镇区的绿地斑块系统。沿主要道路和渠道两侧规划6~10米宽的绿带,形成了五纵五横的镇区绿色廊道,这些线性廊道交织成网状,把镇区孤立的绿地斑块与外围的绿色基质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串珠式的绿色空间体系。(如图)

3.结语

从大河镇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中可以看到,小城镇是一个开敞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生态过程不能在系统内部自行完成,而要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换,于是,维持与发展小城镇生态的良性循环,除了小城镇自身环境的改善外,还必须以外围的区域生态稳定为背景,所以,绿地系统的规划不仅要有完善的镇区内的绿地系统,而且还要以镇域绿地系统为基础,将自然风景引入到镇区中,使镇区的绿色斑块和廊道系统与镇域中的绿色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复合生态系统,以维持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安全格局,使小城镇建设与自然耦合,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J],中国园林,2002(1).[2]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 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 刘滨谊,姜允芳,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2(2).[5] 俞孔坚等,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8(4).The Study on Green System Planning of Small Town —Dahe Town’ Green System Planning in Shijiazhuang City for

Example Wang Wei, Ma Cheng-wei, Yang Xiao-dong, Ji Jiang-hai

Abstract: Taking the green system planning of Dahe town’s green syste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way of small town’s green system planning with the theory of ecology.Based on the summing up small town’s green system planning, w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constructing big environment afforestation in the town territory.The green system of the town territory and the town proper formed green network system together with the continuance and organism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cess and landscape pattern, so as to make the ecology yield of the green system.Key words: small town;green system planning;big environment afforestation;landscape pattern

第二篇:玉溪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玉溪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处于滇中经济区和滇南经济区的共同辐射地带,是云南省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在国度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占领主要位置。面对21世纪带来的新的机会和挑衅,玉溪市市委、市政府充足认识到环境维护工作在未来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症结作用,1999年玉溪市提出了创立国度环境维护榜样城市的目的。全部创立工作以改良环境、维护环境、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为主题。为此,玉溪市政府委托北京大学和玉溪市环境维护研讨所开展玉溪市环境计划研讨工作,城市绿地体系计划便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玉溪市城市绿地现状的基础评价

1.1 现 状

玉溪市1985年以前,仅有高地公园和部分街道有行道树,园林绿化面积为117万m2。自1988年公布了《玉溪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试行)》以来,随着玉溪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绿化有了较大提高。建设了各具特点的云溪公园、荷花公园、聂耳公园,兴建了苗圃、街道绿化工程,城区绿化面积敏捷扩展。至1996年栽种了樱花、垂丝海棠、缨络柏、雪松、藏柏、棕榈、刺柏、白玉兰、梧桐、朱槿等十几种木本植物。

1998年末全市城区园林绿地面积4600万m2,城市绿地率为4.6%。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600万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2m2。分辨比1985年增加255.56%,66%。绿地的组成构造见图1。

图1 玉溪市绿地组成构造

1.2 问题剖析

1.2.1 面积数量

(1)绿地面积小,数量少

玉溪市城市绿化建设虽然与1985年相比已有宏大的提高,但绿色“贫困”水平仍然十分

严重。突出表示在绿地面积不足,人均指标偏低。未到达国度对一般城市请求的尺度,而且相去甚远。与其他城市相比,玉溪市绿地生态建设也存在较大差距(详见表1)。

综合环境、社会、安全、卫生几方面因素的斟酌,一般以为城市绿地体系只有在到达必定范围的前提下,才干起到净化环境,美化景观和向居民供给充分的游憩休息场合的请求。因此若不能明显地进步公共绿地和人均绿地占领量,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势必得不到充足有效的施展。

(2)防护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防护林面积达不到绿地总面积的1%。全市各功效区之间,尤其是工业区与居民区,工业区之内的居民区都缺少足够宽度的防护林带。建成区外围缺少较大面积专门建设的防护绿地,历来均以石山作为城市外围的天然屏障。

(3)途径交通绿化欠缺

大部分城区途径两侧的绿地宽度都不足4m,范围较小。沿途径配置的绿化体系多是低矮的单行行道树,没有一条途径包含交通主干道、新建途径,配备有带状的林荫路。途径廊道与绿地廊道没有很好地联合,从而不能有效地减少交通噪声及净化有毒气体。

(4)绿化树种少

绿化树种极少、构造简略、情势单调。目前全市重要绿化树种仅有乔木10余种,乔、灌、草联合不佳,绿化生态体系懦弱。这与玉溪地域所处的中亚热带地理地位和温暖湿润、四季如春的气象条件是不相适应的。现已采取的绿化树种滞尘才能不强,不利于缓解目前玉溪市重要大气污染物──尘,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未能很好地施展生态效益。

1.2.2 空间布局

(1)城市园林绿地的空间布局不够均匀,新区建设对园林绿化工作看重水平尤为不够。城市园林绿地重要集中在东、西部地域,除新建的国民广场外,南面高新技巧开发区和城北新区没有一块较大的公共绿地。

(2)城市园林绿地的总体布局比拟零碎,构不成点、线、面、体的绿地体系。各公园、水系和山体城市绿地之间缺少有机接洽。

(3)公共绿地空间范围小,服务半径不合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市政建设滞后,玉溪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m2,公共绿地重要以城市公园为主,情势单调,设施简略。各区间公园散布不均,造成城市绿地服务半径不合理,存在许多绿化服务盲区,不能令居民便利地享受绿化。如东风小区、诸葛小区、园林小区等商住区周围只有简略宅间绿地、居住区途径绿地,居民没有一个较为适合的大型的绿色休闲空间。

1.2.3 建设管理方面

(1)多年来,全市园林绿地体系详细计划工作一直没有开展,造成部分城市总体计划中请求实现的园林绿地边界不清,土地产权关系不明白。已作过计划的,如龙潭公园、红塔山森林公园等计划计划一直未得到实行。

(2)城市绿化执法力度不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市政建设滞后,各级各类绿地不完美,计划绿地被侵犯,现状绿地被蚕食。玉溪城市绿地体系发展计划要点

2.1 城市绿地计划原则

(1)把进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区绿化笼罩率作为绿化工作的重点,以实现协调精美的城市环境及良性循环的生态城市为总目的。

(2)按主城区周边环境林地、坝子区绿化、组团区城市绿化三个层次合理配置和设计各类绿地,使其散布均匀,构造合理,让有限的绿化面积施展最大的生态效益,让市民真正享有并享受绿色空间。

(3)玉溪地处高原坝子,北环玉溪大河,东借红塔秀峰,南向田园平川,融田园、溪水、秀峰、城池为一体,具备非常精美的环境空间条件。应充足应用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合理组织,施展自然生态效应,建设回归自然,城乡景观融合的具有田园坝子风光的园林城市。

(4)注意弘扬历史文化,把园林绿化建设和人文景观联合起来,体现玉溪市作为“聂耳家乡”、“花灯之乡”、“云烟之乡”的鲜明处所特点,建设既具有现代化,又富有处所特点的城市景观风貌。

(5)斟酌城市总体计划计划断定的城市拓展模式,尽可能地应用可开发空间,衔接疏散绿地,开通绿色通道,全方位地营造开放型并留有持续发展余地的点、线、面、体相联合的网络状绿地体系。使中心团体、边沿组团的各组成单元成为一个绿色整体。

2.2 城市绿地计划近期和远期目的(1)2005年绿化目的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达8m2/人,绿化笼罩率到达20%。其中旧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到达3.0m2/人。工厂企业的绿化用地到达20%,宾馆、饭店和体育场合等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商业区内的大中型商业、服务业设施不低于20%,其他建设工程地处城区的不低于25%,地处郊区的不低于30%。扩建和改良玉溪环城森林公园,建成8个主题公园和特点公园,同时使园内宜林荒山基础实现绿化。

(2)2015年绿化目的持续进步计划中心区绿地体系的质量,扩展新区绿化,使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达15m2/人,绿化笼罩率到达35%~40%,其中旧区人均公共绿地到达3.5m2/人。工厂企业的绿化用地到达30%。市区绿地率平均请求到达20%~25%;现状旧城区内的绿地率,应争夺到达15%以上;计划的“高绿地率”地域(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旅游度假区等)绿地率应到达50%以上。扩建新城区周围的山林水面,形成新的景区和景点,同时搞好上游水源维护林建设。

2.3 城市园林绿地体系计划

联合主城区自然条件,计划以“一圈、一区、一轴、二带、一环”来构架城市的绿色空间骨架。“一圈”,即建成坝子地域城市外围山林地、水源维护区、景致名胜维护区、景致旅游区和宜林荒山组成的外围山体绿化圈。“一区”即“主城区坝子田园绿化区”。通过迁村并点,调剂坝子自然村子,退宅还林,退宅还田维护农村耕地。对农村居民点、河渠水网、公路、铁路两侧进行绿化,农田实现林网绿化,形成坝子地域大环境绿化网架。“一轴”即沿昆玉高速公路两侧充足绿化,建设高速公路防护林,形成贯串主城区南北的一条中心绿轴。“二带”即“州大河园林景观绿化带”和“红塔山生态绿色景观带”。沿州大河两岸计划100~150m宽的绿化带,形成嵌入城市中心的“绿心”;充足开发城市近郊景致园林绿地,形成围绕中心组团东部山地的生态绿色景观风光带。“一环”即“中心途径绿环”。沿新建大营街玉带路、中心组团东部环山途径、李棋新区南环路构成主区环路,计划联合途径两侧自然环境,进行重点绿化,形成围绕城市区内生活性和防护性的绿环。

2.4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计划

(1)公共绿地

依据现状自然条件和各组团的服务半径及功效的不同请求,在适合地点新建中心公园、红塔公园、州大河公园等一系列主题公园和特点公园8处(见表2),完美现有市级和区级公园。相邻公园之间树立相互连通的绿色带状廊道。市区公园、游园可“拆墙增绿”,实现“管理封闭,视野开放”,使本来封闭的内部绿地与市区建筑环境和绿色大地融为一体。对现有公园绿地应进一步进步笼罩率,保证到达国度规定指标(公园内绿地占80%以上,途径占10%~12%,建筑占3%以下)。严禁绿地被蚕食。

重要街道体系性地新辟街头绿地,通过计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增强居住区及公共小区绿地建设,用各种情势将点状、团块状公共绿地连结成网。

(2)途径绿化

玉溪市重要途径的绿化请求是:进入市区的公路两旁要有绿化带一板两带。市区三板构造的主干道要有六条绿化带即三板六带,次干道只有一板路面,但要有四条绿化带即一板四带。新建城区和旧城区在拆迁改革进程中要按以上请求令途径建设与绿化建设同步进行。对现有重要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

第三篇:校园绿地系统规划

海南大学 绿地规划文本

海南大学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学校概况与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四章

学校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第五章

树种规划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八章

附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海南大学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进一步提高校区园林绿地的建设水平,提供学校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法定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是《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有关校园绿地和特殊空间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第三条

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管理法》(1989年); ●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 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784号); ● 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 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 行)》(2002年);

第四条

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原有绿地实际,适度超前,综合考虑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文化性。实现将自然引入学校使学校融入自然,营造师生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空间。

2、体现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利用发展学校生态环境空间的有利条件,优化组合内部空间的校园绿地布局,完善校园绿地系统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绿地的各种功能,营造具有强烈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风 貌,符合老师及学生学习及生活要求的学区环境。

第五条

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地生态功能,将校园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入校园内部。

2、系统性原则:增强校园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合理布局,均衡分布,完善结构和布局,使之有机组合,充满活力。

3、多样性原则:在学校绿化建设中注意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

4、地方性原则:充分体现并强化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位置、气候等外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完善校园绿地系统。

5、分期规划实施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

6.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城校园绿地的有计划发展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7.绿地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绿地乡土植物的配置,绿地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保单位相结合。

8.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2-2017年。

第二章 学校概况与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第七条

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1.调研的方法:

将校园整体分为四个主要功能区,即综合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工生活区,对整个绿地区分组进行全方位调查,并且对于各绿地区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调查的因子有: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数量、品种、规格和空间布局形式等对植物配置情况的影响。

2.调研的现状及简略分析:

海大校园位于海口市西南部,西临世纪大桥,属于亚热带地区,利用热带植物与水体打造一所热带滨海学校。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八条

规划目标:

利用热带季雨林气候适合热带及许多亚热带植物生长,此规划使之与各类绿地功能协调,有机组合、相互映衬,形成科学、合理、完整的校园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功能,达到保护和改善学校乃至城市生态环境、优化校园学习及居住环境、创建绿色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九条

规划指标:

绿地系统建设的主要规划指标为: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 3 地面积分别达到33.85%、40.20% 和15.6m2 ;2013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40.85 %、42.89%和16.46m2;2017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47.84 %、50.23%和 19.39 m2。

第四章 学校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第十条

绿地系统结构:

根据海大现状分析,以水体,绿地,林荫道相连贯,组成学校的绿色网络,建立学校绿色生态环境圈,建设生态式热带大学校园。

第十一条

绿地布局与分区:

海南大学校园建设要充分发挥占地连片的优势,以“二轴五块”为总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赋予的水体条件,塑造以水为灵魂的滨海大学校园布局,用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与独特的地理位置、空间景观特征共同构成海南独有的水景校园。所谓“二轴”是根据学校现有土地分布特点形成的贯穿校区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主轴线。一条是贯穿校园南北走向的生态轴,另一条是东西走向的文化轴。五块分别以东坡湖图书馆(I区,学习休闲区),起点草坪和教工宿舍区(II区,教工生活区),学生公寓和食堂(III,学生生活区),四教一教田径场(IV区,综合教学区),农科群楼三教艺术楼(V区,体育活动区)。

第五章 树种规划

调查 结果表明海南大学校园中共计有园林树木种类64个科207个种(变种)。其中属

于乔木96种 , 灌木91种 , 藤木20 种。从树种的数目看, 海大校园园林树种是极其丰富的 , 说明学校的园林管理人员在引进园林树种 , 使园林树种多样化方面是有远见的并做了大量工作。校 园中最主 要的园林树种 是木 麻黄、椰子、榕树、九里香等 , 其次是 大叶相思、非洲楝、苦楝、变叶木、红花羊蹄甲、红桑等。此外 , 有很大一部分树种数量少 , 分布范 围也较小 , 还 有一 部分则仅种植 在苗圃或标 本园中 , 在校园园林绿化 中未充分被利用。造成这 种情况 的原因 , 一 方面是 由于校 园中大部分地 区土壤含盐 分过多 , 地 下水位 过高等不 良生 境条 件 , 使许多 树种不能在这些地 区 良好地生长 , 从 而限 制了许多园林树种的广 泛分布;另一方 面 是 种苗来源困难和 绿化经 费不足 , 也使许 多植物 不能被大量利 用。因此 , 从 整个 校园看 , 校 园的 园林树木种类 尚有 单调之嫌 , 而 且能体现 单位特色优 良名贵树种也较少。第十二条

树种规划目的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对校园园林绿化主要应用品种作出科学规划和特色设计,优化城市树种结构,建立生态性植物群落,提高绿化植物改善校园环境的机能,营造体现校园特点的山、水、洲、城现代绿地景观,为校园苗木生产和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树种规划基本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

优先选择适应校园环境、生长发育良好、抗逆性强的树种。

2、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经长期栽培适于本地区生长的外来树种,满足校园绿化对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实现地带性景观与开放型校园的和谐统一。

3、景观价值原则

充分开发园林植物形、姿、色等观赏特性,构筑丰富多姿、色彩灿烂的观赏多样性,扩大观花、观形、遮荫树种的应用范围,为花园式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4、生态经济原则

与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同步,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兼顾经济效益。

5、生物多样性原则 扩大物种、基因资源的利用,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丰富植物生态型、植物生活型,乔、灌、藤、草本植物综合利用,比例合理。

6、景观生态原则

在植物景观的组合上,应以生态理论作指导,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绿地的规划尽量减少草坪的应用,因为草坪的生态效益比起乔木和下层灌木来所独相对较差。第十四条

树种技术指标规划: 城区绿地乔木种植密度不低于一定要求,乔、灌、草地占绿地面积比例适当。2 常绿乔木适当多于落叶乔木。行道树种植规格要求:一般8cm≤胸径≥20cm,全冠、带土球移植。4 新优树种的大面积推广绿化种植,需经其一个生命周期的本地栽培验证。5针对城区种植土层深度:乔木≥100cm,灌木≥60cm,草地≥30cm。

第十五条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规划

1、概述

校园绿化基调树种是指能充分表现植被特色、反映校园风格、作为校园景观的标志树种。校园绿化骨干树种是指具有优异的特点、在各类城市绿地中出现频率较高、使用数量大、有发展潜力的树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一般应有不同的骨干树种。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规划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树种利用现状;树种干形、花、季相色彩、叶形特点;着重考虑树种对当地树木生长限制因子的生态适应性,如树种耐水湿的能力;突出城市绿化特色对树种的要求,如构建滨水景观的需要等。

2、基调树种规划

学校绿化基调树种,是能充分表现当地植被特色、反映学校风格、能作为学校景观重要标志的应用树种。选定基调树种4种:椰子、榕树、鸡蛋花、九里香等。

3、骨干树种规划

学校绿化的骨干树种,是具有优异的特点、在各类绿地中出现频率最高,使用数量大、有发展潜力的树种;主要包括行道树、庭园树、抗污染树种、防护绿地树种、生态风景林树种等。选定骨干树种12种:印度紫檀、大叶榄仁、大叶相思、非洲楝、苦楝、变叶木、红花羊蹄甲、棕榈、大王棕、小叶榄仁、榕树、木麻黄。

4、一般树种规划

苏铁、南洋杉、白玉兰、樟树、大叶紫薇、三角梅、榄仁树、木棉、扶桑、红桑、变叶木、红背桂、台湾相思、红花洋蹄甲、凤凰木、印度紫檀、刺桐、洋金凤、细叶榕、大叶榕、九 5 里香、米兰、桃花心木、鸡蛋花、炮仗花、龟背竹、绿萝、龙舌兰、朱蕉、龙血树、假槟榔、鱼尾葵、散尾葵、蒲葵、椰子、大王棕、油棕、棕竹、槟榔、佛肚竹、一品红等。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十六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生物多样性可促进城市绿化地自然化,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兼顾经济效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原则。经过科学系统的规划,保存和发展自然生态区域植被,有节制地引进域外特色物种,构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保护原则。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地和名木古树保护原则。5 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大校园绿地建设规模,促进生态绿地的自然化,重视植物群落的构筑;选择适应海南气候,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尤其是优势树种,进行人工直接育苗和培育。7 国地平安,改善生态环境原则。特种用途林保护原则。

第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四条

学校的各项建设,必要严格按照有关的绿地规划预留绿地,并由规划、园林部门划定城市“绿线”,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城市绿地和规划绿地不被侵占和破坏。第十五条

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建立以资金投入为主体的城市绿化多元化投资体制。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补助周边的绿化隔离带和生态绿地地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第十六条

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及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制定有效的措施,确保学校的各类项目的绿化配套资金,用于配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

第十七条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增加对园林绿化的投资力度。

第十八条

逐步建立和完校园绿化法规体系。结合海口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地方城市绿化法规,指导学校绿化健康发展。

第十九条

学校应该加强绿化管理与执法工作,禁止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

第八章 附 则

1.本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基础资料两部分。

2.本规划经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贯彻实施,作为两院绿地规划建设的法律依据。

3.本规划解释权属于海南大学。如因城市建设实践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四篇: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说明

1、总体规划:

根据《博鳌乐会古城控制性规划》,将乐城岛建设成为:集人文资源、旅游度假、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力争成为中日环保合作示范区的启动项目。

2、景观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乐城岛紧邻万泉河旅游开发区和博鳌水城,同时也位于博鳌水城保育区范围内,清澈壮美的万泉河水及两岸茂密的植被与岛内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呼应。生态环境是乐城岛发展的根本,一切经济与建设活动均须以生态优先为首要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乐城岛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2)、以人为本原则

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强调自然环境的生态性,突出社会环境的文化性,提倡物质环境的功效性。

(3)、集约化原则

乐城岛由万泉河环绕四周,区位优势明显,城市空间拓展也同时受到自然界限的限制,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在优先保证岛内生态环境,古乐会城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的高效性。

3、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景观构成

规划区内景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人文资源;生态建筑;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 生态建筑: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生态环保示范住宅及酒店建筑;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新技术农业用地、一般耕地、公共绿地、林地等。(2)、景观布局

景观规划遵循自然肌理,在对现有古城及周边村落保护的基本前提条件下,新开发建设的生态建筑主要临万泉河布置,分别位于乐城岛的南北两翼,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座落于平畴与绿地之上,远可观河,近可赏园,浓浓田园风情倍感温馨。同时打通岛内南北绿色景观通廊,在北岸桥头两侧对称布置公共绿地,强化岛内景观节点。

4、规划区生态要素保护与利用分析

(1)对周边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具有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林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储备资源,起着水土保持、涵养水质、吸氮供氧、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的功能,构成了规划区最重要的碳氧平衡调节器。

①结合绿地、水体和道路绿廊组织送氧廊道。规划区林地是其近距离的氧源。规划区开发应该 注意保护林地,应结合地形进行规划布局,将其保留作为公园绿地,减少对天然林地的破坏。利用大型公园绿地和河流水系、道路绿带,形成氧源渗透通廊,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

②控制建设强度预留通风廊道。规划区的主导风向是东南风和北风。必须控制自然通风廊道上的城市建设强度和高度,避免对通风廊道的阻隔:在通风廊道上,尤其主要河道应形成宽敞的绿化空间,使林地新鲜气流顺畅进入规划区;节点周边形成相对宽敞的绿地,增加将高层气流导向地面的机会。

(2)对河流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①从通风走廊角度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区内的万泉河等主要河流是主要的送风走廊,应尽量留出开敞空间和绿地,以提高绿地为城市供氧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城市小气候。

②从景观游憩角度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区纵横交错的水系是天然良好的景观元素,其滨水绿廊也是休闲游憩功能最好的载体。滨水绿廊为沿河水系的绿色通道,主要为步行、自行车、轮滑以及其他非机动交通所使用,并与城市步行系统和城市公共交通节点保持便捷联系,保证居民方便通达。在功能上,滨水绿廊既可为居民提供散步、慢跑、自行车运动等日常健身场所和钓鱼、划船等水上运动场所,其串联的绿地和开敞空间更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休闲活动。

5、绿地系统规划 5.1规划原则和思路

基于上述林地、河流湿地、生物保护、风道、氧源、人文旅游资源等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区生态绿地布局进行思考:

 保留现状主要林地、水系和耕地等蓝绿要素,形成绿化系统的良好基底;  城市建设区镶嵌和耦合于绿色基底,与绿化系统取得渗透与融合;

 通过水系、道路建设绿色、休闲廊道,将自然山林、风、氧源等引入城市,调节小气候,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

 依托乡土人文旅游资源选择适宜位置建设大型城市公园,提供绿色休闲空间和生态斑块。

5.2规划结构

综上分析,形成“双廊骨架、蓝绿脉络、绿园点缀”的生态绿地结构。()双廊骨架

规划构建纵横两条生态廊道,行成整个规划区的绿地骨架。南北廊道:

 廊道形成纵向景观轴,通过生态节点与东西廊道相连,在各组团之间形成开敞地带和生态隔离带,保持各组团良好的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

 廊道为住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最佳场所。东西廊道:

 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形成东西廊道。

 北廊道为乡土人文资源的保存和游赏开拓提供了良好环境。 廊道为规划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游憩空间。

因此,南北两条廊道兼俱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迁移、生态隔离、生态防护、人文游憩、景观环境等多功能于一体。

(3)蓝绿脉络

规划区内水系从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分别沿水系、水库湿地严格控制宽度10-30米的带状绿化通道,为饮用水源提供生态保障。滨水通道辅以道路绿化通道形成蓝绿交互的绿化网络。

蓝绿脉络将规划区两侧的山体氧源和外部风引入城市内部,让自然和城市完全交融渗透,使规划区内外绿化及生态系统联系顺畅,促进内外交换从而有利生态平衡;串连各个绿化景观节点,提高开敞空间的连续性,为市民提供易达的开敞空间。

(4)绿园点缀

结合规划区内现有景观资源,如结合水库鱼塘、田园林地景观形成新的公共活动中心。这些公园绿地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形成斑块状绿色休闲空间,提供市民运动、体验、游赏等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改善和提升规划区整体人居品质。

5.3绿地分类规划

将规划区绿地系统分为: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其他生态绿地。(1)公园绿地

规划区公园绿地以带状为主,结合规划区现有的水系鱼塘进行梳理整合,串联形成水系脉络,沿水系两侧形成带状公园绿道。公园绿道宽度在10-30米之间,串联规划区内主要城市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并与局部保留的田园林地结合形成大型的公园节点。公园绿道设置充分考虑河道安全、休 闲和亲水的功能,结合驳岸设计和岸线绿化综合考虑,主要布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并加强绿化植被、坐凳等设施配套。让规划区内居民能够在500米步行范围内便捷到达公园绿道,可以在其中开展日常健身锻炼、游憩活动,也可以通过公园绿道在优美的环境中步行前往城市主要的其他开敞空间。

公园绿地是市民交流的主要空间之一,应通过各种游园文化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为促进非正式交流氛围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创造事业的契机、产生智力的意图。

(2)生态绿地

其生态绿地主要指规划区生态廊道,是规划区片区的生态隔离带,也是规划区的生态通廊和市民休闲景观带。生态绿地以自然生态维护为主,结合现状水系景观,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少量修建休憩型景观设施,宽度设置300米。

(3)生产防护绿地

道路防护绿地: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等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地。其中高速公路两侧各100米,快速路防护绿地控制宽度满足两侧防护绿地绿线之间距离150米,主干道两侧各10米。按道路的性质确定绿地率指标:快速路绿地率不得少于35%、主干道绿地率不得少于30%、次干道绿地率不得少于25%、支路绿地率不得少于20%。

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要求在500kV、220kV、110kV高压线的高压走廊防护区域内控制为防护绿带,绿带宽度按高压走廊防护距离要求设置,高压走廊宽度分别为70米、60米、30米。

河流湖泊防护绿地:结合保护防洪和排水工程的要求,与公园绿地结合沿水系山塘设置防护绿带,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绿地宽度为10-30米。

卫生防护隔离绿带:工业区组团与居住组团之间应根据地形设组团隔离绿带,绿带内除园林路、广场、园林建筑小品及管理建筑外,不得建设其他性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污水厂周围设置20-30米卫生防护林带;变电所周围控制50米防护绿带。

(3)单位附属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是指附属于住宅区、工业区、仓储区、政府机关团体、商业服务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用地范围内部的绿地。

居住区附属绿地的设置要符合居住区设计规范。

6、景观系统规划

6.1景观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田园风光:规划区内有大量的农田耕地,是优美的基底画面。纵横水系:规划区内滨海水系是规划区中的景观焦点和视线通廊。

6.2景观带(1)景观廊道

景观廊道设计意向图

沿河流水系构筑蜿蜒灵动的景观廊道,强化基地水网特色。通过水景与城市园林绿地的配合、控制廊道宽度和用地功能,形成生态走廊和休闲游憩绿道,促进与周边山体自然景观和风光的衔接,展现古城生机与活力。

(2)景观轴线

以城市干道为空间载体,贯穿规划区主要景观分区及特色景观节点,形成界面连续且天际轮廓线丰富的景观序列。景观轴线强调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有机组织各类公共活动功能和空间节点,体现连续、流动的景观特质。

规划沿道路形成主要的景观轴线,将城市中心的商务、商业、文化、会展等空间和设施联系起来,通过道路设施及道路两侧建筑设计和开敞空间设计等,形成集中体现特色风貌的城市景观带。

6.3景观界面

滨河景观界面:突出蓝绿景观与休闲游憩功能的共生共融,强化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空间与视觉上的渗透。滨河绿化空间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娱乐和休憩等设施,形成市民游憩的特色场所。滨河建筑布局则应高低错落,平缓与突起相结合,体现重点与变化。

6.4景观节点

(1)人文节点:位于古城遗址及周边村落地段,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尊重其现有的特色村落布局,促进村容村貌与高品质的度假环境景观协调,展现乐会古城城特色风貌,构成乐会古城的象征和标志,打造可识别之城市;

(2)门户节点:处于道路等主要对外交通线出入口、交通换乘枢纽等节点位置,是城市与外界联系的第一印象地域。以大尺度绿化和标志性建筑、构筑物塑造古城门户形象;

6(3)生态节点:主要为结合现状林地、水系、公共服务设施及历史建筑等设置的城市公园和组团绿地等。该类型节点以植物造景为主,配套一定规模的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形成景观系统的生态型游憩节点。

第五篇:北京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汇报

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八个部分:

1、规划背景

2、指导思想

3、规划内容

4、绿地系统分类规划

5、规划指标

6、植物规划

7、近期建设规划

8、实施规划的措施

下面简要汇报如下

一、规划背景

(一)绿地现状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绿化的全面推进,特别是隔离地区绿化、万米大绿地建设、城市道路、水系绿化等多项工程的实施,市区绿化有很大发展。2000年城市绿化普查的数据显示,市区建成区绿地达到21,15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512公顷,分别比“八五”末增加了4,575公顷和1,44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33.3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68平方米,绿地率为37.2%,绿化覆盖率为36.34%。

目前,北京城市绿化水平在19个“国家园林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位于第十,绿化覆盖率低于平均水平。主要问题是:

1.绿地布局不科学,绿地系统不完善;

2.城市中心区绿地少,热岛效应突出;

3.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公园容量超负荷。

(二)规划范围

与市区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面积为1097平方公里,为便于从整体上说明本规划,对于与市区绿化系统有密切关系的市域范围绿化有所涉及。

(三)规划年限与目标

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规划至2010年。具体目标是:

1.2005年,进入国家园林城市的先进行列,使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达到国内大城市领先水平。

2.2007年,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和与奥运有关的绿化建设,实现“绿色奥运”目标。

3.2010年,全面实施本规划,以市区外围青山碧野为依托,基本建成城郊一体的科学系统,形成环状与放射状结合的框架结构,使各类绿地总量明显增长,布局趋于完善;发挥系统整体效益,实现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一流园林城市目标。

二、规划指导思想

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三大功能(生态、景观、休闲康乐),实现:

(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一体、完善系统;

(二)美化城市、文化建园;

(三)发挥绿地多种功能,创建最佳人居环境。

三、规划重点

(一)完善绿地系统结构

市域结构和布局:

青山环抱--山地绿化占市域面积62%,三环环绕--

五、六环路之间的绿色生态环、隔离地区的公园环、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十字绿轴--长安街和南北中轴及其延长线,七条楔形绿地--从不同方向沟通市区和郊区,由绿色通道串联公园绿地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市区以外宜林山地全部绿化,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构成名符其实的生态屏障,平原植树造林,治理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绿色通道的绿化建设,开辟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将市区与郊区绿地有机结合。

市区结构和布局:

1、中心区公园绿地子系统:中心区绿地布局是以滨水绿地为纽带,结合文物古迹保护、旧城改造及新的开发建设等开辟公园绿地、完善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和城市的“十字景观轴线”。

旧城区结合文物、古树名木保护和危旧房改造,以“六海”和南、北护城河为中心,规划建设公园绿地,弘扬园林文化,突出古都风貌。

旧城区以外的建设区在现状公园绿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各级规划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形成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中心区绿地布局。

2、四环路景观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注重植物造景,丰富沿路城市景观。

3、城市绿网:由市区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滨河绿带和防护绿带组成。这种带状、环状和放射状绿带,将中心区内的各种绿地与外围的绿地联系起来。

4、楔形绿地:结合河道、道路放射线和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小月河、六郎庄、北苑、来广营、机场路、左安门、菜户营七条楔形绿地,形成楔入市区的绿色通道。

5、隔离地区公园环:在125平方公里隔离地区绿化带,由奥林匹克公园等各类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组成。(四环)

6、五环路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使之将十个边缘集团、近郊区的绿色通道和楔形绿地等联系起来。

7、边缘集团绿地系统:结合十个边缘集团的规划,完善其绿地系统,按服务半径、城市景观及功能要求,规划配置各类公园绿地。

8、环市区外缘郊野公园环:由沿规划市区边缘的小西山风景区及一系列郊野公园组成,是市区外围绿色生态环(第二绿化隔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扩大城市中心地区绿地总量

三个结合:

结合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新要求;

结合旧城区成片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结合中关村、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的规划实施和城市中心地区污染扰民企业搬迁等提供的契机。

四个重点:

一是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地区(如热岛效应严重地区);

二是对城市景观塑造影响显著的城市轴线与重要节点(如南北中轴线绿地,以及沿明清城墙凸字形轮廓线的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

三是绿地系统网络结构的关键部位(如楔形绿地和绿色通道与城市衔接部分);

四是各类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未能幅射到的盲区等。

通过调整《控规》,在城市中心地区(四环路以内)增加规划城市绿地279公顷,并使中心地区的绿地总体布局得以完善;坚持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务院城市绿化工作会议确定的的指标,即城市中心地区和旧城区的人均公共绿地要达到6平方米;坚持了合理服务半径的基本覆盖。将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规划指标

至2010年,规划建设区各项指标(详见附表):

绿地率要达到40%

覆盖率要达到45%

人均城市绿地39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

规划市区绿地总面积557.1平方公里,占规划市区总面积的50.78%。

五、近期建设规划

(一)城市中心地区

结合沿线城市建设与改造工程,大力推进二环路两侧绿化带建设,实现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

结合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建成北中轴绿化带,高水准完成周边大型公建环境绿化;

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危房改造和城市水系整治工程,扩大中心区绿地总量;

各城区每年建设1-2处3万平方米以上的绿地,近郊区力争形成10处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绿地,优先建设沿城市十字景观轴和二环路沿线的规划绿地;

结合拆迁染污扰民工厂,危旧房改造等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改造建设绿地;

结合城市重点工程、重要地段建设“精品”绿地。

(二)大型公园建设

按照规划实施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三山(老山、田村山、八宝山)公园、朝阳公园、圆明园等大型公园建设。

(三)城市道路、铁路和水系绿化带

完善四环路、五环路两侧各100米宽的绿化带和其他城市道路绿化;完成“进京第一印象工程”机场路绿化带拓宽改造和进京铁路两侧绿化工程;建设一批奥运景观线(从奥运会运动员住地到各奥运会场馆的道路两侧绿化);结合水系整治完成高碑店到颐和园的滨河绿化等。

(四)绿化隔离地区

隔离地区内125平方公里的绿化用地全部实施绿化,同时巩固绿化成果,注重提高绿化质量。

六、实施规划的措施

(一)根据市区绿地系统规划,尽快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并由规划、园林部门划定城市绿线,实施绿线管理,确保城市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不被侵占。

(二)要进行一步研究推动加快城市规划绿地实施的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力求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前建成一批精品工程。

(三)根据绿地系统规划的阶段目标,并与各区绿化计划相衔接,编制市区绿化各的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具体措施,确保规划实施。

(四)继续开展相关科研课题研究,以新的科技成果为支撑,按照“生态优先、开放空间优先”的理念,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远景规划,为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下载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路绿地系统规划

    道路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道路绿化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道路的(宽度)。2、城市道路系统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道路系统)以及(步行道路系统)。3、步行交通系统道路要有(遮阳)功能。4、(机......

    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建议书

    XX市XX区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项目建议书 XX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10月 目录 一、规划创新点与重点解决问题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随着工业时代的过去,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建设、环境改造中,人们所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当时,社会环境状况极差,大量人口死于......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章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一、现状分析及规划原则 (一)现状分析 本规划区跨度较大,景观类型丰富,涉及到山、水、村、城,景观绿地资源还没有形成系统,各种绿化资源之间呈零散、无......

    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建议书

    XX市XX区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项目建议书 XX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10月 目录 一、规划创新点与重点解决问题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4 三、规划编制目的 5 四、主要工作......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

    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 人于自然的关系经历的5 大阶段: 人类依附于自然(原始氏族社会及聚落时代) 人类依赖于自然(渔猎时代由聚群而定居) 人类开始离开自然(农耕时代及城邑的建立) 人类破......

    第一小组绿地系统规划

    安徽农业大学 校园绿地系统规划 组长:张皓然 组员:左泽,刘亚楠,张素聪, 汪薇,舒迎霜,谷倩倩,方安安 一、规划建设背景 1.安徽农业大学概况及其区位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始建于1928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