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汇报
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八个部分:
1、规划背景
2、指导思想
3、规划内容
4、绿地系统分类规划
5、规划指标
6、植物规划
7、近期建设规划
8、实施规划的措施
下面简要汇报如下
一、规划背景
(一)绿地现状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绿化的全面推进,特别是隔离地区绿化、万米大绿地建设、城市道路、水系绿化等多项工程的实施,市区绿化有很大发展。2000年城市绿化普查的数据显示,市区建成区绿地达到21,15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512公顷,分别比“八五”末增加了4,575公顷和1,44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33.3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68平方米,绿地率为37.2%,绿化覆盖率为36.34%。
目前,北京城市绿化水平在19个“国家园林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位于第十,绿化覆盖率低于平均水平。主要问题是:
1.绿地布局不科学,绿地系统不完善;
2.城市中心区绿地少,热岛效应突出;
3.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公园容量超负荷。
(二)规划范围
与市区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面积为1097平方公里,为便于从整体上说明本规划,对于与市区绿化系统有密切关系的市域范围绿化有所涉及。
(三)规划年限与目标
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规划至2010年。具体目标是:
1.2005年,进入国家园林城市的先进行列,使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达到国内大城市领先水平。
2.2007年,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和与奥运有关的绿化建设,实现“绿色奥运”目标。
3.2010年,全面实施本规划,以市区外围青山碧野为依托,基本建成城郊一体的科学系统,形成环状与放射状结合的框架结构,使各类绿地总量明显增长,布局趋于完善;发挥系统整体效益,实现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一流园林城市目标。
二、规划指导思想
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三大功能(生态、景观、休闲康乐),实现:
(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一体、完善系统;
(二)美化城市、文化建园;
(三)发挥绿地多种功能,创建最佳人居环境。
三、规划重点
(一)完善绿地系统结构
市域结构和布局:
青山环抱--山地绿化占市域面积62%,三环环绕--
五、六环路之间的绿色生态环、隔离地区的公园环、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十字绿轴--长安街和南北中轴及其延长线,七条楔形绿地--从不同方向沟通市区和郊区,由绿色通道串联公园绿地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市区以外宜林山地全部绿化,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构成名符其实的生态屏障,平原植树造林,治理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绿色通道的绿化建设,开辟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将市区与郊区绿地有机结合。
市区结构和布局:
1、中心区公园绿地子系统:中心区绿地布局是以滨水绿地为纽带,结合文物古迹保护、旧城改造及新的开发建设等开辟公园绿地、完善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和城市的“十字景观轴线”。
旧城区结合文物、古树名木保护和危旧房改造,以“六海”和南、北护城河为中心,规划建设公园绿地,弘扬园林文化,突出古都风貌。
旧城区以外的建设区在现状公园绿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各级规划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形成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中心区绿地布局。
2、四环路景观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注重植物造景,丰富沿路城市景观。
3、城市绿网:由市区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滨河绿带和防护绿带组成。这种带状、环状和放射状绿带,将中心区内的各种绿地与外围的绿地联系起来。
4、楔形绿地:结合河道、道路放射线和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小月河、六郎庄、北苑、来广营、机场路、左安门、菜户营七条楔形绿地,形成楔入市区的绿色通道。
5、隔离地区公园环:在125平方公里隔离地区绿化带,由奥林匹克公园等各类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组成。(四环)
6、五环路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使之将十个边缘集团、近郊区的绿色通道和楔形绿地等联系起来。
7、边缘集团绿地系统:结合十个边缘集团的规划,完善其绿地系统,按服务半径、城市景观及功能要求,规划配置各类公园绿地。
8、环市区外缘郊野公园环:由沿规划市区边缘的小西山风景区及一系列郊野公园组成,是市区外围绿色生态环(第二绿化隔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扩大城市中心地区绿地总量
三个结合:
结合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新要求;
结合旧城区成片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结合中关村、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的规划实施和城市中心地区污染扰民企业搬迁等提供的契机。
四个重点:
一是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地区(如热岛效应严重地区);
二是对城市景观塑造影响显著的城市轴线与重要节点(如南北中轴线绿地,以及沿明清城墙凸字形轮廓线的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
三是绿地系统网络结构的关键部位(如楔形绿地和绿色通道与城市衔接部分);
四是各类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未能幅射到的盲区等。
通过调整《控规》,在城市中心地区(四环路以内)增加规划城市绿地279公顷,并使中心地区的绿地总体布局得以完善;坚持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务院城市绿化工作会议确定的的指标,即城市中心地区和旧城区的人均公共绿地要达到6平方米;坚持了合理服务半径的基本覆盖。将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规划指标
至2010年,规划建设区各项指标(详见附表):
绿地率要达到40%
覆盖率要达到45%
人均城市绿地39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
规划市区绿地总面积557.1平方公里,占规划市区总面积的50.78%。
五、近期建设规划
(一)城市中心地区
结合沿线城市建设与改造工程,大力推进二环路两侧绿化带建设,实现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
结合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建成北中轴绿化带,高水准完成周边大型公建环境绿化;
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危房改造和城市水系整治工程,扩大中心区绿地总量;
各城区每年建设1-2处3万平方米以上的绿地,近郊区力争形成10处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绿地,优先建设沿城市十字景观轴和二环路沿线的规划绿地;
结合拆迁染污扰民工厂,危旧房改造等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改造建设绿地;
结合城市重点工程、重要地段建设“精品”绿地。
(二)大型公园建设
按照规划实施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三山(老山、田村山、八宝山)公园、朝阳公园、圆明园等大型公园建设。
(三)城市道路、铁路和水系绿化带
完善四环路、五环路两侧各100米宽的绿化带和其他城市道路绿化;完成“进京第一印象工程”机场路绿化带拓宽改造和进京铁路两侧绿化工程;建设一批奥运景观线(从奥运会运动员住地到各奥运会场馆的道路两侧绿化);结合水系整治完成高碑店到颐和园的滨河绿化等。
(四)绿化隔离地区
隔离地区内125平方公里的绿化用地全部实施绿化,同时巩固绿化成果,注重提高绿化质量。
六、实施规划的措施
(一)根据市区绿地系统规划,尽快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并由规划、园林部门划定城市绿线,实施绿线管理,确保城市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不被侵占。
(二)要进行一步研究推动加快城市规划绿地实施的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力求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前建成一批精品工程。
(三)根据绿地系统规划的阶段目标,并与各区绿化计划相衔接,编制市区绿化各年度的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具体措施,确保规划实施。
(四)继续开展相关科研课题研究,以新的科技成果为支撑,按照“生态优先、开放空间优先”的理念,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远景规划,为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篇:道路绿地系统规划
道路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道路绿化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道路的(宽度)。
2、城市道路系统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道路系统)以及(步行道路系统)。
3、步行交通系统道路要有(遮阳)功能。
4、(机动车)对绿带的细部不会关注太多,关注绿带的(大面积色彩、轮廓、粗线条)。
5、(人行道)对周围绿带的变化有一定的敏感。
6、城市道路绿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养护管理(“三分种植、七分管理”)。
7、道路红线:在城市规划图纸上划分出的建筑用地与道路用地的界线,常以红色线条表示,故称道路红线。
8、我国城市道路按三级划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9、道路横断面能显示出(车行道、人行道、分车带)及(排水设施)等。
10、道路总宽度又称(路幅宽度),是(建筑红线之间)的宽度。
11、道路绿地可分为,道路:(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12、道路绿带:(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
13、分车绿带:(中央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同向机车和非机动车之间)。
14、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15、道路绿化率:(大于%20)
16、完整的道路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分隔带)(人行道)及(街边绿化)。
17、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四带式)。
18、行道树在北方地区不宜使用(常绿乔木),南方宜使用(常绿树种)。
19、行道树应着重考虑(路东)和(路北)的种植。
20、行道树种植点距道牙的距离决定于两个条件:(行道树与管线的关系)(人行道铺装材料的尺寸)。
21、行道树与各种管线及地上地下构筑物之间最小距离在1.0~1.5.22、行道树与其他设施最小的水平距离在1.0~2.0 m23、在满足与管线的前提下,行道树距道牙的距离是(不小于0.5m)。
24、行道树的株距由(植物成年冠幅大小)来确定。
25、树池形状有(方型)或(长方形),少有(圆形)。
26、树池的最短尺寸不得(小于1.2m)多为1.2×1.5m,1.5×1.5m,1.5×2.0m,(1.8×2.0)。
27、树池的边石有高出人行道(10~15cm),也有和(人行道等高)后者行走方便,前者对树木有保护作用,先多选用(后者)。
28、行人少选用(种植带)
29、行道树可采用(种植带式)或(树池式)。
30、人行道的绿化,株距不应小于树冠直径(2)倍。
31、防护(绿带宽度小于5m)时,均称(基础绿带),710m时,布置成花园林荫道。
32、公交站台一般不能种(灌木)。(花卉)。可种植(乔木,夏季遮荫)。
33、当分车绿带宽5m以上,在不影响乘客候车时,可少量种植(绿篱和灌木)并没(矮栏杆)保护。
34、安全视距和车速成正比。
35、视距三角形内不能有(建筑物)。(构筑物)。(广告牌)及(树木)。
36、视距三角形内,布置的植物不得超过(小轿车司机的视高)即(0.65~0.7m)。
37、交通岛。以其功能可分为何(中心岛)(方向岛)(安全岛)。
38、交通岛,一般设计为(圆形)。
39、我国大中城市所采用的圆形,中心岛直径为(40~60)。一般城镇中心岛的直径不能小于(20m)。
40、中心岛宜封闭。
41、中心岛(忌用小乔木或灌木),以免影响视线,不能布置成供行(人休息用的小游园)
或(吸引人的地面装饰物)
42、中心岛常以嵌花草皮花坛或以低矮的常绿灌木组成简单的图案花坛。
43、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由(主)、(次干道)和(匝道)组成。
44、匝道是供车辆左、右转弯,把主流导向主、次干道。
45、立交桥绿地主要服从(交通功能)
46、立交桥出入口应有(指示性标志的植物)
47、立交桥的弯道外侧应连续种植树木,起诱导方向作用。
48、在立交出入口和准备会车的地段,立交匝道内侧道路有平曲线的地段,不宜种栽遮挡视线的树木。
49、立交桥绿地主要以(草坪、花灌木、植物图案)为主。
50、立交桥路口如果位于城市中心地区应(重视装饰效果)。
51、立体交叉的绿岛有较大坡度时,可设(挡土墙,坡度小 于5%)。
52、街道小游园,以休息为主,道路占30-40%.以活动为主,道路占60-70%.53、街头休息绿地中设施有(栏杆、花架、景墙、桌椅坐凳、宣传栏、体育设施、儿童游戏设施以及小建筑物、水池和山石)等。
54、街道小游园又称(街头休息绿地和街道花园)。
55、8 M宽的花园林荫路;(设一条游步道),(8M以上,设2条以上,路宽1.5M)。
56、林荫路在75-100M处设立出入口。
57、林荫道道路广场不宜超过(25%),乔木(30-40%),灌木(20-25%),草地(10-20%),花卉(2-5%)。
58、宽度大的林荫路宜采用(自然式布置),宽度小的以(规则式布置)为宜。
59、在流量大的街道上多采用布置在一侧的花园林荫路。
60、设在街道中间的花园林荫路较为常见,此类型多在交通量不大的情况下采用,不应有过多出入口。
61、车行道与花园林荫路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的乔木组成屏障。
62、花园林荫路的常用建筑小品有,游憩小路,小型儿童游乐场,休息座椅,花坛,喷泉,阅报栏和花架等。
63、街道小游园在临近一侧种植绿篱和灌木,起到分隔作用。
64、街道小游园是在城市干道旁供居民短时间休息用的小块绿地,又称街头绿地和街道花园。
65、公园宽度≤9米时,树木不能种在路肩上,66、公路路面宽度〉9米时,可距路面0.5以上种植,可种在边坡上。
67、在桥梁、涵洞等构筑物附近5米内不能种树。
68、道路交叉口必须留有安全视距、弯道内侧,只能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
69、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佳,布置方式可乔灌木结合。
67、道路绿化2-3km或利用地形的变换树种,可预防大面积
虫害感染,避免司机视觉疲劳。
68、道路绿化、可结合生产种植油料等。
69、在风景区附近或风景区内部的道路上,植物种植不应阻挡风景视线。
70、高速公路绿地以“安全、实用、美观”为宗旨,以“绿化、美观”为目标。
71、高速公路分车带应采用整体结构。
72、高速公路绿化宜简单重复,形成节奏韵律。
73、高速公路分车带绿化要适当控制高度,以遮挡对面灯光,保证良好行车视线。
74、高速公路横断面包括(行车道)、(中央隔离带)、(路肩)、(边坡)和(路旁安全地带)等。
75、公路由路床、边坡、边沟构成。路床由路面和路肩构成。
76、高速公路的隔离带要形成(间隔)、(整齐有序)和(明快)的配置效果。
77、高速公路隔离带要(因地制宜的分段变化处理,以(丰富路景)和(消除)视觉疲劳。
78、高速公路隔离带内不种成行的乔木,防止树影响司机视线。
79、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宽度〈3米,过容影响夜间行驶。
80、高速公路不允许行人及非机动车穿行。
81、路肩是为故障停车用的,3.5米以上不能种植树木。
82、公路绿化,大乔木距离路面有足够距离,不使树影投射到车行道上。
83、公路绿化边坡及路旁安全地可种植树木花卉和绿篱。
84、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是高速公路绿化的主体。
85、边坡绿化一般采用植草皮和播草种两种形式。
86、边坡绿化保持(稳定边坡和)保持(水土流失)的目的。
87、(草地选择)是边坡绿化的关键,要求(根系发达)(易生长)(易成活)(抗病虫)。
88、高速公路(石质挖方路段)在坡脚可栽些(藤本植物)减少不舒服的压抑感。
89、高速公路两侧留出(20~30M)安全防护地带,(防噪音)和(废气污染)。
90、高速公路直线感小于24KM,在(直线下坡拐弯)的外侧种植树木增加安全感。
91、花园林荫路在(人流量大),(大型建筑前)应设出入口。
92、花园林荫路在两端入口处,将(游步路加宽)或设(小广场)形成开敞空间。
93、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范与设计规范〕和〔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94、步行交通系统的道路绿化要有良好的(遮阳功能)。
95、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基础上,树种力求变化。
96、街道小游园以植物造景为主。
第三篇: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说明
1、总体规划:
根据《博鳌乐会古城控制性规划》,将乐城岛建设成为:集人文资源、旅游度假、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力争成为中日环保合作示范区的启动项目。
2、景观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乐城岛紧邻万泉河旅游开发区和博鳌水城,同时也位于博鳌水城保育区范围内,清澈壮美的万泉河水及两岸茂密的植被与岛内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呼应。生态环境是乐城岛发展的根本,一切经济与建设活动均须以生态优先为首要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乐城岛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2)、以人为本原则
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强调自然环境的生态性,突出社会环境的文化性,提倡物质环境的功效性。
(3)、集约化原则
乐城岛由万泉河环绕四周,区位优势明显,城市空间拓展也同时受到自然界限的限制,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在优先保证岛内生态环境,古乐会城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的高效性。
3、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景观构成
规划区内景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人文资源;生态建筑;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 生态建筑: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生态环保示范住宅及酒店建筑;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新技术农业用地、一般耕地、公共绿地、林地等。(2)、景观布局
景观规划遵循自然肌理,在对现有古城及周边村落保护的基本前提条件下,新开发建设的生态建筑主要临万泉河布置,分别位于乐城岛的南北两翼,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座落于平畴与绿地之上,远可观河,近可赏园,浓浓田园风情倍感温馨。同时打通岛内南北绿色景观通廊,在北岸桥头两侧对称布置公共绿地,强化岛内景观节点。
4、规划区生态要素保护与利用分析
(1)对周边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具有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林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储备资源,起着水土保持、涵养水质、吸氮供氧、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的功能,构成了规划区最重要的碳氧平衡调节器。
①结合绿地、水体和道路绿廊组织送氧廊道。规划区林地是其近距离的氧源。规划区开发应该 注意保护林地,应结合地形进行规划布局,将其保留作为公园绿地,减少对天然林地的破坏。利用大型公园绿地和河流水系、道路绿带,形成氧源渗透通廊,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
②控制建设强度预留通风廊道。规划区的主导风向是东南风和北风。必须控制自然通风廊道上的城市建设强度和高度,避免对通风廊道的阻隔:在通风廊道上,尤其主要河道应形成宽敞的绿化空间,使林地新鲜气流顺畅进入规划区;节点周边形成相对宽敞的绿地,增加将高层气流导向地面的机会。
(2)对河流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①从通风走廊角度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区内的万泉河等主要河流是主要的送风走廊,应尽量留出开敞空间和绿地,以提高绿地为城市供氧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城市小气候。
②从景观游憩角度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区纵横交错的水系是天然良好的景观元素,其滨水绿廊也是休闲游憩功能最好的载体。滨水绿廊为沿河水系的绿色通道,主要为步行、自行车、轮滑以及其他非机动交通所使用,并与城市步行系统和城市公共交通节点保持便捷联系,保证居民方便通达。在功能上,滨水绿廊既可为居民提供散步、慢跑、自行车运动等日常健身场所和钓鱼、划船等水上运动场所,其串联的绿地和开敞空间更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休闲活动。
5、绿地系统规划 5.1规划原则和思路
基于上述林地、河流湿地、生物保护、风道、氧源、人文旅游资源等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区生态绿地布局进行思考:
保留现状主要林地、水系和耕地等蓝绿要素,形成绿化系统的良好基底; 城市建设区镶嵌和耦合于绿色基底,与绿化系统取得渗透与融合;
通过水系、道路建设绿色、休闲廊道,将自然山林、风、氧源等引入城市,调节小气候,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
依托乡土人文旅游资源选择适宜位置建设大型城市公园,提供绿色休闲空间和生态斑块。
5.2规划结构
综上分析,形成“双廊骨架、蓝绿脉络、绿园点缀”的生态绿地结构。()双廊骨架
规划构建纵横两条生态廊道,行成整个规划区的绿地骨架。南北廊道:
廊道形成纵向景观轴,通过生态节点与东西廊道相连,在各组团之间形成开敞地带和生态隔离带,保持各组团良好的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
廊道为住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最佳场所。东西廊道:
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形成东西廊道。
北廊道为乡土人文资源的保存和游赏开拓提供了良好环境。 廊道为规划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游憩空间。
因此,南北两条廊道兼俱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迁移、生态隔离、生态防护、人文游憩、景观环境等多功能于一体。
(3)蓝绿脉络
规划区内水系从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分别沿水系、水库湿地严格控制宽度10-30米的带状绿化通道,为饮用水源提供生态保障。滨水通道辅以道路绿化通道形成蓝绿交互的绿化网络。
蓝绿脉络将规划区两侧的山体氧源和外部风引入城市内部,让自然和城市完全交融渗透,使规划区内外绿化及生态系统联系顺畅,促进内外交换从而有利生态平衡;串连各个绿化景观节点,提高开敞空间的连续性,为市民提供易达的开敞空间。
(4)绿园点缀
结合规划区内现有景观资源,如结合水库鱼塘、田园林地景观形成新的公共活动中心。这些公园绿地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形成斑块状绿色休闲空间,提供市民运动、体验、游赏等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改善和提升规划区整体人居品质。
5.3绿地分类规划
将规划区绿地系统分为: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其他生态绿地。(1)公园绿地
规划区公园绿地以带状为主,结合规划区现有的水系鱼塘进行梳理整合,串联形成水系脉络,沿水系两侧形成带状公园绿道。公园绿道宽度在10-30米之间,串联规划区内主要城市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并与局部保留的田园林地结合形成大型的公园节点。公园绿道设置充分考虑河道安全、休 闲和亲水的功能,结合驳岸设计和岸线绿化综合考虑,主要布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并加强绿化植被、坐凳等设施配套。让规划区内居民能够在500米步行范围内便捷到达公园绿道,可以在其中开展日常健身锻炼、游憩活动,也可以通过公园绿道在优美的环境中步行前往城市主要的其他开敞空间。
公园绿地是市民交流的主要空间之一,应通过各种游园文化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为促进非正式交流氛围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创造事业的契机、产生智力的意图。
(2)生态绿地
其生态绿地主要指规划区生态廊道,是规划区片区的生态隔离带,也是规划区的生态通廊和市民休闲景观带。生态绿地以自然生态维护为主,结合现状水系景观,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少量修建休憩型景观设施,宽度设置300米。
(3)生产防护绿地
道路防护绿地: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等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地。其中高速公路两侧各100米,快速路防护绿地控制宽度满足两侧防护绿地绿线之间距离150米,主干道两侧各10米。按道路的性质确定绿地率指标:快速路绿地率不得少于35%、主干道绿地率不得少于30%、次干道绿地率不得少于25%、支路绿地率不得少于20%。
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要求在500kV、220kV、110kV高压线的高压走廊防护区域内控制为防护绿带,绿带宽度按高压走廊防护距离要求设置,高压走廊宽度分别为70米、60米、30米。
河流湖泊防护绿地:结合保护防洪和排水工程的要求,与公园绿地结合沿水系山塘设置防护绿带,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绿地宽度为10-30米。
卫生防护隔离绿带:工业区组团与居住组团之间应根据地形设组团隔离绿带,绿带内除园林路、广场、园林建筑小品及管理建筑外,不得建设其他性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污水厂周围设置20-30米卫生防护林带;变电所周围控制50米防护绿带。
(3)单位附属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是指附属于住宅区、工业区、仓储区、政府机关团体、商业服务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用地范围内部的绿地。
居住区附属绿地的设置要符合居住区设计规范。
6、景观系统规划
6.1景观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田园风光:规划区内有大量的农田耕地,是优美的基底画面。纵横水系:规划区内滨海水系是规划区中的景观焦点和视线通廊。
6.2景观带(1)景观廊道
景观廊道设计意向图
沿河流水系构筑蜿蜒灵动的景观廊道,强化基地水网特色。通过水景与城市园林绿地的配合、控制廊道宽度和用地功能,形成生态走廊和休闲游憩绿道,促进与周边山体自然景观和风光的衔接,展现古城生机与活力。
(2)景观轴线
以城市干道为空间载体,贯穿规划区主要景观分区及特色景观节点,形成界面连续且天际轮廓线丰富的景观序列。景观轴线强调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有机组织各类公共活动功能和空间节点,体现连续、流动的景观特质。
规划沿道路形成主要的景观轴线,将城市中心的商务、商业、文化、会展等空间和设施联系起来,通过道路设施及道路两侧建筑设计和开敞空间设计等,形成集中体现特色风貌的城市景观带。
6.3景观界面
滨河景观界面:突出蓝绿景观与休闲游憩功能的共生共融,强化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空间与视觉上的渗透。滨河绿化空间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娱乐和休憩等设施,形成市民游憩的特色场所。滨河建筑布局则应高低错落,平缓与突起相结合,体现重点与变化。
6.4景观节点
(1)人文节点:位于古城遗址及周边村落地段,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尊重其现有的特色村落布局,促进村容村貌与高品质的度假环境景观协调,展现乐会古城城特色风貌,构成乐会古城的象征和标志,打造可识别之城市;
(2)门户节点:处于道路等主要对外交通线出入口、交通换乘枢纽等节点位置,是城市与外界联系的第一印象地域。以大尺度绿化和标志性建筑、构筑物塑造古城门户形象;
6(3)生态节点:主要为结合现状林地、水系、公共服务设施及历史建筑等设置的城市公园和组团绿地等。该类型节点以植物造景为主,配套一定规模的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形成景观系统的生态型游憩节点。
第四篇:校园绿地系统规划
海南大学 绿地规划文本
海南大学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学校概况与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四章
学校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第五章
树种规划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八章
附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海南大学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进一步提高校区园林绿地的建设水平,提供学校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法定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是《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有关校园绿地和特殊空间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第三条
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管理法》(1989年); ●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 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784号); ● 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 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 行)》(2002年);
第四条
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原有绿地实际,适度超前,综合考虑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文化性。实现将自然引入学校使学校融入自然,营造师生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空间。
2、体现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利用发展学校生态环境空间的有利条件,优化组合内部空间的校园绿地布局,完善校园绿地系统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绿地的各种功能,营造具有强烈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风 貌,符合老师及学生学习及生活要求的学区环境。
第五条
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地生态功能,将校园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入校园内部。
2、系统性原则:增强校园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合理布局,均衡分布,完善结构和布局,使之有机组合,充满活力。
3、多样性原则:在学校绿化建设中注意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
4、地方性原则:充分体现并强化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位置、气候等外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完善校园绿地系统。
5、分期规划实施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
6.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城校园绿地的有计划发展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7.绿地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绿地乡土植物的配置,绿地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保单位相结合。
8.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2-2017年。
第二章 学校概况与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第七条
学校绿地现状分析 1.调研的方法:
将校园整体分为四个主要功能区,即综合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工生活区,对整个绿地区分组进行全方位调查,并且对于各绿地区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调查的因子有: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数量、品种、规格和空间布局形式等对植物配置情况的影响。
2.调研的现状及简略分析:
海大校园位于海口市西南部,西临世纪大桥,属于亚热带地区,利用热带植物与水体打造一所热带滨海学校。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八条
规划目标:
利用热带季雨林气候适合热带及许多亚热带植物生长,此规划使之与各类绿地功能协调,有机组合、相互映衬,形成科学、合理、完整的校园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功能,达到保护和改善学校乃至城市生态环境、优化校园学习及居住环境、创建绿色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九条
规划指标:
绿地系统建设的主要规划指标为: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 3 地面积分别达到33.85%、40.20% 和15.6m2 ;2013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40.85 %、42.89%和16.46m2;2017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47.84 %、50.23%和 19.39 m2。
第四章 学校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第十条
绿地系统结构:
根据海大现状分析,以水体,绿地,林荫道相连贯,组成学校的绿色网络,建立学校绿色生态环境圈,建设生态式热带大学校园。
第十一条
绿地布局与分区:
海南大学校园建设要充分发挥占地连片的优势,以“二轴五块”为总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赋予的水体条件,塑造以水为灵魂的滨海大学校园布局,用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与独特的地理位置、空间景观特征共同构成海南独有的水景校园。所谓“二轴”是根据学校现有土地分布特点形成的贯穿校区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主轴线。一条是贯穿校园南北走向的生态轴,另一条是东西走向的文化轴。五块分别以东坡湖图书馆(I区,学习休闲区),起点草坪和教工宿舍区(II区,教工生活区),学生公寓和食堂(III,学生生活区),四教一教田径场(IV区,综合教学区),农科群楼三教艺术楼(V区,体育活动区)。
第五章 树种规划
调查 结果表明海南大学校园中共计有园林树木种类64个科207个种(变种)。其中属
于乔木96种 , 灌木91种 , 藤木20 种。从树种的数目看, 海大校园园林树种是极其丰富的 , 说明学校的园林管理人员在引进园林树种 , 使园林树种多样化方面是有远见的并做了大量工作。校 园中最主 要的园林树种 是木 麻黄、椰子、榕树、九里香等 , 其次是 大叶相思、非洲楝、苦楝、变叶木、红花羊蹄甲、红桑等。此外 , 有很大一部分树种数量少 , 分布范 围也较小 , 还 有一 部分则仅种植 在苗圃或标 本园中 , 在校园园林绿化 中未充分被利用。造成这 种情况 的原因 , 一 方面是 由于校 园中大部分地 区土壤含盐 分过多 , 地 下水位 过高等不 良生 境条 件 , 使许多 树种不能在这些地 区 良好地生长 , 从 而限 制了许多园林树种的广 泛分布;另一方 面 是 种苗来源困难和 绿化经 费不足 , 也使许 多植物 不能被大量利 用。因此 , 从 整个 校园看 , 校 园的 园林树木种类 尚有 单调之嫌 , 而 且能体现 单位特色优 良名贵树种也较少。第十二条
树种规划目的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对校园园林绿化主要应用品种作出科学规划和特色设计,优化城市树种结构,建立生态性植物群落,提高绿化植物改善校园环境的机能,营造体现校园特点的山、水、洲、城现代绿地景观,为校园苗木生产和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树种规划基本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
优先选择适应校园环境、生长发育良好、抗逆性强的树种。
2、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经长期栽培适于本地区生长的外来树种,满足校园绿化对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实现地带性景观与开放型校园的和谐统一。
3、景观价值原则
充分开发园林植物形、姿、色等观赏特性,构筑丰富多姿、色彩灿烂的观赏多样性,扩大观花、观形、遮荫树种的应用范围,为花园式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4、生态经济原则
与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同步,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兼顾经济效益。
5、生物多样性原则 扩大物种、基因资源的利用,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丰富植物生态型、植物生活型,乔、灌、藤、草本植物综合利用,比例合理。
6、景观生态原则
在植物景观的组合上,应以生态理论作指导,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绿地的规划尽量减少草坪的应用,因为草坪的生态效益比起乔木和下层灌木来所独相对较差。第十四条
树种技术指标规划: 城区绿地乔木种植密度不低于一定要求,乔、灌、草地占绿地面积比例适当。2 常绿乔木适当多于落叶乔木。行道树种植规格要求:一般8cm≤胸径≥20cm,全冠、带土球移植。4 新优树种的大面积推广绿化种植,需经其一个生命周期的本地栽培验证。5针对城区种植土层深度:乔木≥100cm,灌木≥60cm,草地≥30cm。
第十五条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规划
1、概述
校园绿化基调树种是指能充分表现植被特色、反映校园风格、作为校园景观的标志树种。校园绿化骨干树种是指具有优异的特点、在各类城市绿地中出现频率较高、使用数量大、有发展潜力的树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一般应有不同的骨干树种。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规划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树种利用现状;树种干形、花、季相色彩、叶形特点;着重考虑树种对当地树木生长限制因子的生态适应性,如树种耐水湿的能力;突出城市绿化特色对树种的要求,如构建滨水景观的需要等。
2、基调树种规划
学校绿化基调树种,是能充分表现当地植被特色、反映学校风格、能作为学校景观重要标志的应用树种。选定基调树种4种:椰子、榕树、鸡蛋花、九里香等。
3、骨干树种规划
学校绿化的骨干树种,是具有优异的特点、在各类绿地中出现频率最高,使用数量大、有发展潜力的树种;主要包括行道树、庭园树、抗污染树种、防护绿地树种、生态风景林树种等。选定骨干树种12种:印度紫檀、大叶榄仁、大叶相思、非洲楝、苦楝、变叶木、红花羊蹄甲、棕榈、大王棕、小叶榄仁、榕树、木麻黄。
4、一般树种规划
苏铁、南洋杉、白玉兰、樟树、大叶紫薇、三角梅、榄仁树、木棉、扶桑、红桑、变叶木、红背桂、台湾相思、红花洋蹄甲、凤凰木、印度紫檀、刺桐、洋金凤、细叶榕、大叶榕、九 5 里香、米兰、桃花心木、鸡蛋花、炮仗花、龟背竹、绿萝、龙舌兰、朱蕉、龙血树、假槟榔、鱼尾葵、散尾葵、蒲葵、椰子、大王棕、油棕、棕竹、槟榔、佛肚竹、一品红等。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十六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生物多样性可促进城市绿化地自然化,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兼顾经济效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原则。经过科学系统的规划,保存和发展自然生态区域植被,有节制地引进域外特色物种,构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保护原则。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地和名木古树保护原则。5 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大校园绿地建设规模,促进生态绿地的自然化,重视植物群落的构筑;选择适应海南气候,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尤其是优势树种,进行人工直接育苗和培育。7 国地平安,改善生态环境原则。特种用途林保护原则。
第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四条
学校的各项建设,必要严格按照有关的绿地规划预留绿地,并由规划、园林部门划定城市“绿线”,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城市绿地和规划绿地不被侵占和破坏。第十五条
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建立以资金投入为主体的城市绿化多元化投资体制。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补助周边的绿化隔离带和生态绿地地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第十六条
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及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制定有效的措施,确保学校的各类项目的绿化配套资金,用于配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
第十七条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增加对园林绿化的投资力度。
第十八条
逐步建立和完校园绿化法规体系。结合海口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地方城市绿化法规,指导学校绿化健康发展。
第十九条
学校应该加强绿化管理与执法工作,禁止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
第八章 附 则
1.本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基础资料两部分。
2.本规划经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贯彻实施,作为两院绿地规划建设的法律依据。
3.本规划解释权属于海南大学。如因城市建设实践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五篇:第一小组绿地系统规划
安徽农业大学 校园绿地系统规划
组长:张皓然
组员:左泽,刘亚楠,张素聪,汪薇,舒迎霜,谷倩倩,方安安
一、规划建设背景
1.安徽农业大学概况及其区位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始建于1928年,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地处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处于市中心一环,交通便捷。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公安厅等安徽省的最高行政机构距离安徽农业大学都是咫尺之遥,省博物馆、步行街,古城逍遥津、国购广场等合肥市著名景点也都十分接近。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1246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706人。
校区整体地形相对较平坦。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也是学生理想的治学园地。学校的参天古木、民国时期建筑等都是亮丽的风景线,南门、勤政楼和第二教学楼均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安徽农业大学绿地分类情况
安徽农业大学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在市区占地3000多亩。随着校园规模扩展的同时,环境建设也得到高度重视。
校园内的绿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2.1公园绿地
(1)入口处绿地:如南门小游园绿地,这里作为学校主入口之一,特别是重建过后,人流量大,是一个提供休憩、娱乐、学习的绝佳场所。(2)教学区绿地: ①一教广场
②勤学楼前神农氏广场 ③博学楼与外语楼南边广场 ④九、十连廊广场(3)广场绿地: ① 老图书馆广场 ② 成教院绿地 ③ 图书馆前绿地 2.2生产绿地:
苗圃、花卉基地:在学校内主要集中在农萃园,其占地面积广,生产规模化、有温室、大棚、荫棚等,设施较为齐全。2.3附属绿地(1)居住用地:
① 宿舍区绿地:为学生提供短暂休憩的绿地。② 居民区绿地:为居民生活提供绿色环境。③ 校园附属建筑绿地:如老校医院,保卫处等。(2)道路用地
如玉兰路,有八角金盘、芭蕉等植物配置,绿化程度高,可以提供阴凉,美化环境,令人赏心悦目。类似的还有南门主路,图书馆门口等。
二、绿化调查分析 1.绿化现状分析
1)绿化资源上 ①生态资源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分配不均匀;日照充足,湿度大,无霜期较长,季风气候显著。
安徽农业大学多年平均气温15度,极端最高气温41度,极端最低气温为-20.6度。多年平均气温日照数为2036-2162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24-242天。
安徽农业大学的土壤以黄棕壤,黑褐土,粘土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土壤酸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安徽农业大学植被兼具南北特色,常绿林和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合肥的主要植被类型。安徽农业大学植被类型丰富,几乎涵盖了合肥市80%的植物种类。有历史悠久的南门入口的行道树悬铃木,有活化石银杏等丰富的植被类型为林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条件。
安徽农业大学土壤酸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因此安徽农业大学植被类型丰富。
②文化资源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起源于1928年创立于安庆的省立安徽大学,省立安徽大学是在国民革命的风云中,顺应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晶,是民国初年安徽境内唯一的高等学府。
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团结:联合起来以完成共同目标;勤奋:坚持不懈地(工作或学习);求实: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创新: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校徽:安徽农业大学文字由舒同先生书写,图案是由形如书籍的草木和冉冉升起的旭日组合而成,中间是1928表达建校源于1928年的省立安徽大学,图案整体象征着学校历史悠久和是以农林为特色的高等学府。
③绿地资源现状分析
1.校园树木种类繁多,绿化率高,提供绿化的面积很大,但缺少详细的植物配置规划,显得杂乱无序,部分植物搭配与选址有问题。
2.古树名木较多,单体姿态雄伟多姿,但缺少养护管理,年代较远,病虫害较多,树木枯萎,影响其观赏价值。
3.校园内乔灌草搭配不合理,平面绿化面积过多,立体绿化面积较少。4.绿化大多采用常青树种,彩叶植物使用较少,格局简单,容易使人乏味。
2)绿地系统分析 ①绿地系统结构
安徽农业大学绿地规划结构是二心、多轴、多片区
二心一教广场景观核心图书馆绿地核心
景观核心以行政楼及周边绿地为中心放射性式发展规划
绿地核心以图书馆绿地规划为中心以绿化道路为纽带把“绿”传递出去。
多轴以道路绿化为主的绿化链接枢纽
多片区重要景观片区如成教楼绿地,老校医院绿地,小池塘绿地,保卫处绿地,运动场附属绿地等。
②绿地系统规划及专项绿地
公园绿地规划: 在安徽农业大学绿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绿地服务半径以及人群需求,公园绿地根据服务半径的大小可分为一级绿地、二级绿地和三级绿地。一级绿地的服务半径为1000米,步行距离低于20分钟,有九教大草坪(在建)。二级绿地的服务半径为500米,步行距离低于10分钟,南门公园绿地。三级绿地的服务半径为200米,有图书馆附属小绿地。
生产绿地规划:农翠园生产楼绿地规划面积为30000平方米。
附属绿地规划:附属绿地占校园绿地的60%以上主要为教学科研用地、居住区绿地和道路绿地。规划如下:
1居住绿地各区居住绿地率不得低于30%。
2公共设施绿地教学区等公共设施绿地率不得低于25%。
3道路绿地校园主要道路绿地绿化普及率达到95%。校园主要道路绿化面积不小于道路总面积的25%。
③分期建设规划
本规划适用规划期为2016-2026年其中
近期为2016-2021年规划期末学校人口规模为4.0万
远期为2021-2026年规划期末学校人口规模为5.0万。
2现状特点分析 参照上图从南到北进行分区分析。
南门地块地块位于我校最南处,有林学院以及新建停车场。面积大约650平方米,近似长方形。乔木24种,灌木20种,地被植物4种。整体绿化环境好。
南元路西侧绿地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乔木5种,灌木2种,地被植物3种。绿化缺乏管理。
中兴路,二教,继续教育学院和东枫路围合的区域,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学院,化学实验楼和二教北面的宅旁绿地,继续教育学院门口的小庭院广场和网球场周边绿化。面积约为185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 9000平方米,绿化率约为50%。乔木14种,灌木8种,地被植物4种。整体形成了一个小的集散广场,绿化效果令人满意。
安徽农业大学西南角,北边是工学院教学楼一栋。场地原属于校医院附属绿地,现在是大学生活动中心规划绿地,场地内有一块苗圃区。面积大约10000平方米。乔木12种,灌木7种,地被植物3种。
安徽农业大学的西南方,是官亭路、陆羽路、中兴路和安徽农业大学档案馆四面围合的一个区域。地块包括小池塘、安徽农业大学幼儿园、动科院以及植物保护学院。乔木13种,灌木7种,地被植物3种。
安徽农业大学陆羽路,老图书馆南侧。乔木13种,灌木5种,地被植物2种。密闭程度高。
安徽农业大学勤学楼北侧,是东枫路,体育路和长丰南路围合的一块不规则区域,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乔木28种,灌木9种,地被植物2种。
我校中部区域,由中兴路、陆羽路、玉兰路围合而成,其中包括校保卫处办公楼,四幢民居,水电中心,两栋学生公寓,茶学楼,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乔木21种,灌木18种,地被植物5种。
中兴路,东枫路,体育路,香樟路相围合的区域,主要包括八教勤学楼,一教及其之间的宅旁绿化,教学楼间小游园和一教前的小广场。面积约为31000㎡,绿化面积约为18000㎡,绿化率约58%。乔木11种,灌木11种,地被植物4种。
北一门,主要包括西苑食堂、新苑食堂、大礼堂及第二运动场。主要绿地面积不大,绿地较分散。乔木13种,灌木4种,地被植物1种。
足球场北部,长丰南路与霍山路西侧,面积约38000平方米。乔木8种,灌木10种,地被植物3种。
图书馆南部,是中兴路与官亭路围合的一块区域,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呈梯状分布。乔木30种,灌木11种,地被植物2种。
中兴路,博学楼与外语楼南部以及经管楼南部,面积大约600平方米,地块整体呈狭长状分布。乔木11种,灌木3种,地被植物2种。
北二门旁,校内桃李路与校外霍山路之间,呈块状条形狭长分布,面积约500平方米。乔木9种,灌木5种,地被植物2种。
北三门,是中兴路和桃李路以及霍山路围合的一块区域。主要包括科技楼,研究生公寓、沿中兴路的绿化带、游园绿化和建筑墙旁绿化。面积约为4.2公顷,绿化率达56%。乔木14种,灌木14种,地被植物8种。绿化略显不足。
三、校园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绿化风格不统一,没有鲜明的特色:安农大校区历史悠久,房屋年龄跨度大,风格不统一。建筑格局散乱,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2、绿化效果不好:树木有老化,病虫害的不良症状及缺乏养护管理。
3、校园绿地面积大,但是缺乏较好地设计规划,没有得到合理应用,仍然有荒废的地方,如老校医院绿地;
四、规划方案
1设计理念: “园林式校园”
本方案以现今大学教育理念—“学术自由”,“以人为本”,“独立思想”为根本目标,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指导安农大绿地系统规划。目的为充分体现农林类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规划是为学生服务,让我们在学习的间隙享受园林般的校园环境。主要通过地形及植物种植,营造人性化的空间。
2、统一规划:结合校园建筑布局及总体绿化进行生态空间的布置。
3、渗透文化:着重体现农林类院校的特色,提高绿化率,展现安徽农业大学悠久的历史和开放的精神。
4、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效益并重。2改造方针:
在保持原有功能分区基础上,规划了主要的景观、绿化轴线,塑造多个庭院空间以及多处的景观节点。
1、绿地系统的完善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做到“点上成景”如各庭院空间要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庭院空间景观是不一样的,要创造有特色的景观。“线上成荫”如为了区分每条道路的树种,尽量作到一路一树种以悬铃木和重阳木等高大乔木为道路基调树种,形成特色的道路景观。“面上成材”如在大面积的绿地中植物配置尽量符合植物生理、生态的要求。“留有余地”在开发校园用地要做到预留用地。可以满足校园不同时期规划的要求。“草地成茵”如尽量利用乃践踏的乡土草种,不盲目地追求形式美。
2、为了减少建筑物所带来的灰色空间,以及生硬线条的视觉冲击增加建筑的柔美特色。在各建筑物之前种特色树种,形成建筑的标识、象征。3规划原则: 秉承理解和传承、整治和梳理的原则,对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校园绿地系统做出合理的规划。
1、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为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保持原有混合式绿地系统布局,尽可能恢复己被破坏的绿地系统结构,适当增加各功能分区的绿地,使得绿地系统的完整,绿地的植被结构趋于合理化。
2、补充原有绿地缺失的行道树树种以及开花树种,达到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特色性的目的。同时也添加墙体、栏杆等构建物的垂直绿化。
3.、通过不同植物配置来区分各个功能分区域绿地的特点,尽可能模拟真实的自然生态系统强调植物配置层次性、真实性,来提高个功能分区的环境质量。
4、在建筑和道路之间,适当地增加灌木树种的绿化,提高绿地覆盖率、绿地率,也形成浓郁的道路园林景观。
5、为增加学生休闲空间,在校园用地规划时结合地形、利用原有的地貌、植被营造学生们所需要的环境,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6、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进雕塑、小品的品质,满足各功能分区空间的要求,增加有特色的标识系统,使其与环境很好的融合。4规划指标:
安徽农业大学的校园改造,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先与地下水文、地质情况相协调的情况下,进行总体规划。尤其对填塘、平地、伐树、铲草都要十分慎重。建筑用地应是尽量紧凑、节约。为了多留可供人们户外活动的场地与绿地,对绿地面积指标应控制在50%以上,对乔灌草的覆盖率应35%在以上。
在追求绿地率的同时,要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让学校“绿”起来,而是在植物配置时,要科学、合理地搭配植物。尤其注重生物多样性,使用乡土植物,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使管理和养护成本最低。5空间布局:
1、教学区:此区域是校园主体中心部分,所围合的庭院空间是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而进行设计,每个庭院空间通过自己的主题景观〔碑石、亭廊〕来表达不同庭院空间的人文特色。教学楼和图书馆前利用原有硬质增加适于交流、约会、活动的空间,如在阔叶大树下结合座椅,既可以休息又增加了绿色植物。
2、学生生活区:此区可以以自然草地为主的绿地加以高大乔木、小品、座椅形成交流、学习、休憩的开敞空间,以适应学生的室外活动的需求,通过绿色空间弱化建筑水泥僵硬的线条,减少楼与楼之间距离带来的压抑感,同时也提高生活区的环境质量。
3、体育活动区:保持原有树种,增加一些遮荫、防尘效果较好的树种。针对从体育场通到八教的道路上,种植乔、灌木起到隔音、防尘的作用。
4、教职工生活区:提出相对较为统一的彩化方案,使其形成教职工种植各种特色的园艺品种形成私家小花园的风格,这样达到了整齐景观的目的,又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6植物规划:
1、确定行道树基调树种为悬铃木,重阳木和国槐,庭荫树的乔木树种,配以开花灌木,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求变化。
2、标识各建筑物之间的象征树,根据各建筑物之间根据使用功能不同,而进行选择树种,如在行政办公楼前,要选择色彩朴素一些,枝条紧凑一些的淡雅植物。
3、针对绿地进行植物配置,首先要注意与环境的相协调,在开阔草坪上,孤植树冠较为开阔的、适合观赏的树种,而在庭院绿地空间里,要选择郁闭度较好的,有遮荫等功能的植物。还要注意植物的生理特性、物理特性,如行道树种的应用,耐阳性和耐荫性树种在庭院空间不同的应用等。
4、还可以增加墙面、护栏垂直绿化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一般欧美的古典校园,多喜用藤类植物覆盖墙,夏季浓绿遮荫,秋季叶片又变成火焰般的紫红色,使校园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