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调解的程序和设置

时间:2019-05-14 01:3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院调解的程序和设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院调解的程序和设置》。

第一篇:法院调解的程序和设置

法院调解的程序和设置 一、一审程序中的调解

(一)庭前调解

庭前调解是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开庭审理前,在审判人员主持下进行的调解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可以进行调解。”由此可见,适用庭前调解的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基本条件:

1、法律关系明确

2、事实清楚

3、双方同意调解

司法实践中,民事诉讼一审程序中,常见的庭前调解有以下三种情况:

1、立案阶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受理的第一审、第二审和再审民事案件,„„在征得当事人各方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进行调解。”此即表示,对当事人自愿放弃答辩并同意调解的,可立即进入调解。在此阶段调解,可更大限度节约审判资源。

该阶段的调解,以当事人合意为前提,有两种方式直接进入庭前调解: 一种是当事人主动要求进行调解的;

另一种是由法官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调解,当事人都同意调解的。由于该阶段以充分体现当事人自愿处置自己权利为原则,所以,为避免手续过于简单留下隐患,在解决案件时,要按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告知主持调解的法官及书记员的名单,并详细交待当事人的各项权利义务,详细询问当事人的各项诉讼请求,审查其双方达成的协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是否侵犯了第三人、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2、繁简分流中的简易阶段

对在立案后答辩期满前,不同意调解、或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民事案件,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工,对事实清楚、双方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将适用简易程序,交专门简易审理组织或审理人员处理。审理人员在收到案件后,可以对案件予以初步审查,在开庭前组织调解。适用的案件有以下几类:

(1)婚姻家庭类纠纷。如:婚姻纠纷、收养纠纷、抚养扶养、赡养、继承纠纷,因为这类案件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理内容,如果单纯用法律规范调整,不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

(2)劳务、宅基地和相邻关系以及合伙纠纷等。因为这类纠纷关系到当事人最基本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环境,如果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便于当事人在未来的合作与生活中和睦相处;

(3)诉讼标的额较小或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调解不仅可以缩短其受损的时间,而且便于双方实际履行协议。

3、庭前证据交换阶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同时,该《规定》第三十九条又规定“证据交换应当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在证据交换的过程中,审判人员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对有异议的证据按照需要证明的事实分类记录在卷并记载异议的理由。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问题。”

可见,证据交换是承办法官主持,并由其询问各方当事人对哪些事实和证据有异议,以及对异议的证据的原件核对,听取异议内容的陈述,故在该程序结束之后,承办法官即可对本案的争议焦点、证据的真伪和效力,以及解决的途径,形成初步方案。而各方面当事人也能通过对证据的交换、核对,从而对案件的是非曲直产生清晰的概念,为了避免损失的延续和扩大,当事人接受调解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审判人员可以有的放矢地消除隔阂,抓住焦点,促成双方达成协议。

进入证据交换阶段的案件,一般为证据较多或复杂疑难的案件,故该案件多数情况下已进入了普通程序,如果经调解终结此案,不但简化了审理,缩短了办案周期,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节约了法院的人力资源。

(二)庭审中的调解 庭审中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民事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法院职权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的调解活动,它可贯穿于开庭审理的各个诉讼阶段。

在开庭审理过程中,继续发挥调解的功能,对可能经过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的案件,即便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可径行判决的,仍应采取“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方法,力争调解结案,以求由当事人自己作主,彻底化解当事人纷争,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庭审后的调解

对于通过庭审仍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在判决之前,审判法官可采取冷处理方法给当事人一段时间考虑利害得失,并应掌握火候,及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促成当事人自行提出调解方案,或由审判人员提出调解方案供当事人协商时参考,为调解创造条件。如果此时当事人拒绝进行调解,或无调解基础,法院即应终止调解,及时做出裁判。

一般情况下,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调解处理纠纷。但对于部分特殊民事案件,法律做出了必须先调解后审理的规定。对于必须调解前置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4条规定了六种情形:

1、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

2、劳务合同纠纷

3、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

4、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

5、合伙协议纠纷

6、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

但是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不能调解或者显然没有调解必要的除外。

二、法院调解的组织形式 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这一规定,法院调解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一)审判员一人主持调解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实行独任制的审判组织形式,相应地,在调解时也由审判员一人主持调解。应当注意的是,审判实践中有的法院由书记员、陪审员一人主持,这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二)合议庭主持调解

一审程序中,人民法院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外,都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二审程序中,人民法院均应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案件。在调解上述案件时,应当由负责审理的合议庭主持。有时,虽然可以由合议庭授权其中的一个审判员进行调解,但是制作调解书时,应当签署全体合议庭成员的名字。

另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时,可以根据案件的需要,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包括当事人所在单位和他的亲友以及基层组织等。这些单位、基层组织的干部以及当事人的亲友长期和当事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对调解工作的介入,必将极大地提高调解的质量和效率。

根据审判实践,根据案件的需要,让当事人的委托代理律师参与调解也有助于调解取得成功。应注意的是,有关单位和群众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是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参与调解活动,参与调解的单位和个人,不是案件的利害关系人,更不是调解活动的主持者,而是案件的局外人,是参与调解工作的协助者。民事诉讼法这一规定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审判实践也证明了法官在调解过程中依靠这些单位和群众,邀请他们参加调解,协助法官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有利于说服教育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往能够起到审判人员所起不到的作用。这种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是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

三、法院调解的步骤

(一)调解的启动

法院调解的基础是当事人的自愿。如果双方当事人自愿要求调解,或者一方当事人申请调解,经征询双方未表示异议的,或者合议庭经审查认为具备调解条件,且依职权主动征求当事人的意愿,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均可进行调解。法律规定必须调解的案件,应当进行调解。

应注意的是,并非有一方当事人表示不愿调解,法官便不再作调解工作,有时当事人只是由于感情上一时的对立,而拒绝选择调解。这是法官应该进行“冷处理”或者适当地说服、劝解,通过缩短当事人之间人际关系的距离,取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后,再主持调解。

(二)调解前的准备

1、确定调解时间。调解贯穿民事诉讼的始终,也就是说,民事案件在诉讼进行的整个阶段都可以进行调解。包括立案之后、判决之前的审前准备阶段、法庭审理中以及开庭之后,随时都可以调解。

2、确定调解地点。既可以在法院内进行,也可以就地进行,包括当事人所在地和纠纷发生地。例如相邻关系纠纷,更适合就地进行调解。就地调解既便利了当事人,又有利于进行法制宣传,起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3、确立调解思路。人民法院在调解时,应当做好调解前的准备,确立调解思路或调解方案。主要是在审查起诉状、答辩状和证据材料的基础上,弄清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征询当事人双方是否愿意接受调解,确定是否邀请有关单位或个人参加调解,以及进行必要的收集调查证据,掌握全部案情及有关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调解工作。

4、通知当事人。人民法院调解案件时,当事人应当出庭。通知当事人出庭参加调解的方式可以采取书面、电话、口头等简便的方式。如果当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经过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到场协商。对离婚案件进行调解,当事人确系不能出庭的,必须出具书面意见,以说明自己的主张。

5、告知权利义务。进行调解前应告知当事人以下内容:(1)告知当事人享有自愿、平等等诉讼权利;(2)告知调解与裁判有同等法律效力;

(3)告知调解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4)告知调解必须自动履行。

(三)调解的进行

调解的进行,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1、查明案件事实。调解工作,应当在查明案情的基础上进行,也只有查明了案件事实,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工。查明案件事实,在庭前准备阶段,可以通过审查诉状、答辩状、询问当事人,以掌握基本的事实,以及双方的争议的事实争点和法律焦点。在开庭审理阶段,则可以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来认定案件的事实。不论哪个阶段,查明事实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调解工作。

2、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调解时,审判人员要根据本案情况,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创设平和对话的情境和氛围,使当事人了解有关法律的规定,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为调解奠定基础。

审判人员在主持引导当事人进行协商、调解时,要根据法律规定确定调解的对象,例如所争执的财产数额;对不宜调解的对象,不能进行调解。

3、由合议庭主持或者由审判长指定一名审判员主持,引导双方平等协商,达成调解协议。

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独立的调解程序,调审不分,主持调解组织的形式与审判组织的形式原则上一致。故实行独任制审判的案件,由审判员一人主持;实行合议制审判的案件,一般由合议庭主持调解,必要时,也可以由一个审判员主持。合议庭的一个审判员主持调解,是基于合议庭的授权,代表合议庭主持调解。即使是合议庭的一个审判员主持,仍然应当反映合议庭的意见,达成的调解协议仍然应当经过合议庭的确认,制作调解书的,必须由合议庭全体人员署名。

有关单位和群众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工作。协助调解工作是协助人民法院协调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调解活动,进行明是非、讲法制的宣传说服工作,促使当事人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调解争端。

四、法院调解的结果

法院调解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调解不成,一种是调解达成协议。双方当事人在审判人员主持下,充分协商,达成调解协议,经人民法院确认协议内容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一般应制作调解书,结束调解程序。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送达调解书原则上应当直接送达给受送达人,调解书生效时间以当事人本人签收调解书的时间为准。如果协议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应告知当事人重新协商,以便达成符合法律规定的协议,或者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判决。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0条的规定,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凡二审程序中调解结案的,应一律制作调解书,因为它关系一审判决的效力问题。二审法院调解书送达后,原审法院判决即视为撤销。

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形式,整个调解过程,必须制作成笔录,特别要记明达成协议的内容和达不成协议的原因。当事人对自己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的处分,也必须详细记载。

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进行判决。

五、法院调解的效力

法院调解的效力,是指人民法院主持调解成功,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并依法定程序接受调解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一)调解书生效的时间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如一方当事人拒绝签收调解书,即视为对调解协议的反悔,调解书不发生效力。(对调解书的内容既不享有权利又不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不签收调解书的,不影响调解书的效力)。

(二)调解的效力 法院调解协议书生效后,与生效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效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诉讼结束,当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行起诉。

2、对调解书不得上诉,法院调解中贯穿了自愿原则,直至调解书送达时当事人仍可以通过拒绝签收使调解协议无效,故调解协议一经生效,就不存在当事人对调解协议不服的问题。

3、当事人在诉讼中争议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当事人之间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依调解协议的内容予以确定。

4、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强执执行力。

第二篇:论述法院调解

论述法院调解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进行自愿、平等的协商,已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

法院调解有利于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减少诉讼程序,同时有利于进行法制宣传、预防纠纷。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法院调解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除了适用特别程序审理以及其他不适于用调解的案件外,对于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案件都可以适用调解程序。其次,法院调解使用与民事审判的始终,即在庭前、庭审中以及庭审后判决宣告前都可以适用。

关于法院调解的性质,我国采取审判行为和处分行为结合的说法。即法院调解既是当事人之间自主处分诉讼权利的表现,也是法院行驶审判权,结束诉讼的一种方式。据此,就可以清晰地区分法院调解与当事人和解,二者不仅性质不同,效力也因为法院的参与不同。

进行法院调解一定要遵守相应的规则。首要的原则就是自愿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在程序上,即调解的启动上必须遵守当事人自己的真实意愿,法院不可强制。第二,实体上,即调解的具体内容上要遵循当事人的意愿,法院可以提出调解方案,但不可以将其强加于当事人。其次是合法原则。也包括两方面:第一,程序上合法。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调解的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人民法院在适用时必须严格遵守。第二、实体上合法。即达成的调解内容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不得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再次是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原则。该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在诉讼上的具体体现。

法院调解的启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当事人主动要求调解,法院准许。第二,法院依职权询问双方当事人,取得双方同意后开始。第三,法院不需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直接进行调节,比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部分案件(婚姻家庭纠纷、劳务合同„„)在审理时必须先进行调解,无需征求当事人意见。

法院调解的过程中,必须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或其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参加,已公开或者不公开的方式进行。调解结束后,如果制作了调解书,双方当事人都签收以后生效。如果没有制作调解书,则达成的调解协议或调解笔录经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在上面签字后即生效。达成调解后,诉讼即告终结,同时双方不得就同一争议再另行起诉。一方如果不履行义务,另一方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篇:法院的管理体制和设置的改革

内容摘要:

一、法院的管理体制和设置需要改革

在我国,司法权是由主权派生出来的,因而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的主权可以依据国家的职能而进行划分,但司法权应当由 法律 赋予司法机构统一行使,不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法院进行分割。每一个法院都应当被认为是国家的而不是地方的司法机构,都是代表国家而不是代表地方行使司法权。司法权的统一性也是保障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条件。即使在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德国等,虽然存在着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但联邦最高法院仍然是最高的司法机构,并在维护司法的统一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州法院要从属于全国的最高的司法机构即最高法院。由于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机构,司法权更应当强调统一。

一、法院的管理体制和设置需要改革

诚然,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其负责,但这并不是说,最高人民法院所享有的司法权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所享有的司法权是完全分开的,或者说地方各级法院的司法权来自于地方权利机构的授予,并应当成为地方的司法权。我们认为,虽然地方法院的机构要由地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但司法权来源于国家主权,并由国家法律统一授予司法机构行使。尽管国家权力本身可以在不同的机关进行分配和实行相互制衡,但在司法机关内部不存在着司法权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问题。各级法院所享有的司法权都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司法权是一种国家权利而不是地方的自治权。

为什么要强调司法权的统一性呢?这首先是由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市场 经济 体制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强调司法权的统一性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为了保障全国性的法律和法规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实施、维护全国法制的统一,必须强调司法权的统一。另一方面,司法权的统一对减少和消除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保障裁判的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司法权是统一的。其原因在于司法权是由主权派生出来的,因而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的主权可以依据国家的职能而进行划分,但司法权应当由法律赋予司法机构统一行使,不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法院进行分割。各个法院都应当被认为是国家的而不是地方的司法机构,每一个法院都是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司法权。司法权的统一性也是保障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条件。即使在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德国等,虽然存在着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但联邦最高法院仍然是最高的司法机构,并在维护司法的统一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州法院要从属于全国的最高的司法机构即最高法院。由于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机构,司法权更应当强调统一。目前,在我国审判实践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地方保护主义,而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导致裁判不公的主要原因。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是多样的,如某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出于维护本地去利益的考虑,干预民事经济审判,要求法院照顾本地一方当事人,而法院则因难以抵制地方党政领导的压力而在审判活动中置国家法律与案件的事实于不顾,偏袒本地当事人,损害外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再如少数法官将审判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曲解为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或者由于收受本地当事人请吃送礼等原因,而不能作到严肃执法、秉公裁判,也有一些法官为办“关系案”和“人情案”甚至“金钱案”而偏袒本地当事人。

地方保护主义在司法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就某一个案件的审理而言,从是否审理、由谁审理,到如何审理(比如是公开还是不公开)、判决还是调解、判决后如何执行等,都有可能因地方保护主义而形成裁判活动不公现象,有的法官将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概括为立案时一推一抢、审理时一压一让,判决时一偏一伤、执行时一急一缓[i].其结果,一方面是法院执法严重不公,比如对外地当事人起诉的案件不及时立案,或立案后迟迟不审理,对跨地区的涉及本地当事人的案件则争夺管辖权,随意的追加外地当事人为诉讼当事人并判令其承担责任,对外地司法机关的工作,不与配合或予以刁难,裁判结果明显对外地当事人一方不公正,对外地当事人胜诉的判决不予执行,等等。另一方面,某些素质较差的法官,则以地方保护主义作为保护伞,徇私枉法,处处为本地当事人开脱责任或谋取利益,任意曲解法律,歪曲或掩盖事实真相,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维护本地当事人的利益,同时也用以换取个人的好处及非法利益,由于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猖獗,导致现实生活中当事人不敢在外地起诉和应诉,有时即使侥幸胜诉,也无法使案件判决结果得以执行,赢了官司陪了钱,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而由于争夺管辖权现象十分严重,也使司法的统一性受到质疑。地方保护主义的 发展 和蔓延,必然损害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并使审判权成为可与当事人进行交易的对象,长此以往,徇私枉法、滥用审判权的现象将不可遏止。

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一场深刻的法治改革,为了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和消极作用,必须造就新的市场经济法律秩序,与计划经济不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必须符合市场的统一性、自由性、公正性、竞争性和市场的可控性等条件。[ii]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不断蔓延升级的民事经济审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正日益严重的破坏法治的统一,亵渎法律的尊严,损害法院的形象,动摇着人民群众对共和国审判制度的信赖。如果不能迅速地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审判工作就无法真正负担其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统一的全国性的大市场的建立也会因此而延宕[iii].由此可见,当前,保障司法的统一性十分重要。

二、法院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限制和消除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是否可以在维持现有的法院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案件的级别管辖来解决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有学者建议,如果通过修改立法、改变案件的级别管辖,凡是跨地区的案件均相应提高一个审级,便可以减少地方法院审理的跨地区的案件,使最高人民法院直接受理更多的案件,可以解决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应当看到,这一方案确有可能适当减少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因为当审级提高以后,大量的由各省和直辖市高级法院所审理的涉及不同地区的当事人的上诉案件,将提高到最高人民法院受理,而由于最高人民法院不会与地方利益发生联系,因此可以保证在这些案件中不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然而,这种做法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每年受理数万甚至数十万案件,以最高人民法院的人力和物力根本无力承受[iv],即使能够承受也给诉讼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地处与北京相距遥远的当事人将会感到十分不便,并会因此而支出许多不必要的费用。尤其应当看到,由最高人民法院代替各省高级法院的审判职能,也根本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所应当具有的功能。最高人民法院主要应当在解释法律、指导全国的审判工作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主要不应当直接审理案件。因此我们认为,不改变现有的法院管理体制而仅仅通过提高审级,是不可能根本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的。

那么,实行法院设置体系的改革,是否可以通过简单的重新划定司法管辖区域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呢?应当看到,改革现行的按行政区划设置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体制,使司法管辖区域与行政区域不发生重合,从而打破行政辖区对司法辖区的统辖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司法机构摆脱地方政府的支配和干预。然而,司法管辖区域与行政区域适当分离以后,也必须要改变现有的法院财政和人事管理体制,因为在不改变现有的地方法院在人财物方面由地方政府支配和管理的情况下,重新划定司法的管辖区域,是根本不可能实际操作的。重新划定司法区域是必要的,但首先需要在法院的经费来源、法官的任免等方面与地方脱钩,这就需要改革现有法院的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法院的设置体系。

目前我国的法院除了各专门法院及军事法院的设置以外,主要分为四级,即基层、中级、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地方各级法院,实行的是块块领导,司法管辖区域从属于行政管辖区。除最高人民法院是由中央设置并由中央财政拨付经费外,其他各级人民法院都分别由各级地方政府对同级法院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尽管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但这仅是就其业务和职责而言,至于法院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办案经费、物质装备等方面,则均由地方负责。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它弱化了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虽然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受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但这种纯粹业务上的监督关系,在于人财物三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强化了司法的形状性。比如,在法院的人事管理方面,虽然法官的产生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但法官的资格、待遇、职级、晋升、奖惩等方面,则是按国家行政干部进行管理,实行的是干部职务系列等级制,即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局、正局等,法官制度是行政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法官级别等同于行政级别。这种体制对于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法院来讲显然是不 科学 的。个别基层领导从未学过法律或从事过司法工作,但为了获得诸如副县级、副地级、副省级之类的行政级别上的安排,亦可经由上述体制进入法院,成为法院各项实际工作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由于法院的干部本来就属于政府部门管理,从而使地方行政领导实际握有法院干部的升迁选拔大权,也相应具有干预法院的审判工作的能力。尤其应看到,法院现行的经费管理体制更是产生和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目前的经费管理体制中,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地方法院的经费由地方财政供给,甚至在办公设施的配备、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等方面,紧密地依靠地方,地方利益的损益直接决定着地方司法机关的办公条件和工作人员福利的好坏。法院本身的利益与地方的利益结成了相互依附的锅与碗的关系。由于地方法院被迫吃拿地方财政这碗饭,就难以摆脱自我保护的本能要求以及与地方利益的纠葛。在这种情况下,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实际上也是自我保护主义[v].要减少和消除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努力实现司法公正,首先需要改革现有的法院管理体制,在法院组织体系、人事体制及财政体制方面使地方法院与地方政府发生脱离。在人事管理方面应进行改革。依据现行宪法和法官法的规定,各地法院的院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其他法官要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权力机关任免。法官在任免的实际运作中,地方党政领导起着直接决定作用。我们认为,既然司法权在全国是统一的,地方法院是代表国家享有并行使司法权,因此地方各级法院的法官也不一定都应由地方同级权力机关任免。有学者建议为了消除司法权的地方化现象,可以考虑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免全国中级法院以上的法官,或者任免最高法院的法官。而由最高法院任免中级法院及基层法院的法官、或者由高级法院任免中级法院或基层法院的法官[vi].此种观点确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法官的任命不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则必然会弱化地方政府对法院的干预,尤其是地方法院的法官,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不会因害怕丢官去职而曲从于地方政府的不合理的干预。但是应当看到,此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尤其是有利于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工作指导。但不一定能够尽快提高法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尤其是在没有按照法官职业的专业化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拔和考核法官的制度的情况下,完全由上级法院任命下级法院的法官,不仅难以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的法官充实到司法队伍,而且也可能会因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在人事方面的控制,而可能形成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不合理的干预。

我们认为,宪法关于各级法院的法官由同级权力机关产生并应向其负责的原则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但这并不是说,某一级法院的法官必须由本地权力机关产生,或必须由本地人士担任本地法官。改革法院人事管理制度,首先应当改变目前各地选拔和本地的法官、地方政府可控制对本地的法官的任命和调离的作法。这样才能使各级法院的法官可以摆脱地方政府的控制,从而减少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在改革法院人事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制度同时,应当按照法官职业的专业化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拔和考核法官的制度,真正将一些道德品行优良、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士选拔到司法队伍中来。目前,全国各级法院相继成立了法官考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了初任审判员、助理审判员的全国统一 考试,这些做法对于现行法官制度的改革,对于法院人事制度的科学化、法制化管理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为了实现法官职业的专业化、努力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应当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设立与各级地方行政部门相分离的专门的法官考试与选拔中心,该中心可以设立在各省市设立,但应当是独立的、与法院保持适当分离的机构。通过组织考试和考核而选拔法官而由权力机关予以任命的目的,不仅使法院可在人事上脱离地方各级的束缚而且从根本上提高法官的队伍素质,取得法官的资格,不管是初级法官还是高级法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从而将那些 政治 品德、法律知识、文化素质高,忠于人民、廉洁奉公、主持正义、作风正派的人选拔到法院队伍中来,真正使法官资格的取得及晋升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作到能者上、庸者下,不辱法官的光荣称号与使命。

其实,中国 自古既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传统,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有许多弊病,但其进步意义在于它能通过考试将社会上合格的人才吸收到政权中来。如果我们没有对司法队伍的资格考试,就难以避免一些庸才滥竽充数[vii].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与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具有更多渊源的大陆法系国家,都设立了针对那些选择法律职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司法培训和司法考试制度,而司法考试制度是十分严格的,淘汰率极高,在司法考试通过以后,还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以及较长时间的实习,最后才能取得担任法官的资格。正是由于取得法官资格的艰难才保障了法官队伍的高素质以及社会各界对法官职业的尊重,同时,也使法官自身对其职业十分珍惜。

三、法院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

法院的经费能否得到保障,是直接关系到司法能否作到独立公正,法官能否切实作到廉洁公正的关键。在经费的管理方面,目前司法体制的弊端主要是,第一,无视法院作为审判机关的特点,将其于行政机关一样采用地方经费包干。自从财政实行分灶吃饭以后,法院经费完全依靠地方财政供给,因而各地法院的经费只能依赖地方财政提供,导致法院在财政上完全依赖于地方,从而与地方利益不可分割。地方财政的情况好,法院经费便能得到保障,地方财政不好则法院经费根据不能得到落实。由于这一原因,导致许多地方的法院从自身利益考虑,而采取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可以说,各地法院的经费由地方包干的做法,是产生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温床。第二,许多地方法院的经费缺乏足够的保障。自从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国家对其履行职能所必须的经费给予保障的英明决定后,司法机关已经在通向司法独立与公正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然而,由于经费管理体制的缺陷,许多地方法院的经费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尤其是在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最多只能保证法院工作人员的基本的工资,办案经费有很大的缺口。而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使不少地方的法院的法官仍然要靠诉讼费办案、或者在办案中要求当事人给予补贴。某些法院向当事人拉赞助的现象仍然存在,而违法创收和“三同”现象(与当事人同吃、同住、同办案)有死灰复燃的可能。第三由于法院经费没有从行政经费中独立,经费的项目和标准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因此,法院在经费的管理方面,依然受到行政的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第四篇:法院机构设置

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 内设机构职能配置情况

一、主要职责

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对临汾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审判法律规定由本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

(二)审判法律规定由本院管辖的刑事、民事、行政等第二审案件和抗诉案件。

(三)依照法律规定提审下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

(四)审理省高级人民法院交由审判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

(五)审理检察机关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

(六)审理本院管辖的减刑和假释案件。

(七)依照法律监督程序,受理不服本院及基层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各类案件的申诉和再审申请,对其中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再审、提审或指定基层人民法院再审。

(八)依法行使司法执行权和司法决定权;执行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国家行政机关申请执行而又需要本院执行的案件和外地区法院委托执行的案件。

(九)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受理并决定国家赔偿。

(十)监督、指导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十一)调查研究审判工作中的法律政策问题,参与地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对法律、法规、规章提出修订意见,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司法建议。

(十二)指导全市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协助地方党委考察、配备协管干部;按照权限管理法官、执行员、书记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司法鉴定人员及工勤人员;协同主管部门管理人民法院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本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

(十三)指导全市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管理全市人民法院的有关经费和物资装备。

(十四)指导和开展全市法院系统的法制宣传报道工作。

(十五)领导全市法院监察工作。

(十六)承办其它应由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的工作。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置14个职能科室和机关党委及纪检监察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内外联系与综合协调工作,协助院领导处理司法政务;组织安排本院各种会议和院领导的公务活动;组织办理机关综合性文电、保密工作;负责秘书、机要工作;负责机关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工作;负责全市法院的密码管理和保密指导工作;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接待、外事工作。

(二)政治部

负责全市法院队伍的政治工作;协助地方党委搞好法院系统的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抓好全市法院队伍建设;指导管理全市法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负责全市法院系统奖励工作,按权限审批、呈报记功、评模、表彰事项,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负责本院法官考评委员会日常工作和法官的考试、考核、等级评定与晋长的审核、呈报工作;负责全市法院司法警察警衔审核与呈报工作;协助编制部门管理全市法院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负责本院机关干部考察、任免、调配、工资、福利、辞退、离退休干部和计划生育等工作;管理直属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及职称评定工作;指导基层法院政工工作。政治部内设组织人事科、综合科、宣教科,均为副科级建制。

(三)立案庭

审查应由本院受理的民事纠纷、行政案件的起诉,决定立案或者裁定不予受理;审查应由本院受理的执行案件的申请,决定是否立案或裁定不予受理;对应由本院受理的刑事公诉案件进行立案登记;对应由本院受理的各类上诉(抗诉)案件审查立案;审查应由本院受理的申诉、申请再审案件,并决定是否再审立案;对本院决定再审、上级法院指令再审和抗诉案件进行立案登记;负责应由本院依法受理的其他案件的立案工作。根据当事人申请,依法进行诉前财产、诉前证据保全及调解;对立案阶段提出的管辖异议案件进行审理裁决;审理不服管辖异议、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等上诉案件并作出裁决;核算当事人预交诉讼费用,办理缓、减、免诉讼费的审批手续;处理来信来访(其中,对本院正在审理的案件的来访,由有关审判庭接待处理);对本院审理的各类案件进行审判流程管理,对审限(审理办案的期限)跟踪督办;负责有关法律文书的送达。监督指导下级法院的立案工作。

(四)刑事审判第一庭

审判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等第一、二审案件;审理相关涉外内审、移送管辖、请示案件;负责因特殊情况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案件的审查和报批工作;审理有期徒刑的减刑案件和因特殊情况假释的案件;负责对下级法院审理相关案件的协调、指导工作;办理其他有关刑事审判工作事宜。

(五)刑事审判第二庭

审判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等第一、二审案件;审理相关的请示、涉外和涉港、澳、台案件;负责因特殊情况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案件的审理和报批工作;负责以下级法院审理相关案件的协调指导工作;办理其他有关刑事审判工作事宜。

(六)民事审判第一庭

依法审理第一、二审有关婚姻家庭、劳动争议、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传统民事案件,房地产案件,不动产相邻关系案件,邻地利用权案件以及其它不动产案件,农村承包合同案件;审理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其它组织之间的合同、侵权案件;审理申请撤销相关仲裁的案件;审理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办理相关的申请复议案件;指导人民法庭工作。

(七)民事审判第二庭

依法审理第一、二审国内法人之间、法人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合同纠纷和侵权纠纷案件;审理第一、二审国内证券、期货、票据、公司、破产等案件;审理申请撤销相关仲裁的案件;办理相关的申请复议案件。

(八)民事审判第三庭

依法审理第一、二审著作权(包括计算机软件)、商标权、技术合同、不正当竞争以及科技成果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案。

(九)民事审判第四庭 依法审理第一、二审法人之间,法人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合同和侵权涉外及涉港、澳、台案件;审理第一、二审证券、期货、票据、公司、破产等涉外及涉港、澳、台案件;审理第一、二审信用证案件;审查申请撤销、承认和强制执行国际仲裁裁决、外国法院判决的案件;审查有关涉外仲裁条款效力的案件。

(十)行政审判庭(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审判第一、二审行政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审查处理立案庭移送的不服下级法院生效裁判的行政申诉案件和申请再审案件;审查市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下级法院作出的行政生效裁判提出的抗诉的案件,对确有错误的,指令下级法院立案再审;审查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案件;依法审理应由本院赔偿委员会受理的国家赔偿案件;办理赔偿委员会日常事务,执行赔偿委员会决定事项。

(十一)审判监督庭

审理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我院作出的刑事、民事生效裁判提出的抗诉的案件;审理市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下级法院作出题的刑事、民事生效裁判提出抗诉的案件;审理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经立案庭审查认为应当再审的刑事、民事案件;审理下级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经立案庭审查认为应当由本院再审的刑事、民事案件;审理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再审案件;审批下级法院民事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

(十二)执行局

组织、指导、监督、协调全市两级法院的执行工作;执行本院一审生效法律文书及法律规定应当由本院执行的其他生效法律文书;会同行政审判庭执行需要本院执行非诉行政强制执行案件;组织全市法院统一的执行行动,必要时组织或参加下级法院重大疑难案件的执行工作;审理当事人对基层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拘留、罚款决定不服,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本院申请复议的案件;审查、监督立案庭移送的当事人或案外人提出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执行案件过程中存在违法执行或消级执行问题的执行案件;协调处理本市基层人民法院间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案件;协调处理执行过程中突发的暴力抗法案件;协调处理基层法院报送的执行法院与公安、检察、工商、银行、税务、海关、部队等有关部门或其他执法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冲突的案件;负责全市法院委托外地区法院和外地区法院委托本地区法院执行案件的审查、执行、批转、督办、协调工作;办理上级法院指定由本院执行的执行案件。办理其他执行工作相关事宜。

(十三)研究室

负责调查掌握全市法院审判工作动态;研究有关法院工作全局性方针、政策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考察了解审判工作中执行法律政策的情况;总结推广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负责本院报告、讲话、总结等综合性文件的起草;办理审判委员会会务;总结审判工作经验;负责全市法院系统司法统计工作;负责组织和指导全市法院系统的法制宣传工作;负责与上级法院宣传部门、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的联系和新闻记者的来访接待工作;负责公布司法裁判文书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全市法院的信息编辑工作。指导基层人民法院的司法研究工作。

(十三)司法警察支队

领导全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完成警卫机关安全、警卫法庭、提押人犯、执行死刑任务、协助执行案件和送达法律文书;拟制全市法院司法警察执勤、训练、考核等方面的规定和意见,并负责组织实施;主管全市法院的警械具、武器装备管理、警用标志发放及警风、警纪纠察工作;组织指导全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的业务培训;组织协调下级法院司法警察力量调配,依法执行任务;警卫本院法庭、仍法执行传唤、拘传、拘留、押送、看管人犯,维护审判秩序;负责本院机关安全保卫工作。

(十四)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 负责本院财务、装备、诉讼费、国有资产等管理使用工作;指导协调全市两级人民法院财务、装备、诉讼费、两庭建设(基层人民法庭建设、审判法庭建设)等方面工作;负责本院(含直属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规划和计划,项目申请和组织、协调、实施工作;监督、指导直属事业单位的财务和国有资产的管理。

负责本院及下级人民法院通讯、计算机网络、办公现代化、司法鉴定工作;负责全市法院司法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

机关党委

负责本院机关及其直属事业单位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工作;领导本院共青团、工会、妇联工作。

第五篇:调解工作程序

调解工作程序

1、调处准备。告知当事人的权力、义务、说明回避事项。

2、进行调解。对当事人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双方当事人陈述纠纷事实并举证,调解员结合所掌握的事实和证据材料,找出双方争议的焦点,帮助当事人分清是非、明确责任,根据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调解。

3、达成协议。可以由调解组织提出调解意见,双方当事人认可,也可以由双方当事人自行约定,并制作调解协议书。

4、督促履行。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有民事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签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对矛盾纠纷调解的当事人要适时开展回访,督促调解协议的履行。

下载法院调解的程序和设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院调解的程序和设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庭调解程序

    调解笔录 调:主持人周正忠宣布开庭(现在宣布开庭) 调:首先由申请人陈述基本情况 申:我叫李怀禄 性别 男民族藏族年龄63 岁 职业或职务粮农联系方式 *** 住址 甘肃省天祝......

    调解工作程序

    调解工作程序一、申请调解 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及时向基层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申请形式一般为书面;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场纪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

    法院离婚调解协议书

    离婚调解协议书 法院离婚调解书范本 男方:年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 男女双方因感情问题本着友好的态度达成如下协议: 1、男、女双方同意离婚。 2、婚生女___由男方抚养,女方每......

    法院调解能手先进事迹

    一片丹心促和谐 ***简历:1976年7月28日出生,三级法官,现任***市人民法院***法庭审判员。2000年进入***法院工作,2006年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2010年被任命为审判员。从迈入法院大门......

    论法院调解制度

    论法院调解制度 发布时间: 2009-07-28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鸡西市鸡冠区人民法院民一庭 谭宝昌 内容提要 法院调解,亦称诉讼调解,是在法院审判......

    民事纠纷法院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立协议书单位或者代表:甲方:代表人:乙方: 调解事由: XXX一位有二十余年教龄的代课教师,为教育奉献一生,现年X岁,眼睛视力模糊,不能胜任工作,回家便无法维持生计,曾多次请求甲......

    法院工作者调解之见

    调解是因主体的不同而分为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形式。作为法院等实务部门所指的调解一般是由法官参与并主导或单独或联合其他相关力量如村委会主任、名望老人......

    做好法院调解工作

    树立大局服务意识,做好法院调解工作 调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无讼”是执政者的追求,普通百姓对以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持否定态......