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时间:2019-05-14 02: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篇: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章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一、现状分析及规划原则

(一)现状分析

本规划区跨度较大,景观类型丰富,涉及到山、水、村、城,景观绿地资源还没有形成系统,各种绿化资源之间呈零散、无序的分布状态,景观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自然资源和人文有待整合、完善、提升,为休闲旅游服务

规划拟通过山体植被规划、道路及河流岸线绿化、景点及建筑群周边绿化,将现有的绿化体系进行梳理,形成系统,为将定军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的、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提供保障。

(二)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原则

景观设计要在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和提高生存与生活环境,创造自然、优美、和谐的景观空间。

2.合理布局、满足功能原则

景观的总体设计要服从于区域的总体规划,从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出发,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布局,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大多数的植物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种植设计要兼顾四季景色,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使园林环境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性或特色景观。

3.远近结合,经济实用原则

植物的生长周期有长有短,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近期功能与远期目标,以及随时间的推移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规划区域的开发也有缓有急,景观设计应根据开发的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发掘更多的乡土树种,包括原生树种或长期栽培适生的地带性树种,以及外来的归化树种,作为栽植的基本树种。为了提高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可有节制地引进纬度相仿、海拔相近、土壤性质又类似地区的植物。

二、景观系统规划

(一)景观构成

1.绿化景观

整个景区的绿化以现有的山体为基础,尽量保护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山体、水系、绿带、建筑群落绿化、田园风光等共同形成旅游区的生态绿色网络,且在各景点的植物配置上注重可观赏性。

2.水景观

规划区内有河流、温泉和湿地三类水景观。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环境,通过河流的水上游线游客可以游览各个功能区的特色景观。

3.建筑风貌

为了改善和提高整个度假区的景观环境质量,扩大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景观资源的内涵和层次,规划区内的建筑设施和景点建设都必须文化背景及整体环境相协调,以汉唐风格为主,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以及色彩材料等都要和整体环境相协调。

(二)景观结构

1.景观结构

整体构筑“一核、两带、三廊、多节点”的景观结构。一核由武侯墓和以开发的定军山景区组成,两带分别为滨水城市休闲带和漾河风光带,三廊由从天荡山——勉县城区——定军山——虎头山景观主轴,两大主题廊道:三国文化景观廊道和山水文化廊道构成。

图10-1 定军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景观结构图

2.四大景观组团

根据景观结构,结合分区功能分为四大景观组团。

天荡山郊野区——规划任务主要是生态景观和乡村整合和改造。结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形成各种采摘园。城市休闲区——规划任务是古城区和一江两岸。

古城区主要是建筑风貌的控制和街道改造。一江两岸要根据规划建设,同时控制区域的生态景观建设。

定军山景区——规划任务是武侯墓及定军山。

武侯墓主要是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生态景观的培育。定军山现状植被主要以矮小灌木为主,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应培育一些观赏性强树种,如杜鹃属、荚迷属、凤仙花属和铁线莲属的乔灌木,以及各种彩叶林,供游客观赏。此外应大力栽植竹子。景观处理手法上要注意虚实结合将度假区与大众游客分离,保证康体养生度假区的高度私密性。

虎头山西北自驾车区——规划任务是营地、旅游服务中心景观美化。此区域建筑形式多样,标志性建筑酒店以汉式风格为主。因此景观塑造上不能过于呆板,用多样的植物色彩来装点建筑,更会让此处呈现一片异域、别样的风情。多样的色彩通过紫色来统一,选用紫色系树种(紫叶李、紫叶小檗、紫叶矮樱、紫荆)为基调树种。同时栽植金桂、香樟、元宝枫、火炬等香、色树种。同时建议引种和驯化世界同纬度地区或海拔相近区域的一些彩色花卉和树种,并用时令花卉配合,共同营造花海田园的人居环境。

三、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景观系统,以创造重要景观节点为核心,加强道路绿化和水畔绿化,强化园地、林地的绿化美化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完善的绿化系统。在树种规划上坚持因地制宜,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的原则。

(一)节点绿化

根据每个景观组团的规划意境,对各个景点周围植被作重点梳理。与山林野趣相得益彰,同时在绿化景观创造上要注意绿化林相的变换和树种配搭,使其呈现出自然美景观。主要节点有:

1.定军山西门入口区域

定军山西门入口区域现状有大块山体破坏和滑坡,需通过护坡绿化,用生态护坡,通过植物色彩和种类的搭配形成大地景观。

2.黄家沟区域

由于山体的坡度较大以及石材的开采,山体遭到很大的破坏,同时加上周边一些农家乐的开发使得本区域的景观尤其是绿地,需要通过乡土树种的栽种,绿地和绿植培育,优化节点绿化。

3.定军山十二山系之卧牛山区域

卧牛山区域因主要是石材开采和道路开通山体破坏也非常大,急需生态修复,现状主要是农田和矮小的灌木层为主,通过高大树种和花卉的培育,丰富林相和色彩打造适宜休闲度假的环境。

4.月亮湾凤凰山区域

现状凤凰山上因山上有些工业工程设施,影响了未来温泉休闲度假的品质开发,结合温泉,建设温泉园林景观。

(二)绿线规划 1.道路绿化

沿重要的主次干道、支路和游步道两侧种植遮荫的乔木,形成林荫路的景观,或有序,或壮观。选择香樟、水杉、黄杉、银杏、桦木、鹅耳枥、槭树、光叶水青冈、盐肤木等作为主要绿化树种。种植上乔、灌、草相结合,形成规划区内西汉高速引道、108国道、武侯大道、定军大道、南环路、汉江北路、汉江南路等几条重要的景观带。

2.河流岸线绿化

汉江和漾河两侧或者周边是水陆交界点,本身已具有较好的景观基础,绿化上结合岸上分区的功能特点与地形进行种植。特别对因采石和道路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地段重点进行绿化建设。

(三)绿面规划

水田、园地和林地是度假区绿地系统的基础。山地带的田园风光,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是大地景观的组成部分。在保护现有树林植被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乡土树种并引进新的植物品种,注重乔、灌、草多层次和多色彩搭配,来丰富林相层次和季相景观。重点规划区域为定军山十二连山系。

定军山十二连山景区的绿地系统结构是以最具自然、生态特点的定军山十二连山为景观核,并以发散状的方式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绿地渗透,逐渐的过渡到各个主题绿地结构。

定军山十二连山的植物配置:春季景观以观花为主,所以多采用春季开花植物,并配植开花的地被植物搭配;夏季景观以观叶为主,不同的绿色,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层次,植物多选用彩叶植物,并协调搭配;秋季景观以观色为主,此时大部分的乔木叶子都逐渐变色,可以营造层林浸尽染的效果,植物种类色相变化差异较大的树种。冬季的植物景观以常绿为主,如松柏类植物和冬季开花类植物。

第二篇: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朱 鹏,姚亦锋,张培刚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能够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

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本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将整

个研究地区分成“区域层面、分区层面以及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利用景观生态中相关

原理分别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绿地系统结构。关键词:景观生态;绿地系统;绿道;绿地斑块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05259(原1002-1264)(2006)01-0017-0

3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Exploration o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ZHUPeng,YAOYi-feng,ZHANG Pei-gang

(Department of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Itwas a scientific method that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was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First,some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were very useful to urban space system planning.Then

Xinbei District of Zhangzhou,Jiangsu Province,Chin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was summarized and its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Then the region green

space planningwas studied by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landscape ecology.The Xinbei District was separated into the

three followingscale levels: bigscale ofthewhole region, mediumscale of subregion and small scale ofthe specific plan-

ning and design.The each scale levelwas studied separately bythe relational theoryof landscape ecology.At last itmade

the green space system structure very clear, supplemented in function and unitedorganically.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green space system;greenway;green patch

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城市中

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于改善城市区域的生态质量,保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塑造

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

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能

够保证从整个区域景观整体出发,探索其景观和生

态之间的关系,兼顾到绿地系统的景观和生态两方

面的功能,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绿地系

统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可见从景观生态

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景观生态理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

科,它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

型组成、空间配置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

学科[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分述

如下。

1.1 景观格局模式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有以下2种景观格局模式:

一种是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本格局即不可替代格

局模式[2],另一种是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

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优的景观格局模

式[3],这2种格局模式都强调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

块的完整性。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这2种格局模

式,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要确定并保护对整个区

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的大型绿色植被斑块,并保

持其完整性。同时在人口密度大的建成区分散建立

小的绿地斑块,做到各类绿地斑块大的集中,小的分散。

1.2 绿道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

绿道(greenway)是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质量和提

供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绿色线状廊道[4]。主要有以

下3种类型,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

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

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

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5]。

1.3 景观结构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都

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

景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patch-corridor-ma-

trix)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6]。在城市分区的绿地

系统的具体规划布局中可采用景观构成的基本模

式,确定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和廊道。

1.4 绿地斑块的配置形态

特纳在1987年提出了6种绿地斑块的配置形

态,即可容纳多种休闲活动的集中性配置、相同服务

半径的均等型配置、与其他公共设施的配置相结合的混合型配置、沿建筑物边缘配置的边缘结合型、保

护水环境和生物的水系活用型和蛛网系统型[7]。在微观层面的绿地系统的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

不同地点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其绿地斑块的配

置形式。

1.5 绿道中植被的宽度

要满足基本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城市景观中

沿着河流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30 m以上,沿着

道路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60 m以上;对于观赏

游憩绿道或者道路防护绿道来说,600~1 200 m宽

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8]。

1.6 植被的配置

绿地廊道和斑块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为主要组

成,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绿色容积率(表1),在其内

部要建立起绿色容积率高的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多

样化的植物群落[9]。

表1 不同植被的绿色容积率

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绿色容积率(Green plot ratio)

草坪

1花园或小灌木

3农田作物

4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植物群落6

湿地6新北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新北区位于常州市的北部,它北临长江,南接常

州市老城区,西面与丹阳市相临,东面与江阴市相

接,总面积为439 km2。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

塘众多;气候温暖湿润,属于江南鱼米之乡。

2.1 绿化整体概况及存在问题

新北区在整体上是以公路、铁路两侧的防护绿

地廊道,区内的主要河流两侧的防护绿地廊道为基

本骨架;辅以产业园绿地、大型主题公园、路间绿地

等绿地斑块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方格网式的绿地

结构。

其绿化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建成区内外景观生

态格局和过程缺乏持续性联系,绿地斑块之间缺乏

联系,同时建成区与区域景观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园林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偏少且分布不均匀;建成区绿化景观效果不好,生态效益差;绿色斑块不断受

到各种工业斑块等的挤压等。

2.2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在新北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中,在大的框架方

面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原理,将规划区分为区

域层面、分区层面和微观具体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

面,分别进行规划研究。在区域层面主要是规划确

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然植被斑块;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

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体设计

层面主要是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内部植被的配置形态以及地方特色及历

史文脉的体现。

2.2.1 区域层面

根据新北区的现状条件,全区规划建立三纵(常

泰高速、得胜河、藻港河)和三横(滨江、镇南铁路、沪

宁高速铁路)绿道网络,并根据景观基质特征的不

同,将全区分成生态林地区、生态农田区、生态隔离

区、重化工业区、居住生活区以及2个传统工业区7

个景观区。根据景观格局原理并结合本区域的实际

情况,将生态林地区和生态农田区作为本区域的大

型植被斑块,保护并保持其完整性。将对林区产生

破坏作用的各类工业搬离林区,建设原生态型的自

然保护区;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点斑块和工厂斑块向

其蔓延和侵袭。

藻港河绿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得胜河和滨江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重要的水源地及生物多样性,作为生物栖息和迁移的重要

场所;沪宁高铁、镇南铁路和常泰高速这3条绿道的主要功能是隔离污染源,改善两侧的环境质量。

2.2.2 分区层面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二级绿道,并根据“斑块-廊道-基质”景

观构成模式确定中心城区(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

18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卷1期 2006年的居住生活环境。

各个景观分区重要的绿地斑块如下:生态林区

是小黄山斑块;生态农田区是农业示范园;生态隔离

区是芦苇湿地斑块和森林公园斑块;重化工业区是

水源保护区斑块和环保园绿地斑块;居住生活区是

中心公园斑块和电子园斑块;2个传统的工业区是

农业观光园斑块和中华恐龙园斑块。

对于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体

上以“一横三纵”的绿色景观廊道构建本区域的景观

框架,一横指新龙中心景观绿带,三纵是指沿得胜

河、龙江路和藻港河的绿色廊道。同时建设新龙中

心公园绿地斑块,完善电子园绿地斑块,通过新龙中

心绿带以及藻港河将新龙中心公园、电子园以及恐

龙园这几个大型的绿地斑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优美的绿色景观,提高居住区景观和环境品质,成为整个

新龙居住区的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另外在各个居住

分区建设小型的居住分区绿地斑块,方便各个居住

分区的居民就近的活动和休闲的需要。

其中2条比较重要的二级绿道,一条是区域西

部的孟河绿道,它连接了本区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

产(东岳庙、九龙禅寺等),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具有非

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条是区域南部的新机场绿道,它

具有改善环境质量塑造和美化区域的景观形象,以

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2.2.3 具体规划设计层面

(1)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

在绿地斑块的布局过程中,一方面要建设街区

公园、市民广场、主题公园等大型的绿地斑块,它们

主要以“集中型”配置方式为主,为整个区域服务;另

一方面,要在各个居住区、工业区内部建设小的绿地

斑块,它们以“均等型和混合型”配置为主,为各个小

区内部服务。

(2)植被的宽度及内部配置

根据前面的理论以及新北区本地的实际情况,镇南铁路和沪宁高速铁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0m,藻港河、得胜河以及滨江绿道的植被宽度设

计为100m,常泰高速公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m。同时在内部植被配置中,应采取绿色容积率

高的草木、灌木、乔木组成的高密度多样化的植被配

置方式,树木配置以本地的优势树种水杉为主,同时

辅助配以其他的一些树种。

(3)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的体现

在新北区绿地规划中必须尊重文化,把握园林

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尽量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的内涵,绿化要结合本地的一些历史遗迹景点来进行,并通过道路和河流等绿色廊道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园林绿

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或

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结论

本文概括总结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和

借鉴意义的景观生态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实证研

究部分,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常州市新北

区绿化的现状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区域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

在大的框架方面,将整个区域划分成“区域层面、分

区层面、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在区域

层面规划确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

然植被斑块;在分区层面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

体设计层面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等内容,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有

机联系的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2]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 市规划,1997,(3):27-31.[3]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17(4):356-364.[4] Little, C.E.Greenways for America[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D,1990.[5] J.G.Fàbos.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 321-342.[6] Richard T.,T.Forman.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7] 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64-65.[8]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1):

44-48.[9] 李锋,王如松,Juergen Paulussen.北京市绿色空间生态概念规划 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4):61-64.作者简介:朱鹏(1981-),男,山东肥城人,现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 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已 发表论文2篇。

19朱 鹏,等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第三篇: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

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浅析

张林 20101543006 摘要: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城市处于人工环境的生态系

统中,更应该善待环境,尽可能增加绿地,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大气和水的质量,并可营造景观,美化城市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也各不相同,城市需要的是具有针对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往往会陷入就绿地论绿化的泥沼。

关键字: 绿地系统 城市规划 景观设计

1.城市绿地规划与环境

城市、社会、空间以及城市中的人,具有一种的不可分割性。城市是人创造的取代了自然景观的人文景观,由于没有注意吸收自然景观 的一些成分,造成很多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为解决城市中自然成分过少的问题,最早是在城市中建设广场,广场上保留绿地。绿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保障。

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城市处于人工环境的生态系统中,更应该善待环境,尽可能增加绿地,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大气和水的质量,并可营造景观,美化城市、必须珍惜在城市中的山林、海滩和湖泊、湿地等这些仅存下来的自然资源,切不可随意破坏,使城市生态恶化。

2.城市绿地系统

2.1城市绿地

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地的土地,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民居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环环境较好的区域。

2.2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

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处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思维模式。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处于河流和泉水充足的、风和日丽的地方,以保证居民饮水的方便和环境的优美。希腊人把荷马时期产生的果蔬园加以改造,栽培观赏花木,建成装饰性庭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需要和科学家对植物研究兴趣的基础上,以往的蔬菜园以及城堡小绿地地很快演变成为大规模的庄园园林。18世纪法国人维腊斯,提出了环境绿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欧文的劳动公社则集中了城市和农村的主要优点,提出了集城市的便利生活设施和农村的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新和谐村”。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林园绿地,从布局上看,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完全依附于城市设计的需要;从内容上看,主要依据设计者和所有

审美观和爱好而定,缺少科学的依据;从功能上看,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游赏的愿望,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工业革命以前,城市规模普遍较小,人美比较容易接触自然,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程度较低,许多理想城市内没有出现大量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城市中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在两千多年前得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的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那优美而壮丽的景色,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色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的产生。但这些园林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2.3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自然景观得到的回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自然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提供游憩活动的场所,营造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景观文化的作用。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

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3.城市系统系统规划

3.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定义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一定时期内整个城市发展的综合布局。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目的是保证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途径、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在人类选址建造城市之初,大多将城市选择在山、川、将、湖相毗邻的地方,它给予城市形态、功能布局及城市景观以很大的影响。先有自然,后有城市,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的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形成阶段

随着西方18世纪末工业革命形成的开始,城市性质和功能及其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加剧,大工业城市外围的森林和林间空地逐渐消失,迫使人类重新思考城市发展和城市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问题。随着时间推移,相继出现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城市绿地规划的思想或理论,其中著名的有美国“造园之父”欧姆斯特德倡导的“城市公园运动”;源于19世纪的美国“城市美化运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1929年美国人C·A·佩里提出的“淋漓单位理论”。

3.3“ 建筑优先、绿地填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在具体的规划编制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前后划分、行政主管部 门的分置等原因,往往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专业规划 的“各自为政”之嫌,或因受制于空问上的分隔导致的“先天不足”。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的“前与后”、“上与下”的单向服从关系,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常常感到被动无力。

3.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4.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

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渡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说:“建筑是石头的书”。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课题。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5.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产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6.小结

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也各不相同,城市需要的是具有针对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往往会陷入就绿地论绿化的泥沼。只有将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很好地沟通、融合,才能有效地协调不同专项之间的矛盾。但由于专项规划的进行往往在总体规划完成后才开始,这样的协调就变得难度非常大,若能尽早提出城市绿地的战略或构想,并形成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互动的机制,就可以增加总体规划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有效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吴晓·城市社会规划学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2]董光器·城市总体规划[第3版]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曹型荣·城市规划实用指南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4]李仲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 [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王恩涌·文化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6]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7]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四篇:校园绿地系统规划

海南大学 绿地规划文本

海南大学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学校概况与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四章

学校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第五章

树种规划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八章

附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海南大学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进一步提高校区园林绿地的建设水平,提供学校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法定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是《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有关校园绿地和特殊空间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第三条

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管理法》(1989年); ●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 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784号); ● 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 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 行)》(2002年);

第四条

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原有绿地实际,适度超前,综合考虑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文化性。实现将自然引入学校使学校融入自然,营造师生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空间。

2、体现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利用发展学校生态环境空间的有利条件,优化组合内部空间的校园绿地布局,完善校园绿地系统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绿地的各种功能,营造具有强烈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风 貌,符合老师及学生学习及生活要求的学区环境。

第五条

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地生态功能,将校园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入校园内部。

2、系统性原则:增强校园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合理布局,均衡分布,完善结构和布局,使之有机组合,充满活力。

3、多样性原则:在学校绿化建设中注意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

4、地方性原则:充分体现并强化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位置、气候等外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完善校园绿地系统。

5、分期规划实施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

6.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城校园绿地的有计划发展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7.绿地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绿地乡土植物的配置,绿地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保单位相结合。

8.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2-2017年。

第二章 学校概况与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第七条

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1.调研的方法:

将校园整体分为四个主要功能区,即综合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工生活区,对整个绿地区分组进行全方位调查,并且对于各绿地区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调查的因子有: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数量、品种、规格和空间布局形式等对植物配置情况的影响。

2.调研的现状及简略分析:

海大校园位于海口市西南部,西临世纪大桥,属于亚热带地区,利用热带植物与水体打造一所热带滨海学校。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八条

规划目标:

利用热带季雨林气候适合热带及许多亚热带植物生长,此规划使之与各类绿地功能协调,有机组合、相互映衬,形成科学、合理、完整的校园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功能,达到保护和改善学校乃至城市生态环境、优化校园学习及居住环境、创建绿色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九条

规划指标:

绿地系统建设的主要规划指标为: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 3 地面积分别达到33.85%、40.20% 和15.6m2 ;2013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40.85 %、42.89%和16.46m2;2017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47.84 %、50.23%和 19.39 m2。

第四章 学校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第十条

绿地系统结构:

根据海大现状分析,以水体,绿地,林荫道相连贯,组成学校的绿色网络,建立学校绿色生态环境圈,建设生态式热带大学校园。

第十一条

绿地布局与分区:

海南大学校园建设要充分发挥占地连片的优势,以“二轴五块”为总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赋予的水体条件,塑造以水为灵魂的滨海大学校园布局,用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与独特的地理位置、空间景观特征共同构成海南独有的水景校园。所谓“二轴”是根据学校现有土地分布特点形成的贯穿校区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主轴线。一条是贯穿校园南北走向的生态轴,另一条是东西走向的文化轴。五块分别以东坡湖图书馆(I区,学习休闲区),起点草坪和教工宿舍区(II区,教工生活区),学生公寓和食堂(III,学生生活区),四教一教田径场(IV区,综合教学区),农科群楼三教艺术楼(V区,体育活动区)。

第五章 树种规划

调查 结果表明海南大学校园中共计有园林树木种类64个科207个种(变种)。其中属

于乔木96种 , 灌木91种 , 藤木20 种。从树种的数目看, 海大校园园林树种是极其丰富的 , 说明学校的园林管理人员在引进园林树种 , 使园林树种多样化方面是有远见的并做了大量工作。校 园中最主 要的园林树种 是木 麻黄、椰子、榕树、九里香等 , 其次是 大叶相思、非洲楝、苦楝、变叶木、红花羊蹄甲、红桑等。此外 , 有很大一部分树种数量少 , 分布范 围也较小 , 还 有一 部分则仅种植 在苗圃或标 本园中 , 在校园园林绿化 中未充分被利用。造成这 种情况 的原因 , 一 方面是 由于校 园中大部分地 区土壤含盐 分过多 , 地 下水位 过高等不 良生 境条 件 , 使许多 树种不能在这些地 区 良好地生长 , 从 而限 制了许多园林树种的广 泛分布;另一方 面 是 种苗来源困难和 绿化经 费不足 , 也使许 多植物 不能被大量利 用。因此 , 从 整个 校园看 , 校 园的 园林树木种类 尚有 单调之嫌 , 而 且能体现 单位特色优 良名贵树种也较少。第十二条

树种规划目的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对校园园林绿化主要应用品种作出科学规划和特色设计,优化城市树种结构,建立生态性植物群落,提高绿化植物改善校园环境的机能,营造体现校园特点的山、水、洲、城现代绿地景观,为校园苗木生产和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树种规划基本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

优先选择适应校园环境、生长发育良好、抗逆性强的树种。

2、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经长期栽培适于本地区生长的外来树种,满足校园绿化对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实现地带性景观与开放型校园的和谐统一。

3、景观价值原则

充分开发园林植物形、姿、色等观赏特性,构筑丰富多姿、色彩灿烂的观赏多样性,扩大观花、观形、遮荫树种的应用范围,为花园式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4、生态经济原则

与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同步,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兼顾经济效益。

5、生物多样性原则 扩大物种、基因资源的利用,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丰富植物生态型、植物生活型,乔、灌、藤、草本植物综合利用,比例合理。

6、景观生态原则

在植物景观的组合上,应以生态理论作指导,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绿地的规划尽量减少草坪的应用,因为草坪的生态效益比起乔木和下层灌木来所独相对较差。第十四条

树种技术指标规划: 城区绿地乔木种植密度不低于一定要求,乔、灌、草地占绿地面积比例适当。2 常绿乔木适当多于落叶乔木。行道树种植规格要求:一般8cm≤胸径≥20cm,全冠、带土球移植。4 新优树种的大面积推广绿化种植,需经其一个生命周期的本地栽培验证。5针对城区种植土层深度:乔木≥100cm,灌木≥60cm,草地≥30cm。

第十五条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规划

1、概述

校园绿化基调树种是指能充分表现植被特色、反映校园风格、作为校园景观的标志树种。校园绿化骨干树种是指具有优异的特点、在各类城市绿地中出现频率较高、使用数量大、有发展潜力的树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一般应有不同的骨干树种。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规划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树种利用现状;树种干形、花、季相色彩、叶形特点;着重考虑树种对当地树木生长限制因子的生态适应性,如树种耐水湿的能力;突出城市绿化特色对树种的要求,如构建滨水景观的需要等。

2、基调树种规划

学校绿化基调树种,是能充分表现当地植被特色、反映学校风格、能作为学校景观重要标志的应用树种。选定基调树种4种:椰子、榕树、鸡蛋花、九里香等。

3、骨干树种规划

学校绿化的骨干树种,是具有优异的特点、在各类绿地中出现频率最高,使用数量大、有发展潜力的树种;主要包括行道树、庭园树、抗污染树种、防护绿地树种、生态风景林树种等。选定骨干树种12种:印度紫檀、大叶榄仁、大叶相思、非洲楝、苦楝、变叶木、红花羊蹄甲、棕榈、大王棕、小叶榄仁、榕树、木麻黄。

4、一般树种规划

苏铁、南洋杉、白玉兰、樟树、大叶紫薇、三角梅、榄仁树、木棉、扶桑、红桑、变叶木、红背桂、台湾相思、红花洋蹄甲、凤凰木、印度紫檀、刺桐、洋金凤、细叶榕、大叶榕、九 5 里香、米兰、桃花心木、鸡蛋花、炮仗花、龟背竹、绿萝、龙舌兰、朱蕉、龙血树、假槟榔、鱼尾葵、散尾葵、蒲葵、椰子、大王棕、油棕、棕竹、槟榔、佛肚竹、一品红等。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十六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生物多样性可促进城市绿化地自然化,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兼顾经济效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原则。经过科学系统的规划,保存和发展自然生态区域植被,有节制地引进域外特色物种,构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保护原则。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地和名木古树保护原则。5 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大校园绿地建设规模,促进生态绿地的自然化,重视植物群落的构筑;选择适应海南气候,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尤其是优势树种,进行人工直接育苗和培育。7 国地平安,改善生态环境原则。特种用途林保护原则。

第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四条

学校的各项建设,必要严格按照有关的绿地规划预留绿地,并由规划、园林部门划定城市“绿线”,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城市绿地和规划绿地不被侵占和破坏。第十五条

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建立以资金投入为主体的城市绿化多元化投资体制。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补助周边的绿化隔离带和生态绿地地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第十六条

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及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制定有效的措施,确保学校的各类项目的绿化配套资金,用于配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

第十七条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增加对园林绿化的投资力度。

第十八条

逐步建立和完校园绿化法规体系。结合海口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地方城市绿化法规,指导学校绿化健康发展。

第十九条

学校应该加强绿化管理与执法工作,禁止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

第八章 附 则

1.本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基础资料两部分。

2.本规划经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贯彻实施,作为两院绿地规划建设的法律依据。

3.本规划解释权属于海南大学。如因城市建设实践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五篇: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说明

1、总体规划:

根据《博鳌乐会古城控制性规划》,将乐城岛建设成为:集人文资源、旅游度假、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力争成为中日环保合作示范区的启动项目。

2、景观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乐城岛紧邻万泉河旅游开发区和博鳌水城,同时也位于博鳌水城保育区范围内,清澈壮美的万泉河水及两岸茂密的植被与岛内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呼应。生态环境是乐城岛发展的根本,一切经济与建设活动均须以生态优先为首要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乐城岛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2)、以人为本原则

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强调自然环境的生态性,突出社会环境的文化性,提倡物质环境的功效性。

(3)、集约化原则

乐城岛由万泉河环绕四周,区位优势明显,城市空间拓展也同时受到自然界限的限制,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在优先保证岛内生态环境,古乐会城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的高效性。

3、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景观构成

规划区内景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人文资源;生态建筑;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 生态建筑: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生态环保示范住宅及酒店建筑;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新技术农业用地、一般耕地、公共绿地、林地等。(2)、景观布局

景观规划遵循自然肌理,在对现有古城及周边村落保护的基本前提条件下,新开发建设的生态建筑主要临万泉河布置,分别位于乐城岛的南北两翼,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座落于平畴与绿地之上,远可观河,近可赏园,浓浓田园风情倍感温馨。同时打通岛内南北绿色景观通廊,在北岸桥头两侧对称布置公共绿地,强化岛内景观节点。

4、规划区生态要素保护与利用分析

(1)对周边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具有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林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储备资源,起着水土保持、涵养水质、吸氮供氧、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的功能,构成了规划区最重要的碳氧平衡调节器。

①结合绿地、水体和道路绿廊组织送氧廊道。规划区林地是其近距离的氧源。规划区开发应该 注意保护林地,应结合地形进行规划布局,将其保留作为公园绿地,减少对天然林地的破坏。利用大型公园绿地和河流水系、道路绿带,形成氧源渗透通廊,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

②控制建设强度预留通风廊道。规划区的主导风向是东南风和北风。必须控制自然通风廊道上的城市建设强度和高度,避免对通风廊道的阻隔:在通风廊道上,尤其主要河道应形成宽敞的绿化空间,使林地新鲜气流顺畅进入规划区;节点周边形成相对宽敞的绿地,增加将高层气流导向地面的机会。

(2)对河流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①从通风走廊角度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区内的万泉河等主要河流是主要的送风走廊,应尽量留出开敞空间和绿地,以提高绿地为城市供氧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城市小气候。

②从景观游憩角度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区纵横交错的水系是天然良好的景观元素,其滨水绿廊也是休闲游憩功能最好的载体。滨水绿廊为沿河水系的绿色通道,主要为步行、自行车、轮滑以及其他非机动交通所使用,并与城市步行系统和城市公共交通节点保持便捷联系,保证居民方便通达。在功能上,滨水绿廊既可为居民提供散步、慢跑、自行车运动等日常健身场所和钓鱼、划船等水上运动场所,其串联的绿地和开敞空间更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休闲活动。

5、绿地系统规划 5.1规划原则和思路

基于上述林地、河流湿地、生物保护、风道、氧源、人文旅游资源等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区生态绿地布局进行思考:

 保留现状主要林地、水系和耕地等蓝绿要素,形成绿化系统的良好基底;  城市建设区镶嵌和耦合于绿色基底,与绿化系统取得渗透与融合;

 通过水系、道路建设绿色、休闲廊道,将自然山林、风、氧源等引入城市,调节小气候,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

 依托乡土人文旅游资源选择适宜位置建设大型城市公园,提供绿色休闲空间和生态斑块。

5.2规划结构

综上分析,形成“双廊骨架、蓝绿脉络、绿园点缀”的生态绿地结构。()双廊骨架

规划构建纵横两条生态廊道,行成整个规划区的绿地骨架。南北廊道:

 廊道形成纵向景观轴,通过生态节点与东西廊道相连,在各组团之间形成开敞地带和生态隔离带,保持各组团良好的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

 廊道为住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最佳场所。东西廊道:

 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形成东西廊道。

 北廊道为乡土人文资源的保存和游赏开拓提供了良好环境。 廊道为规划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游憩空间。

因此,南北两条廊道兼俱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迁移、生态隔离、生态防护、人文游憩、景观环境等多功能于一体。

(3)蓝绿脉络

规划区内水系从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分别沿水系、水库湿地严格控制宽度10-30米的带状绿化通道,为饮用水源提供生态保障。滨水通道辅以道路绿化通道形成蓝绿交互的绿化网络。

蓝绿脉络将规划区两侧的山体氧源和外部风引入城市内部,让自然和城市完全交融渗透,使规划区内外绿化及生态系统联系顺畅,促进内外交换从而有利生态平衡;串连各个绿化景观节点,提高开敞空间的连续性,为市民提供易达的开敞空间。

(4)绿园点缀

结合规划区内现有景观资源,如结合水库鱼塘、田园林地景观形成新的公共活动中心。这些公园绿地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形成斑块状绿色休闲空间,提供市民运动、体验、游赏等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改善和提升规划区整体人居品质。

5.3绿地分类规划

将规划区绿地系统分为: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其他生态绿地。(1)公园绿地

规划区公园绿地以带状为主,结合规划区现有的水系鱼塘进行梳理整合,串联形成水系脉络,沿水系两侧形成带状公园绿道。公园绿道宽度在10-30米之间,串联规划区内主要城市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并与局部保留的田园林地结合形成大型的公园节点。公园绿道设置充分考虑河道安全、休 闲和亲水的功能,结合驳岸设计和岸线绿化综合考虑,主要布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并加强绿化植被、坐凳等设施配套。让规划区内居民能够在500米步行范围内便捷到达公园绿道,可以在其中开展日常健身锻炼、游憩活动,也可以通过公园绿道在优美的环境中步行前往城市主要的其他开敞空间。

公园绿地是市民交流的主要空间之一,应通过各种游园文化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为促进非正式交流氛围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创造事业的契机、产生智力的意图。

(2)生态绿地

其生态绿地主要指规划区生态廊道,是规划区片区的生态隔离带,也是规划区的生态通廊和市民休闲景观带。生态绿地以自然生态维护为主,结合现状水系景观,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少量修建休憩型景观设施,宽度设置300米。

(3)生产防护绿地

道路防护绿地: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等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地。其中高速公路两侧各100米,快速路防护绿地控制宽度满足两侧防护绿地绿线之间距离150米,主干道两侧各10米。按道路的性质确定绿地率指标:快速路绿地率不得少于35%、主干道绿地率不得少于30%、次干道绿地率不得少于25%、支路绿地率不得少于20%。

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要求在500kV、220kV、110kV高压线的高压走廊防护区域内控制为防护绿带,绿带宽度按高压走廊防护距离要求设置,高压走廊宽度分别为70米、60米、30米。

河流湖泊防护绿地:结合保护防洪和排水工程的要求,与公园绿地结合沿水系山塘设置防护绿带,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绿地宽度为10-30米。

卫生防护隔离绿带:工业区组团与居住组团之间应根据地形设组团隔离绿带,绿带内除园林路、广场、园林建筑小品及管理建筑外,不得建设其他性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污水厂周围设置20-30米卫生防护林带;变电所周围控制50米防护绿带。

(3)单位附属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是指附属于住宅区、工业区、仓储区、政府机关团体、商业服务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用地范围内部的绿地。

居住区附属绿地的设置要符合居住区设计规范。

6、景观系统规划

6.1景观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田园风光:规划区内有大量的农田耕地,是优美的基底画面。纵横水系:规划区内滨海水系是规划区中的景观焦点和视线通廊。

6.2景观带(1)景观廊道

景观廊道设计意向图

沿河流水系构筑蜿蜒灵动的景观廊道,强化基地水网特色。通过水景与城市园林绿地的配合、控制廊道宽度和用地功能,形成生态走廊和休闲游憩绿道,促进与周边山体自然景观和风光的衔接,展现古城生机与活力。

(2)景观轴线

以城市干道为空间载体,贯穿规划区主要景观分区及特色景观节点,形成界面连续且天际轮廓线丰富的景观序列。景观轴线强调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有机组织各类公共活动功能和空间节点,体现连续、流动的景观特质。

规划沿道路形成主要的景观轴线,将城市中心的商务、商业、文化、会展等空间和设施联系起来,通过道路设施及道路两侧建筑设计和开敞空间设计等,形成集中体现特色风貌的城市景观带。

6.3景观界面

滨河景观界面:突出蓝绿景观与休闲游憩功能的共生共融,强化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空间与视觉上的渗透。滨河绿化空间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娱乐和休憩等设施,形成市民游憩的特色场所。滨河建筑布局则应高低错落,平缓与突起相结合,体现重点与变化。

6.4景观节点

(1)人文节点:位于古城遗址及周边村落地段,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尊重其现有的特色村落布局,促进村容村貌与高品质的度假环境景观协调,展现乐会古城城特色风貌,构成乐会古城的象征和标志,打造可识别之城市;

(2)门户节点:处于道路等主要对外交通线出入口、交通换乘枢纽等节点位置,是城市与外界联系的第一印象地域。以大尺度绿化和标志性建筑、构筑物塑造古城门户形象;

6(3)生态节点:主要为结合现状林地、水系、公共服务设施及历史建筑等设置的城市公园和组团绿地等。该类型节点以植物造景为主,配套一定规模的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形成景观系统的生态型游憩节点。

下载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汇报 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八个部分:1、规划背景2、指导思想3、规划内容 4、绿地系统分类规划5、规划指标6、植物规划7、近期建设规划 8、实施规划的措施下面简......

    道路绿地系统规划

    道路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道路绿化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道路的(宽度)。2、城市道路系统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道路系统)以及(步行道路系统)。3、步行交通系统道路要有(遮阳)功能。4、(机......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前景与方向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前景与方向园林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地上地下管线布局都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

    景观生态与规划

    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探讨 摘要:快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景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从目前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着手,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阐述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建议书

    XX市XX区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项目建议书 XX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10月 目录 一、规划创新点与重点解决问题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随着工业时代的过去,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建设、环境改造中,人们所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当时,社会环境状况极差,大量人口死于......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以大河镇绿地系统规划为案例,探讨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在总结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镇域大......

    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建议书

    XX市XX区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项目建议书 XX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10月 目录 一、规划创新点与重点解决问题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4 三、规划编制目的 5 四、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